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己成为“可有可无”的人 积极和热情是克服困难的前提。但是,现代职场中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有效地融入到团队之中。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在团队中主动贡献,总是让团队为了他必须特别费心协调,就算他能力再好,也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
就像在现实场景中,同样一份工作,由不同的人来干,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的人很有活力,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创造出许多辉煌的业绩,这使得企业管理层对他刮目相看。而另一些人,做事懒散,对工作冷漠处之,既难以取得上级的认可,自己的潜在能力也无所发挥。
显然,职场中的你如果不关心工作,上级自然对你也会丧失信心,进而让你成为企业里可有可无的人,这时你也就等于取消了自己继续从事这份职业的资格了。
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位做计算机的工程师在公司人事缩减时被裁,他难过极了。“我又没犯什么错,”他沮丧地问同事,“经理为什么把我裁掉?”
“大概是你哪里做得不够好。”同事A说,“还记得上次他要你指导业务部门使用计算机,你坐在那里没事做时刚好被他逮到?”
“什么,我没事做?那时大家刚好都没有问题,我才自己上网的。我不是照样在一旁待命,有人发问我不也是马上就去?”他反驳。
“就是啊!”同事B附和,“经理留下来的另一个工程师,那天帮另一个部门的人修计算机,修到整台计算机坏掉,经理没裁他,竟然是裁你,真说不过去!”
“你有冒犯过谁吗?也许是别的部门的人说了你什么坏话。”同事A又问。 “会不会是上次那个无理的主管不满意你的态度,记得吗?”同事B说,“他不会用计算机还自作聪明,后来把自己计算机弄坏了,还将责任推到你身上。” “但那次经理为我说话,他明白当时是主管的错。”工程师回答。 他们徒劳无功地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同事A终于说:“哎,不服气你去问他嘛。”
“可是,”他犹豫了起来,“这样好吗?没看有人这样做过……” “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去自取其辱,”同事B附和,“裁员还会有什么理由?何必挑明了让大家尴尬?” “但是问清楚了,真有错,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不是吗?”同事A说。 同事A的话让这位工程师回家想了好多天,一直耐不住心里的不满和疑惑,终于决定亲自找经理谈一谈。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这次裁员的原因。我知道这次为了精简公司编制,总得有人给裁掉,但我很难把裁员的原因和我的表现联想在一起。”他将在心里排练好久的话一口气全讲了出来,“如果真的是我的表现不好,请经理指点,我希望有改进的机会,至少在下一份工作上我不会再犯一样的错误。”
经理听完他的话,愣了一下,竟露出赞许的眼神:“如果你在过去的工作中都这么主动积极,今天裁的人肯定不会是你。” 这回换工程师愣住了,不知所措地看着经理。
“你的工作能力很好,所有工程师里你的专业知识算是数一数二的,也没犯过什么重大过失,唯一的缺点就是主观意识太重,缺乏合作精神。如果团队中某人不懂得主动贡献,团队总是为了他必须特别费心协调,就算那个人能力再好,也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经理反问他:“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办?”
“但是我并不是难以沟通的人啊!”工程师反驳。“没错。但如果你将自己的态度和同事相比,以10分为满分,在积极热心这方面,你会给自己几分?”经理问。
“我明白了。”工程师说。原来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员工。 “你有专业能力为基础,如果你积极热心,懂得借着合作来运用团队的力量,你的贡献和成就应该会更大。”接下来的半小时,工程师虚心聆听经理给他的建议。他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假设某个被裁员的原因,躲起来怨天尤人,也很高兴因为不耻下问,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在哪里。 不仅如此,经理很高兴看到他如此上进的一面,几天后亲自打电话介绍他另一个职位,比原来的工作还好。 如果这位工程师在被裁员后躲起来怨天尤人,就不可能通过经理的协助看到自己的缺点。好在他学会了合作的第一前题: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而当别人感到被关心时也会付出相对的善意,分享自己的资源,就像这位工程师的经理愿意介绍他到另一个更好的职位一样。这就是合作最大的益处。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忘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合作关系。一个人可以聪明绝顶、能力过人,但若不懂得以积极热心来培养和谐的合作关系,不论多成功都得付出事倍功半的努力。
而在现实职场中,不积极热心的人在团体中只会做好被吩咐的工作,愿意付出的人就算能力有限,却能带动团体,集结众人的力量,使工作加倍顺利地进行。
所以,有志于职场成功的人,必须牢记:千万别让自己成为企业里“可有可无”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