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4 04: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诊断费用管理(2)
如果费用不是用于扩大“增量”,就必然导致“存量”(“存量”即原有基础销量)不保的现象。为了确保“存量”下滑,企业往往要动用“紧急费用政策”确保销量,紧费用政策通常是“计划外费用”,在救急情况下使用的“紧费用政策”往往会挤占后期的“计划内费用”。因此,一旦使用“紧急费用政策”,企业的正常费用往往就被打乱了。
确保费用用于“增量”,就要把费用优先用于下列产生增量的营销行为,如新品推广、新终端开发、新通路开发、新市场开发、新终端客户的开发等。当经销商的“增量”扩大时,其毛利自然增加,要求厂家追加费用的期望就会降低。否则,经销商就会陷入下列恶性循环:经销商销量下降→经销商毛利下降→要求厂家增加费用弥补毛利下降→经销商把费用作为“收入”而不是市场推广费用→销量继续下降……
在此,提醒营销管理者和一线营销人:只有优先把费用用于产生“增量”的营销行为,才不会为了保“存量”而打乱费用计划,更不会出现经销商“把费用当利润”的现象。
费用管理:中央集权还是分级管理
典型现象:中国本土企业的费用管理基本上有三种模式:第一,集权管理,审批权限归总部;第二,包干制,对费用实行额度控制;第三,费用分级管理,把总费用“化整为零”,每级掌握一定的费用额度。
解析:在此,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费用管理的逻辑思维:究竟是因为费用多了销量才高,还是因为销量高了费用才多?无疑,费用是“前因”,销量是“后果”。但是,包干制恰恰不符合上述逻辑。包干制隐含的逻辑是:销量越高,费用越多。
以前费用包干制被广泛运用,目前仍然是中小企业费用管理的主要手段。可以说,费用包干是本土企业在缺乏费用管理能力情况下“放弃管理”的一种无奈举措,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做不大的重要原因。目前,优秀企业的费用通常只与“市场动作”和“增量”挂钩,极少与总销量直接挂钩。因为正是销量小的市场,最迫切需要费用支持。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中央集权式的费用管理模式。在一线人员缺乏费用约束力的情况下,中央集权式的费用管理模式是主流。但是,这种模式已经招致一线人员广泛的批评,主要是一线人员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往往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提供费用支持。同时,讨价还价、“会哭的孩子多吃奶”,也导致费用管理成为一线与总部的博弈。不论博弈结果如何,受伤的总是市场。
费用分级管理看似解决了费用包干和中央集权的弊端,实际上其效果更糟。每级管理者都掌握一点费用审批权,似乎每级管理者都无话可说,实则每级管理者都牢骚满腹。费用分级管理不仅造成费用分散使用,更使费用监控成了大难题。
费用管理的核心不在于谁来审批费用,而在于除高层外,每级营销人都有无限使用费用的冲动,即缺乏费用自我约束能力。对多数营销人而言,费用只是“控制指标”,不是“考核指标”,因此,总是希望费用“多多益善”。
为什么高层有控制费用的意识而其他人员没有呢?这是因为对高层的考核不仅包括销量,还包括利润。费用的增加,既可能增加销量并进而增加利润,也可能直接减少利润。因此,费用是一把双刃剑。
要改变费用管理方式,必须先从改变绩效考核方式入手。如果费用仅仅是“控制指标”,费用管理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只要把高层的利润压力分解到各级管理者身上,各级管理者就会慎重使用费用,更不会滥用费用。
行情看淡:增加费用还是减少费用
案例:2006年初,一家企业在行业遭遇周期性低谷,70%的企业销量下滑,纷纷裁员,缩减费用的情况下,毅然大规模扩大人员编制,并且增加费用额度,实现了行情看淡环境下的销量增长。
诊断:行情看淡,企业的本能反应是“裁员”、“缩减费用”,于是企业的销量随着行情一起淡下来。每当发生这样的情况,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心态坦然。
我经常向企业强调,旺季做“增量”是做“加法”,而淡季做“增量”是做“乘法”。淡季1万元的“增量”,到了旺季可能变成2万元、3万元或5万元;旺季1万元的“增量”,到了淡季可能只有几千元。因此,淡季是做“增量”的最佳时机。
营销人的思维一定要避免进入“合成谬误”状态。旺季,当企业都扩充人员,增加费用时,市场竞争反而更激烈,这就是“合成谬误”。进入淡季,企业相继裁员,缩减费用时,费用的使用效率反而可能更高。
行情看淡时,经销商和终端的盈利下降,此时,稍微动用费用政策可能就撬动了经销商和终端。因此,只要措施得当,行情看淡可能恰恰是颠覆市场的最佳时机。
上述企业在行情看淡,竞品纷纷撤离人员的时候,加大费用、扩充人员,挖竞品的二批和终端,在对手没有反抗的情况下就把市场基础做得更扎实。该企业预计,一旦行情高涨,公司的销量有可能增加一倍。
老板的心病:费用花不出去
典型现象:老板在费用管理时的心态很矛盾:一方面,老板都很“抠”,可花可不花的钱通常不花,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另一方面,又怕费用花不出去,因为不花钱怎么可能挣钱。
诊断:一些业务员之所以觉得老板们很“抠”,是因为很多费用申请被老板们“枪毙”了。费用申请被“枪毙”的主要原因不是老板们怕花钱,而是一线营销人不了解老板们的心态。我见过很多费用申请单,最简单的只有一个费用总额,稍微好一点的附一个费用清单,至于为什么必须花这笔钱?如何控制费用?经销商为了配合费用的使用应该做哪些工作?如何评估费用使用效果?费用申请单上很少提及。在老板们看来,这样的费用申请只是一个吞噬利润的黑洞。
在员工眼里的费用,在老板眼里是投资。老板的投资思维模式是:花一分钱,一定要挣回两分钱。因此,在申请费用时,要学会给老板“画饼”,要告诉老板:钱花出去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在费用有限的情况下,老板使用费用的原则是“见苗浇水”。即费用总是投向有希望的市场,市场越好,老板越愿意投钱。而对没有希望的市场,则是“见死不救”。
中小企业的老板在决定费用投向时还遵循一条原则:把费用当作短线投资,不做长线投入。中小企业的老板更关心费用投入的短期效果,最好能够当期见效。对那些为了未来市场而做的长线投入,老板的心态通常是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