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5|回复: 0

【物流管理考试辅导】物 流 概 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2-13 23: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物流的定义及其内涵;掌握物流的活动过程,熟悉物流不同分类形式以及物流的作用;了解不同的物流观点、发展历程;认识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人们对物流认识最早是从流通领域开始的,是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关系)来认识物流的。经济运行由生产、流通和消费所组成,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社会间隔(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同)、空间间隔(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同)和时间间隔(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不同),是流通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这些间隔联系起来的。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在具体的流通活动中,消费者用货币取得商品所有权的过程,即购销过程,称之为商流过程;而在买卖成交、商流完成后,还需要把商品运送到消费者所在地,这个过程就是物流过程,即从包装开始,通过装卸搬运、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环节,将商品送达消费者的全过程。
一、物流的概念(一)物流概念的产生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因为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已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企业因此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所提出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和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又有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
因此,物流概念从1915年提出起(physical distribution),经过70多年的时间才有定论(logistics),现在欧美国家把物流称做logistics的多于称做physical distribution的。logistics包含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或销售物流(即physical distribution),可见其外延更为广泛。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年直接从英文“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而来的,1956年日本派团考察美国的流通技术,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因为在欧美的所有市场营销教科书中,都毫无例外地要介绍“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两个单词直译成中文即为“实体分配”或“实物流通”,我们普遍接受“实体分配”的译法。所谓“实体分配”指的就是商品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进行的物理性移动。另一条途径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从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其译为日文“物流”。我国使用物流一词始于1979年。1979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到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我国有关文件中出现了“物流”这个名词。19894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召开,物流这一术语得到广泛运用,但众说纷纭。
在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实际上一直存在着物流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中主要是储存运输即储运活动。国外的物流业基本上就是我国的储运业,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别在于以下几点。
1)物流比储运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一般认为物流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信息活动,而储运仅指储存和运输两个环节,虽然其中也涉及到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信息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包含在储运概念之中。
2)物流强调诸活动的系统化,从而达到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化,储运概念则不涉及储存与运输及其他活动整体的系统化和最优化问题。
3)物流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各国兴起,而在我国储运是一个十分古老、传统的概念。
(二)物流的概念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417日批准颁布并于同年8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6124日联合发布,并于20075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仍然维持了该定义。对物流概念的标准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物流,对我国的物流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物流概念,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物流是物品物质实体的流动。任何一种物品都有二重性:① 自然属性,即它是一个物质实体;②社会属性,即它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包括它的稀缺性、所有权性质等。物品物质实体的流动是物流,物品社会实体的流动是商流。商流是通过交易实现物品所有权的转移,而物流是通过运输、储存等实现物品物质实体的转移。
2)物流是物品由供应地向接收地的流动,即它是一种满足社会需求的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不属于经济活动的物质实体流动也就不属于物流的范畴。
3)物流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保管、包装、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活动。
4)物流包括空间位置的移动、时间位置的移动以及形状性质的变动,因而通过物流活动,可以创造物品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状性质的效用。
二、物流活动的过程
根据我国的物流术语标准,物流活动由物品的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工作内容构成,以上内容也常被称之为“物流的基本功能要素”。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物流的构成要素不同于传统物流,不仅有实现物品实体空间位移的运输要素和实现时间变化的储存要素,而且更有保证物流顺利进行以及实现物流高效率的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运输
运输是指运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和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运输是改变物品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与装卸搬运、配送等活动结合,就能圆满完成物品空间状态的改变。人们最初往往将运输看成是物流,其原因就是运输承担了物流中很大一部分责任,是物流的主要部分。
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生产过程中,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部件等需要通过运输从产地运到生产部门,生产企业的产品也需要通过运输环节才能进入流通领域,运输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这一活动连接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连接国民经济各部门,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
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实现物品的使用价值。同种物品,由于空间场所不同,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也不同。场所的改变能发挥物品最大的使用价值,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运输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源泉。运输不改变物品的实物形态,不增加产品产量,但运输过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运费在全部物流费用中占有最高的比例,一般综合分析计算社会物流费用,运费在其中占将近50%的比例,有些产品的运费甚至高于产品的生产费用。因此,合理组织运输能有效地节约物流费用。
(二)储存
储存是“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和运输概念相对应,储存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以克服产需之间的时间差异而获得更好的效用。
储存在物流体系中是唯一的静态环节。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由于生产与消费的节奏不统一,总会存在暂时不用或留待以后使用的物品,因此,在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时间差异里,需要妥善地保持物质实体的有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方式出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的改变,生产方式也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仓库的功能也从单纯重视保管效率转变为重视流通功能的实现。储存是物流中的重要环节,既有缓冲与调节作用,也有创造价值与增加效用的功能。
(三)装卸搬运
装卸是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对物品进行以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在实际操作中,装卸与搬运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往往相伴而生。搬运与运输的区别在于:搬运是在同一地域的小范围内发生的,而运输则是在较大范围内发生的。
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都需花费较长时间,所以它往往成为影响物流速度的关键。装卸活动消耗的人力、物力也很多,装卸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我国铁路运输的始发和到达的装卸作业费大致占运费的20%,船运占40%左右。此外,在装卸过程中,也可能造成货物破损、散失、损耗等,因此,装卸是物流中的重要环节。
(四)包装
包装是指为了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要求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包装处于生产过程的终端和物流过程的开端,既是生产的终点,又是物流的始点。包装与运输、搬运、保管关系密切。如运输件杂货时,若用货船载运,则必须用木箱包装;而用集装箱装运时,则用纸箱包装就可以了。
现代物流条件下,包装对物流服务的成本和效率影响也较大,如对存货盘存的控制主要依赖于人工或自动化的识别系统,与商品的包装密切相关,因为商品分选的速度、准确性和效率都要受包装识别、包装形状和作业简便性的影响。
(五)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件、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流通加工有效地完善了流通。尽管流通加工不如运输和储存两个要素重要,但它起着补充、完善、提高、增强的作用,是提高物流水平,促进流通向现代化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流通加工是物流中的重要利润源。流通加工可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以简单加工解决大问题。实践证明,有的流通加工通过改变装潢使商品档次提升,售价提高,有的流通加工(如批量套裁)可将产品利用率提高20%50%,从而获得较大利润。

(六)配送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配送是直接与用户相连的活动,服务对象满意与否,与配送质量直接相关,只有在用户希望的时间内,以其希望的方式,配送送达所需要的物品,用户才会满意。因此,整个物流系统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最终完全依赖于配送功能的价值实现程度。
配送活动大多以配送中心为始点,而配送中心本身大都具备储存的功能。配送活动中的分货和配货作业是为了满足用户要求而进行的,所以经常要开展拣选、改包装等组合性工作,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对货物进行流通加工。配送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运输,所以人们经常把面向城市或特定区域范围内的运输也称为“配送”。
(七)物流信息
物流信息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物流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物流信息。物流信息分为系统内信息与系统外信息。系统内信息对各种物流活动起着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纽带作用,如车辆选择、线路选择、库存决策、订单管理等。而系统外信息有市场信息、商品交易信息等。要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必须有准确的信息保证。现代物流信息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为实现物流的系统化、合理化、高效率化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物流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电子商务(一)物流
物流是指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装卸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物流中的“物”泛指一切物资资料,有物资、物体、物品的含义;而物流中的“流”泛指一切运动形态,有移动、运动、流动的含义,特别是把静止也作为一种形态。物流克服了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距离,创造了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商流
物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称为商流。在商流中的物资也称为商品,商流活动一般称为贸易或交易。商品通过交易活动由供应方转让给需求方,这种转让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商流的研究内容是商品交换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市场需求预测、计划分配与供应、货源组织、订货、采购调拨和销售等,其中既包括贸易决策,也包括具体业务及财务的处理。
(三)信息流
信息流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向同一方向运动中的一组信息,它有共同的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即是由一个分支机构(信息源)向另一个分支机构(地址)传递的全部信息的集合。各个信息流组成了企业的信息网,称之为企业的神经系统。信息流畅与否,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能正常运行。
评价企业成功与否,一个简易的办法是看其物流、工作流和信息流“三流”的情况,其中,信息流的质量、速度和覆盖范围,尤其可以“映照”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决策等各方面的“成色”。因为物流、工作流在企业的“生命活动”中无不最终以信息流的“高级形式”展现,就像生物体的所有活动都是基于神经系统传递的生物电信号一样。因此,深入认识“信息流”,将掀开企业发展的新视角。
(四)资金流
资金流是指用户确认购买商品后,将自己的资金转移到商家账户上的过程。作为电子商务“三流”中最特殊的一“流”,资金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电子商务中,顾客通过浏览网页的方式选购商品或服务,在选购完成后进行在线支付。顾客支付的款项能否安全、及时、方便地到达商家,关系到交易的最后成败。因此,在线支付不论是对于顾客,还是对于商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线支付的关键就是资金流平台的建设。
(五)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有人认为,流通活动还包括信息流,是由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共同构成的,所以有“三流”之说;也有人提出,除了以上“三流”外,还应包括资金流,即流通活动共包含有“四流”。不论哪一种提法,都不能否认商流与物流的核心地位。
商流和物流是商品流通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结合,又相互分离。
1.商流与物流的统一
商流是物流的前提。没有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即买卖活动的发生,那么实物的空间位移则无从谈起,实物运动方向与商品交易方向具有一致性是普遍规律。物流是商流的保证。如果物流条件不具备或实物运动过程受阻,商品不能到达购买者手中,那么商流则失去了保证。
2.商流与物流的分离
商流与物流产生分离的最根本原因是商流运动的基础——资金,与物流运动的实体——物资,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物资的运动是通过资金的运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资金的分配是物资运动的前提。但是,正是由于物资受到实物形态的限制,其运动渠道、运动形式与资金运动很不相同。比如资金的运动是通过财政、信贷、价格、工资等形式进行;而物资运动则是通过空间位移来实现。资金的转移可以通过邮局汇款、银行转账瞬间完成;而物资的空间位移,则须经过运输、储存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来实现。
在实际的流通活动中,既存在只有物流没有商流的情形,如搬家、自有物品的保管等;又存在只有商流而没有物流的特殊现象,如房屋、建筑物等的交易。这些商品虽然会发生所有权转移,但并不发生位置上的移动。商流和物流并不一定同时发生。
在流通过程中,商流要靠物流来实现,商流和物流又要靠信息流支撑和同步运转,资金流是随商流和物流的流转而流转,所以商流是动机和目的,资金流是条件,信息流是手段,物流是终点和归宿。
(六)物流与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EC)是将电子信息技术和商务活动相结合、基于互联网的商务运行方式。从涵盖范围方面看,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商业交易;从技术方向看,电子商务是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数据交换、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等。电子商务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将交易各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相关联。
供货方将商品信息通过网络展示给客户,需求方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选择所需商品,写订单;供货方通过订单确认客户,告知收费方法,同时通知自己的应用系统组织货源;需求方通过电子结算方式付款;供货方组织货物并送到客户手中。
电子商务=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配送
电子商务是由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共同创造的,是两者一体化的产物。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以下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交易过程的实现也需要这“四流”的协调和整合。其中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信息流、资金流在电子工具和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下,可通过轻轻点击鼠标完成时,物流——物质资料的空间位移,即具体的运输、储存、配送等各种活动,作为电子商务实现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实物流通环节,是不可能通过网络传输来完成的,物流过程的逐步完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成长时期。
四、物流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物流活动本身一般并不创造产品价值,只创造附加价值。那我们这样一讲,物流是不是多余的环节了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为什么?物流在整个社会是一个不可省略或者说不可跨越的过程,而且,随着这个过程的发生,就会产生费用、时间、距离以及人力、资源、能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只有客观地认识这些问题,正确地对待、科学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是唯一的选择,所以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具体地说物流的实质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物流活动有保值的作用
任何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消费,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一段距离,在这段时间和距离中,都要经过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等多环节、多次数的物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可能会淋雨受潮、水浸、生锈、破损、丢失等。物流的使命就是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产品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过程中的质量和数量,起到产品的保值作用,即保护产品的存在价值,使该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时使用价值不变。
(二)物流活动可以节约资源
搞好物流,能够节约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能源,同时也能够节约费用。比如,集装箱化运输,可以简化商品包装,节省大量包装用纸和木材,实现机械化装卸作业;仓库保管自动化,能节省大量作业人员,大幅度降低人员开支。重视物流可节约费用的事例比比皆是。被称为“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的海尔企业集团,加强物流管理,建设起现代化的国际自动化物流中心,一年时间将库存占压资金和采购资金,从15亿元降低到7亿元,节省了8亿元开支。
(三)物流活动可以缩短物品之间的距离
物流可以克服时间间隔、距离间隔和人的间隔,这自然也是物流的实质。现代化的物流在缩短距离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在北京可以买到世界各国的新鲜水果,全国各地的水果也常年不断;邮政部门改善了物流,使运送信件时间大大缩短了,全国快递两天内就到的美国联邦快递,能做到隔天送达亚洲15个城市;日本的配送中心可以做到上午10点前订货、当天送到。这种物流速度,把人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和时间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随着物流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运输能力大大加强,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使人们逐渐感到这个地球变小了,各大洲的距离更近了。
城市里的居民不知不觉地享受到物流进步的成果。南方产的香蕉全国各大城市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新疆的哈密瓜、宁夏的白兰瓜、东北大米、天津小站米等都不分季节地供应给市场;中国的纺织品、玩具、日用品等近年大量进入美国市场,除了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等原因外,则是国际运输业发达、国际运费降低的缘故。
(四)物流活动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下,制造企业,比如家电生产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质量、功能、款式、售后服务的竞争上,可以这样讲,像彩电、空调、冰箱等这类家电产品在工业科技如此进步的今天,目前各企业的产品质量、功能、款式及售后服务水平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可比的地方往往是价格。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此起彼伏的家电价格大战,足以说明这一点。那么支撑降价的因素是什么?如果说为了占领市场份额,一次、两次地亏本降价,待市场夺回来后再把这块亏损补回来也未尝不可。然而,如果降价亏本后仍不奏效又该怎么办呢?不言而喻,企业可能就会一败涂地。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企业可以靠扩大产量、降低制造成本去攫取第一利润。在物资丰富的年代,企业又可以通过扩大销售攫取第二利润。可是在新世纪和新经济社会,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已基本到了一定极限,目前剩下的“未开垦的处女地”就是物流。降价是近几年家电行业企业之间主要的竞争手段,降价竞争的后盾是企业总成本的降低,即功能、质量、款式和售后服务以外的成本降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降低物流成本。
国外的制造企业很早就认识到了物流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法宝,搞好物流可以实现零库存、零距离和零流动资金占用,是提高用户服务质量,构筑企业供应链,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的21世纪,企业只有建立现代物流结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五)物流活动可以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在谈这个问题时,我们用配送中心的例子来讲最有说服力。可以说,配送中心的设立为连锁商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计算机网络,将超市、配送中心和供货商、生产企业连接,能够以配送中心为枢纽形成一个商业、物流业和生产企业的有效组合。有了计算机迅速及时地传递和分析信息,通过配送中心的高效率作业、及时配送,并将信息反馈给供货商和生产企业,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率、高能量的商品流通网络,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还能够大大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降低商品的零售价格,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六)物流活动可以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和公害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有人会问,环保与物流有什么关系?这里不妨介绍一下。
你走在马路上,有时会看到马路一层黄土,这是施工运土的卡车夜里从车上漏撒的,碰上拉水泥的卡车经过,你会更麻烦;马路上堵车越来越厉害,你连骑自行车都通不过去,噪音和废气使你不敢张嘴呼吸;深夜的运货大卡车不断地轰鸣,疲劳的你翻来覆去睡不着……这一切问题都与物流落后有关。卡车洒黄土是装卸不当,车厢有缝;卡车水泥灰飞扬是水泥包装苫盖问题;马路堵车属流通设施建设不足。这些如果从物流的角度去考虑,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们在城市外围多设几个物流中心、流通中心,大型货车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就都不用进城了,只利用二吨小货车配送,夜晚的噪音就会减轻;政府重视物流,大力建设城市道路、车站、码头,城市的交通阻塞状况就会缓解,空气质量自然也会改善。
(七)物流活动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和附加价值
实现装卸搬运作业机械化、自动化,不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能解放生产力。把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本身就是对人的尊重,是创造社会效益。
比如,日本多年前开始的“宅急便”、“宅配便”,国内近年来开展的“宅急送”,都是为消费者服务的。
第二节  有关物流的几个学说
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学说进行探讨。

一、“黑大陆”说
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在“黑大陆”说中,如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照亮了这块黑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一片宝藏之地。“黑大陆”说是对20世纪中在经济界存在的愚昧的一种反对和批判,指出在当时资本主义繁荣和发达的状况下,科学技术也好,经济发展也好都远未有止境。“黑大陆”说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皆不成熟。
在某种意义上来看,“黑大陆”说是一种未来科学的研究结论,是战略分析的结论,具有很强的哲学的抽象性,这一学说对于研究物流这一领域起到了启迪和动员的作用。
二、“物流冰山”说
“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之下,而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物流便是一座冰山,其中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
西泽修先生用物流成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德鲁克的“黑大陆”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是不清楚的,在黑大陆中和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也是物流的潜力所在。
三、“第三个利润源”说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第三个利润源”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的描述。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们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
这三个利润源注重于生产力的不同要素:第一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个利润源则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工具的潜力,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有全面性。
对第三个利润源的理论最初的认识是基于两个前提条件:第一,物流是可以完全从流通中分化出来,自成一体独立运行的,有其本身的目标,本身的管理,因而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总体的判断;第二,物流和其他独立的经营活动一样,不是总体的成本构成因素,而是单独盈利因素,物流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
第三个利润源的理论,反映了日本人对物流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反映了他们与欧洲人、美国人的差异。一般而言,美国人对物流的主体认识可以概括为“服务中心”型,而欧洲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成本中心”型。显然,服务中心、成本中心的认识和利润中心的差异很大。“服务中心”和“成本中心”主张的是总体效益或间接效益,而第三个利润源的利润中心的主张,指的是直接效益。但是如果广义理解第三个利润源,把第三个利润源不仅看成直接谋利的手段,而特别强调它的战略意义,特别强调它是在经济领域中潜力将尽的情况下的新发现,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也许会对今后经济的推动作用真正如同经济发展中曾有的廉价原材料的推动作用一样,这恐怕是现在学术界更多人的认识,第三个利润源的真正价值恐怕是从直接利润延伸的战略意义了。
四、“效益背反”说
“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但在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似乎尤其严重。
“效益背反”说有许多有力的实证予以支持,例如,包装问题,在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皆不变的前提下,假定其他成本因素也不变,那么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收益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如果节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造成了大量损失,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等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显然,包装活动的效益是以其他的损失为代价的,我国流通领域每年因包装不善出现的上百亿元的商品损失,就是这种效益背反的实证。单纯认识物流是可以从具有与商流不同特性而独立运作这一点出发的,是物流科学走出的第一步,在认识“效益背反”的规律之后,物流科学也就迈出了认识物流功能要素这一步,去寻求解决和克服各功能要素效益背反现象。当然,或许人们曾有过追求各个功能要素全面优化的企图,但在系统科学已在其他领域形成和普及的时代,科学的思维必将导致人们寻求物流系统的总体最优化。不但将物流细分成若干功能要素来认识物流,而且将包装、运输、保管等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寻找出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物流,进而有效地解决“效益背反”,追求总体效益,这是物流科学的一大发展。
五、“物流森林”说
目前对物流中的效益背反现象的解决主要通过运用系统论思想,通过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这种思想在不同国家、不同学者中的表述是有所不同的,例如美国学者用“物流森林”的结构概念来表述物流的整体观点,指出物流是一种“结构”,对物流的认识不能只见功能要素而不见结构,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物流的总体效果是森林的效果,即使是和森林一样多的树木,如果各个孤立存在,那也不是物流的总体效果,这可以归纳成一句话:“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棵树木。”
第三节  物流的分类
社会经济领域中物流活动无处不在,许多有自身特点的领域都存在各具特征的物流活动。虽然物流的基本要素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
一、按物流系统涉及领域分类(一)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的参与者是构成社会总体的大产业、大集团,宏观物流也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研究产业或集团的物流活动和物流行为。
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是在很大空间范畴内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宏观物流也指物流全体,从总体看物流,而不是从物流的某一个环节来看物流。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主要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的关系、物流在社会中的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都属于宏观物流。
(二)微观物流
消费者、生产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针对某一产品进行的物流活动也是微观物流。微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我们经常涉及的下述物流活动皆是微观物流,即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以及生活物流等。
二、按物流系统涵盖领域分类(一)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指超出一家一户的以面向社会为主的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的大领域,研究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研究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研究如何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的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因此带有综观性和广泛性。
(二)企业物流
企业物流是指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是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企业物流又可区分为以下具体的物流活动:
1)供应物流;
2)生产物流;
3)销售物流;
4)回收物流;
5)废弃物物流。
三、按物流活动覆盖范围分类(一)国际物流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流称为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当前世界的发展主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任何国家不投身于国际经济大协作的交流之中,本国的经济技术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工业生产也正在走向社会化和国际化,出现了许多跨国公司,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范畴可以遍布世界各大洲。国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迅速,因此,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重要的物流领域。
(二)国内物流
生产和消费等所有物流据点都在一个国家境内进行时所形成的物流就是国内物流。国内物流也包含其他各种形式的物流,即国内宏观物流、国内微观物流、国内社会物流、国内企业物流等。
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纳入国家的总体规划内容中,全国物流系统的发展必须从全局着眼,对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所造成的物流障碍应该清除。在物流系统的建设投资方面也要从全局考虑,使一些大型物流项目能尽早建成,国家整体物流系统化的推进,必须发挥政府的行政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铁道等的建设,大型物流基地的配置等。
2)制定各种交通政策法规,如铁道运输、公路运输、海运、空运的价格规定以及税收标准等。
3)实施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设施、装置、机械的标准化,这是提高全国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必经之路,如“物流模数”的建立,各种票据的标准化、规格化等。
4)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物流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等。
(三)地区物流
所谓地区物流,有不同的划分原则。首先,按行政区域划分,如西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等;其次,按经济圈划分,如苏(州)无(锡)常(州)经济区、黑龙江边境贸易区等;再次,按地理位置划分,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河套地区等。
地区物流系统对于提高地区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以及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福利、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地区物流应根据各地区特点,从本地区利益出发组织好物流活动。
四、按物流服务对象分类(一)一般物流
一般物流是指服务对象具有普遍性,物流运作具有共同性和一般化特点的物流活动。它的研究着眼点在于物流的一般规律,带有普遍的适用性。
(二)特殊物流
特殊物流是相对于一般物流而言的。指在专门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所开展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流活动和物流方式。它的任务是研究这种特定物流的特殊规律,以期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形式上看城市环境物流、危险品物流、燃料物流及大件物品物流等都属于特殊物流。
第四节  物流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其生产资料市场经过充分发育,现在已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研究其他国家物流的发展状况,可以借鉴其成功之经验,吸取其失败之教训。分析国外物流发展的经验与特点,可以说各有千秋——美国强调的是企业的“物流管理”,日本强调的是社会“物流系统”建设。
一、美国物流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物流活动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80年代前后掀起的放松管制浪潮,为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是19771我是神经病年《航空规制缓和法》的制定拉开了规制缓和的序幕,加速了航空产业的竞争,从而对货主和运输产生了巨大影响。紧接着1980年通过了汽车运输法案和铁路法案,根据这两项法案,运输公司可以灵活地决定运费和服务。到1984年随着海运法案的通过,运输市场全面实现了自由化,这一系列规制缓和不仅带来了运输业的激烈竞争,而且由于运费的自由决定、运输路线、运送计划等自由度的增加,使物流业者能够真正满足顾客需求,并实现与其他公司在物流服务上的差别化。对于货主来讲,可以从发货地到目的地之间自由选择、组合交通工具,实现联合运输。
在物流管理理论上,这一时期随着MRPMRPIMRPIIDRPDRPII看板管理以及JIT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从流通生产的全过程来把握物流管理,而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物流全面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手段。1984年哥拉罕姆·西尔曼(GrahamSharma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物流的重大影响》的文章,使物流具有的战略意义得到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
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原“国家实物配送管理委员会”)正式将名称从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为Nationa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从而标志着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们对物流管理认识的提高,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物流理论和实践开始向纵深发展。在理论上,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与经营、生产紧密相连,它已成为支撑企业竞争力的两大支柱之一。1985年,威廉姆·哈里斯(WilliamD.Harris)和斯托克·吉姆斯(JamesR.Stock)两人合作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发表了题目为《市场营销与物流的再结合——历史与未来的展望》的演讲,他们指出从历史上看,物流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商流与物流的分离,但是随着1965年以赫伯特·西蒙(HerberAlexander Simon)为代表的顾客服务研究的兴起,特别是在近20年的顾客服务研究中,人们逐渐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到现代物流活动对于创造需求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一认识条件下,如果再像原来那样制定仅仅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战略的营销组合,而仍然将物流排除在外,显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强调营销与物流的再结合。这一理论对现代物流的本质给予了高度总结,也推动了物流顾客服务战略以及供应链管理战略的研究。
从物流实践来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物流软件发展日益加快,更加推动了现代物流实践的发展,这其中的代表是EDI的运用与专家系统的利用。EDI是一种结构化、标准化的信息传递方法,应用EDI时,计算机之间不需要任何书面信息媒介或人力的介入。这种信息传递不仅提高了传递效率和信息的正确性,而且带来了交易方式的变革,为物流纵深化发展带来了契机。此外,专家系统的推广也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现代物流为了保障效率和效果,一方面通过POS系统、条形码、EDI等收集、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利用专家系统使物流战略决策实现最优化,从而共同实现商品附加价值。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物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推动运输物流发展的政府规划,美国运输部长罗德纳·斯拉特(Rodney E.Slater)提出的《美国运输部19972002财政年度战略规划》,已成为美国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南之一。他在提出此规划时指出,这个规划反映了当时克林顿政府的长期主张,即运输不再只是水泥、沥青和钢铁,最大的挑战是建立一个以国际为所及范围、以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为形式、以智能为特性,并将自然包含在内的运输系统。
美国作为物流理念的发源地,其物流研究、设计和技术开发一直处于世界前沿,有十分成熟的物流管理经验和发达的现代物流。特别是商贸流通和生产制造企业十分重视现代物流能力的开发。从20世纪50年代物流发展初期的“实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的“物流”(logistics)阶段,再到当今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阶段,美国一直将物流战略作为企业商务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因此物流理念在企业广为普及。对物流设施的建设,主要指仓库和分销中心,也可以说配送中心,是企业根据自身物流战略而规划选址并进行建设的。相对来说,政府在推动物流发展方面的作用比较小,这与美国“自由经济”和城市布局特点等国情是相符合的。
二、日本物流的发展
作为现代物流发展后起之秀的日本,自从1956年从美国引进“物流”概念后,即开始受到企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70年分别成立了日本物流管理协会(Japan Logistics Management AssociationJLA)和日本物流管理委员会(Japanese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JCLM)。1992610日两个组织合并设立日本物流系统协会(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msJILS),以突出“物流系统”观念,强调从社会角度构筑人性化物流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延伸内容至与物流相关的交通系统等领域,突出物流作为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系统对循环型社会发展的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企业的行为空间,因此政府在整个物流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规划引导力度较大。
19974月日本政府出台了第一份物流策略方面的政策文件,即《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提出在2001年前各相关政府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三大目标:一是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提供最便利和高度魅力的物流服务;二是以不妨碍产业布局和竞争力为前提,降低成本,提供物流服务;三是解决好与物流相关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在通过几年努力三大目标取得一定进展的基础上,200176日日本国会又通过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指出如何加强国际竞争力,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新形势;如何加强环保,构筑循环型社会;如何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事业发展;如何发展物流业,满足国民的需求、与国民生活相和谐等四个问题。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即创建符合日本经济社会要求的新物流体系,从提供不亚于国际水平的物流服务目标出发,全方位推进各项施政措施。在物流方面,包括物流费用在内,将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市场。同时,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政府要在提高物流效率,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方面狠下工夫,努力创建一个能减轻环境负担的新的物流体系和可循环型的新社会。
美国和日本在对物流内容把握上的差异,与两国发展物流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美国发展物流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经济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的基础上起步的(从当初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到后来的logistics);而日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开始腾飞,但交通网络尚未健全,并受困于交通供需矛盾的背景下发展物流的。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物流,只是在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能性背景下才发展的,至今其实没有多少年的历史,美国是在1988年真正开始走向现代物流的,而日本也是在1992年才真正开始的。例如,日本在1995年以前,对全国主要制造行业进行的物流成本调查是每10年一次,即1965年、1975年、1985年、1995年,而1996年后开始每年调查一次,所以日本对物流的重视也是近几年的事情。
现代物流的本质,从很大程度上说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技术,拥有“第三利润源”的美誉,这只是对生产制造和流通企业而言,所以应该充分重视生产制造和流通企业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和普及。当然,在一定环境下物流确实也表现为一种服务产业,而这种产业的组织形式和商务模式是多样化的;如以运输、仓储等为主的第三方物流(3PL)企业,以为企业提供物流方案设计(如供应链管理方案)为主的第四方物流(4PL)企业等。
对物流这一本质的把握,对人们制定好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三、我国物流的发展
物流概念出现至今大约已有80多年的历史。其间,物流理论和实践活动均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物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物流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经营职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物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物流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期发展阶段(19491965年)
这个阶段,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国民经济尚处在恢复性发展时期,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薄弱,并且出现了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物流的发展刚刚起步,只是在一些生产和流通部门开始建立数量不多的储运公司和功能单一的仓库;运输业无论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等,都处在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搬运和仓储环节比较落后,物流业远远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初步建立了物资流通网络系统,在物流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如组织定点供应、试行按经济区域统一组织市场供应等。
(二)停滞阶段(19661977年)
1966年开始的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在经济上、政治上及其他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破坏,当然,物流的发展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在此期间流通渠道单一化,从整体上看物流基础设施基本上没有发展,甚至连原来的一些设施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期间虽然也搞了一些个别项目建设,但对整个物流影响不大,实力没有多大增强,物流理论的研究和物流实践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三)较快发展阶段(1我是神经病1990年)
在此期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物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的发展较快。新建了大量的铁路、公路、港口、码头、仓库、机场等,不仅增加了物流设施,而且提高了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开展了水泥、粮食的散装运输、集装箱运输,开始建设立体自动仓库。尤其是有关物流学术团体在此期间都相继成立,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国内国际物流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物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正式确立,一些物流学的专著和译著也出版发行。物流学研究开始被人们重视,人们在观念上逐步改变了孤立地对待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信息情报等机能,开始以系统的观点对它们的作用进行研究,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
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以运输为例,截至1990年底,我国陆、水、空运输网线总长度有了较大增长,其中1/4以上是在这十余年期间建成的。尤其是公路建设更为突出,已建成高速公路、汽车专用公路长达40万千米。这十多年来新建和改建的高速汽车专用公路超过了前30年建设总和的3倍。其他水运、空运、管道运输也都有了很大发展。
(四)高速发展阶段(1991年以后)
这个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消费需求个性化趋势的加强,竞争机制的建立,使得我国工商企业,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出了新的物流需求,我国经济界开始把发展物流业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在此期间,我国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建设,促使其向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四、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社会化、精益化及绿色物流等,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物流信息化
在当代,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时代,我国也已跨入信息社会的门槛。物流的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实时化和标准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和无纸化等。因此,条形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有效顾客反应(ECR)、互联网技术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在21世纪的物流中将得到普遍应用。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价格不断下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并成为信息化的最大受益者。
物流信息化不仅使物流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和服务改善,而且对现有的物流理念、物流方法、物流技术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定量的存货总是必要的,组织必须保有存货以应付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然而,如果将关于顾客对某一产品实际使用量的信息直接与物流系统连接起来,源于不确定性的存货就可以大大减少,甚至取消。这就是“信息替代存货”的概念。
总之,信息化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都不可能成功地应用于物流领域。我国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换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信息化改造,广州宝供物流集团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广州宝供原本是一个小型储运企业,能在短短几年内上升为一家大型物流企业,除了经营者有领先的物流理念外,就在于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从而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二)物流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物流自动化的效果还包括:扩大物流系统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差错、节省土地、缩短库存周转时间等。物流自动化的设施非常多,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导向车(AGV)、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化仓库)、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这些设施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于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也已在一些现代化工业企业的物流部门得到应用,如海尔集团、红河烟厂、东风汽车公司等。由于受资金限制,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应用自动化物流技术的较少,但应用的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成长期,社会对高质量物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自动化物流技术将成为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物流网络化
物流网络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流信息网络化,二是物流组织网络化。
1.物流信息网络化
信息的价值在于共享,通过网络技术,各个物流结点、供应商、用户的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传递,信息共享。所以,网络化提高了信息化的层次,即从一个部门的信息化提升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再从一个企业提升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借助于网络,一体化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才成为可能。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物流信息网络化提供了高效、开放的平台。借助网络与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可以实时地向上游供应商传送发货信息,向下游客户收集订货信息,而且这一切都是在双向互动中完成的,从而有效地减少源于单向沟通而产生的差错。
2.物流组织网络化
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理想的物流组织是由在地域下分布极广的相互联系的结点组成的网络。网络的各个结点并不是核心企业的基层单位,而是通过合同与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关系的企业。这种网络组织不仅可以避免内部资源不足的缺陷,还可以充分发挥各地企业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减少核心企业的投资风险。从名义上看,这类网络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制造,但实际上它的核心企业以物流和营销为核心能力,是一种物流组织。
物流组织网络化与信息网络化互为因果。组织网络化必须以信息网络化为基础和物质条件,而正是组织网络化才促使了信息网络化的产生和发展。
(四)物流智能化
智能化是信息化、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物流作业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运输的最短路线、最佳车辆调度、最优库存控制,以及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等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发达国家,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在我国,少数企业已开始将机器人应用于物流过程,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五)物流柔性化
柔性化源自生产领域,即通过采用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加工中心以及加工中心之间的自动导向车或传送带,使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取得了类似大批量生产的效果。柔性生产系统的产生使大规模定制生产成为可能,从而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生产的柔性化必然要求作为生产后勤系统的物流系统的柔性化,即要求物流系统能提供“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物流服务,传统物流系统当然也能满足这些要求,但成本会因此而成倍、甚至几十倍地上升。而柔性物流系统依靠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能够以用户能够接受的成本提供这些服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定制营销将逐渐成为主流营销模式,不仅在工业品领域得到应用,在消费品领域也将逐步推广,这就注定了只依靠大批量运输降低物流成本的传统物流模式将只存在于供应链上游产业,而在供应链的中游和下游的产业中,柔性化物流将成为主导性物流模式。在西方国家,铁路运输的重要性逐年下降而公路运输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六)物流社会化
2l世纪,物流社会化的趋势将更为明显,就世界范围而言,现代产业结构变化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就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美国,服务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2/3,几乎3/4的非农业劳动力受雇于服务业,最近20年新增加的就业岗位90%以上在服务业。服务业的这种超越其他产业的增长一部分是得益于服务领域的创新,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服务的社会化,即原来由企业和家庭自行提供的服务改为由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企业提供。而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对服务领域的创新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便更容易为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产业所接受。
(七)物流精益化
精益思想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独创的“丰田生产系统”,后经美国学者的提炼,其核心就是以越来越少的投入,即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也越来越接近用户,提供他们确实所需的东西。精益物流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因此可以说,所谓精益物流是指通过消除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费,以减少备货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物流。
精益物流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要从客户的立场,而不是仅从企业的立场,或一个功能系统的立场,来确定什么创造价值,什么不创造价值。以往的市场营销与物流管理理论虽然也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但对客户需求的认识是建立在并不可靠的预测的基础上的。而精益思想、精益物流强调向客户提供他们确实想要的东西,客户需求是驱动生产的动力源,是价值流的出发点,从而精益物流系统是拉动型的物流系统。
2)对价值链中的产品设计、制造和订货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费所在。按照精益思想,一切不产生增值的活动都是浪费。
3)根据不间断、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的原则制定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
4)及时创造由顾客驱动的价值。价值流的流动要靠下游顾客来拉动,而不是依靠上游的推动,当顾客没有发出需求指令时,上游的任何部分不提供服务,而当顾客需求指令发出后,则快速提供服务。
5)一旦发现有造成浪费的环节就及时消除,追求完美。在精益物流系统,通过电子化的信息流,进行快速反应、准时化生产,从而消除诸如设施设备空耗、人员冗余、操作延迟和资源浪费等现象,降低物流服务成本。物流的精益化是对粗放式物流的摒弃,是物流企业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竞争环境的理性选择。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是凭借其精益生产方式打进了美国市场,同样,精益物流能为中国企业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提供有力的武器。
(八)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储存、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还极其落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可供物流业共同遵循,但随着人们对物流标准化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加深,物流的标准化工作同样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九)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物流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地结合。物流活动由物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工作内容构成。
商流和物流是商品流通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结合,又相互分离。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效的、合理的、畅通的物流系统是电子商务优势得以发挥的前提和保证,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顾客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决定了电子商务能否成功实现以及电子商务在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这“四流”上能否紧密协调。
根据物流的需求,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不同角度,物流活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物流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物流活动,需要采取不同的运作方式、管理方法等。
从许多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看,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是向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社会化、精益化及绿色物流等方向发展。
  练习与思考
1.什么是物流?
2.为什么说物流是第三利润源?
3.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物流的作用有哪些?
5.物流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6.物流活动是一把“双刃剑”,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案例分析
戴尔的敏捷物流管理模式
戴尔计算机公司从1984年创办至今,营业额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发展,近年来更是稳坐全球个人计算机销售额的头把交椅。在截至20051029日结束的2006财年第三财季,戴尔公司营业额达到12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攀升了18%;毛利率为18.5%,超过了去年同期的18.2%;净利润同比增长     25%,远远超过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戴尔的成功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大多数人认为是直销模式促成了戴尔骄人的业绩。笔者认为,虽然直销模式是戴尔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但最重要的是戴尔选择了被约瑟夫·派恩等学者认为是“竞争的新前沿”的生产组织模式——大规模定制,而支撑戴尔成功实现大规模定制的关键是其敏捷物流管理模式。
一、戴尔敏捷物流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1.供应物流
戴尔公司的供应物流主要是指公司的物料采购运作,涉及商务计划和物料采购等环节,其目标是在保证物料供应的基础上使库存最小。深谙外包精髓的戴尔公司没有在零部件生产上花精力,而将这些工作交由Intel等硬件生产厂家完成,因此,供应物流能否敏捷响应直接影响戴尔的后续乃至整体生产运营。
戴尔的供应物流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其实施关键是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信息共享。戴尔先和供应商签订合同,要求每个供应商都必须根据它的生产计划,按照810天的用量将物料放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VMI仓库里(在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伯灵顿全球有限公司)。戴尔确认客户订单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采购订单给伯灵顿,伯灵顿在90分钟内迅速将零部件运送到戴尔的装配厂(戴尔称之为客户服务中心),最后由供应商根据伯灵顿提供的送货单与戴尔结账。为了使自己和供应商的库存都尽可能降到最低,告诉供应商真实的需求,所有交易数据都在互联网上不断往返,实现以信息代替库存。通过敏捷的供应物流,戴尔的零部件库存周期一直维持在4天以内,远低于行业3040天的平均水平。零部件库存的减少是戴尔增加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规避因IT行业零部件和产成品更新加快而贬值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
2.生产物流
由于戴尔生产的是定制产品,每一台计算机可能就是一种规格要求,要求不同的零部件和组装方式,弹性很强,因此,戴尔必须选择与此匹配的装配生产方式和物流运作方式。
戴尔的客户订单确立后,系统在传递物料采购信息的同时,迅速将顾客订单安排到具体的生产线上。零部件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车厢卸到戴尔客户服务中心之后,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生产运作和生产物流的过程。一是配料,就像药剂师根据医生的药方配药一样,工人根据客户下的订单连同规格要求组配好各种零件放入一个盒子中,然后送往具体的生产线。二是组装生产,每个生产线上的组装工人根据规格要求,从盒子中取出零件进行装配,一个人完成整机的装配工作。三是对整机进行硬件和软件配制的测试,通过专有软件进行210小时的自动测试,如果发现问题,返回到组装生产线上进行修正。四是包装,包装好的机器从生产线下来后,运送到特定区域分区配送。从整个流程来看,零部件从送进戴尔的客户服务中心到产成品运出,通常只需要46小时。
3.销售物流
由于自营物流具有分散资源、送货不经济、物流成本增加等缺点,戴尔的销售物流也采用外包形式。目前,在全球承担戴尔销售物流的有联邦快递、伯灵顿和敦豪等企业。
在销售物流环节,其敏捷性体现在产品是直接从戴尔的客户服务中心运送到客户手中,省掉了中转环节,极大地缩短了产品送达的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早在戴尔的客户订单确立时,就已被告知货物物流要求,提前制定配送计划、运输路线、车辆调度及人员配备等,使戴尔产品可以立即送往客户处。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戴尔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跟踪,监控销售物流的质量和效率。
二、戴尔敏捷物流的启示
通过分析戴尔敏捷物流模式的构建和运作,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快速获取和聚集客户订单
戴尔的敏捷物流首先表现在能够快速获取和聚集客户的订单。与竞争对手依靠经销商反馈客户需求信息不同,戴尔是通过网络或电话与客户直接联系,获取第一手信息,极大地缩短了获取需求信息的时间,并保证了其准确性。戴尔通过网络形成客户订单的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客户订单生成后经戴尔的数据处理系统自动进行聚集分类,形成各种零部件需求单传送给上游供应商。戴尔通过“虚拟整合的方式,以客户订单为核心打造了一条由零部件供应商、戴尔客户服务中心、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和客户组成的快速、高效的供应链,实现其物流的敏捷运作和管理。
2.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唇齿相依的供应商,戴尔十分注重与其建立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其国际采购事务处的主要职能就是对供应商进行指导、协调与管理,并将自己在供应链设计、规划和实施等方面的经验传授给供应商,共同探讨技术、设计和生产过程等多方面的细节,帮助供应商共同成长,实现提高最终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的目的。具体实施时通过信息共享来帮助供应商降低库存。如果缺少某种零部件,戴尔的敏捷物流管理模式部门会及时与顾客联系将供应商现有的替代品以优惠价格推荐给顾客,帮助供应商减少库存。正是这种双赢的战略思想,保证了戴尔供应物流的敏捷高效。
3.信息高度共享
戴尔敏捷物流模式成功的重要保障是戴尔与供应商、顾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间信息的高度共享。通过互联网和电子数据系统,戴尔实时将客户订单信息传递给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保证了生产运营和管理工作的并行,不仅减少了库存,而且大大缩短了生产组织和响应时间,提高了整个系统物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
4.充分重视和运用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目前企业物流运作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保证戴尔全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且通过管理理念先进、功能齐全、网络分布广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极大地降低了戴尔的物流运作成本,缩短了戴尔响应客户需求的总时间,实现了戴尔低成本、快速满足客户独特需求的目标。
(资料来源:刘志学.戴尔的敏捷物流管理模式.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6))
思考题:
1.戴尔敏捷物流模式是如何构建和实施的?
2.戴尔敏捷物流模式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中国营养治疗网|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重庆管理培训|哈尔滨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台湾管理培训|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经理人的网上家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4-25 22:23 , Processed in 0.0319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