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6|回复: 1

【企业管理咨询课堂】清华大学博导王以华:不存在“绝对”的中国模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1-23 11: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企业管理咨询课堂】
清华大学博导 王以华
不存在“绝对”的中国模式

 王以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战略与政策系教授):
  首先, 讨论中国式管理或中国式咨询很有意义,研究中国管理与咨询的特点非常必要。但是我并不认为存在“统一”的中国模式和“绝对”的中国模式。
  首先,中国企业形态非常复杂,各种时代背景的、各种所有制背景的、各种产业背景的,各种创业背景的、各种规模背景的企业都有,他们遇到的问题也复杂各异。所以很难说中国企业的管理存在一种“统一”的模式。管理咨询顾问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时,虽然可以借鉴西方和中国以往的咨询经验,还是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解决问题,遵从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症下药。所以很难说存在“统一”的中国式咨询。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企业管理有自己的特点,也不宜把这种特点“绝对化”。世界范围内的任何企业,只要依靠投资者创办,只要从事商品的生产与交换活动,其管理方式就有共同规律可循,例如,中国钢铁企业与日本钢铁企业的管理模式必定有共同之处。但是,中国企业实实在在的在中国创办和经营,其管理方式必然会受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所以任何企业的管理模式既包含普遍规则,又包含本土特色。而近百年来,中国企业其实生活在一个不断对外开放,不断吸收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已经很难说存在“绝对”的中国特色了。
  五十五年前,当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脱胎成为一个国家计划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时,我们学习苏联的经验,建设了中国的工业基础。那时,全国就是一个大企业,实行大分工协作,周总理就是总经理,国家计委就是综合计划处,商业部就是销售部,在专业职能部门指导下(各工业部委),每个国有企业都是分工明确的的一个车间,下面再设立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特点的管理制度。所有曾经在这个体制中生存过的国有企业,都非常深刻的受到影响。随后文化大革命破坏了这一体制的科学管理基础。改革开放二十年,所有企业都生活在计划经济被破除、市场经济被确立的体制转换之中,生存在一个既充满生机又充满羁绊、即充满机遇又充满风险的环境之中。渗透到中国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仍然存在,但是在不同程度地被淡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西方意识形态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西方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和管理理论被大规模引进和接受。所以很难说是否还存在纯粹的“中国式”管理了。换句话说,中国企业的管理从来都不是“纯粹”中国式的。
  但是,根植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企业,生活在体制转换、经济起飞、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之中,确实遇到了一系列非常特殊的问题和困难,是西方管理理论与实践所不能回答和解决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探索中国企业管理的特殊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简单照搬西方的咨询理论与经验是不能奏效的。所以研究中国式咨询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认为,帮助中国企业增强持续发展能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深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的真谛,学习国际管理的最佳实践;同时,认真研究中国发展现阶段,各类企业的成败经验,探索管理的特殊规律。我自己觉得最主要是四个层面的东西:
   1、体制机制。
   2、文化价值观。
   3、战略策略。
   4、战术执行。
  刚才张总裁讲到国企和民企的问题。我深深认同其机制体制造成的很多困境。创办任何企业都必须有人投资,投资结构自然决定股权结构,决定谁在企业说了算。观察所有运行困难的国企和民企,通常是机制和人出现了问题。许多国有企业为什么搞不下去?有能力且负责任的法人代表缺位,经营者的选拔原则与过程不透明,经营者的权利集中且无约束,经营者的正式报酬过低等等。于是,一部分道德低下的经营者就把企业当作个人成功与发财的筹码。当他的心不放在企业的成功上,企业怎么可能成功呢?我觉得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而许多民营企业,由于产权和经营权往往高度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或者家族),所以利益分配失衡。虽说共赢,但他没有真正明白在一个分工协作的社会,必须尊重职工的贡献,必须尊重职业经理人的贡献,所以难以同心同德。中国人最聪明,心灵的感悟特别准确。当你要求员工为企业奉献时,他看到的是你全为自己,或主要为自己,他怎么可能信服你的领导,响应你的号召呢。所以我觉得问题首先在机制体制和文化价值观这个根上。战略策略和战术执行是之后的问题。
  如何帮助中国企业持续发展?我认为只有把普遍的管理原则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如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普遍真理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际相集合,产生了“农村包围城市”特殊而成功的革命道路)。本土的咨询机构需要发扬熟悉国情的优势,理解国际管理、国际咨询的普遍原则,借鉴其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国际的咨询机构掌握国际管理、国际咨询规范,需要深入研究中国企业面临的特殊情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目前极少数的国际咨询公司,多少带着沙文主义的思想来到中国,以为别人都是落后无知的,以为自己代表绝对真理和唯一标准,我觉得这种态度于己于人都是不利的。
  主持人(理实佳讯管理顾问公司副总裁陈清文):
  刚才王教授谈得非常好,谈到中国企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谈到帮助中国企业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几方面。下面我们再来听听王总的看法。
  王颖(理实佳讯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
  围绕这个问题,我想谈两个方面的看法,首先关注一下大背景,我们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因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融入经济全球化,这是一个挡不住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二三十年,中国企业如何用二三十年走别人两三百年的历史,一步跨到了国际化舞台上。我们国家是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知识化、国际化,同步扑面而来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国企业发展的更好,如果更长久的发展,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想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中外企业的差距。
  其实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专家做过论述。从环境视角来讲,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制度环境。文化的问题一会儿再说,但是制度环境里,中国自古以来社会变迁有很多潜规则,桌面上说话,按桌底下办事,这个很长时间难以改变,这也是中国融入国际化需要改变的。我从企业角度说一下我的看法。
  两个月之前我去天津参加中国五百强发布会,我们看中国五百强跟世界五百强的比较,角度可以很多,从盈利水平、发展规模、方方面面来看有很多差距。但是非常重要的,有几个点。
   1、中国企业跟国外企业核心能力和成长模式。
  从国际惯例来讲,大概有五种因素促使这些企业可以长久赚钱,也就是说你这个企业发展那么大靠什么赚钱?
  第一类、是靠核心技术,比如英特尔公司。
  第二类、是靠品牌,比如宝洁、耐克。
  第三类、靠供应链的管理,比如像戴尔公司、沃尔玛、联想,他们没有太多核心技术,附加值比较低,靠运营管理。
  第四类、靠成本和规模。比如像中国的格兰仕,靠成本带来了规模,也包括国美。
  第五类、靠垄断和资源。
  就是这五类因素,使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优势,并且能够持久发展。但是我们分析情况看,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首先是有核心技术,其次有品牌,再其次可能有供应链的管理,再往下找很少有这样的案例,比如靠非常低的成本,国外企业在这上面打不过中国,因为这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另外靠垄断和资源,国外企业更不是,自由市场化的竞争,企业很难完全靠资源垄断,因此他更多靠前面三样。但是看中国五百强,拿出前十强,拿出前五十强看看,几乎全部是垄断性,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中国移动等等,几乎全部是垄断。要么是政策垄断,要么是资源垄断。政策是什么?准入,不允许准入。这种情况下,虽然是政策垄断,实际上也是市场垄断。这个差距严格讲是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长出来的企业,真正到国际风浪中有没有竞争力?很难说。
  实践证明,世界五百强也好,各个国家的企业证明,后面的优势打不过前面的优势。靠资源垄断,靠基本的成本,是打不过靠品牌靠技术靠运营管理的。
  其他的差距可以提几点。比如跨国公司最多以战略为导向,中国企业更多以机会导向;国外公司更多以文化来管理,我们更多企业靠权谋来管理;国外企业更多是在管理员工未来,我们企业更多是在管理员工现在;国外的企业更多依靠团队,国内企业更多依靠个人;国外的企业更多是靠结构和程序,国内企业更多靠人际关系。这样罗列还可以罗列出十几项二十几项都不止,这都是差距,但是从具体的差距抽象出来,张总认为成功于偶然,失败于必然,这个观点跟我的看法完全一致。我在清华讲课的时候说99%的企业最终结果肯定走向失败。从世界角度来讲,100%的企业,全球的企业都要走向灭亡,跟人到最后走向死亡是一样的,只是你活得长短而已。
  准确的统计数据,中国民营企业寿命周期2.9年,国外集团公司的寿命是40年。刚才说成功于偶然失败于必然,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使他成功于必然,而失败于偶然。新惠普公司老总下去,又换上来新的老总,企业没事,IBM董事长下去没事,但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老总下去会是怎么样,我们不清楚,我们很难有一个有谱的判断。刚才说如何失败于偶然成功于必然,如何改变原来时势造英雄,而改成英雄造时势,如何使一个企业真正建立理性权威和组织思维,靠个人转向靠团队。所以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
  第二、提出来中国式咨询,背后隐含一个很大的命题,中国式管理的问题。
  如果对中国式管理没有基本的判断,很难说有中国式咨询。咨询还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但是中国式管理的提出,也是很短的事情,这个问题的探讨还远远不够,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个人认为是有中国式管理的。为什么?我认为对中国式管理的探讨,究其本质是对管理这门科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探讨,是对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全球性与地域性的探讨。无论从理论的论证还是从实战的角度上讲,都证明他是有的。举例来说,比如说严谨的科层结构发生于德国,现代经理人制度发端于美国,精细的管理和团队精神更多表现在日本。当然,并不是说美国不讲团队精神,不是这样。但是一想到美国式管理、德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会发现它的一些特征。背后是什么?背后是因为德国严谨的日耳曼民族的特征,而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鼓励个人创新,日本的团队、服从与忠诚,这些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系的。理论界把管理分为三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分道、法、术,其实就是文化层面、制度层次、技术层面。文化层面不说,比如制度层面。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多制度创新,比如公司法、法人治理、经理人制度,很多制度层面的东西。技术层面像ISO9000、ISA8000、ERP、战略平衡计分卡等。我认为技术层面最容易拷贝,也最应该拷贝,,但是制度层面的发挥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化的解读,所以制度层面会有变迁。像中国的法人治理制度全部变味了。大家知道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的治理制度是不一样的,治理的理念和架构是不同的,但中国借鉴来的好的东西在实际运用上也变味了,像国企一股独大的问题,监事会旁落的问题,董事会和经理班子一山不容二虎的问题,全部出来了,背后与文化有关系。
  技术层面可以大力借鉴,制度层面有大多数借鉴,但是要跟文化结合,而文化层面是绝对不能照搬的。从管理的世界性来讲,因为人类历史进化这么多年,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人类的人性并没有太多变化,到哪个地方,什么中国人美国人,贪婪善良的一面都有,这是人性,没有太多变化,这是世界性。但是对人性的解读有变化,对人性的假设有变化。中国文化更多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西方的文化有可能是人之初性本恶。同样是一个事物,但是由于假设不同带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有一系列的差别。因此导致中国更多是伦理文化,靠长幼尊卑建立社会秩序与企业秩序。但是西方更多是契约文化,白纸黑字,不要说你多诚信,咱们按规矩办事。这是文化背后由于对人性的假设不同,带来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发挥不同。
  总而言之,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中国式管理还是有的。如何使中国的管理成为一种模式,是“中国式”管理,这个探讨远远不够,但是我认为,中国管理一定有它的特色,决不是把西方所有的东西全部搬过来,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也不同意,因此走向一个极端,要么全部搬过来,要么全部中国化,西方的都不好。要分开来看,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要分开看,不同程度的吸收、借用。
  刚才谈两个问题,一个是差距,另外一个是中国式管理粗浅的看法。跟大家做一个简要汇报,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17 10: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美华管理咨询|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美华管理咨询|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MBA职业经理培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11-22 06:59 , Processed in 0.0240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