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35|回复: 27

[DBA博导讲义]《激励管理三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16 10: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2  align=center>激励管理三论<o:p></o:p></H2>
<  align=center> </P>
< >[replyview] 如果说激励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为组织中的个人提供“创造业绩、体验过程、调适心态”的场所与条件,在他们心中形成“成就、成员、成长”之感觉,那么激励管理的目标就在于,使组织中的个人具备“愿力、助力、能力”,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个体行动力的协同构建起组织的整体活力。<BR>人生意义:创造、体验、适应<BR>关于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至今尚未有、也许永远都很难会有统一的答案,所以,人们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调侃说法。但是作为企业激励问题的探讨,在这里可以借鉴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在《人生的真谛》(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将人生意义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创造或建树,也就是工作或做出一番业绩;二是,通过某种经历感受或与某人相遇,也就是体验事物或结识某人;三是,通过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也就是即使沦于绝境而显得有点无助的受难者,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也依然能够超越与改变自己,实现成长发展。对此,不妨简单地用“创造、体验、适应”这三个词来概括,其中的“创造”涉及人生结果的思考,“体验”表达了人生过程的观点,“适应”反映了人生心态的演化。显然,处于不同时间、情境的同一个人,或者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甚至具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不同个人,对于创造、体验、适应这三者内涵的理解以及相对权重的考虑,都会有所差异。<BR>比拟于人生存在意义的讨论,探索体现在企业存在使命及目标背后的核心理念,有研究者对中文的“企业”及其所做的“生意”这两个词进行了如下的解释,不无启迪意义。首先,从中国传统概念看,若将“生意”表述为生存、生命、生活、生计、生产等方面的意义,可见这里涉及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时点。再从中国现代概念看,“企业”一词若少了“人”,则将成为“止业”,从而也就意味着企业关张“歇业”了。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人,人作为具有独立生命的能动主体,自有其存在意义。进一步看,企业作为许多能动生命的集合体,必然带有某些不同于这其中每一个体的存在意义,也许这就是企业开展业务,即做“生意”,需要探寻使命的关键之所在。有鉴于此,可以认为,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为企业的相关人员提供实现人生意义的表演舞台。<BR>这样,就企业的根本使命目标而言,一方面考虑到企业作为有限人群的集合体,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为全社会中的所有人提供实现人生意义的表演舞台,必须平衡其中所存在的主次关系,做出适当的取舍选择。另一方面,在为不同的权利要求者提供实现各自人生意义舞台的同时,企业作为整体也需要考虑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但是问题在于,深究企业整体的存在理由,似乎很难找到不带主观动机假设的解释,其根本原因也许正如“生意”一词所体现的,一个运作良好的企业,本质上所涉及的是一个与环境互动互适的永无止境过程。而作为时序过程载体的企业,其本身就像是一艘不设终点的宇宙飞船,从而也就根本不可能对其最终目的下定义。这似乎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对许多真正与企业共命运的经营者来说,为什么时常会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感叹。阐明人生或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有助于剖析清楚人们的行为动因,而只有明确了行为动因,方能有效解释企业活力的真正来源。<BR>企业活力:愿力、助力、能力<BR>探讨企业活力问题,先需明确整体活力的含义,再要弄清其中个体的活力,然后需考虑个体活力与整体活力之间的有机联系。企业作为生命体,其活力本身很难定义,只能借助于过程来描述。就企业整体活力而言,一般认为是指企业所具有的这样一种过程特征,这就是能够主动求变或灵活应变,形成产品或服务特色,做到在动态变化环境中持续演化生存。例如,对经济不景气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经济复苏时能够较快恢复。在具体行为表现上,有活力的企业在适应环境不确定变化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掌握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独特生存技能,如生产技术、经营诀窍等,能对市场的现实及潜在需求保持高度敏感性与快速响应性,从而不断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新产品,持续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价格并以适当的节拍保证及时交货,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企业活力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行动力。<BR>企业的整体活力是由其中的个体表现出来的,而就个体活力(行动力)的构成而言,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愿力、助力与能力(以下简“三力”)这样三个方面。在这里,“愿力”反映当事者对拟做事肯不肯投入的激情强度,它既可能出自于员工的内在需求,也可能受外在因素的激发,可以分为后向奖惩的推挤或前向愿景的拉引两类。当然,对于那些喜欢工作的人来说,若真的已与企业运作融为一体,成为以企业为家的“企业家”,事实上是很难区分其愿力形成的内外推拉性质的。“助力”涉及信息、网络、机制等支撑环境,它使得员工最终能够拥有做成事所需的适当的人财物使用支配权,而不管这种使用支配权的获得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获得过程的链条有多长。“能力”体现在个人所拥有或掌握的经验、知识、方法等内在素质上,表现为能不能做成事的本领。对企业来说,通过合理的岗位设计,再辅之以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在职或离职培训,有可能做到使所有的人都能基本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BR>根据以上讨论,如果说愿力决定是否有人投入做事的主观能动性,助力影响在需要帮助时是否能够获得适当及时支持的客观可能性,能力涉及能否做成事的潜在可能性,则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就在于围绕企业整体使命目标,不断提升员工个体的“三力”水平,改善“三力”之间相互协同关系。考察“三力”的构成与相互关系,可见仅当行为主体具有能力与愿力,并可获得助力支撑时,最后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战略行动结果。在现实中,如果发现一项本应采取的行动或者一件本应做成的事没有结果,基本上都可以从“三力”不足或不匹配上获得一定的解释。例如,有时是由于愿力不足没投入,另有时是由于缺乏助力没做成,还有时是由于能力欠缺做不成,更有时是由于“三力”均不到位而无果,甚至还有时是由于“三力”分离没合成。<BR>行为动因:成就、成员、成长<BR>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所以,企业激励管理的中心任务就在于增强企业活力,也就是弄清构成企业行动力的“三力”的来源,采取措施固本培元,以保持这些源泉的喷涌不息。应该看到,企业活力实际上体现的是组织的生命力,而愿力、助力、能力作为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是以有机互动、互赖的整体形式存在的。例如,愿力的增强有助于改善能力,也会影响与感化助力环境;助力的增强有助于克服能力之不足,更易激发出愿力;能力的增强有助于获得助力,并由于更易创出成果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愿力。所以,探讨企业活力或者说行动力,不能采取相互割裂的机械主义态度。<BR>借鉴前面对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如果认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创造业绩、体验过程、调适心态”,那么与此相应就可导出人生“活力”的“成就、成员、成长”(以下简“三成”)三源泉。这是由于,“创造业绩”就在于取得工作成果,获得社会认同与物质回报,从而让人产生一种努力建树上的“成就”感;“体验过程”就在于感受人、事、物,获得群体互赖与精神寄托,从而让人产生信仰、归属上的“成员”感;“调适心态”就在于通过逐渐参透人生,获得随缘自适与心性完善,从而让人产生一种心智上的“成长”感。这样,如果粗略地认为,成就、成员、成长分别相应于愿力、助力、能力,可见“三成”就构成了“三力”的基础。<BR>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企业激励管理的关键在于,为员工提供心智成长、个人发展、组织归属等方面的机会与前景,增强员工的“三成”感。例如,通过加强技术开发、设备投资、改善工艺等,提升企业最终业绩,使身处企业之中的员工产生成就感,形成进一步投入企业的愿力;通过沟通理解、通力合作、稳定就业等,提升企业整体凝聚力,使员工产生成员感,形成进一步发展的助力;通过加强培训、工作丰富、团队交流、信息共享等,提升员工个体的内在素质,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与优势,使员工产生成长感,形成进一步动态学习的能力。当然,从实践运作的角度看,“成就、成员、成长”之感与“愿力、助力、能力”的相互联系,不像前面描述的那样简单,实际上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存在着互为表里的复杂互动、互适、互赖关系。<BR>“三成”作为行为动因,就构成了企业活力的源泉。从流量的角度看,进行激励管理,考察企业活力源泉的开发,关键是如何把握其加速、稳定、减速机制,所以,有必要了解“三成”与“三力”的形成过程、相关联系与互动原理。一般地,若将所有能够提供员工“三成”感的因素统称为“激励”,而最终形成的“三力”作用泛称为“行为”,则为了做好企业激励管理工作,至少还需关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需重视“三成”的综合作用,不能过份依赖单一“激励”的作用,因为单一“激励”对“行为”的边际作用会出现递减现象。二是,各种“激励”的动因其对最终“行为”的相对作用大小,会随着时间、情境变化等因素改变而变。三是,考察跨越多个时间周期的“激励”与“行为”关系,可见各种激励要素之间存在着权重、强度、跨期的关联影响,就其中的时间因素而言,一般来说,激励与所预期的行为之间的时差越小,其效果也越好。<BR>此外,从激励-响应的内在机制看,还需要在人们的预期与现实之间形成适当的差距,以形成试图消除这种差距的心理动力。考虑到恒定不变的差距,如果持续存在而难以消除,人们最后会习以为常,从而对差距变得麻木不仁。激励管理需特别关注这样几件事,一是,为所形成的心理动力提供能力与助力支撑,使之迅速转化为实际的企业行动,以最终消除差距、取得成果;二是,通过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动态管理,始终维持“动力”的适当水平。最后,不容否认,尽管从做事的角度看,有时只要兴趣所至,做成事这一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成就感也会给人带来愉悦,从而能够产生乐在其中的过程体验,使得行为者看起来似乎具有不带功利性的内在动机;但从做人角度看,在个体之间存在信息交换的组织内,受外在激励或环境影响,人们之间总是有意无意地进行着比较,根据自己对于所选参照对象的主观评价,做出组织是否对自己的投入做出公平回报的判断,并进而由此影响其后续工作心理动力的强弱。这意味着,在考虑一个组织系统的激励机制建立时,除了需要考虑其中每一个体的“三成”与“三力”关系,还需特别处理好不同个体之间的相对“三成”感觉及其与企业整体“三力”建设的关系。[/replyview]</P>
< ></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23 22: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24 00: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24 16: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p>要看,一定要看</p><p></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3 04: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 You!

<p>Thank You!Good Teacher!</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7 18: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aaaa

<img title="em01" src="http://www.mhjy.net/dvbbs/Skins/Default/emot/em01.gif" style="CURSOR: pointer;" alt=""/>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9 18: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支持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24 03: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号称天下第一兵书。读书有6种办法:高山俯瞰、困惑求解、海边拾贝、蜜蜂采蜜、迷宫寻路、盲人摸象。当然也有囫囵吞枣、买椟还珠。我多翻阅了几次孙子兵法,不敢妄称精读,只能说浅窥,然而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也通过我的理解还有嘉宾张院长的批评指正,让大家增进对我们国家这一兵学宝典的认识。<br/>孙子兵法有不同的版本,当然古今对孙子兵法的注解也是众说纷纭,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庄子也说得鱼而忘筌,获得精髓而忘却字句。当然,古代典籍字字珠玑,专家们必须很用心去理解每个字,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做到那种层次,所以我们今天的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就是高山俯瞰、迷宫寻路--纵观大局,并在百家争鸣的孙子注解中寻找霍然开朗的解读。<br/>我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可以提炼成以下几句话--系统思维,悟道知胜。仁心为本,佐以权谋。水形兵势,将为核心。下面我对这3点进行分析。<br/>系统思维,悟道知胜<br/>孙子兵法开篇:“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如何进行考察呢?“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五个基本要素:道,天时,地利,将领,法制。 <p></p><p>要以决定战争胜负约五个基本要素为五事,配以由五事引出来的七个方面情况七计为纬,对敌我双方进行比较,作出估量,从中探索出战争胜负的情势。此外“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君主有没有道,将军有没有能力,能否取得天时地利,法律能不能顺利推行,有没有精兵强将,员工能否配合熟练,赏罚是否分明,在没有作战之前,已经可以得知胜败。“道、天、地、将、法”,“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合、法令行、兵众强、士卒练、赏罚明”孙子从宏观大局对胜负进行事项判断,战争没有开始孙子已经告诉各位,我已经可以知道您的胜败如何了。<br/>这是宏观大局,那怎么操空大局让情势偏向我们这边呢。“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本来能打却伪装成不能打;本来要用兵却伪装成不用兵;本来要从近处攻击,却佯成向远处进攻;本来要从远处袭击,却佯成向近处进攻。如果敌人贪利,那就用利去引诱他:如果敌营混乱,那就要乘机攻破他;如果敌人力量充实,那就要加倍防范他;敌人强大,那就避开他;敌将易怒,那就挑逗他,使他失去理智、轻举妄动;敌卑视我,那就使敌人更加骄横,然後寻机打击他;如果敌人休整得充分,那就要设法使敌人疲惫;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和睦,那就要设法离间他。<br/>孙子兵法第一篇就给出了总纲,从战略的角度去把握战争的胜败,“道天地将法”,在五事之中,“道”是列在首位的。(接下来岭南大讲堂还将推出道德经和现代管理的讲座,听储教授继续给你详解管理的大“道”)孙子的“道”有四种含义。首先,孙子自己给“道”下了这样的含义“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可见孙子的“道”不同于老子的“道”不是万物之始,是为君为将之道,君臣一心,百姓同德,可以同存亦可共死。后面他又说“上下同欲”,有共同的欲望和追求。这个道是对内的。其次,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这个道是针对对手的,仁心为本。再者,军事胜败在微妙之间,有时候如此让人不可琢磨,拿破仑的滑铁卢,如果没有当时的天气的原因调动军马不能按时到达,最后输的未必是他,诸葛亮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道也囊括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变化莫测。最后,孙子说“兵者诡道”,讲计谋权术。<br/>仁心为本,佐以权谋。<br/>孙子兵法经常出现的:计、谋、智、知、权、形、势、利、诱、专、分、策、节、机、巧、拙、诡道、庙算、谋攻、伐谋、伐交、伐兵、攻城、众寡、虚实、勇怯、强弱、任势、相敌、形兵、治气、治力、治心、治变、致人、火攻、用间,囊括了军事的所有谋略。其中“权”,主要是指权变,权原意是秤砣,衡量轻重用度,权谋就是指衡量谋略用度。但是仿佛看孙子兵法。兵法是最残酷、最权谋、最多边莫测的艺术,军事战争赤裸的把人的心灵直接表现出来,鲁迅先生说,中国历史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那么这本描绘吃人历史的最残酷艺术的书是不是充斥着血腥味呢。其实不然,孙子兵法虽然强调权谋机变,越多次阅读孙子兵法,越加深刻感受到“道仁贯穿权谋”。“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打败敌人,要兵不血刃,才是上善之选。“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我们常说百战百胜,算是常胜将军,但是孙子认为不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厉害的。韩信一生犯下的一个大错误,就是为了获得战功,对已经被郦食其说服的齐国用兵,齐国本来已经不战而屈了,结果还来个齐国歼灭战,百姓流离失所,后代对韩信这个事情也是多加批判,所以看来孙子要比韩信的境界要高上一截。“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上策是及早察明敌之政治和作战动向,从战术上战胜敌人,即在战术上胜敌一筹,用计谋使敌人屈服,使用我方少量的损失或者不损失而使敌人屈服;其次是从外交上压服敌人,即联合自己的盟友,拆散敌国的同盟,使敌人处於孤立无援的困境。<br/>孙膑是孙子的后裔,也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他和庞涓都是师从鬼谷子,庞涓这个人心术不正,读书不用功,半生不熟就跑到外面去打工了。魏国当时兵强马壮,算是一个大企业,于是庞涓跑到魏王那里,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面试通过魏王给了他一个兵马大元帅,就是相当于现在的CEO。但是庞涓心里有个疙沓,孙膑可是比我厉害,我要把他给干掉,另外一个原因,孙膑手里还有他祖上留下来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孙子兵法,庞涓想把这个弄到手,于是写信给孙膑,把孙膑骗到魏国去。去了魏国不久,庞涓就设计把孙膑的膝盖骨给挖了出来,这个叫“膑”刑,孙膑原来不叫膑,因为这个原因就成为“膑”,相当我们叫一个人孙瘸子,但是孙膑的成就可是非凡,他看破了庞涓,从此装疯卖傻假痴不癫,后来齐国的一个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也就借机逃离到了齐国。也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增兵减灶”。最后把庞涓消灭了,大家看一本《孙子兵法》令到同窗反目,今天大家可以一起研究孙子兵法是多么幸福的事情。<br/>孙膑在《孙膑兵法》里面说“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件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也就是说,“道”的内容包括天时、地利、民心、士气、敌情、战法、战机等多方面内容,战争指导者掌握了“道”便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这里的道显然包括更加广阔。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孙子说的“修道保法”,杜牧注得极好:“道者,仁义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理仁义,保守法制,自为不可胜之政,伺敌有可败之隙,则攻能胜之。” “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戚继光是孙武的同乡都是山东人,山东出了3位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诸葛亮、戚继光。戚继光也对孙子兵法进行点评,“孰谓孙子尽用权谋,”戚继光对孙子兵法的解读也是道仁贯穿谋术。<br/>可见经商从政政治军事治学,都应该把“道”放在首位,不如此不足以成为行业的翘楚。人生的境界在于“闻道行道尽道”。<br/>水形兵势,将为核心。<br/>“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知道用兵的人,是百姓的主宰,决定国家安危的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如果将军辅助国家周密细致,那么国家必定强盛,如果将军辅佐得不够妥当那么国家就会削弱。那么怎么才算辅佐妥当呢,“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飞黄腾达不是为了名利,功成身退却不推脱责任,报护民众,有利于君主统治。具体概括起来,孙子给出5个字“智、信、仁、勇、严”。<br/>智包括4个方面,第一是智识,诸葛亮说:“上知天文,下知地利,中察人事,四海之内,如同世家。”这是智的一个方面,智的广博。孙子还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对胜利的预见不能超过一般人所知道的,并非最高明的,对于机遇和未来一定要有超越常人的敏感。情报之智,此外对情报的分析掌控,“兵者诡道也”,你必须从错综复杂的情报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示形于敌”,作出假动作欺瞒敌人,声东击西、假痴不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韩信一边大张旗鼓的修理栈道作出一副要从栈道出击的样子,另外派人从陈仓小道,直接出蜀中,很快拿下了项羽的三秦地区。“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孙子所谓的“智”并非空泛的理论,比如这句对方情报的判断,就是显示对细节的实战观察的经验积累。<br/>第二是谋略方面,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谋圣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手下有范增,但是项羽不懂用。这是用人的谋略。领军的谋略,“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道天地将法,法是经之五事的第五,法令能不能得到实行非常重要,但是这里有一句话非常值得琢磨“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作“指挥”解)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一定的时期打破常规,也是可以获得一定效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是临机应变的谋略,诸葛亮说“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br/>第三个方面神裁,就是用度的艺术。孙子有“五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一是敌我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麽情况下可以打,什麽情况下不可以打,具有了这种准确判断力,就会取得胜利;二是既能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够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这种应战能力就会取得胜利;三是军队配合得当,上下一心,就能取得胜利;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具有这样条件,就会取得胜利:五是对方将领有能力,但是君主不会用人,或部队有实力但是将领乱调度,我方就会取得胜利。以上这五条原则就是预测胜利的依据。但是如何才可能达到五胜的标准,那么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刘备领大军去打东吴要报东吴杀关羽之仇,东吴当时没有什么大将,于是阚泽推荐了陆逊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战的书生作为大都督出战。陆逊一上任就高挂免战牌,就是不出战,刘备也拿他没有办法,于是让一些老弱病残去引诱陆逊出战,陆逊的将领都着急了,你看看刘备这些破兵,我们都不出战会给别人笑话的,陆逊还是不战。最后刘备迁营到一个树林地区,陆逊果断出击,“火烧连营五百里”,从此蜀国走向没落。战与不战,陆逊把握的恰到好处。战国时代赵国将军李牧,守城3年不战,后面引诱匈奴深入,果断出击,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10年之内不干进犯赵国边境。李牧也是一个神裁(神圣裁度)的将领。“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是高超的领军艺术,兵无常势,没有规定的规则,完全依靠将领的度的把控,领导艺术中,这也是最难把握的。《中庸》说“过犹不及,不及尤过。”做少了做多了都不好。<br/>智还体现在理性高情商。“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带兵打仗的人必须冷静,公正严明。“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将军不能因为动怒就去打仗。刘备因为关羽给东吴杀了,就去打东吴,所以是“怒而兴师”,诸葛亮劝阻没有用,但是刘备白帝城死了之后,诸葛亮就马上和东吴结交同盟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为什么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你喜怒哀乐不要紧,可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重生,“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兵不是越多越好,但是最怕你不冷静,冲动,“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将军冲动之下攻城,全军死了三分之一,还没有把城打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孙子兵法里面多次强调将军的理性。孙子兵法,也对一些迷信进行批驳,“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在古代,十分讲究鬼神之说,出兵的时候旌旗断了,这个是不祥的预兆。刘邦和项羽约定谁先取得咸阳,谁就入主天下,但是刘邦真的先攻入咸阳,却不敢久留,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从咸阳撤兵屯兵灞上,等候项羽,本来项羽也不想杀刘邦。范增就告诉项羽,刘邦这个人野心太大了,最重要的他告诉项羽,他夜观天相,发现刘邦驻军的灞上有五彩云彩,说刘邦是将来和项羽争天下的人,要赶快下手,项羽马上就相信了,才有了鸿门宴的故事。可见,天相鬼神之类的说法在古代多么深入人心,但是孙子就破除这种看法。“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勇猛的没有头脑的人可以用激将法把他杀死,怕死的人可以威逼利诱虏获他,脾气暴躁的人可以激怒他让他更加暴躁,重视名节的人可以用流言蜚语侮辱他,喜爱你的民众,那我就让你有更多的负担,刘备火烧新野之后败退,新野城的百姓生死相随,场面是感人,但是这些跟随的百姓都没有逃脱被曹操追杀的命运。这“五危”都是对情商的描绘。苏东坡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可以作为对将的情商的要求的注解。<br/>将的信主要讲赏罚分明,我们前面提到,“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这是在一些关键时刻对原有法令进行修改,推行“无法之赏”,没有法令规定的赏赐,但是平时不能这么做。“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你制定一套规则并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老百姓就服从,反之,老百姓就不服。道德经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军也是这样,不能老是变动,朝令夕改。吴起也是兵法的大家,我们经常说“孙吴”,孙就是孙武,吴就是吴起,可见,吴起是和孙子齐名的一个军事家。吴起带兵打仗,有个士兵背上长疮,吴起用嘴帮他吸出毒血,这个士兵的母亲看到就哭啦,别人就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儿子的命不长久啦,以前我丈夫也是背上长疮吴起给他吸出毒血,我丈夫因此为他卖命,就战死沙场了,我儿子也快了。吴起说“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论语云“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贡问孔子,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不得已要去掉一个去掉什么,子曰“去兵”,子贡继续追问,再去掉一个呢?子曰“去食”,“民无信不立”,即使没有国防没有食物还是需要一个“信”。诸葛亮对信将的定义,“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赏的时候不拖延,刑罚的时候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这就是信将。<br/>“视卒如婴儿,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很厚待士兵但是却没有办法驱使,就好像我们的家里小皇帝一样,没有用啊。“仁”不是光菩萨心肠,老好人,而是要有法令执行。“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要文武教化双管齐下才能管好。诸葛亮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 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对部下关怀备至,问寒问暖,与部下同甘共苦,这种将帅是仁将。<br/>狭路相逢勇者胜,“齐勇如一,政之道也;”所以,要把士兵的勇气鼓动激励出来,这个才是带兵之道。“勇怯,势也;”军队有没有勇气这个和大势有关系,所以许多时候士兵有没有勇气,和大将有关系。诸葛亮把这种勇猛的人称为猛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吴起打仗前出发说这样的豪言壮语“出师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我出战只能马革裹尸回来,不能苟且偷生。所以吴起是勇将。西方最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样说,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的智慧有更大的作用。这也孙子把“勇”放在第四位的原因吧。<br/>“严”,孙子本来是齐国人就是我们现在的山东,后来伍子胥介绍他到了吴国,吴王就问他你兵法这么好那训练一下我的王宫里面的妃子看看。孙子在为吴王操练女兵时,三令五申,吴王的两个宠妃却带头哄笑,孙子下令斩杀两个宠妃,众女兵肃然,没过多久就把女兵训练好了,这是以“严”治军。杜牧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br/>“智信仁勇严”,曹操称此为“五德”,注曰:“将宜五德备也。”为将之材要五德兼备,不可偏废。杜牧对这五个品质的概括,“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一个兵法评论家贾林说:“专任智则贼;偏施仁则懦;固守信则患;持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 贼、愚、懦、暴、残五项,正. 好是智、信、仁、勇、严的反面,如果偏重某一方面就会演变成为另外的情况。“五德兼备,各适其用,则可为将帅。”</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24 17: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nbmn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1 04: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p></p><p>iytjrtghretgrewterw</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5 17: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急了

<p>真的吊胃口</p><p></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5 17: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15 02: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i need this material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18 17: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ok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23 18: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kk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25 08: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非常感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2 23: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3 01: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4 22: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p>先谢谢!</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23 21: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美华管理咨询|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美华管理咨询|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MBA职业经理培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5-1-23 15:03 , Processed in 0.03695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