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7-30 13: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中的情绪应该是平静和客观的,不论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领导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不能正确看待员工的贡献。可能高兴的时候,员工的问题也会放过,这就会给随后的工作埋下地雷;而不高兴的时候,即使员工工作很好,也会鸡蛋里面挑骨头,这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就会慢慢学会参照领导的"情绪天气"来应对,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而如果员工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就会公私不分,影响整个工作流程的进度。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杜绝情绪,而这也是无法杜绝的,当我们觉得压力很大的时候,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多和老板沟通,多去关心其他同事,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在和同事沟通并解决他们问题的过程中,化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当你不关注情绪的时候,情绪也就不来打扰你了。
不将情绪带入工作中,做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人,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情绪是你个人的事情,不能因为个人的情绪影响到其他的同事和合作伙伴,他们也没有义务承担你情绪变化的后果。就你的情绪而言,你的同事和合作伙伴是"无辜"的人,他们应该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而不是随着你的情绪变化而改变。
不将情绪带入工作中,做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人。不做秋后算账的事情,对于争论也罢,矛盾也罢,都只对事不对人。不翻旧账,不提旧恶,不进行人身攻击,不否定别人的人品。
不将情绪带入工作中,做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人。要做到以工作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会给人们一种正面的力量,让你的工作和生活都进入良性循环。
保守企业秘密
市场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胜负往往在毫厘之间,谁拥有了对手更多的信息,了解了对手更多的资料,就更可能在竞争中知己知彼,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为获得最后的胜利奠定基础。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被各家企业所重视。对于一些重要岗位的员工,企业都会与之签订相应的知识产权协议和保密协议,以保障自己最大的利益。同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很多企业对于一些关键职位的员工,签署竞业禁止业务,约定员工在离开本公司后的一段时间之内,不得进入同行业的其他公司从事同类性质的工作,即使为此支付可观的补偿也在所不惜。
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企业甚至会诉诸法律来解决问题。
2008年,腾讯公司称,由于遭到一家竞争对手的恶意挖角,造成一些员工跳槽,导致腾讯一些投入巨资的研发项目搁浅,商业机密流失,利益受到损害。公司向深圳福田法院正式起诉15名涉嫌集体跳槽的员工违反竞业禁止规定。
以竞业禁止为名进行的诉讼将会成为企业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最著名的是微软诉讼李开复跳槽谷歌事件。2005年,李开复接受谷歌提供的中国区总裁职位,遭到微软诉讼,要求法院强制李开复和谷歌公司尊重并恪守李开复加入微软时与微软签订的保密和非竞争协议。后来,微软、谷歌和李开复庭外和解。
知识产权是保密的主要内容,但是,需要保密的,不仅仅是知识产权,还有商业机密,甚至是企业任何非公开的信息。
比如说企业的业务流程、生产工序、商业模式、利润模式、成本结构、员工人数、技术特长、主要客户等,都可能是竞争对手感兴趣的信息,一旦为竞争对手所掌握,很可能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竞争对手击败。
保守企业的秘密要做到三点:第一是不该说的别说;第二是不该问的别问;第三是不该听的别听。
不该说的别说。如果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除了企业已经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他任何关于企业的信息都别说。如果可以跟外界透露,企业自然会通过正式的渠道发布。企业没有发布的,自己多嘴说出去,就有可能是泄密。而且,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事情,或者是企业内部人所共知的不重要信息,也可能对于竞争对手而言非常有价值,并由此了解到企业更多的信息。
小王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前台,对于公司机密了解得非常少。接触到的最多的信息,无非是最近谁到哪里出差了,要订什么机票;今天哪家企业要来公司访问,要订什么餐厅和宾馆等等。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因为泄密而受到公司的处分。
一天,小王和朋友喝茶,朋友给她引荐了另外一位朋友,是一家研究所的研究员。席间,研究员问起小王工作的情况,并顺带问了问小王公司的情况。小王为了体现自己公司是有实力的大公司,就顺口举了几个客户作为佐证。不想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研究员听了小王说的客户后,立刻着手查找信息,搜集关系,将小王所在公司快要签订的一个项目搅黄了,并且取而代之。
煮熟的鸭子飞了,老板自然非常生气。查找下来,发现是小王的问题,考虑到她是无意的,公司没有辞退她,而是取消了她的年终奖和工资晋升的机会。自从这件事情之后,公司迅速与全体工作人员签订了保密协议,堵上了这个缺口。
小王的事情还不是很严重,有些不经意的泄密,甚至使得企业破产。因为通过这些小事情,竞争对手可以顺藤摸瓜了解更多的信息,再加上其他渠道信息的佐证,竞争对手就能全面透彻地了解企业,并可能形成了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除了不该说的别说外,还有就是不该问的别问。
每个职位都有一定权限,也有一定的责任,该了解什么信息,该承担什么责任,一般都是清晰的。该你知道的信息,你不问也会告诉你。不该你知道的信息,你问,则会将双方推入尴尬境地。别人不回答你,你会觉得没面子;别人回答你,又违反了相关的规定。这种让双方都不痛快的事情,最好就不要做。
何欢就因此丢了自己的工作。何欢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员工,对公司的事情很热心,帮助上司处理了很多棘手问题。有一次,何欢问上司,传言说公司买了一辆好车,怎么从来就没有看公司谁开过,也从来没有在公司见到过。上司看左右没人,就告诉他,这辆好车虽然是公司出钱买的,不过那是给别人买的,公司的一大块业务,就是现在使用该车的人给推荐介绍的。不久,这个信息在公司内传得沸沸扬扬。何欢丢了工作不说,自己的上司以及财务人员也被辞退了。
不该问的别问,其实也是在保护别人和你自己。你不问,或者你问了别人不告诉你,你就不知道某些信息。这样,即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通过你来探听公司的机密,你也没有什么机密可以透露。如果是偶然聊天,你也不会为是否泄露了公司的秘密而担惊受怕。
除了不该说的别说,不该问的别问,还有一个不该听的别听。黑帮片中有一个经典情节,一个人无意中听到了不该听的话,如果被人发现,会立刻申明自己什么都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否则,别人就要杀人灭口,因为,你知道的秘密太多了,让别人没有安全感。
老板也需要安全感。毕竟,创办和塑造一个企业需要殚精竭虑,而击败一个企业,则可能就像是戳破一个肥皂泡那么简单。辛辛苦苦打拼的事业转眼间就灰飞烟灭,这是任何企业和任何老板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保守企业的秘密,就是让老板有安全感。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看起来,保守企业的秘密也和这有点相像。也要求员工做一个"君子"。这里的"君子"有不同的内涵,那就是要具有职业道德。保守企业秘密是员工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之一,员工要时刻绷紧这根弦,避免自己不小心而祸从口出,给企业和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灾难。
做企业的形象代言人
不论你是哪个层次的员工,不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牵涉到工作,只要你是以企业的名义参加活动,那么,你就是企业的代表,你的形象就代表着你所在企业的形象。你的衣着,你的举止,你的谈吐,总之,你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你所在企业的形象。
你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接触的人对你所在企业的印象,而企业声誉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的工作品牌形象的好坏,也决定了你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因为,一个企业中的人,不可能撇清自己与企业的关系。
从成功企业中出来的人,老板们抢着邀请,并且花的是大价钱。从破产企业出来的人,老板们都不愿意用,即使薪水要求更低。为什么呢?按道理来说,毕竟破产的是企业而不是里面的员工,怎么能够这么对待员工呢?
但是,对于外人来说,是不可能区分得这么清楚的。你和你所在的企业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融合在一起的。你所在的企业破产了,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你的能力或者经验有问题,就会被看低。你可能说这没有道理,说这是歧视,你说什么都可以,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事实。
曾经有一位咨询公司的离职员工,在网上大肆发泄对前雇主的不满,在咨询师中间引起很大的轰动。随后该员工发现,自己去别的咨询公司遇到了麻烦,因为其他的咨询公司有一条"潜规则":凡是从该咨询公司出来的人,一个都不要。而他的一些同事,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不好意思在自己的简历中加上该公司的就职经历,甚至害怕有人知道自己曾经在该公司做过。
覆巢之下无完卵,你的声誉和企业的声誉息息相关,你不可能摆脱企业的影响。你进入了一个企业,在一定的时期,你就和该企业同舟共济,同命相连。你和企业是在同一辆战车上,一起向着目标前进。
其实不但是企业,任何组织都一样,甚至国家。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自己的鞋子敲打桌子,不但他本人被认为是粗鲁的和好斗的,前苏联也被涂抹上了一层粗鲁和好斗的形象,并因此在国际舆论上处于下风。
企业的声誉并不是通过跟别人争论来维护的,至关重要的是个人的行为。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说得再好,如果没有行为上的配合,甚至行为与言语矛盾,那就只会更加破坏企业的声誉和个人的声誉。
一个老板曾经跟我说自己喜欢用从华为公司出来的人。他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区分哪个员工是从华为公司出来的:到下班的时候,那些立刻收拾好东西呼朋唤友准备离开公司的,一定不是华为公司过来的人。从华为公司过来的人,到了下班的时候并不着急离开,他们会自动留下来加班。
这些从华为公司出来的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习惯性的行为(下班后自动留下来加班)会对老板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以至于老板非常想到华为去参观学习,想看看究竟华为是怎么做的,才能将员工培养成这样。在不经意间,虽然离开了华为公司,他们依旧在宣扬和维护着华为的声誉。
身在企业中,更是随时随地都有维护企业声誉的机会。
比如,拨打和接听电话的时候,你的语气是否平和,你的语调是否明快,甚至你是否挂着笑容,都会通过话筒传达到对方,形成对方对你和你所在企业的初步感觉和认识。可能你的热情,给话筒那边的人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这大大增加了对方和你所在企业合作的可能性。也可能因为你的冷淡和生硬,赶跑了潜在的客户,使公司利益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比如,接触客户的时候,你的专业能力会让客户觉得你的企业具有专业能力;你的职业精神会让客户觉得你的企业是一个正规企业。而你的散漫或者不注意细节,会让客户觉得你的企业是散兵游勇,进而对企业的信誉产生怀疑,造成合作障碍。
曾经有一个公司的老板,仅仅因为员工没有穿西装上班,就狠狠批评了那位员工,并在公司大会上点名批评。当时,老板和员工一起给客户方的总经理以及中层管理人员讲解方案。因为讲解方案的地点就在他们下榻的酒店的会议室,因此,该员工只是穿着衬衫打着领带,而没有像往常到企业演讲时那样穿上西装。
到演讲结束的时候,客户方提议一起吃饭。这次吃饭,并没有选在下榻的酒店,而是选择了当地一家有名的特色菜。因此,在楼下,老板和客户方的人员,都只能等着该员工回到所住房间穿上西装。
老板说,虽然当时和客户方的人员言谈甚欢,但其实自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因为,作为一个正规的公司,自己的员工居然出现这种情况,对于企业的专业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
可以说,关于企业声誉,没有小事,都是大事,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现在,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再不是改革开放初期靠着胆子大、有个创意就能赚钱的时候了。好的企业形象能够给企业加分,也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差的企业形象,则让一些潜在的合作者畏而远之。
曾经有段时间,对于外企,大家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一个很小的例子,某些外企规定,所有的员工出差都必须住五星级的酒店,不论总经理还是一般打杂的员工。这让很多没有进入外企的人非常羡慕,也让一些与外企打交道的企业,觉得外企的实力非常雄厚,因此,在交往中,自觉不自觉地就处于一种弱势。
其实,外企这么做,并不需要多花多少钱。通过与酒店签订长期的合同,通过经常合作获得一个比较优惠的价格,最终算起来,并不会比住小酒店贵多少。但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出差住店的事情,却给外人塑造了一个企业实力雄厚的形象,增加了很多合作的机会。
要像维护生命一样维护企业的声誉,做企业的形象代言人。对企业要有荣誉感和归属感,不说企业的坏话,对于诋毁自己所在企业的言行,要勇于批判。不利于企业的话不说,不利于企业的事情不做,更不要在外人面前贬低自己的企业。
一个随意贬损企业或老板的员工是不受欢迎的,他们在目前的企业不会受到欢迎,在下一个企业也不会受到欢迎。如果企业确实存在不足的地方,负责任的做法是在内部加以解决,给老板提出建议和意见。如果有可能,还要提供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案,而不是牢骚满腹甚至毫无顾忌地肆意宣扬。
即使你跳槽了,也不要诋毁你以前的企业和前任老板。不管你是自己主动辞职还是被迫辞退,都要保持心态平稳。你的诋毁并不能改变现状,不过是呈一时的口舌之快,却会让自己心情更加烦躁,或者毫无必要地得罪人。多想想自己在企业中的成长过程,少回忆那些受到的委屈,这样就不会因离职而到处传播企业的坏话,也不会给你和企业带来任何麻烦。
员工和企业是水和船的关系,水面高了,船也就高了。企业是个人成长的平台,在企业中,要想办法让企业的平台越来越高,这样自己才能随着企业这个平台的增高而获得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