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美华管理传播网 学 “狂飙” 打破内耗!别让过度管理拖垮你的公司

随着 2025 年第一个季度落下帷幕,不少公司都投入到紧张的复盘工作中。会议室里,数据图表铺满桌面,人们口中讨论着业绩是否达标、项目有没有顺利落地、团队效率够不够高。表面上,会议按部就班地进行,流程规范有序,汇报也符合标准。可一旦深入到一些组织内部,你会惊觉一种 “安静的混乱” 正在悄然滋生。走进办公区,入眼皆是忙碌的身影,键盘敲击声、电话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每个人似乎都被繁重的事务缠身,脚步匆匆,神色匆匆。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忙碌似乎缺了点关键的东西 —— 真正推动关键工作的力量。流程看似完整无缺,可项目推进的速度却总是慢半拍,就像一辆老旧的汽车,零部件齐全,却总是走走停停。每一层管理者都在努力 “传导压力”,可到了真正需要有人拍板决策的时候,却陷入了一片沉默,无人敢站出来承担责任。这,就是当下许多组织的真实写照:管理动作越来越繁杂,可事情却愈发难以推进。团队看似在积极执行任务,实则在无形的消耗中渐渐失去活力;员工看似被管理得规规矩矩,实则被种种限制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一直以为公司发展需要更多的管理,可残酷的现实却是,公司最大的内耗,恰恰源于 “管得太多”。
◆ ◆ ◆ ◆
01 . “过度管理”,为何让团队走向失控深渊?
(一)流程枷锁,锁住员工创造力
在许多公司,一项新任务下发前,繁琐的流程便接踵而至。先得填写三种不同的表格,详细记录各种信息,哪怕有些内容与任务核心关联甚少;接着还要走两级审批,等待上级的层层确认。一场跨部门沟通,也并非简单直接地交流想法,而是要先走流程申请,再发邮件正式通知,最后还要召开同步会反复讨论。这些流程表面上是为了规范行为,确保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可实际上却像沉重的枷锁,锁住了员工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管理者害怕出错,便试图用流程 “兜底”;组织无法容忍丝毫的不确定性,便用审批来 “确认”。长此以往,员工习惯了在既定的框架内行事,逐渐失去了自主思考和快速决策的能力。他们不再主动去探索更好的解决办法,哪怕发现了问题,也只是机械地 “按流程办”,而不是勇敢地站出来纠偏。这种 “用流程替代判断” 的管理模式,看似保险,实则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让团队的执行力大打折扣。
(二)无尽 “对齐”,拖垮项目进度
在一些公司里,“再对齐一下”“先汇报下进度”“需要再和上面确认” 这些话语不绝于耳。乍一听,似乎是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大家谨慎行事。可实际上,项目就在这一轮又一轮的 “对齐” 中被活活耗死。那些强调 “汇报机制健全” 的组织,执行效率往往低得可怜;越是把 “流程必须合规” 挂在嘴边的团队,创新能力就越匮乏。
管理者把 “管理” 当成了 “防风险的工具”,而不是 “驱动组织的手段”。在这种氛围下,员工们变得越来越谨慎,说话小心翼翼,做事畏首畏尾。项目被一次次的 “讨论” 搁置,组织仿佛变成了一台巨大而又迟缓的 “审批机器”,每一个决策都要经过重重关卡,而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 “推进引擎”。真正的内耗并非下属不努力,而是层层管理把本应顺利推进的工作,变成了谁都不敢轻易去干的烫手山芋。
(三)专业人才,深陷流程泥沼
在一家科技公司,研发总监的遭遇令人唏嘘。每个月,他都要花费 8 个小时的宝贵时间填报表、对数据、写汇报文档。曾经专注于技术研发的他,如今却无奈地调侃自己:“我已经不是工程师了,我是一个 PPT 工人。” 这绝非个例,而是许多组织正在面临的管理错位问题。
那些处于高价值岗位的专业人才,本应将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中,却被过度的流程和报表消磨得疲惫不堪。而那些本应统筹管理、判断优先级的管理者,却沉迷于形式检查、资料归档这些看似 “安心” 却无实际价值的工作。结果就是专业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管理与业务严重脱节,层层都在关注数据和流程,却没人真正盯着项目交付、路径优化和最终结果。过度管理就像一场无声的灾难,让专业失效,让判断让位,让项目推进陷入僵局。
(四)管理失衡,催生 “避重就轻” 心态
被过度管理的团队,往往会出现一种隐秘的倾向:优先选择那些可量化、能汇报、好展示的工作,而对那些复杂、不确定、风险高却至关重要的任务避之不及。你看,在公司里,对流程最熟练的人,不一定在为实现关键目标而努力;对表格填写最认真的人,不一定能解决核心问题;最 “听话” 的团队,也不一定最有战斗力。
“过度管理” 在不知不觉中鼓励了那些容易出成果的工作,却压制了真正对公司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任务。时间久了,组织就变成了 “响应型体质”,哪里好管就往哪管,哪里能评估就往哪投入资源。那些真正的战略盲区、创新探索、系统重构等 “难啃的骨头”,就这样被搁置一旁,无人问津。这并非是员工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管理体系出现了系统性偏差。在一个管理尺度失衡的组织里,即便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组织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 ◆ ◆
02 . 打破困局,迈向 “适度管理” 新征程
(一)减法思维,优化管理动作
想要摆脱 “过度管理” 的陷阱,不能简单地选择 “不管”,而是要追求 “管得刚好”。我们可以运用减法思维来重构管理动作。在判断一个管理动作是否值得保留时,不妨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它是否切实帮助团队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增强了团队判断、决策或推进工作的能力?是否降低了风险、提升了稳定性?是否可以被自动化或制度替代?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果断砍掉它。 这里还有一个实用公式:人效 = 实际价值产出 ÷ 管理成本。仔细观察那些人效高的团队就会发现,他们并非依靠层层叠叠的管理来维持运转,而是凭借 “少管、管对、放开” 的管理结构取得成功。这种结构给予员工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创造力,让管理真正服务于业务发展。 (二)转变理念,信任员工力量
过度管理的根源,其实是组织对员工的 “不信任”。管理者总是担心员工犯错,所以才用流程替代判断,用审批代替信任。要打破这种局面,管理者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转变,把员工当成 “成年人” 来合作,默认他们具备责任感和判断力,而不是将他们 “圈起来” 处处限制。 这种转变或许无法立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参与制度优化,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中层管理者下放部分审批权限,让他们能够在职责范围内自主决策;为项目成员设置 “灰度决策区”,鼓励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边试边调。当管理者给予员工信任时,员工也会以成年人的担当回馈组织。 (三)科学管理,明确管理边界
管理并非要事无巨细地掌控一切,而是要分清哪些是标准动作,必须严格执行、可以复制并且要进行检查;哪些是策略判断,允许灵活处理、鼓励尝试,不设置死板的流程。关键不在于管理的数量多少,而在于是否精准、是否正确。 管理者需要设定清晰的管理 “干预边界”:明确哪些事情必须由自己拍板决策,哪些事情可以授权给他人;哪些事情需要及时跟进,哪些事情可以给予一定的容错空间。科学管理的精髓,就在于 “有边有框”,既给予员工足够的自由,又确保组织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四)制度创新,激发组织活力 许多组织在发展初期,制度设计往往侧重于 “控制导向”,目的是防错、防风险、防越界。但随着业务不断扩张,这些制度逐渐成为了阻碍发展的 “绊脚石”。流程越来越复杂,层级越来越厚,决策效率越来越低。 制度本应是推动组织发展的 “加速器”,而不是消耗资源的 “流程消耗器”。要破除这种结构性内耗,组织必须从 “规避风险” 的思维模式转向 “激发效率” 的思维模式,推动制度的优化与升级。可以遵循以下三条原则:目标反推原则,即每一项制度都必须服务于业务目标或团队效率,无法明确对齐结果导向的流程优先精简;决策去中心化,对中基层充分赋权,设置清晰的决策边界,让能拍板的人真正拥有决策权,减少等待和拖延;审批不过三层,任何流程链条最多只允许三层审核,避免因层级过多导致时间损耗和信息变形。 当制度从 “管控模板” 转变为 “赋能机制” 时,组织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 “边界内自律、边界外共创” 的良好协作氛围。制度不在多,而在精;流程不在全,而在快。真正的组织升级,始于合理的流程,终于有机的制度。管理不应是一堵堵冰冷的墙,生硬地挡风险、控流程、管行为;而应像潺潺流水,润物细无声,滋养、渗透、流动在组织的每一个角落,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过度管理” 并非管理的数量过多,而是将原本赋能的动作变成了控制,把本可以充满自驱力的团队变成了只会等待指令的执行者。公司最大的内耗,往往不是来自外部激烈的竞争,而是内部那些本可以快速奔跑的人,被繁琐的流程、沉重的审批和低下的信任所拖累。
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最早的专业管理类传播网站,面向全国首创了全国MINI-MBA职业经理系列版权课程,旗下工商管理MBA专业教学资源库,拥有海量MBA工商管理课件、教材免费开放。
招生电话:13684609885 微信号:122285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