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4|回复: 0

【MBA课堂笔记】稻盛和夫:我的管理原则,只有一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1-16 20: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BA课堂笔记】

稻盛和夫:我的管理原则,只有一条


一、现代企业,对世界的影响


美国的事业就是商业。”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说。
今天,全球人类都被商业环境包围,我们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与商业有关。可以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以商业为核心价值的社会
几百年来,现代商业重新塑造了人类社会,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而且还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则是商业社会的基本单元——现代企业。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有组织的机构”所构成的社会,而企业就是其核心。时至今日,已经无需辩驳,企业对于现代社会巨大、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不管是在积极的方面,还是在消极的方面,企业都在无时不刻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现代工商企业诞生于欧洲,借助工业革命带来的力量,现代企业在西方迅速成长发展,已经替代了家庭这一基本单位,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基础细胞。
19世纪末,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这样评价公司的威力:“尽其能事,移山可也,填海可也,驱驾风电,制御水火,亦可也。西洋诸国,所以横绝四海,莫之能御者,其不以此也哉。”


近代以来,任何忽视市场力量,不能发挥企业组织优势的国家或社会,都逐渐凋落。只有借助企业和市场,充分释放了个人力量的国家,才可能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
然而,到底是什么影响着企业的成长发展,以及衰退消亡呢?是什么让企业变得光明正大,或变得卑鄙狡诈?是什么让企业喜欢乐善好施,或喜欢巧取豪夺?决定因素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曰外因,一曰内因。
外部的影响因素很多,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环境、政治环境、商业环境、国家政策、市场竞争等等,不一而足。而真正决定事物状态的,是其内在因素。

二、思维方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带来结果。就企业经营而言,真正决定企业经营成果的内在因素,或者说这种内在因素的源头,实际上就是企业所遵循的管理理念、经营思想。


随着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诞生,西方也产生了各种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又反过来促进了企业不断进化。曾几何时,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全球,使得整个世界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经营思想也由此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了全世界。
虽然西方关于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其中难免也有一些无用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学说,但总体而言,不管是宏观的经济学,乃至社会学理论,还是微观的组织行为学或企业管理理论,都极具建设性。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马克思,从马克斯·韦伯到约翰·凯恩斯,从彼得·德鲁克到迈克尔·波特,从彼得·圣吉到菲利普·科特勒,思想大师们的观察、思考和结论都令人惊叹。
然而,西方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大师们所构建的体系尽管洞察深刻,但由于西方的近现代文明构建在外向型宇宙观的基础上,因此,大师们在文化传统上也偏向于对外在时空的关切、追问和探索,偏向于以研究自然科学的外在视角看待组织运行。所以在企业管理领域,西方的理论体系总体上偏向于研究市场、客户、资源、竞争对手等等客观外在要素。
尽管不乏有人探讨过宗教信仰跟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分配机制之间的某种关联,也就是内在人心与外在制度之间的关联(例如马克斯·韦伯写下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彼得·德鲁克本人就是一个虔诚的路德宗教徒,他曾经说过“我开始对管理感兴趣,是因为我对信仰和制度的兴趣”;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关注到了个体内心的多层次需求),但是总体而言,相比于东方文化中对于心灵的关切,即对内部世界的探究,西方文化在思想研究方面更注重向外探求。西方的这一倾向也反映到了企业管理思想的领域。
西方管理学的基本思路,沿袭了西方哲科文明偏重外向探索的传统思维,倾向于通过跨越外在时空来获取生存优势。
然而,组织终究是由人构成的,人是企业的内在要素,而人的行为,又由其心灵和思想支配。等于说,组织运营的结果,不仅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必然受到组织内部成员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由内部成员的思想决定的,由他们的认知模型决定的。


如果忽视人的心灵和思想,那么组织的运行方向和效率必然受到巨大影响。
再进一步说,人类文明的进步,实质上就是内在认知模型的不断变革。从农业时代的“天圆地方”说、到托勒密的“地心说”、伽利略的“日心说”、牛顿的“绝对时空说”、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乃至现代的量子力学理论,人类内在的对于外部世界认知模型的不断变革,让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人类文明也随之产生了升维。
但是,人类近现代的认知模型的变革,始终偏向于改变对外在时空的认知,忽视了对于自身心灵内涵的关切
现代企业诞生于西方,企业经营理论自然也受到西方基础价值观(即主流认知模型)的影响。其“原罪论”、“性恶论”等等,都将劳动视作人被惩罚的思想观念,无形中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
西方认为人性本恶,人都是自私的、好逸恶劳的,所以在西方企业的治理体系中,主张管理人的下限,防止员工偷懒,还要相互制约,防止员工营私舞弊。
此外,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概念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只有调动了人的欲望,才能让其产生为他人服务的动力。诸如此类,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其基础价值观的局限。
所以,我们能看到一种现象,西方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越来越把激发人的欲望作为组织获取和转化外部资源的动力和手段。成果主义、绩效考核成为了评价企业、部门、员工的主流方法。
在今天的欧美企业中,以满足个人私欲为杠杆、以撬动企业整体业绩提升的倾向,更是愈演愈烈。所以,欧美企业不仅平时极为依赖绩效考核,甚至在次贷危机这样的大规模金融风暴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大企业的高管,哪怕冒着大规模破产和裁员的风险,他们往往也会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颇有“哪管我死后洪水滔天”的作风。
反观稻盛和夫先生,在思想层面,他所构建的思想体系与西方的大师们的体系,就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在实践层面,他的经营历程,更是跟当下绝大多数西方企业的管理实践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几乎不同于所有西方管理学的大师们,稻盛和夫先生不仅是一个著作等身的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成果丰硕的实践者。他曾创办或经营过三家世界500强企业,这三家企业在他的治理之下欣欣向荣,在很多方面都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因此,在实践中持续获得成功的稻盛和夫先生,一定更有发言权。


其次,稻盛和夫先生在企业经营领域开辟了另一个维度,他提出了“以心为本”的经营。实际上,“以心为本”这一提法本身,就已经显示出了跟西方管理思想相反的那种强烈的内向关照。这意味着经营思想的升维。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并不仅限于德鲁克所提到的“满足外部社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人心服务”,为的是凝聚人心、塑造人心、磨练人心,来帮助人超越本能和欲望的束缚,发扬出人性中光明、强大、美好的一面。
这为我们揭示了——企业经营的终极目的并不在外部世界,而是指向人的心灵。这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重点关注外部世界的外向关切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内向关切,对凝聚人心的影响

稻盛和夫先生对于企业经营的高度认知,源于他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他说:
“人生的目的就是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在他看来,从企业经营到人生成长,人的一切行为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心性”,“让自己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高尚一点点”。
也就是说,为组织外部的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从外部市场获取和转化资源这种行为本身,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一定是通过经营企业,在为外部市场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磨练人的精神内涵,让经营者自身、企业员工,乃至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灵,都变得更为纯洁美好。
1983年,稻盛和夫先生创办了公益组织“盛和塾”,目的是指导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学习经营企业。三十多年来,盛和塾都有一句未曾改变的口号——“提高心性,拓展经营”。
在稻盛和夫先生看来,人生的目的,是实现幸福和圆满,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不断地磨练和提升自己的心性。


这是因为,只有经营者内在的心性、人格得到了提升,才能驱动全体员工的“人心”;只有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人心被凝聚起来,企业才能在外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这个思想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营者个人通过“提高心性”,在企业中实现“内圣外王”,凝聚全体员工的人心。
而企业则通过“凝聚人心”,在外部市场中实现“内圣外王”,获得市场优势地位(即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创造高收益”),而这个“高收益”又被用来为全体员工和社会大众谋幸福。由此,形成了一个由内而外,再由外至内的逻辑闭环。
在这个思想体系中,企业经营不再只是对外部资源的追求和占有,而是扩展到一个全新的维度,即为内在的人心服务
那么,稻盛和夫先生所构建的这套思想体系,到底跟西方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呢?
第一,对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即对“企业使命”的认知)不同。
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客户。这是一个典型的外向时空关照,与西方文明中倾向于探究外部存在的思想发展脉络相一致。而稻盛和夫先生则认为,企业存在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向关照,映照出了东方传统中“内求”(向内探求)的文化特质。


从因果关系上来看,员工是企业的内在核心要素,如果在经营中不去追求员工的幸福,就难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智慧,企业在外部市场中创造价值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这样也就意味着“创造客户”这一目的的达成必将受到影响。
反过来说,企业只有把“实现员工的真正幸福”视为自身使命,并将这一使命真正内化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使其成为员工思想和行为的指针,员工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企业在全力谋求自己的幸福。
当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的如此达成一致时,员工才能在企业中获得归属感、使命感,迸发出无限的热情。进而在工作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创造客户”的目的。
与此同时,京瓷的经营理念中也包含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贡献”这一外向关切,这等同于德鲁克所说的“创造客户”。
可以看出,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思想中同时体现出了对内和对外的双重关切,与西方管理理论中只关注获取外部资源的单向关切相比,在维度上出现了提升。
由于对企业的存在目的和意义的认知不同,每个企业产生的愿景也大有不同。西方企业的愿景,大多数停留于对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规模、盈利能力、领导能力、影响力的追求上,仅仅指向的是外向关切,却忽视了从根本上关切企业经营中的内部要素——员工。
京瓷是稻盛和夫先生创办的第一家企业,在京瓷的终极愿景“The Company”中,不仅表明了外向关切,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内向关切。
“The Company”的内容是:“成为在所有方面都受人尊敬的‘企业中的企业’。


意思是,不仅要实现销售额的持续增长和高利润,而且还要在产品品质和员工品格方面,也成为无可比拟的优秀企业。
在西方,天主教早期教义认为,劳动是恶,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而在东方的传统价值观里,却肯定劳动的价值。稻盛和夫先生则更进一步,明确地把劳动视作磨砺心灵、塑造人格的工具和方法。
一家企业如果能通过经营活动,帮助员工在努力投入工作、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磨练和塑造自身的人格和能力,那么,这家公司的品格和力量也会随之提升,在外部市场的竞争中自然会获得优势。京瓷的终极愿景,就能显示其对于提升企业内涵和提高外部资源获取能力的双重关切。
四、以人为本,对业绩增长的影响
在经营战略方面,稻盛和夫先生的认知也与西方理论有明显区别。
他仍然把内向关切,即对人心的关切,放在了首位。稻盛和夫先生说:
“在企业经营中,必须绞尽脑汁制定战略和战术,但战略和战术的基础是‘关爱’和‘体谅’。一旦具备这个基础,那么,不管前方有多大的艰难险阻,都能排除万难,成就事业。”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由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创,其著作《竞争战略》一书的副标题就写道:产业环境及竞争者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沿袭西方哲科思维的外向关切,将焦点放在了外部,以科学的视角分析外部的环境和竞争者。
当然,这种外向关切肯定有其合理性,但其忽视了一点:人的内在价值观的塑造,也会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
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观念的变革(即认知模型的变革)让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改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托勒密的地心说,为大航海时代提供了理论依据;哥白尼的日心说,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飞跃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牛顿的绝对时空论,缔造了工业时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开启了核能与电子时代。可以说,是人类内在观念的变革——认知模型的变革——在改变着人类的外部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稻盛和夫先生将对于企业战略这一外向认知的基础,置于对人心这一内向认知的基础之上。稻盛和夫先生相信东方文化中的“性善论”,对于人心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他认为:
在所有人的心灵最深处,都有着超越本能、感性、理性的“真我”存在;这个真我,简单来说,就是利他心,也就是佛教的“菩提心”、基督教的“爱”、儒家的“仁”、王阳明的“良知”、康德的“道德”,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关爱”和“体谅”。
以这样的内向认知作为我们的指引,通过磨练自身,向着“真我”不断靠近,以更为深切的“关爱”和“体谅”去观察和接触外部市场,自然能看到真相,发现客户的深度需求,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完全不同的市场,制定出有格局的企业战略。
对于企业战略,稻盛和夫先生的认知再次呈现了以人心这一内向关切为本,通过不断提升经营者本人和经营主体,也就是(全体员工)的心性,进而以升维的组织内涵和认知模型,去挑战和改变外部世界的因果逻辑关系。
这里的“内向关切”具有双重含义——
第一,是指对企业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关切。
接触客户、服务客户的都是员工,如果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追求员工的幸福,员工的力量就能被激发出来,员工也就能深刻体会客户的需求,研发出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是指外部市场战略需要深切体会客户内心的真正需求,而不是盲目参考市场外在表象的需求。
马云说过“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商业机会”,正是在说要关切客户的内在需求。只有深切地体会到了客户的真正需求,才能不被市场风云变幻的表象所迷惑,才能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才能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做到了这一点的企业,其战略自然可以获得成功。



事实上,京瓷的产品战略、人才战略、市场战略、专一性战略、多元化战略、垂直整合战略等都十分出色,以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大基本战略”来衡量,无论是总成本领先、还是专一性、抑或是多元化等等,京瓷在每一个方面的表现都极为出色。
1978年,稻盛和夫先生在谈及新产品战略和多元化战略时,曾这样阐述:
“由于跨行业、跨领域发展实在极为困难,我经过苦思冥想最终发现,唯有借助中村天风先生的‘潜意识论’,才能解决问题。面对‘难于上青天’的多元化经营,我心怀强烈的愿望,无论如何都想让京瓷取得成功。为此,首先需要夯实基础,然后需要跨越发展,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我向全体干部提出了新口号——‘胸怀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愿望和满腔热情,达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 。”
这样做的结果是——“1978年,在我提出了这样的‘潜意识论’后,京瓷的业绩开始极速提升。到了1984年(正值京瓷创立25周年)3月的财年决算时,公司的联结销售额总计2511亿日元,税前利润达到了622亿日元,上一年度的销售额为1734亿日元。换言之,与前一年相比,销售额竟然增加了700多亿,而利润率也高达25%左右。”
西方狭义哲学的重要开创者柏拉图曾提出“理念论”,即:人们所看到的世界,是由他们所秉持的理念决定的。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认知模型决定了他所能看到的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稻盛和夫先生构建企业战略的理念,是基于内向的、对“人心”的深度认知。在此基础上,他不断“内求”,将自己“关爱和体谅之心”传递给员工,点燃全体员工心中之火,进而以升维的认知模型去看待外部的市场环境,延展出完全不同的企业战略。
稻盛和夫先生这种认知模型的基础,来源于东方文化中的“性善论”,而非西方主流的“性恶论”;这种认知模型的方向,没有局限于西方探索外在时空的主流方向,而是包含着深刻的内向关切,并“由内而外”形成了逻辑上的统摄关系。
古今中外,都不乏有伟大的思想家将内在的心灵世界与外在的时空外延相联系的案例:老子的“道”与“德”,王阳明的“天理即良知”,康德的“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等等。然而,稻盛和夫先生开启了全新的探索。
实际上,他探究的内容是心灵内涵与时空外延之间具体的匹配关系。即——人应该如何一步步地改变自己的心灵内涵?改变之后,外部环境会因此产生怎样的变化?自己的人生又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稻盛和夫先生将这种在心灵内涵和时空外延之间建立匹配关系的探索,同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实践,为企业管理思想带来了整个经营体系的升维。
而这种升维的系统化表达,就是“阿米巴经营”这套具体详实、威力巨大的经营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美华管理咨询|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美华管理咨询|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MBA职业经理培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11-25 03:11 , Processed in 0.02968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