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创业家精神。首先声明一下,我今天分享的知识主要来自于德鲁克先生。 为什么要声明呢?因为我们要搞懂知识,首要要尊重知识和知识的创业者。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是一句空话。 当我们在企业里真正有这种氛围时,员工感受得到,顾客也感受得到。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尊重创造知识的人,这也是创始人的动力。 这几天大家应该心情都不平静,高维学堂在这时候办第三届“724科学创业节”,也是正当其时。 尽管很多余痛未消,但我不会给大家带来安慰剂,我要借德鲁克先生的知识和忠告,来给大家再撒点盐。如果没有痛彻心肺的思考,没有刮骨治疗的行动,我们怎么出来。 我想起一句话,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一个生物体必须先腐化了,虫才能生在他身体上面。
德鲁克喜欢把企业比作生命体,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德鲁克怎么让企业机体不腐化,就是企业家精神。
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整本书,德鲁克先生原创的并不太多,他是花了一两年时间,和企业家一起座谈创新,结合二三十年对创新的思考和研究总结出的一本书。 所以说,这本80年代了版的书籍,更多是来自于企业家的实践。我借德鲁克的思想,试图把我们最初的企业家精神挖掘出来。
事业是什么?
(1)由经济性条件和企业家渴望构成 什么是事业?特指整个事业。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里谈到,由两方面构成一个事业。 第一是经济性条件。我们对外部所有经济性条件要有洞察,哪些条件对我们是有价值的,哪些条件对我们是没有价值的。
同时第二是企业家的渴望。这个方面恰恰是我们最欠缺的,我们现在经常丧失的就是这个。 如果理解这两点,我们会发现企业家精神在一个企业里慢慢丧失,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经济条件远大于企业家渴望。比如有些企业规模壮大,对社会的资源整合能力越来越强,但这时候远远超出企业家本身的渴望。这些经济条件不能为他所用,甚至他在浪费这些社会资源。这是千万要注意的。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后宫里的太监,有无数的机会和资源,但自己没有渴望和能力。我们个人渴望的保持和成长,已经不能匹配这些经济性条件,会浪费社会委托给我们的资源。 另外一种情况,经济条件不够,但企业家的渴望过于大。这在创业型企业里是很正常的。但当我们的企业到了一定规模过后,一定要小心。 我来自于重庆,重庆有一家做摩托车的,后来他觉得做摩托车也可以做汽车,无非是多两个轮胎。这种典型的企业家渴望凌驾于经济性条件,我们也要注意。 只有这两者匹配,才能叫事业。
(2)举而措之于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我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家,总觉得在企业里谈谈生意还可以,谈谈事业觉得太飘了。那我们是不是就不应该谈那么高的东西呢? 我的理解是:第一,事业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早就有了。“举而措之于天下之民”,意思是干成一件事情,让天下之民受益。这是来自于至少2400年以上的《易经》里,这种传统已经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我们不要排斥它,要接纳它。 为什么我们要谈事业?
因为如果只谈生意,员工会想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员工会认为“我这一生我也要成就一个事业,尽管我也许不去创业”,而在我们谈的这个事业里,是彼此成就,是持续造福于社会的。
▼ 企业的目的:以顾客三问来创造顾客
怎么能够成就这个事业?我们是不是真的那么虚,是不是只谈精神层面?其实不是。 德鲁克认为要成就事业,首先要从最最基础开始,从企业存在的目的开始。企业的目的首要是创造顾客。为什么创造顾客?创造顾客究竟有什么意义? 我有一个体会,很多企业家口头上很坚定,说老师我认同这四个字“创造顾客”,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心安理得的违背这四个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是他们认为顾客不重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还有比它更重要的——利润。德鲁克并不是反对追求利润,只是他认为利润是一个结果,是创造顾客的结果。 德鲁克有一个顾客三问,专指如何获取顾客。
顾客第一问:顾客以及潜在顾客是谁? 这里需要了解顾客和潜在顾客的需求,及他们的众多情况。德鲁克在《为成果而管理》一书中有一个观点,洞察顾客是非常难的工作,不要觉得我们搞懂了。 刚才东哥在前面的演讲中,也一再提到我们要回到顾客那里去。尽管我们经常跟顾客签合同谈合作,但要真正搞懂客户,一点都不容易。
顾客第二问:顾客购买的是什么? 这里面隐含了两个问题,顾客究竟会选择哪个产品,同时他会拿你的产品和服务跟谁做比较。也就是说,要认知你的产品和服务,也要知道顾客心目中的竞争是什么。 我发现有些学定位的学友有一个误区,就是一上来先定义竞争,关键是自己定义的竞争。德鲁克认为定义竞争应该是从顾客的角度定义,因为这代表他的选择。
顾客三问:顾客如何选择及选择背后的价值? 这里要注意,是顾客认为的价值,不是我们认为的价值。既然是他认为的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回到顾客那里,才能够看清这个价值,以及才能理解价值怎么变化,并且引导这种变化。 顾客三问,是不好回答的问题。但一旦回答清楚,对我们后面的工作有很清晰的指导思路。 很多老板很喜欢谈战略,这当然也对。但是,我们在辅导企业时有一个做法,我们谈战略之前先让老板去了解他的顾客,跟顾客直接接触,而且不是通过问卷,也不是打电话,最好是当面交流。 因为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感知是面对面的交流,有很多信息是无法通过其他手段完整获取的,特别是To B企业,建议企业家一定要多和顾客打交道。 我们发现一旦做了这个工作,很多老板会谦虚下来,承认自己错了。错在哪里呢?因为很久没有亲近顾客,不知道顾客究竟是谁。
(1)营销:建立企业品牌产品和顾客的关系
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有两项功能:营销和创新。 营销就是建立你的企业品牌产品和顾客的关系。没有关系肯定不行,但问题是纯粹的商务关系还是有其他的关系,很显然是不一样的。 在我们的语境里,大家很在意关系这个词。中国传承了儒家文化,历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文化的“儒”字就是一个人一个需。 我们所谈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某种需求绝对相关,尤其是对外的。我们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变化,然后我能做什么,如何去回应。这就是营销一定要干的事情。
(2)创新:企业致力于推动创新、创新的动力也倒过来影响企业 创新要干什么?就是要强化或者改变这种关系。但大家要注意,一定是在营销的基础之上。没有顾客关系的建立,我们天天讲创新,会偏离根本。 《道德经》里讲善建者不拔。所谓善于建立,是建在什么基地上,决定了容不容易被别人拔掉,怕不怕被别人拔掉,或者别人来拔你得用什么方式才能拔。比如这次疫情,如果一次疫情就被别人拔掉,就要反思这或许是我们的根基不牢。 企业致力于推动创新,创新的动力也倒过来影响企业。我们要有外部思维,由外到内看怎么做。
同时创新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当我们发挥这种创新功能时,一定会带来企业的变化。企业因此成为一个创新的企业,有创新的动力。
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个组织是有活力的,员工不仅仅是为老板打工,而是为共同的事业做事。 举个辅导企业的例子,他们是做自选式快餐的,按理说应该让顾客有各种选择。企业有几百家店后,就有一种内在的需求非常强烈,就是要标准化,害怕管理跟不上,控制不了。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需求,但后来发现这已经违背自选式创新。 因为最终发现顾客没得选,跟他们宣传的定位越来越违背。后来他们自己也觉得不行,组织没有为自选式快餐服务定准则。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个做法,在菜品创新方面做到“一店一菜”。 做起来真没那么容易,在组织和员工的高度重视下,他们竟然做到了。他们每个店的员工都觉得我们这家店,和附近哪怕是同品牌的店都有不同,因为顾客不一样,内部的动力不一样,他们可以做出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东西。 人只有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时才有独特的价值,独立人格才会得到凸显。
也许独立人格说得高了一点,但是当一个创新融入到组织的基因时,个体与众不同的感觉就容易出来。这是人之常情,人人都需要的。这和他的学历、资历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一种生而为人的内在追求。
(1)动荡时期的企业家机会
这是德鲁克在《动荡时代的管理》谈到的两个主要观点。他说企业要抗得住突如其来的打击,要抓得住突然降临的机会。 什么叫抗得住突如其来的打击?比如这次疫情,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就活不下来了,然后现在又到处在漏水。请问能怪那个连夜雨吗,还不是因为本来这个屋子就在漏。 德鲁克认为要抗住打击,企业的基本面必须向好。首先是营销和创新,如果根基做好,并且能够去强化,那这种情况的打击我们是能够抗得住的。 有些企业家说,老师你是不是太刻薄了,我的企业好歹有一点规模,看起来像楼房,像一个建筑了,你不能说它漏点雨就不是一个建筑。 我回答道,请问你这个建筑,外观看起来很好,如果突然起一级风,那叫建筑吗?
有时候我们看起来企业什么都有,但我们真的叫企业吗?
真的能抗得住打击吗? 换一个角度看,这次疫情也提醒企业家们,我们从现在开始扎扎实实的做一些看起来最基础,但又是根上的东西。 也许五年、十年后我们将遇到更大的竞争,我们能不能很硬气的说,你先学五年、十年我们再来看。当然我们不一定要那么骄傲,我指的是我们真正能够扛得住的资本有没有。如果没有,遇上其他的动荡我们也抗不住。
(2)企业家精神四步曲
德鲁克认为创新企业家精神有一些方法,如以下四步:
1、寻找变化:有目的地系统性寻找。
2、做出反应:跟自己的事业有什么关系。
这个变化跟我的事业有没有关系,而不是被这些变化所干扰,乱了心智,成了惊弓之鸟。我们要感知变化、应对变化,这是对的,但变化那么多,是不是每一个都要反应? 有个企业家跟我讲,我睡眠很好,现在只要听到哪里有了疫情,马上睡不着觉。当然,这是特殊时期的反应。但平常时期,我们做出反应要有平常心态。
3、视为机遇:由易到难决。
如果和我的事业相关,先把它视为机遇,即使可能和自身的想法完全相反,也先把它视为机遇再说。
4、加以应用:匹配资源形成创新战略。
德鲁克认为任何一个真正的创新最终一定要形成创新战略。这个创新战略不是企业层面的创新,不是只在实验室里搞,而是要有战略性的思考,最终推向市场。 当我们认为真正对市场来讲是一个创新机遇时,一定要做战略性的思考,以战略性的方法推出去。
举个例子,大家比较熟悉的餐饮企业,假设这家企业叫高维食堂,它有很多连锁店。他们某个店有一个做法,以店长为首的门店管理者,有规律的要去巡视周围一公里和他们同类型的店,因为在他们看来周围一公里的半径是影响他们生意的。
每个企业的定义不一样,既然这家企业定义了,那自然就会做有规律的巡视。有一次,他们发现有一个同类型的店排队特别长,过去都没有那么长,于是他们就去了解。 结果发现是该店有了一个新产品——芹菜炒黄牛肉。看上去很简单,但是顾客非常喜欢,排队竞相购买。 他们要做出反应,和这件事有没有关系。他们暂时不知道为什么顾客那么喜欢,但首先视为机遇,而不是无视它。千万不要这么想,要搞明白顾客为什么喜欢芹菜炒黄牛肉,他们要去和顾客聊。
那下一步该怎么加以利用?
他们一边请厨师马上开发这个产品,一边做出“推出芹菜炒黄牛肉”的告示,很快顾客就到他们这里来了。 后来他们问了很多顾客,过去你们都在那家店排队,为什么都来到这里。顾客的回答是,你们这边会更正宗一点。 这是极小的生活化的例子,也是品牌企业该做的事情。
我们一定要多关注市场变化,把这个利用起来,会更好地造福消费者,这也是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在这一点上,我们企业都能够做,一点都不难。 (3)企业家机遇:意外事件和不协调事件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里谈到七类机遇,这七个不要一看到都拿回去,都觉得是我的机遇。如果消化不了,就像七仙女一样,看起来都很好,但如果都拿回去就没空了。
德鲁克认为这七个顺序代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可预测到预测性越来越难,由产生效益越来越短到产生效益越来越长的过程。
我特别介绍前两个,前两个是我们平常经常遇到的。 ▼ 意外事件案例:兽药的意外成功 举个例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几家制药公司成功研发出用于人类的抗生素。兽医们发现用于动物比较有效并下订单。前面那几家研发的公司都拒绝,他们认为这是对人类高贵药物的滥用,也是对专业的轻视。很多专家包括专家型企业都容易有这样的思路。 因为大家都不愿意用,A制药公司很便宜的取得了用于动物的许可证,很快在兽药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它的成功由于对这个现象的深度解读,而前面那几家公司并没有看到。 怎么深度解读?
这家A公司从这个意外成功的现象当中解读出背后的东西,所以所有意外的成功我们一定要看为什么那么成功。 德鲁克认为有三个原因: 1、全球牲畜市场的巨大和重要性。那些制药公司没有注意,因为他们跟畜牧行业完全不相关。千万要注意,我们自己定位的行业,很可能被其他行业所冲击。德鲁克比较赞成回到企业的顾客需求和用途中去。
2、二战后全球对动物蛋白质的需求急剧上升。为什么市场那么大?是因为对动物蛋白质需求迅速上升。 3、同时全球农民在知识、经验和管理能力上的巨大变化。做畜牧业的经营管理者他们已经发生变化。比如我们做To B的,有没有深入了解理解客户的管理团队,因为他们的变化会导致他们认知的变化。
知识和经验,我特别希望大家对这两个词的组合重视起来。《定位》这本书里谈到知识和经验怎么影响顾客的认知。如果一个品牌要影响顾客的认知,一定要关注知识和经验。 为什么现在讲体验?这跟顾客的经验相关。有时我们开发的新产品、新业务,有必要及时给顾客输入一些知识。不一定是专业术语,而是用顾客能理解的方式,从知识层面去告诉他。
▼不协调事件案例:航运业的新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贸易发展使海上货运需求增大。货轮增加导致港口拥挤,货轮等待装卸和货物堆积时间延长,所以货运成本急速上升。由于等待时间很长,货运公司自然想到订购速度更快的货轮。 可是因为别人也会这么想,也会这么做,使港口更加拥挤,等待时间更长,再加上其他行业竞争对手的冲击,航空货运的发展使海上货运业难以为继。
直到后来,集装箱的出现,使得航运总成本大大降低,航运业才重新起死回生。
德鲁克对这个事情的解读,有三点:
1、集装箱的发明:
装卸的时间很长,而且堆着被雨淋等等隐患,就催生新发明,叫集装箱。
如此简单的一个发明,能够拯救一个行业。在30年间,货运量升5倍,成本降60%,等待时间减少3/4。
2、重点解决闲置成本,而不是工作中的成本 这里有一个不协调,重点在闲置成本而不是工作当中的成本。前面谈到的很多货运公司的做法是想节约工作中的成本,比如跑得快。可是船要跑或者船容量更大,但肯定要装东西的。这都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在闲置的时间上下功夫。
3、“集装箱”思路早已有之 集装箱的思路早就有了。如果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我们挑东西的箩筐就是集装箱,就是集中装好,到时候一起卸了,好的箩筐还可以摞几层。
有些科学的创新非常好,我们当然需要。但绝大多数企业的创新,根本不需要做那样的思考,而且它天天会出现在你的周围。
(4)创业企业过五关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力》里专门有一章在谈到“创业企业过五关”,我特别推荐创业型的企业,把这五点做好。
1、眼睛盯市场
为什么要盯市场?无论是愚蠢的想法还是天才的创意,在产品的创意阶段没有太大差别,差别是到市场当中去检验。大多数的新产品到市场后,会发现很多顾客拿这个新产品做其他用途。 所以一定要盯市场,同时这个阶段是企业的婴儿期,或者至少这个项目是一个婴儿期。所谓婴儿期就是什么都缺,自己长不大。 因此公司高管要亲自来领导这个项目,他才能带好小孩。
谁会让一个完全没有带过小孩的人带一个婴儿呢。同时婴儿有无限可能,你现在不要限定他,带他到野外看看,搞搞水,搞搞草,生命力自然慢慢成长起来了。
2、现金流通畅
在这个阶段,特别要注意不要太苛求利润回报。这个阶段我们大致可以说它是青少年阶段,在长身体,他自己挣不了钱来养活自己。如果这时候你苛求他的利润回报,很可能他长不大长不高。
但这时候一定要让他不断去强健自己的肌肉,扩展自己的事业。
3、高层团队变强
这个阶段已经成人了,一定要建立高层管理团队,不是说副总、总监才叫高层管理团队,而是每个人都足以担当这个企业每一个关键领域。 这样的团队建立才叫做企业长大了。如果还是老板一人当家,他可能长不大了,那叫巨婴,巨大的婴儿,这是很难的。
4、老板要转行,由明星“转行”做导演。 老板要转换角色,要吸引明星过来,共同创业。
5、局外人帮忙
运用外部思维,请顾问或老师提出“不舒服”的问题。这就是顾问的能力,也是他的职责。
我们在辅导企业时也永远坚持这一点,尽量不提让老板舒服的问题。
(5)三大企业家内在动力
第一:创建独立王国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创业的梦想,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我们一定要从事业的角度,让员工感受到这种梦想,激发他们的热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独立王国的梦想。 在现代社会最容易创立这个独立王国的是商业领域,至少这个机会最多,而且对社会的贡献最大。
第二:征服的意志。
不用说征服其他,更不用说征服自然,我们要借助自然的力量,但至少自己要征服。
在征服自己的过程中,企业家的动力会出来。但问题是我们常常征服不了自己,特别是作为老板的企业家。
第三:创造的欢乐。
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任何所谓创造产品、服务、品牌的动作,如果没有同时创造个体,创造自己,那么这种创造就是失败的,至少对个人来讲是失败的。长此以往,你会慢慢丧失这种企业家渴望。 这个话比较容易理解,实际上最终还是成就我们自己。企业家也好,员工也好,最终通过我们创造性的产品成就顾客,这样是最好的。 最后分享一个上世纪的小故事。上世纪70年代是中国贫困交加的时候,两次鸦片战争,皇室大乱套,有一个很有梦想的人,出自书香之家,他实在忍不住从南方跑到北方去了,他觉得南方太燥热了,压抑不住,所以到北方去了,当然也可能是为了实现自己梦想。
全国Mini-MBA职业经理双证班
精品课程 火热招生
函授学习 权威双证 全国招生 请速充电
近期报名特权:
本期赠送价值9800元的EMBA学位课程
+微信咨询:122285053
(经理圈邀你加入)
全国Mini-MBA《职业经理》双证班
【微信客服】:122285053
【微信公众号】:MHJY1998
【咨询电话】:13684609885 0451-88342620
【咨询教师】:王海涛 王耀辉 郑毅
【美华官网】: www.mhjy.net
那时候北方是政治中心,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参与戊戌变法等等一系列的。后来他写了很多书,非常好,一千多万字,至少相当于10本《红楼梦》。那套书很难读,叫《饮冰室文集》。 为什么叫饮冰室,他觉得只有吃冰块才能压抑住心中的热望。这本书我记住了八个字“饮冰十年,难凉热血。”
这个人叫梁启超,为什么把这八个字送给我们企业家呢?
因为创业的道路特别艰辛,我们要想各种办法来打怪升级,那层创业的热血永远凉不下去。惟有如此,我们的企业有希望,我们的员工有希望,我们的社会才有更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