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align="center" style="FONT-SIZE: 18pt; COLOR: #990000;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b>投资自己<br/>职场成功学——目标导向的适时调整(1)</b></p><div align="left" style="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成功交叉点——跳槽的禁忌和原则】 <p> 丁:书写自己的人生履历表 </p><p> 如果不想要排队,怎样才能快速到达目标呢?答案是,勇敢选择别人不敢走的路。 </p><p> 高二那年每一次跟同学借脚踏车,我老爱骑着骑着就到了当时的台北仁爱路圆环,那里有着全台北市最多的玻璃帷幕商办大楼,望着大楼,我心里老想着:“将来我也要像出入大楼的这些白领阶层一样,每天西装笔挺地上班,感觉很神气。”这是我对未来最懵懂的蓝图。后来当我有机会坐在台北市最高级的商办大楼时,心中常得意地偷笑:“这就是我要的!”唯有拉高视野,才能产生成功的动力、激发斗志,对未来有所期待。 </p><p> 一动不如一静? </p><p> 老人家常说“一动不如一静”,换工作的心路历程,我和大家一样,内心不断挣扎:“要不要放弃这个?选择那一个?”因为没有人可以百分之百地把握下一个工作会更好,这样的风险让人在面临抉择时,需要一点勇气来付诸行动。 </p><p> 我被很多朋友戏称为“步步高升的高手”,但是老实说,让我勇于转换跑道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认识从事新闻工作的周玉琴。相较于金融领域,很多人是抱着“捧一辈子的金饭碗”心态,在一个工作岗位或是同一家公司服务,一呆就是等退休。台湾新闻圈对于跳槽的看法和评价是正面多于负面,我们相识时刚好台湾也正好面临有线电视开放的蓬勃发展期。许多原本在官办三家电视台服务的人都借着跳槽寻找另一片天空,意味着薪水和职务也是三级跳的多头行情。虽然新环境的挑战会增加工作的艰辛,但是相对地报酬率也高,升迁的机会也增加。这一点让我看见时代变化下,人力资源运用的趋势,也增加我对转换跑道的勇气和信念。 </p><p> 过去,我念的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之后通常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是继续念书深造将来回校当教授,第二是银行金融业,第三是通过高普考当公务员。基本上这三种选择,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需要长时间才能从“媳妇熬成婆”。我曾经任职的荷兰银行,公司的特色是开放式空间,除了少数主管之外,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同一个空间上班办公。由于是开放空间,每个人的工作内容都无所遁形,让我有机会想象和看到8年、15年后的自己。虽然可能头衔会有所不同,但是我几乎已经可以预测几年之后自己要做的工作、要过的生活,那种感觉很可怕。 </p><p> 算一算,台湾的男生读完书、当完兵,差不多已经二十七八岁,按照银行业升迁的游戏规则,加上年资,等到坐上一定的位子,我恐怕已经是40多岁的中年人。即使仍有雄心壮志,恐怕也是欲振乏力了。 </p><p> 当眼前的工作对我来说已经完全不具吸引力时,我的思考逻辑也开始转弯。“如果我不想要继续排队,应该怎么样才能快点到达目标呢?”答案是,勇敢选择别人不敢走的路。 </p><p> 掌握就业的趋势 </p><p> 所谓的“趋势”,就是在还没有发生之前先预测未来,对于我在银行工作的大多数同事和同学来说,基金管理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自然风险也相对提高,但是我看准未来的趋势,势必走向这条道路,所以我决定抢先跨出这一步。 </p><p> 当时我在银行工作,感到时不我予,同时也为了验证一位康奈尔大学老师在课堂上所言“未来将是资产管理的时代”。我开始下功夫研究海内外的资产管理市场,发现当时台湾只有4个官方所属的基金管理公司,勉强算是从事资产管理,可以合法地从事投资信托的交易。 </p><p> 这几家公司当时仍然属于法律管制范围,所以平日行事作风也相当低调,并不会轻易对外招考人才。当时既无相关人事背景又无工作经历的我,该如何毛遂自荐呢?凭着一股“憨勇”,最后我想出一招。那时候还没有买卖股票经验的我,生平第一次去买了几本国内的股票投资刊物来仔细研读,希望从中找到这几家公司负责人的文章或是谈话,然后主动写履历表上门推销自己。 </p><p> 结果十分出人意料,居然4家公司的老总都有回音,愿意给我机会。我猜想原因之一是当时官方的金融企业里面,从海外留学回来、同时具备专业经济背景的人才并不多,加上我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让自己拥有一个很好的开始。 </p><p> 当年我在中华基金管理公司时,每年业绩都很好,加薪的幅度也是名列前茅,年年都维持在15%以上,第一年的薪水是5万新台币不到,这样逐年累积加薪至第6年时才7.6万,比不上我后来每次跳槽到新公司,薪水都以倍数成长。尤其第一次跳槽时带给我不小的震撼教育是“每年业绩拼第一名,还比不上跳槽一次!”虽然每个行业的薪资结构不同,但是押对宝、选对行业绝对很重要。 </p><p> 生涯是可以计划的 </p><p> 这个经验让我明白生涯是可以计划的,凭着自己对未来的信念,我选择另一条人烟稀少的道路。虽然寂寞,却很自在。 </p><p> 不过,说起来轻松,当时我也是经过一番挣扎和家庭革命,最后才获得家人的谅解。毕竟对年迈的双亲来说,念完台大,拿到硕士,然后进入外商银行工作,可以称得上是满分的生涯规划。好端端的,放弃银行的金饭碗不要,要改行到基金证券,在老一辈人的眼中,只要是跟股票投资相关的,都属于投机,实在难以接受。为此还召开家庭会议,5位阿姨轮番上阵试图说服我,她们认为高中毕业就可以担任股票证券行的营业员,为什么我念到大学、拿到硕士还要回头做证券,简直是匪夷所思。 </p><p> 我得花许多时间解释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两者有何不同,但是其实也不能怪她们,因为当时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基金”是什么玩意?的确是“搞不懂”!最后母亲问了我一句:“你要跳槽?你的新公司有没有要求你拿钱出来投资?”我回答说:“没有”。结果她说:“那好吧!反正你不会有任何损失。”我说:“有啊!如果走错行的话,我会浪费时间。”“那么你会不会学到东西呢?”她又追问一句,我回答:“会!”于是,我获得家人的支持,开始在另一个跑道上冲刺人生。 </p><p> 我还记得那是1993年的事情。事实上从1992年开始,台湾财政部已经逐年放宽基金相关的法令,相较过去只有外商和当局控管事业可以从事基金管理,后来包括银行、证券商也可以从事,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我认为自己有机会,可以不需要排队就能到达目的地的因素之一。 </p><p> 还有一个理由,让我为什么那么急于成功,也许在许多人的眼中,可能会羡慕我的经历和收入,但是老实说,当时我已经年近三十,算一下,台湾的男生很可怜,大学毕业,如果还要念到硕士、甚至博士的话,当完兵已经是二十七八岁,如果想在40岁之前,累积一定的资历和财富,同时让自己作为一个全方位的管理者的话,想想看,只有十二年的时间可以打拼!如果不懂得规划、投资自己的话,恐怕等到退休都没有机会。 </p><p> 写好履历表,等着机会的来临 </p><p> 一路走来,我都是抱持着这样的信仰在规划我的人生,包括这两年我从基金业转到风险投资,并同时涉足大陆的产业市场。在台湾很多人看起来,要进入产业创投的门槛非常高,我凭什么可以一脚就跨进去?原因就在于我前面所说,我早已经写好履历表,等着机会的来临。 </p><p> 对我来说,转换跑道的最终目的,不是着眼于薪资调整多少、职务头衔是什么,而是新的工作是不是趋势所在。我的做法是把局布好,过程当中就算有再好的空缺找我,如果不符合我对未来的规划,也不会列入考虑,绝不轻易让自己陷于跳槽的循环。</p></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