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大树枝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企业的不同业务单位,树叶、花和果实是最终产品,而为这棵大树提供营养和保持稳定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能力。
(1)核心竞争能力是指某些技能或知识集合而非产品和功能。毫无疑问,一个具体的产品或某项产品功能,包括那些受到专利保护的产品和特殊功能也很容易被他人复制,或为一些替代品所替代,而技能或知识集合可能掌握在一群人手中,而这群人的技能和知识集合又是通过组织协调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它们才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能力。
(2)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仅是产品生产技能的协调和技术集成,它也涉及组织和价值传递。例如核心竞争能力常常涉及跨组织边界的沟通、包容和深刻的承诺,核心竞争能力往往是跨越各部门技能或知识的集合。
(3)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并不等同于“核心产品”,尽管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核心产品只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在产品上的一种具体体现,换句话说,某一核心产品可能因市场环境的变化不再受消费者的欢迎,但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会根据需求的变化迅速采取行动,在不改变核心竞争能力的情况下生产出差异化产品,满足顾客的新需求。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核心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4)核心竞争能力根植于整个组织系统,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魅力型领袖或天才人物的存在,它是通过整个企业的组织系统和文化价值传递而发挥作用的,一旦形成这种以整个组织体系和共同的文化价值为基础的组织能力,竞争对手就难以通过简单模仿或挖走几个关键人物复制这种能力。
(5)不存在外延方向上统一的“核心竞争能力”,但存在内涵上统一的核心竞争能力,关键在于“核心”和“能力”两个方面的统一。换句话说,不是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拥有一种为大家所共同承认和易于识别的核心能力,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拥有其独特的核心能力,但这种能力一方面必须为企业带来相对持久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或管理能力。即如果一味地扩充核心能力涵盖的内容,那么核心竞争能力也就失去了“核心”。
3.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判断标准
要分析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首先应建立对核心竞争能力的判断标准。判断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否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唯一标准,是看其能否产生持久性竞争优势。而要产生持久性竞争优势,它应符合四项具体标准,即它应是有价值的能力、独特的能力、难于模仿的能力和不可替代的能力。不能满足这四项标准的能力就不是核心竞争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一种能力要想成为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是有价值并不可替代的;从竞争者的角度出发,是独特并不可模仿的”。只有同时符合这四项标准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才能够具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可为企业创造一种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1) 有价值的能力。是指核心竞争能力具备为顾客创造顾客所重视的价值的能力。例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领先技能可以称为核心竞争能力,而本田的经销网络并非其核心竞争能力,因为顾客购买本田汽车更看重的是本田发动机可以提供诸如省油、低噪音、易加速等对顾客特别有意义的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顾客才是决定什么是核心竞争能力的最终裁判。企业在确定其核心竞争能力时,必须判断该项能力是否对顾客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
(2) 独特的能力。是指那些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极少能拥有的能力。从竞争角度看,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独特性。如果某种能力为整个行业普遍掌握,就不能成为核心竞争能力,除非这家企业的能力水平远远高出其他企业,例如发动机一直是本田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不是福特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这种能力是靠企业自身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创造、提高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竞争对手无法靠简单模仿而获取,因而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3) 难于模仿的能力。是指其他企业不能轻易模仿建立的能力。一般能力是可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只有那些不易模仿的能力与技能才是有价值的核心竞争能力。基于以下因素的混合,有可能产生难于模仿的能力。
① 体现历史:悠久、独特而有价值的企业文化和品牌。例如竞争对手、顾客、分析家都认为,麦肯锡的竞争优势的首要来源是其高深莫测的文化。麦肯锡的文化要求麦肯锡工作的人永不满足,不断地挑战自己,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
② 体现模糊性:竞争能力的成因和应用模糊化,使竞争对手难以理解和学习。
③ 体现社会复杂性:社会复杂性意味着有些竞争能力是复杂社会的产物。如经理与员工之间,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之间的人际关系、信任和友谊等。它们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且难以模仿。
(4) 不可替代的能力。是指那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能力。如果两种不同的企业资源和能力,在执行相同战略的情况下能分别产生价值,那么它们就是战略对等资源。一种能力越难被替代,它所产生的战略价值越高。能力越是不可见,就越难找到它的替代能力,竞争对手就越难以模仿。
总结上述讨论,只有符合有价值的、独特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这四项标准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能力,而只有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由表3 -7中可以看出,四项标准的具体组合决定企业竞争的结果和竞争中的表现。企业战略管理者可以运用此表分析、判断企业各种资源和能力的战略价值,进而判断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在。
| | | | 竞争结果
| | | | | | 竞争无
优势
| 回报
| | | | | 竞争对等
| 平均回报
| | | | | 暂时性的竞争优势
| 均回报
| | | | | 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 回报
|
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分析的内容
核心竞争能力体现为一系列技能、技术、知识的综合体,要准确、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行分析。
1. 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主营业务分析即要分析中小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企业优势是否体现在主营业务上、该主营业务是否有稳定的市场前景,以及本企业在该领域中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地位如何。一个企业若没有明确的主营业务,经营内容过于分散,则很难形成核心竞争能力。或者企业虽有主营业务,但在该业务领域中的竞争地位很弱,也谈不上有核心竞争能力。在分析中,企业可以运用主营领域明确程度、主营领域市场占有率及其行业排名、主营领域收益占总收益的份额、主营市场前景预测等指标和方法对主营业务进行具体评价。
2. 企业核心产品分析
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有形联结,是决定最终产品价值的部件或组件。例如本田公司的发动机、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都是核心产品。当今企业间的核心能力竞争主要体现为四个层次(参见图3—2)。目前第三层次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许多企业以原创或垄断技术、设备供应商的身份向其他企业甚至竞争对手出售其核心产品,以抓住“虚拟市场份额”。日本各大公司以及韩国、美国的跨国公司几乎都通过扩大核心产品份额取得了巨大回报。例如IBM公司改变一贯政策,把核心产品(零组件与模拟件)出售给任何人——无论敌友,结果在1990-1993年间公司对外技术销售额从3亿美元暴涨到30亿美元。佳能公司把激光打印机的发动机卖给苹果、惠普和其他打印机制造公司,致使其核心产品市场份额远大于其最终产品市场份额。这种虚拟市场份额是靠借用其他企业甚至竞争对手的分销渠道和品牌资源来实现的。由此获得的巨大收入和经验,可使公司能够取得足够的资源,来加快核心能力建设的步伐。因此,分析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分析其核心产品。
对核心产品的分析具体应分析企业是否有明确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的销售现状、竞争地位、市场前景、产品的差异性和延展性、扩大虚拟份额的可能性和具体思路等。核心产品可以延展至多个最终产品领域,最大限度地实现核心能力的范围经济。因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过硬的核心产品,则很难说该企业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分析核心产品的具体指标和方法包括: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知名度、美誉度、行业延展度、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及未来市场前景预测等。
3.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分析
核心竞争能力分析主要分析支持企业主营业务和核心产品的核心技术和专长是什么,企业管理人员是否对此达成共识;这些核心技术和专长的价值性、独特性、难于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如何;这些核心技术和专长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企业带来何种竞争优势,强度如何;保护、保持和发展这些核心技术和专长的现时做法、方案和未来计划是什么。
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动态性,昔日的核心能力今天可能已退化为一般能力。企业为了具有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分析,还应涉及更深层次的内容,即企业发展核心能力的能力分析。这主要包括对企业培育和管理核心能力的能力进行分析。
4. 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分析方法
目前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 外部购买,即从其他企业或组织购入与核心能力有关,并有利于其发展
的技能与资源。它的实质是外部核心能力的内部化。具体方式有购买技术与专有知识、购并拥有这种核心技能的企业;
(2) 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降低研发成本、相互获得彼此的特
定技术、资源和技能,以实现核心能力的快速发展。但在结盟中企业还必须注意对自己核心技术的保护,以防培养出潜在竞争对手;
(3) 通过企业自身力量发展核心竞争能力。依靠外部购买或成立战略联盟的方法来发展核心竞争能力,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产生依赖性和核心技术外泄的问题。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利用自身力量培育和发展核心能力应是主要方法,而另外两种只应是辅助方法。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一要分析企业所选培育方法的合理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二要分析企业培育和发展核心能力的长期目标性和计划性。培育和发展核心能力本身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业务领域、多个职能部门、多种资源及能力的长期协同整合,必须用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严密的战略规划来做保证。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制定企业核心能力战略的构想,认为应把如何保护、保持、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对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管理,一般包括五项工作:(1)辨别现有的核心能力;(2)制定获取核心能力的计划;(3)培育核心能力;(4)部署、扩散核心能力;(5)保护并保持核心能力的领先地位。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管理状况,也应围绕这五个方面来逐一进行,依据分析结果,判断企业核心能力管理方面的长处和弱点。
在进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分析时,还可以运用核心竞争能力矩阵的分析方法,以帮助企业准确把握核心竞能力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供了一个核心竞争能力分析矩阵图,用于分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目标。这个矩阵图是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手段(参见图3—3)。
[img=40,87]http://61.187.179.69/ec2006/C293/Course/Content/N9/res/200901022201[30351].gif[/img]
Ⅱ 十年后领先:
[img=40,107]http://61.187.179.69/ec2006/C293/Course/Content/N9/res/200901022201[20901].gif[/img]为保持并扩大现有市场份额,
需要哪些新的核心能力?
| Ⅰ 大商机:
参与未来最诱人的市场,
需要培育哪些新的核心能力?
| Ⅲ 填补空白:
[img=40,100]http://61.187.179.69/ec2006/C293/Course/Content/N9/res/200901022201[5553].gif[/img]若改进对现有核心能力的利用,有哪些可以提高我们现有市场地位的机会?
| Ⅳ 空白领域:
通过创造性地重新部署与整和现有核心能力,能创造哪些新产品或新服务?
|
图3—3
核心竞争能力分析矩阵
(l)填补空白。象限Ⅲ是企业现有核心能力与现有产品或服务的组合。企业可首先列出哪些核心能力支持哪项产品或服务的一览表,然后逐一分析,发现利用其他核心能力支持该项产品或服务以强化其市场地位的商机。这种通过扩大、改进对现有核心能力的利用,来提高现有市场地位的一类作法被称为“填补空白”,佳能和GE公司均成功运用了这一做法。
(2)十年后领先。象限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核心能力,才能确保5年或10年后用户能将我们当作首选供货商。这里的目标是弄清需要建立何种核心能力,方可持续保持并扩大企业在现有市场上的份额。例如IBM公司一直努力发展业务咨询技术,并认为只有建立这种专长,它作为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提供商的地位方能长久保持和加强,因为用户需要购买的不仅是计算机和软件,还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3)过时的专长。象限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目前用于满足现有顾客需求的能力,可能被哪些新能力取代或淘汰?企业的核心能力发展计划应包括对将来可能取代自己传统技能的新能力的侦测、辨识和开发。例如,佳能公司明白,电子数字成像技术早晚会部分取代化学成像技术成为一种新摄影方法,因而一直在实验这项技术以期通过建立数字成像方面的新核心能力来保住自已在摄影业的领先地位。
(4)空白领域。象限Ⅳ是指那些不属于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的产品—市场商机。企业要做的就是开发出或找到这样的商机,来扩展现有核心能力,将其用到新产品市场上去。索尼公司的随身听就是一个开发空白领域商机的成功范例,它将自己在录音机和耳机方面的核心能力用于新产品。
(5)大商机。象限Ⅰ中标示的商机和企业目前的产品市场以及现有核心能力都没有任何关系。但如果这种商机意义重大或十分诱人也可以去捕捉、这时的战略可以是一系列规模不大但目标明确的并购或联营,借此企业可取得并了解所需的核心能力,并研究其潜在用途。
第五节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过程与方法一、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如何分析中小企业的资源、能力、财务状况和核心竞争
能力,以及怎样把中小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特别是那些企业所独有的资源和能力转化为竞争优势,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核心竞争力又源于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企业能力,而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能力源于对中小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换言之,中小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是由企业在长期运行中,将具有战略价值的资源和能力进行特殊的整合、升华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所产生的。这样一个整合过程正是中小企业素质的提升过程,也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内部条件战略分析的过程,参见图3—5。
图3—5
以资源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内部条件战略分析过程 二、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方法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方法依企业的不同情况面呈现出多样化。但是,一般说来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可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进行纵向分析,即分析企业各个方面(职能)的历史沿革,从而发现企业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加强,以及在哪些方面有所削弱。根据这种纵向分析,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各方面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另一类是将企业的情况与行业平均水平作横向比较分析。通过这种分析,企业可以发现相对于行业平均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这种分析对企业的经营来说更具有实际意义。就某一特定的企业来说,可比较的行业平均指标有:资金利税率、销售利税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劳动生产率等。在本节中介绍四种中小企业内部条件分析技术;经验效益(或称经验曲线)法、价值链分析法、SWOT分析法以及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1.
经验效益法
(1)经验效益的概念
所谓经验效益是指中小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随着累积产品
产量的增加,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在这里,“经验”一词与普通经验的概念不同,它具有特殊涵义,它是指到目前为止的累积产量或服务量。因此经验效益也可表述为:随着经验的增加,单位产品(服务)成本下降。这个规律如图3—6所示。图中的曲线称为“经验曲线”。人们从经验曲线中发现,每当经验翻一番
时,单位产品成本总是以一个恒定的百分数下降。譬如说每当经验翻一番时,产
品成本要降到原单位产品成本的x%,一般称这个x%为学习率。举例来说,假如当累积产品产量达到100件时,这第 100件的单位成本为100元。如果学习率为90%的话,当累积产量翻一番达到200件时,则第200件的单位成本应为100×90%=90元;而当产量再翻一番达到400件时,这第400件的单位成本应为90 ×90%= 81元,以此类推。
经验曲线的数学公式为:
Cq=Cn(q/n)-b
式中: q——现时的经验(累积产量);n——以前某时的经验(累积产量);
Cq——第q个产品的单位成本(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并加以调整);
Cn——第n个产品的单位成本(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并加以调整);
b——常数。
常数b取决于学习率x,不同的学习率对应不同的常数。经过计算,学习率x与常数b之间有如表3—8所示的对应关系。
由经验曲线公式可以看出,当学习率一定(即常数b一定)时,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幅度取决于现时经验q与以前经验n的比值q/n。这个经验比值越大,则单位成本下降得就越多。表3—9显示出,对各种学习率,单位成本如何随着经验比率的变化而变化。
经验曲线为一曲线方程,如果对经验曲线公式进行对数化,则公式变为:
1gCq=1gCn—b(1gq—1gn)
经验曲线公式成为线性方程。如以单位成本为纵坐标,以累积产量(经验)为横坐标而在对数标度图纸上画出经验曲线时,它就成为一条直线(见图3—7所示),这样看来更具直观性。
(2)经验效益的来源
经验效益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的一条规律。它虽然在人类开始进行生产活动时就存在,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由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加以广泛地传播。目前已经观察到,经验效益这一规律存在于许多产品的生产和各种服务中,如汽车制造、半导体生产、石油化工、合成纤维、航空运输、远距离通讯服务等。而且经验效益的获得并非与企业规模有必然的联系,任何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可以从经验效益中获益。一般说来,经验效益有下列几方而的来源:
① 劳动效率的提高。当作业人员重复地操作一项生产任务时,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加,其熟练程度就会提高,完成一项任务所用的时间也会随之减少。同时,当重复地操作时,作业人员可对操作过程进行改进,寻找操作捷径,从而提高集体的操作效率。
② 劳动分工与重新设计工作方法。劳动分工可提高作业人员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熟练程度,提高工作效率;而重新设计操作方法亦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从而降低了成本。
③ 新的生产工艺。对生产工艺进行革新和改进是降低成本的一条重要措施,这对资金密集型企业(如钢铁企业、石油、冶炼等)来说尤其如此。
④ 生产设备效率的提高。新设计制造的设备投入生产运行过程时,由于其性能的不完善和操作方法不当,可能会有相对较低的产出量。但随着经验的增加,总能找出对其改进或革新的方法,从而提高其生产效率。
⑤ 产品的标准化和产品的重新设计。产品标准化允许重复操作某项特定的任务,便于作业人员学习与掌握,从而提高作业者的劳动效率。另外,随着对某种产品经验的积累,产品制造者和使用者对产品的性能有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可对产品重新设计,以便节约材料消耗或使产品便于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⑥ 有效地利用资源。随着经验的增加,生产厂家可利用不同的或廉价的生产资源(如利用替代品),对生产要素投入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3)经验效益的战略意义
经验效益所揭示的规律是,随着经验的增加,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因此对处于有经验效益产业(如钢铁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追求以经验效益为基础的成本领先战略是一条可取的竞争战略。一方面,较低的产品成本使企业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的收益;另一方面,在价格竞争战中企业可降低产品售价,掌握竞争中的主动权。在下面三种情况下,一个企业可以获得基于经验效益的成本领先优势。
① 如果企业与竞争对手在起点成本和学习率上相同,则企业只有靠增加经验,即多生产、多销售,才能使单位产品成本较竞争对手降低得更多。如图3—8所示。
②在具有与竞争对手相同学习率的情况下,企业除增加经验(累积产量)外,还可以不同的产品成本起点进入竞争。即使与竞争对手经验相同时,由于较低的产品成本起点,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也会较竞争对手为低。如图3-9所示。这个较低的产品成本起点可来自多方面,如录用素质较高的工人并加以培训;采用更先进的设备;由于原材料供应商经验的增加,供应商降低了售价,从而使企业购得更廉价的原材料等。
③ 加快学习过程,总结前人生产操作经验,使企业具有较低的学习率来参与竞争。即使与竞争对手经验相同时,由于学习率的不同,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也较竞争对手低。这种情况如图3—10所示。
图3-9
不同起点成本的经验曲线
图3-10不同学习率情况下的经验曲线
2.
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法由波特教授提出。他认为企业的生产是一个创造
价值的过程,企业的价值链就是企业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设计、生产、销售、发运以及支持性活动的集合体。一个价值链显示了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生产的整体价值,它是由价值活动和边际利润两部分组成的。如图3—11所示。
价值链中的价值活动可分成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生产实体的产品、销售产品给购买者以及提供售后服务等活动。而支持性活动是以提供生产要素投入、技术、入力资源以及公司范围内的各种职能等,来支持企业的基本活动。现将各项活动分述如下:
(1)基本活动要素
① 进料后勤。它包括这样一些活动:收货、储藏、原材料整理、发放材料于产品生产单位、库存控制、运输车辆的调度以及原料退货等。
② 生产。即将生产要素投入转变成最终产品的活动,如机械加工、装配、
包装、组装、机器维修、产品检验、打印和厂房设施管理等。
③ 发货后勤。有关集中、存储和将产品实际分销给客户的活动,它包括:
收集成品、入库储存、定单处理、发货车辆的调度等活动。
④ 销售。为顾客提供购买本企业产品的途径或方式并促使其购买的各种活
动。如广告、促销、销售人员安排、分配定额、分销渠道的选择、与销售渠道的公共关系、定价策略等。
⑤ 售后服务。提供各种服务以提高或保持产品价值的活动。如安装、修理、
人员培训、零配件供应以及产品的调试等。
(2)支持性活动要素
①采购。在这里采购指购买用于价值链中的生产要素投人的这种职能活动,而非指所购买的要素投人。像所有的价值活动一样,采购活动也运用一定的“技术”,如与客户打交道的手续、标准规则以及信息系统等。
②技术开发。包括旨在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一系列活动,而这些活动通
常由企业的工程技术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来完成。
③人力资源管理。它涉及这样一些活动:人员的遴选、录用、培训、技能
发展以及制订各类人员的报酬制度等。
④企业基础设施。所谓企业基础设施包括总体管理、企业计划、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法律事务、与政府间的事务以及质量控制等。
一个企业的价值链通常是由上述各种活动所组成。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审计,一方而可以对每项价值活动进行逐项分析,以发现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析这个价值链中各项活动的内部联系。这种联系以整体活动最优化和协同这两种方式给企业带来优势。这是因为价值链所表示的不是一堆相互独立的活动,而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的活动组成的系统。因此,通过价值链分析就可以发现,企业的优势既来自于构成价值链的单项活动本身,也来自于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而且从更广泛的角度讲,企业的价值链蕴藏于范围更广泛的价值系统之中。从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的关系角度来说,供应商具有用于下游企业价值链中投人外购的价值链,而企业的产品最终又会成为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因面企业的优势既可来源于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可来源于企业间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效益。
3.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所谓SWOT分析法,是指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本书采用SWOT分析就是确认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据此确定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最大程度地利用内部优势和机会,使企业劣势与威胁降至最低限度。常用的方法是详尽地明确行业状况和中小企业内部战略环境。对所列的因素逐项打分,然后按因素的重要程度加权并计算其代数和,以判断其中的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的机会与威胁。企业SWOT分析如图3—12所示,企业战略地位评估矩阵如图3—13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