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关礼仪讲义] MBA导师《公关礼仪》授课讲义 公共关系需要传播沟通多种类型的信息、协调融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减少与社会的各类摩擦、矛盾与冲突,为组织创造一个“人和”的社会关系环境。在组织与社会各界交往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遵守各式各样的礼仪要求。它是组织风貌、员工精神状态及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工作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影响组织形象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1 公共关系礼仪概述
1.1公共关系礼仪的基本概念
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的系统,它的存在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交往是相互的,无论何种形式的交往都离不开交往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彼此认同与互相尊重。交往者为了实现彼此的认同与尊重,必然会选择一定的、共同认可的参照标准,这种参照标准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礼仪。
英语中的“礼仪”一词源于法语“Etiguette”。在法语中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的法国法庭,为了显示司法活动的威严和保证司法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不但制定了许多法庭的规定,而且将这些规定印在或写在一张长方形的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使其入庭后有所遵循。这个通行证就叫Etiguette。进入英语语境后,这个词的意义有所扩大,不单指法庭上的通行证,而是泛指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因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准则。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礼仪”一词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礼仪卒度,笑语卒获。”(《诗经.小雅.楚辞》)意为“古之祭祀礼仪尽合乎法度,笑语尽得其节制。”而孔子也说“克已复礼”,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按照一定的程序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与仪式四个方面。
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如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等。
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待人接物的形式,如拜会、回访、挥手致意等。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饰、表情、姿态等。
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活动,如开业典礼、迎送仪式等。
公共关系礼仪是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为了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而应当遵循尊重他人、讲究礼节、注意仪表、仪式等的规范和程序。
公共关系礼仪对于公共关系人员来说,起着进行社会交往、发展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懂得公共关系礼仪,他们出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场合,就会更加受到欢迎与尊重,获得更多的支持与理解,由他们所代表的组织的形象也就会随之高大起来。
1.2公共关系礼仪的重要原则
公共关系礼仪具有与一般人际交往礼仪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它是由人际交往礼仪发展而来的同时公共关系礼仪是公共关系学的子系统,它是公共关系人员在实践的公关工作中通过自觉的建构过程而获得的,又有一些与公关工作相应的重要原则。总体来说,公共关系礼仪应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
1、自觉美誉原则
公共关系礼仪主要是为树立组织良好形象、获得公众美誉服务的,公关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他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组织的声誉与形象。因此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公关人员必须具备自觉性,一方面洁身自好,严格按照公关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自已的言行举止,让公众对自己代表的组织产生良好的印象,使组织获得公众的信任与赞许。另一方面,增强主观能动性,用心学习、钻研、感悟、实践各种礼仪规范和程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朝着实现自身及组织美誉的目标而前进。
2、真诚尊重原则
公共关系礼仪对于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来说,虽然只是形式和手段,但却应当成为公共关系人员情感的真诚流露与表现。公共关系礼仪的核心就在于它应该从根本上体现公共关系人员对公众的真诚与尊重,而并不在于追求外在形式的完善。如果没有这种尊重与真诚,一切礼仪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装饰。礼仪不应摆谱,做花架子,否则,就会引起公众的反感,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公关活动的失败。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海尔人实实在在的对公众的服务理念,对公众的关心与重视。
3、灵活运用原则
《孙子.虚实篇》中有:“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公关礼仪的具体规范既是具体的、严肃的,但又是可变的、灵活的。任何公关礼仪都不是僵死的教条,需要根据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的不同而灵活运用。礼仪是一种装饰性的规则形式,但又是一种灵活性很强的形式,是一种既严格又自然的形式。公关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适时的实现角色的转换。香港正大实业公司总裁王光英先生说得好:到哪座山就唱哪座山上的歌,到狼群里就要学狼叫。这应当成为公关人员实施各项礼仪的重要守则。
2 公共关系日常交往中的礼仪
2.1介绍
所谓介绍,就是自己主动沟通或通过第三者从中沟通,使双方建立关系的社交形式。在社交场合,如能正确地利用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广交朋友,而且有助于自己进行必要的自我展示和自我宣传。日常交往中的介绍依据介绍主体的不同,主要有自我介绍与他人介绍两种形式。
1、自我介绍
在许多社交场合,为了有意接触某人或为了多结交朋友,必须主动介绍自己,这就是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一种公共关系社交礼节,同时也是一种社交能力,公关人员应该很好地掌握。
(1)自我介绍的内容:自我介绍的内容很多,一般来说有姓名、籍贯、年龄、职业、工作单位、毕业学校、工作经历、特长爱好等,必要时还要介绍家庭情况、工作能力、成就与贡献等。总之,要根据需要作简单或详细的介绍。
(2)自我介绍的方法:自我介绍要讲究方式、方法,一般情况下,自我介绍可以分为下述四种具体方式:
第一,应酬式的自我介绍,适用于某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这种自我介绍内容要少而精,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
第二,工作式的自我介绍,主要运用于工作之中,故而又叫公务式的自我介绍。其内容包括本人姓名、供职的单位及其部门、担负的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等三项内容。
第三,交流式的自我介绍,主要适用于社交活动中,它是一种刻意寻求与交往对象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希望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建立联系的自我介绍,又叫社交式自我介绍。其内容大体应当包括介绍者的姓名、工作、籍贯、学历、兴趣以及与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的关系等。实际主动介绍时并非面面俱到,而应依照具体情况而定。
第四,礼仪式的自我介绍,适用于讲座、报告、演出、庆典、仪式等一些正规而隆重的场合。它是一种表示对交际对象友好、敬意的自我介绍。其内容亦包含姓名、单位、职务等项,但是还应多加入一些适宜的谦辞、敬语,以表示自己对交际对象的敬意与尊重。
(3)自我介绍的礼仪
第一,及时,坦然。人们初次相见,彼此都有一种了解对方的愿望,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如果你能在这个时候及时、准确地作自我介绍,使对方的愿望得到满足,是对对方的尊重。
第二,掌握分寸。自我介绍一方面是对自己基本情况的客观陈述,同时也包括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掌握好分寸意味着:首先要自知,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他人的赞誉,严格剖析自己的短处,从而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其次是自谦,自我介绍应留有余地,一般不宜用“很”、“最”、“第一”等词,谦虚是公共关系人员应当具有的一种美德;再次是自嘲,自嘲是一种以自贬的口吻,在诙谐、幽默中表露出自信和自得,增强了语言的风趣性,有利于活跃交往的气氛。
2、他人介绍
他人介绍,又称第三者介绍,它是经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搭桥的一种介绍方式。公共关系人员在介绍他人时,不仅要熟悉双方的情况,而且要懂得介绍的相关礼仪。
(1)介绍的语言
介绍的语言即介绍人在为他人介绍时应说的话。介绍的语言宜短不宜长。较为正规的介绍,应该使用敬辞,如在介绍前加上“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下……”之类的介绍词。在非正式场合,则可以随意一些,如“某某小姐,您认识某某先生吗?”、“小张,来见见某某先生,好吗?”
为他人作介绍,要避免给任何一方厚此薄彼的感觉。不能对一方介绍得面面俱到,而对另一方则介绍得简略至极。另外作为介绍人在作介绍时,若能积极找出被介绍双方的共同点,则会使得初次相识之人进一步的交谈变得更加顺畅。
(2)介绍的顺序
所谓介绍顺序,即介绍时所涉及的把谁介绍给谁,或先介绍谁,后介绍谁的问题。为他人作介绍,应遵守两条基本的顺序原则:一是个人或少数人优先被介绍给多数人;二是位尊者优先了解对方情况,即“尊者居后”的介绍方式。在日常交往中,为他人介绍的先后顺序大体有以下六种情况:
l
先把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再把地位高者介绍给地位低者。
l
先把晚辈介绍给长辈,再把长辈介绍给晚辈。
l
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再把女士介绍给男土。
l
先把客人介绍给主人,再把主人介绍给客人。
l
先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再把已婚者介绍给未婚者。
l
把个人介绍给集体,再稍作集体的整体说明。
(3)介绍的称谓
为他人作介绍时,合理的称呼对方,既是对他人的尊重,又反映了公关人员自身的礼仪修养。称呼的方式有多种,目前在我国常用的有如下六种:
第一,一般称。
这是最简单、最普遍的称呼方式。如“先生”、“小姐”、“女士”等等。成年男子无论婚否都称“先生”,已婚女士可称“夫人”,未婚女子称“小姐”,对不了解婚姻状况的女子可通称为“小姐”、“女士”。如知道姓氏最好加在“先生”或“小姐”前,给人以亲切感。(“先生”一般指男士,但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对身份、地位、声望极高的女性,亦可称“先生”,如冰心先生、杨絳先生等。)
第二,职务称。
以对方所担任职务来称呼,如经理、董事长、书记、厂长、主任、校长、市长等,表明身份、级别的高低。以职务相称时可以加上姓氏,如刘市长、李主任等。
第三,职业称。
对职业性很强的行业,如医生、教师、律师等可直接用职业名称来称呼。最好在职业之前冠以姓氏,如张老师、程医生等。
第四,职称称。
这是以职称、学位或军衔来称呼他人。如教授、博士、上校、工程师等。最好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如丁教授、刘工程师等。
第五,辈份称。
如小孩对年长男士称“爷爷”,对年长的女士称“奶奶”,对与父亲年龄相当的男士称“叔叔”、“伯伯”等。在“爷爷”等称呼前可以加上姓氏,如孙爷爷、钱叔叔。一些中年30-40多岁的女性,可按辈份喊声大姐,既得体又容易被接受。相对年长一些40多岁以上的女性则可称阿姨。年龄更大的男性可称老伯、老先生、老人家。有的以姓氏加“老”、“公”来称呼,如张老、茅公等,这对干部及知识分子尤为适用。
第六,随意称。
关系比较亲密的邻居、同事或比较熟悉的同龄人可以用“老”或“小”来称呼。稍大者“老”加姓,稍小者“小”加姓,如老张、小李等。小字辈可称小朋友、小同志、小伙子、小姑娘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