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6|回复: 11

【营销管理】《市场营销原理》第二版精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0-13 23: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营销管理

《市场营销原理》第二版精选


调整大小 040963-01.jpg

第一章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市场营销思想的起源、市场营销学派、市场营销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概念、掌握市场营销的研究方法、掌握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要素,并分析顾客让渡价值,深入认识市场营销学。

关键概念:需要(need)
欲望(desire)
需求(demand)
交换(exchange)
市场(market)
市场营销(marketing)
市场营销哲学(marketing philosophy)
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livered value)

第一节
市场营销思想的起源

市场营销学是来源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又作用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的科学。市场营销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是市场营销实践,因此,要研究市场营销思想的起源,需要首先探讨市场营销的起源,理解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一、市场营销思想的萌芽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彼得·德鲁克是世界闻名的管理学权威,在其著作中有不少关于市场营销的精辟论述。他的有关市场营销起源的观点为国内外许多市场营销专家所推崇。

德鲁克认为,市场营销最早起源于17世纪的日本。他指出,市场营销是由日本三井家族的一位成员于1650年提出的,250年之后,美国的西尔斯·罗巴克公司才提出类似的理论。德鲁克还指出,直到19世纪中期,市场营销才在美国国际收割机公司产生。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把市场营销当作企业独特的中心职能,并把满足顾客需求当作管理的特殊任务的是美国国际收割机公司的麦克密克(Cyrus H. McCormick1809
1884)
,在历史书籍中只提到他是收割机的发明者。而事实上,他还开发了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工具——市场研究与市场分析、市场定位观念、定价政策以及向顾客提供零部件和各种服务、提供分期付款信贷等。

又过了半个世纪,市场营销才进入美国学术界,进而登上企业管理经营的舞台。19世纪末,美国的学者开始发表和出版一些分别论述推销、产品、广告、定价、产品设计、品牌业务、包装业务、实体分配等理论的论文和书籍。到了20世纪初,marketing一词开始出现在美国大学的讲坛上。1904年,克鲁西(W.E. Kreusi)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一门名为“产品市场营销”的课程。1909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开设了题为“产品市场营销”的课程。1910年,巴特勒在威斯康星大学讲授了一门名为“市场营销方法”的课程(巴特勒在这一年还出版了《市场营销方法》)。巴特勒指出:在对整个销售领域进行考察时,人员推销和广告必须与销售观念的最终表现有关。一个试图销售其产品的厂商在派遣推销员或通过在刊物上做广告来表达其销售观念之前,必须考虑并解决一大堆问题。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赫杰特齐(J.E. Hagertgy)编写的世界上第一本《Marketing》的教科书,全面论述了有关推销、分销和广告等方面的问题。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在企业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一些企业开始吸收学者的研究成果,考虑在公司内部设置营销部,有的称为营销调研部。第一个调研部是冠帝斯出版公司在1911年设立的商业调查部。此后,美国橡胶公司和史威夫特公司也分别在1916年和1917年设立了各自的市场调研部。这些都可看作是企业界对学者理论研究的回应。

不过,这一时期的市场营销学研究是建立在卖方市场的基础上的,与现代市场营销原理、概念都不大相同,而且其内容还很狭窄,只限于商品分配和广告推销术等方面。真正的现代市场营销学原理、观念和学科体系并未形成。这个时期的研究活动仅限于大学讲坛,在实践上还未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在市场营销思想发展过程中,美国的大学教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当时不存在“市场营销”(更多的是采用“分销”)这个术语,但正是这些早期的市场营销教师最先洞察到市场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坚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为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市场营销思想是在美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与美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营销实践的演变密切相关。市场营销思想在美国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经济、政治、技术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大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生产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成为了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一些杰出的企业家开始重视商品的推销问题,以求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实现其扩大销售的目的。同时,学术界也开始重视研究有关市场营销的问题。这个时候,市场营销思想的萌芽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二、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厂家商品堆积如山,企业接连倒闭,失业人数剧增,生产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商品销售问题。因此,企业家迫切希望经济学家能为企业提供帮助,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市场营销学这时才开始受到重视,各种流派的不同观点和研究方法相继出现,逐渐形成了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美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市场营销学组织,1937年美国成立了“全美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参加该协会的成员不仅有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学者,还有各方面的经营管理者,他们共同研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及应用问题,并设立专门为企业管理人员讲授市场营销学的讲习班,培训企业销售人才,从而确立了市场营销学的地位。不过,这一时期,市场营销学的研究范围仍局限于流通领域,着重研究如何推销商品,重视商品推销术和广告术。因此,在组织机构上建立并扩大了推销部门,还增设了市场调研、广告宣传等机构,以加强商品推销的效果。但是由于受推销观念的支配,推销部门中的市场调研机构的主要任务仅仅是了解商品为什么滞销的原因,厂商宣传的目的也是想方设法把已生产出来的积压品推销出去,还谈不上从消费需求出发,为企业的生产部门出谋划策。

可以说,这一时期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但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仍然只局限于产品销售这一狭窄的范围内,着重研究产品的推销术、广告术和推销策略等。

第二节
市场营销学派的发展

在市场营销理论的创立初期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方法、研究兴趣、研究重点、校风和师承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各个学派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特色和专长,共同推动了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市场营销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市场营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古典学派

古典学派是由商品学派、职能学派、区域学派和机构学派等构成的传统学派的集合。该学派产生于市场营销理论的萌芽时期,对市场营销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尽管有不少新学派在不断涌现,但是古典学派至今仍在学术界享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1. 商品学派

在古典学派中,商品学派的流行时间最长。商品学派随着营销学在20世纪初的出现开始萌芽。其基本理论是,营销是有关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流动,那么营销学就应该集中研究交易的物体——产品。尽管营销学主要起源于农业经济和农产品市场营销,但后来这支学派的支持者们主要研究的并不是农产品,而是工业产品。

早期的商品学派学者认为,如果市场营销过程中交换的产品能够按照某种合理的方式分类,市场营销学就能在科学上获得巨大的进步。对于商品学派来说,如何将商品分类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查尔斯·帕林于1912年首先提出了商品分类体系,根据其理论,“妇女的购买物”有三类,即便利品、急需品和选购品。另一个著名的分类是由梅尔文·科普兰于1923年提出的,科普兰同样将商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便利品、选购品和特殊品。著名的商品学派学者里奥·阿斯品沃于1958年提出了运用五大特征(周转率、总利润、应变性、消费时间、选择时间)来区分三种不同类型商品的分类方法。他将商品分为红色、橙色以及黄色产品,并认为依据产品特有的相对价值总和来排列产品的思想很重要。

商品学派的学者们强调“市场营销的管理食谱”对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产品分类体系都有这样一个目的,即对管理人员的决策进行指导。总之,商品学派建立的联系市场营销组合战略与产品分类的综合模型对市场营销学者和实践者们很有吸引力,但这一学派也存在缺陷:研究重点一直局限于消费品,对其他种类产品关注较少;消费者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也有变化,分类体系也应相应变化;从一个产品种类的研究中得出的只是一种特解,不具有普遍性。

2. 职能学派

与商品学派同时出现的职能学派将市场营销行为作为研究的重点。商品学派的研究基于市场营销中的“是什么”,而职能学派则集中于市场营销中的“怎么办”。

阿奇·沙奥被学术界公认为是职能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了市场营销职能的分类:风险承担;运输物品;融资;销售;对产品进行集中、配货和转运。埃德蒙德·麦加利于1950年对先前的分类体系进行了回顾,提出了自己的分类体系,这一体系由六大职能组成:①沟通职能:寻找潜在的消费者或提供者以及与之进行联系;②商品职能:生产产品以适应顾客需要的各种活动;③定价职能:处理产品供给的或产品可接受的价格问题;④宣传职能:各种说服潜在顾客选择某项产品和让他们一旦拥有就爱不释手的方法;⑤物流职能:产品的运输和储存;⑥终端职能:处理产品的管理和责任的变化,是整个过程中的高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职能学派的学者试图将职能与系统研究结合起来,主张市场营销事实上仅有两大真正职能——获取需求和服务需求,把这些职能分解会产生一些相关活动。在获取需求这一职能下,可以列出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产品计划和定价这些活动;与需求相关的活动是库存、存货管理、运输和处理订货。关于系统研究,他们认为,市场营销是一个公司整体系统的子系统,是一个人为的、开放的并通过反馈控制形成的回路系统。结合职能和系统研究,他们总结出以下结论:获取需求和服务需求这两大职能事实上是市场营销体系的输出部分,而前面提到的活动则是市场营销体系的投入部分。

3. 区域学派

区域学派的学者们将市场看作是一种填补买卖双方在地理或空间上的空白的经济行为。区域学派认为研究交易的产品很重要(商品学派),也认为那些促成了交换的行为实质的研究(职能学派)重要,但他们更加注重买卖双方的空间距离所起的作用。

区域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该学派从一开始就广泛利用各种数学公式和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区域学派研究的发展主要归功于雷利(W.J.Relly),他在1931年出版的《零售引力法则》一书中试图解释两个不同城市的商业区对于居住在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居民们的相对吸引力,并提出了相关数学公式。P.D.肯沃斯对雷利的“零售引力法则”做了大量的实验,并于1949年提出了“零售引力新法则”,用以判断贸易中心和贸易区的界限。埃德加·M.胡佛提出了预测销售模式的另一种模型,这一模型显示了在零售交易领域分析中,消费者理性程度的提高。随后,区域学派的一些学者又将注意力由零售环节转移到批发环节,提出了考虑空间距离对销售组织影响的区域变量分析。区域结构与各批发环节的系统程度有很大关系。影响这一结构的区域变量首先是一种空间间隔,其次是中间批发商构成的空间分布模式。他们还提出了影响批发市场规模的八大因素:相对于产品价值的产品重量;相对易腐性;产品差异化的技巧;影响工厂位置的因素;价格与价格战略;运输的效率和服务;个体公司的营销手段;附加服务。

近年来,区域学派学者们专注于对贸易领域数学模型的研究,例如,评估两个市场边界重合的方法及零售商店选址模型等成果。这种对地理影响的持续关注证明,区域学派是市场营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极富创造性的研究领域。

4. 机构学派

机构学派在市场营销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占据了一个中心位置。当市场营销学最初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候,机构学派就与商品学派和职能学派并列处于核心的地位。商品学派认为最好是通过分析交易中的商品类型来理解市场营销活动,职能学派认为重点应放在市场交易过程的行为活动上,机构学派则认为只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组织上才更有意义。

机构学派在20世纪初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消费者认为他们在零售商店购买的农产品的价格不合情理,特别是消费者无法理解为什么支付给生产者的价格与支付给商店的零售价格之间的差异会如此之大。1923年,时任美国橡胶公司广告部经理的拉尔夫·斯达尔·巴特勒出版了《市场营销与经商》一书,这对于机构学派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中间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创造出的效用:基本效用、形式效用和地点效用、时间效用。宾州大学沃顿学院教师布莱尔在他的《市场营销机构》一书中说明了现有市场营销结构的形成过程。

19541973年,机构学派的市场营销学者们开始积极地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关键性问题,例如市场营销渠道的出现、渠道结构的演变、高效率机构框架的设计等。在这一时期,机构学派还进行了一体化理论的研究,该研究指出,中心协调渠道系统有三种类型,即公司营销系统、管理战略和合约。1965年和1973年出现的解释并预测渠道结构的理论指出了前述机构学派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些理论集中在延期和投机的概念上,他们认为如,果从把分销渠道看作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延期,它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机构将所拥有货物的风险转移给另一个机构上的一种工具。投机理论则意味着把风险转移给该机构而不是把风险转移到别处。投机理论要求凡是物品形式的改变以及存货中物品的变动都应当在市场营销流程中尽可能早的阶段作出,以降低市场营销系统的成本。

二、现代管理学派

现代管理学派注重从企业管理决策的角度研究市场营销问题,由管理学派、系统学派和社会交换学派等分支构成,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一时期正值西方国家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的过渡期。在买方市场这一新形势下,企业决策者必须研究在市场营销中,如何迎合购买者的需要,即如何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和开拓市场,与此同时,市场营销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管理导向的新时期。在这里我们将重点介绍管理学派和系统学派。

()管理学派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转向下一个新的大胆的研究方向,就是把学术人员获得的大量的抽象的经济学理论转变为商务实践的理论,以供高级经理们在每天的管理工作中很方便地使用,从而开辟了管理经济学这一新领域。受此启发,许多市场营销理论家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张一种立足于管理的市场营销研究方法。然而市场营销管理真正的核心思想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者们引入“市场营销近视”、“市场营销组合”和“市场细分”等概念之后。

1. 市场营销观念及“市场营销近视”

在这一时期,管理学派提出了市场营销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只追求生产的效率可能是相当短视的,市场营销者应当在作出关于生产的决定之前,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弄清楚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如果一个企业要在多变的现代市场竞争中获胜的话,就要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应在使用资源之前作出计划并正确地考虑竞争的作用和效率,需要具备关于消费者的各种知识。因此,从管理的意义上说,市场营销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要有使消费者做符合商业利益行为的技巧,不如说是使商业行为更好地符合消费者的利益。

与市场营销观念密切相连的一个现象是“市场营销近视”,管理学派警告说,市场营销者不能再想当然地认为现在的形势是有利的,某些产品将永远有市场,每个产业都必须注意可能使公司遇到困难的信号,并不存在永远成长的产业,而只有组织起来运行、创造和投资于成长机会的公司。



2. 其他相关理论与观点

除了提出市场营销观念这个对现代营销理论十分重要的概念之外,管理学派还提出了许多在当今营销学教材中仍然大量使用的理论和观点。

1)
市场细分问题

1956年,管理学派第一次主张市场营销者应当将市场细分化,并努力发展几个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市场细分理论把一个差异性市场看作是根据在细分市场中不同的产品偏好划分的许多小的同质市场组成的市场,这是由于消费者要使他们变化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市场细分这个概念至今仍然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区分市场细分与产品差异化;在产业市场中市场细分化的应用问题;市场细分定量化的分析方法。

2)
产品生命周期问题

在产品决策方面,最重要的成就是产品生命周期概念的引进。在产品生命周期这一概念的实际应用中,一方面,由于产品的发展遵循产生→发展→成熟→衰亡这一顺序,基于此,可以将它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市场动力;另一方面,当用它作为预测模型来解释什么时候会发生变化、什么时候一个阶段会接替另一个阶段,或者采取何种替代战略时,还存在着缺陷。

3)
定价理论

在定价方面,管理学派努力把经济理论转化为规范的准则,以便市场营销管理者能够理解并更容易应用。

管理学派主张,市场营销者可以采用多阶段分析法作为定价方法。这个方法把一个定价决策中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划分为6个连续的阶段:选择目标市场;选择品牌形象;确定市场营销组合;选择定价政策:决定定价战略;选定特定价。按这种顺序进行定价决策,每一步的计算都能够简化后面阶段的工作,并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可以说这种方法把价格决策分成了可管理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在逻辑上都先于后面的部分,每个阶段的决策都能使后面的决策更简单。

4)
对分销和促销问题的研究

在分销方面,学者们鼓励市场营销者把分销决策提到与产品、定价、促销决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而在促销领域,管理学派的市场营销学者就人员推销与广告决策给市场营销实践提出了建议:广告的目标应该是使消费者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最后达到其购买行为。管理学派主张,销售商应放弃不考虑他人和带有欺骗性的战术,转变那种认为必须依靠个人推销的强制性方法来开拓市场的观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派在当代市场营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管理学派是市场营销学派中最具综合性的一个学派。本节提及的管理学派的重要观点和理论,都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加以详细说明。



()系统学派

与市场营销思想的其他学派一样,系统学派也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许多市场营销的早期学者已经认识到市场营销必须被视为一个系统,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系统学派才真正出现。该学派的产生应归功于其他学科操作技术研究的影响,这促进了从系统角度研究市场营销和市场营销活动。系统理论指出的生产、营销同消费之间的关系应该组合成连贯的统一体的观点,用于系统的框架分析,特别是系统的分类问题。这一理论认为,市场营销问题属于以社会组织中交流和适应为特点的系统范畴。通过系统理论,考察市场营销,决策者能够发现一系列问题,而许多问题已存在可行的解决方法。如果决策者对解决方法不满意或找不出解决方法时,可以参考类似问题,看看是否有已知方法可用。

系统学派的市场营销学者探索有关市场营销的系统理论,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有的研究者对市场营销的社会系统做了充分的论述,分析了社会系统的内涵和社会系统的特征及要求,将市场营销系统视为社会系统的特殊形式;有的研究者探索了什么系统更接近市场营销系统,还讨论了市场营销系统的要素。系统学派提出过三种形式的系统:原子系统、机械系统和生态系统。市场营销的某些方面像机械系统,特别是仓储和分销。生态学是对与环境有联系的有机体的研究,有组织的行为系统是生态学概念在市场营销中的表现。

系统学派在对市场营销系统思想的分类和组织过程中,采用微观分析法。微观分析法关注某些子系统的微小结构,如广告和分销(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宏观分析法则关注作为整体的系统行为。宏观分析法并没有完全忽视特定的市场营销现象,但它将注意力集中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系统的行为模式。

三、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由组织动力学派、消费者主义学派以及购买者行为学派等学派构成。其中,一些学派是古典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该学派注重组织行为、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对市场营销的影响的研究,倾向于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角度研究问题。该学派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对于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维护消费者的权益、重视营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组织动力学派

组织动力学派可以说是机构学派的直接继承者,这两个学派的不同点在于,它们观察问题的基本角度不同。机构学派从经济方面分析分销渠道如何更有效,从而为最终消费者增加福利;而组织动力学派的支持者则将注意力从消费者福利转向分销渠道的成员(如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目标和需要。

组织动力学派是市场营销思想中相对较新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开始逐渐成熟。最初应用行为导向论述分销渠道关系的文章《制造商——分销商系统的管理》指出,制造商和分销商组成了一个竞争系统,它和一个单一的系统一样需要管理。而1969年出版的《分销渠道:行为观点》使得组织动力学派走上了前台,同时表明了组织动力学派采纳的经济学观点比机构学派少。组织动力学派研究的主要论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什么是权力的源泉;②渠道成员应该怎样使用获得的权力;③权力应该怎样衡量;④权力与冲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⑤怎样才能衡量冲突;⑥什么是内部组织系统中的合作;⑦权力怎样影响讨价还价的过程。

2. 消费者主义学派

消费者主义学派与购买者行为学派的相似之处是,均从市场中的消费者的角度而非营销从业者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在这一方面,它们与商品学派、职能学派和区域学派截然不同。消费者主义学派代表着与消费者福利和消费者满意问题相关的经验研究和概念研究,它主要研究市场中买者与卖者力量的不平衡及私人企业营销中的舞弊问题。

营销中有关消费者保护主义问题的经验研究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有关营销中的渎职问题,尤其是有关产品安全和消费者信息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受歧视的消费者的问题;第三个方面是消费者满意和不满意。有部分学者试图形成消费者主义学派的观念,包括消费者保护主义在营销实践中的角色。对此,彼得·德鲁克指出,消费者保护主义意味着消费者把生产者看作是对消费者的现状感兴趣,而事实上却又不了解的人。认为生产者未曾努力研究却又希望消费者自己能明显区别开来,而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既是不可能也是不愿意的。在这一领域中最具说服力的思想是由科特勒提出来的。科特勒认为,顾客导向的营销观念更符合那些实现顾客营利的商业活动。同时,他还指出,营销的责任是创造新的产品,使之既能满足近期消费,又能维护其长期利益。

消费者主义学派关注的另外一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就是营销道德问题。学者们对营销道德的本质和角色进行了评估,集中探讨了广告、个人推销、营销研究、定价和国际营销中的伦理问题。总的来说,消费者主义学派已经超越了一个单纯的对不正常行为的批评主义,开始考虑如何通过道德训练、导向、管理原则和激励在组织体系中鼓励道德行为。

3. 购买者行为学派

购买者行为学派研究的重点是市场中的顾客,研究顾客是谁、他们有多少、顾客为什么在市场中采取这种行为方式,由此形成了购买者行为学派的特点。

(1)
消费者行为被看作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不自然的、异常的行为现象。

(2)
购买者行为学派研究的重点一直在消费品(如包装产品和耐用消费品)上,对工业和服务业购买行为研究的兴趣正在逐渐增长。

(3)
购买者行为学派将其研究领域划定为研究品牌选择行为,而非其他形式的选择,而且,它还限定自身研究的是购买行为而不是消费行为或分配行为。                 

随着知识体系的不断充实,商业领域(包括市场营销)开始应用行为科学的方法。例如,重点小组会谈和随机个人会谈在营销研究中变得非常普遍,学者们开始收集进行纵向传统型消费者调查的数据,这种调查小组是建立在社会学、政治学和公众意识研究的基础上的;同时也开始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检验行为假设,尤其是当其与心理学中的认知和学习理论相关时。这一时期还开始应用与生理学、心理学有关的实验方法。除了行为科学,市场营销还开始借用数学进行研究,如运用随机过程、在线控制及最优化理论研究购买者行为。

行为市场营销学派对现代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购买者行为学派使市场营销学更加成熟、严谨,更具科学性。

第三节
市场营销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一、市场营销学的学科性质

市场营销学是研究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经济管理学和经济计量学的原理与技术,还借鉴了社会学、哲学、政治学、行为心理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自成一体,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经济学,具有如下特点。

1. 应用性

市场营销学不仅仅是研究市场基本理论,还研究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市场经营。因此,它作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产物,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经营的决策和操作中。

2. 综合性

现代市场营销学最初是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进一步发展中,又不断吸收和运用现代的管理科学、行为科学、数学、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以及包装学、商标学、广告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门全新的学科。正因为如此,菲利普·科特勒曾经说过:“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并作了形象的比喻:“市场营销学的父亲是经济学,其母亲是行为科学,数学是市场营销学的祖父,哲学是市场营销学的祖母。”

3. 实践性

市场营销的研究内容和理论都来源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经验,而研究这些内容和作出相关的理论概括也是为了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随着企业市场营销实践的不断深化,现代市场营销学也会随之不断发展。

4. 艺术性

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运用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但是,并不能认为学习了现代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与方法,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实际的市场营销问题。因为这里存在着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这其中就牵涉到营销艺术。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市场营销学当作纯粹的理论教条学习,而应把它当作一门艺术科学,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灵活运用。

二、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外部环境、消费者行为及其两者的变化对企业营销影响的规律和企业整体营销活动的规律。在市场营销学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和研究内容的不断充实,其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变化。

1. 商品研究法

商品研究法也被称为产品研究法,它是以某种或某类产品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市场营销问题。学者们对特定产品市场营销的兴趣一直不减,有关非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研究十分盛行。拉尔夫·布莱耶在运用产品研究法写出的《产品市场营销》(1931)一书中,借助了大量案例来论证市场营销理论。他考虑到人们对除农产品之外的其他产品的市场营销关注较少,于是设计了一种标准分析模式,用于无烟煤、原油、矿物、轧钢、棉纺织品、旅行车和电话服务等产品的市场营销中,并对其供求条件、产品特征、分销渠道、采用的代理商、执行的职能、定价、分销成本、贸易管理和社团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能够较为具体地深入分析各类产品的市场营销问题,针对性很强,但耗费力量较多,还会产生重复劳动。

2. 职能研究法

1940年,拉尔夫·亚历山大、萨菲斯、艾尔德和奥德逊在《市场营销学》中提出市场营销是一种管理职能。他们不太赞成产品研究法,更侧重于研究市场营销计划、市场营销调查和预算控制,并将包括在传统市场营销职能之内的许多管理职能概括为商品化职能,即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调节商品生产或销售的各种活动。市场营销职能主要有三类:一是交换功能,包括购买与销售;二是供给功能,包括运输与储存;三是服务功能,包括资金融通、风险承担、市场信息等。

3. 组织研究法

组织研究法即机构研究法。其主要研究市场营销渠道系统中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组织(如生产者、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的营销活动。这种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未完全摆脱以物为中心,忽视了对消费需求的研究。

4. 管理研究法

管理研究法以企业为主体,从营销管理决策的角度,综合商品研究法、组织研究法和职能研究法的基本要求,针对目标市场的需要分析市场环境,同时考虑到企业的资源和目标,制订相应的营销策略,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实现企业目标。

5. 系统研究法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发展,市场营销学逐渐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同时又吸收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若干理论。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进一步成熟,市场营销概念和原理的运用日益普及。

系统研究法首先由乔治·道宁在《基础市场营销:系统研究法》(1971)一书中提出,市场营销是企业活动的总体系统,通过定价、促销、分销活动,提出通过各种渠道把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他认为,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不断地观察市场,发现和评估各种变化因素,然后将这些因素反馈到企业,作为企业制订新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基础。运用新的或修正的行动来消除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并观察、评价顾客和竞争者对此作出的反应,然后再作为投入反馈到企业,企业决策部门再次形成新的战略修正方案。因此市场营销并非仅仅是某种职能,它是一个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始终的过程。

第四节
市场营销学核心概念

想要完全理解市场营销的定义,就必须了解市场营销学所包含的相互联系的核心概念,即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和服务,价值、满意和质量,交换、交易和关系,市场、市场营销和市场营销者。

一、需要、欲望和需求

市场营销是以人类的需要为基础的。所谓需要是指人们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状态,包括对食物、衣物和安全方面的基本需要;对归属感和情感的社会需要;对自我实现的个人需要等。需要不是营销人员创造出来的,而是人类所固有的。

欲望是由需要派生出的一种形式,它受社会文化和人们的个性的限制。一般来说,人们的欲望几乎是无限的,而支付能力却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总是根据其支付能力来选择最有价值或最能满足其欲望的产品或服务。当考虑到支付能力的时候,欲望就转为了需求。

善于营销的公司总是尽可能地了解顾客的需要、欲望和需求。他们认真研究顾客行为;仔细研究消费者的偏好;观察本公司产品的顾客和竞争产品的顾客,以便了解他们的喜好;培训销售人员,以便能够发现客户尚未满足的欲望。

二、产品和服务

人类靠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和欲望。因此,可将产品表述为能够用以满足人类某种需要或欲望的任何东西。人们通常用产品和服务这两个词来区分实体物品和无形物品。实体产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拥有它们,还在于使用它们来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购买小汽车不是为了观赏,而是因为它可以为人们的交通服务。所以,实体产品实际上是向我们提供服务的工具。如果生产者关心产品甚于关心产品所提供的服务,那就会陷入困境。过分注重自己的产品,往往会导致忽略顾客购买产品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这样一个事实。人们不是为了产品的实体而购买产品,而是因为产品实体是服务的外壳或载体,即通过购买某种产品实体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市场营销者的任务,是向市场展示产品实体中所包含的利益或服务,而不能仅限于描述产品的外形。否则,企业将导致“市场营销近视”,即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缺乏远见,只看见自己的产品质量好,看不见市场需要在变化,最终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三、价值、满意和质量

顾客面对众多可以满足某种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时,他们是如何在这些产品和服务中作出选择的呢?一般来说,顾客是根据自己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价值作出购买选择的。

顾客价值是指顾客拥有和使用某种产品所获得的利益与为此所需要的成本之间的差额。需要指出的是,顾客常常并不是很精确地分析某种产品的价值和成本,而是根据他们的感知价值行事。

满意也就是顾客满意,它取决于顾客对产品的感知使用效果,这种感知效果与顾客的期望值密切相关。如果产品的感知使用效果低于期望值,他们就会不满意;如果感知使用效果与顾客期望一致甚至高于期望值,那么顾客就会满意。

顾客满意与质量密切相关。所谓质量是指与一种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有关的各种特色和特征的总和。这种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的定义说明了:质量以顾客需要为开始,以顾客满足为结束。当今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行动的基本宗旨就是使顾客完全满意。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质量可以定义为“无缺陷”,然而,这种定义对于以顾客为导向的公司来说已经不适用了,这些公司依据顾客满意度来定义质量。因此,现代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顾客的全面满意”。

四、交换、交易和关系

当人们决定以交换方式来满足需要或欲望时,就出现了营销。一个人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自行生产、强制取得、乞讨、交换。市场营销活动产生于第四种获得产品的方式。

交换是营销的核心概念。所谓交换,是指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为回报,从别人那里取得所需物品的行为。交换应被看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如果双方正在进行谈判,并趋于达成协议,这就意味着他们将要进行交换。一旦达成协议,我们就说发生了交易行为。交易是交换活动的基本单元,是由双方之间的价值交换所构成的行为。一次交易包括三个可以度量的实质内容:至少有两个有价值的实物;买卖双方所同意的条件;协议时间和地点。

事实上,与交易有关的市场营销活动,即交易市场营销,是范围更广的关系营销 (Relationship Marketing)的一部分。关系营销将使企业所得较之其在交易市场营销中所得到的更多。营销人员除了要创造短期的交易以外,还需要与有价值的顾客、分销商、零售商及供货商建立长期的互利、互信关系。这需要营销人员以公平的价格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关系市场营销可定义为:企业与其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保持并加强联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是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关系市场营销与交易市场营销存在一定的区别。例如,在交易市场营销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除产品和企业的市场形象之外,企业很难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与顾客保持持久的关系。如果竞争者用较低的价格向顾客出售产品或服务,用类似的技术解决顾客的问题,则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就会终止。而在关系市场营销情况下,企业与顾客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价格不再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竞争者很难破坏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再比如,交易市场营销强调市场占有率,在任何时刻,管理人员都必须花费大量费用,吸引潜在的顾客购买,以取代不再购买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老顾客。关系市场营销则强调顾客忠诚度,认为保持老顾客比吸引新顾客更重要。企业的回头客比率越高,营销费用也越低。

从趋势上看,营销正从每一次交易的利润最大化向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共同获得最大利益转换。实际上,每个公司都希望建立自己独一无二的营销网络。所谓营销网络,指的是包括公司在内及支持该公司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顾客、雇员、供货商、分销商、零售商、广告代理商以及其他建立有相互商业利益关系的机构。竞争不再是公司之间,而是整个营销网络的竞争,而网络建设更为出色的公司将会胜出。



五、市场、市场营销和市场营销者

最早,市场这一术语特指买主和卖主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如村庄的广场。经济学家将市场表述为某种特定商品交易双方的集合,如股票市场、粮食市场等。而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卖者构成行业,而买者才构成市场。在市场营销中,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实际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的集合。这些购买者都具有某种欲望或需要,并且能够通过交换得到满足。

市场包含有三个主要因素:有某种需要的人、能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即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市场的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只有三者结合才能构成现实的市场,才能决定市场的规模。只有人口多,购买力高,才能成为一个有潜力的大市场。例如,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量投资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随着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中国正慢慢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但是,如果产品不符合需要,对销售者来说,仍然不能成为现实的市场。

关于市场营销的含义,著名现代营销学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意味着和市场打交道,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去实现潜在交换。”“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过程:个人和团体通过创造以及与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来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科特勒的这个定义把市场营销定义为企业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以此实现本企业的目标,这是一个微观的定义。

世界著名的营销学权威、现代营销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麦卡锡(McCarthy)指出,市场营销应该从顾客开始,而不应该从生产过程开始。应该由营销而不是由生产来决定将要生产什么产品。诸如产品开发、设计、包装的策略;各种价格的制订,赊账与收账的政策;产品的销售地点以及如何做广告和如何推销等问题,都要由市场营销来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营销应该把传统的生产、簿记、财务都接管过来,而是说营销可以为这些活动提供指导。麦卡锡还指出,市场营销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定义和理解:微观市场营销是一个企业或组织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通过预测顾客和委托人的需要,引导满足需要的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顾客和委托人,以实现企业或组织的目标。而宏观市场营销则从社会角度,从调节企业营销活动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的角度也研究营销问题。

经过多年的争论与探讨,到1985年美国市场营销学协会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营销定义: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劳务的观念、定价、促销分销的策划与实施过程,即为了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交换过程。这个定义不仅较明确地表明了市场营销的实质,还突出了企业营销策略的基本内容。

第一,市场营销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市场营销是反映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实现社会目标。它由三部分构成:①国家、企业和政府三个参加者;②资源和产品两个市场;③资源、货物、劳务、货币及信息五个流程。微观市场营销是一种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它是根据目标顾客的要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从生产者流转到目标顾客,其目的在于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实现企业的目标。

第二,市场营销与推销、销售的含义不同。市场营销包括市场研究、产品开发、定价、促销、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而推销、销售仅是企业营销活动的一个环节或部分,是市场营销的职能之一,不是最重要的职能。

第三,市场营销的内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扩充。二次大战前的几十年只强调推销和销售,今天,市场营销已发展为系列化的经营过程,随着企业营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涵。

第四,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是交换,但其范围不仅局限于商品交换的流通过程,还包括商品生产前和商品生产后的活动。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往往比产品的流通过程要长。现代社会的交易范围很广泛,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形成了普遍联系的市场体系。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们可以将市场营销理解为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的活动。

所谓市场营销者,是指那些希望从别人那里取得资源并愿意以某种有价物作为交换的人。如果一方比另一方更主动、更积极地寻求交换,我们就把前者称为营销者,另一方称为预期顾客。市场营销者可以是卖者,也可以是买者。例如,当消费者在按其支付能力寻找所需产品时就是在进行营销。同样,当采购商寻找卖者并与卖者讨价还价时也是在营销。在另一种场合下,如果买卖双方都在积极寻求交换,那么就把双方都称为营销者,并称之为双边营销。

第五节
市场营销哲学
一、市场营销哲学演变的五个阶段

市场营销哲学是指企业的经营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营销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市场营销哲学是企业经营者对于市场活动的态度和看法,同时也是一种商业哲学和思想。

市场营销哲学的形成不是凭人们的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逐步形成并发展变化的。市场营销哲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来源于经营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纵观世界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大致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五个阶段。



1. 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Production Concept)又称为产品观念,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一般来说,当社会生产力较低时,相对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而言,整个市场就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形成“卖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生产。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认为生产观念的基本观点是:顾客会接受任何他能买到、并且买得起的产品。因此,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生产和分销的效率。这种观念是最早的营销思想。

例如,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整个营销理念就是完善T型汽车的生产,降低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这种汽车。他曾说:“不管顾客想要什么颜色的福特车,我只提供黑色的”。另外,美国的皮尔斯面粉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提出的口号是:“本公司旨在生产面粉。”这都是典型的生产观念,我国古代也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理念。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也曾经长期坚持这种营销思想,即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以降低价格,这种思想曾使该公司占据了美国计算器市场的主要份额,然而当该公司在数字手表市场上运用这种思想时却失败了。尽管该公司的手表价格相对较低,但是它们却忽视了消费者需要的是另外一种产品——既买得起又漂亮的产品。

总而言之,生产观念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营销观念。企业管理的中心问题只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重心在于生产管理,销售工作是不受重视的。尽管生产观念是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古老和陈旧的一种观念,但是在两种情况下仍然适用。第一,当供给小于需求时,管理部门应该采取各种方式来增加生产;第二,当生产成本太高时,就需要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

2. 产品观念

产品观念(Product Concept)是另一种营销观念,其基本假设是:顾客喜欢质量最好、功能最强的产品。因此,企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改进产品。一些生产企业相信,只要他们能够生产出质量更好的产品,自然就会使顾客盈门,但是市场反应有时却会令他们大失所望。因为顾客可能会寻找一种产品的替代品,或寻求其他更有效的服务。此外,即使是一种质量很好的产品,如果它在设计、包装和价格上缺乏吸引力,分销渠道不够畅通,也不能引起顾客的注意。例如,中国的许多生产企业就曾经忽视产品的外包装,使得产品在进入国外市场时被消费者认为是低档产品,影响了产品的销售。

产品观念还有可能导致营销近视。例如,许多人就曾经认为高中毕业生需要的是通才教育,而忽视了社会对职业教育日益增加的需求;与生产观念相似,产品观念也忽视了市场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与愿望。因此,这种营销理念也必然会被新的观念所替代。

3. 推销观念

推销观念(Selling Concept)又被称为销售观念,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西方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社会产品数量日益丰富,而消费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导致商品日益滞销积压,“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此时,企业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已不再是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能力,而是如何推销他们的产品,因此,各企业开始改进销售制度,通过提高销售技巧来争取顾客。企业纷纷设立专门的推销机构,增加推销人员,大力进行广告宣传,逐步形成了以商品推销为中心的推销观念。例如,美国皮尔斯面粉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商情调研部门,并选派了大量的推销人员,与此同时,他们的口号也更改为:“本公司旨在推销面粉”。

推销观念的基本假设认为:消费者一般不会根据主观需求去选购产品,只有通过推销才能诱导其产生购买商品的行为。这种观念在“非寻求商品(unsought goods)”的生产厂商中尤为盛行。所谓非寻求商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顾客不想购买的商品,例如百科全书和保险。这种观念可以概括为“生产什么,就努力推销什么,顾客就购买什么”。

如今仍然有很多生产能力过剩的厂商采取推销观念作为其营销理念,它们的目标是销售出制造的产品而非市场需要的产品。由于这种观念强调销售的交易而非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所以营销活动具有很大的风险。这种观念假设被诱导的顾客喜欢这种产品,即使不喜欢也会很快忘记,还会重复购买。显然,这种假设是错误的。许多研究表明,不满意的顾客不会重复购买,更糟糕的是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把他的不满经历告诉周围的人。

与生产观念及产品观念相比,推销观念是企业营销工作的一大进步,它加强了企业的销售力量,促进了产品价值的实现,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从生产者和市场的关系来看,推销观念在本质上仍然是“以产定销”的经营思想,所以它还是一种旧式的营销观念。

4. 营销观念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传统的“以产定销”观念向“以销定产”的市场营销观念转变,由此进入了市场营销观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大幅增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繁荣,消费者有更多的收入用于选择消费,使得消费要求更为苛刻。面对这些情况,许多企业家认识到,传统的营销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仅靠推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过于求的矛盾,而必须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主动去了解和认识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由此来决定自己的产品生产。

比较推销观念与营销观念(Marketing Concept),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过程刚好相反。前者是由内向外进行的,它起始于工厂,强调公司当前的产品,进行大量的推销和促销以便获利,追求短期利益。与此相反,营销观念是由外向内进行的,它起始于明确定义的市场,强调顾客的需求,按照顾客的价值和满意状况建立与顾客长期的互惠关系并由此获利。福特公司的某位经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不是以顾客为导向的,那我们生产的轿车也不可能令顾客满意。”

有许多成功的著名公司都采用了营销观念。宝洁公司、迪斯尼乐园、沃尔玛和戴尔计算机公司都忠实地奉行这一观念。它们的目标是在企业各个组织结构都建立起顾客满意观念。许多公司也宣称要实行营销观念,但实际并没有做到。这些公司有营销的组织机构形式,像营销副总裁、产品经理、营销计划和营销研究,但它们并不是面向市场(market-focus)和顾客导向(customer-driven)的公司。需要指出的是,顾客导向的营销通常适用于有明显的需求,以及顾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情况。但是,也有一些情况是顾客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情况称之为顾客驱动(customer-driving)的营销,即销售者比顾客更了解他们的需求,创造能够满足目前需求和潜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正如索尼公司富有远见的领导人盛田昭夫(Akio Morita)所说:“我们计划用新产品引导公众,而不是问他们需要什么产品。公众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而我们知道。因此,我们不做大量的市场调查,而是不断地完善产品的构想及用途,并通过引导公众与之沟通,为该产品开拓市场。”

营销观念由以生产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一次重要变革,对现代企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营销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的欲望和需要,并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顾客的欲望和需要。我国企业过去那种“想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营销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要使一个公司从推销观念转变为营销观念,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企业必须转变经营思想,以消费者为中心,根据消费者需求组织生产和流通,使顾客满意的理念真正融入企业的文化之中。

5. 社会营销观念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迅速膨胀,世界范围的经济以及被忽视的社会服务等一系列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开始怀疑纯营销观念是否仍然适宜。因此,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和市场营销专家提出了社会营销观念(Social Marketing Concept),他们认为: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时,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还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长远利益,必须以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作为企业经营的根本责任。按照社会营销的观念,纯营销观念忽视了顾客短期需要和长期福利之间的冲突。

以西式快餐业为例,多数人认为今天庞大的快餐业以合理的价格提供方便美味的食品,但许多消费者和环保组织则提出了反对意见。批评家指出汉堡、炸鸡、炸薯条等快餐连锁店出售的大部分食品都是高脂肪和高盐分食品,而产品包装随处乱扔污染环境,因此,快餐连锁店在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并造成了环境问题。

诸如此类的情况和矛盾导致了社会营销观念的出现。社会营销观念要求营销在公司利润、顾客需求和社会福利三方面进行平衡,对于有害于社会或有害于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不应该满足,还应该进行抑制性的反营销。企业不仅要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还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要力求做到企业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司被《财富》杂志(Fortune)评为美国最受尊敬的公司之一,特别是在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强生公司的总裁曾经说过:“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去做善事,我相信市场最终会回报我们。”该公司因为多年来对顾客和社区的服务与贡献已使它成为美国最受尊敬的公司之一,同时也是获利最丰厚的公司之一。

可以这样说,企业通过协调公司利益、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使市场营销观念达到了一个更为完善的阶段。

二、顾客让渡价值分析1. 顾客让渡价值的含义

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livered value)是指顾客购买的总价值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购买的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种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而顾客购买的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种产品所消耗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等,它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

2. 顾客购买的总价值

顾客购买的总价值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构成,其中每一项价值的变化均对总价值产生影响。

1)
产品价值

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功能、特性、品质、品种和式样等所产生的价值。它是顾客需要的中心内容,也是顾客选购产品的主要因素。产品价值是由顾客的需要来决定的,而顾客的需要会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类型的顾客群体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顾客需求的共性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类型顾客的特性,以此作为产品开发和设计的依据,从而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

2)
服务价值

服务价值是指伴随产品实体的出售,企业向顾客提供的各种附加服务,包括产品介绍、送货、安装、调试、维修、技术培训和产品保证等所产生的价值。服务价值是构成顾客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同类产品质量与性能相差不大或类似的情况下,企业向顾客提供的附加服务越完备,顾客从中获得的实际利益就越大,从而购买的总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例如,海尔二十年来的发展就离不开其独特的服务体系,从“星级服务”到所谓的“闭环式服务体系”,海尔持之以恒的人性化服务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
人员价值

人员价值是指企业员工的经营思想、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工作效益等所产生的价值。企业员工直接决定着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也就决定了顾客购买总价值的大小。人员价值对企业、对顾客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并且这种作用往往是隐蔽的、不易度量的。因此,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员工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其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水平。

4)
形象价值

形象价值是指企业及其产品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总体形象所产生的价值。形象价值包括企业的产品、技术、质量、包装、商标、工作场所等有形形象所构成的价值;还包括公司及其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经营行为、服务态度、作风等行为形象所产生的价值。形象价值与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和人员价值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是上述三个方面综合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形象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形象会对企业的产品产生巨大的支持作用,赋予产品较高的价值,从而带给顾客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并提高顾客对所选产品和企业的信任度,从而增加顾客购买的总价值。

3. 顾客购买的总成本

使顾客获得更大“顾客让渡价值”的另一方法,是降低顾客购买的总成本。顾客购买的总成本不仅包括货币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非货币成本。一般来说,顾客购买产品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货币成本,因此,货币成本是构成顾客购买的总成本的主要因素。在货币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顾客在购买产品时还要考虑所花费的时间、精神和体力等。

1)
时间成本

以服务业为例,顾客在购买餐馆、银行等服务型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时,常常需要等候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到正式购买和消费阶段,特别是在营业高峰期更是如此。在服务质量相近的情况下,顾客等候购买该项服务的时间越长,则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越大。同时,等候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顾客对企业的不满,从而放弃购买或者在以后放弃选择该企业服务的可能性就越大。

2)
精力成本

精力成本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时,在精神和体力方面的耗费与支出。因为顾客购买产品的过程是一个从产生需求、寻求信息、判断选择、决定购买到实施购买,以及购买后感受的全过程。在购买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精神和体力。当消费者对某种产品产生需求后,就需要搜集此产品的有关信息。特别是对于复杂购买行为来说,消费者一般需要更广泛和全面地收集产品信息,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神和体力。如果企业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向潜在顾客提供全面而详尽的信息,就可以减少顾客为搜集信息所花费的精力成本,从而降低顾客购买的总成本。

4. 顾客让渡价值的意义

顾客让渡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理性化的理论,但是通常它还是适用于大多数情况的,对于企业加强市场营销,提高企业利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顾客让渡价值的多少受顾客购买的总价值和顾客购买的总成本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顾客购买的总价值是产品价值(Product Value)、服务价值(Services Value)、人员价值(Personal Value)和形象价值(Image Value)等因素的函数,可以表示为

TCV = f (Pd, S, Ps, I)

式中,TCV—— 顾客购买的总价值;

f—— 函数;

Pd—— 产品价值;

S—— 服务价值;

Ps——人员价值;

I—— 形象价值。

其中任何一项价值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顾客购买的总价值。顾客购买的总成本是包括货币成本(Monetary Cost)、时间成本(Time Cost)、精力成本(Energy Cost)等因素的函数,即

TCC = f (M, T, E)

式中,TCC—— 顾客购买的总价值;

f —— 函数;

M —— 货币成本;

T —— 时间成本;

E—— 精力成本。

同理,其中任何一项成本因素的变化均会影响顾客购买的总成本,从而影响顾客让渡价值的大小。同时,顾客总价值与总成本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作用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企业在制订各项市场营销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构成顾客购买的总价值与总成本的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用较低的生产与市场营销费用为顾客提供具有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

(2)
企业为了争取顾客,战胜竞争对手,往往采取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策略。追求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的结果却往往会导致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因此,在市场营销实践中,企业应该掌握一个合理的尺度,而不应片面追求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设定顾客让渡价值的大小应以能够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原则。



本 章 案 例

【案例一】  寻找市场——三个业务员的故事

美国一个制鞋公司要寻找国外市场,公司派出了一个业务员去非洲的一个岛国,让他了解能否将本公司的鞋销售给他们。这个业务员到非洲待了一天发回一封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我即刻返回。”公司又派出了一名业务员,第二个人在非洲待了一个星期,发回一封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鞋的市场很大,我准备把本公司生产的鞋卖给他们。”公司总裁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后,为了了解更真实的情况,于是派去了第三个人,此人到非洲后待了三个星期,发回一封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原因是他们的脚上有脚疾,他们也想穿鞋,过去不需要我们公司的鞋,因为我们的鞋太窄。我们必须生产宽鞋,才能适应他们对鞋的需求。这里的部落首领不让我们做买卖,除非我们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和公关活动进行大市场营销。我们打开这个市场需要投入大概1.5万美元。这样我们每年能卖出大约2万双鞋,在这里卖鞋可以赚钱,投资收益率约为15%”。

(资料来源:杨明刚. 市场营销100——个案与点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案例分析】

市场营销与推销不同,后者是以企业自身生产经营为出发点,通过促销宣传影响消费者,使消费者购买其产品;而前者则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生产经营的出发点,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市场经营手段,把商品和服务整体地销售给消费者,以促进并引导企业不断发展。本例中的三个业务员对同一地区的市场情况作出了不同的分析判断:第一个业务员缺乏一种职业敏感性,因而眼中无市场;第二个业务员虽然看见有市场,但没有对消费者的需求及市场的容量进行分析;第三个业务员不仅分析了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及市场的容量,还对企业的利润回报率进行了预测。三个业务员身上表现出的职业素质,实质上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职业观念。

【案例讨论】

(1)
如果你是本例中的公司总裁,你将采纳哪一个业务员的建议?为什么?

(2)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新功能、新作用或款式新颖的产品层出不穷,这些商品既源于消费者的需求,又高于消费者的需求,它们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请你以一种自己比较熟悉的商品为例,分析这种商品是如何进入市场,并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的。

【案例二】  地牌西裤——走向世界

一条看似普通的西裤,却经过了80道工序,运用10多项创新技术,拥有4大专利——这就是从中日合资上海寅丰服装有限公司“走”出的地牌西裤。织入科技含量,裁出创新款式,这里年产的80万条笔挺的西裤,80%进入了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市场,由此成为上海服装出口行业中的知名代表。

1. 科研:神奇“机可洗”

一般毛料西裤洗后的每一次熨烫都是桩让人头痛的事,而在寅丰的车间里,再充沛的水蒸气上去,裤缝、口袋、腰头都是平整如初。将裤子揉成团丢进滚筒洗衣机、烘干机,取出后仍然可以笔挺上身,这一专利令英国国际羊毛局的专员也连连称奇!

提起这项“机可洗”技术,寅丰的代总经理吴亚平颇有感慨,从早年面料防水、防污、防油的新技术,到如今加入助剂一次性、全方位定型的高科技,地牌西裤不断获得各类科技奖项,拥有多项专利,科技“含金量”上升了,小小西裤自然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拓展空间。

2. 创新:魔力“三腰围”

细节上往往最能看出一家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寅丰,新问世的西裤安上了“魔力裤腰”,可以自由伸缩,一条西裤从此具备了3档尺寸却不走形,让易发福的中年顾客笑逐颜开。

寅丰的定位始终立足于国际市场,创新设计自然成了开拓海外市场的“试路石”。腰上特别缝制的防滑带可防止衬衫的滑出,带有双层网衬的口袋专为爱将高尔夫球揣进口袋的男士设计,而安上隐形拉链的后袋可以放心地塞钱包和护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创新其实为西裤增添了可贵的附加值。

3. 管理:顶真“针档案”

依靠严格的管理确保高质量,才能使产品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寅丰有一套出了名的“针档案”,每一根断针都要重新拼成原样收入档案才能换取新针。这里,每一条西裤出厂前都必须经过验针机的反复检验。为了不让一丁点碎针屑混进西裤,车间里甚至还备有放大镜和吸铁石。

80道工序,道道都顶真。裁剪车间里,每一片开片的花色、条纹都要对齐,熨烫车间里,每一条西裤都要到洗线头机里“滚一滚”,所有成品不是胡乱堆积,而是一条条上了衣架,来个立体包装。寅丰的每日工作时间是28 800秒,电脑开袋计时15秒,缝拉链计时26秒,如此精确就是为了质量上100%的保证。

(资料来源:杨明刚. 市场营销100——
个案与点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案例分析】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商品质量的竞争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具有相同用途的同类产品在市场销售过程中,质量好就可以获得较多的销售机会。可以说,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竞争力成正比,商品质量越高,竞争力越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以优取胜的战略,往往可以赢得信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本例中地牌西裤能够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并走向国际市场,靠的就是过硬的产品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对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产品质量必须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并以严格的品质管理为保证。地牌西裤正是通过科研和技术创新开发并丰富了产品的功能,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建立严密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产品质量。

【案例讨论

(1)
对市场营销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即要努力地使自己的品牌能从同类品牌中脱颖而出,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如果你是地牌西裤的营销人员,你将通过什么方法进一步提高它的知名度?

(2)
在同类产品中,你如何使你的产品在特色和功能上有别于竞争者的产品?

本 章 小 结

(1)
现代的市场营销学不是简单的产品推销和广告,而是为了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所进行的关于构思、货物和劳务的观念、定价、促销分销的策划与实施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活动。

(2)
在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学派:古典学派、现代管理学派、行为学派等。但归纳起来看,现代营销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市场、顾客、产品、价格、商品流通过程以及促销。

(3)
市场营销学是研究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经济管理学和经济计量学的原理与技术,还借鉴了社会学、哲学、政治学、行为心理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自成一体,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经济学,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外部环境、消费者行为及其两者的变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的规律和企业整体营销活动的规律。

(4)
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概念包括: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和服务;价值、满意与质量;交换、交易和关系;市场、市场营销和市场营销者。市场营销哲学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

(5)
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livered value)是指顾客购买的总价值与顾客购买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购买的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种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而顾客购买的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种产品所消耗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等,它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



复习思考题

1. 市场营销的实质与内涵是什么?

2. 市场营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有哪些?

3. 市场营销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 结合实际谈谈市场营销学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23: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场营销战略规划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读者应掌握从企业决策者的角度研究企业规划公司总体战略、经营战略以及管理市场营销过程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概念:市场营销战略规划(marketing strategy plan)  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y business unit)  市场营销管理过程(marketing management process)  市场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  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竞争与成长的导航器,营销管理层和营销执行层的具体营销战略与企业决策层的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美国未来学者托夫勒指出:“对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像在险恶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沉浮,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如果对未来没有一个长期的明确方向,对本企业未来模式没有一个实在的指导方针,不管企业的规模多大,地位多稳定,都将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大变革中失去生存条件。”企业发展战略的制订虽是高层决策者的职责,但与企业的营销密切相关,是企业营销中必须遵循的总方针和总方向。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营销部门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规划企业战略,就是必须分析、研究企业内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一方面重视外部环境中动态变化的不可控因素,另一方面如实评价企业现有的资源能力和潜在能力。
没有战略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早在1938年,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就在其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开始引进企业战略的思想内容,并运用战略思想分析企业诸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时至今日,竞争和发展早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潮流,伴随着这股汹涌大潮,企业进入了战略经营、战略管理的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建立完好、准确的市场营销战略系统。
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营销概念的核心要素就是“交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就必须在如同战场的市场中,根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制订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

第一节  总体战略规划
一、营销战略
“战略”一词原为军事用语,意为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即实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当一个组织搞清楚其目的和目标时,它就知道今后要往何处去。问题是如何通过最好的路线达到那里。公司需要有一个达到其目标的全盘的、总的计划,这就是战略。”
营销战略是企业为了在动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对市场营销活动制订较长时期的全局性的行动方案。营销战略是在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的,其目的是使企业站在战略的角度开阔视野,抓住市场机会,避免出现营销近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营销环境。
营销战略在营销活动过程中能起到下述作用。
第一,营销战略是协调企业内部各种活动(如资金筹措、资源配置、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等)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基本手段;它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明确的共同思想,有利于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人力、财力、物力、企业形象等),从而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各项目标。
第二,营销战略促使决策者从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地考虑问题。决策者不仅要考虑在顺利的环境下,还要考虑在逆境下应当采取什么行动。事先的考虑能够使企业对实际情况有更加理性的反映,保持企业各种目标的一致性。制订战略计划还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次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沟通,把企业内部可能出现的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对于有效地实现那些最符合企业整体利益的各个目标会起到无形的促进作用。
第三,营销战略促使管理人员必须仔细观察、分析市场动向,并对其未来的走向作出评价,从而有利于明确和决定企业未来的行动方向,大大减少其盲目性。
第四,营销战略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出乎预料的市场波动或事件对企业造成的问题,避免在不利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大的混乱。
综上所述,企业通过制订营销战略,统一思想,统一步调,能够大大提高营销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整体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在现代,无论是在开放条件下的国内市场,还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进行有效的营销战略规划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不同,企业总体战略主要是为了完成整个企业的市场定向,明确企业总的业务经营范围和总发展方向、发展途径,确定企业预期目标和资源调配,它是企业运营的核心。而市场营销战略则是在已经确定的业务经营范围之内,由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按照企业战略中已经规定的任务、目标、增长策略和产品投资组合的特点,从外部环境中去分析评价各种产品业务增长的市场机会,结合企业经营各种产品的资源状况,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而制订的各种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它只关系到企业产品方向或市场发展的方向和选择,只考虑企业规模扩大和多种经营的发展问题。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保证。
二、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的产生源于企业环境的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相当稳定,因而企业可以根据当时的经营与销售状况作出决策,并推测出以后数年的数据,这被称之为“推测计划”。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发达国家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发生,企业环境发生迅速变化。面对这种剧变的环境,企业不能再采用过去封闭式的管理方式,战略规划应运而生。战略规划是企业为实现自己的任务和目标所制订的长期性、全局性、方向性的规划;它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通过规划企业的基本任务、目标及业务(或产品)组合,保持和加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同不断变化着的市场营销环境之间的战略适应性的过程。战略规划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生产、营销、财务和人事等),市场营销在企业战略规划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环境变化越来越迅速,营销战略规划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营销战略规划同企业战略规划之间具备了越来越多的相同之处。两者间的构成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  市场营销战略规划的构成示意图
企业战略规划至少在5个方面要依赖营销战略规划:获得有关新产品和市场机会的启迪;评估每个市场机会,尤其是关于市场是否足够大,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市场营销力量来利用这一机会等问题;每一个新机会制订详尽的市场营销计划,具体陈述有关市场营销组合(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的策略;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情况等。因此,制订合理的营销战略规划无疑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企业总体战略规划
尽管我们强调战略是一套规范的规划过程的产物,但显然规划并不是战略。有价值的战略往往来自组织深处,而不是规划的产物。当然,规范的、理性的规划思想对于我们制订组织战略有着模式化指导的作用。

(一)战略业务单位的确定
企业的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ic Business Unit,SBU)是指企业在经济社会中所承担的不同分工单位,可以是产品类,也可以是行业内的经营活动范围。每一个战略业务单位必须是有明确的任务、有专人负责、掌握一定资源、有竞争者、能创造一定利润的,独立于其他业务单位的一项业务或几项相关业务的组合。
(二)总体战略中规划投资组合的BCG法
总体战略中规划投资组合的分析,通常采用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所提供的波士顿业务组合分析法(BCG法)来进行,BCG法是运用“成长-份额”矩阵对企业的战略业务单位逐一进行分析,将企业的业务划分为4个不同的业务区域进行分析和调整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以相对市场占有率为横坐标、市场增长率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分析确定临界值,将横坐标和纵坐标各分为高、低两部分,组成4个业务区域。某业务的市场增长率,表明该业务在整体市场上的发展前景。在应用过程中,为方便起见,一般用整个行业的销售增长率来表示。行业的销售增长率等于整个行业中该业务的销售额增量与基期销售额之比的百分数。某业务的相对市场占有率,等于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之比。临界值可依企业的业务性质的不同而不相同,但相对市场占有率的临界值一般不得小于1,市场增长率的临界值一般不得小于0。通常情况下,取1.0作为相对市场占有率的临界值;取10%作为市场增长率的临界值,将企业的业务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图2-2)。
(1)        明星业务。即市场增长率高、相对市场占有率也高的业务。明星业务具有如下特点:市场增长率高,总体市场供不应求,有待进一步扩大整体生产能力;相对市场占有率也高,对于该类业务,企业居于领先地位,竞争能力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由于投资成本高,当前利润低,是企业将来的主要资金来源。
(2)        金牛业务。即市场增长率低、相对市场占有率高的业务。金牛类业务具有如下特点:市场增长率低,总体市场上供求基本平衡,不必在扩大生产能力方面多加投资;相对市场占有率高,企业对于该业务的经营具有相对优势,竞争能力强;由于投资少、成本低,经营利润丰厚,是企业当前的主要资金来源。

图2-2  “成长-份额”矩阵图
(3)        问题业务。即市场增长率高、相对市场占有率低的业务。问题类业务具有如下特点:市场增长率高,总体市场前景较好,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相对市场占有率低,企业对该业务的经营处于不利地位,竞争能力较差;属于发展中的新兴业务,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定,经营风险大,当前利润低,资金不足。
(4)        瘦狗业务。即市场增长率低、相对市场占有率也低的业务。瘦狗类业务具有以下特点:市场增长率低,说明该业务的总体市场状况已每况愈下,处于衰落期;相对市场作用力低,说明本企业在行业中处于劣势地位,缺乏竞争力;业务经营中利润率低,具有危机感。
通过评价公司不同的业务,其采取的相应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发展型全面投资战略。发展型全面投资战略是指企业通过积极投资来扶持和发展某些有前途的业务。这一战略主要适用于明星类业务。由于明星业务的市场发展前景和企业相对实力均很强,尽管明星业务当前利润低,但仍应采取积极投资的发展性战略,以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
(2)        维持型市场拓展战略。维持型市场拓展战略是指企业以维持、巩固和扩展某些业务的市场地位为目的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适用于金牛类业务。因此,尽管这类业务是企业当前的主要利润来源,但由于整体市场已接近饱和,在生产能力方面不宜再扩大,企业应致力于延长该业务的市场寿命、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采取维持型市场拓展战略。
(3)        选择型发展战略。选择型发展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分析,重点投资发展某些有前途的业务,而淘汰另一些业务的战略。这一战略适用于问题类业务。对该业务的处理或者是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或者是减少投资、退出市场。企业需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逐一进行分析,采取选择型发展战略。
(4)        淘汰型控制战略。淘汰型控制战略是指企业逐渐减少某些业务的投资,适时地退出市场的战略。淘汰型控制战略适用于瘦狗类业务。针对瘦狗类业务,企业应当机立断,采取控制投资战略。
通过以上四种战略措施,使金牛所获得的富余资金,提供给明星业务和一部分有发展前途的问题业务。从而提高问题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促使问题业务向明星业务发展,并进一步促进明星业务的发展,明星业务应保持和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并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减少,使明星业务向金牛业务转化,而不至于转向瘦狗业务。通过以上战略措施的实施,促使企业现有业务的结构趋向合理化,即有较多的金牛业务和明星业务;有一部分问题业务;仅有少量的瘦狗业务。
由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所提供的波士顿业务组合分析法(BCG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分析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的业务构成分析。但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诸如企业相对市场占有率的判断不准、企业业务类型不足、分析指标过于简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规划成长战略
1. 专业化发展战略
专业化发展战略,是指在现有市场上发展现有业务,以达到扩大化经营目的的战略。它主要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和产品开发战略三种形式。
1)        市场渗透战略
市场渗透战略是通过加强调研和宣传,利用现有产品、在现有的市场上争取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售数量,以达到以扩大企业业务为目的的战略。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售数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鼓励现有顾客增多购买数量,提高使用频率。通过宣传、引导,促使现有顾客提高对现有产品的使用频率,增加产品的购买数量,达到多用、多买的目的。例如,宣传早晚都要刷牙,既有利于引导消费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有利于促使消费者将使用牙膏、牙刷的次数增加一倍,从而促进牙膏、牙刷的销售。运用这种方法来扩大业务,不仅对本企业有利,还对同行业和相关的竞争者有利,从而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协助,形成强大的宣传阵式。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有针对性地选用,而不宜滥用。
(2)        争取竞争对手的顾客。密切注视市场动态,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地采取市场攻势,占领竞争者的市场,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北京日化二厂生产的“金鱼牌洗涤灵”,正是运用这种方法一举占领了上海“白猫洗洁精”的原有市场份额的。上海“白猫洗洁精”的问世,结束了北京人用碱面洗碗的历史,占领了北京市场。而与其同时开发,但晚一步投产的北京日化二厂的“金鱼洗涤灵”却瞄准“白猫洗洁精”脱销的机会,利用价格(每瓶便宜一两角钱)、质量和促销等攻势,一举夺取了上海人开辟的北京市场,达到年销量800万瓶的效果,将那些用惯了洗洁精而一时又买不到“白猫洗洁精”的顾客吸引过来,成为“金鱼洗涤灵”的顾客。运用这种方法来扩大业务,有时会引起竞争者的反感,加剧市场竞争。但是,如果时机合适、方法合理,也可能像“金鱼洗涤灵”一样,起到满足市场需求、填补市场空缺的积极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争取尚未购买的潜在顾客。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潜在顾客尚未购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促使潜在顾客尽快地成为本企业的现实顾客。潜在顾客尚未购买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如手头现金不足等;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如对产品的外形或色彩不满意,或等待新的换代品的问世,或对产品本身的性能、用途不了解等。企业只有通过充分调查,才能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地运用营销攻势去争取这部分潜在顾客。这种扩大业务的方法,虽然难度较大,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取得成效,但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竞争,取得较好的营销效果。
2)        市场开发战略
市场开发战略是通过增加市场开发费用和促销费用,利用现有产品,以现有市场为基础不断向外扩张,开辟新的市场,以达到扩大业务目的的营销战略。市场开发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在原有销售地区内增加新的目标市场。通过社会舆论和广泛宣传,引导新的目标顾客购买和使用企业产品。例如,用“不修边幅的男子汉不再流行”、“当今流行文明的、带着淡淡的香水味的男子汉”的舆论,将以往属于妇女专用品的美容、化妆品推向男士市场,从而扩大了化妆品的销售范围。
(2)        增加新的销售渠道。改变由商业部门独家销售的单一渠道,增加企业直销、工商联销、集团代销等销售方式,以灵活的方式来扩大销售业务。
(3)        增加新的销售地区。将单一的内销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用外销产品占领国内市场;将城镇市场的成熟期产品销往农村市场等。通过增加新的销售地区,扩大产品市场,使产品掀起一个新的销售高潮。
3)        产品开发战略
产品开发战略是通过增加产品开发费用,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使现有产品以新的姿态投放到现有市场上,以增强竞争力,扩大销售业务。产品开发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增加新的特色。根据目标顾客的需要对原有产品的功能、外观、色彩等方面进行改进,以体现自身的特色,激发潜在顾客的需求。例如,海尔集团生产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几年来一直畅销不衰,成为单身家庭和一般家庭夏天洗衣的宠儿。
(2)        增加新的档次。根据目标顾客的需要生产高、中、低档兼备的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如家具城既有一般家具,又有豪华型家具;服装城既有中、低档次的服装,又有价格昂贵的精品服装等。
(3)        增加新的换代品。随着科技的进步,新产品层出不穷,从单缸洗衣机,再到全自动洗衣机、带升温装置的洗衣机、带烘干装置的洗衣机等,使洗衣机这一产品不断完善,为消费者带来更大方便。各行各业都应不断地了解消费者对现有的业务有哪些不足之感,发起一个“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的运动;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提供一代又一代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要。
2. 一体化发展战略
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通过收购、联合、参股和控股等方式,向现有业务的上游或下游方向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以扩大现有业务的营销战略。一体化发展战略包括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三种形式。
后向一体化是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上游的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等形式,拥有或控制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其他供应系统,实行“供、产”一体化。例如,汽车公司将汽车零配件生产厂家兼并为一体;化工厂与化工原料厂联合为一体等。后向一体化不仅扩大了现有业务,还有利于保证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及质量,因而也促进了现有业务的发展。
前向一体化是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下游的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等形式形成“产、销”一体化,或者是由现有的原材料生产企业向成品生产发展,形成产品生产一体化,进而达到“产、供、销”一体化。
水平一体化是通过收买、兼并、联合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战略。对于大型企业、名牌产品,运用水平一体化战略,可以利用其他企业的场地、设备、人力、资金等资源,扩大自己的业务;对于中、小型企业,运用水平一体化战略,可以利用其他企业的技术、知名度等,提高本企业的业务素质,提高产品的声誉。
3. 多角化发展战略
多角化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运用资本营运的各种方式,投资发展不同行业的其他业务的营销战略。根据所利用的资源不同,多角化战略可分为技术关系多角化、市场关系多角化和复合关系多角化三种类型。
技术关系多角化是指以现有业务领域为基础,利用现有的产品线、技术、设备、经验、特长等,增加产品的种类,向行业的边缘业务发展的战略。例如,医药(或食品、茶叶)公司经营花旗参糖、花旗参茶等保健食品、饮料;拖拉机厂增加小型货车的生产;电扇厂增加各种小型家用电器的生产;彩电、洗衣机等生产厂家向全面家电产品发展等。这种战略能充分发挥原有的技术优势,而且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容易取得成功。
市场关系多角化是针对现有目标市场上顾客的潜在需求,发展其他行业的有关业务的战略。例如,民航机场、火车站或汽车站增加为旅客服务的商店、旅社、餐馆及金融机构等。这种战略的目标顾客相对集中,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声誉,使现有业务与新业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复合关系多角化是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或根据联合经营的需要,投资发展与原有业务无明显关系的新业务的战略。
多角化经营使企业分散了风险,提高了经营的安全性,有利于企业向着有发展前途的新兴行业转移。在促进新兴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动原有业务的发展,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格局,使企业得到不断发展。
然而,多角化发展战略又是一种高风险发展战略,企业必须谨慎从事。一方面,要把握实施多角化经营的内、外部条件。其内部条件为:企业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企业本身具有拓展该业务的能力;企业决策者具有开拓精神。其外部条件为: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新技术革命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为新业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竞争局势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以变应变,拓展新的业务。另一方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和可行性认证,确定企业的投资目标、投资方向,并要把握好多角化发展的“度”,避免因盲目投资、盲目扩张而带来的失误和风险。
专业化发展战略、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多角化发展战略各有利弊,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来权衡利弊、进行选择,以规避投资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二节  经营战略规划
经营战略是各个战略经营单位根据总体战略的要求,开展业务、进行竞争和建立优势的基本安排。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企业的使命、目标及业务发展方向进行的规划。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良性的发展,必须正确地规划、制订和实施竞争战略。竞争战略的正确制订和实施需要企业明确自身所处行业的竞争环境,综合考虑所面临的五种产业竞争压力,对可供选择的基本竞争优势战略进行分析和抉择,分析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及其运行质量对企业效益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可制订和实施恰当的战略联盟,获取合作竞争的好处。
一、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分析
(一)企业的使命
企业的使命描述企业肩负的任务,说明企业存在的理由,反映企业的目的、特征和性质。
企业使命的设定,要以市场导向为宗旨,通过对竞争者的分析,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确定企业将“干什么”、“为哪些市场服务”、“所要满足的需求有哪些”以及“企业将如何满足这些需求”等。切忌以产品为导向,仅仅规定企业是“经营什么产品”的,从而陷入“营销近视症”困境。如经营洗衣机的企业必须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清洁衣物的工具,比竞争对手更好地帮助消费者解决清洗衣物的困难”作为企业的使命。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使命也可能发生变化。企业新使命的提出,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企业的历史和文化。新使命的提出是在以往企业使命的基础上的开拓创新,必须兼顾历史以及作为历史沉淀的企业文化,注意将历史和文化的延续与新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
(2)        环境要素。新使命的提出必须顺应环境要素为企业带来的机会,避免环境要素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威胁。
(3)        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优势。企业新使命的提出必须发挥企业在资源和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力求扬长避短,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自身的特长和特色。
(4)        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新使命的提出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能仅仅注重企业自身的利益。
(二)企业的目标
1. 企业目标的构成
企业任务制订以后,必须分解为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企业的目标包括以下几种。
(1)        贡献目标。即企业提供给市场的产品数量、质量;计划期间的资源节约、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及利税情况。
(2)        市场目标。即新市场的开发、老市场的渗透、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的提高等。
(3)        竞争目标。行业中竞争地位的提高等。
(4)        利润目标。企业的毛利率、净利润及其增长情况。
(5)        发展目标。企业资源的扩充、生产规模的扩大、经营方向与经营形式的发展等。
2. 制订企业目标的原则
企业目标的制订,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层次性。企业目标必须进行分解,由企业总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逐层分解为各个部门、各个人的具体目标。
(2)        协调性。总目标与各个分目标之间、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应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目标体系。
(3)        可行性。目标必须根据市场机会和资源条件,适应企业的发展水平,具有可行性。
(4)        激励性。企业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鼓舞和激励作用,通过努力方能完成。
(5)        定量化。企业目标必须用数据来表示,便于评价和检查。
企业营销目标、任务分析见表2-1。
表2-1  企业营销目标、任务分析
类  别        内  容
营销方向、任务(5W1H)        What        干什么
        Who        为谁服务
        When        何时满足其需求
        Where        何处满足其需求
        Why        为什么这么干
        How        如何满足其需求
营销目标        贡献目标        提供给市场的产品(数量、质量);节约能源状况;节省资源状况;保护环境目标;利税目标
        市场目标        原有市场的渗透;新市场的开发;市场占有率的提高;销售额的增加
        竞争目标        行业地位的巩固或提升
        发展目标        企业资源的扩充;生产能力的扩大;经营方向和形式的发展
二、战略环境与条件分析
在制订战略之前,必须通过对企业能力、外部环境、企业经营绩效等方面的分析与预测,把握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情况及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为制订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1. 企业资源与能力状况分析
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关系、经验等资源的拥有和运用状况的分析,以及企业的市场状况、产品状况、利润状况、竞争状况等方面的分析,把握企业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扬长避短,合理地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发展企业的强势业务。
企业资源状况分析见表2-2。

表2-2  企业资源状况分析
类  别        项  目        内  容
人力状况        高层领导        经营思想;决策管理能力;个人素质;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
        各组织机构负责人及员工的情况        向心力;忠诚性;责任感
        人才的来源、使用、培训和需求        人员结构;富余人员能力;现有人员专长
物力状况        原材料调配        采购;库存;供应单位
        设备的能力        使用;更新
        企业所在地的状况        供电;供水;交通;三废处理;公共福利
财力状况        资金来源及运用自有资金的状况
资金借贷情况
资金状况与同业比较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见表2-3。
表2-3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类  别        内  容
市场状况        增值情况;缝隙市场的容量
产品状况        各类产品的优势、劣势、功能、质量;各类产品的销售额及增长情况;各类产品的价格及渠道状况
利润状况        各类产品的毛利、毛利率;各类产品的净利润及其增长
竞争状况(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营销特点;市场规模;营销战略;市场份额;销售额

2. 外部环境分析
通过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的分析,发现战略计划期间环境变化为企业业务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有利机会,以便及时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有的放矢地发展企业业务。
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见表2-4。

表2-4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类  别        内  容
宏观环境        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科技、自然、心理,例如,人口老龄化状况、流动人口、工资调整、价格改革、科技成果转换、新经济政策实施等
微观环境        特定区域、目标市场、行业、企业、市场结构、供求变化、需求动态、竞争态势
市场机会        环境机会、公司机会、表面机会、潜在机会、行业市场机会、边缘市场机会、目前市场机会、未来市场机会、全面市场机会、局部市场机会
环境威胁        竞争对手的挑战、竞争对手的新产品上市等

企业市场机会分析见表2-5。
表2-5  企业市场机会分析
评价项目        项目加权值(1)        该机会分值(2)        得分(1)×(2)
潜在顾客群体大小                       
机会发展潜力                       
市场需求潜量                       
形成产品难度                       
现有渠道运用程度                       
潜在竞争程度                       
公司销售潜量                       
销售成本和费用大小                       

3. 企业绩效分析
分析企业现有业务的经营绩效以及环境变化对企业现有业务经营绩效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业务方向。
三、竞争战略分析
从产业结构分析入手研究,竞争战略就是企业在一个行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竞争战略的目的是针对决定产生竞争的各种影响力而建立一个有利可图的和持之以恒的地位。
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一个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地位决定了企业的营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产业中的平均水平,一个地位占优势的企业,即使在产业结构不利、产业平均营利能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另一个是从长期营利能力和决定长期营利能力的因素来看各行业所具有的吸引力。各个行业并非都提供同等的持续营利机会,一个企业所属行业的内在营利能力是决定这个企业营利能力的一个要素。在有非常大吸引力的行业里,一个企业如果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依然可能得不到令人满意的利润。与此相反,一个具有优越竞争地位的企业,由于栖身于一个前景黯淡的行业,从而获利甚微,而且即便努力改善其地位也无济于事。这两个问题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行业吸引力和竞争地位都在变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的吸引力会增加或减少,而竞争地位则反映出竞争厂商之间的一场永无休止的争斗,甚至长期的稳定局面也会因竞争的变动而突然告终。
行业吸引力和竞争地位两者都是企业可以加以改变的,这也正是竞争战略的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地方。行业吸引力部分地反映了一个企业几乎无法施加影响的那些因素,而竞争战略却有相当可观的力量增强或削弱一个行业的吸引力。同时,一个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其战略的选择显著地改变或减弱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因此,竞争战略不仅是企业对环境作出的反映,还是从对企业有利的角度去试图改造环境。
要长期维持高于平均水平的经济效益,其根本基础就要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厂商相比可能有多个长处,而基本的竞争优势却体现为两种,即低成本或独具特色。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拥有的一切长处或弱点的重要性,最终是它对相对成本或产品的特点产生影响的一个因素。成本优势和别具一格又来源于产业结构,它们是由一个企业比其竞争对手更擅长于应付各种竞争力量的能力所决定的。
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从何而来?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裂的活动。”这些活动中的每一种活动都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有所贡献,并且奠定了差异化的基础。如低成本分销系统、高效率的组装过程和出色的推销队伍都能形成成本优势;高质量的原材料采购、快速反应的订货系统和卓越的产品设计使差异化成为可能。这些可以用价值链分析模型进行分析。
价值链就是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创造更高价值的流程。这些创造价值的活动可以分成两大类: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如图2-3所示)。基本价值活动位于价值链模型的下部,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流程,包括材料供应、产品开发和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这些活动都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辅助价值活动位于价值链模型的上部,包括企业的基础结构、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价值链的两大部分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影响程度则与其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即相对来说该环节是企业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基本增值活动中,根据产品实体在价值链的各环节的流转程序,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被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材料供应、产品开发和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成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

图2-3  价值链及其构成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为顾客所能创造的价值:或者在提供同等效益时采取相对低价格;或者其不同寻常的效益用于补偿溢价而有余。”他在分析了五种影响产业内部基本的竞争力量后,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Generic Competitive Strategy)。
进入21世纪后,由于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战略联盟成为企业发展及竞争优势战略的重要选择。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特定战略目标,通过一定的形式而建立的互惠互利的网络式利益共同体。战略联盟的形式灵活多样,合作伙伴相互间平等互利且自主经营,成本低,风险小,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能力,提升长期竞争优势。战略联盟概念的提出,正是竞争观创新—— 合作竞争观的产物。

【案例2-1】 某产品市场定位及竞争战略规划
某产品是专业洗涤蔬菜、水果的洗涤用品。其主要功能在于能够去除蔬菜水果表面及内部百分之95%以上的残余农药,是目前市场上唯一具有去除蔬菜水果内部残余农药功能的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因此不同于市场上一般的厨房洗洁产品,其主要特点是专业高效、绝无毒性、使用方便、无二次污染。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此产品所面对的竞争是来自“厨房洗洁精用品”这类产品。它们与该产品并非属于同类产品,但是二者却具有功能上的可替代性(因为大部分厨房洗洁用产品标明自己具有去除蔬菜表面农药的功能)。因此我们把某产品放到厨房洗洁精用品这个市场进行分析。
一、对“厨房洗洁精用品”类产品的细分及定位
当前市场的主流产品是复合式功效产品,拥有众多的强势品牌,如“白猫”、“雕牌”、“巧手”、“奇强”等。而专业式功效的产品是近几年来厨房洗洁精用品市场中新出现的产品种类。有一定的市场前景,某产品就可归入该类产品。
优势:①产品特色鲜明。以某产品为例,以去除蔬菜水果内外的残留农药为其唯一功能,特别是能够去除蔬菜水果内部的残余农药,这是其他产品所不具备的。②市场机会较多。蔬菜水果中残余农药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多起中毒事件已为人们敲响警钟,因此某产品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劣势:①产品的知名度不高。由于专业式的功效产品发展时间较短,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力还很低,知名度不高。②产品价格偏高。由于是在开拓市场时期,这种产品一般价格都偏高,以某产品为例,价格为19.8元,相比一般的复合功效产品,其价格偏高。
在对厨房洗洁精用品市场产品进行细分后,我们对某产品目标市场的顾客群进行细分, 结论是大中城市、中高收入的知识分子家庭更易接受高品质的新产品,对健康生活有更为迫切的需求。
经过市场细分,我们认为某产品目标市场定位应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专业去除蔬菜水果内外残余农药。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能够洗涤蔬菜水果表面残余农药的厨房洗洁精用品数量不少,但以去除蔬菜水果残余农药为唯一功能的厨房洗洁精用品还没有,能够去除蔬菜水果内部残余农药的产品更是没有出现。该产品这一特点正好填补了市场空白。同时,由于本产品本身的特性,使其具有专业、高效、可靠的特点,这是其他非专业洗涤蔬菜的厨房洗洁精用品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中高档的定位。我们采用这一定位主要考虑到整个厨房洗洁精用品市场普遍低档化,多数产品的去“污”功能较强,去“毒”(特别是蔬菜水果内部农药)功能不强,某产品的出现,应该起到提升整个市场档次的作用。
第三,以大中城市的居民,尤其是知识分子家庭作为目标顾客群。在大中城市的促销中,应该特别注重知识分子家庭。知识分子家庭在我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更加注重高质量的生活,更加追求产品的品质,同时,其消费的观念具有领导功能,即能够引导其周围的非知识分子家庭的消费行为。某产品这一特点正需要获得理性而又有知识的消费者的认同,并以其在群体中的特殊地位传递产品的品质信息,以使企业的促销活动事半功倍。当然,这一定位战略并非将市场过分细化,以致不具实效性,而是基于整个大中城市市场而寻找的突破点,这将更有利于我们促销活动的针对性。
二、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1)        从“角色定位”理论分析目标市场进入战略
(1)        就厨房洗洁精用品市场来说,该产品是市场补缺者。本文前面分析了厨房洗洁精用品市场的总体状况,不难发现该产品填补了市场的一个相对空白点——专业去除蔬菜水果残余农药用品市场。那么,作为市场补缺者的某产品可以采取什么战略呢?首先,强化与其他相近产品的差异性,突出该产品独有的产品特色,即专业、高效、可靠的去毒功能及非化学制剂的产品属性;其次,采取差异化营销战略,进一步强化产品的专业性功能,通过各种富有特色的促销活动,针对特定的市场切入点展开“攻势”,逐步说服消费者在洗涤蔬菜水果时使用本产品,取代其他非专业用途的产品。
(2)        就专业去除蔬菜水果残余农药的厨房洗洁精用品市场来说,某产品应充当市场领导者角色。“专业去除蔬菜水果残余农药的洗洁用品”市场是从厨房洗洁精用品市场细分出来的子市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肯定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因为去除蔬菜水果残余农药可以不用厨房洗洁精用品,而用其他非化学制剂,而该产品正是属于这种产品。那么,就这一市场来说,该产品可以充当市场领导者,从这一角色定位出发,我们认为该产品应该采取如下战略。
①        产品创新:产品应该通过不断的创新强化其专业的功能,不断培育并扩展市场总额,市场总额的扩大对市场领导者是非常有利的。
②        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产品作为一个崭新的市场领域的开拓者应该在创造强有力的消费者知名度和偏好上不吝惜花费。
③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努力提高企业及产品的运作效率,降低生产、营销及其他成本,争取在竞争者大量进入之前形成成本优势,为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打下基础。
2)        以“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目标市场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个基本的竞争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目标市场集中化战略、差异化战略,其中“总成本领先战略”适用于相对成熟或多厂商的市场,显然不适用于某产品所面对的目标市场。而“目标市场集中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却对该产品的市场进入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分析如下。
(1)        目标市场集中化战略。对产品的市场进入战略来说,“目标市场集中化”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就产品的功能来说,某产品应将目标聚集于专业去除蔬菜水果残余农药的洗洁用品市场中,聚集于这一市场有利于企业在产品开发、创新等技术工作中赢得优势。其次,就消费者市场细分来说,该产品初入市场时,应先将目标聚集于大中城市,然后逐步辐射到城镇及部分乡村,这种聚集有利于企业及产品在营销活动中赢得优势。
(2)        差异化战略。实质上,差异化战略的核心就是“标新立异”,这一理论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我们从“角色定位”理论分析而得出的方案,对此前文已有论述。
三、结论
我们建议企业在营销实践中,以大中城市居民、知识分子家庭为市场切入点,以强调其专业功效、努力强化产品差异来实施高价撇脂战略,并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在实施进入战略时,应该注意聚集企业现有资源,形成局部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改编自张辉《时代先锋—— 营销实战案例》)

第三节  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菲利普•科特勒指出,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不只是一些广告和推销活动,还是企业与它的最佳市场机会相适应的全过程。企业营销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相适应,这对于企业经营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一、市场营销管理概念及任务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营销管理所下的定义:营销管理是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和创意的概念化、定价、促销和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而进行交换的一种过程。
这个定义的含义:营销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它覆盖商品、服务和创意;它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产生对有关各方的满足。营销管理存在于任何一个市场。在顾客市场从事竞争活动的有销售经理、销售人员、广告人员和促销经理、营销研究人员、顾客服务部经理、产品和品牌经理、市场与业务经理和主管营销的经理等。每个职位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责任,其中大多数都包含对某项特定营销资源的管理,如广告、推销或者营销研究等。
人们一般认为,营销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刺激消费者对本公司产品的需求,但是,对营销管理所贯彻的营销任务仅限于这一范围就过于狭窄了。营销管理的任务是按照一种帮助企业以达到自己目标的方式来分析、研究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构成。营销管理的实质就是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一般来说,有以下八种需求。
1. 负需求——扭转性营销
如果大多数人都对某种产品感到厌恶,甚至愿意出钱回避它,那么这个产品市场便是处于一种负需求的状态。人们对于拔牙和外科手术有负需求。雇主们对有犯罪前科的雇员也是一种负需求。这时,营销者的任务是实施扭转性营销,分析市场为什么不喜欢这种产品,以及是否可以通过产品重新设计、降低价格和设计更积极推销的方案来改变顾客的态度,从而把负需求变为正需求。
2. 无需求——刺激性营销
目标消费者可能对产品毫无兴趣或者漠不关心。农民可能对冰箱无动于衷,学生可能觉得学习数学索然无味,这时,营销者的任务就是采取刺激性营销,通过广告宣传、现场演示及价格促销等措施,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引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从而将无需求转变为有一定水平的现实需求。

3. 潜在需求——开发性营销
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可能对某种产品有一种强烈的需求,而现成的产品和服务又无法满足。例如,有些人可能对于安全有效的减肥药、节油的汽车等有一种强烈的潜在需求。这时,营销的任务就是开发性营销,有针对性地开发有效的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这些需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发市场,把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
4. 下降需求——重新性营销
每个组织迟早都会面临市场对一个或多个产品的需求下降的情况。营销者必须分析需求衰退的原因,决定能否通过开辟新的目标市场来改变产品特色,或是采用更有效的沟通手段来重新刺激需求。这时,营销的任务就是通过创造性的重新性营销,扭转需求下降的趋势。
5. 不规则需求——同步性营销
许多组织面临着每个季度、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变化的需求。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或不足的问题。在大规模的交通系统中,大量的设备在交通低潮中常常闲置不用,而在高峰时又不够用。平时游乐场的顾客很少,但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游乐场却门庭若市。这时,营销的任务就是采取同步性营销,通过灵活定价、推销和其他刺激手段来改变需求的实践模式,保持供求关系的平衡。
6. 充分需求——维持性营销
当组织对其业务量感到满意时,就达到充分需求。这时,营销任务就是维持性营销,努力维持现有需求水平,不断衡量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以确保企业的工作效率。
7. 超饱和需求——低营销
有些组织面临的需求水平会高于其能够或者想要达到的水平。此时营销的任务是低营销,即设法暂时地或永久地降低需求水平。低营销一般就是指不鼓励需求,它包括以下步骤:提高价格,减少推销活动和服务。有选择的低营销则采用尽量降低来自营利较少和服务需要不大的市场的需求量,但低营销并不是完全杜绝需求,而是降低其需求水平。
8. 不健康需求——反营销
不健康的产品将引起有组织地抵制消费的活动。人们对毒品、枪支和色情电影都不断举行抵制运动。营销的任务是反营销,即劝说喜欢这些产品的消费者放弃这种爱好,采用的手段有告知其危害性、大幅度提价以及减少供应等。
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所谓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就是识别、分析、选择和发掘市场营销机会,以实现企业的任务和目标的管理过程,亦即企业与它最佳的市场机会相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步骤:第一,分析市场机会;第二,选择目标市场;第三,制订、优化市场营销组合;第四,管理营销活动。
1. 分析市场环境,发现市场机会
寻找和分析评价市场机会,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首要步骤。市场营销机会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即市场上未满足的消费需求,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任何企业都不能永远依靠现有产品长期生存下去。每个企业都必须善于发现和抓住新的市场机会,靠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上那些尚未满足的消费需求。发现市场机会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首要问题。
企业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有正规和非正规两种方法。非正规的方法是偶然的、无计划的,如通过阅读报刊、参加展览会、研究竞争者的产品等方式,发现和识别未满足的需求,提出新的构思。许多企业都是用非正规的方法去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的。
寻找市场机会的正规方法是有计划的方法。产品—市场发展矩阵图(Product Market Expansion Grid)就是其中比较实用的一种,如图2-4所示。

        现有产品        新产品
现有市场        1. 市场渗透        3. 产品开发
新市场        2. 市场开发        4. 多角化经营
图2-4  产品—市场发展矩阵图
产品—市场发展矩阵图以产品和市场作为两大基本维度,区别出四种产品—市场组合和相对应的营销策略,是应用最广泛的营销分析工具之一。例如,某化妆品公司的市场营销人员考虑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现有市场上扩大现有产品“香波”的销售,即市场渗透;还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向国外市场扩大“香波”的销售,即市场开发;还可能考虑是否向现有市场提供“摩丝”、“发胶”,或改进“香波”的包装、成分等,以满足需要,扩大销售,即产品开发;还要考虑是否要进入服装、家用电器、电脑等行业,即多角化经营。
“产品—市场空白点”法也是寻找市场机会的正规方法。所谓“产品—市场空白点”是指在某特定的产品市场,按一定的定位因素去定位产品时,没有产品存在的空白点。如果企业寻找到盲点,它就发现了可利用的“产品—市场空白点”,如果企业能消除造成空白点的技术和经济原因,也同样可以找到市场机会。如果技术和经济原因本企业也无法消除,则这两类“有营销意义的空白点”就是“不可利用的空白点”。
寻找“产品—市场空白点”,发现市场机会的方法如图2-5所示。


图2-5  发现可利用的“产品—市场空白点”
【案例2-2】 洗衣机市场应用“产品―市场空白点”法
洗衣机市场可按洗衣机结构和容量两个产品因素去定位产品,产品—市场分析图如图2-6所示,可得到许多组合点(图中虚线交点)。假设有A、B、C三家企业在洗衣机市场进行营销,它们分别提供A、B、C三种品牌的不同类型的洗衣机(图中用A、B、C标示)。这样,除了有产品存在的组合点外,剩下的那些没有产品存在的组合点,都是可能意义上的“产品—市场空白点”。
之所以称这些“空白点”为可能意义上的“产品—市场空白点”,是因为这些空白点中有些点不存在市场需求,或存在市场需求,但需求量过小,如图中点“1”,表示“特低容量的可编程控制洗衣机”,它的特定使用者是单身消费者,但它的价格不可能为这类消费者接受,即使有些消费者可以接受该价格,但他们又会考虑单身期间有没有必要购买这么高档的洗衣机,因而不存在市场需求,是一个“无营销意义的空白点”。再如图中点“2”,表示“中洗衣机容量的单缸洗衣机”,使用这种产品,劳动强度过大,再加上目前流行度很低,因此,只有少数图省钱的家庭才会接受,这一空白点的需求量太小,也是一个“无营销意义的空白点”。通过上述分析,在可能意义上的“产品—市场空白点”中可把那些不存在市场需求或虽然存在需求但需求量太小(市场容量太小)的空白点识别出来,剔除了“无营销意义的空白点”后,剩下的“产品—市场空白点”就是“有营销意义的空白点”。
对剩余的“有营销意义的空白点”,企业还要进一步分析是不是都是企业的市场营销机会,如图中点“3”,为低容量可编程控制洗衣机,可供家庭使用,虽有一定的市场容量,但现有企业不生产这种洗衣机,可能是缺乏该种机型的微电子处理的技术。因此缺乏技术造成点“3”的空白,使空白点“3”成为不可利用空白点。如果企业能克服技术原因,点“3”就可以成为企业的营销机会。再如图中点“4”,为较大容量单缸洗衣机,这种洗衣机在农村可能有一定市场,但企业生产这种洗衣机要耗用较多的原材料,生产成本高,农村市场商品售价要求低,所以生产这种洗衣机经济效益太差,经济上的原因使点“4”成为不可利用的空白点,如果企业能够克服经济上的原因,点“4”就可成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机会。


图2-6  产品—市场分析图
再看一看点①、②、③。如空白点①、②,是所有营销企业都没有意识到单身消费者对洗衣机的需求,没有发现这一市场机会。这种由于生产者没有看见,未意识到所造成的“空白点”,叫“生产者盲点”。而对于特大容量的可编程控制洗衣机,如图中点③,其存在的原因可能是这类消费者是单位集体组织,他们没有想到可编程控制的功能可以节省洗衣机操作人员,因此没有提出这种订货。这是消费者未意识到的需求,叫“消费者盲点”。企业如果能在其他企业未发现盲点以前首先能发现,这就为该企业提供了绝好的市场机会。
(资料来源:王军旗,张蕾. 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企业在发现市场机会后,还必须进行评价,看这种市场机会是否与企业的目标一致,企业是否具备利用这种机会的资源(资金、技术、设备等),还要看企业是否能比潜在竞争者有更大的优势等。企业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的市场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企业营销取得成功。
2. 确定营销目标,选择目标市场
市场营销目标,是企业在市场环境分析和市场调查预测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互协调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使企业为长期发展而制订的营销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企业主要的营销目标有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销售额和利润等。
市场营销目标必须和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相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制订市场营销目标时,要正确评价自己。任何市场营销战略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企业目标和企业能力之间的冲突,目标过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目标过低,无异于自我挫败。因此,企业在确定目标时,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目标必须有利于企业使命的实现,必须符合企业内外的价值观、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二是目标能够产生激励,大凡上下级共同制订的目标,只要能够量化和具体化,就能产生指导和激励的力量;三是目标应当是可行的;四是在目标群中,同一层次上的目标之间或主从目标之间必须相互协同、互相助长,不能彼此矛盾、相互冲突。
企业在确定市场营销战略目标后,还要确定产品方向和市场活动范围。由于任何产品的市场都有许多顾客群,他们各有不同的需要,并且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因此任何企业(即使是大公司)也不可能很好地满足所有顾客群的不同需要。所以,企业在市场环境分析和调查预测及制订营销目标过程中,发现和选择了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后,就要进行市场细分,根据自己的营销目标和优势,决定进入哪个或哪些市场,选择目标市场,从而有效地进入目标市场,完成营销目标,提高经营效益。
3. 制订营销计划,确定营销组合
为实现市场营销目标,进入目标市场,要制订周全而详尽的市场营销计划、确定市场营销组合。市场营销组合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它是企业可控制因素(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的策略组合。正确制订市场营销组合,使之协调配合,才可以顺利完成营销目标。
市场营销组合是指企业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综合考虑环境、能力、竞争状况等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并加以最佳组合和运用,以完成企业的目的与任务。 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将企业可控的基本营销措施组成一个整体性活动。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消费者的需要很多,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所应采取的措施也很多。因此,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就必须把握住那些基本性措施,合理组合,并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效果。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尔•鲍顿(N. H. Borden)于1953年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十个要素(鲍顿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原本就包括12个要素),随后杰罗姆•麦卡锡(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 Marketing)一书中将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为四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4Ps。4Ps理论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被营销经理们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对当时的营销理论和实践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四种元素进行分析,明确营销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具体问题,具体归纳为:①产品(Product):向消费者提供什么产品?产品的特性、品牌和包装是什么?在产品上还能附带什么内容?②价格(Price):消费者打算付多少钱购买该商品?根据消费者的反应和竞争对手的实力定什么价位最合适?③渠道(Place):当消费者需要产品时,在哪里以什么方式买到它?用哪种批发或零售方式?地理范围是多大?需要多大的销售力度?以什么样的方式、范围、规模出售商品?④促销(Promotion):消费者怎样了解商品?怎样说服他们来购买商品?用什么形式的广告?其性质、内容、频率影响是什么?促销、宣传以及个人购买费用各是多少?
市场营销组合作为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        整体性
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可控制因素的有机组合,它不是个别营销手段的简单相加,而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将“4Ps”的各个自变量组合为一个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而协调各部门的作用,调动企业的全部力量,有效利用一切资源,分工协作,共同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追求整体利益的最佳实现。所以,最佳的市场营销组合的作用,决不是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营销要素的简单数字相加,即4Ps≠ P+P+P+P,而是使它们产生一种整体协同作用。
2)        动态性
市场营销组合是由构成营销组合的“4Ps”的各个自变量构成的一个变量组合,是最终影响和决定市场营销效益的决定性要素,而营销组合的最终结果就是这些变量的函数,即因变量。从这个关系看,市场营销组合是一个动态组合,只要改变其中的一个要素,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组合,产生不同的营销效果。因此,企业可以随着市场竞争和顾客需求特点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营销组合进行纠正、调整,使其保持竞争力。总之,市场营销组合对外界环境必须具有充分的适应力和灵敏的应变能力。
3)        层次性
市场营销组合由许多层次组成,就整体而言,“4Ps”是一个大组合,其中每一个“P”又包括若干层次的要素。这样,企业在确定营销组合时,不仅更为具体和实用,还相当灵活;不但可以选择四个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而且可以恰当安排每个要素内部的组合。
市场营销组合概念的提出首先表现为其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市场营销组合的出现,实现了市场经营观念,完成了新旧规念的转变,市场营销核心观念成功转型为以目标顾客的需要为中心,实行市场营销组合,着眼于总体市场,从而取得利润,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第二,市场营销组合体现了现代市场营销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具有鲜明的“管理导向”,即着眼于买方行为,着重从市场营销管理决策的角度,重点研究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战略和策略,从而使决策研究法在诸多研究方法中显示出其概括性强、适应面广的优点,并成为研究市场营销问题普遍采用的重要方法;第三,市场营销组合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它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向企业决策者提供了为达到企业营销整体效果而科学地分析和应用各种营销手段的思路和方法。
市场营销组合的提出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企业来说 , 营销因素组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订营销战略的基础。营销战略本质上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而营销战略主要是由企业目标和营销因素协调组成的。由于制订市场营销战略的出发点是完成企业的任务与目标,以投资收益率、市场占有率或其他目标为比较选择的依据来进行营销组合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作为企业营销的战略基础,营销因素组合既可以四个因素综合运用,又可以根据产品与市场的特点,分别重点使用其中某一个或某两个因素,设计成相应的销售策略,这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第二,保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通过对4Ps的整体综合运用,为企业提供系统管理思路。在实践中,可以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从点到面、简明扼要的经营管理思路,使得具体经营战略具有可操作性。
4Ps组合理论明确指出促销只是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把促销策略与产品、价格、渠道等其他策略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这给企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营销思路。虽然在其产生后的20多年来,市场营销学的内容、体系、结构不断更新完善,但4Ps的研究格局基本未被突破,决策研究法已定型成为研究市场营销问题的主要方法。近些年来出现的6Ps或8Ps并没有改变4Ps的基本决策构架,只是试图扩大这种决策构架的双重作用。
但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企业制造手段普遍表现出高度自动化,各企业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使竞争者在产品及技术方面同质化,产品优势不易保持,各企业生产成本趋于接近,价格竞争难以奏效:销售渠道的形式也很容易遭到竞争者的模仿,在同一销售网点,同行的同类产品挤上了同一货架;营销中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更是多为相似,因而在当今的市场中,4Ps组合策略的运用并不足以让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手。
4. 实施营销控制,管理营销活动
营销战略的控制既重要又困难。重要的是,战略控制着眼于控制未来,而企业策略的成功是总体的、全局性的,必须根据新情况重新评估计划和进展,因而难度比较大。
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控制,在控制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控制必须同企业的组织系统互相配合、必须符合经济原则、指标要有可比性。
由于市场营销环境在迅速变化,企业的目标、政策、战略和措施可能很快过时。因此,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市场的变化,定期评估营销效果,及时采取适当的修正措施,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本 章 案 例
柯罗尼亚公司:战略规划及追踪审核控制
柯罗尼亚公司是大洋洲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设有三个事业部:蔗糖部、建筑与建筑材料部和矿业与化学品部。每个事业部下面又分若干分公司。该公司经常召开各种会议,通过这些会议使各级管理人员了解整个公司的业务情况和各项目标。在每个月的董事会会议之后,公司总经理要会晤各部门的50名高级主管人员,同他们商讨公司的业务情况。另外,公司每年还召开两次中级经理人员会议,使他们了解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及其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在三个事业部中,以赫伯特领导的矿业与化学品部的计划工作最为成功。计划工作的程序是自下而上。参与制订计划的人员包括该部所属的10家公司的经理,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这些分公司的厂长和业务经理。
为了使各分公司的步调能够一致,赫伯特总是把总公司对通货膨胀及其他各种经济因素的看法,及时告诉各分公司的经理,让他们把这些因素作为制订计划时的参考资料。
各个分公司从每年的4月份(该公司会计年度开始的月份)开始制订自己的战略计划,8月份之前制订完毕,并交给部门经理。按公司规定,战略计划所包括的时间为5年,其内容包括生产目标、投资计划等。部门经理在收到这些计划之后,先进行挑选,再安排先后次序,最后是在这些计划的基础上制订出部计划。部计划包括对各分公司未来5年的展望,主要的问题,所采用的战略,以及各种投资计划等内容。该计划还对投资报酬率和现值报酬率进行调整和修正。计划的说明书简明扼要,第1页仅包括一些重要的数据,如纳税前和纳税后的利润目标、投资报酬率和整个计划的总投资额。第2页以后为一些比较详细的统计资料,包括各分公司的财务计划和部的总财务计划。
各事业部把自己的计划送到总公司的财务部,财务部于9月份将这些计划送往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在此后的一个月中,总管理处与各部的经理仔细研究和讨论他们的计划。对有些单位的扩建计划,总公司可能予以批准,对另一些单位的扩建计划,总公司可能不予以批准,而是让他们先集中力量降低产品的成本。总公司也可能让某个分公司推行增加某种产品产量的计划。
在每年的11月份之前,总公司会把各种指导性文件发到各事业部,该文件详细地说明了哪些计划已被批准,以及总公司对各部有什么希望。在这个会计年度的最后几个月里,各部根据总公司发给的指导性文件,重新制订自己的战略计划并编制预算。随后,总公司再根据这些计划制订出整个公司的总计划。总计划应对整个公司的目标和战略作出详细的说明,并附有必要的统计资料。
为保证战略计划的完成,该公司还建立了一套“追踪审核”制度。该制度规定,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之前,各分公司都应指派专门的稽核人员,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写出“追踪审核”报告,这种报告能使一年的预测更为准确。
该公司认为,上述制订战略计划的程序和“追踪审核”制度有不少优点。
由于战略计划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公司可以根据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对职工进行考核,并据此对其晋升和加薪问题作出决定;高级主管人员可根据计划给下级更多的权利,而自己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战略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上;使高级主管人员有时间对其他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案例分析】
事业部的战略规划与其营销战略规划紧密关联。柯罗尼亚公司在战略制订与审核控制方面的程序与制度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案例讨论】
企业营销战略如何在规划、实施、控制各阶段与总体战略规划相配合?
本 章 小 结
(1)        企业营销战略,是企业为实现较长一段时期内各种营销目标而设计的全局性的行动方案。
(2)        规划企业战略,必须规定企业的任务,明确企业的目标,在此前提下,研究企业内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一方面要重视外部环境中动态变化的不可控因素,另一方面也必须如实评价企业现有的资源能力和潜在能力,善于运用各种可控因素。而后制订产品投资组合,并选择合适的增长机会。
(3)        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离不开有效的市场营销管理。企业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分析市场机会,其中产品—市场发展矩阵法和产品—市场空白点法,是寻找市场机会的两种有效的方法;二是选择目标市场;三是制订营销计划;四是管理营销活动,主要指营销计划实施中的评价与控制。
复习思考题
1.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规划过程分为几个步骤?每一步骤的内容是什么?
2. 某化妆品企业将企业任务表述由“销售各种各样的化妆品”改为“满足人们对美容的需要”,你如何理解其改变的意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0-14 08: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0-21 16: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1_170:}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0-28 14: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法下载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5 21: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9 16: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27 11: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hao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6 15: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2-10 19: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3-15 12: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15 15: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中国营养治疗网|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重庆管理培训|哈尔滨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台湾管理培训|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经理人的网上家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4-25 17:29 , Processed in 0.05275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