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7|回复: 2

[MBA导师讲义]《管理学》第一章《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30 02: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 管理的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都受管理的本质的制约和影响,一切管理理论和方法,也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管理的本质这个问题。管理的本质应该是一切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核心,但令人遗憾的是,所有的管理学派都没有对管理的本质作出合理的解释,对管理的认识一直停留在管理现象的表面上,虽然各管理学派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研究重点各有所侧重。
如经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茨伯格认为管理有以下特点:大量的工作,始终不懈的步调;工作活动具有简短性、多样性、琐碎性;把现实的活动放在优先地位;爱用口头交谈方式;处在管理者的组织与联络网之间。
而科特在调查研究总经理时发现,总经理们工作行为的许多方面极为相似。科特认为管理行为大致可分为以下的12种模式:他们大部分时间用于与人交往;他们耗费时日交往的人不仅有公司老板、直接的下级部门经理人员,也包括许多其他人;谈话话题范围宽广;交谈中,总经理们都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交谈中,总经理们很少做出任何“重大”决定;这些交谈还包含了相当数量的玩笑、打趣和其它与工作无关的事情;邂逅谈话这一类型事例数量较大;在这些交谈中,总经理们从不做出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命令”或“指示”;然而,总经理们总是希望通过交谈影响谈话对象;总经理们在安排与别人交谈的时间上,他们经常显得被动,以“反应型”的方式进行;总经理们与别人交谈的时间总是花费在—些简短且不连贯的谈话中的;总经理们工作时间均较长。
我们可以看出茨伯格和科特对管理的分析就是典型的管理现象,他们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管理者的行为,把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汇总,就得出了管理行为的一些特点。但是,他们只是描述了管理行为的一些特征、现象,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他们都没有对管理行为进行深入地分析,因此,隐藏在现象背后管理的本质,并没有被认识到。
管理学的代表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一系列职能形成的过程,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管理过程学派的这种观点,虽然已正确地把管理视为一种活动或行为,但是,仅仅确认了管理是一种活动或行为,却没有给定是何种活动或行为,没有把管理这种活动或行为同其他活动或行为区分开。如果简单地把管理理解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活动的总称的话,那么管理就成了一项项具体的活动而失去了它统一的实质,显然这些活动不能成为管理的根本性质,管理应该有着比这种定义更广泛、更复杂的内涵和本质。那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呢?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活动,因而它也就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具有某种相通性。我们可以用哲学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比较的方法以及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来探讨管理的本质。
一、比较的方法
我们知道,任何组织里的对实现组织目的有效活动都可以分为两大类: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业务活动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管理活动的直接目的却是协调业务活动,使组织目标能有效地实现。既然业务活动能够直接完成组织的目标,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管理活动呢?其实,之所以需要管理,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
假使资源的供应是无限的,人们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要人有人,要时间有就时间,要空间就有空间的话,那么组织的活动将可随心所欲。然而,在当今的世界,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求却是不断增长的。人类社会面对着一对尖锐的矛盾:一方面组织中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是稀缺的;而另一方面,人类的欲望却是无限的。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资源与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
如何合理分配这有限的资源?分配之后的资源又该如何组织、控制和协调?我们需要用另一种活动来调整业务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管理者利用组织中的资源来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的。管理活动的任务或目的,不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那样,是为了发现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改变外部客体的存在形式,直接获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而是在于通过协调、组织、领导和控制,使人力、物力、财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某种合理的组合方式,使组织成员投入最少量的时间、精力、资金和物资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区别在于并非直接实现组织的目的,而是通过提高效率间接实现组织的目的。追求效率也正是组织中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区别之所在,因此,追求效率正是管理的本质。
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组织目标和组织环境是影响管理行为的四个要素。在这四个要素中组织环境、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是变化的,组织环境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随着组织的不同而不同,但不论组织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终极目标,所有的组织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尽管其他三个管理要素是变化的,但组织目的的不变的。由于组织目的的固定,而管理行为要受组织目的的制约,只要组织目的不变,不管其他管理要素如何变化,管理行为始终都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尽可多地完成预期的目标,追求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一句话,管理的本质就是追求(组织)效率。效率是管理的灵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败的最终标准,管理就是为了使组织获得更大的效率,更快更好地达到组织的目的。管理学理论研究网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是什么?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这是一个恒久成立的、并不新鲜的命题。然而究竟该从哪个角度、什么层次去理解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意义,人们的概念还不十分清楚。反观管理实践领域,很多问题和差距恰恰反映出对管理二性的理解和把握不当,因此,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科学是经过整理的知识。任何科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发展知识。科学方法应该通过观察确定事实,对这些事实进行分类和分析后,找出因果关系。如果这些概括或假设经过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也就是反映了或说明了实际,因此有助于预测在类似环境下将发生什么情况,这些概括或假设就称为原则。理论是将相互储存的概念和原则系统地组合起来,从而构成重要知识的框架或组合。在管理领域里,理论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手段,对重要的有关的管理知识进行分类。
管理是一种科学,即:根据实际情况行事。如果主管人员运用经过组合的管理知识,就能够把管理工作做得更好。这种指导实践的组合知识,就构成为科学,体现为一系列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管理理论。不错,指导管理的科学相当粗糙,不够精确。这是因为主管人员要处理的许多变量是极其复杂的。但是现有的管理知识肯定能够改进管理工作。医生如果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师一样。高级管理人员如不掌握管理科学,只能是碰运气的,凭直觉的,或者靠老经验。
然而管理实践如同其他实践一样,如医学、音乐作曲、工程设计甚至棒球运动,又是一种艺术。艺术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它因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与准确程度不同而迥异。艺术要求人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要将无生命的数字、原则等等一切所需要素配置结合得最有效率,不仅知道何时何情境该怎样做,而且分寸火候拿捏得当,恰到好处,最后还要加上一点儿即兴发挥的天才和创意。科学告诉我们:引力将使水滴从高处流向低处。然而,科学无法一一定义从不同角度、不同材料、静止与运动有别的坡面上下滑的水滴的轨迹。正是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管理绩效与境界的高下之分。
从上述阐释中可以看出:科学与艺术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管理是一座冰山,艺术性主是露出海面的晶莹剔透的尖端,科学性则隐藏在海水之中,承托着上层的部分。管理是一株大树,科学是庞大的、不断深钻并四处扩展的根系,艺术性则因外界环境如阳光、气候各异而形态万千,或开花结果或凋死亡。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世纪,也是一个时代的交叉路口,知识、观念、价值和方法都处于变革之中,混沌理论(Chao Theory)成为现实世界的主流和对其的描述,万事万物均丧失了规律,一切都显现为像掷骰子一样的随机。管理者面对的是新的游戏和新的规则。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中,100年前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是否已将终结?那些“科学”的原则被认为很可能招致灾难。那么,管理是否仍是一门科学?管理的科学性的贡献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仍能实现呢?
其实,这中间存在着一个重大的误解。泰勒从未主张企业组织森严、繁文缛节。相反,他也像今天的管理专家一样极力主张进行思维革命。他说过:“科学管理并非追求效率的工具,也不是节约费用的新系统,更不是支付工薪的新准则。实质上,科学管理是在任何机构或行业里工作的人所面临的一场彻底思维革命。这才是科学管理这场伟大的思维革命的精髓之所在”。
实际上, 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我们恰恰应该反思对管理的科学属于未给予正确的和足够的重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管理有硬性与软性的之分。对于硬性的要素(战略、结构和系统),其科学性的成份更多。在变化的环境中,科学性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技术,更多地表现为遵守一种规范,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原则、程序是不可变的,而且越规范越好。如决策的制定过程、人力资源的管理发展阶段等等。作为手段,管理意味着过程。而只要是过程,就应体现出两个基本点:可实施、可控制。它不仅要求对那些可量化的因素予以科学的量化控制,而且要在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建立规范化。从很多成功的安全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然而是重要的结论,即管理技巧和观念没有现代和永恒、东方和西方之分,促使东方企业家成功的经营方法与现代西方管理大师们的教诲如出一辙。一些现代的管理观念,如顾客满意、员工授权、核心才能、产品创新等,在许多真心努力的企业中,已成为基本的经营实践,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这些管理之道是跨越国界的,不论在欧洲本土,还是在美洲、亚洲以及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它们都是、也应该是一样如鱼得水。而共性的管理之道,就是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尤如地基对楼房。仅仅看地面上的部分,每栋楼房都可能各具特色,但不管什么样的楼房,对地基的要求都是有一定之规的,而稳定、扎实、支撑力强的原则更是一致的,而且,楼层越高,对地基的要求就越严格。规范化管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减振器”。
开展规范化管理,应做到:(1)基本管理职能工作扎实;(2)管理制度完善并符合基本管理规律;(3)企业内部有较强的一致性,包括观念上、工作作风的、处理问题过程的以及政策上的一致性;(4)注重学习并运用那些基本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的方法。
当然,在一切都在变化的世界中,几乎所有过去成功的经验和范例都会无可避免地成为今天败北的原因,创新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被鼓励和实践着。艺术般的管理,仍是管理者王冠上最为璀璨生辉的宝石。
工商界从现代化到人性化的转变,结束了它100年的曲折道路。新时代呼唤灵敏变化的企业组织,与更富创意、更乏分析性的时代相匹配。人们称这一时代为第二次文艺复兴,因为就像文艺复兴一样,新型企业赞美个体的独特性。取代原来那种呆板、繁文缛节的组织的是一种欢迎个性、更富弹性的企业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较以前更多地让位于艺术。正如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所说:“假如人人都用同一套变数进行竞争,标准就会水涨船高,但没有一家公司能够胜出。领先一步并保持领先地位的基本策略是创造竞争优势。所谓战略就是要让自己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因此,重要不是把工作做得更好,而是与众不同”。
人性化的倾向加之全球化的潮流,重新为管理设置了新的难题,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更多地强调软性的管理,随机制宜理论(Contingeney Theory)在管理各个方面(如组织结构、领导风格)的运用,以及软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艺术性的一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努力造就新一代的领导人才,注重培养管理者才能。大宇管理开发中心总裁金永志(Kim Yong-sub)说:“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培养一批能够在二十多个国家领导我们全球业务的国际型经理。我们不局限于基本技能的培养,更强调一些更高层次的东西,如培养他们在不同文化中有效工作的能力”。瑞士IMD(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领导才能培训主任艾贝尔博士(Derek Abell)指出:“企业和社会要求领导人具备高瞻远瞩、敢于反思等深层的素质”。相较于技术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一个高层领导者更多地是要具备概念性技能,即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识别一个组织中的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发现各领域相互影响的关系,而归根到底,“才能”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出类拔萃者同平庸者区分开来。
管理从科学性始发,历经艺术性的发展,科学性的加强,又回到艺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实质上只是不同时期里,侧重点不同而已。而管理,终究是科学与艺术兼具的统一体。科学性的成份越大,管理的技术性就越强,经概括、归纳,便用于指导实践,管理也就越易于传播出去。而艺术性的含量愈大,管理则愈多地居于令人瞩目的顶峰,就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有人说,下属的摸索就是管理者的失误。如果能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将有助于我们致力于管理上达到最佳境界。



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个初学者在学习管理学的时候,可能都会对这些众多的管理学流派感到头晕脑涨的,为什么管理学会存在管理理论混杂,被孔茨称为“管理理论丛林”的现象呢?我们该如何解决“管理理论丛林”问题呢?孔茨认为,每一个学派都对管理学理论做出了贡献,但他认为不应把管理方法与管理学的基本内容混淆起来。孔茨把不同的管理理论学派看成是研究和分析管理学的不同方法,一切最新的管理思想都能纳入某一管理职能中。他认为的管理方法有:经验的或案例的方法、人际行为方法、集体行为方法、协作社会系统方法、社会技术系统方法、决策理论方法、系统方法、数学的或“管理科学”的方法、权变方法、管理作用方法以及经营方法。
孔茨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管理科学学派实际上就是运用数学的和运筹学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但存在诸多管理学派的原因并不仅仅在此。

管理学之所有存在如此之多的不同却又无法用一个统一的管理理论来相互解释管理流派的存在,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些流派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每个学派都侧重于管理的某个方面,对管理的真正实质却未能正确揭示。
管理学派之所以复杂众多,与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不统一有很重要的关系。因此,管理学派要统一,首先必须统一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管理学作为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不仅运用于工商企业,也用于医院、学校、军队、机关以及科研单位的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管理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就应有应用科学研究的共性,而不应该有例外。典型的应用学科,其知识体系基本上都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的,即“这门学科是什么或干什么的?”和“这门学科是如何应用的?”。第一个问题属于认识论的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属于方法论的问题。相应地,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同样也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即“管理是什么?”和“如何进行管理”而展开的。

事实上,对于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尽管由于不同的学派对管理学内容的理解角度和归纳的思路不同,侧重不同,理论体系的建立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如管理过程学派重点研究“管理是什么?”这个问题,而经验主义学派重点研究“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

在这两个问题中,“管理是什么”是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如何进行管理”是属于的方法论的问题。认识论是基础,方法论是目的。对于管理学的这两个问题,我们应该首先研究管理学的认识论即“管理学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解决管理的方法论的问题。在不了解管理的概念、本质和特征的情况下,研究管理方法是舍本求末,是无法达到研究管理学的研究目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9-30 02: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是什么”主要涉及管理的内容和原理等。管理的内容包括管理的概念、管理的本质、管理职能以及管理行为的性质、特征等。

“如何进行管理”主要涉及管理的方法,如任务管理法、人本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系统管理方法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等。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管理方法是现代管理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科学的管理学更是以此为根本的研究目的。

综上所述,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管理的内容、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等。

管理的内容。它研究管理的概念、行为、职能、本质、性质和特征等,其中管理的各种行为和职能既体现管理的基本任务,又反映了管理的全过程,而且管理的原理、原则都是要通过管理的职能发挥作用的。
管理原理。管理原理、原则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实施管理职能的理论依据,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

管理方法。管理的宗旨在于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管理这一功能的执行和完成,是靠管理方法来实现的,管理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管理目标的顺利达到,也都是正确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实现的。因此,对管理方法的研究是现代管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
除此之外,人们对管理学的研究还应包括管理学的历史,研究从管理的产生、性质,到古代——近代——现代各种管理思想的出现和管理理论的沿革,通过历史人们可以更好的研究管理学,知古鉴今。


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等。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
•W•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为此,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法约尔认为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马克斯•韦伯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L•Urwick)与美国的古利克(L•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后者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项职能。
第二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M•McGregor,1906-1960)的“X理论-Y理论”等。
战后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理论不统一,各个学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己的用词意义,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孔茨(H•Koontz,1908-1984)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里奇提出的。管理过程学派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和控制以解决企业中生产与经营问题的理论。该理论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会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二战之后,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等学科的内容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西蒙。西蒙(Herbert•A•Smion)美国管理学家、计算机学家和心理学家,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决策。西蒙强调决策职能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有限理性的人代替有绝对理性的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
系统理论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一般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系统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E•Kast)。弗里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系统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管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系统理论与管理》(与约翰逊、罗森茨韦克合著)、《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与罗森茨韦克合著)等。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当代企业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它重点分析成功管理者实际管理的经验,并加以概括、总结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的共性东西,然后使之系统化,合理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建议。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鲁克(又译为彼得•杜拉克 Peter•F•Drucker)、欧内斯特•戴尔(Dale)等。
经理角色学派是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该学派认为针对经理工作的特点及其所担任的角色等问题,如能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经理的工作成效。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决定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即要按照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目标和价值,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代表人卢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是系统论述权变管理的代表著作。
第三阶段是当代管理理论阶段,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剧变,尤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时的管理理论以战略管理为主,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的不断变化。迈克尔•波特(M•E•Porter)所著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他强调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80年代为企业再造时代,该理论的创始人是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他们认为企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进行所谓的“再造工程”。美国企业从八十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这十几年间,企业管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 
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争得顾客的信任,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这一时代,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学习型组织而展开。彼得
•圣吉(P•M•Senge)在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更是明确指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


管理与环境——经济全球化
任何人都知道 ,企业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与环境总是在发生多方面的互动。管理者在做决策时,不能不考虑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力量、法律、规章等外界因素。这种企业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而今天,更没有什么比经济全球更普遍也更强有力地冲击和驱动着企业的了。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全球化的本质、作用、机遇与风险以及发展前景做更细致的学习和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并不新鲜的字眼儿。
全球化,其利弊暂且不谈,已经成为90年代的高频词和世界语,一个时髦的经济口号。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国民经济无疑正在稳步走向一体化。消费者们所购买的外国货增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跨国经营,储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在边远地区投资。
尽管许多人不着边际地漫谈“新的”全球经济,但是当今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并不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50年中,曾发生了货物、资本和劳动力在国际间的大量流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目前的高涨是上述趋势的恢复。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上一次全球化的努力突然地夭折了。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严重贸易保护主义和严格限制资本转移的时期。
有两股力量推动着货物和资金流动的加剧。第一股是技术。随着通信和计算费用的急剧下降,使各国市场分离的时空等自然障碍也迅速减少。第二股推动力是自由化。关贸总协定和单方面决定的一个结果就是,几乎所有国家都降低了对外贸易壁垒。此外,大多数国家刀都欢迎国际资本。竟然自由化的速度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但自由化的趋势却是遍及全世界的。
全球化的趋势是明显的,但其程度可能会被夸大。从理论上讲由于竞争近使成本高的生产者降低价格,自由贸易会推动价格实现一致。然而,研究结果表明,价格的巨大差异往往存在很长时间。其中部分差异就是由于进口关税壁垒的持续存在。产品市场一体化还相差甚远。金融市场也尚未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尽管国际投资重新时髦起来,但是根据一些计量,资本市场本世纪初比现在一体化程度高。对资本市场一体化即储蓄和投资流动所真正依赖的资本市场一体化更严格的考验是:实际利率应当各国相等。而实际上,富国的利率总是有很大的差别。穷国和富国的利率差额甚至更大。根本不存在“世界”利率,因此也没有单一的全球资本市场。在产品和酱市场越来越一体化的同时,劳动力市场却没有如此。数以千万计的人们现在工作于他们本国以外。但与19世纪后半期相比,劳动力流动性并不如当时:那时有6000万人从欧洲移往新世界。
这并不是说,全球化只是一个神话。从一些新的和不同的意义上讲,同上个世纪和本世纪之交相比,世界经济是更加一体化了。
譬如,世界的一些广袤的地区没有加入1914年以前的全球经济,今天,向贸易和投资开放其边界的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其次,19世纪的全球化是由运输费用的下降所推动的,而现在的驱动力却来自通信费用和暴跌。应运而生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公司的新方式。
第三,虽然全球资本的流动净额可能比以前小,但量国际金融流动总额却比过去大得多。例如,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从1973年的15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2000亿美元。美国投资者买卖外国债券和股票的金额从1980年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9%上升到1996年的164%。
科技仍将是全球化的火车头。通过更有效地利用世界上的资源,全球化将会促使平均收入增加。,全球化的代价和收益的分配将是不均匀的。
同本世纪早些时候相比,自由贸易建立在较为牢固的制度的基础上那时,自由贸易所依据的主要是双边协定,而不是多边体系。现在,没有谁会轻易退出世界贸易组织。
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与风险不可忽视。
全球化使劳动力市场世界化,破坏发达国家的工会和劳工标准。它促使生产和污染向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环境标准的穷国转移,使发达国家的环境规章变得无关紧要。
在那些宣扬全球化的人忽视全球化的危险时,有必要直言一讳地说明它的血腥味。
贸易显然有好处,最好的是在交换商品的国家牌处于差不多同样的工业发展水平并具有先进的经济结构和法律制度的情况下。这种互利过程明显的例子有欧洲单一市场以及美国同欧洲和日本的贸易。
但是贸易带来的不仅是好处,这是东南亚以及欠发达的第三世界的人要说的。西方占上风的观点往往拒绝考虑取消贸易管制的负面影响,说那些只是“创造性的破坏”,将来大家都会好的。遗憾的是这看来要到非常遥远的未来。
现在发生的经济变化极其复杂,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看,可能造成破坏性很大的国际后果。人类多种多样的经济社会正在被剧烈地并入由西方经济强国主宰的单一西方经济,这些强国的动机只是使他们的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
全球化的风险是与机遇并存的。以香港和泰国为震中,金融危机震撼着东南亚,并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这使 得全球化的风险之一暴露无疑:危机的联锁反应。亚洲的小龙们必须放慢增长速度,以加强它们的经济基础设施。从前人们过于简单地认为,市场是无条件和至高无上的,可以解决现存的各种实际问题。然而,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使得我们有机会对全球化的风险,矛盾和变异展开深刻的讨论。
华盛顿政策研究所所长约翰.卡瓦纳指出:“东亚金融市场的危机,使得人们对目前模式的抉择展开一场讨论”。前美洲开发银行顾问杰罗姆.莱文森评论说,东亚奇迹陷于停滞意味着国民经济开始了一个新德时代,并且强调,“新自由主义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尽管这种说法有些夸大其词和不够成熟,但它反应了人们(特别是在美国)对市场经济的脆弱性的担忧,而市场经济在手段上的表现就是全球化现象。失业对经济自由化的抵制以及一些典范国家,如日本和亚洲小龙们出现的贫困继续恶化和经济增长无力,是导致对市场的全球化模式信念动摇的环境。一段时间里,人们曾把它当作一种新式宗教的信条。市场的魔力就在于竞争。按照M×波特著名的理论,竞争是系统化的,是努力、政策、目标、条件和资源的公同作用,它们要求国家、结构、社会、工会合企业组织的协调与合作。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竞争的都是那些巨型公司,它们控制着大量的利益、权力和各种资源,如金融、技术、管理着、甚至政治家和文化人,是全球化舞台上的主角。这个现实已经远远超出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为竞争确定的定义:较小的企业或简单的经济主体根本无法对庞大的市场产生影响。穿着自由外衣的新市场主义毫不犹豫地将这些创立经济科学的大师说成是恐龙和不合时代潮流理论的偶像。这些巨型公司控制着市场,扰乱了“自然法则”,给予子公司以补贴,消灭那些不愿加入自己系统的弱小企业,并且超越国界和国家主权,在世界范围投资、设厂、转让技术和进行贸易。建立有关竞争的新理论应当考虑到这些现实。但是,资源、权力和利益的过度集中,特别是金融机构和工具的膨胀已降低了它与实际经济的联系。最近10年来不断发生的金融动荡,不仅仅与证券的虚拟价值有关,而且还同生产基础和对货物及劳务大投资有联系。
三、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有力论据
没有人怀疑跨国公司的重要性。这些公司是实现全球化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联合国1995年公布的数字,跨国公司通过国外分公司销售了七万亿美元的货物,比世界出口总值都多。跨国公司在本国之外的销售额比出口额增长快20-30%。
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6年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超过了万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比投资总额增长快两倍。此外,联合国1997年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估计,所有专利技术国际使用费的70%涉及母公司及其外国分公司之间的支付,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全球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几家公司是真正的全球化公司,即使 人们最熟悉的已家喻户晓的公司也是如此。一般的跨 国公司在本国的生产占出的2/3以上,并把2/3的职员留在国内。虽然两者都 在全世界范围经营,但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作风显然是美国的,而大众汽车公司的作风一看就是德国的。然而,不能否认跨国公司是全世界资本、货物和服务等流通的主力。
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完全可能到这样的信息:在哪里可以找到最低廉的资源并组织生产,又把哪里作为市场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使这一可能实现的途径就是全球化经营。但是不要误解。公司变成跨 国公司采取了许多不同的方式,也是由于许多不同的原因。
对于跨 国公司发展壮大的最通常的解释是规模 经济。在某些工业领域,如果公司变大和产量增多,那么效益就能提高。除建立全球市场之外,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什么好办法?
另一种解释是垂直一体化。在某些工业 中,某种资源的供应商和使用者的相互依赖关系使 得这样的公司难以合作而不相互控制对方,因为总是存在一方企图破坏另一方的风险。这就是许多公司垂直一体化,即收购供应商和客户的原因所在。有时候,那些供应商或客户是在国外,于是,被收购的公司变成跨国公司。
第三个原因是跨国公司往往获得成功。无论何种商业,效益低的公司最后倒闭,让位给能赚钱的公司。随着世界经济更加一体化,可以预料最善于跨国经营的公司就是兴旺发达的公司。
公司作为跨国公司经营还有一个原因:别人都在这样做,许多公司存在着就是为其它公司服务,而不是为普通消费者服务。如果跨国汽车公司想使用与其它国家装配的汽车上相同的前灯,那么前灯制造公司必须成为跨国公司。这就是咨询公司和会计公司争相建立全球无缝网的原因所在。
然而,建立跨 国公司不能保证一定获得成功。即使是在制造业中,速度、革新和贴近消费者能比规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四、面对全球文化的全球经营
苹果电脑公司1979年开始在日本从事经营,认为日本是个关键的市场。
一开始,苹果公司就找了个纺织企业--东丽株式会社做伙伴,不仅在电脑业务上没有经验,同外部设备和软件市场也没有联系。而且不久,出现了廉价介质量更高仿制苹果电脑。在第二阶段即1984年到1987年,电脑质量虽然改进了,可是美国的广告被简单地翻译成日语,成为一条种族中心主义的信息。第三阶段,苹果公司虽然稳定了自己的位置,但推销体系不够理想。这段时间里,苹果公司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有美国味儿的日本企业”。第四阶段,苹果公司在日本开发出了高质量的产品,并打算在全世界这利用这种能力。终于,1990年苹果公司的股票在东京上市,这是一块里程碑。
苹果公司日本市场立足的困难,说明了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困难。企业总部在面对工艺的迅速变化、新兴市场的机遇和风险、钱球的生产过剩以及汇率的动荡时,往往显得无能。经理部门在跨越国界和跨越文化的问题上表现出的无能,妨碍了在全球的发展。
但是,正如上则案例所示,这种无能不是致命的疾病,是可以治好的。途径有两个:培养全球经理人;发展全球思维。而实质上前者的核心也正是培养一种全球性思维,以及在不同文化中有效工作的能力。它包括:
竞争力管理。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采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获取资本、技术、供应商、设备、市场机会、人力资源等信息),和利用信息增强企业组织竞争优势,提高获利水平的能力。
复杂性管理。复杂性与矛盾冲突是全球性组织与生俱来的,全球管理必须对多种目标进行同步管理。美国人使用程式化方法,通过建立组织架构和公正的体制和程序,确定互不协调的目标之优先顺序。欧洲人更多地领事依赖社交式程序,锻造全球经理人,日本人则使用代价昂贵的集中决策实现多目标管理,并会造成总部秘下属企业的不和。
适应性管理。在国际环境下,变化无常的政治、经济因素及不确定的竞争和顾客模式,要求不断的组织变革。为此,必须学会管理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性组织的企业文化,正如世界一流的管理行为和经营领导艺术权威约翰.柯德(John Kotter)所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起到锚的作用,还是促使我们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如何才能使前者变成者?”
跨文化团队管理。得力高效的跨文化团队是未来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员工激励和管理的关键。IBM非常自豪的是,它的管理最高层由五种不同国籍的人组成。以下九种团队对有效的全球管理至关重要:多中心总部团队、总部一部分团队、战略联盟团队、技术转让团队、跨职能团队、全球职能团队、合资团队、跨部门协调、整合团队,短期项目团队。
不确定性管理。不断变化是影响全球事务的主要因素。经理人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传统角色,现在已变成了持续不断地应付变化和无序,在无序中抓住良机,同时从有序的运作中剔除掉过时的东西。
学习的管理。个人与组织的学习必须相结合。确保学习渗透整个企业组织最好办法就是,减少管理,建立团队,并设计一个有效的全球人力资源开发系统,选拔,引导和培养员工在全球工作。
现在的世界似乎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西方的、东方的、城市的和农村的文明正在走向终点。我们在走向一种全球的文明。如果经理们能够使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伙伴理解他们的全球思维,能够激励和鼓舞所有国家的工作人员和投资者,能够使全世界的人以其自己的方式为产品和劳务的质量作出贡献,那么他们就为全球文明做好了准备。
五、全球化的继续发展
只要世界经济的自由化体制继续存在,全球化的潮流就将长期控制世界经济,变化将会比上一个时期更加剧烈,更加令人眼花缭乱。全球化趋势已成为进一步发展正在加强经济联系的地区外国家,尤其是正在急剧增长大的亚洲国家经济的推动力。发达国家经济将被这股新兴力量所追赶。就像最近以泰国为中心得东盟国家货币不稳定所表明德那样,新兴国家的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全球化进程越加快,进一步发展和健全资本和金融市场就越成为当务之急。
从长远来看,全球化将会使世界经济受益非浅,它将提高市场机制的效率,并将扩大市场机制。但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也将会产生许多问题和课题。实现“新的全球时代”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26 12: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美华管理咨询|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美华管理咨询|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MBA职业经理培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11-22 20:05 , Processed in 0.02831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