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8|回复: 1

【管理学课堂】《现代管理学体系中的---领导力提升》2012版讲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3 00: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理学课堂】

《现代管理学体系中的---领导力提升》

2012版讲义


学习目标


l
领导者如何认识自己?

l
领导者如何做对自己?

l
领导者如何超越自己?

与面对被管理者的传统管理学思路不同,现代管理学认为必须加强对管理者的管理:最难管理的对象,是管理者自己;最有价值的管理对象,也是管理者自己。对于领导者来讲,最难也是最有价值的管理标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领导力——企业家的领导力,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成长和企业家个人的价值实现。企业是企业家的企业。中国可能不缺技术人才,但确实是缺少让企业健康成长的人才。换句话说,中国也不缺少形式上的企业家,而是缺少具有卓越领导力的企业家。正是企业家领导力的局限,囿制了中国企业进一步做强,尤其是成为国际品质的高端企业。

现在正在兴起的“自我领导”之说认为,领导者的领导力始于内在品质(Inner Mastery),领导者在操纵世界之前,必须先能够做到自我控制。19世纪被称为英国贸易的商业时代,20世纪则经常被称为美国时代,但没有人敢预言21世纪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而唯一可确定的是,21世纪的成功企业家将在全球各地展开角逐和竞争。这是一个崇尚企业英雄即企业家的时代,也是一个残酷、善变和不宽容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成功对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绝非是凝固的目标,在下一个港湾,我们谁都不会知道,中国企业家将会跌倒或迷失在什么地方。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曾经对中国企业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希望中国的学者和企业家明白一个道理,管理者是不能进口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企业家的领导力培养实属当务之急。领导力是累积性的。我们不可能希望有一天卓越的企业家领导力从天而降,而必须从现在开始,将企业家的教育,切切实实地转到领导力培养的轨道上来。

领导力的基本难题和人生的基本难题,没有什么不同。成为领导者、作为领导者、面对领导者、评价领导者所涉及的种种复杂情形,是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对人生的重要难题的回响。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上,不是环境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是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一个领导者的能力,不仅会决定自己的命运,还决定了所在团队、组织、地区乃至国家的命运。

提示

领导科学不仅针对领导者,也针对被领导者。一个不善于理解真正领导者的被领导者,经常会因此犯下人生大错;一个不善于珍惜真正领导者的民族,经常会际遇发展的大难。


认识自己

人要首先认知自己、懂得自己。人不认知自己、不懂得自己,也就不可能认知这个世界、不可能懂得这个世界。强者与成功的人士,总是对自己有深刻洞察力的,包括自己的个性、专长、灵魂与目标。他们是内省思维主导,坚持持续地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他们因此拥有强大的定力,最终成功。

大多数人在追求什么?每个人想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在我们这个奔波忙碌,同时备受竞争、混乱、冲突、战争、灾难所折磨的世界里,从一个领袖到另一个领袖,从一个宗教到另一个宗教,从一个导师到另一个导师,人们不断地追求。但问题是,在把整个身心投入到某件需要很大的努力的事情之前,必须首先了解:究竟是在追求什么?几千年来人类及其哲学一直在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曾经迷惑了无数的人,有多少人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周国平

自知价值

领导者必须正确认识世界,也要正确认识企业,但更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对于领导者,最有价值、最有难度的认知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类所有伟大的事业都从自我认知、自我改变、发展与实现开始。

自知者智

人类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因为人的生存已经不是一种仅仅依靠本能的生存,而是一种理性的生存、智慧的生存。这种智慧的生存必须要过一种明智的生活,即必须明确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才能活得更好?人若不能明确这样的问题,人就无法生活;因为糊涂的人生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大的痛苦。人只有对人生有明确的认识,才会充满希望,才会获得人生的动力。虽然对于人生的追求一时达不到,但是有了努力的方向将使人具有不断追求的活力。这是因为只有明智的人生才适宜于人的理性追求,才符合正常的人生状态。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在于其理性;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认识最高真理,达到灵魂上的至善。“认识你自己”还被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与之相对的石柱上刻着另一句箴言“毋过”,这两句名言作为象征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喻”,告诫着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如果一个人不先认识、了解和接受自己,就无法做自己。

自知者省

认识自己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通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柏拉图(Plato)更进一步地说,认识自己的内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内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

在心理学上曾有个很有趣的实验:用镜子来测试动物知不知道什么叫自我。

实验先把一面镜子放进黑猩猩笼中,10天之后,将黑猩猩麻醉,在它的额头上点一个无臭无味的红点。黑猩猩醒来后,在镜子还没有放进来前,它并不会用手去摸额头。但是把镜子放进笼子后,黑猩猩一看到镜子中的“倩影”,便立刻用手去摸额头,而且用力去搓,表示它知道镜中的是自己,而且知道自己的额头上原来是没有红点的。

如果省略第一步,没有让黑猩猩先接触到镜子,后来它虽然摸到镜中的自己额头上有红点,但不会用手去摸,因为没有以前的自我作比较,就无从判断。没有比较就没有抱怨,就不会用力去把不是自己心甘情愿放上去的装饰品搓掉。

这个实验很让人震惊,当一个人不知晓自己原来是什么样时,就只好任人摆布,添多了,减少了,都不会抗争。但是一旦照过了镜子,知道了自己的模样,那么一有非自主的改变便会立刻发觉,而且这个觉识出现后是不可逆转的,已经知道便无法再假装不知道,他会在镜子前面一直看,所以有没有自知是非常重要的。

自知者明

一个人,对自我了解越多,内在就越加清明。

在这所有的迷茫之中,我们一直在试图寻找某种永恒、持久的事物,即是被称为上帝、实相、真理的东西。这种永恒对我们来说是某种可以依靠的东西,某种保证,某种希望,某种持久的热情,持久的确定感。我们都缺少确定感,我们都不了解自己。我们博览群书,通晓各家之言,但却对我们自己知之甚少,我们对事物从未有直接的体验。当你说“我在寻找永久的幸福”——上帝,或者实相,或者其他——的时候,你难道不是必须首先要理解这个在寻找的主体、找寻者、追求者吗?在你试图发现自己的追寻之物之前,对追寻者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要扪心自问:到底虔诚的期望、不断地追寻,能不能给我们带来湛然的了悟和内在的清明?对自我的了解是否来自向外的追求,来自跟随某人、加入哪个组织或者阅读某部典籍?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对自我的了解,思想便缺乏根基,所有追求都将是无谓的忙碌。

如果你对自己一无所知,不清楚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为什么你如此考虑事情,不了解你的背景和局限,不明白为什么你对艺术、对宗教、对国家、对邻居、对自己怀有种种见解;如此这般,你怎么可能对任何东西有真实的理解?不了解你的背景,你思想的内容,不知道你的念头何时产生——你的寻找必然徒劳无功,你的行为也毫无意义,不是吗?无论你是美国人还是印度人,无论你信仰什么宗教,都将毫无意义。

因此,人必须认识自己:如果这不能有助于发现真理,至少将有助于规范自己的生活,没有比这更为正确的了。

自知者难

我们很少有人说:我想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实现。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在《道德的系谱》(Zur Genealogie der Moral)的前言中,也针对“认识你自己”来大做文章,他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自古以来人们进行了不懈地探求,各种见解层出不穷,各种学说异彩纷呈,从中可以看出前人对此问题的极大热情与展现的不凡智慧。但是,最终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虽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从总体来看,至今仍未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而使人至今仍在探寻精神的家园。

自我了解没有终点,像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在一个人学习它并越来越深入它的时候,平静便会到来。只有当心智在平静之中——通过自我知识而不是通过强加的自我训练——只有在此时,在这种平静和沉寂中,实相才能诞生。只有在此时才可能有至乐,才可能有崭新的创造。没有这种了悟,这种经验,仅仅阅读书籍,听讲,做宣传,显得如此幼稚,毫无意义。无论在哪儿,如果一个人能理解自己,并由此带来创造性的快乐,经验无法测度者,我们才可能转化自身,改变我们即刻的关系和我们生活的世界。

专栏                                                   苏东坡效应

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地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人确实容易拔高自己。他找来25个人,他们相互之间都是老熟人,因此比较了解各自的优缺点。实验者请他们每个人分别根据9个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爱交际、讲卫生、美丽、自大、势利、粗鲁,对所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排名次。例如,根据文雅标准,谁最文雅排第一,其次为第二……以粗鲁为标准,谁最粗鲁排第一,其次排第二……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和其他24个人进行评价,这样,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还有24个他人作出的评价。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这25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优点和掩饰缺点的倾向。例如,有一个人自以为自己的文雅程度应该名列前茅,可是把其他24个人在这方面给他评定的名次平均一下,他的“文雅”程度竟列第二十几名。还有一个人,对自己“讲卫生”的品质的名次比他人给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对“聪明”和“美丽”的程度的评价都提前了6名,而对自己“势利”、“自大”、“粗鲁”程度的评定却比别人评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别人给他定的后退了6名。


发现自我

作为一名领导者,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发现并培养自己与生俱来的品质。一个人必须从自身着手,发现并勤奋地发展这些品德。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的获得并非对外界信息的积累,而是对自身优秀品质的察觉,知识指的就是自身潜在美德的恢复。

完善自我的途径也就是发现我们已经拥有了些什么,并且通过不懈地努力,对其进行发展、完善,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专长才能

第一个问题是:我的长处是什么?很少人真正知道正确答案。许多人只是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而对于自己擅长什么并不是很清楚,也就更谈不上利用自己的所长了。

我们应该向周围的人寻求反馈并加以分析,通过预期和实际结果的比较来检验,发现自己真正的长处,然后努力完善自己的长处。同时,找到那些妨碍了自己发挥长处的地方(例如,轻视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某种重要的技能,或者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应有的礼貌),把它们改掉。

在方法上,SWOT分析法可以帮助人认识自己,包括优势与劣势,如图1.1所示。

通过SWOT分析,可促进人的自我认知,并达成自我认知与别人认知的比较,如图1.2所示。



1.1
SWOT
分析法
                             1.2
人的认知坐标

有号召力的领导人往往能够充分利用自己与众不同之处。那些最有效的领导人都在精心地利用自己的特长,以便与别人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即使当那些有号召力的领导人正在将追随者吸引得越来越近时,他们也会强调自己的不同之处。罗伯特·戈费(Robert Goffee)教授和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教授在《凭什么别人要接受你的领导》中认为,正是由于领导人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其所造成的和其他人的差异感会更好地激励员工斗志昂扬、积极进取。在文中,他们写道:“一个领导人往往通过其具有个性的着装和外表来表现自己的不同之处。但是,更为典型的做法是去表现自己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品质,诸如想象力、忠诚、专长,甚至是握手的方式等。任何方面都可以作为差异的来源,关键是如何表达它们。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当需要交流自己的独特之处时,他们往往显得犹豫不决,而且要花数年时间才会明白是什么使得他们显得与众不同。实际上,这对于他们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将使他们难以与其他人建立网络关系和团队关系。”为了佐证他们的观点,在该文中,他们举了ICI公司(英国目前最大的制造企业)的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哈维·琼斯(John Harvey Jones)博士为例说明这一问题。

当约翰·哈维·琼斯博士在若干年前完成自己的自传时,一份英国报纸刊登了这本书的
广告。广告上是一张素描,约翰
·哈维·琼斯博士留着大胡子、长头发并戴着十分惹人注目的领带,尽管该画像是一幅黑白素描,但是人们还是能够一眼就认出画上的人是谁。当然,从
这张画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约翰
·哈维·琼斯博士不是ICI公司的最高领导人,因为他留
着长头发并且戴着十分惹人注目的领带。但是,这恰恰体现了约翰
·哈维·琼斯博士的聪明
之处,他通过利用自己的不同之处来表现自己的个性
——富有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和标新立异精神。这就是约翰·哈维·琼斯。

当然,也有一些领导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他们还是使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方法并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例如,理查德·瑟菲斯(Richard Surface)——英国Pearl保险公司前主任,经常在公司内巡视,他以步伐的快慢来表示所要解决问题的紧急程度。还有一些领导人非常幸运,他们的同事能为自己指出独特之处。例如,BBC公司的戴克说:“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你能凭本能做那些你并未理解的事情。我担心的是,你在理解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将逐渐失去这些本能。’”大多数领导人在刚开始时都不知道他们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只是在后来才逐渐知道并且越来越有效地使用这些独特之处。

罗伯特·戈费和加雷斯·琼斯的意思也就是说,有号召力的领导人通过使用这种疏远别   人的方式,来激励他们做得更好。这并不是说这样的领导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而是说他们本能地认识到,如果他们能够适当地远离他们的追随者,那么这些追随者就会更加努力。毕竟,领导活动并不是为了追求使领导人为每个人所接受。

领导方式

第二个问题是:我领导的方式是什么?

就像人的长处各有不同,人的做事方式也各有不同。例如,你是“读者”(Reader)还是“听者”(Listener)?“读者”喜欢看书面资料,“听者”习惯听口头汇报。又例如,你用什么方式学习?最常见的是“听”和“读”,但是也有许多人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写”或“说”。

在领导方式这个大问题下,要问的小问题还很多。例如,你是擅长团队合作,还是习惯单打独斗?你是擅长做一把手,还是习惯做副手?你是决策者还是军师?你是在高压之下越战越勇,还是在和平有序的环境下才能出色发挥?你是在大公司还是在小企业更能取得绩效?关键不在于回答这些问题,而在于回答问题后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一书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不管管理者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医院、大学,或者部队工作,他必须首先要去“做正确的事”。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实际上,让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们的同事与下属,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德鲁克认为,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会遇到四种情况,而他自己基本无法控制。每种情况都会向他施加压力,将工作推向无效,使机构运作不灵。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2)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法开展工作。

3)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黄页时,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

4)管理者身处组织之内,但如果他有效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

为应对这些情况,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的习惯:

1)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

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他们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

4)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

5)善于作出有效的决策。

德鲁克向经理人说清楚了怎么认识你自己,而且把“认识”上升到了“管理”的高度。如今,德鲁克对管理者在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描述和相关建议,已成为经典,被到处引用。在德鲁克教授涉足之前,其他人也写过管理学的一些方面,但彼得·德鲁克第一个把那些零   散的思路整理成系统的理论,他使管理学成了一门值得认真研究的学科。德鲁克最主要的贡献并不单是一种思想,而是一个有着巨大优势的完整作品集:其中的一切几乎都是正确的。

提示

德鲁克的著作需要从领导学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


价值信念

第三个问题是: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领导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内部指南:我的信念是什么?我到底是谁?我是不是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并尽力而为呢?其他的问题还有:人是什么?人的价值是什么?人的一生是来干什么的?有人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公平,但有一样是公平的,那就是每个人生命的历程。可我们是否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人的言行,不同的观念和思想体系,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个人以不同的观念和思想体系作指导,导致其做每件事的概率及做成事的概率是不同的,不同的观念和思想体系落实到人的行为,其统计特征将表现出鲜明的差异。在成功条件的金字塔中,价值观念最为重要,如图1.3所示。

在图1.3中,AttitudeA,态度,即价值观念)代表自信、积极、热忱的工作态度,SkillS,技能)代表沟通能力、表达能力,KnowledgeK,知识)代表丰富的专业知识、经营的天赋等。

1.3
成功三条件:ASK

个人的价值观应该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容,否则人们工作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沮丧,自然也就干不出成绩。优秀企业家所具备的10D,如表1.1所示。



1.1
优秀企业家的10D

D   
理想(Dream对自己及公司的未来具有眼光。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具有实现这种愿望的能力
果敢(Decisiveness不因循拖拉,而是决策敏捷,这是成功的关键
实干(Doer实干家,一旦决定某个行动,他们总是尽快实行
决心(Determination全身心投入事业,绝少半途而废,即便面对似乎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是如此
奉献(Dedication献身于事业,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创业时一天工作12小时,一周7天工作是常见的
热爱(Devotion热爱事业,这使他们能够承受困难。热爱产品或服务,销售十分有效
周详(Details当一个公司处于起始和发展阶段时,企业家就必须仔细周详
命运(Destiny较之在已经发展多年的大企业,他们更愿意把握自己的命运
金钱(Dollar致富并非初衷。但钱是衡量成功的尺度
分享(Distribute往往与主要雇员分享企业所有权,因为他们是新公司成功的关键

工作选择

回答前三个问题后,你才能回答第四个问题:我该去哪里工作?或者你至少知道你不该去哪里工作,知道该对什么样的工作机会说不,知道自己将以怎样的方式做一项新工作,并要求相应的预期和配合。

领导力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法定权力。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的行为、追求、价值、能力、品位、风格必须与追随者的需求、价值、追求、渴望相合拍。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领导更多的是包含着职位的信息,传达的是一种权威的力量。其实,领导力是活动,不是职位。领导力不是你有什么头衔,而是你做了什么。在不同的职位上都可以领导,总统可以领导,职员也可以领导。基于这个观点,员工可以通过自我领导和领导来提升个人的绩效,管理者则通过领导与激励自我领导来提升所管理组织的绩效。通过激发各个层面的领导力来实现员工价值与组织价值的统一。

在中国,一些企业和单位的领导,把自己的领导力和权力等同起来,依靠法律给予自己的奖惩权力,对下属发号施令、武断专横,强迫下属就范和屈从。依靠在权力上的领导力,不可能改变追随者的态度、价值和行为,让下属在高压下口服心不服,被迫去执行上级的意图。基于高压下的领导力也不可能达到影响下属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领导性向

导致成功最重要的性向条件,是了解自己的天赋的才能和潜力。

领导智力

一直以来,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慧,总是依据传统而单一的智力能力——语言成绩和数理成绩来衡量。而这些成绩通常被当作某种数据运用到智商指数的测试中去。也就是说,语言成绩和数理成绩的高低,决定着你的聪明与否。但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 [2]教授认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掘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而造就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便有8种不同类型的智力。这8种智力类型分别是视觉、语言、逻辑—数理、音乐、动觉(肢体)、自然主义者、人际交往以及自省。

如何判断你的智力倾向?答案就是兴趣所在。用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话说:看你的好奇心更侧重哪一方面。如果你还是不能确定,不妨问问周围的人,也许他们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专栏                                                 总统的素质
[3]

公众交际


作为美国总统,必须有在讲坛上慷慨陈词的素质。令人吃惊的是,现代总统中缺乏有效的公众交际家,大多数总统都没有用近似于教育家、牧师以及广播电视播音员的专业风格为公众作过演讲。

一位被成功的前任所困扰的总统是乔治·布什。他好像得出结论,既然他不能与交际家里根相比,他就应该扬长避短。布什把白宫新闻发布室作为自己的公共交际场所,极少从椭圆办公室向全国发表讲话。他指导他的讲稿撰写人将讲稿润色得更具感染力。

组织才能

总统作为组织者的能力包括组建具有团队精神的集体和充分利用它的能力,将下属们依老板脸色行事、投其所好的倾向降到最低限度,还包括创造有效机构的熟练程度。

总统们有效利用各种各样丰富的建议和信息的能力亦不尽相同。富兰克林·罗斯福通过让其助手相互戒备来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肯尼迪所采取的方法则比较独特,他是令其兄弟罗伯特和对其亦步亦趋的西奥多·瑟伦森负责对其他助手提出的建议进行仔细研究审阅,以找出毛病与隐患。到目前为止,拥有最了不起的、最令人吃惊的组织领导经验的现代总统是艾森豪威尔。他对此事具有十分成熟的见解:“我只了解一种方法,凭此方法你可以确信你已尽力作出了明确的决定。”他在1967年的一次采访中如是说。那就是让所有负责制定政策的人带着他们不同的观点来到你面前,听他们相互争论。我不主张一对一地倾听他们的意见,那样容易被最后一位的观点所打动。你必须将那些有勇气坚持自己观点的人召来,让他们相互争辩。

情感智慧

11位现代总统中有3位基本上没有受情感烦扰的影响,他们是艾森豪威尔、福特和乔治·赫伯特·
·布什。另外4位虽然有情感上的潜流,但还未严重损害他们的领导能力,他们是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和里根。剩下的便是约翰逊、尼克松、卡特和克林顿了,他们在情感上都不健全。

梵高的内心折磨正是他创造性的价值所在的观点的一种变体,但是其他的伟大画家却没有梵高那样的自我毁灭性。伟大的政治能力有时确实来源于烦扰的情感。但是按照人类的经验,对掌握最具毁灭性军火库而又情感不健全的人,却不敢如此妄加定论。


领导理念

越是孤独的时候,领导者就越依靠这个价值指南。如果刚刚开始职业生涯,最难的是经常自己要作出决定。你们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有可能混淆很多东西,如传统的一些想法,或者是大家习惯的说法,甚至是有些人对你产生的怀疑。这时候,价值观就成了指路的灯塔。

越是有冲突的情况下,价值观的裁决性越是明显。人和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价值观,如果二者冲突,就难以发挥绩效。例如,如果你信仰内部培养人才而企业喜欢空降外援,你追求长期业绩而企业追求短期结果,你倡导突破性创新而企业愿意持续改善,就是价值观的冲突,而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

越是创业,公司越大,价值观越重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指导什么样的行动。商业价值观决定了怎么运营微观,怎么来制定公司的战略,怎么来分配你公司各个方面的投入,包括技术研发投入、企业文化等。

讨论

思想没有重量,为何也会让人感觉沉重?


领导潜力

达纳·米德(Dana G. Mead)认为,在100个人里,大约有10%是天生的领导者。这些人,也许是成长的环境,或是家庭因素使得他们成为天生的领导者。但是领导统御的技巧、原则还是会对他们有所帮助。另有80%,他们或许有一些潜力,但是还没有被发掘。对于这些人来说,不但学术理论对他们会有所帮助,实地的领导经验更是可以帮助他们。除了上层有一些天生的领导者,我相信领导技巧是可以被传授的。与其说是传授,不如说是激发,领导力是可以被激发的。另外的确还有个别,无论怎么教,怎么激发,可能都无法胜出成为领导者。

专栏                                          李嘉诚:你是领袖吗 [4]

我常常问我自己,你是想当一个团队的老板还是领袖?一般而言,做老板,简单;你的权力主要来自地位之便,这可来自上天的缘分或凭仗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较为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格的魅力和号召力。要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想当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重大责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什么人,是建立尊严的基础。儒家之“修身”、“反求诸己”、“不欺暗室”的原则,西方之宗教教律,围绕这题目落墨很多,到书店、在网上,自我增值的书和秘诀多不胜数。我认为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变为能力的催化剂。

这“化学反应”由一系列的问题开始,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中,要经常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但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拼战命运的决心,但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信息、有机会,但我有没有实用智能的心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但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恰如其分处理的心力?你的答案可能因时、因事、因处境,审时度势而有所不同,但思索是上天恩赐人类捍卫命运的盾牌。很多人总是把不当的自我管理与交噩运混为一谈,这是很消极无奈,在某一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意志需要和知识结合,静态管理自我的方法要延伸至动态管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避免聪明组织干愚蠢的事。人类最独特的是不仅是我们有洞悉思考事物本质的理智,而是我们有遵守承诺、矫正更新的能力,坚守价值观及追求目标的意志。


做对自己

格雷斯·汉森说,不要害怕你的生命会结束,而要害怕它从未开始。行而不思、思而不决、决而不行,如此周而复始,在原地绕圈子——这通常是庸夫俗子的人生三部曲。认识你自己之后,要付诸相应的行动,那就是做自己、实现自己。

人在这世上活一辈子,什么样的过程与终点才具有价值?每个人都不能选择人生的起点,但可以选择过程并创造终点。帕慕克在《黑书》[5]中自始至终地让主人公问自己:如何做自己。

我们如何做自己,我们都幼稚的如同不谙世事的婴儿,我们从来没有使用自己明亮的一双眼睛和原始的内心,只是发现千万双指示我们的眼睛,然后满怀憧憬地迷失在远方。其实本无所谓的第三只眼睛,让我们走入影子,让我们走入阴影。生活中本只有两只眼睛,而我们都没有发现,以及那双眼睛照亮的属于我们的独特的路。

领导心智

时代要求人们以领导的心智实现自己。如果说,管理的心智是外化的、外向的,矛头指向被管理者的话,领导的心智则恰恰相反,是内化的、内向的,矛头指向领导者自己。

从我做起

在任何时代,最有价值的管理对象,是管理者自己;最有难度的管理对象,也是管理者    自己。

领导者的有效性取决于人们对其指令的遵循程度,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必须信任他。如果他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就算他不给出指令,在人群里他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那么他的所有命令都没有用。

伟大的思想与高尚的行为是杰出领导者必备的,但领导力是由最细微的行动构成的,每一天、每一时刻的坚持不懈也同样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如此才能影响他人,形成榜样的力量。作为公司、组织、社会团体、运动或团队的领导者,请记住,你手下的每个人会一直观察你的行为,留意你是否“言行一致”。领导者每时每刻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对员工进行着许多微不足道但却十分重要的习惯和行为的培训。这是一场缓慢的“持久战”,将从根本上改变员工做事、处事的方式。

要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思维、行动及感觉模式,需要大量地、不断地重复才能做到。领导者必须坚持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去以身作则,也许上百次,甚至上千次。他们需要付出特别多的耐心和毅力,坚持下去。因为如果你的行为不负责任,即意味着你在默许其他人也按照你的方式来。

在决定如何使用时间、才智和精力时,你必须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当作最重要的尺度来考虑。分享智慧容易,践行智慧不易。抨击别人的恶行容易,积累自己的善行不易。将事做正确容易,做正确的事情不易……对错一念间,修行颇费力。

价值追求

领导科学最讲做正确的事情。什么才是做正确的事情呢?其一是指做产生价值增值的事情,而不是做价值平抑或价值跌损的事情。增加价值的事情多做,价值平抑的事件少做,价值跌损的事情不做,是基本的原则。其二是指做实现目标愿景的事情。人生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均应该放在朝着目标愿景的努力上。

一个人素质的起点在于“他反对什么”,而高度则在于“他赞成什么”。一个民族,只有它的企业家不是以挣钱、做生意为最高的人生理想,而是以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为至上追求,这样的民族才会有创造力,才能够受到人们尊重,才能够有长远前途。一个国家,如果她的领导者不是以个人目的,而是以民众的目的作为自己的追求时,这个国家就一定会发展。

专栏                                                     华盛顿 在人类历史上,美国第一个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制;第一个实行联邦制度,用宪法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第一个以成文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第一个完成了政教分离,把宗教信仰划入私人自主范围。这四个史无前例的“第一”为美国二百多年的发展保驾护航,功不可没;对其他国家的制度建设影响巨大。这四个第一是怎样被创造的?虽然答案多多,但大都绕不过华盛顿的美德。


正是华盛顿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他既没有像英国克伦威尔那样从革命军的总司令演变成一个独裁者,也没有像法国的拿破仑那样利用自己的威望戴上皇冠。他的美德阻止了旧制度的复活,推动了新制度的诞生,许多做法演变成了日后的规则。现代法治不是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防恶过程中趋于完善,就是在身先士卒的榜样示范过程中百炼成钢,善和恶共同推动着法治的进程。


失败开始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只要方向正确,认真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善于观察与思考,一步步去做,最终都会取得成功。任何人如果想获得真正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价。

没有敌人

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敌人。对于智者来说,别人的错误可能会一时伤害自己,而自己的错误却会严重损害自己:毁掉一个人自己的,经常不是别人犯的错误,而更多的是自己犯的错误。在一个已经开放的世界上,我们之所以还如此平庸与受难,实质是自己过去所犯错误的使然。面对天空和大地,江河与日月,我们最需要一种自我灵魂的忏悔与清洗。

构成敌人的人只能是自己,而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来说,更应该将自己当成敌人,除此之外,就没有敌人。为什么人们经常会说“智者无视荣辱”呢?因为荣辱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造成的,而优秀的领导者必须从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把眼光放长远点,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立定生存的根本,建立起个人的图腾,然后汇合成民族的新的文明内核,构成形而上的文明新架构。

创业最大的敌人也是企业家自己。如果说柳传志以及张瑞敏、任正非超越了什么,那就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他们依靠内心的力量,自己勾勒出了一座“珠峰”,并依靠强大的自控,做对1 000件小事,最终成就一个宏大的目标。但就整体而言,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家的实业发展仅处在起步时期,与世界的差距依然很大。表1.2为《福布斯》杂志评出的2009年全球首富前10位排名,其中,美国有3名,德国有两名,印度也有两名,而与中国人无缘。

领导诉求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发现,而一个领导者要实现自己,离不开时代发现。生活于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尤其生活于中国这样一个转型中的国家,如下重大领域需要优秀的领导者——领导者如果只是根据天赋才能的性向测验来决定我们的事业前途,那真是危险而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的终身事业是同时融合了天赋才能、环境背景和时代诉求的。

实业帝国

企业家希望把事情做好,而做好首先不是为了获得社会承认或声望,而是为了达到个人内在自我实现的感觉的满足,这便是通过创业建立起自己主宰的实业帝国。

从理论上讲,企业就像人的生命,最终都会死亡。一个企业从生到死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亡阶段。这四个阶段组成一个“生死循环”,成为百年品牌之前,企业需要经历几个这样的生死循环。企业家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不断延长企业的生命、不断地救死回生而已。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创业者身上这些特点也有不同的展现。有的人创业后根本无法维持,有的人能把企业做到上市,也有的人能把企业做成大企业。尤其在今天,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知识时代、个性体验时代、光速时代等扑面而来,当今更是一个高度竞争、变革动荡的时代。企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必须不断转型才能生存。

制度建设

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7]1314指出:“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看一个人历史功绩到底有多么重要,主要的不是看他生前有过什么文治武功,获得过多么大的赞誉,开创过什么“太平治世”,而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在国家现代化制度的建设方面作出了哪些实质性的贡献,从而保证了国家在他身后也能够稳步发展。

专栏                                               制度决定高度 [8]

阿尔弗雷德·斯隆发明了现代美国企业的思想和概念。斯隆是第一个“组织者”,他充满幻想并将规则赋予20世纪早期那些陷于冲动和混乱的资本主义企业。斯隆看到商业运作可以进一步合理化,其产出可以被度量,而经理们则可以以一种能促使他们追求卓越绩效的方式来获得报酬。他的思想虽然已经成为了每个大企业的思想楷模,却几乎是隐形的,而这恰恰是因为它的普遍存在性。但是当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将这些规则引进通用汽车公司时,效果却是革命性的。


斯隆把他的思想表述在了第一篇管理方面的专业论文《组织研究》中,这篇论文的指导原则就是核查和平衡,而其灵感来源之一就是美国宪法。他把庞大的通用汽车公司分成了许多可以自主运作的小部门。只要经理们能够达到他们的财务目标,就可以继续拥有自主权。斯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创造出一种结构,使人们具有创造性并且大胆行事。他相信高层的执行官们必须施加一些中央控制力,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应该干扰每项业务中的决策制定过程。

当斯隆在1923年刚刚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和总裁的时候,通用汽车仅仅占有20%的市场份额,而福特汽车公司则占有一半以上的份额。到1931年,通用汽车公司凭借其崭新的组织结构力量,一举超过了福特公司并在以后一直领先。在斯隆长达30年的领导下,通用汽车成为了史无前例的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业公司。


引领社会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杰夫里常用“商业政治家”的说法来形容今天的企业家。企业家们正在扮演着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其影响力早已渗透出商界,而进入政治、全球化、环保、贫困等诸多领域。20世纪80年代之前,首席执行官只需要盯着他的公司,稳定地制造产品,为股东创造利润。但今天,企业领袖们一方面要盯着产品,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华尔街股票分析家的看法,关注自己在亚洲、欧洲的分公司的员工状态,关注突然出现的新公司的竞争,甚至要预测拉丁美洲是否会发生革命。在杰夫里看来,企业追求利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利润。缩短贫富差距、建设公共设施、教育改革、改善环境,这些原本属于政府的传统事务很可能成为未来企业的一部分。

提示

严介和指出:“将企业家分为三类:资本家思维定势围绕钞票转,实业家思维定势围绕企业转,企业家思维定势围绕社会转。”


生命关怀

虽然流行的观念一直强调财富的GDP性质,但在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理安·艾斯勒(Riane Eisler[9]概念中的“国家的真正财富”,是人和自然环境,最宝贵的资本是“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为此,她倡导包括关怀人的经济活动和关怀自然环境的经济活动的经济学。艾斯勒说,当今全世界100个最大经济体中的51个是公司而非国家,这些公司仅仅是“赚钱机器”,不关心任何别的事。传统经济学理论往往机械地认为,经济学中的“关怀”只是供求问题,即稀缺的货品与服务比丰富的货品与服务更有价值——“这忽略了两大关键点:其一,目前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往往人为地制造稀缺;其二,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事物有无价值的文化观念。”其实,“人为稀缺”经常是由统治关系的政治与经济通过过度消费、浪费、剥削、战争或备战、环境掠夺,以及不重视关怀和给予关怀且不投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等方式制造出来的。缺少关怀,在经济上、生态上、人类社会上的代价实在是太昂贵。此外,还有无法量化计算的代价:受蹂躏生命的经济与人力代价。

在这个物质主义至上的时代,所有关怀的政策和措施的真正代价都在被当前度量标准所掩盖,谈论“关怀经济学”,寻求一个经济学的和谐因素,看似过于奢侈,其实确是极为迫切。因为财富与关怀对于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而言,缺一不可。缺乏前者,就没有生命力;缺乏后者,就很容易陷入灭顶之灾。

提示

一个伟大企业或企业家的标志,是成功改变或促进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时代。


领导伦理

管理不是为了管着别人,而是什么事情都替别人着想,让人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这可以说是管理的一种新的境界。实际上,对于企业(或任何一个组织),管理是其本体(本职),对象是物;而对于企业家(或者任何类型的领导者),领导是其本体(本职),对象是人,如1.3所示。

没有孤岛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的作品《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引用了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堂恩(John Donne)的诗歌片断:“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也相信,简单纯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爱因斯坦

心中有爱

人必须先在内心深处感受到爱,然后才能爱其他的人。爱的定义有千万种。爱是无条件地接受,也是无条件地付出。爱是对善的追求,爱使人摆脱恐惧。有爱就能心生和谐,爱是自然无价的,不是理论,也没有要求。爱既无分别,也无须衡量。爱是单纯的感情、无价的温馨。找出恐惧生长的地方,用爱去松动它四周的土壤,然后播下自尊的种子,你会长成顶天立地   的人。

人的真、善、美的品质,首先有益于自己的生活与发展,其次才有助于别人。恶从来首先不利于自己,其次才不利于别人。很多人经常误解了其中的关系,总认为恶利于自己,而美利于别人。

圣者渡人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在北洋军阀你争我夺的乱世中,地质学家丁文江有个观点——少数人的责任,认为无论世道多么浑浊、多么可恶,只要这些“少数人”有知识也有能力,有道德而且愿意负责任,他们有百折不回的决心,排山倒海的勇气,就可以扭转风气,转换时代的精神。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时局变幻,政权更迭,外患日深,他的这个观点都没有改变过 [10]

企业家就是任何社会在任何时代的“少数人”之一。因此,企业家不光要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要更好地影响社会、改变社会。当今社会,企业家由于所做的贡献,也由于他们在市场经济当中扮演角色的多样化,受到各方面高度的关注,也受到很多媒体的赞扬,公众的心理预期也在不断升高。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除了扮演股东利益的代言人(董事长或法定代表)之外,他们还扮演着行业领导人、行业领袖与社会公众的道德楷模,不时发挥着舆论和意见领袖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同时扮演多种角色,有时候也会出现角色的冲突,而在角色冲突的过程中也会使偶尔的错误和社会公众的预期以及行业发展要求出现矛盾,从而使企业家自身的形象被大大地损伤,也使民众和政府对企业家的看法出现更多的分歧和更高的要求。

提示

人生的境界,不在于别人如何待你,而在于你如何待人。


大胜靠道

进入21世纪后,管理科学急剧朝向领导科学方向发展。“管理”重在“术”,而“领导”就重在“道”。中国人常讲“小胜靠智,大胜靠道”,在这里的“智”,即是一种“术”。因此,换句话说,小胜靠“管理”,大胜一定要靠“领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领导科学是管理学的哲学。就实践来讲,很多企业发展不力,经常不是管理不足,而是管理过度;但一定不是领导过度,而是领导不足。

专栏                                             沙丁鱼智胜群鲸 [11]

许多年前,在浩瀚的大海上,出现了令多年渔民也为之惊叹的壮观场面:有三百多条巨鲸此起彼伏、乘风破浪地向同一个方向追逐、狂奔。群鲸由深海游向海湾,由海湾游向浅滩……最后搁浅在海滩。各种媒体迅速作出了反应,发出了三百多条巨鲸突然死亡的报道。


这是为什么?

原来这些巨鲸在追逐沙丁鱼,不知不觉被困在海湾的浅滩里。生物学家费里德里克·布朗·哈里斯这样说:“这些小鱼把海上巨人引向死亡,鲸鱼因为追逐小利而暴死,为了微不足道的目标而耗费了自己的巨大力量。”有着巨大力量与潜能的群鲸,竟然惨败在小小的沙丁鱼的手下。

不管多么强大,只要经不起诱惑,就很可能跌入无可挽回的万丈深渊。不管多么强大,只要目标和方向错了,就很可能走向衰败,甚至死亡。不管多么强大,只要不能战胜自我,就不能保持真正的强大。


超越自己

领导力的关键条件就是拥有典范型的举止,成为他人的榜样。对于企业和它的领袖们而言,成功永远不应该是一个凝固的目标。因此,人不仅要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也要更好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正如《大学》所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国”,最后到“平天下”,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确立了领导者提升领导水平的基本逻辑起点——自我修养。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己才能安人,领导者的自我修养构成有效领导的基石。

精神净化

领导者不仅需要脚踏大地,也需要纵览世界,还需要经常仰望头顶上的天空,悉心审视自己的心灵。信利正,睿见远[]。当领导者站在一个更为上层的高度,将看到唯有少数人能够看到的上层价值,甚或新的视野。

管理自己

2010年世界管理学院大会的主题就是:勇于关爱(Dare to Care)。管理学的领先期刊也开始号召学者去研究小人物,分析被管理者,改变管理学中隐含的“经理至上,上智下愚”的习惯思维。

冯仑在他的《野蛮生长》一书中写道:“伟大不是领导别人,而是管理自己。”这是从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论述的。如果从领导力的含义来看,一个人需要既能领导别人又能管理自己,这样才可能达到领导的有效性。领导别人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的影响力——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去完成你布置的工作;管理自己则表现在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把握自己,绝不突破道德底线。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人,才可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领导。一个人的德行是成为领导影响力的重要来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生的境界在于停止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而关注于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事实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真的无关紧要。当你一直想着“他们认为我有价值吗?他们觉得我蠢吗?”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做自己的。想做自己,你就得抛开这些担忧,让举止自然流露,并只将你对他人的想法,而非他人对你的想法当成滤器。为什么我们会经常苦涩?因为我们站得还不够高——天高才能云淡。

一般西方人都是直接鼓励人们竞争和斗争,并且认为弱肉强食天经地义。欧风东渐,从近代开始,中国人越来越接受西方的竞争观念,所以有人一听老子的“不争”,便认为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而真正的智者明白,老子所谓的“无为”,非一般意义上的积极与消极,其实质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的“柔”、“弱”、“不争”,其实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往更深处说,遵循的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的“天之道”,其结果必然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个人魅力

领导力的难题是人生的难题。斯坦福大学教授、组织领域的学术大师詹姆斯·马奇(James G. March)说,“领导力的基本难题——成为、担任、对抗和评价领导者所涉及的种种复杂情形——并非领导力所独有。他们是更普遍意义上的人生的关键难题的回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也喜欢引用这样一句话:“要成为一个领导者,你首先要成为一个人。”

很大程度上,个人魅力就是如何从积极的角度去影响他人的能力。如何培养这种素质?秘方之一是,要执著地追求一种能够捕捉人们注意力的强烈信念。你对自己的信念越是充满激情,你就越有可能说服别人相信其价值。龙应台 [12]指出:“独立的思想和完整的人格不是天生掉下来的,是经过长期持久的追寻,才能成为黑暗中的一根蜡烛。”

案例                                                 真正的北方[12]

作为全球著名咨询公司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的董事会主席,奥里特·加迪什(Orit Gadiesh)经常使用“真正的北方”这类象征性词汇来说明她认为贝恩和其他机构应该如何运作的观点。她说,尽管北极磁场一直在移动,但是真正的北极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指导公司行为的价值观也应该是永恒不变的。


在一个组织中,优秀的领导者是永远坚守“真正的北方”的人。对加迪什来说,“真正的北方”意味着对实效负责,“咨询顾问为客户提供的应该是结果,而非报告”。在咨询行业,令贝恩感到骄傲的一个评价指标是,贝恩客户的业绩超出市场平均水平4倍。之所以如此,除了管理工具和技术的实力,以及“像催化剂一样促进任务完成”的执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和贝恩的价值观相关——“贝恩顾问直截了当,不使用专业术语”,“我们实话实说,深信‘忠言逆耳’”,“朝着‘真正的北方’前进,即使我们建议的行动是管理层所不愿听到的,因为地球上‘真正的北方’永不动摇”。




聆听心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人究竟是什么呢?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人都应该认识到,从物理学的意义上来说,自己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是历史中的一缕青烟。为什么很多物理学家同时是哲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典型),大概就是因为他们经常仰望宇宙,因此更具有超脱性吧。

柏拉图说过:“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高尚的生活应该是安静的,一个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往里面走而不是往外面走的人。所谓往里面走,就是看重自我精神上的提升,或许是在专业上,或是在事业上的钻研。

专栏                                           成功的顶点是获得平静

约翰·伍顿的成功金字塔如图1.4所示。


1.4

约翰·伍顿的成功金字塔 [13]

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两个基本因素就是“勤奋”和“热情”。不过,这两个因素一时做到很容易,要一生中无论面对什么坎坷挫折、什么打击奚落,都还能永远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勤奋的努力似乎太难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只是平常人的原因。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两点,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约翰·伍顿把它分为“友谊”、“忠诚”和“合作”三个方面),则成功指数至少已经达到了55分。

奠定了成功的基石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成功。你还需要“机敏”的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从中发现自己能做的、想做的与社会需要的三者之间的交集。然后“专注”于这个领域,心无旁骛,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同时加强自己的“自制力”,做到心态平和、宠辱不惊、笑看落花的境界。此时个人的成功就会如约而至。

但是,在当今的环境下,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中别人的支持,而得到别人支持的前提是先向别人提供支持。优秀团队的建设,需要在三个方面努力修炼。约翰·伍顿把它总结成一个简单的公式:10=C+F+U(“技能”+“状态”+“团结”)。即团队成功的要诀是每个团队成员都具有团队中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对团队成功具有价值的技能,并且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的状态,还要抱着愿意与别人甚至自己不喜欢的人精诚合作的态度。

一个人作为成功的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其中的快乐是仅作为单个的人获得成功所无法比拟的。这样的人会更加“自信”,更加“镇定”。从而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这时候你会具有更强的“信念”,并且对成功到来充满了“耐心”,二者的组合加上你的“最大竞争力”,成功的巅峰此时已踩在你的脚下。但最大的成功决不是外部取得了多少名利,而是获得了内部心灵的宁静。这也是全书的主题:因为你全力以赴,因为你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最佳水平,所以你对自己满意,所以你获得了宁静,所以你也就获得了成功。


坚守信念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应该与时俱进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不被时代淘汰而又不至于在潮流中迷失?怎样既能合法生存又不甘当犬儒?当精英意识、使命感这些概念被平常心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所取代,何处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归宿?

企业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当他从一无所有的阶段开始创业、不断发展、获得财富、获得社会认可、获得公众的表扬的时候,往往思想和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这时候企业家就必须要不断地警醒,不断地自我反省和学习,厘清哪些价值观是正确的,哪些和社会的多样化的期待是可以协调的,哪些是完全自我的、和未来社会是不能兼容的。诚实会使聪明酿成智慧,虚伪则令聪明变成狡猾。企业家在人生的道路中,必须不断调适自己的观念和心态,使自己的价值观、知识、行为都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够真正成为这个社会的楷模,成为社会大众所欢迎和青年人学习的一种积极的社会力量。

信心是盲目乐观与极度绝望之间的一种微妙的中间状态。信心的缺失是暗中嵌入人内心的一种非建设性、破坏性的程序。它在我们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操纵着我们,消耗着我们内在的能量和资源,使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一次又一次地看着自己事与愿违。在信心缺失的情况下,人“鬼使神差”地犯下最不愿犯的错误。事实上,作为一种隐性的心理病毒 [14],它就是暗中操纵着人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的“鬼”和“神”。只要有它暗中“作祟”,有意识的反抗和挣扎不仅无济于事,反而成为启动心理病毒发作的“指令”。

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与两个时间维度有关:过去和未来。过去的失败、屈辱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累积成我们的自我形象和身份标签,因未来而生的恐惧又强化了我们的焦虑。所谓不自信,就是在过去的失败经历和对未来的失败恐惧的两面夹击下无所适从、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台电脑的话,不自信的人就是习惯性开启无数与过去和未来相关的窗口,大量无效程序同时运行,从而使执行当下任务的程序处于“没有响应”的状态。有效“心法”的第一步,就是阻止打开过去和未来窗口的病毒式心理习惯,达到“无念”和“禅定”的状态。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性体验悄然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种对于当下和此刻的投入感和沉浸感。在这种状态下,当下程序的运行会前所未有地“卓有成效”,自信悄然而生并逐渐牢固。

我们用泥巴制造东西,因为中间是空的;我们用墙和窗做房子,因为中间是空的;我们制造有形的,而真正有用的却是无形的。向每一个追求无形的践行者致敬。

能力历练

领导力产生于各人的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与生俱来的;相反,领导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修身和坚持学习来培养。优秀的上司从来不会放弃修身的方法。他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抱有严谨的态度,他相信,作为榜样,他对整个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人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成长、成熟、成功。成长阶段,是很自我、自信,“应该如此”。到了成熟阶段,从自我改成无我,已经开始反思了,叫“不该如此”。而进入了成熟阶段的“不该如此”,下一步就走向成功了,就是“不过如此”。人都是从“应该如此”到“不该如此”再到“不过如此”。

管理层级

有些观点表面上是正确的,实际上是错误的。有些观点在某些低层次条件下成立,在更高层次的条件上,是不成立的。不同知识能力的领导者做事方式及其绩效是不同的。三流管理管事,二流管理代人做事,一流管理让人做事。现实中,很多领导者还处于管事的阶段。很多企业如何从一个具体管事走向带队伍做事,向更高一个层面让人去做事,自己不干。可能具体的事就交给别人干,另外上升到真正让人思考,抓企业资源,抓企业战略性思维,抓企业文化建设,更多地让人思考。这样领导者才能不断自我超越。

中高层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思维转变,即从管理思维转向领导思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管理变革的趋势,是优秀企业的走向,因此是领导者的必选项,没有企业规模的先决条件。

专栏                                管理者成长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15]

都说人的成长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三个阶段将一个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人生过程描绘得丝丝入扣。其实,这种人生三个阶段之说与管理者的成长与实践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刚开始做管理时,其感觉也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凭个人直觉做事做管理,唯上司之命是从,丁是丁、卯是卯,容不得半点反对和违背,根本不知道管理还要关注人性、情感的因素和沟通、协调的技巧;做了几年管理后,忽然发现管理却“见山不是山、见水也不是水”,发现管理其实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制度执行不下去,上司、老板不支持,管理理论与实践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就不再盲从前人的管理经验、不再盲从书上的管理理念,开始有意识地思考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思考怎样才能带好团队、怎样才能树立威信,这一阶段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突然开窍了、悟透了,这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明白了管人就是关心、做人就是做事、做事也就是做人,更明白了管理原来是如此简单。

具体来说,管理者成长的第一阶段其实就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依据些小的个人经验和直觉,把下属当作小人一般来防范,结果虽然管住了人,却无法管住心,导致管理冲突不断,下属阳奉阴违、弄虚作假,公司的资源无法有效整合,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在第二个阶段里,管理者把管理当作手段,为了“理”而去“管”,开始追求科学管理,懂得建立制度、完善流程,以保证内部步调一致、政令畅通,这样,管理效果开始提升,但是发现还是管住人却管不住心,下属只是“口服而心不服”,只把工作当作一份职业、一个随时准备砸掉的“泥饭碗”,管理者累得苦不堪言。

在悟透后进入第三个阶段时,管理者明白了管理的原理和人性的规律,明白了管人就是关心,也就找到了管理的乐趣。开始设法建立优势管理文化,充分尊重并信任下属,尝试用目标来激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指导下属将个人目标通过制度文化融入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中来,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做事,都把工作当作事业,从而发挥团队整体优势。这时,管理者本人也就得到了全面的成功。


领导定位

从一百多年前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开始,已经过去的20世纪被公认为“管理的世纪”。而从20世纪后期开始到今天的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领导的世纪”。世界的改变已经迫使我们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尤其是在管理时代形成的传统管理理念。观念的滞后已经成为高层管理者提升能力的慢变量,它在企业内部制约着高层管理者从管理向领导的转型,在企业之间制约着相互协作、联合、促进的关系发展,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制约着管理者从企业本位向客户本位的置换。这种情况在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表现越明显。

哈佛商学院教授米尔斯(Daniel Quinn Mills)指出,运营企业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处理”,是制定并且执行规章、制度、标准、程序等;第二层是“管理”,是要有效率地取得成果;第三层是“领导”,是设定愿景并且激励员工为之奋斗。这三层境界,虽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但是仍有高下之分。

国际著名领导力机构盖洛普,每年都在世界范围内做同样的领导力效果调查(The Gallup Q12[])。研究发现:只有25%30%的员工全身心地为企业效力(Engaged)。换言之,大部分员工在三心二意地工作着。如果一个组织的领导人的领导力很弱,100%的员工不敬业,也是完全可能的
[16]

国内企业并购失败率90%。公司并购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并购的双方,特别是主导并购的一方的领导力是否足够强大,以至于能够整合不同的文化和业务模式,解决预先计划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始料未及的问题。而领导力这一决定并购成败的重要风险,一直被忽视。在“Due Diligence(尽职调查)”过程中,审计的内容大都不包括领导力。联想当初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最大风险就在这里。

CEO岗位的人员更替,是另一个领导力风险领域。即使是明智的CEO,也难免在选择接班人上栽跟头。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寻找一个高管,往往愿意付出高管年薪三分之一的猎头费用,年薪五分之一的测评费用,平均每年年薪十分之一的领导力发展费用。企业这样做,就是为了管理领导力风险。如果说一般岗位用错人,其直接代价是这个岗位年薪的5倍,那么,领导岗位用错人,其直接代价是这个岗位年薪的5倍,再加上这个岗位所负责的业务收入的至少两倍
[16]

能力阶梯

实现制度优势是创业成功的基础,造就领导优势才有可能实现创业成就的卓越。

20世纪80年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布赞(Tony Buzan)发现人类学习的时候如果把知识画成一个图,就方便记忆了,并由此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能不能把领导力也建立一个模型,这样,自己就会照着这个模型,一看,自己的领导现状是个什么样,就非常清楚了,自己还可以随时掌握。通过多年对领导力的研究,本书尝试着把他们的内在逻辑整合以后,就建立了“领导力阶梯模型”,如1.5所示

1.5
领导力阶梯

这个模型探讨到了领导力的各个方面,根据这个“领导力梯队”模型,领导力的对象有三个层级: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领导力被分成三种职能:自我领导、团队领导、组织领导,在此基础上,用九种能力来阐释领导力的内涵,他们是执行力、专业力、学习力、激励力、创意力、洞察力、决策力、变革力、文化力。这九种力分别具有不同的领导价值内涵,如1.4所示。

1.4
领导力的类型与价值

领导力类型
个体执行力领导力决定执行力知识与技术
专业力领导者的自我管理
学习力学习力成就领导力
团队激励力领导以激励为主旨方法与能力
创意力创意性是智慧核心
洞察力洞察决定领导方向
组织决策力领导重在正确决策思维与理念
变革力领导创新赢得未来
文化力心智决定领导品质

不疾而速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速度只是其中一个,而如果单纯地追求速度,则很少会得到满意的回报。被忙碌包裹,人会埋头做正确的事情。只有拥有比较多的能够无为的时间与空间,才能做有为的事情。于光远先生指出:“一个人工作有无成效,不是看他忙不忙,而是看他闲不闲。”人生的提升,就在于理解于先生这句话的内涵,达到这句话揭示的境界。

成功人士和那些具有领袖气质的人,往往都倾向于做自己喜欢和认为重要的事,而其他事,能不做就不做,能推迟就推迟,实在非做不可的话,也要想个最简便的做法。而事实上,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自这种懒人的想法。所以有人戏言,是懒人推动了历史发展,懒人更适合当领导。因为领导的本质是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工作过于努力的人没时间去赚大钱。许多人都抱怨:“我工作太辛苦,简直没有时间去读书和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满足生计的需求已占据了一切,以至于你没时间去考虑未来的机会。懒人往往比勤快人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有时间思考,有时间补养。在蚁国中,蚁王往往是最懒的。

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的经营之道中有“不疾而速”的精髓:谨慎者,常因保守错失良机;开创者,常因扩张太快而一夕崩溃。李嘉诚制胜之道,就在于他能兼具两者优点,避开两者缺点。在李嘉诚先生的诠释中,不疾的背后是凡事要深思熟虑,洞悉事物的条理,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成功,先花90%的时间想失败。在启动速度之前,很多困难你都早就已经知道,也就是说:你没做这件事之前,很早就想到假如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怎么办?由于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自然能做到当机会来时迅速把握,一击而中,不疾而速。

专栏                                           李嘉诚的超人心境[17]

虽然李嘉诚的办公室功能性远超过抒情性,但墙上三幅真迹字画,却悄悄透露他的内心世界。它们都是李嘉诚亲自挑选。


第一幅是张大千画作,名为“李白诗意”,山林氤氲以绿彩泼墨而成,水气弥漫、浑然天成,天光则以白粉挥洒,更显亮丽清朗。题字来自李白诗作“山中问答”:“问予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幅画在他办公桌正前方墙面,抬头可见。

第二幅位于橱柜前方,是八大山人的画作。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后裔,他历经明朝灭亡,遭国毁家亡之难,由皇室贵族沦为一介平民,于是装疯扮哑,不与人语,后来为避害而出家为僧,被喻为“清初四大画僧”之首。李嘉诚说,八大山人画作一般是不开心的,唯有这幅画是开心、自在的,“光这一点,就值得挂在这里。”

第三幅是书法,挂在他右手侧墙上,离他最近。诗句为清代儒将左宗棠所做,字为名家所写:“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思维清晰

在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 [18]看来,对一个合格的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复杂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懂得珍视那些看似简单、“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生活态度的原理原则,即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晦涩难懂的书桌上的学问,而是从经验和实践中产生的生动的哲学”。这些哲学看上去“像小学教室里贴的伦理或道德纪律方面的标语一样”。聪明的人往往对这样的哲学一扫而过或视而不见,但那些不那么聪明的人却极其珍视它,“不仅用脑筋理解,还要用灵魂领悟,使其变成血肉的一部分。”



即刻清零

生命是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需要直面最终一定会死亡的真相。乔布斯指出:“‘记住你即将死去’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所有的荣誉与骄傲,难堪与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当你担心你将失去某些东西时,‘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最好的解药。”如你能够清空一切,你没有理由不去追随你心。由此我们会放弃人生的虚浮,活出生命的真实。

一个人,若不知道往哪里去,就应该先回到起点。领导者需要一颗沉静的心。对于成功者来说,命运只不过是一次偶然的点名,而你恰恰站在那里。企业家要以空杯心态不断超越,学会时刻清零,在反思和改变中超越自己。以往的成功要素很可能成为您迈向新成功的陷阱。不要让成功成为失败之母,不要让自己以往的优秀成为未来卓越的大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不断成长。这个成长的过程不同的人(包括企业家)有不同的感受。

冯仑 [19]认为,男人在奋斗中有四次角色转换,一开始脱离妈妈是由好人变成能人,之后由能人变成英雄,再由英雄变成伟人,最终由伟人变成圣人。严介和则指出:“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来说,我思考了很多年,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呢?五句话:在委屈中平衡、在妥协中前行、在虚怀中充实、在放弃中收获、在谦卑中完善。成长、成熟、成功,关键记住这五句话的最后一句话,是在谦卑中完善。”

许多中国一线企业家,可以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炼狱,却偏偏经受不住成功的磨难。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像稻盛和夫那样认识到“人生与经营活动是相通的”,没有回到人生和心灵修为的原点去经营企业。仔细检讨起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罪人。罪感能够让人沉静、内敛,能够平和地面对错误与挫折。

善解心锁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体会到身在地狱,是因为根本就没有窥见过天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于任何一个人,学习的重要目的亦是改变自己的心智,提升自己的思维观念。对于一名学生,如果他(她)毕业时的心智与入学时的心智一模一样,则基本上可以断定其白学了。改变心智的学习也比增加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来得更加重要——心智决定了知识与能力的方向。在这方面,包括EMBA教育在内的高层管理者的各种教育,对观念转型的诉求更为突出。

稻盛和夫在其四十余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并把个人的股份全部捐献给员工,他退休后皈依佛门,转而去追求至高的财富——提升心智。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提升心智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超脱和追求,才使他拥有了俯瞰人生的视野。他在《人为什么活着》 [20]中这样写道:“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有人成功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态度变得傲慢无礼,这就表示其人性堕落了;但也有人成功了,同时领悟到单凭自己无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因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无论成功或失败,真正的胜利者都能利用造物主给予的机会,磨炼出纯净美丽的心灵。”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在书中稻盛和夫的这句话可谓一语惊人。

许多最初由企业家一手创办的企业,经过若干年发展之后,发现制约该企业发展的瓶颈,恰是企业家本人及其所创建的管理者团队——领导者自己是组织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的重要部分。打拼的中小企业家中间,有很多精力充沛、富有才干的人物。他们具有敏锐的商业目光,善于捕捉机遇,才能非凡。但是能够获得很大成功的,也只是极少数。这是为什么?原来,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只凭个人能力打拼,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向风险事业挑战。但是因为过分迷信自己个人的才能,很容易成为自己才能的“奴隶”,往往至多取得一时的成功,事业难以长久。而那些少数取得成功的人,多是高尚的、具备坚强的心智,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人,使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追求智慧

领导是靠智慧驾驭的。一个好的领导者,尤其是中国的领导者,要做智慧型,而不仅仅是聪明型的。

智和慧,其实是两个词:急中生智,定静生慧。智是一种能力,慧是一种境界;智是在做加法,慧是在做减法;智是知道如何进,慧是懂得怎么退;智者拿得起,慧者放得下。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才是自在。

智慧(Wisdom)和聪明(Intelligent)是两回事。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有多少学问、才华和技艺,而在于懂得面对无限的世界,这一切算不了什么,我们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聪明所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具备这些素质,加之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便可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但是,无论你怎么聪明,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你的成就终究谈不上伟大。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古到今,聪明人非常多,但伟人却很少。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一个人在社会上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如果他是智慧的,那么他就不会把这些看得过于重要,而能够站在人世间一切成败之上,以这种方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东西方社会的理念碰撞如1.5所示。

1.5
东西方社会的理念碰撞

西
大智小智
大赢小赢
做事做人
聪明精明
智慧知识
领导管理

提示

思想家思想;实干家实干。当思想家开始实干,或实干家开始思想,改变世界的事情就会发生!


财富文明

创造物质财富,依赖于个人能力;使用物质财富,依赖于个人素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个人素质比个人能力更重要。

没有精神财富的人,永无财富。企业家的真正财富绝不是表面的金钱化的货币积累,而是由其信念、道德、品质、态度、方法及其实践整合成的内在企业家精神!正是凭借自己的企业家精神,很多企业家尽管出身贫寒、可能受正规教育也不多、创业资本多数有限,但善于识别机会、敢于实践、大胆挑战、百折不回、不断提升,才成就了日后的事业,创造了财富,也赢得了财富。对于国际企业家来说,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洛克菲勒、福特、巴菲特、索罗斯,还是现代产业的比尔·盖茨、乔布斯……企业家精神都是他们成为顶级国际企业家的核心理由。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无论是过去的褚时健、禹作敏,还是今天的张瑞敏、施正荣……都是凭借企业家精神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不了解企业家的真正财富是企业家精神会犯大错误,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社会也是这样。有时候对世界和他人的认知经常是平面化的,能够熟悉现象,而并不了解机理。由于对企业家真正财富认知的错位,很多人都忽视了企业家金钱财富背后的宝藏——企业家精神。这导致行为上:在社会的意义方面,人们对企业家缺乏尊敬心理;在个人意义方面,人们对企业家缺乏学习的心态;在结果上,中国的企业家远不如西方企业家活得那样阳光灿烂,同时社会一些民众缺少企业家精神所孕育的创业行动,干等救济、坐呼不公,甚至为富不仁(盗窃、抢劫等犯罪现象滋生)。在此意义上讲,历史和现实诸多制度变革的错位内在都与认知企业家精神的理念缺失有关。

企业家精神才是企业家的真正财富!如果把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比作一棵大树,企业家精神就是这棵大树的根!
[21]

专栏                                王永庆给子女的信:财富的本质[22]

子女们:


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人经由各自努力程度之不同,在其一生当中固然可能累积或多或少之财富,然而当生命终结,辞别人世之时,这些财富将再全数归还社会,无人可以例外。

因此如果我们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面对财富问题,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

我本出身于贫困家庭,历经努力耕耘,能够有所成就。在一生奋斗过程中,我日益坚定地相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于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唯有建立这样的观念和人生目标,才能在漫长一生当中持续不断自我期许勉励,永不懈怠,并且凭以缔造若干贡献与成就,而不虚此生。

基于这样的深刻体会,因此我希望所有子女也都能够充分理解生命的真义所在,并且出自内心地认同和支持,将我个人财富留给社会大众,使之继续发挥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群福祉之功能,并使一生创办之企业能达到永续之经营,长远造福员工与社会。

与此同时,我也殷切期盼所有子女,在创业与日常生活中,不忘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而非只以私利作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充分发挥智能力量,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


本章概要

企业家首先需要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企业。本章从认识自己、实现自己与提升自己三个角度讨论了企业家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基本问题——这三者构成了企业家领导力管理的基本思路模式。

人生的很多矛盾,首先源自于思路的不清晰: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我需要什么……对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意识,常会导致在实践中无所适从或无能为力,陡有迷茫感。所以,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未知。如何解决矛盾,也就一定要解决这种未知性。什么是困难?困难就是一个有价值、有待认知、有待开拓的命题。智者不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奋斗,还是为了生活?如果为了生活,是为了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为了奋斗,什么才是奋斗?如何实现人生的奋斗?成功的奋斗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作为企业家、领导者和管理者,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奋斗?中外企业家的人生奋斗有什么本质区别——一系列有关实现自己的奋斗命题拷问着人们。

思考练习

1.人生最有价值的行为,是从自己做起(唱戏),还是局限于对别人评头论足(看戏)?为什么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看客多?看客一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2.如何认识自身的领导力现状?如何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如何实现自己的领导力?如何理解“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这一对悖论的命题?

3.领导者应该如何理解“大道至简”?为什么说“大道至简”?

4.企业家需要管理自己,领导别人。企业家也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这是为什么?企业家应该管理哪些“自我”?

5.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马云等一些知名的企业家是如何依靠伟大的人性成就宏     业的?

6.你一直保持做得最好的习惯是什么?请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恒心、毅力的训练方案,坚持下去你将终身受益。

7.一般而言,成功者要做到五个一:(1)跟定一位智慧领导,解决路线问题。(2)培养一批能干下属,解决业绩问题。(3)选择一群领先合作伙伴,解决持续发展问题。(4)教育一个懂事家属,确保后方不出问题。(5)制定一个目标,解决思想定位问题。请自检:按照从做得最好到做得最不好进行排序,你的排序结果是什么?全班学员的排序结果的统计是什么?统计结果反映了什么样的现状与问题?

8.真正的对手其实只是自己。“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你,而在于你怎么看这个世界。”这是马云的一句经典格言。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体验或实例来说明。

9.“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体验或实例来说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7-20 14: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中国营养治疗网|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重庆管理培训|哈尔滨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台湾管理培训|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经理人的网上家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4-26 17:33 , Processed in 0.03772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