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2-25 18: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一
双赢:“红杏出墙”后的大融合
在成都餐饮业,有一个著名的“红杏现象”,也有人戏称为“红杏出墙”,讲的是两家饭店变敌为友的故事。其中一家叫“红杏酒家”,其老板姓黄,另一家叫“大蓉和酒店”其老板姓刘。两家酒店从规模、菜品基本相似,生意上的竞争是免不了的。一段时间以来“大蓉和酒店”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生意每况愈下,面临即将倒闭的境况。
按常理,大蓉和酒店的倒闭应该是作为竞争对手的黄老板求之不得的事,而黄老板却做了一件在别人看来不可理解的事。“红杏”黄老板伸出橄榄枝,毫无保留指出了他经营活动中的不足,并提供了解决的办法,还把自己店里的客人介绍过去就餐。把自己的客人介绍给同行冤家,“大蓉和酒店”在接受指点之后,从一点一滴学习“红杏酒家”经营之道。慢慢地,即将倒闭的酒店又恢复了生机,久违的客人又回来了。“红杏”不仅挽救了一个企业,也为自己培养了一个共生共荣的竞争对手。
而有些人埋怨黄老板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培养起对手来同自己竞争,对自己的经营是很不利。黄老板却对别人的埋怨置之不理,在进一步加强菜品和管理的基础上,同大蓉和酒店友好的竞争。黄老板的高风亮节再次感动了刘老板。在他准备再开新店的时候,邀请黄老板来出谋划策。而黄老板把此事当作了自己的事一样认真对待。
羊西线“一品天下”广场是成都市政府最近着力打造的美食一条街。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四川最大的中餐厅——文杏酒楼,面积达六千五百平方米。今年十月份开张以来,每天收入六七万元。这个文杏酒楼,就是红杏和大蓉和与另外一家企业联合打造的,店里的股东即为黄老板和刘老板,其目的是要建成四川的一张餐饮名片。
在餐饮业,有种说法叫“各领风骚三五年”。如今红杏已经火了9年,大蓉和也火了6年。两家企业挨在一块儿火了这么长时间,不仅在四川很罕见,就是在全国也极少。它被人们称作“红杏现象”。
案例二
金瓶梅酒家——从名著到菜肴
《金瓶梅》出自徐州,而且在今日的徐州,有一家集宋、明和当代饮食之萃于一体的“金瓶梅酒家”。
整个酒家的环境气氛都是严格按照《金瓶梅》来设计布置的,大小餐厅的厅名,字、画、联都是选自《金瓶梅》。如“聚景堂”取自第30回西门庆举办家宴的场所的名字,楹联也出自书中的名句 “消遣虎中闲日月/遨游身外醉乾坤”。画也有讲究,是书中有趣的“王六儿棒槌打捣鬼”。正对主席的横匾取自第14回的“水晶盘高堆火枣交梨,碧玉杯满泛玉液琼泉”。连门厅接待小姐和服务员的着装都原 封不动出自书中的描述,穿一色的浅粉色花缎旗袍。得“形”似易,得“神”似难。然而,金瓶梅酒家由于灵活运用了现代市场经营技巧,一炮而红,将所有仰慕《金瓶梅》的人们给灌了个“如痴如醉”。当然,在这中间起作用的除了《金瓶梅》本身的名气外,更重要的是经营者们频频出手的“高招”。
高招之一:以特色打入市场。以“天下第一奇书”为主线,以宋、明社会风韵为背景,以淮海、齐鲁菜肴为基础,并融合各地风味,推出“以蚌为主,兼容五味”的“金瓶梅”食谱。
高招之二:以普及大众为出发点。在金瓶梅酒家,既可以订上几千元一桌的豪华宴席,也可以花上二三十元一饱口福。酒家“丰俭由人”的普及化经营策略,使酒家的市场占有率一直稳步上升,从而避免了许多创新菜“不能善终”的悲剧。
高招之三:强调知识性服务。每上一道菜,服务员都介绍菜名,并明确向顾客讲解,此菜取自书中哪个章回,有时员工还要将菜的来历与厨师们为此所作的创新改革娓娓道来。
思考题:
1. 利用业余时间到餐饮场所实践推销工作。
2. 制作一份最近节日的某餐厅营销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