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75|回复: 4

[口才培训]经理讲话《枯燥讲话讨人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4-7 00: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魅力提示:工作是干出来的,口才是练出来的。只要肯下功夫练习,人人都会有“三寸不烂之舌”。否则,若您的“嘴巴骨儿”不行,您又不去锻炼,那您就改行吧,别在官位上遭罪啦!  ?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2005年5月在浙江省委召开的一次专题学习会上讲到,一些领导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有些领导干部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
  应该肯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十分重视自己的讲话,讲话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们时常能够听到一些精彩的讲话。尤其是一些个性化官员,越来越受到关注。像习近平、薄熙来、潘岳、仇和等有着鲜明个性的官员,他们的独特作风、直率语言,代表了一群官员清新、健朗的形象,而且这个队伍越来越大,深受大家欢迎。但笔者也坦言,一些走套路,说官话,打官腔者还很有市场。他们的讲话,群众不甚喜欢,尤其是对那些不管什么时间和场合、也不分什么对象而讲的“正确的废话”,很是敬而远之。
  时下,一些地方领导的讲话,大体可以归纳为“十个点儿”—
  1.套话多了点儿
             
  2004年9月,“首届世界大城市高层论坛”在江苏南通举行,有25个国家近60个城市的市长和市长代表参会。这种场合,国内的市长们都想“露一鼻子(河南方言,意即出形象,引起大家注意)”都想在国际场合推介自己所在的城市。但他们说惯了套话,所以他们一开口,还是在国内不同的会议场合重复的那一套东西,用这种官话,大说特说自己的城市这样如何、那样如何,以致外国的市长和记者感觉中国的市长一个面孔。
  现在很多地方官员一开腔满口原则话,套话连篇,年年可用,人人可讲,成了“永久牌”、“万能膏”。怎么会受欢迎?
  可能有的人感觉讲套话省心省力,而且不会有错,所以很多人喜欢讲套话,一开口就是穿靴戴帽,废话连连。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讲套话更不费劲,不少人不断从网上拷贝着流行的套话,现在甚至有人发明了生成讲话稿的模板软件。使用该软件,只要输入会议有关信息,几秒钟就会自动生成该会议的一个讲话稿,什么升级版、经典版、2002版、2003版直至2006最新版。模块中的《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电子政务专题讲座上的讲话》、《食品安全大会上的讲话》等等,几乎应有尽有。当然,也全是套话了。甚至还有人在网上专门发布了现在领导讲话的“通用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的×××会议,这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刚才,×××同志以及×××同志的讲话,讲得非常好,非常深刻,我都同意,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深刻理解。回去后,要传达×××同志及×××同志的讲话精神,并认真落实,真抓实干,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对于×××工作,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提高认识,充分领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工作已经开创了很好的局面,获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还是要从深度和广度上更加推进×××工作。我看,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认识!各级领导要充分领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组织要加强关于×××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这样,×××工作才能更上层楼。
  二、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目前,有个别同志、个别部门,存在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热衷于开大会,传达文件。当然,开大会是必要的,上传下达也是必须的。但是,光是讲空话、打官腔,是远远不够的。对×××工作,要真抓实干,加强落实。各级领导要把×××工作,列入日常议事日程,具体部署,认真执行。各级领导要为×××工作,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舆论环境,扎扎实实推动×××工作的开展,确保抓出实效,抓出成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0: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要加强协调工作。历史证明:团结,是我们消除一切困难的有力武器。关于×××工作也一样,各级领导要加强协调工作,要把上下、左右、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步调一致地推进×××工作的开展。目前,有些部门遇事推诿、互相扯皮,这种官僚作风,十分要不得!这种作风,轻则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重则影响我们的形象。我们要坚决铲除这种官僚作风。

  ……

  同志们,抓好×××工作,各级组织和人们群众对我们寄予厚望。希望大家脚踏实地,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这样的讲话,上级听着烦,群众不爱听,最好别讲。

  2.调子高了点儿

  讲台是个神奇的地方,角色摆不正的人一走上去,就会使其与台下产生距离感,就会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就会有发号施令、给人授课的欲望。所以,有人自我感觉良好,讲起话来,嗓门不高调子高,官位不大架子大。面对基层群众、普通干部,不管讲啥问题,哪怕是农村改厕、城市环卫或者是救助失学儿童,都大谈马列主义,大谈国际、国内形势,大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群众的现实思想问题忘了些,引经据典多了些,用旧经验来代替自己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给人以老生常谈的感觉;有人连篇累牍地引用报纸、杂志的观点和事例,与听众和本单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沾边,无的放矢;有人偏爱讲长话,讲话动辄洋洋万言,用深奥的道理和华丽的词语故弄玄虚,罗列出来的那些“观点”或者“亮点”,牵强附会,拼凑文章,搞文字游戏。2004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某省人大代表建议政府工作报告要少点“进一步”,为何?因为其中一共用了36个“进一步”!而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舆论认为,内容实在,没有套话,一些语言也很生活化。例如有这么一段:“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没有概念,没有术语,没有修饰,平白朴实。我们是否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3.实话少了点儿

  有人讲了这样一段话:“同志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肯定那些应该肯定的事物,坚决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事物。我们不能只知道肯定应该肯定的事物,而不知道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事物;也不能只知道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事物,而不知道肯定那些应该肯定的事物,更不能够肯定了应该否定的事物,而否定了应该肯定的事物。我的讲话完了。”—这个讲话,等于没讲。有时开会,往往按照官位大小,轮流登台,“你方讲罢我登台”,尽管内容大同小异,基本雷同,你说上几点,我强调几点,他补充几点,主要领导再指示几点,似乎把讲话变成了领导的政治待遇。所以大家就认为不讲就丢面子,失身份。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尽管无话可讲,尽管不讲无碍工作,但也要硬“挤”几句。往往是一把手讲过之后,下级讲,之后下下级讲,随后下下下级讲……领导者需要下属讲这种套话,为的是显示自己的权威;而下属讲这种套话,为的是博得上级的青睐。于是说者滔滔,费尽口舌;听者恹恹,苦不堪言。有一个笑话,说是一日某领导对秘书说,好长时间没讲话了,找个地方去讲讲。秘书说所有的地方都去讲过了,只有×××医院(注:这是精神病医院)还没去过。于是领导同志就去此医院讲话。医院召开全体医护人员及病人大会,请该领导作报告。领导抑扬顿挫地念了半天稿,悄悄问秘书:“咋没人鼓掌?”过了一会儿,听讲的一位精神病人恍然大悟说:“啊,我听明白了,原来又进来一位病友。”

  有人把讲话分为六种:“言之有物,实为心声,一颦一笑,俱带感情,这是第一种;长江大河,源远莫寻,牛溲马勃,悉成黄金,这是第二种;科学逻辑,字字推敲,无懈可击,井井有条,这是第三种;嬉笑怒骂,旁若无人,诙谐杂出,四座皆春,这是第四种;默默端坐,以逸待劳,片言偶发,快如霜刀,这是第五种;期期艾艾,隐蕴词锋,似讷实辩,以守为攻,这是第六种。”不管哪类讲话,有血有肉,言之有物,该讲则讲,否则,请记住:“沉默是金。”适当的“沉默”,群众依然欢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0: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那种废话连篇,无事生非的讲话群众比较反感。人不能不说话,但是废话还是少说一点好。言不由衷,人云亦云,自然不会有生命力的。

  有人戏言,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干部的惯用讲话是:

  对下级讲话:我强调几点……

  对同级讲话:我补充几点……

  对领导讲话:我体会几点……

  对小秘讲话:今晚几点……

  也有人总结说,现在一些领导讲话都有一个套路。开头是“在××的领导下,在××的关心下,在××的支持下,在××的指导下,在××的共同努力下……”废话讲了半天,给许多领导和部门戴了恭维的高帽子后,才进入正题。其实,这么多戴“帽子”的话,不一定是“肺腑之言”,往往是“套公式”,所以,没有人会被这些话所感动。从领导讲话的结构看,大都是先说“提高认识”,后说“突出重点”,最后说“加强领导”。而且,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讲,鹦鹉学舌,没有结合实际,更没有新意,其实从这一点看,本身就违背了上级的本意。这样的讲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被淘汰。

  4.“八股”掺了点儿

  194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反对“党八股”,时至今日,仍有人“积习难改”,讲起话来,“八股味”很浓。这样的人讲话,好像玩文字游戏,喜欢用数字排列语言,喜欢用一、二、三罗列事物,先大写的一、二、三,再小写的1、2、3,然后又是更细的⑴、⑵、⑶,看似如数家珍,实则空洞无物,就像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列举的“八大罪状”那样:“不但文章里演说里有党八股,开会也有的。‘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假使每处每回无大无小都要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八股吗?在会场上做起‘报告’来,则常常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总之,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有的人爱穿靴戴帽,开头总是高举什么旗,在什么思想指引下,沿着什么道路……结尾则是“坚决要”、“一定要”、“团结拼搏”、“苦拼实干”、“为×××而努力奋斗”、“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之类的套话;有的爱“装筐”:在某阶段强调什么问题,就把一切都硬塞进去。如在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文章、报告都要讲初级阶段,一切问题都往初级阶段里塞。现在我们又在讲建设和谐社会,于是又把和谐社会当成了箩筐,一切都往和谐社会上套,开口就是和谐社会如何如何。本来是含义深刻的“和谐社会”,如果滥用,就被庸俗化了。有的人讲话有点像“老菜帮子”,掐头去尾之后,可用部分,所剩无几。或是老生常谈,言之无物,再不便是假、大、空。“秀才”写起来绞尽脑汁,领导念起来口干舌燥,群众听起来枯燥无味。

  5.官气重了点儿

        

  新华社曾报道过一个事例:2003年“非典”期间,香港一个商团访问沿海某省,一名省级领导被安排会见。这位领导特意提前到场,接受记者采访,谈了一个多小时。几天后,相关报道收集回来了,领导认为十分重要的内容、十分漂亮精彩的话语,如客商安全绝对有保障、招商引资等等,当地媒体原原本本地报道了。可是境外媒体却没刊登出来,他们登出来的尽是领导随便说的话,或者无意说漏了嘴的话,所谓的不够严谨的话,—其实这才是真实话,是大众感兴趣的话。

  因为讲话者是在发号施令,所以人们在听台上的人高谈阔论时,常常产生出一种好像是在“仰视”讲者的感觉。有的讲话者常以“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唯我“布尔什维克”,对下级所用的往往是一些“指令性”语言,好像是首长在对下级作“指示”。对外界所用的往往是“外交辞令”,好像接见外国首脑。所以,人们听了这样的讲话之后觉得很不舒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0: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报道,有一名小学生竞聘班干部时在演讲稿中写道:“我坚信,凭着我新锐不俗的信念和才干,这次竞聘给我带来的一定是成功……虽然我缺少担任班级干部的经验,这是劣势,但正因为我没在‘官场’上混过,所以少的是畏首畏尾的思虑,多的是认真负责的干劲。”家长惊呆,老师也惊呆了,大家不敢相信这篇官气十足的演讲稿竟能出自年幼的孩子之手。原来,这是该学生套用网络上官员们的讲话稿件写成的。“不负责任,到处害人”—这是毛泽东在六十多年前痛斥打官腔者的言论,但现在,官腔仍“余音绕梁”。

  6.语言僵了点儿

  “味同嚼蜡”,是对一些地方领导讲话语言僵硬的生动描述。有一些地方官员习惯于打官腔,念讲稿,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说套话乃至“正确的废话”,讲话像是念文件。可能这些人看来,严肃一点儿,板正一点儿,不仅不失庄重,不失身份,而且还表明自己高度重视。但要从听众的角度“换位思考”,听了这样的讲话、回答,百姓会觉得官员高高在上,离自己、离现实生活实在太远,也不会对这样的会议和新闻感兴趣,更可能因此对官员失去信任感。本来用通俗化的口语讲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但有人却爱故作斯文。由于经常读文件、学文件、审文件,以至于不会说话了。说起话来满嘴都是“必须、坚决、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旗帜鲜明地、一般地说、原则上说、着力解决、认真贯彻、坚决执行”等等用滥了的词汇,开头必是“在……正确领导下”“在……大好形势下”“让我首先代表……”结尾必是“沿着……前进”“让我们……”等等,中间则是“首先”“其次”,“第一点”“第二点”“第一小点”等问题肤浅的罗列,如同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里讲的,像开中药铺,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有人甚至在家里和孩子老婆说话也是“引起重视、抓好落实、加强合作”,令人生厌。

  很多会议固然是严肃的,也应该体现庄重的特点。但严肃并不等于刻板,庄重并不是不讲效果,语言通俗并不等于庸俗,通俗形象的语言,生动幽默的故事,轻松有趣的形式,往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一味追求庄重,过分强调严肃,距群众越来越远,没人听您的讲话,到您唱“独角戏”的时候,则就真正成笑话了。

  7.离群众远了点儿

  让群众听清听懂听进,入耳入脑入心,是对讲话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些不分场合,不顾对象,常常用大话、官话教训人的讲话,群众越听越糊涂,越听越不想听,那种“一定要”、“坚决要”、“必须要”喊口号似的讲话,谁爱听呢?有的人讲话故弄玄虚,故作深沉,斯文得很。本来可用一两句话就能讲明白,偏偏要绕个弯子,旁征博引,反复论述;本来可用通俗形象语言解释清楚的,却偏偏生搬一些令人难懂的生僻词语,或者生吞活剥地把一些新概念、新名词、新思想,硬塞进讲话中,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令人倒胃口。也有的讲话像编“三字经”一样,硬凑口诀,矫揉造作,读起来好像顺口,品起来尽是“硬骨头”。有的干脆就硬凑十条八条“经验”、“体会”,挖空心思赶时髦。比如什么“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搞好三个结合,坚持四个原则,抓好五项措施,开展六项活动,防止七种倾向,实现八大效果”等等,这样的讲话,脱离群众,没人爱听。

  8.时间长了点儿

  有的人讲话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开口一讲,半天难完。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有的领导逢会必讲话,凡讲话必然长篇大论。讲话稿厚厚的十几页,甚至二三十页。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大题目套小题目,小题目再衍生小小题目。不讲得唾沫飞溅、口干舌燥,不讲得听众昏昏欲睡,就显示不出水平似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台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毛泽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经讽刺说:“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0: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的官员养成了“会瘾”、“讲话瘾”乃至“指示瘾”。著名杂文家郭振亚先生曾为这种另类瘾君子画过一张集体白描像:他们几天不开会就会觉得身心不舒服,而当其讲起话时,云天雾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人越多,会越大,便越是精神焕发。他的一位久在官场、患了重度“会瘾”朋友说得更妙—开会的时候,主讲人坐上全场最显要的位置上,面对能把声音扩大好几倍的麦克风,俯视着一双双注视着你的眼睛,把“高见”输进一双双倾听者的耳朵,讲话者怎能不上瘾?

  9.感觉淡了点儿

  听了那种口干舌燥、唾液四溅的高论,大家怎么也找不到那种精神为之一振的感觉。更没有振聋发聩、晴天霹雳、醍醐灌顶,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些套话,听起来很有条理,头头是道;但仔细琢磨,好似云山雾海,虚幻蜃楼,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又手脚不沾地,找不出几句对指导基层和推进工作实用的话,让人听似嚼蜡,十分乏味,实在没有意义。

  在这方面,毛泽东给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他的讲话、文章,不仅思想深刻,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同时又生动、形象。他引经据典、诙谐幽默,但又不失其庄重、严肃。他注重通俗生动,但又俗中见雅。不管是《矛盾论》、《实践论》,还是各种场合的讲话,毛泽东都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让人听起来通俗易懂,品起来余味无穷,一点也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比如毛泽东借愚公移山的这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号召人们学习愚公精神,“挖山不止”,挖掉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他还在张思德追悼会的演讲中,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号召每位共产党人积极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引用非常恰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0.脱稿难了点儿

  古猿直立行走后,上肢的攀爬功能渐渐消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不用所致。有的领导可能担心秘书会失业,或者历练不够,所以,只要张张嘴讲几句话,就得有稿子,哪怕是在什么仪式上的一句话—“我宣布,×××仪式正式开始!”,或者在招待酒会上的祝酒词—饭桌上的讲话,没稿子也不行。时间长了,脱稿就难了。其实这样做百害无一利。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长期不用会迟钝,思考问题会受影响。懒惰久了,很多坏习惯就慢慢形成。

  出现上面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这么几点:

  1.能力问题。“肚子里墨水少”,或者“脑袋瓜子不管用”,说话抓不住要领,看问题看不到本质,于是,不管他人是不是接受,能不能接受,只好不分次序,不管轻重缓急,统统都将想说的一股脑全说出来,哪怕他人耐烦与否。有的可能啥也不知道,对业务不熟悉,对工作没研究,因此,要么担心讲不上来,要么担心讲错,于是就人云亦云,或照本宣科。

  2.思想问题。有的可能想对上级巴结、高攀,想让自己所做的一切显得天衣无缝,让自己所说的一切显得滴水不漏,或者尽可能地将自己表现成一个衷心耿耿的人,于是,在行动上对领导点头哈腰,在汇报中滔滔不绝,事无巨细地统统搬上,致使其领导听得十分厌烦。对下级,为了显得自己有水平,讲起话来或作起报告来总要拿腔拿调,还要不伦不类地引经据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哪管与主题是否有联系,统统用上。自以为水平高,其实听报告的人烦得很。

  3.环境问题。可能出于生活经验,深知说话不慎或“走火”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意外的麻烦。所以,作起报告像八股,讲起话来走老路,正面反面全都说,局部整体都兼顾,偶然必然全不落,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统统都要说上,让想抓辫子、想打棍子的人一点都“抓不住”。尽管这种做法唆点,讲话时间长了点,但“保险系数”大,最为稳妥。时间一长,就难改掉这些毛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中国营养治疗网|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重庆管理培训|哈尔滨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台湾管理培训|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经理人的网上家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4-27 06:47 , Processed in 0.02686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