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7|回复: 4

【精品教材】《会计学原理》全书14讲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4 00: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会计学原理》
国家精品教材

第一章

第一节
企业与会计
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各个组织来完成的,这些组织是由为实现一个或多个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们组成的团体。组织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其主要目标是赚取利润;而非营利组织则有其他的目标,如管理、提供社会服务或从事教育等。在本书中,我们讲的是企业。
一、企业的性质与类型
我们身边有许多企业,可以举出来的大型企业,如可口可乐公司、波音公司、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中国银行等;也可以举一些小企业,如马路边的杂货店、饭馆、会计师事务所或诊所等。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运用各种资源——劳动力、原材料、房屋以及机器设备投入到工作中。因此,企业是组合和处理诸如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资源投入以向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是企业向顾客收取的服务或商品价值与企业提供这些服务或商品所投入的价值之间的差额。企业就是利用这种方式来使自己的资本增值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不同性质的企业
企业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三种: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和服务业,每一种类别的企业都有其独有的特征。
1.制造企业。制造企业是将原始的材料转变为可以销售给消费者的产品的组织。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制造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的例子:
制造企业                       产品
通用汽车公司                   汽车
波音公司                       飞机
可口可乐公司                   饮料
耐克公司                       运动鞋、运动服
诺基亚公司                     手机、通讯产品
2.商品流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向顾客销售商品,但不生产产品,而是通过向其他企业购买产品再销售给顾客,它们将产品和顾客紧密联系起来。我们也可以举出一些商品流通企业及其经营产品的例子:
商品流通企业                   经营的产品
沃尔玛公司                     大型超市、日用百货
亚马逊公司                     图书、影碟的网上销售
国美公司                       家用电器
3.服务业。服务业向顾客提供服务而不提供产品。我们还是可以举一些服务业的例子:
服务业

服务
迪斯尼公司                     娱乐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航空运输
毕马威公司                     审计与咨询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与这些大型企业性质一样的小型企业。比如,生产雪糕的小加工厂是制造企业;马路边或居民小区里的小卖店是商品流通企业;街边的修鞋铺、洗衣店也是服务业。我们的生活与这些企业息息相关。
(二)企业组织类型
企业的组织类型通常有以下三种: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1.独资企业。独资企业是一个个人主体所拥有的企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个体户。独资企业在所有企业中从数量上看占的比重较大,因为其设立容易而且成本较低,但是这些企业的运营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常见的小餐馆、洗衣店、维修铺、小卖店等都是属于独资企业。
2.合伙企业。当独资企业规模逐渐扩大,需要更多资源时,就可以吸收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企业,这就可能成为合伙企业。合伙企业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主体所拥有的企业。一般来说,汽车维修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医疗诊所、律师事务所、小型服装店等都可以以合伙企业的形式存在。
3.公司制企业。公司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立的独立法人,通常包括两种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的主要优点是在于通过发行股份获得大量资金,因此,大多数大型企业都以公司制的形式存在。例如,我们前面所举的通用汽车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及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等。
根据企业的经营性质可以将企业分为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和服务业等;而企业组织类型也有三种: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三种企业类型都有可能采用三种组织类型中的任何一种。
二、企业利益相关者
企业利益相关者是其利益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相关的个人或组织。这些利益相关者通常包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员工、债权人和政府相关部门。
(一)所有者
所有者将资本投入到企业中,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资本能够保值增值,因此,其利益很明显与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相关。大多数的所有者希望能从投资中收回尽可能多的收益,因而只要企业是盈利的,所有者就可能分享企业的利润;同时,所有者还可能在一定时间决定出售投资,而出售投资的总体经济价值也与所有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其中的经济价值既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也反映出对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
(二)经营管理者
现代企业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经营管理者是所有者授权其经营管理企业的个人或组织。经营管理者能够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得到相应的报酬。而企业经营业绩也是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进行评价和考核的依据,经营管理者的业绩的好坏也影响到其是否会继续被所有者聘用。
(三)员工
员工向企业提供劳务并获得工资回报。企业经营业绩好就可能给员工更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而企业也可能通常以业绩较差为借口降低工资或拒绝员工要提高工资的要求。如果企业濒临倒闭,就会解雇员工甚至使员工彻底失去工作。
(四)债权人
债权人与所有者一样,通过信贷等方式将资本投入到企业,他们也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但他们的目的与所有者的区别在于他们只希望能保证收回本金,并按时收到相应的利息。
(五)政府
政府是经济的宏观管理部门,而税收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任何级别的政府税收部门都可以根据法律赋予的权限从企业获得税收。企业经营业绩越好,政府收到的税金就越多。除此之外,企业经营好,还能解决失业问题。
除上述利益相关者外,还可能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财务分析师、供应商等。
三、企业中的会计
企业需要会计,因为企业有许多的利益相关者,而这些利益相关者需要了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便进行决策。会计就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信息系统。会计对外提供的信息称之为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一种“商业语言”,任何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决策。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的会计人员提供了一份有关新产品盈利能力的会计报告,这份报告的提供可能会为以下利益相关者使用: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可据此做出是否生产该种产品的决策;潜在的投资者也可以运用这份会计报告决定是否购买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银行则使用会计报告决定是否向可口可乐公司贷款或贷款的金额;供应商根据会计报告决定是否认可可口可乐公司的信用以供给原材料;政府税收部门根据会计报告确定可口可乐公司应缴纳的税额。
会计作为一个提供决策所用信息的系统,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的过程可以用图1-1表示。


会计:提供信息给利益相关者


1

4

2

5

3

确定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

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员工、顾客、债权人、政府等

设计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记录企业经济事项的有关数据

file:///C:/Users/XCHY/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XCHY/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








1-1 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利益相关者

从图1-1可以看出,企业首先必须确定它有哪些利益相关者;然后评价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再次设计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会计信息系统;最后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记录并向利益相关者编制会计报告。
四、本书的计划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述了企业及企业中的会计,并对会计的作用做了简单的描述。为使读者对会计的背景有进一步的认识,本章将接着会计的内涵做深入的讲解,主要包括会计职能与作用、会计对象与方法、会计学及其分支等。从第二章开始,我们将以会计核算原理为主线,着重描述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与作用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具体来讲,就是会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①可见,马克思把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反映(观念总结)和监督(控制)。
马克思对会计的这一论述是十分准确的。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应当归纳为反映和监督,而且,为了达到反映与监督的目的,现代会计在发展中逐步构建了它的两大工作系统,即会计的信息系统和会计的控制系统。
(一)会计的反映职能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会计事项表达出来,以达到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目的。会计的反映职能具有明显的特征: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会计在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时,主要是从数量而不是从质量的方面进行反映。如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反映时,只记录其数量、成本、折旧等数量或金额变化,而并不反映其技术水平、运行状况等。会计在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时主要使用货币量度,实物量单位、其他指标及其文字说明等都处于附属地位。因为企业最初的投资总是用货币度量的,所以,对这些投资使用的追踪记录也只能使用货币量度。
2.会计主要是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会计反映经济活动就是要反映其事实,探索并说明其真相,因此,只有在每项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以后,才能取得该项经济业务完成的书面凭证,这种凭证具有可验证性,据以记录账簿,才能保证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而这必须是在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之后,至少在传统会计上是这样的。虽然管理会计等具有预测职能,其核算的范围可能扩大到未来的经济活动,但从编制会计报表,对外提供会计信息来看仍然是面向过去的。
3.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会计反映的连续性,是指对经济业务的记录是连续的,逐笔、逐日、逐月、逐年,不能间断;会计反映的系统性,是指对会计对象要按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进而系统地加工、整理和汇总,以便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会计反映的全面性,是指对每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都应该进行记录和反映,不能有任何遗漏。
会计的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的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优化。这一过程又具体体现为记账、算账和报账三个阶段。记账就是把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在账簿上予以记载;算账就是在记账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计算该会计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以及损益情况;报账就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等方式将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出。
反映职能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它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既服务于国家的宏观调控部门,又服务于会计主体的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内部管理者。这种服务作用是具有能动性的,从这一角度来看,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管理精神。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监察和督促,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监督经济活动按照有关的法规和计划进行。会计监督职能具有显著的特征:
1.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监督是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来进行的,会计法不仅赋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实行监督的权利,而且规定了监督者的法律责任,放弃监督,听之任之,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给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会计监督以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2.会计监督具有连续性。社会再生产过程不间断,会计反映就要不断地进行下去,在这整个持续过程中,始终离不了会计监督,各会计主体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都要通过会计进行反映,在反映的同时,就要审查它们是否符合法律、制度、规定和计划。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会计监督也就具有连续性。
3.会计监督具有完整性。会计监督不仅体现在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业务方面,还体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中及尚未发生之前,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在参与制定各种决策以及相关的各项计划或费用预算时,就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准则等的规定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进行审查,它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事中监督是指在日常会计工作中,随时审查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或改进意见,促使有关部门或人员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事后监督是指以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和要求依据,利用会计反映取得的资料对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考核、分析和评价。会计事后监督可以为制定下期计划、预算提供资料,也可以预测今后经济活动发展趋势。
监督职能在会计行为实施之前就发挥作用,同时又是会计工作的落脚点。它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突出地表现了会计在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中的能动性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基本思想。
就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而言,反映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没有反映职能提供的信息,就不可能进行会计监督,因为如果没有会计反映提供可靠、完整的会计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也就无法进行会计监督;而监督职能又是反映职能的保证,没有监督职能进行控制,提供有力的保证,就不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会计管理的能动作用,会计反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是辨证统一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和管理理论的提高,会计的基本职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会计的新职能不断出现。会计职能不但有反映和监督两职能说,还有三职能直至九职能学说。目前,在国内会计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六职能”说。这一论说认为会计具有“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六项职能,并认为这六项职能也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其中,两项基本职能是四项新职能的基础,而四项新职能又是两项基本职能的延伸和提高。
二、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作用是指会计的各项职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实现和利用之后所产生的效果。会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会计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即会计工作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二是与会计自身的内在本质有关的因素,即会计的职能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程度。
从我国目前的会计实践工作来看,会计的作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会计的正面作用、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会计的负面作用、消极作用。也就是说,会计工作既能完善和加强经济管理,也能弱化经济管理。
会计的正面作用,从目前看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2.加强经济核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
3.保证企业投入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为外部投资者等提供财务报告,以便于其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会计工作更多地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阶段,会计的预算、决策、控制和分析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些职能还没有真正实施。如何充分地发挥会计职能、更好地实现会计作用已成为我国会计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的消极作用,当前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偷逃税款等现象的出现。尽管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尚无定论,但毋庸置疑,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工作所产生的一种负效应。这一点是认识会计作用时不应被忽视的。
第三节
会计的对象与方法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大家知道,任何一个企业单位,要想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物资基础,如制造业企业若想制造产品,必须拥有厂房、建筑物、机器设备、材料物资,将这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相结合后,才能生产出产品。可见,这些物质基础是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物资又都属于商品,有商品就要有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即商品价值一般等价物——货币。当各项财产物资用货币来计量其价值时,我们就取得一个会计概念,即资金。资金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以及货币本身。也就是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是首先必须拥有资金。
企业所拥有的资金不是闲置不动的,而是随着物资流的变化而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例如,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用货币资金去购买材料物资,为生产过程做准备;生产产品时,再到仓库领取材料物资;生产出产品后,还要对外出售,售后还应收回已售产品的货款。这样,制造业企业的资金就陆续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资金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用货币购买材料物资的时候,货币资金转化为储备资金(材料物资等所占用的资金);车间生产产品领用材料物资时,储备资金又转化为生产资金(生产过程中各种在产品所占用的资金);将车间加工完毕的产品验收到产成品库后,此时,生产资金又转化为产成品资金(待售产成品或自制半成品占用的资金,简称成品资金);将产成品出售又收回货币资金时,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我们把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这一运动过程叫做资金循环,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叫做资金周转。工业企业的资金是不断地循环周转的,如图12所示。



资金



供应过程
生产过程
销售过程


资金



投入




退出




货币资金
储备资金
生产资金 
成品资金
货币资金






固定资金



工资等费用


重新投入生产周转


1—2
资金循环周转图

上述资金循环和周转过程,也可以划分为三个具体阶段,即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制造业企业的资金在供、产、销三个阶段不断地循环周转,这些资金在空间序列上同时并存,在时间序列上依次继起。
上述只是资金在企业内部的循环周转,就整个资金运动而言,还应包括资金的投入和资金的退出。资金的投入包括所有者的资金投入和债权人的资金投入。前者构成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形成了企业的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形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形成企业的长期资产,统称为资产。资金的退出包括按法定程序返回投资者的投资、偿还各项债务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内容,这使一部分资金离开企业,游离企业资金运动以外。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企业因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和资金的退出等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各项资源的增减变化、各项成本费用的形成和支出、各项收入的取得以及损益的发生、实现和分配,共同构成了会计对象的内容。
商品流通企业的职能是组织商品流通,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过程分为商品购进和商品销售两个过程。在前一个过程中,主要是采购商品,此时货币资金转换为商品资金;在后一个过程中,主要是销售商品,此时资金又由商品资金转换为货币资金。在商业经营过程中,还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表现为商品流通费用。在销售过程中,也会获得销售收入和实现经营成果。因此,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是沿着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方式运动。其具体内容也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
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同样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但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在正常业务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货币表现,即为行政费用和业务费用。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或只有很少一部分业务收入,因为费用开支主要是靠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一方面按预算向国家财政取得拨入资金;另一方面又按预算以货币资金支付各项费用,其资金运动的形式就是:资金拨入——资金付出。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象的内容就是预算资金及其收支。
综上所述,不论是制造业企业、商业流通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都是社会 再生产过程中的基层单位,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都是资金运动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会计对象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方法
(一)会计方法的涵义与内容
会计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职能的手段。研究和运用会计方法是为了实现会计的目标,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方法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随着社会实践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的,由于会计对象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从而决定了预测、反映、监督、检查和分析会计对象的手段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由一个方法体系所构成。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这个方法体系也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会计方法主要是用来反映会计对象的,而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资金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由各个具体的经济活动来体现的,会计为了反映资金运动过程,使其按照人们预期的目标运行,必须首先具备提供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经济活动即历史会计信息的方法体系;会计要利用经济活动的历史信息,预测未来、分析和检查过去,因而,会计还要具备条件提供反映预计发生的经济活动情况,即未来会计信息的方法体系;为了检查和保证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的质量,并对检查结果作出评价,会计还必须具备检查的方法体系。长期以来,人们把评价历史信息的方法归结为会计分析的方法。因此,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是通过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以及会计检查等方法来进行的。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各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考核并说明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效果,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未来经济活动的计划、预算和备选方案,并对它们的报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会计检查方法(亦属于审计范畴),主要是根据会计核算资料检查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会计核算资料是否真实正确,根据会计核算资料编制的未来时期的计划、预算是否可行、有效等等。
上述各种会计方法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基础,会计分析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继续和发展,会计检查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分析方法的保证。
作为广义的会计方法,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所应用的具体方法亦各不相同,并有各自的工作和研究对象,形成了较独立的方法系统。学习会计首先应从基础开始,即要从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入手,而且通常所说的会计方法,一般是指狭义的会计方法,即会计核算方法。学生在《基础会计》中主要是学习会计核算方法。至于会计分析的方法、会计检查的方法以及其他会计方法将在以后的专业课中陆续学习。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企、事业、行政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地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的,由于会计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决定了用来对其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形式,而应该采用方法体系的模式来进行,因此,会计核算方法具体由七种方法所构成,它们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1.设置账户
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其不同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反映的项目。设置账户就是根据会计对象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科学地确定这些项目的过程。进行会计核算之前,首先应将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通过分类地反映和监督,才能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指标。每个会计账户只能反映一定的经济内容,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即设置若干个会计账户,就可以使所设置的账户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地反映整个会计对象的内容,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就是对每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复式记账有着明显的特点。它对每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使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之间产生对应关系;同时,在对应账户中所记录的金额又相等;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通过账户的相等关系,可以检查有关经济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复式记账可以相互联系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也便于检查账簿记录是否正确。例如,用银行存款5 000元购买原材料。这笔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在“银行存款”账户中记减少5 000元;另一方面又要在“原材料”账户中记增加5 000元。使“银行存款”账户和“原材料”账户相互联系地分别记下5 000元。这样既可以了解这笔经济业务具体内容,又可以反映该项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完整、系统地记录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3.填制和审核凭证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指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保证账簿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重要依据。经济业务是否发生、执行和完成,关键看是否取得或填制了会计凭证,取得或填制了会计凭证,就证明该项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对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还要经过会计部门、会计人员的严格审核,在保证符合有关法律、制度、规定而又正确无误的情况下,才能据以登记账簿。填制和审核凭证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4.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亦称记账,就是把所有的经济业务按其发生的顺序,分门别类地记入有关账簿。账簿是用来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也是保存会计信息的重要工具。它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应该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序时、分类地进行登记。在账簿中应该开设相应的账户,把所有的经济业务记入账簿中的账户里后,还应定期计算和累计各项核算指标,并定期结账和对账,使账证之间、账账之间、账实之间保持一致。账簿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归集一定计算对象上的全部费用,借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通常是指对制造业产品进行的成本计算。例如,按制造业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分别归集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并分别与其采购、生产和销售材料、产品的品种、数量联系起来,计算它们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通过成本计算,可以考核和监督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节约,以便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成本计算,还可以为确定生产补偿尺度,正确计算和分配国民收入,确定价格政策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和资金的实有数,并查明实有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正确,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进行清查、盘点和核对。在清查中,如果发现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调整账簿记录,使账存数额同实存数额保持一致,做到账实相符。通过财产清查,还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便采取措施挖掘物资潜力和加速资金周转。总之,财产清查对于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和监督财产的安全与合理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会计核算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7.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根据账簿记录,以一定的表格形式,定期总括地反映企业、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情况和期末财务状况的书面报告。编制会计报表是对日常会计核算资料的总结,就是将账簿记录的内容定期地加以分类、整理和汇总,形成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指标,再报送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便据此进行决策。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一系列核算指标,是考核和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计划和预算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所必不可少的资料。编制完成会计报表,就意味着这一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结束。
上述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在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反映的过程中,不论是采用手工处理方式,还是使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方法,对于日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首先要取得合法的凭证,按照所设置的账户,进行复式记账,根据账簿的记录,进行成本计算,在财产清查,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相互联系,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第四节
会计学及其分支
会计学是人们对会计实践进行科学总结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尽管会计实践出现得较早,但是,会计学的出现却相对较晚。我国第一部论及会计业务的会计著作是唐代史官李吉甫于公元807年撰写的《元和国计簿》一书,比会计实践的产生晚了大约三千多年。西方会计论著的出现要更晚一些。1494年出版的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著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是西方的第一部会计著作。然而,这时的会计学还仅仅停留在“簿记学”阶段。直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出版了劳伦斯·狄克西的《高等会计学》(1903年)和乔治·利司尔的《会计学全书》(1903年),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的产生。
会计实践是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相应地,会计学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会计实践的发展和丰富推动了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随着会计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会计学分化出许多分支,每一分支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些学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学科体系,其内容大致如图13所示:


会计史

理论会计学

file:///C:/Users/XCHY/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8.gif

规范会计理论


会计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




企业会计

财务会计
非盈利组织会计




国际会计



成本会计


传统的管理会计


应用会计学
责任会计







作业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现金流动会计



质量成本管理会计


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会计

现代的管理会计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


增值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


环境管理会计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




国际管理会计





国家审计
……





内部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


1-3
会计学及其分支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管理学,会计学研究的对象是全部会计工作,既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又包括会计实践工作。随着会计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会计学分化出许多分支,每一个分支也都形成了一个学科。如按会计学研究的内容划分,其分支有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史学等;按会计主体来划分,其分支有宏观会计学和微观会计学。宏观会计学包括总预算会计、社会会计、国际会计等,微观会计学包括企业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等;
研究会计学及其分支,对于了解会计学研究的内容,把握会计研究的方向,掌握每个分支学科在整个会计学科中的位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为今后科学地学习和研究会计学奠定基础。

思考题
1.有哪些不同性质的企业?有哪些不同类型的企业?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企业有哪些利益相关者?会计在企业中能起到哪些作用?
3.什么是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4.会计的基本职能各有什么特征?会计的反映职能与监督职能的关系如何?
5.会计的作用有哪几个方面?各有哪些内容?
6.企业的资金循环和周转分为几个阶段?这与会计对象有什么关系?
7.会计的方法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8.会计核算方法的含义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9.会计学科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练习题
练习一  关于会计信息提供问题的讨论
王志是星海公司的总裁,他准备向工商银行申请一笔2 000 000元的贷款。银行要求他提供星海公司的财务报表,审查通过后才能同意发放这笔贷款。王志告诉他的会计人员提供给银行资产负债表,但不提供其他的财务报表,因为星海公司去年发生了亏损。请问:
1)王志不提供其他的财务报表这一行为合理吗?
2)所有者愿意提供给银行家什么类型的企业信息?什么类型的信息是所有者不愿意提供给银行家的?
3)在同意发放贷款之前,银行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
4)银行家和企业所有者之间有什么共同利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0: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会计核算基础第一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一、会计要素的涵义
前已述及,会计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但是,这一概念的涉及面过于广泛,而且很抽象。在会计实践中,为了进行分类核算,从而提供各种分门别类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就是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由国务院于2000年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均对会计要素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在这些法规中指出,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
这六大会计要素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1.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单位,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2.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是构成利润表的基本单位。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一)资产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拥有或控制一定数量的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条件。
从资产定义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也就是说,作为会计意义上的资产,其确认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导致的现时权利。也就是说,“过去发生”原则在资产的定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传统会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尽管现有的一些现象,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已对“过去发生”原则提出了挑战,但这一原则仍然在实务中得到了普遍的接受。
2.资产必须为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这是因为,会计并不计量所有的资源,而仅计量在某一会计主体控制之下的资源。因此,会计中所计量的资产就应该,或者说必须归属于某一特定的主体,即具有排他性。这里,拥有是指企业对某项资产拥有所有权,而控制则是指企业实质上已经掌握了某项资产的未来收益和风险,但是目前并不对其拥有所有权。前者泛指企业的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而后者则指企业只具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各项经济资源,如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等。
3.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即资产单独或与企业的其他要素结合起来,能够在未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净现金流入量。这是资产的本质所在。按照这一特征,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构成资产,一定要看它是否潜存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只有那些潜存着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才能确认为资产。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或耗用期限。
1.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待摊费用等。其中:
(1)货币资金是指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如外埠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证存款等。
(2)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
(3)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
(4)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将要消耗,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将要耗用的各种材料或物料,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等。
(5)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当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各项费用,如低值易耗品的摊销、预付的保险费和一次性购买印花税税额较大需分摊的数额等。
2.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等。其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投资应当在流动资产项下单列项目予以反映。
3.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即企业的主要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工具器具等。
4.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一般是指商誉。
5.其他资产是指除上述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项费用,如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
(二)负债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负债具有如下特征:
1.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导致的现时义务。也就是说,“过去发生”原则在负债的定义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传统会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尽管现有的一些现象,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过去发生”原则提出了挑战,但这一原则仍然在实务中得到了普遍的接受。
2.负债在将来必须以债权人所能接受的经济资源来加以清偿。这是负债的实质所在。也就是说,负债的实质是将来应该以牺牲资产为代价的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责任。也许企业可以通过承诺新的负债或通过将负债转为所有者权益等方式来清偿一项现有负债,但这并不与负债的实质特征相背离。在前一种方式下,仅仅是负债的偿付时间被延迟了,最终,企业仍然需要以债权人所能接受的经济资源来清偿债务。在后一种方式下,则相当于企业用增加所有者权益而获得的资产偿还了现有负债。
负债通常是按照其流动性进行分类的。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负债的偿还期限。这样分类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相对比例,大致反映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从而向债权人揭示其债权的相对安全程度。
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预计负债和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对流动负债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再分类。
(1)按照其产生的原因,流动负债可以分为:在借贷过程中形成的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在结算过程中形成的流动负债,如应付账款;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流动负债,如应付工资;在利润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流动负债,如应付股利。
(2)按照其应付的金额是否肯定,流动负债可以分为:应付金额肯定的流动负债,如应付账款;应付金额视经营情况而定的流动负债,如应交所得税;应付金额须予以估计的流动负债,例如产品质量担保债务形成的预计负债。
2.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其中,长期应付款包括应付引进设备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此外,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当在流动负债下单列项目予以反映。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享有的经济利益。它在数值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包括四个项目:实收资本(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称作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1.实收资本(或者股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它是企业注册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力保证。
2.资本公积也叫准资本,是资本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增值。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
资本(或股本)溢价,指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超过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接受资产捐赠,指企业因接受资产捐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指企业在完成国家拨款的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项目后,按规定转入资本公积的那部分拨款;外币资本折算差额,指企业接受外币投资时因所采用的汇率不同而产生的资本折算差额。
资本公积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转增资本金。
3.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
法定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一般为10%)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指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后按照规定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指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一般为5%-10%)从净利润中提取的。
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可以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或股本)。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以用盈余公积分派现金股利。法定公益金只能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建设。
4.未分配利润,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四)收入
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等,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收入可以划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收入有以下特点:
1.收入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3.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应该予以强调的是,我国的会计制度中对收入的定义是狭义的收入,一般指的是营业收入。广义的收入除了营业收入外,还包括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其中:
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减去发生的投资损失的净额;
补贴收入是指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的退还增值税,或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以及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的其他形式的补贴;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和罚款净收入等。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这里所说的费用与前面的收入是对应的,也是狭义的费用,但费用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1.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这些费用是应该计入到产品成本中去的。
直接费用,是指直接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其他直接支出。
间接费用,是指间接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指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企业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如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一般消耗材料费、修理费、车间办公费等。
2.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产品成本,在某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当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劳动保险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等。
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的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
上面所定义的费用亦是狭义上的概念。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其中: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和非常损失等。
根据费用的定义可以看出,费用有如下特征:
1.费用产生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2.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增加,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3.费用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利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其中:
1.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其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营成果。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是由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其他业务利润是由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所得。但期间费用也是在营业过程中发生的而无法分清属于主营业务还是其他业务的费用,因此,将它们直接作为期间费用扣除,即主营业务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金额即为营业利润。
2.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产生的各种经营成果的总额,它包括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利润和非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利润。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利润即营业利润;非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利润包括:投资收益(减投资损失)、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3.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即税后利润。
三、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会计对象可概括为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会计要素,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都是资金运动的一个具体过程,每一资金运动过程都必然涉及相应的会计要素,从而使全部资金运动所涉及的会计要素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会计要素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就可以通过会计平衡等式表现出来,这种平衡等式就叫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设计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一)基本会计等式
基本会计等式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也称为第一会计等式,它表明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详细地阐述这一等式地来龙去脉。
众所周知,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这些资产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分布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资产要么来源于债权人,形成企业的负债;要么来源于投资者,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由此可见,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价值运动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来龙”,一个是“去脉”。因此,这两方面之间必然存在着恒等关系。也就是说,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对应着相同数额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而一定数额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也必然对应着相同数额的资产。这一恒等关系用公式表示出来,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如果把企业的负债称作债权人权益,那么,这个等式就变化为: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将等式右边的两项权益合并在一起,则等式变为:
资产=权益
这一会计等式既表明了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同时也表明了这些资产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以及编制报表等会计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会计核算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会计事项的发生对基本会计等式的影响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各种会计事项。这些会计事项的发生会对有关的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但是,却不会破坏上述等式的恒等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企业的会计事项虽然数量多、花样繁,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1.会计事项的发生,仅引起等式一边发生增减变化,但增减金额相等,总额不变。这里又可分为五种情形:
(1)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即资产方项目此增彼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
(2)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此增彼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
(3)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此增彼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
(4)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增加,而所有者权益项目减少,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
(5)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增加,而负债项目减少,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
2.会计事项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都发生同时增加或减少的变化,但增加或减少的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 ,而两边的总额或增加或减少。这里又可分为四种情形:
(1)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增加,而同时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亦增加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
(2)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增加,而同时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亦增加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
(3)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减少,而同时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亦减少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
(4)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减少,而同时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亦减少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举例加以论证:
【例2-1】光明公司2004年1月1日的资产负债情况为(单位:万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100
=
30


70
该公司2004年1月份发生如下会计事项:
(1)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20万元,存入开户银行;
(2)购买原材料10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
(3)用银行存款归还前欠某公司货款15万元;
(4)以应付票据抵付应付账款5万元。
根据上述会计事项,我们可以分析它们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情况:
(1)这项会计事项的发生,使企业的负债(短期借款)增加了20万元,同时也使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增加了20万元。它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为: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100+20
=
30+20


70
120
=
50
70
(2)这项会计事项的发生,使企业的一项资产(原材料)增加10万元,同时使企业的另一项资产(银行存款)减少10万元。它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为: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120-10+10 =
50


70
120
=
50

70
(3)这项会计事项的发生,使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减少15万元,同时使企业的负债(应付账款)减少15万元。它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为: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120-15
=
50-15


70
105
=
35

70
(4)这项会计事项的发生,使企业的一项负债(应付账款)减少5万元,同时使另一项负债(应付票据)增加了5万元。它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为: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105
=
35+5-5


70
105
=
35

70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一项会计事项的发生,可能仅涉及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中的一方,也可能涉及到双方,但无论如何,结果一定是基本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保持不变;
2.一项会计事项的发生,如果仅涉及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中的一方,则既不会影响到双方的恒等关系,也不会使双方的总额发生变动。
3.一项会计事项的发生,如果涉及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中的双方,则虽然不会影响到双方的恒等关系,但会使双方的总额发生同增或同减变动;
上面的分析仅考虑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如果再将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会计要素考虑进去,那么情况会怎么样呢?
(三)扩展的会计等式
如果考虑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会计要素,则基本会计等式就会演变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我们将这一等式称之为扩展的会计等式。下面,我们来考察企业会计事项的发生对该等式的影响:
1.企业收入的取得,或者表现为资产要素和收入要素同时、同等金额的增加,或者表现为收入要素的增加和负债要素同等金额的减少,结果,等式仍然保持平衡;
2.企业费用的发生,或者表现为负债要素和费用要素同时、同等金额的增加,或者表现为费用要素的增加和资产要素同等金额的减少,结果,等式仍然保持平衡;
3.在会计期末,将收入与费用相减得出企业的利润。利润在按规定程序进行分配以后,留存企业的部分(包括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转化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同时,要么是资产要素相应增加(或减少),要么是负债要素相应减少(或增加),结果,等式仍然保持平衡。
由于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实质上都可以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因此,上述三种情况都可以归纳到前面我们总结的九种业务类型中去。也正因为如此,上述扩展的会计等式才会始终保持平衡。
以上分析说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恒等关系。会计等式反映了这种恒等关系,因而,它始终成立。任何会计事项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第二节
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资金运动也是一个复杂过程。因此,面对变化不定的经济环境,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首先得到解决,例如会计核算的范围有多大,会计为谁核算,给谁记账;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能否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会计应该在什么时候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在核算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计量手段等等。这些都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条件。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由于这些假定都是以合理推断或人为的规定而做出的,所以也称为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形成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活动。也就是说,会计核算是反映一个特定企业的经济业务,只记本主体的账。尽管企业本身的经济活动总是与其他企业、单位或个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但对于会计来说,其核算的范围既不包括企业所有者本人,也不包括其他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还可以是企业、单位下属的二级核算单位。独资、合伙形式的企业都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都不是法人。
会计主体假设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和全部会计原则的基础,因为,如果不划定会计的空间范围,则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原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破产、清算、解散等而不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在此前提下选择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尽管客观上企业会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而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但只有假定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是持续、正常经营的,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及方法才有可能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不采用破产清算的一套处理方法,这样才能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会计核算所使用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都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企业的资产计价才能采用历史成本原则;企业才有必要确立会计分期假设和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权责发生制等会计原则。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相对等距的会计期间。会计分期假设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从理论上来说,在企业持续经营情况下,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有等到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后,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与比较,进行准确的计算,但那时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人为地将这个过程划分为较短的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主要是确定会计年度。中外各国所采用的会计年度一般都与本国的财政年度相同。我国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确定后,一般按日历确定会计半年度、会计季度和会计月度。
会计分期假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配比等原则。只有正确地划分会计期间,才能准确地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资料,才能进行会计信息的对比。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企业使用的计量单位较多,为了全面、综合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尺度。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一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利润,也便于综合。因此,会计必须以货币计量为前提。需要说明的是,其他计量单位,如实物、劳动工时等,在会计核算中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在我国,要求企业对所有经济业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若企业的经济业务有两种以上的货币计量,应该选用一种作为基准,称为记账本位币。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则称为外币。我国有关会计法规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货币本身也有价值,它是通过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表现出来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价值也在发生变动,币值很不稳定,甚至有些国家出现比较恶劣的通货膨胀,对货币计量提出了挑战。因此,一方面,我们在确定货币计量假设时,必须同时确立币值稳定假设,假设币值是稳定的,不会有大的波动,或前后波动能够被抵销。另一方面,如果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就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原则如物价变动会计原则来处理有关的经济业务。
综上所述,会计假设虽然是人为确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观的需要,有充分的客观必然性。否则,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这四项假设缺一不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共同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也是确定会计原则的基础。
第三节
会计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下,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简称会计原则。前以述及,会计假设是会计原则的基础。没有会计假设,就不能进行会计工作,也就不存在会计原则。但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区别也比较明显:会计假设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会计原则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该遵循的规范。会计原则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3项。根据这些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二是关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三是关于会计惯例修订性要求的原则。
一、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表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因为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外部相关方面及内部经营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如果会计数据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势必无法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进行决策的需要,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必须符合会计真实客观的要求,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及表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
在会计实务中,有些数据只能根据会计人员的经验或对未来的预计予以计算。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对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不同会计人员对同一经济业务的处理出现不同的计量结果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会计人员应在统一标准的条件下将可能发生的误差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证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可靠。
(二)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原则要求各个企业的会计报表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编制,以便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同时,也便于国家综合管理部门对各个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汇总,以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三)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处理经济业务时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得随意变更,并不是绝对不许变更,如果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原选用的方法不再适用,则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但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从对可比性和一贯性原则的阐述来看,可比性和一贯性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比性强调不同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可比;一贯性强调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可比。两者都属于可比性要求。可比性原则要求不同企业尽可能采取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尽可能采取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四)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也就是信息要与决策相关联。这条原则所表明的含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目标。
会计的目标是要为决策者提供会计信息,而提供的会计信息最终必须能为其使用者所使用,也就是说信息必须是有用的。会计的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二是会计信息应当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三是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就必须使所供的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协调。而信息使用者从各自利益出发,对信息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这就要求在搜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提供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五)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信息的使用价值不仅在于真实可靠,而且还在于必须保证时效,及时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使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变化越来越迅速,企业内外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信息如不及时提供,则必将丧失其使用价值或降低其有用性。及时的要求表现在:对会计信息及时搜集、及时加工处理和及时传递。
(六)明晰性原则
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这一原则也可称为可理解性原则。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要使用就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明确会计信息的内容,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对决策有用。
信息是否被使用者所理解,取决于信息本身是否易懂,也取决于使用者理解信息的能力。可理解性是决策者与决策有用性的连接点。如信息不能被决策者所理解,那么这种信息毫无用处。因此,可理解性不仅是信息的一种质量标准,也是一个与信息使用者有关的质量标准。会计人员应尽可能传递表达易被人理解的会计信息,而使用者也应设法提供理解信息的能力。
二、关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企业的当期(一般指一个会计年度)损益。具体来说,收益性支出是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应当作为本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列于利润表中。例如,已销售商品的成本、期间费用、所得税等;资本性支出是为形成生产经营能力,为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支出,应当作为资产反映,列于资产负债表中。例如,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等。
如果一项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出现当期利润需增而资产价值偏高的现象;如果一项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则会出现多计费用少计资产,以致当期利润虚减而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
(二)配比原则
正确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以便计算当期的损益,这是配比原则的要求。
配比原则包括两方面的配比问题:一是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即取得一定的收入是发生了一定的支出,而发生这些支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这些收入;二是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三)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确定收入和费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则与方法。正确地应用权责发生制是会计核算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规范。相关内容将在第四节中详细讲述。
(四)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进行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
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有助于对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和对计量结果的验证和控制;同时,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也使得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建立在实际交易的基础上,防止企业随意改动资产价格造成经营成果虚假或任意操纵企业的经营业绩。
用历史成本计价比较客观,有原始凭证作证明,可以随时查证和防止随意更改。但这样做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如果发生物价变动导致币值出现不稳定情况,则需要研究、使用其他的计价基础,如现行成本、重置成本等。
三、关于会计惯例修订性要求的原则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如果要真实地反映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它们的法律形式的外在面貌相一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是要求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应重视交易的实质,而不管其采用何种形式。
在这一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当数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从形式上看,该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在出租方,企业只是拥有使用权和控制权。也就是说,该项固定资产并不是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因此,不能将其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加以核算。但是,由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期限一般超过了固定资产可使用期限的75%,而且到期企业可以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该项固定资产,因此,为了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状况,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一方面应作为企业的自有固定资产加以核算,另一方面应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负债加以反映。
再如,企业将一项资产处理给另一单位时,可以在文件中声称将法律所有权转让给该单位。然而,还可能存在协议,可以保证企业继续享有该项资产所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报告一项销售收入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所达成的交易。
(二)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
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在会计上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例如,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就是对预计不能收回的货款先行作为本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以后确实无法收回时冲销坏账准备;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
实施谨慎性原则,对于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是,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能滥用,不能以谨慎性原则为由任意计提各种准备,即秘密准备。例如,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必须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但是,在实际执行时,有些公司滥用会计制度给予的会计政策,在2001年度大量计提损失准备,待2002年度再予以转回。这种行为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是会计制度所不允许的。因此,《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如果计提秘密准备的,作为重大会计差错,按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三)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财务报告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应当区别经济业务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具体来说,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单独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财务报告中做重点说明;对于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重要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信息是最需要的,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反而会有损于使用,甚至影响决策。而且,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简化核算或合并反映,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需要明确的是,重要性原则具有相对性,并不是同样的业务对不同的企业都是重要或不重要的事项。对某项会计事项判断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性质方面来说,如果某会计事项发生可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该事项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从数量方面来说,如果某会计事项的发生达到一定数量或比例可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该事项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
第四节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时间上是持续不断的,不断地取得收入,不断地发生各种成本、费用,将收入和相关的费用相配比,就可以计算和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或亏损)。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的,而会计期间是人为划分的,所以难免有一部分收入和费用出现收支期间和应归属期间不相一致的情况。因此在处理这类经济业务时,应正确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原则。可供选择的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
一、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亦称现收现付制。它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没有实际收到款项和付出款项,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但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由于款项的收付实际上以现金收付为准,所以一般称为现金制。举例说明如下:
1.企业于7月10日销售商品一批,7月25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应作为7月份的收入记账;
2.企业于7月10日销售商品一批,8月10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应作为8月份的收入;
3.企业于7月10日收到对方购货单位一笔货款,存入银行,但按合同规定于9月份交付商品,应作为7月份的收入记账;
4.企业于12月30日预付第二年全年的保险费,应作为12月份的费用;
5.企业于12月30日购入办公用品一批,但款项在第二年的3月份支付,应作为3月份的费用;
6.企业于12月30日用银行存款支付本月水电费,应作为12月份的费用。
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无论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归属于哪一期,只要款项的收付在本期,就应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考虑预收收入和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存在。到会计期末根据账簿记录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因为实际收到和付出的款项,必然已经登记入账。所以不存在对账簿记录于期末进行调整的问题。这种方法核算手续简单,但强调财务状况的切实性,不同时期缺乏可比性,所以它主要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企业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按款项的实际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也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属于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帐;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由于它不管款项的收付,而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准,所以称为应计制。以前面所举例子说明如下:
在权责发生制下,第一种情况和第六种情况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期和款项的实际收付同属相同的会计期间,确认的收入与费用与收付实现制相同。
第二种情况应作为7月份的收入,因为收入的权利在7月份就实现了,尽管货款在8月份收到。
第三种情况应作为9月份的收入,因为7月份只是收到款项,并没有实现收入的权利。
第四种情况应作为第二年的费用,因为支出的义务应在第二年。
第五种情况应作为12月份的费用,因为12月份已经发生支出的义务了。
与收付实现制相反,权责发生制下,必须考虑预收、预付和应收、应付。由于企业日常的账簿记录不能完全地反映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因而需要在会计期末对账簿记录进行调整,使未收到款项的应计收入和未付出款项的应付费用,以及收到款项而不完全属于本期的收入和付出款项而不完全属于本期的费用,归属于相应的会计期间,以便正确地计算本期的经营成果。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比较复杂,但反映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比较合理、真实,所以适用于企业。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下面再举几个例子以列表的方式对两种原则加以比较(见表2-1)。
表2-1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比较




举例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第一种情况
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1月份一次收讫上半年的租金
1月份:租金收入为半年收入的1/6;
其余部分在1月份来看为预收收入
全部作为1月份的收入

第二种情况
1月份把全年的报刊费一次付讫
1月份:报刊费仅为整笔支出的1/12;
其余部分在1月份来看为预付费用
全部作为1月份的费用

第三种情况
与购货单位签订合同,分别在1、2、3月份供给购货单位三批产品,货款于3月末一次付清
分别作为1、2、3月份的收入;
1、2月份应收而未收的收入为应计收入
全部作为3月份的收入

第四种情况
1月份向银行借入为期三个月的借款,利息到期即3月份一次偿还
分别作为1、2、3月份的费用;
1、2月份应付而未付的费用为应计费用
全部作为3月份的费用

第五种情况
本期内收到的款项就是本期应获得的收入,本期内支付的款项就是本期应负担的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



思考题
1.为什么要划分会计要素?我国的会计法规中是如何划分会计要素的?
2.什么是资产?资产的确认需满足哪些条件?
3.资产按照流动性不同可以划分为哪些种类?各包括哪些内容?
4.什么是负债?负债有哪些特征?
5.负债按照流动性不同可以划分为哪些种类?各包括哪些内容?
6.所有者权益包括哪些内容?它与资产、负债有何关系?
7.我国会计准则或制度中规定的收入与费用采用的是广义还是狭义?各包括哪些内容?
8.收入有哪些特点?费用有哪些特点?
9.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有何不同?
10.什么是利润?利润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层次?如何计算?
11.什么是会计等式?会计等式的意义何在?
12.会计事项的发生对基本会计等式的影响如何?为什么说无论发生什么会计事项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13.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会产生哪些影响?
14.什么是会计假设?为什么要确定会计假设?
15.会计假设有哪些内容?各个假设的意义何在?如何理解这些假设之间的关系?
16.如何理解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17.如何划分会计期间?
18.我国会计法规中,对记账本位币的选择是如何规定的?
19.如何理解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的关系?
20.会计原则可以分为几类?各包括哪些原则?
21.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的关系如何?
22.你认为反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首要原则是什么?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23.如何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如果混淆二者对企业损益的计算会有什么影响?

练习题
1.熟悉与掌握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
资料:
星海公司有下列项目:
现金      银行存款     实收资本     应收账款      应付账款
短期借款  材料         产成品       购货运费      预付保险费
服务收入      盈余公积      预收货款      管理费用      利息收入
未分配利润    投资收益      固定资产      应付福利费    所得税
其他应收款    营业外收入    产品销售成本  无形资产      长期借款
要求:
根据上列资料,分别列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项目。

2.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资料:
万达公司2004年3月末有关项目余额如下:
(1)银行里的存款12 000元;
(2)投资者投入资本700 000元;
(3)向银行借入二年期的借款60 000元;
(4)出纳处存放现金150元;
(5)向银行借入半年期的借款50 000元;
(6)仓库里存放的原材料51 900元;
(7)应付外单位货款8 000元;
(8)机器设备价值250 000元;
(9)房屋及建筑物价值42 000元;
(10)仓库里存放的产成品19 400元;
(11)应收外单位货款10 000元;
(12)以前年度尚未分配的利润75 000元;
(13)正在加工中的产品7 550元;
(14)对外长期投资500 000元。
要求:
(1)判断上列资料中各项目的类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并将各项目金额填入下表。
(2)计算表内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并检验是否符合会计基本等式。



















所有者权益




































































3.熟练掌握会计等式。
资料:
万达公司1999年期初及期末的资产总额及负债总额如下:
                          期初                    期末
资产
400 000元
450 000元
负债
100 000元
50 000元
要求:
根据下列三种情况,分别计算该公司本年度的有关数据:
(1)本年度股东投资不变,费用为75 000元,试问本年度利润和收入各是多少?
(2)如果年度中增加投资20 000元,利润是多少?
(3)如果年度中返回投资20 000元,但又增加投资30 000元,其利润是多少?
4.练习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料:
假设某企业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如下表所示:

资  产
金  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  额

现    金
1 000
短期借款
10 000

银行存款
27 000
应付账款
32 000

应收账款
35 000
未交税金
9 000

材    料
52 000
长期借款


长期投资

实收资本
240 000

固定资产
200 000
资本公积
23 000

合    计
375 000
合    计





要求:
根据上表回答:
    (1)表中应填的数据为:
      A.
B.
C.
    (2)计算该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
    (3)计算该企业的负债总额。
    (4)计算该企业的净资产总额。

5.掌握经济业务的类型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资料:
星海公司2003年7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显示资产总计375 000元,负债总计112 000元,该公司2003年8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用银行存款购入全新机器一台,价值30 000元。
    (2)投资者投入原材料,价值10 000元。
    (3)以银行存款偿还所欠供应单位账款5 000元。
    (4)收到购货单位前欠账款8 000元,收存银行。
    (5)将一笔长期负债50 000元转化为债权人对企业的投资。
    (6)按规定将20 000元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金。
要求:
(1)根据8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分析说明引起会计要素情况的影响。
(2)计算8月份末星海公司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

6.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辨析
资料:
某会计师事务所是由张新、李安合伙创建的,最近发生了下列经济业务,并由会计做了相应的处理:
(1)6月10日,张新从事务所出纳处拿了380元现金给自己的孩子购买玩具,会计将380元记为事务所的办公费支出,理由是:张新是事务所的合伙人,事务所的钱也有张新的一部分。
(2)6月15日,会计将7月1日—15日的收入、费用汇总后计算出半个月的利润,并编制了财务报表。
(3)6月20日,事务所收到某外资企业支付的业务咨询费2 000美圆,会计没有将其折算为人民币反映,而直接记到美圆账户中。
(4)6月30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年数总和法,而此前计提折旧均采用直线法。
(5)6月30日,事务所购买了一台电脑,价值12 000元,为了少计利润,少缴税,将12 000元一次性全部记入当期管理费用。
(6)6月30日,收到达成公司的预付审计费用3 000元,会计将其作为6月份的收入处理。
(7)6月30日,在事务所编制的对外报表中显示“应收账款”60 000元,但没有“坏账准备”项目。
(8)6月30日,预付下季度报刊费300元,会计将其作为6月份的管理费用处理。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事务所的会计在处理这些经济业务时是否完全正确,若有错误,主要是违背了哪项会计假设或会计原则。

7.理解会计相关的基本概念
资料:
某同学在复习会计基本概念时,无意中列出了下面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①会计对象
A.货币计量
②会计职能
B.会计信息失真
③会计目标

C.资金运动
④会计方法
D.历史成本原则
⑤会计假设
E.成本计算
⑥会计原则
F.货币、实物
⑦会计的消极作用
G.受托责任观
⑧会计计量单位
H.会计核算
要求:
请你将左右两边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8.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运用
根据下列经济业务内容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计算企业本月(七月份)的收入和费用。
(1)销售产品5 000元,货款存入银行;
(2)销售产品10 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3)付7-12月份的租金3 000元;
(4)收到上月份应收的销货款8 000元;
(5)收到购货单位预付货款4 000元,下月交货;
(6)本月应付水电费400元,下月支付。

业务号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1)





(2)





(3)





(4)





(5)





(6)








9.如何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案例分析)
资料:
你所在的当地村里的一位杂货商,得知你正在学会计,向你寻求帮助。他想了解他的企业在年末经营状况如何,当年的经营业绩怎样。他将以下有关企业的信息提供给你。所提供的全部数据,或是以12月31日为终止日期的当年数据,或是业务发生当日的数据。
有关会计事项                          单位:人民币元
支付给雇工的工资
3 744
年末货车价值

4 800
销售成本
70 440
自付薪水
15 600
销售收入
110 820
年末商店和土地的价值
60 000
钱柜里和银行中的现金
2 100
杂项费用(包括电费、电话费等)
10 500
年末欠供应商的款项
2 400
你还获知当年该地区的地产已经升值。但是,由于房屋经过一般修缮后又被损坏了,所以总的来说它的价值仍维持在一年前的相同水平上。另一方面,货车一年前价值6 000元,但是,现在经过一年的折旧,价值比以前减少了。
案例要求:
(1)评价该杂货商一年来的经营业绩。
(2)告诉该杂货商年末的财务状况。
(3)如果不计算折旧在内,该杂货商一年的净收益应是多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0: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
第一节
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的意义
前已述及,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会计为了记录经济业务,提供会计信息,又将资金运动按照一定的标准具体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个会计要素。这仅是对资金运动的初步分类,尽管比资金运动的提法具体得多,但不能不看到,这种分类仍然比较粗,尚难适应编制报表和满足信息使用者得需要。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会计要素的分类得到关于企业的总括核算资料,而为了决策和管理经济活动,除了总括资料以外,还需要详细的资料。例如,要了解一个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有多少,直接看企业的资产有多少就可以了。但在知道了企业拥有多少资产以后,还需要了解企业的资产都由哪些组成,就不是会计要素提供的资料所能满足的。因此,还有必要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地分类,以便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
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并以此为依据设置账户。例如,为了反映和监督各项资产的增减变动,就需要设置现金原材料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科目。为了反映和监督负债的增减变动,就需要设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科目。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是事先通过会计制度规定的,它是设置账户、进行账务处理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依据,是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为达到设置会计科目的目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就不能随心所欲,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要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的特点和内容
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就每个会计科目而言,应能分门别类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的某一方面,也就是说每个会计科目都应具备独特内容,能独立地说明会计要素的某一方面;就会计科目的整体而言,所有会计科目组成的科目体系则应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以及整个会计对象。同时,会计科目的设置还必须反映会计要素的特点。不同的行业或企业,主要的经营活动有所不同,会计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也各有特点,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除了各行各业共性会计科目外,还应根据各行业会计要素的具体特点,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例如,制造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是制造产品,因而需要设置反映生产耗费的科目,如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成果的科目,如库存商品等。而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是购进和销售商品,不进行产品生产,一般不需要设置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科目,但需要设置反映商品采购、商品销售,以及在购、销、存等环节发生的各项费用的会计科目。
2.要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总的来说,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前者主要有国家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有关方面,后者主要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部门。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兼顾对外报告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并根据需要提供数据的详细程度,分设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提供的是总括核算指标,基本上能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如固定资产实收资本等科目。明细分类科目提供的是明细核算资料,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如在固定资产总分类科目下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分设的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
3.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会计科目的设置,要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本单位业务发展的需要。例如,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为了核算和监督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交货或提前付款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核算中应单独设置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科目,即把预收、预付货款的核算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科目中分离出来。再如,随着技术市场的形成和专利法、商标法的实施,对企业拥有的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情况,有必要专设无形资产科目予以反映。但是,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便在一定范围内综合汇总和在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其所提供的核算指标。

4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所谓统一性,是指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根据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对一些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内容所做的统一规定,以保证会计核算指标在一个部门,乃至全国范围内综合汇总,分析利用。所谓灵活性,是指在保证提供统一核算指标的前提下,各会计主体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管理要求,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作必要的增补或合并。例如,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未设置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科目,企业如果需要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可以增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科目。

5
.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
    每一个会计科目都应有特定的核算内容,各科目之间既有联系,又要有明确的界限,不能含糊不清。所以,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对每一个科目的特定核算内容必须严格地、明确地界定。会计科目的名称应与其核算的内容相一致,并要涵义明确,通俗易懂。科目的数量和粗细程度应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业务的繁简和管理的需要而定。同时,对所设置的会计科目要进行分类、编号。
(三)会计科目的类别
会计科目作为一个体系包括科目的内容和级次。科目的内容反映各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科目的级次反映科目内部的纵向联系,会计科目可以按其内容和级次进行分类。
1.会计科目按其内容分类
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项目。某一个会计科目的内容也就是其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内容。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相应地,会计科目也就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和利润类。但收入和费用类科目都是用来反映企业损益的会计科目,因此,可将其合并称为损益类会计科目。企业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其最终承担者是所有者,所以又可将其归并到所有者权益类科目里。在企业中,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计算是重要的一项经济业务,有必要单独设置成本类会计科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表如表3-1所示。
2.会计科目按级次分类
会计科目按级次,也就是按其提供指标(信息)的详细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也称一级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会计科目,是反映总括性核算指标的科目。例如:材料固定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总分类科目一般由财政部或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上述会计科目表中的科目都是总分类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内容再做详细分类的科目,它是反映核算指标详细、具体情况的科目。例如,在应付账款总分类科目下按具体应付单位分设明细科目,具体反映应付哪个单位的货款。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明细分类科目除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以外,各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在总分类科目下设置的明细分类科目太多,为了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可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之间增设二级科目(也称子目),二级科目所提供的指标或信息介于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之间。因此,会计科目可分为二级或三级,即总分类科目统辖下属若干明细分类科目,或者总分类科目统辖下属若干二级科目,再在每个二级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
为了简化说明,我们一般将二级科目(子目)也算作明细分类科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二级科目所属的科目称为明细科目(也称细目)。因此,明细分类科目包括二级科目(子目)和明细科目(细目)。
会计科目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的分类举例见表3-2

3—l

   
会计科目名称
   
会计科目名称
1001
1002
1101
1102
1111
1131
1133
1141
1151
1201
1211
1221
1231
1232
1243
1281
1301
1401
1402
1421
1501
1502
1505
1603
1605
1801
1805
1901
1911
2101
2111
2121
一、资产类
现金
银行存款
    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
    坏账准备
预付账款
物资采购
原材料
包装物
低值易耗品
材料成本差异
库存商品
存货跌价准备
待摊费用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债权投资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长期待摊费用
待处理财产损溢
二、负债类
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2131
2151
2153
2161
2171
2176
2181
2191
2301
2311
2321
3101
3111
3121
3131
3141
4101
4105
4107
5101
5102
5201
5301
5401
5402
5405
5501
5502
5503
5601
5701
预收账款
应付工资
应付福利费
应付股利
应交税金
其他应交款
其他应付款
预提费用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本年利润
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劳务成本
五、损益类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支出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
3-2
会计科目按其级次的分类
总分类科目
(一级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
二级科目(子目)
明细科目(细目)
固定资产
机器设备
A机床
B机床
运输工具
卡车(10吨)
客车(55座)
轿车
生产成本
一车间
A产品
B产品
二车间
C产品
D产品

二、账户
(一)账户的意义
会计科目的设置只是确定了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这些项目的本身仅表示其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内容,而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化不能在这些项目中来反映或加以说明。要想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以提供会计信息,就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来开设账户,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
所谓账户,是指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但它们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从联系来说,会计科目和账户都是分门别类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即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而账户不仅表明相同的内容,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可以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以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有什么样的会计科目就有什么样的账户,而且账户按会计科目命名,二者完全一致,因此,通常将二者作为同义语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账户的基本结构是由会计要素的数量变化情况决定的。会计要素的数量变化是由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而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导致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从数量上看只有两种情况:增加或减少。因此,账户的基本结构也相应地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划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数,另一方登记减少数。我们用一个简化的“T”字形账户来说明,见图3-1所示。

左方                     账户(会计科目)                   右方







3-1
账户的基本结构
在账户中,如果左方用来登记增加数,那么右方肯定就用来登记减少数。反之,亦然。但究竟账户的哪一方登记增加数,哪一方登记减少数,这对不同的账户性质是无法统一的。一般来说,决定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也就是账户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二是在实际工作中所采用的记账方法。
账户的左右两方分别用来登记增加数或减少数,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账户的余额。在一个会计期间内,账户的增加数一般大于账户的减少数,所以账户的余额一般在账户的增加方。一个会计期间开始时记录的余额称为期初余额,结束时记录的余额称为期末余额。因此,账户一般有四个金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这四项金额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等式来表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在连续登记账户的情况下,账户的本期期末余额即为下期期初余额。例如,某企业某一期间现金账户的记录如图3-2所示:

左方                         现金                       右方
期初余额
3 500.00

本期增加
4 800.00


本期减少
4 300.00

本期发生额
4 800.00

期末余额
4 000.00

本期发生额
4 300.00

3-2
账户记录


根据图3-2的账户记录,可以了解到企业期初的现金为3 500元,本期增加了4 800元,本期减少了4 300元,到期末企业还有4000元现金。
我们上面所举的账户都是简化格式,对于一个完整的账户而言,除了有反映增加数和减少数以外,还包括其他栏目,反映其他相关内容。而这些应在账簿中才能体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账户不是独立开设的,而是依附于账簿开设。具体内容和格式将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详述。
(三)账户的类别
1.按照账户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分类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所以,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总分类账户,根据明细分类科目开设明细分类账户。
1)总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提供的是总括核算指标,一般只用货币计量。如:根据固定资产科目开设的固定资产账户,能够提供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总额。
2)明细分类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是用来提供详细核算资料的账户,除可以用货币计量外,有的还用实物量度(件、公斤、吨等)辅助计量。如:根据应付账款科目下属的各明细科目开设的明细账户,就可以了解企业应付有关债权单位货款的金额。
在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之间,根据二级科目开设的二级账户,我们也将其归入明细分类账户中。
2.按照账户的经济内容分类
账户的经济内容就是指账户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账户之间最本质差别在于其反映的内容不同。会计对象可以分为六个会计要素,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划分成为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有六大类,则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也有六大类,即:
1)资产类账户。资产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例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累计折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账户。
2)负债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负债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例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工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福利费等账户。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例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账户。
4)收入类账户。收入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各种营业收入情况的账户。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账户。
5)费用类账户。费用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情况的账户。例如,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账户。
6)利润类账户。利润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利润的实现和分配情况的账户。例如,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账户。
资产类、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三类账户,期末一般都有余额,因此,也称为实账户,它们的余额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来源,也可以将其称为资产负债表账户。收入类、费用类和利润类账户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三类账户,期末经过结转一般没有余额(有的利润类账户期末也有余额),因此,也称为虚账户,它们的发生额是编制利润表的主要依据,也可以称其为利润表账户。
我们将账户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为六类,每个账户的基本结构也都分为左右两方,在已经知道账户的经济内容的条件下,哪方记增加数,哪方记减少数就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
我们也可以按照会计科目的归类方式,将账户也归纳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成本类。各类账户所包括的范围与会计科目一致。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记账方法的意义和种类
记账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一定的符号,在账簿中登记各项经济业务的技术方法。会计上所采用的记账方法最初是单式记账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对记账方法加以改进,从而演变为复式记账法。
(一)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除了有关债权、债务的现金收付业务以外,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例如,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的业务,只在账户中记录银行存款的付出业务,而对材料的收入业务,却不在账户中记录。再如,企业赊购一项设备所增加的固定资产不予登记,只是记录企业应付款增加。
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只是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以及债权、债务方面发生的经济业务,而不登记实物的收付业务。除了对债权、债务进行的现金收付业务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外,其他业务都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因此,一般只需要设置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账户,而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账户之间也不能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但其记账规则比较简单。
单式记账法适用于经济业务简单的企业,但目前一般不采用。
(二)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例如,用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的业务,不仅要在银行存款账户中记录银行存款的付出,而且还要在原材料账户中记录原材料收入,同时,要求两个账户中记录的金额要相等。这样,银行存款账户和原材料账户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再如,企业赊购一项设备业务,一方面要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记录欠款的增加,另一方面要在固定资产账户中记录固定资产的增加。固定资产账户与应付账款账户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
二、复式记账原理
(一)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复式记账法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它是建立在会计等式的基础上,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
前已述及,基本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若加以扩展,将收入和费用进行综合,则会计等式变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对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但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即遵循资金运动的规律。复式记账针对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加以记录,也同样遵循资金运动的规律。因此,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会计等式。
(二)复式记账法的特点
复式记账法的主要特点有:
1.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复式记账法所记录的对象是企业发生的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不能有所遗漏。每项业务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账户,而这些账户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过账户记录不仅可以全面、清晰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还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不仅在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还要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这样,我们可以很容易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检查的方法是进行试算平衡。关于试算平衡,将在下面的内容中详述。
复式记账法由于具备上述特点,因而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而被广泛采用。目前,我国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记账方法都是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从其发展历史看,它曾经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等。但我国有关制度规定一律采用借贷记账法。一方面,因为借贷记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已被全世界的会计工作者普遍接受,是一种比较成熟、完善的记账方法。另一方面,从会计实务角度看,统一记账方法对企业间横向经济联系和加强国际交往等都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并且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和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书只详细阐述借贷记账法。
三、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对每一项经济业务也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进行记录,之所以称为借贷记账法,是因为这种方法以作为记账符号。
最初是从借贷资本家的角度来解释的。借贷资本家以经营货币资金为主要业务,对于收进来的存款,记在贷主的名下,表示自身的债务即欠人的增加;对于付出去的放款,记在借主的名下,表示自身的债权即人欠的增加。也就是表示债权(应收款)和债务(应付款)的增减变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内容日益复杂,记录的经济业务已不局限于货币资金的收付业务。而逐渐扩展到财产物资、经营损益和经营资本等的增减变化。这时,为了求得账簿记录的统一,对于非货币资金的收付活动,也利用两字的涵义来记录其增减变动情况。这样,两字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涵义,而转化为纯粹的记账符号。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没有原来的涵义,但是在借贷记账法中,可以表示账户两个对立的部位,而且还可以表示会计要素的数量变化情况,即增加还是减少。
(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前面有关账户的内容中,把账户分为左右两方,不同类型的账户在登记增加或减少时的方向不同,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的确定使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记账时,账户的借贷两方必须做相反方向的记录,即对于每一个账户来说,如果借方用来登记增加额,则贷方就用来登记减少额。反之,亦然。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借方登记的合计数称为借方发生额;贷方登记的合计数称为贷方发生额。借贷两方相抵后的差额若在借方,则称为借方余额;相抵后的差额若在贷方,则称为贷方余额。但究竟哪一方登记增加数,哪一方登记减少数,则要根据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也就是账户的性质来决定。下面我们将分析六类不同账户的结构特点与登记规则。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前已述及,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账户,期末一般有余额,但从账户设置的基础——会计等式可以看出资产类、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有着不同的性质。通常做法,资产类账户的期初余额登记在借方,本期的增加也记在借方,本期的减少记在贷方,期末余额一般也在借方。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初余额记在贷方,本期增加记在贷方,本期减少记在借方,则期末余额一般也在贷方。
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为:
资产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为: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上述各类账户的内容和登记方法见图3-3所示。

借方                                资产类账户                                贷方
期初借方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减少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
期末借方余额
本期贷方发生额

借方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贷方


本期减少额
期初贷方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
本期贷方发生额
期末贷方余额
3-3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2.收入、费用、利润类账户
同样,前已述及,收入、费用、利润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账户,期末一般经过结转没有余额,也就是说这类账户一般只有本期的发生额。但根据会计等式,收入、利润的增加可以表示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费用的增加可表示为资产的转化,在抵销收入之前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资产。因此,收入、利润类账户可以比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登记方法,费用类账户可以比照资产类账户的登记方法。
收入、利润类账户的增加额记在贷方,减少额或期末转销额记在借方,期末一般没有余额。但也有例外,若有余额则表示本期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额,若余额在贷方,表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若余额在借方,则表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类账户的增加额记在借方,减少(或转销)额记在贷方。期末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若有余额,则表示期末尚未结转的费用,一般在借方。
上述各类账户的内容和登记方法,也可见图3-4所示。




借方                       收入、利润类账户

贷方
   本期减少额(或转销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
本期贷方发生额


借方                    费用类账户                                 贷方
   本期增加额
本期减少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
本期贷方发生额

3-4
收入、费用和利润类账户的结构
根据以上所述,可将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归纳如表3-3所示。
3-3
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
账户类别
借方
贷方
余额方向
资产类
增加
减少
借方
负债类
减少
增加
贷方
所有者权益类
减少
增加
贷方
收入类
减少(或转销)
增加
一般无余额
费用类
增加
减少(或转销)
一般无余额
利润类
减少(或转销)
增加
一般无余额

从表3-3可以看出:
1)从登记的方向来看,我们可以把账户分为两大类:资产、费用类,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类,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2)从余额的方向来看,只有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一般有余额。资产类账户的余额在借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余额在贷方。从每一个账户来说,无论期初、期末余额,只能在账户的一方,这样就可以根据账户余额所在的方向,判断账户的性质。即账户若是借方余额,则表示资产类账户;账户若是贷方余额,则表示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3)在借贷记账法下,可以设置双重性质的账户。双重性质账户是指既可以用来反映资产,又反映负债的账户。例如应收账款是资产,如果多收了,多收部分就转化成应退还给对方的款项,变为负债。这类账户需要在期末根据账户余额的方向确定其反映的经济业务性质。如果该类账户的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方向相同,说明账户登记项目的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性质未变;如果期初余额在借方,期末余额在贷方,说明该账户登记项目已从期初的资产变为期末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如果期初余额在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说明该账户登记项目已从期初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变为期末的资产。
4)如果用一个账户来登记所有要素的增加变动情况,就可以用图3-5来表示。
借方                            账户                             贷方
   资产的增加
   费用的增加
   负债的减少
   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收入的减少
   利润的减少
资产的减少
费用的减少
负债的增加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的增加
利润的增加
余额在借方,表示资产
余额在贷方,表示负债或所有者权益
3-5
账户登记的内容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律
根据复式记账原理,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如何记录呢?先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用银行存款40 000元购买原材料。
这项业务的发生,使同属于资产的原材料和银行存款两个项目发生变动:原材料增加,银行存款减少。按照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资产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而且两者金额相等。因此,可做如下分析:
受影响的账户
账户类别
金额的变化方向
借方
贷方
原材料
资产
增加
40 000
银行存款
资产
减少
40 000
2.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1 200 000元,直接偿还前欠货款。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同属于负债的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发生变动:短期借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按照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负债增加记贷方,负债减少记借方,而且两者金额相等。因此,可做如下分析:
受影响的账户
账户类别
金额的变化方向
借方
贷方
应付账款
负债
减少
1 200 000
短期借款
负债
增加
1 200 000
3.接受某单位投入的全新设备一台,价值5 000 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实收资本和属于资产的固定资产发生变动:实收资本增加,固定资产增加。按照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资产增加记借方,所有者权益增加记贷方,而且两者金额相等。可做如下分析:
受影响的账户
账户类别
金额的变化方向
借方
贷方
固定资产
资产
增加
5 000 000
实收资本
所有者权益
增加
5 000 000
4.用银行存款1 000 000元归还长期借款。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属于负债的长期借款和属于资产的银行存款发生变动:长期借款减少,银行存款减少。按照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负债减少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而且两者金额相等。可做如下分析:
受影响的账户
账户类别
金额的变化方向
借方
贷方
长期借款
负债
减少
1 000 000
银行存款
资产
减少
1 000 000
5.销售商品一批,价值600 000元,货款暂未收。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属于资产的应收账款和属于收入的主营业务收入发生变动:应收账款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增加。按照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资产增加记借方,主营业务收入增加记贷方,而且两者金额相等。可做如下分析:
受影响的账户
账户类别
金额的变化方向
借方
贷方
应收账款
资产
增加
600 000
主营业务收入
收入
增加
600 000
6.用现金1 200元购买办公用品。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属于费用的管理费用和属于资产的现金发生变动:管理费用增加,现金减少。按照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费用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而且两者金额相等。可做如下分析:
受影响的账户
账户类别
金额的变化方向
借方
贷方
管理费用
费用
增加
1 200
现金
资产
减少
1 200
总结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借贷记账法下,对任何经济业务进行分析,都会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不论引起账户的增加还是减少,如果一个账户记在借方,那么另一个账户一定就记在贷方,而且两者所记的金额相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如果遇到复杂的经济业务需要在一个账户的借方和几个账户的贷方,或在一个账户的贷方和几个账户的借方,即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时,会怎样呢?我们再举两个例子:
7.用银行存款30 000元,从某单位购买价值20 000元的原材料,剩余10 000元用于偿还前欠该单位的货款。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属于资产的原材料增加、银行存款和属于负债的应付账款发生变动:原材料增加,银行存款减少,应付账款减少。可做如下分析:
受影响的账户
账户类别
金额的变化方向
借方
贷方
原材料
资产
增加
20 000
应付账款
负债
减少
10 000
银行存款
资产
减少
30 000
8.生产车间领用材料5 000元,用于车间一般耗用,并用银行存款2 000元支付本月水电费。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属于资产的原材料、银行存款和属于费用的制造费用发生变动:制造费用增加,原材料和银行存款减少。可做如下分析:
受影响的账户
账户类别
金额的变化
借方
贷方
制造费用
费用
增加
7 000
银行存款
资产
减少
2 000
原材料
资产
减少
5 000
从上面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复杂业务的处理,也遵循该记账规则。
(四)借贷记账法下的会计分录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在运用借贷记账法时,有关账户之间会形成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叫做账户对应关系。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叫对应账户。
以第一个例子说明:用银行存款40 000元购买材料。这项经济业务的处理,记入原材料账户的借方40 000元,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40 000元。原材料账户和银行存款账户之间就是一种对应关系,两个账户就是对应账户。如图3-6所示。



银行存款                            原材料



40 000
40 000


3-6 账户的对应关系
为了保证账户对应关系的正确性,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认真分析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情况,确定正确的账户及其借贷方向和金额。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是用图3-6的方式来表示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是借助于编制会计分录来表示这种对应关系。会计分录就是表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及其金额的记录。一般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在记账凭证或日记账中编制的。
会计分录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账户名称、借贷方向和金额,缺一不可。我们也可以用下面的形式来表示(以第一个例子说明):
借:原材料
40 000

    贷:银行存款
40 000

对于初学者来说,编制会计分录应该逐步分析,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分析这项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费用,还是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
第二,分析经济业务是引起这些要素增加还是减少。
第三,明确应记入账户的方向,借方还是贷方。
第四,根据账户名称,选择合适的账户,并记入该账户的借方或贷方。
第五,检查会计分录中应借、应贷账户是否正确;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有无错误。
以用银行存款1 000 000元归还长期借款为例。按上述步骤,经分析这项业务涉及的是资产和负债;资产减少,负债减少;资产减少记贷方,负债减少记借方;反映银行存款和长期借款增减变动的账户是银行存款长期借款,据此,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长期借款
1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000

会计分录有两种: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是指一个账户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上述例子中的前六项的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只有两个,根据它们所做的会计分录都是简单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是指一个账户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一个账户贷方同几个账户借方发生对应关系或几个账户的借方同几个账户的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多借一贷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上述例78的业务所涉及的账户都在两个以上,根据它们所做的会计分录都是复合会计分录。有的复合会计分录是由若干个简单会计分录合并而成的,目的是简化记账手续;而有的复合会计分录可以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的全面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持账户对应关系清楚,一般不宜把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五)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为了保证或检查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账户中登记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需要在一定时期终了时,对账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在借贷记账法下,定期检验全部账户记录的正确和完整是很简单的。
采用借贷记账法,由于对任何经济业务都是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记入各有关账户,所以不仅每一笔会计分录借贷发生额相等,而且当一定会计期间的全部经济业都记入相关账户后,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必然等于贷方发生额合计数。这个平衡用公式表示为: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这种利用记账规则来检验一定时期内账户发生额是否正确的方法称做发生额试算平衡法。
到某一会计期末,将所有账户的期末余额计算出来以后,由于所有账户的期初借方与贷方余额合计数是相等的,因此,所有账户的期末借方合计数余额也必然等于贷方余额合计数。这个平衡用公式表示为: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这种利用会计等式的原理来检验一定会计期末账户余额是否正确的方法称做余额试算平衡法。
试算平衡通常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进行的。试算平衡表的格式及计算方法见(六)的举例。
必须指出,试算平衡只是通过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如果借贷双方发生额或余额相等,可以表明账户记录基本正确,但不足以说明账户记录完全没有错误。因为有些错误并不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如漏记或重记某项经济业务,或者应借应贷科目用错,或者借贷方向颠倒,或者借方和贷方都多记或少记相同的金额等等。如果经试算的双方金额不等,则可以肯定账户记录或计算有误,需要进一步查实。
(六)借贷记账法的具体运用——实例
下面,我们通过举例进一步说明借贷记账法的具体运用。
1.星海实业公司200310月初有关账户余额如表3-4所示。
3-4

星海实业公司200310月初账户余额                  单位:元
账户名称
期初余额
借方
贷方
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
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600 000
1 000 000
200 000
160 000
1 000 000
240 000
   
1 600 000
1 600 000

2
.该公司10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收到某单位投入的资本800 000元存入银行。
(2)用银行存款100 000元偿还前欠某企业账款。
(3)用银行存款200 000元购入一台全新机器设备。
(4)将资本公积金160 000元按法定程序转增资本。
(5)签发并承兑一张面额40 000元,为期两个月的商业汇票,用以抵付应付账款。
(6)购进原材料30 000元,其中20 000元货款已用银行存款付讫,其余10 000元货款尚未支付(不考虑增值税)。
(7)以银行存款60 000元,偿还银行短期借款40 000元和前欠某单位货款20 000元。
3.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借:银行存款

800 000


贷:实收资本
800 000

(2)借:应付账款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100 000

(3)借:固定资产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0 000

(4)借:资本公积
160 000


贷:实收资本
160 000

(5)借:应付账款
40 000


贷:应付票据
40 000

(6)借:原材料                 30 000
 
贷:银行存款

20 000

   
应付账款
10 000

(7)借:短期借款                 40 000
  
应付账款
20 000

 
贷:银行存款
60 000

4.将会计分录的记录记入有关账户:

       银行存款                 原材料
期初余额
600000
(2)
100000
(6)
30000

(1)
800000
(3)
200000
本期发生额30000
本期发生额 0

(6)
20000
期末余额
30000


(7)
60000

本期发生额800000
本期发生额380000
期末余额
1020000


             固定资产

短期借款
期初余额 1000000
(7)
40000
期初余额
200000

(3)
200000

本期发生额200000
本期发生额
0
本期发生额40000 本期发生额
0

期末余额 1200000

期末余额
160000



            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2)
100000
期初余额
160000
(5)
40000

(5)
40000
(6)
10000
本期发生额
0
本期发生额
40000

(7)
20000

期末余额
40000

本期发生额160000
本期发生额 10000
                  期末余额
10000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期初余额
1000000
(4)
160000
期初余额
240000


(1)

800000
本期发生额160000本期发生额
0


(4)
160000
期末余额
80000

本期发生额
0
本期发生额 960000
                  期末余额
1960000


5.根据账户记录编制发生额试算平衡表(见表3-5)、余额试算平衡表(见表3-6)和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见表3-7)。

3—5
         总分类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表

2003
1031
                                    
     
                                                
     银行存款
800 000
380 000

     原材料
30 000


     固定资产
200 000

     短期借款
40 000

     应付账款
160 000
10 000

     应付票据
40 000

     实收资本
960 000

     资本公积
160 000

        
1 390 000
1 390 000




3—6  

总分类账户余额试算平衡表

2003
1031
                                      
   


                    
    银行存款
1020000

    原材料
30000

    固定资产
1200000

    短期借款
160000

    应付账款
10000

    应付票据
40000

    实收资本
1960000

资本公积
80000

       
2250000
2250000



3—7
总分类账户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


2003
1031
                       期初余额            本期发生额           期末余额
  账户名称
                                                  
  银行存款
600000
800000
380000
1020000

  原材料

30000
30000

  固定资产
1000000
200000
1200000

  短期借款
200000
40000
160000

  应付账款
160000
160000
10000
10000

  应付票据
40000
40000

  实收资本
1000000
960000
1960000

  资本公积
240000
160000
80000

     
1600000
1600000
1390000
1390000
2250000
2250000




第三节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一、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为了适应经济管理上的需要,对于一切经济业务都要在有关账户中进行登记,既要提供总括的核算资料,又要提供详细的核算资料。各会计主体日常使用的账户,按其提供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两种。
总分类账户(亦称一级账户),是按照总分类科目设置,仅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登记,用来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账户。前面举例中的账户,都是总分类账户。通过总分类账户提供的各种总括核算资料,可以概括地了解一个会计主体各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情况和结果。但是,总分类账户并不能提供关于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详细资料,也就难以满足经济管理上的具体需要。因此,各会计主体在设置总分类账户的同时,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在某些总分类账户的统驭下,分别设置若干明细分类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是按照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用来提供详细核算资料的账户。例如,为了具体了解各种材料的收、发、结存情况,就有必要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下,按照材料的品种分别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又如,为了具体掌握企业与各往来单位之间的货款结算情况,就应在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下,按各债权单位的名称分别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在明细分类账户中,除了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金额核算外,必要时还要运用实物计量单位进行数量核算,以便通过提供数量方面的资料,对总分类账户进行必要的补充。
除了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以外,各会计主体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二级账户。二级账户是介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之间的一种账户。它提供的资料比总分类账户详细、具体,但比明细分类账户概括和综合。例如,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下,可以先按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材料类别设置若干二级账户,其下再按材料的品种等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设置二级账户后,总分类账户可以把它作为中间环节来控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这对于加强经营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会增加核算工作量。因此,二级账户一般不宜多设,必要时也可不设。在不设置二级账户的的情况下,所需数据可根据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记录汇总求得。
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总分类账户是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统驭账户,对所属明细分类账户起着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账户则是某一总分类账户的从属账户,对其所隶属的总分类账户起着辅助作用。某一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核算对象是相同的,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互相补充,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既总括又详细地反映同一核算内容。因此,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必须平行登记。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要点
  1.同内容。凡在总分类账户下设有明细分类账户的,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一方面要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要记入各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
  2.同方向。在某一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登记经济业务时,方向必须相同。即在总分类账户中记入借方,在它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也应记入借方;在总分类账户中记入贷方,在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也应记入贷方。
  3.同金额。记入某一总分类账户的金额必须与记入其所属的一个或几个明细分类账户的金额合计数相等。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方法
下面分别以原材料账户为例,说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方法。
  假设星海公司原材料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为:
      甲种材料   50     每吨300     共计15 000
        乙种材料
200
     每件400     共计80 000
           
95 000

    该公司本期有关材料的收入和发出业务如下:
  1.购入下列各种原材料,货已验收入库,款尚未支付(不考虑增值税)。
    甲种材料 
40
     每吨300     共计12 000
        乙种材料
100
     每件400     共计40 000


丙种材料
20
     每箱500     共计10 000
           
62 000

    对于这项经济业务,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甲种材料
12 000

       ——乙种材料
40 000

       ——丙种材料
10 000

   贷:应付账款 
62 000

2.仓库发出下列各种材料直接用于产品生产。
    甲种材料   60     每吨300     共计18 000
    乙种材料
150
     每件400     共计60 000
    丙种材料
8
     每箱500     共计 4 000
           
82 000

    对于这项经济业务,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                82 000
   贷:原材料——甲种材料
18 000

        ——乙种材料
60 000

        ——丙种材料
4 000

    根据以上资料,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甲种材料乙种材料丙种材料三个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登记的程序如下:
  (1)将原材料的期初余额95 000元,记入原材料总分类账户的借方;同时,在甲种材料乙种材料明细分类账户的收入方(即借方)分别登记甲、乙两种材料的期初结存数量和金额,并注明计量单位和单价。
  (2)将本期入库的材料总额62 000元,记入原材料总分类账户的借方;同时,将入库的甲、乙、丙三种材料的数量、金额分别记入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收入方(即借方)
  (3)将本期发出的材料总额82 000元,记入原材料总分类账户的贷方;同时,将发出的甲、乙、丙三种材料的数量、金额分别记入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发出方(即贷方)
  (4)期末,根据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和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记录,结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按照上述步骤,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登记的结果,如表3—8、表3—9、表3—10、表3—11所示。
3—8                      总分类账户
账户名称:原材料

200
×年
















期初余额

95000


购入材料
62000

157000



发出材料
82000

75000


本期发生额及余额
62000
82000

75000





3—9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户
材料名称:甲种材料
200×
 摘  要
计量

单位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期初余额
 购入材料

 发出材料



300
300
300


40




12000




60



18000

50


90


30

15000
27000

9000



发生额及余额

300



60

18000

30


9000

表3—10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户

材料名称:乙种材料
200×
 摘  要
计量

单位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期初余额
 购入材料

 发出材料



400 
400
400


100




40000




150



60000
200
300
150
8000
120000
60000


发生额及余额

400

100

40000

150

60000
150

60000


表3—11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户

材料名称:丙种材料
200×
 摘  要
计量

单位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购入材料

 发出材料


500
500

20



10000



8



4000


20


12

10000

6000



发生额及余额

500

20

10000

8


4000


12


6000


从以上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原材料总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95 000元,借方本期发生额62 000元,贷方本期发生额82 000元,期末余额75 000元,分别与其所属的三个明细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之和95 000(15 000+80 000),借方本期发生额之和62 000(12 000+40 000+10 000),贷方本期发生额之和82 000(18 000+60 000+4 000),以及期末余额之和75 000(9 000+60 000+6 000)完全相等。
利用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所形成的有关数字必然相等的关系,我们还可以通过定期核对双方有关数字,来检查账户的记录是否正确、完整。如果通过核对发现有关数字不等,则表明账户的登记必有差错,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更正。在实际工作中,这项核对工作通常是采用月末编制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表的形式来进行的。例如,根据前面例示的原材料明细分类账户的记录,编制其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表如表3—12所示。

表3—12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表

材料名称
计量单位
单价
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甲种材料

300
50
15000
40
12000
60
18000
30
9000
乙种材料

400
200
80000
100
40000
150
60000
150
60000
丙种材料

500


20
10000
8
4000
12
6000
  



95000

62000

82000

75000
    由表3—12可以看出,表中合计栏各项数额分别与原材料总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相等,表明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未发生差错。
思考题
1.为什么要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应遵循哪些原则?
2.会计科目有哪些分类标准?各可以分为哪几类会计科目?
3.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如何?
4.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5.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复式记账法有哪些特点?
7.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如何?
8.举例说明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9.什么是会计分录?有哪些种类?如何编制?
10.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方法有哪些?
11.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如何?
12.平行登记的要点有哪些?
练习题
1.练习常用会计科目的分类。
资料:
某企业在日常会计处理过程中,经常使用以下会计科目:
银行存款      实收资本      物资采购     原材料     制造费用
应付账款      应收账款      生产成本     产成品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短期借款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现金
财务费用      预提费用      待摊费用     利润分配   盈余公积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要求:请你将上列会计科目分别归于某一类。
2.练习账户的结构及账户金额的计算方法。
资料:
星海公司20031231日有关账户的资料如下:
账户名称
期初余额
本期发生额
期末余额
  
  
  
  
  
  
长期投资
400 000
220 000
10 000
   
银行存款
60 000
   
80 000
90 000
应付账款
80 000
70 000
60 000
   
短期借款
45 000
   
10 000
30 000
应收账款
   
30 000
50 000
20 000
实收资本
350 000
   
620 000
其他应收款
25 000
25 000
   
要求:
根据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计算方法,填列上表中的空缺部分。
2.熟悉各类账户的登记方法。
资料: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下列内容:
①资产类账户

②负债类账户
A、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余额一般在贷方


③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B、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余额一般在借方


④费用类账户
C、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期末一般无余额


⑤收入类账户
D、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期末一般无余额

⑥利润类账户
要求:
请你将左右两边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3.掌握复式记账原理。
资料:
(1)某企业2003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252 000元。
(2)2003年1月1日权益总额238 000元。
(3)2003年全年收入总额135 000元。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2003年度的费用是多少?并列出期末资产与权益的会计等式。

4.练习账户对应关系及会计分录的编制。
资料:

星海公司2003年8月份有关账户记录如下:









────────────
───────────


期初余额150
期初余额98000


⑴500
⑸350
⑵82000
⑷150000



⑼100
⑺58600


────────────
───────────


期末余额400
期末余额88600



银行存款
应收账款


────────────
───────────


期初余额89600
⑴500
期初余额45800


⑹15800
⑸70000
⑹15800


⑻30000
⑺58600
⑼20100


⑼20000
⑽20000


────────────
───────────


期末余额16300
期末余额9900

                                                      


固定资产
实收资本


────────────
────────────


期初余额370000
期初余额483000


⑶124000
⑶124000


────────────
────────────


期末余额494000
期末余额607000

            

生产成本
应付账款


────────────
────────────


期初余额42280
期初余额35800


⑷150000

⑸70350
⑵82000


────────────
────────────


期末余额192280
期末余额47450

                                                

短期借款


────────────


期初余额84320


⑽20000
⑻30000


────────────

期末余额94320

要求:
根据上述账户记录,补编会计分录,并简要说明每笔经济业务的内容。

5.练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及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资料:
星海公司200310月初有关账户余额如下表所示:

单位:元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1 500
短期借款
195 000
银行存款
45 000
应付账款
142 500

90 000
应交税金
9 000
应收账款
47 700
长期借款
186 000


60 000
实收资本
304 200
生产成本
22 500
资本公积
140 000
长期投资
180 000
盈余公积
70 000
固定资产
600 000

1 046 700

1 046 700

该公司本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购进机器设备一台,价值1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2)从银行提取现金1 000元。

3)投资者投入企业原材料一批,作价20 000元。

4)生产车间向仓库领用材料一批价值40 000元,投入生产。

5)以银行存款22 500元,偿还应付供货单位货款。

6)向银行取得长期借款150 000元,存入银行。

7)用银行存款上交所得税9 000元。

8)收到捐赠人赞助现金5 000元。

9)收到购货单位前欠货款18 000元,其中16 000元存入银行,其余部分收到现金。

10)用银行存款48 000元,归还银行短期借款20 000元和应付购货单位账款28 000元。
要求:
1)根据以上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并记入有关账户。
2)编制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

6.练习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资料:
1)星海公司2003831日有关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余额如下:
总分类账户:
原材料账户借方余额400 000元。
应付账款账户贷方余额100 000元。
明细分类账户:
原材料——甲材料账户1 600千克,单价150元,借方余额240 000元。
原材料——乙材料账户400千克,单价100元,借方余额40 000元。
原材料——丙材料账户1 000千克,单价120元,借方余额120 000元。
应付账款——A公司账户贷方余额60 000元。
应付账款——B公司账户贷方余额40 000元。
2)该公司19999月份发生部分经济业务如下(不考虑增值税):
以银行存款偿还A公司前欠货款30 000元。
购进甲材料200千克,单价150元,价款3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入库。
生产车间向仓库领用材料一批,其中甲材料400千克,单价150元;乙材料200千克,单价100元;丙材料500千克,单价120元,共计领用材料金额140 000元。
用银行存款偿还B公司前欠货款20 000元。
A公司购入乙材料200千克,单价100元,材料入库,货款20 000元暂欠。
B公司购入丙材料300千克,单价120元,材料入库,货款36 000元暂欠。
要求:
1)根据上述资料(2)的内容,编制会计分录。
2)开设原材料应付账款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登记期初余额,并平行登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结出各账户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3)编制原材料应付账款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本期发生额及余额明细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0: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会计学原理》国家精品教材(全书14讲)

《会计学原理》国家精品教材(全书14讲).rar

392.55 KB, 下载次数: 177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16 01: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非常感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中国营养治疗网|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重庆管理培训|哈尔滨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台湾管理培训|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经理人的网上家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4-27 22:13 , Processed in 0.08042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