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回复: 0

【论文辅导】关于博士论文的撰写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9-13 11: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文辅导】

关于博士论文的撰写
傲游截图20220913113700.jpg


关于博士论文的撰写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刘西川阅读写作课】,作者李怀祖。

博士论文工作无疑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质量是博士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标志,未见有博士论文低水平而日后成为出色研究人员的。

称得上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一定要有新发现、新假设或新理论。论文完善地论述这些创新点,一般要回答三方面的问题:(1)创新点是什么。论文要清晰地表述所提出的新发现、新假设和理论,界定相应概念和变量的内涵和外延;(2)为何要提出此创新点。论文要交代创新点提出的实际或理论背景,既说服自己也让读者感到这样的创新点的确有学术和实际意义,值得费精力去研究;(3)回答这个创新点是否成立的质疑。提出证据和论据来支持论文的创新点。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相应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创新点的表述,创新点的理论和实际背景评述以及创新点的论证。表述反映论文的贡献所在,背景评述衬托出论文的价值,论证则表明创新点的可信程度,三者缺一不可。只提出某种观点、说法或模式而缺乏背景评述,读者难以了解其创新的份量和作者工作的价值,而有价值的假设或理论还需充分的论证支持,否则,读者将难以置信,不能放心引用。

着手写作前研究生要考虑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论文写给谁看?为政策制订者提出研究报告是一种写法,和同行交流取得同行认可又是另一种写法。研究生论文写作中最不可取的倾向,便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心目中的读者,把论文看成一本教材。博士论文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表明研究生本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论文学术水平已符合博士学位的要求,心目中最重要的读者应是论文评阅教授和回答辩委员会成员,交流是次要的。

读者定位为评阅教授,写作目的定位为取得审阅通过以至好评。因此,着手组织写作内容和考虑表述方式时就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即评阅教授不大可能逐字逐句地详细阅读动有10万字的论文。他阅读的目的是评价,如果有足够的依据可判定此博士论文合格或不合格,就可以着手写评审意见,完成作为评阅人的评审任务。研究生一旦明确首要的读者是评阅教授,就应以最简要、明确的语言,把创新点表达清楚,和创新点无关或联系不密切的知识性内容愈少愈好。各个大学都有各自的博士论文写作格式,但基本内容和规范还是一致的。简括地可划分为四部分:(1)摘要;(2)绪论,从其作用来说,亦可称阐明问题;(3)方法,起到论证的作用;(4)结果及讨论。

一、摘要

从写作顺序而言,摘要应在博士论文正文完成以后才着手撰写。然而,评阅教授必然首先阅读摘要,如摘要能开门见山清楚地告诉评阅人论文的创新点及其价值所在,便会令评阅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其实,这也是对评阅人工作的支持,让他高效地把握论文的要点。

摘要是一篇论文的微型版本,供读者粗略判断其价值,必须简短扼要。一般英文论文的摘要,不超过200个词,中文论文也不用超过300个字,而且一般不分段落,一段话即完成摘要。博士论文摘要可分段,字数可多些,但800个中文字已足够。

摘要是向读者叙述本文的创新点和它的价值,一般采取陈述方式。包含三个组成部分:(1)问题说明。指明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界定要清晰,并令读者意识到此问题的价值所在。(2)创新点。研究工作的贡献,即与众不同的新发现。创新点应占去摘要中大部分篇幅。(3)论证途径的说明。创新点论证过程不必叙述,但作者若在论证方法技术上有改进和创新之处则可以写上。

几百个字把这些内容描述清楚,势必要用最精练、浓缩的语言。在摘要写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是:

首先,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应尽量少。所谓引导性、支持性的解释内容包括研究历史回顾、文献综述和概念名词解释等。其次,摘要不能写成目录式。目录是告诉读者本文的内容,便于总览和查阅,而摘要是告诉读者自己做出了什么贡献。如果摘要中按章再简介一遍内容,那就成为对目录的解释。再次,摘要应采用学术语言表达创新点及其背景,让评阅人员和专业读者判断它的价值。无论摘要或正文中都不能出现“销售论调”。如作者自己写“本文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等,这是学术论文很忌讳的事情。最后,研究生论文摘要中常易出现一个毛病,即在归纳论文的创新点时,只说“做了”或“研究了”什么,而不说“做出了”、“研究出了”什么,一字之差,相距甚远。

二、绪论(阐明问题)

任何研究生论文首先都要点题,常赋以“问题提出”或“绪论”这些标题,目的是为了阐明问题。绪论可细分为几部分:(1)提出及其背景。(2)文献综述。(3)假设表述,有时还加上关键术语界定内容。

  1、问题提出及背景

论文首先要点题,提出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明确提出研究问题,后面的文章就不可能做好。问题要明确,主题只能有一个,贯穿于论文始终,切忌贪大求全,目标多样。研究生容易出现史学家严中平所说的“大题目、小文章”的偏向,“一开头就选很大的题目,课题包括的范围很广,理论概括的层次很高,下笔就是……什么什么规律等等”。

问题明确意味着设定有限的研究范围,例如“国有企业亏损原因”、“交易信用”等都是有意义的研究题目,但这种题目仍然比较广泛,还须思考研究的切入点。亏损原因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分析,可从体制方面、管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也可以从高层管理者的行为或从财务角度去研究。交易信用问题,是研究商品市场交易信用,还是技术转移过程或要素流动过程的信誉问题,研究内容有很大差别。研究的层面和视角要定位好,才能找出有限的然而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管理研究问题一般都很实际。最好以国民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的背景来说明所提问题的来龙去脉,问题产生的环境和条件,解决后能起到什么作用。无论研究内容和理论性多么强、多么深奥,在问题提出这一段都要深入浅出,用常用的语言和概念来阐述,将一位毫无思想准备的读者引入到作者研究的问题思路上来。让读者看过点题这一段后,感到所提的问题清晰而且有实际意义并急着要看下去,这表明作者点题的成功。

   2、文献综述

读者看过所提问题及其实际背景后,自然会问,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如何。文献综述便是回答、阐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背景。综述须围绕论文研究创新点来进行。学习前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论文服务,“依仗别人,抬高自己”。综述内容虽是叙述前人的工作,作用却是把“前人肩膀”弄清楚,衬托本文的“高明之处”。创新点总是比较而言,缺乏参考点就无法判断其是否创新。参考文献的内容总是和所研究问题相近,从最密切相关到最弱相关有一系列相关程度不同的文献。最密切相关的文献没有的话,次密切、再次密切相关的总有。切不可认为本论文研究是前无古人的。产生这种误解有时是“偷懒”的托辞,不愿意费功夫去检索和阅读文献。有的可能受到一种观点的影响,认为阅读文献会受到前人想法的约束,光靠自己天马行空地思索才能创新。把阅读和创新对立起来,起码不符合事实。如人们崇敬的史学家陈寅属,文学家钱钟书都有许多创新观点和理论,而他们的阅读量大得惊人。再说,不看前人文献,犹如半途杀出个程咬金,不问已有哪些约定俗语成术语,自己“独立”地说一通,结果自己的观点成果也难以得到同行的认同和引用。

撰写文献综述时,心中一定要明确本论文的主题和假设所在,围绕主题和假设,从远而近,即先谈关系弱后谈关系密切的文献,为的是从学术角度说明自己提出主题和假设的缘由。撰写文献综述有三忌。一是讲义式。不结合论文的主题和假设将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简要地陈述一遍,于是,涉及国外直接投资的论文都分别将巴克利、小岛清、邓宁等人的理论介绍一遍,以致综述反映不出论文的特色,似乎同类论文可以相互套用。二是主观设置“靶子”。前面提到综述是依托前人凸显自己,但千万不能贬低人家抬高自己,要如实地描述前人已做出的贡献,特别是批评前人的不足或错误时更要慎重,一定要读懂和引用被批评者的原文,不能从二手、几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特别是一些译文,如看到中文名词就按习惯理解其含义,容易产生误解和误批。三是含糊不清。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却不模型、图表、数据的来源。这样,实际上“吃亏”的还是作者。因为,对于将前人和自己工作混为一谈的论文,评阅者只能留有余地,没有把握写出充分高的评价。

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文章。一则这些文章反映最近研究成果,再则这些文章是按学术论文规范撰写,有论证,可以作为引用的根据。教科书或其他书籍,一般介绍比较成熟的知识,也可引用,但在文献目录中,只应是小部分。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其中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3、假设表述

主题和假设树是一篇博士论文写作的纲领。主题是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中的核心假设或最高层次的假设,亦即对主要问题的说明和作者对此问题主观回答。假设表述这一节旨在表明论文已找到一个具有创新性而且有足够理论和实用价值、值得花精力去研究的主题。假设表述相应的英文名词为problem formulation,相当于中文论文常采用的“问题提出”,不过“问题提出”还不能完全反映formulation的含义,后者包括问题提出和主观回答两方面的内容,实质上是提出一种“假设”。后续整个研究工作就是论证和验收此主观答案是否成立。缺乏明确主题,很可能会写成一篇知识性的教材式文章,令人读后不清楚作者自己研究工作的贡献何在。

主题的含义应包括对问题的主观回答。在研究设计开始时就要确定主题,是否是定个框框再去找事实呢?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谈到类似的争论,即“主题先行”问题,他认为“记者在提炼自己报道主题的时候不仅可以主题先行,进入具体采访之前就可以考虑主题问题,而且还可以说,许多好的报道都是主题先行的。问题是错误主题和正确主题之分”。这是很重要的经验之谈。管理研究论文的写作或研究计划的提出,同样可以而且应该是这种“主题先行”方式,先对研究工作的主要贡献即研究结果是什么,心中要有个设想,基本有数,研究或写作工作则是深入和具体论证的过程。对于区分正确的或错误的主题,方法论本身难以做到,然而,按照“主题先行”的方法去写作,对正确的主题,论证会更有说服力。

有的研究生,论文的主题尚未找出,没有一个基本假设和创新点,只框定某项研究领域就动手写起来,期望在写的过程中会有所发现,这样写下去十之八九是讲义式的,创新点不清晰,自己的观点和前人的混淆不清。研究论文的写作顺序要倒过来,研究者脑海中先要有“成果”,即对某个问题有创新观点,这就是主题。有了主题,整个论文的框架、内容和取材都要以此主题为主干进行筛选。即使是对一些名词内涵、外延、归类和特征的描述,不同的主题有完全不同的侧重点和写法,围绕主题逻辑才会严谨,取材才会切题和紧凑。

主题是作者在一篇论文中的核心假设或最高层次的假设。然而,论证某个主题,验证其真伪,需要从不同视角和层次去研究,于是主题递阶演绎出多层次的假设,构成假设树,下一层次的假设支持和细化上一层次的假设。主题反映论文的价值,而多层次的假设构成论文研究内容的实体。主题表述相对下层次的假设要抽象些,层次愈低的假设其操作性愈强,愈能成为直接通过观测验证的假设,愈有可能性取得新发现。

假设树构成所研究主题的理论框架,它是一把智力钥匙,有利于作者提高信息收集的质量和效率,对题材捕捉更敏感和准确,文献综合得以真正做到为我所用。有了假设树,论文工作就有了明确的进度,可按假设树的结构,从底层着手,自下而上进行论证,同时又从最高层主题着眼,始终把握所论证的底层假设在核心中的作用和地位。

从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看来,假设,特别是假设树的基层假设表述应注意一个原则:要落实到变量的层次。假设是对两概念之间可能关联作出的一种待检验的解释,无论是行为和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或相关关系,还是探索研究主体的状况、过程和特征,都得抽象出关键的概念,这样才有“学术味”,读者才能应用此研究结果来分析类似现象或过程。然而,研究者形成假设的初期,所提出的概念往往比较抽象,难于直接验证,须进一步对这些概念赋予操作性定义。一旦具操作性定义,这些概念就可以观测赋值,称为变量。博士论文常出现假设未落实到变量层次而难以验证的缺陷,例如有篇论文提出假设“非经济因素对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假设中非经济因素外延太大,不能作为变量处理。

假设陈述是否具体、清晰到变量的层次,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第一,是否能据以收集数据和证据进行验证。犹如医生按自己的初步判断向患者提问和开出化验单一样,研究者要能收集假设中所涉及概念的数据和事实。上例中的“非经济因素”作为假设中的主要概念,收集数据和事实就无从下手。第二,是否能定量分析。对定量的概念,理解不能太窄,数学模型求解和优化计算固然是定量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优先顺序排列的定序分析也是定量分析。如问卷研究,就是将各种观点和意见定量化的过程。

任何一篇论文或研究过程都是该领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是终结,并就有限的对象和给定的假设是可能的创新点,并就有限的对象和给定的时空环境下验证其有效性,并不能保证在任何一些场合和环境下都适用。然而,重要的是,无须作出这些保证,留有后续研究的空间,让其他人就此假设去验证去扩展,这正是假设提出的价值所在。如果别人认为围绕这项理论或假设已无事可做了,那也就失去了研究价值了。

假设表述这部分篇幅不大,只是陈述假设,或者说表达本文的创新点,在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对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综览前人研究工作的结果,又是本论文研究的起点和目标。

三、方法

方法部分要从方法论角度详细描述论证过程,使读者可以根据论文描述的方法,独立地重复此项论证和验证工作。方法部分应包括三项内容的描述:研究主体、论证框架及步骤和数据分析。

    1、研究主体

管理研究对象包括个人、群体、组织、项目和社会产品。描述研究主体包括主体本身的特征以及主体所处的总体结构,譬如研究对象是企业主管,便要对企业主管的总体加以界定,说明总体的规模及其特征,如年龄、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等各种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读者关心心目中的主体和论文中的研究主体相似程度如何,研究结果能否推广应用。例如有关小企业的研究,实务人员就会问此项研究是否是在大型企业进行的,对自己的企业是否适用。有的研究论文忽略研究主体的界定,以致一篇论文中研究对象有些章节是企业管理人员,有些章节又是政府官员,或者有时谈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有时谈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主体飘忽不定,读者不得不怀疑结论的有效性。

样本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抽样框架、抽样方法和样本规模都应介绍清楚。如果笼统地说在某企业选择了多少名职工进行调查,读者就无据以判断研究结果的价值,只有将样本源和特征描述清楚,才能估计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

     2、论证设计及步骤描述

论证一定要围绕“阐明问题”阶段所提出的假设树来组织,论证设计首先要设定假设树中基层假设的变量关系。基层假设最终可表述为y=f(x),当然,是否成立还有待检验和论证。Y=f(x)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相关表述。两变量x,y有可能同时发生,但还没有足够证据来显示两者的因果性,只能说两变量相关,表达形式为y=ax,视系统的符号可判断两者之间是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更实用的相关表述形式为:设研究主体为s,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假设可表达为主体s具备x比不具备x的条件下能够取得较好的输出值y,即:y(s∪x)>y(s∪x),式中>表示优先于。X为不出现x的情况。

(2)因果表达。相关关系显示共存现象,而因果关系则对变量间作用的机理可表示为“if x, then y”,旨在寻求何者为先决条件,何者为后果。概率p(y|x)=1表示出现x,必然有y。实际上,y事件出现的原因有多种,出现x,而其他因素不具备时,y也可能不出现,即p(y|X)<1。当p(y|x)=1,p(y|x)=0,则x是产生后果y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3)拓朴表述。研究论文涉及的概念和变量常有一定的层次关联。理清变量之间的层次和变量之间相互得以区别的个性,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假设形式。

表述方式可应用外延空间和内涵空间的概念。设X=|x1,…,xn|为对象集,称为外延空间。从分类角度看,X是类的概念,而x是种的概念。Θ=|θ1,…,θ2|为属性集,称为内涵空间,Θ是种的变量或特征,θ则为属性。它们的共性即是类概念X的属性,所以可以归结到同一对象集内。按此外延—内涵空间概念可以表达多种形式假设,如x=|x1,…,xn|,即对类概念X的组成xi作出解释,以及X>Θ,X即设定作为分类准则的变量。如Θ是规模,则Θ=|θ1,…,θm|表示对象集X的组成比例,找出关键的Θ和个性θ及其结构就是有价值的假设。

(4)数学模型表述。涉及多个自变量和动态问题,假设的表述形式须用到数学工具来描述自变量x1,…,xn和y之间的数学关系,通常称作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也是研究者对所设想的变量间关系的一种表述,管理研究中通常运用的数学工具有:统计方法,包括多元回归方程和时间系列分析模型;运筹学模型;博奕论,描述利益矛盾双方行为模型;微分方程,描述动态问题模型等等。这些内容都有专门课程讲授,特别对工科大学的研究生来说应有这方面的基础。

按照以上假设的表述方法来看,博士论文都应该有定量研究。没有数据和统计分析支持,没有变量,没有假设,就难以说是一篇研究论文。通篇都是抽象的无法观测的概念,再怎样说得头头是道或逻辑上成立,也不能算作研究成果。然而,把定量研究只理解成复杂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误解。定性意见的量化,验证两变量间正(或负)相关的假设以及分类和聚类等都是定量分析。研究成果的价值,不是看运用数学工具的复杂程度而是看所解决问题的价值。至于有些论文为了“定量分析”而脱离所研究的问题去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而且和后续的结论也不衔接,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做法。

变量间关系设计以后,要交代收集数据和验证假设的方法和手段。问卷法、访谈法、实地研究、实验法或无干扰观测法等都可能应用。“方法”部分就是要说明选用此种验证和实证方法的缘由,对研究主体的选择、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信度和效度的保证等作出说明,同时,阐述实施此论证方法的过程和步骤。这部分内容应占论文中相当多的篇幅。

判断一项实证方法设计是否合理总是围绕两个问题,即“控制”和“测量”。控制,即研究者对研究主体和环境作出安排,减少外部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凸显所研究变量引起因变量的变化。测量是验证过程不可分割的环节,又是误差的主要来源,测量描述包括尺度的选择和测量工具等。

   3、数据分析

验证方法及步骤设计完毕后,下一步便是运用实际数据。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应前后呼应,逻辑上构成整体。前面的每一步骤都是取得后续中间结果以至最终结果的必经之路,割断其中任何环节或删减其中一部分内容就得不出结论。数据表达应能满足读者重新计算和验算的要求,例如按百分比计算的组成,读者应清楚该对象集合的构成和相应信息,足以从不同角度去验算。其他研究人员运用同样的指标和尺度,能够产生同样的数据表格,获得同样的参数值和特征值。

数据来源以及它的筛选过程和有关背景须交代清楚,模型中各个变量和参数的表示符号要有说明,且前后一致,不能混淆,运算过程的关键环节和简化之处要有说明。图表常用来简洁地表示分析结果,它们和论文文字部分要形成整体,尽量和文字解释部分接近。表格是显示数据形式的证据,而图形常用来表示变量间关系。一个表格或曲线表达的内容不要过多,当内容繁杂时,宁可将之一分为几。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向评阅者和读者展示研究者的主要创新点,然而,给出支撑此创新点的基础工作同样很重要。数据分析过程就是显示这种基础工作的过程,如这部分写得粗糙,读者便会感到似乎接受了一种并无可靠保证的结论。

创新性的假设,周密的论证方法设计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构成一项完备的博士论文工作。然而,成功的研究工作还有待规范而又有个性的写作,让读者清晰了解创新点在何处,其基础是否可靠,分析结论是否有效。论证的表述并不要求研究者将论证过程中自己积累的知识都写进去,要从评阅者的视角来选择内容。研究生在论文工作过程中必然要去钻研一些原本不太熟悉的理论和方法,花了许多工夫,也很有心得,所以就总想把这些费了心血的宝贵知识写进论文中去,然而在评阅人的心目中,这往往属于知识性内容,写进去反而会冲淡论题主线。在学位论文中,有些研究生做出了很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但该写的未写,不该写的内容写了一大堆,创新点的内容却一带而过,知识性的内容占篇幅很大,使评阅人低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这是最可惜的事情。

    四、结果和讨论

这部分主要阐明假设验证结果,亦即论文的主要创新。不少论文这一部分内容标以“结论”之名,这也可以,但要明确结果和结论的内容还不是一回事。结果应描述新发现取得的过程,尽管分析结果是围绕研究者的假设展开的,但分析过程的描述应该避免主观的议论,只是摆事实、数据和论据,强调叙述过程的客观和科学性。至于研究者对此结果的看未能和议论,则留到随后的结论中。对于同样的分析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读者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结果表述中也包括和同类分析结果的比较,揭示和前人分析结果的不同,以衬托出本研究工作的创新之处。

结果和讨论都放在结论一节,在写法上得分清两者的不同要求,最好分两段表达,一段是“中性”地叙述验证和论证结果,另一段可表达作者自己对此结果具有的理论和实际价格的看法。结论和摘要一样,评阅者必看。评阅者一般不会逐章逐页去阅读论文全文,最后再看结论,他们往往是先阅读摘要和结论,然后才翻阅主体内容。评阅者阅读摘要和结论后,脑海中如能对该论文的创新点形成印象,并初步认为创新明确,适当和有价值的话,就表明结论撰写成功。然后,评阅者会就细看某个或几个创新点的论证内容,如认为论证过程成立,再浏览一下其他内容便可握笔写评语。可以这样说,评阅者阅读了两个小时甚至更少就敢下笔写评语的话,这篇论文大体能够得上佳作。如果他们花费阅读的时间越多,就说明他们掌握的肯定“证据”不够,要去细读、反复读。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作者写作上有些问题,或者创新点提得不明确,太抽象,或自己的贡献和前人工作分不清楚,等等。一般来说,评阅者给出低评价的词句会特别慎重,尤其在目前博士生“宽进严出”暂时难以办到的情况下,如提出否定意见,后果太严重,对博士生的压力太大,直接影响其就业和前途。所以一篇即使不太合格的论文也得尽量找出肯定之处,但又不能太违心,因此要花时间。笔者认为,评阅者阅读论文的时间和论文质量呈负相关,当然,这个假设还有待验证。至于评阅者从事同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从研究角度来钻研阅读这篇论文,那是另一回事。

结果和讨论部分宜开门见山地列举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一篇论文有3—4个主要创新点就很不错,分量重的创新点一个也就够了。不要把论文作者做的所有工作在这里再逐章罗列一遍。结论中的创新点实际上就是阐明问题部分的假设,只是已经过验证,表述方式不同。结论中的创新点和摘要中的创新点应该一致,但结论部分可将分析结果和重要的输出图表列举出来,论证过程方法上有新意和特点之处也可写出来,内容要比摘要充实。

结论部分包括分析结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的讨论,可以和现有的相关理论加以比较分析,衬托出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也可以用现实需求来衬托出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也可以用现实需求来衬托出实际价值。谨防“过度引申”结果应用的时空范围,只用结果的实际内容来说话。

研究生论文的读者有不同类型,各类读者有不同阅读目的和评论视角。论文评阅人则是从论文的学术水平以及从论文反映出的研究能力来判断论文是否符合博士生毕业的要求。这里试图概括评阅人在评阅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构成评阅内容,研究生揣摸这些思路,便可以自我检测,看自己的论文写作是否向评阅人提供满意的答案。

第一,判别论文有没有研究者自己的贡献。这似乎是不应该提的问题,研究生论文怎能没有自己的贡献和创新之处?但有些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论文让评阅人看后确实把握不住哪些工作是作者自己的,哪些是前人的。有的是作者自己有创新工作,由于写作问题而未凸现出来;有的则是研究工作不充实,有意和别人的工作混同起来,后面这种情况涉及学术作风问题,研究生要力戒这种做法。有些论文的摘要和结论中只写伤做了什么而不写做出了什么,评阅人先看这两部分的话,就回答不出论文的贡献何在。例如摘要和结论中常遇到这样一类表述:探讨了分布式状态下群体协作行为、研究了群决策支持系统中多结点间协作;研究了我国知识产权维护的成本、效益和优化体制结构,研究了知识产权市场和社会效益之间关系等。这些表述只说研究、探讨了什么,而成果是什么才是评阅者关心的事。又如工作成果为“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招投标问卷调查”,这本身不能构成一项创新,只是做了这件工作,评阅者关心在调查中有什么新发现,解决了什么问题。不少论文都有一条创新点,即提出“××问题的理论研究框架”或理论体系,任何一项问题研究都要有个理论框架,框架本身不等于研究贡献,须交代清楚这种框架或体系是建立在何种新发现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论文有哪几个创新点,这几个创新点是否成立。创新点要让人感受到新知识,有明确内涵,不能概括层次太高太抽象。如“国有企业亏损原因是管理体制问题”,就构不成创新点。

第三,这些创新点的份量如何。这就要联系它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来考虑。评阅者会从绪论中有关实际和理论背景的阐述部分来作出判断。

以上三个问题,评阅人看过摘要、结论和阐明问题三部分以后就应能得出答案,如果满意,便翻阅其余各章的论证内容。

第四,这些创新点的论证过程中,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方法及其应用是否科学、正确。至此,论文的学术水平是否符合博士论文要求已可作出评价。第五,论文作者文献综述中的见解和专业知识运用的水平及写作能力如何。这点偏重在基本功和能力方面的考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美华管理咨询|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美华管理咨询|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MBA职业经理培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5-1-23 12:01 , Processed in 0.02867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