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才任使的迷思 由于环境使然,中国的企业可能不得不重“人”甚于用“法”。但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性情、特点的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组织应用人所长,而非防人之短”,早在1966年德鲁克写《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就已经指出:“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所以,他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中国历史中有太多“用人所长、因才任使”的故事。如被韩信指为“能将将(带将领)而不能将兵(带兵)”的刘邦,便是最有名的懂得用“将”的领导人。史记《高祖本纪》写刘邦自述成功之道: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除了张、萧、韩三位一级经理之外,刘邦这位痞气十足的总经理还懂得不拘一格用人才,发掘出“盗嫂受金”的陈平、专办丧事奏乐的周勃、小公务员出身的曹参、狗肉摊贩的樊哙等各具特长的人才来担任二级的部门经理,才得以平定天下,建立汉朝这样一个大帝国。 组织必须因才任使,才能将各个不完美的人才组合成趋近完美的团队。但此事知易行难,“能识别人才的人”本身就是极为稀有的,如韩愈所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究竟该如何识才、选才?中国虽然自古就有许多探讨这方面内容的书籍、文章,如《人物志》、《长短经》等。但古文用字精炼,光一个“才”字就可能概括了很多意义,如不加理清,便很可能引喻失意。再说,千百年前的社会毕竟较单纯,不像现代分工精密,远非古代能按“庸、士、君、圣、贤”般将人才简单概括。因此近年来流行的才能模型(Competency Model)颇值得借鉴。 Competency在辞典里的解释是:the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to a level that is acceptable,亦即“胜任某种职务所要求具备的能力”。所以有人也翻译成“职能”、“胜任素质”等。具体分析,所谓Competency包含多种含义,例如: q
个人的性格特点。有人谨小慎微,有人大而化之,生来不一。 q
与生俱来的素质或能力。心理学家加德纳将之分为八大智能,包括空间感、音乐、语言、身体运动、数学逻辑等。有些人聪明超群,但讲起话来就是结结巴巴。 q
后天培养的技巧、知识、技能。比如演说、财务分析、工程设计、销售技巧等。 从个人而言,如能因材施用,成功的机会自然较大。另一方面,组织的使命和愿景究竟需要成员具备哪些才能,如何加以评鉴和培养,都应纳入人资体系的规划中。大体上,这要分几个阶段进行: q
建立组织所需的才能模块 (MAP,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 q
评鉴个别职工现有的才能等级。 q
分析所需和现有的落差所在。 q
针对落差加以培养强化。 才能模型的理论相当周延,但执行不易。问题之一是才能模块的区别细微,要仔细区隔,非专家莫辨。而专家可能又难以深入了解企业,因此这事要贯彻,就不能没有企业高层的深入参与。再加上“量体裁衣的课程设计不易”与“人才流动”二者间的陈陈相因,就让这事越发困难。因此 Competency Model 在中国可说还刚起步,尚未成为成熟的管理工具。 这样说来,企业要想培养人才,还是脱离不了高层主管的亲自领导。讲到这点,就不能不提善于养人的曾国藩。 曾国藩可能是近代中国最懂用人之道的。他不但培养出一大批政治人才(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等)、军事人才(彭玉麟、杨岳斌等)、学术人才(俞荫甫、吴汝纶、李善兰等)、外交人才(薛福成、黎庶昌等),还著有《冰鉴》这样一本识别人才的专业书。 据传曾国藩用人讲究八个字的心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以“广收”而言,曾氏所带军队号称湘军,但有人曾考查他幕府中有名有姓的共有497人,其中只有72人(不到15%)是湘籍,可见他的气度开阔,不搞小圈圈。 但最特出的可能是他的“勤教”。桐城派古文大家吴汝纶曾和人说:“我年轻时跟曾(国藩)公做事,四十岁以后转跟李(鸿章)公做事,这辈子可说非常幸运。然而现在回想起来,跟曾时期每天都有进步;而跟李跟了十多年,却总觉依然故我。何以故?因为曾公每办一件事,总是不预设立场,只说明事由,让大家各拟方案,然后挑最好的用,并且公告奖励。只有当大家想的都无法令他满意,他才会拿出自己的方案来。而且只要有人一提出更好的意见,他会立即采纳而推翻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大家都勤于思考、争相琢磨。久而久之,对事情的思考就越来越深入,对文案的推敲也越来越精密。李公则不然。每件事都先明示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大家拟方案,他再选合意的用,不合他意的就不加理睬。中间既无讨论,也不切磋,于是大家争相揣摩领导的意见,没人敢超越他,也没有人能超越他,于是文理思考日渐狭隘。由此可以看出两人在度量、性情,乃至在培养人才功力上的差异。” 这段话深具启发。人不是物,是有智能、能思考、能学习的。也因此,“因才任使”应非静态的摆置,而是一个动态的培养过程。老板如果太聪明,属下就只有变笨了。是“用人”还是“养人”,观此可以思过半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