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导师讲义] 清华大学 EMBA 课堂《沟通无极限》培训讲义 沟通就是信息交流,它可以是通讯工具之间的,如电报、电话等, 这是通讯技术研究的问题;也可以发生在人与机器之间,如人机对话等,这是人工智能研究的范畴;还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这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在组织中发生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或者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才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课题。
在组织行为学中,沟通指人、群体、组织之间传递信息并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共同理解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同意,而是说人们必须对所传递信息的含义有相对准确的理解。因为群体、组织之间的沟通最终要通过人际沟通来实现,所以人际沟通是最基本的,以下我们所说的沟通即指人际沟通。
沟通不同于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它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其次,它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而且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第三,心理因素在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沟通双方需彼此了解对方的动机和目的,而交流的结果是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第四,在沟通中会出现人所特有的心理障碍。人际沟通不仅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且具有心理保健及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功能。依此可将人际沟通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满足需要的沟通。所谓工具式沟通主要是为了传达信息,将传达者自己的知识、经验、意见与建议等认知元素传递给接受者,以便影响接受者的认知结构、知觉思想及态度体系,进而改变其行为,以达到组织目标。所谓满足需要的沟通,主要是情感元素的传递,即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意向态度,籍以求得对方的同情、共鸣、支持、友谊和谅解,消除内心的紧张,从而确立和改善与对方的人际关系,以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要。人的心理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故实际中的沟通往往是这两种功能互相渗透、兼而有之。如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在于它向人们昭示了真实的人生,更在于它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沟通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沟通把许多独立的个人、群体和组织串联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有人甚至认为,国家、社会、种族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沟通问题,即“人类最大的失败在于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及了解”。美国的一些调查说明,企业 管理人员在沟通方面所花的时间占工作时间的50~90%。
对一个组织来说,沟通的作用在于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当的信息,用适当的方法,传递给适当的人,从而形成一个健全、迅速、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以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来可体现在三个方面:
1.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材料,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正确决策是组织高效运作的关键,无论是“做正确的事”还是“正确地做事”都是决策要解决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原因的分析,还是各种方案的选择比较,都必须以所掌握的有关组织内部、外界环境的信息为依据。决策的失误往往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备所导致。在组织的竞争中,先拥有信息就掌握了主动权;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完备的信息,就能获得竞争优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说明的是信息的重要性。而要获得完备的信息,就必须保证沟通的有效性。
2.沟通是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的工具,是有效控制的基础。组织对员工的职责由于处境不同、利益和知识经验各异,因而组织成员、群体对某些问题、某一措施的认识和态度有差异。这会影响组织成员、群体的行为,进而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分歧过大甚至会危及组织的存在,导致组织的分裂或解体。因此,为了使人们达成共识、理解并执行组织的决定,就必须通过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换意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并协作行动以完成组织目标。没有沟通就无法协调,无从控制,不可能实现组织活动的效果。
3.沟通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方法。在工作中,明确告诉员工做什么,如何做,没有达到目标如何改进,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这些具体目标的设置、工作过程中的持续反馈以及对理想行为的强化都要通过沟通实现。有效沟通所带来的组织内部经验传递、学习提高,也是一种激励手段。
4.沟通提供了情绪表达机制,是组织成员之间、特别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有效的沟通,可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要,通过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增进了解,达到默契,使人际关系趋于融洽。沟通为员工提供了一种释放感情和压力的情绪表达机制,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取决于沟通的水平、态度和方式。领导者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虚心征求意见,就是沟通的一种方式。所以沟通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总之,沟通是组织中一切活动的基础,巴纳德将沟通视为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是领导人员的基本任务。 §9.1 沟通的过程
沟通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包含三个要素:信息源(发送者)、信息和接受者。沟通过程中,信息首先被转化为便于传递的信号形式——编码,然后通过媒介物(通道)传送给接受者,由接受者将收到的信号转译回来——解码,并作出反馈。这样信息的意义就由一方传给了另一方。
图8-1描述了沟通过程。这一模型包括7个部分:(1)信息源;(2)信息;(3)编码;(4)通道;(5)解码;(6)接受者;(7)反馈。此外,整个过程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这就是噪声。无论是内部噪声——如说话人或发声者的声音过低,还是外部噪声——如同事在邻近高声喧哗,都可能在沟通的任一环节上造成信息失真。
如图8-1所示,信息源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生成了信息(有时是承载信息的物理产品),被编码的信息受到四个条件影响:技能、态度、知识和社会一文化系统。首先,成功的沟通还要求一个人的听、说、读,以及逻辑推理技能。如果教科书的作者缺乏必要的技能,就很难用理想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学生。作家能够成功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依赖于作家的写作技巧。其次,我们在本书第2章中指出,个体的态度影响着行为。人们对许多事情有自己预先定型的想法,这些“先入为主”的想法影响着我们的沟通。另外,我们关于某一问题的知识影响着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任何人都无法传递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反之如果编码者在某一问题上的知识极为广博,则接受者也可能不理解传递的信息,所谓的“曲高和寡”就是这种情况。最后,与态度影响行为类似,我们在社会一文化系统中所持的观点和见解也影响着行为。信仰和价值观(均是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沟通的双方。
在沟通过程中,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支持性装置来传递信息,信息本身都会出现失真现象。人们传递的信息实际上是经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当人们说话时,说出的话是信息;写作的时候,写出的内容是信息;给画的时候,图画是信息;作手势的时候,手的动作、面部表情是信息。人们用来传递意义的编码和信号群、信息本身的内容,以及信息源对编码和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所作的决策,都影响着信息,三者之中的任一方面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
通道是指传送信息的媒介物。它由发送者选择。口头交流的通道是空气;书面交流的通道是纸张。传递一个具体的信息可以选择多种通道,但不同的通道有不同的传递效果。比如邀请别人参加舞会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书面表达,但两种表达方式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组织中,不同的信息通道适用于不同的信息。如果大厦着火,使用备忘录方式传递这一信息显然极不合适!对于一些重要事件,如员工的绩效评估,管理者可能希望运用多种信息通道,如在口头评估之后再发出一封总结信。这种方式减少了信息失真的潜在可能性,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效果。
接受者是信息指向的个体。但在信息被接收之前,必须先将其中包含的符号翻译成接受者可以理解的概念和形式,这就是对信息的解码。与编码者相同,接受者同样受到自身的技能、态度、知识和社会—文化系统的限制。信息源应该善长于写或说,接受者则应善长于读或听,而且二者均应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另外,接受者的态度及其文化背景也会导致理解的差异,使所传递的信息失真。
沟通过程的最后一环是反馈回路。“如果沟通信息源对他所编码的信息进行解码,如果信息最后又返回到系统当中,这就是反馈。”也就是说,反馈把信息返回给发送者,并对信息是否被理解进行核实。
沟通过程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信息源的初始信息与接受者接收到的信息之间的异同,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的程度可以通过反馈来衡量;其次沟通者对所传递信息的保留时间长度也可以成为判断沟通有效性的依据,它表示了沟通的强度。对于每一个沟通者而言,对信息的接收都分为关注、理解、接受、保持四个步骤。每一步骤中,都有许多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