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 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美华管理传播网 跟老板出差,有四种人下次就没有机会了。

咱们打工人,谁还没机会跟着老板出去跑一趟?可能是开个会,可能是见个客户,也可能是考察个项目。 很多人觉得,哎呀,这是个好事啊,能近距离接触老板,表现一下自己。没错,机会确实有。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同时也是一个“高危时刻”? 你想啊,平时在办公室,大家有各自的格子间,有会议室,有各自的忙碌。领导看到你,多半是你汇报工作的时候,或者偶然碰见打个招呼。那种交流,是碎片化的、是片段式的。 可一旦出了差,你们可能要长时间待在一起:候机、飞机上、高铁上、酒店里、去开会的路上、会议室里、吃饭喝酒的饭局上…… 这是一个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真人秀”。你在各种非正式、半正式场合下的表现,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领导面前。 领导看你,不只是看你PPT做得好不好,方案写得严不严谨。他会看你这个人——你的职业素养,你的情绪管理,你的应变能力,你的人品…… 平时藏得好好的“小毛病”,在长时间、近距离的镜头下,就可能被无限放大。 所以,跟领导一起出差,绝不是简简单单换个地方工作。这是一场考试,考的是你的综合素质。考得好,是加分项;考砸了,可能就是减分项,甚至,下次重要的机会就没你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领导身边,哪些行为是领导表面不说,心里却极度反感的“隐形雷区”。这背后,藏着老板评判一个下属是不是“靠谱”的核心逻辑。 01 第一个雷区:话太多,而且说不到点子上 很多人一紧张,或者想表现自己,就容易“话痨”。尤其是在路上或者饭局上,觉得不说话尴尬,于是乎,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啥都聊。 聊自己的鸡毛蒜皮,聊八卦新闻,聊一些领导完全不关心、甚至觉得很low的话题。 你觉得这是拉近距离,消除隔阂? 错了。 站在领导的角度想想。他一天有多少时间?他的精力有多宝贵?他在想什么?多半是在想工作上的事,想公司的未来,想这次出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他带着你出来,是希望你成为他的“延伸”,是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持、提供有效信息的人。 你那些漫无目的的闲聊,在他听来,就是噪音,是浪费他的时间,占用他的脑子带宽。更要命的是,如果你说的话,显示出你对工作、对行业缺乏深度思考,或者全是负能量的抱怨,那简直是在自毁形象。 这背后是什么逻辑? 是不是个有效率的人?是不是个拎得清主次的人?是不是个能管住自己嘴巴、专注该关注的事情的人?领导在心里给你打的是这些标签。 那怎么办? 记住两点: 1. 多听少说: 大部分时候,你应该是个好的倾听者。听领导说什么,听客户说什么,观察周围的环境。 2. 言之有物: 如果要说,确保你说的内容是有价值的。要么是跟工作相关的观察和思考,要么是能展现你积极向上态度、对大家有益的有趣分享(注意,要有趣,不是无聊)。更高级的是,你能敏锐地捕捉领导话语中的信息,适时地补充细节或者提出建设性的问题。 总而言之,把你的嘴巴管好,把你的脑子打开。 02 第二个雷区:心太大,啥事都丢三落四 跟着领导出差,你扮演的是“助手”或者“支持者”的角色。行程、票务、酒店、会议资料、设备调试、客户信息……这些细节,很多时候是要你去跟进和落实的。 但有些人呢?大大咧咧,“心太大”。 文件忘带了,会议室没提前预定好,酒店订单出了错,跟客户约的时间记错了,要用的投影仪不会连接,甚至连自己的行李都能搞丢一部分…… 你觉得这只是小迷糊? 在领导看来,这暴露的是你不靠谱、不严谨、缺乏责任心。 他带你出来,是为了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结果你呢?反而成了他的新负担。他得花时间帮你擦屁股,帮你善后,甚至因为你的疏忽,导致整个行程受影响,重要的会谈出问题。 这不仅仅是你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信任的问题。下次有重要任务,他还敢放心交给你吗? 这背后是什么逻辑? 是不是个值得信赖、能把事情闭环的人?是不是个注重细节、追求专业度的人?领导看的是你的执行力和靠谱度。 那怎么办? 培养自己的“细节控”属性。 1. 列清单: 出发前、每次离开一个地方前,都把需要带的东西、需要做的事情列个清单,逐项检查。 2. 提前确认: 所有预定、所有约定,都要提前至少一天,甚至更早,进行二次确认。 3. 模拟演练: 如果涉及到设备或者流程,提前自己操作一遍,确保没问题。 4. 主动思考: 不要只等领导安排,多想一步:这次会议可能需要什么?路上可能发生什么意外?我需要准备什么备选方案? 记住,魔鬼藏在细节里。你把小事做好了,才能让领导对你有大大的信任。 03 第三个雷区:抢风头,忘了谁是主角 有些人在外面,尤其是有客户或者合作伙伴在场的时候,表现欲特别强。 领导在说话,他忍不住插嘴,纠正领导的小错误;领导在介绍情况,他滔滔不绝地补充一大堆,甚至有点炫耀自己的功劳;谈到专业问题,他拼命展示自己比领导更懂,把领导晾在一边;酒桌上,更是试图成为全场焦点,侃侃而谈,风头盖过领导。 你以为这是在证明自己的能力,让领导看到你的优秀? 大错特错。 首先,从组织原则上,你是领导的下属。在对外场合,领导代表的是更高的层级,是公司的门面。你的任务是配合和烘托领导,而不是去取代他。 其次,从情商角度看,这是一种极其不成熟的表现。你让你的直接领导在外部丢了面子,或者感觉被冒犯,他怎么可能高兴?他带你出来,是希望你扮演好助手角色,共同完成任务,而不是给你提供一个“个人表演秀”的舞台。 真正聪明的人,是懂得如何成就领导的。你把领导烘托好了,让他在外部赢得了尊重和认可,领导反过来才会更赏识你,觉得你是自己人,是靠得住的伙伴。你的价值,体现在对团队和领导的贡献上,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 这背后是什么逻辑? 是不是个有团队意识的人?是不是个懂得职场位阶和分寸的人?是不是个心智成熟、不被表现欲绑架的人?领导在看你的格局。 那怎么办? 时刻记住自己的定位。 1. 把领导放在C位: 无论是发言顺序、位置安排,还是大家的注意力,都要自然而然地引导向领导。 2. 做最好的捧哏: 领导发言时,认真听,适时点头、微笑,表示赞同。需要你补充时,简明扼要,承接领导的话题,而不是另起炉灶。 3. 在背后发力: 把你的专业能力用在会前的准备、会中的记录和支持、会后的跟进上。让领导因为有你这个靠谱的后盾而顺利,这才是你最高级的表现。 4. 把功劳归于团队或领导: 即使你付出了很多,对外表达时,也要强调是团队的成果,是领导的指导有方。 收起你的“小聪明”,展现你的“大智慧”。 04 第四个雷区:喝太高,失控失态 中国的职场,很多时候离不开饭局和酒局。跟着领导外出,尤其容易遇到这种情况。 有些年轻人,或者自认为酒量不错的人,一上了酒桌就放飞自我,不会控制,一杯接一杯,很快就喝高了。 喝高了会怎么样?轻则话多、失言,说不该说的话;重则呕吐、断片,甚至撒酒疯,完全失态。 你以为这是在“拼”?在“融入”? 这依然是极度不专业的表现。 职场上的饭局,首先是“职场”,其次才是“饭局”。它的核心目的是社交、沟通、建立信任,而不是灌醉自己或者别人。 你喝高了,不仅会影响到你自己的形象,让别人觉得你缺乏自制力,不成熟;更麻烦的是,如果是在谈业务、谈合作的关键时刻,你的失态可能会破坏气氛,影响领导的判断和形象,甚至让整个事情黄掉。 领导带你参加饭局,是希望你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展现你的沟通能力和情商,成为他的得力助手。而不是让你去出洋相,给他制造麻烦。 这背后是什么逻辑? 是不是个有边界感、有自控力的人?是不是个能管理好自己状态、始终保持清醒和专业的人?领导在评估你的成熟度。 那怎么办? 记住四个字:适度、得体。 1. 提前有数: 知道自己的酒量上限在哪里,定好今天的“止损点”。 2. 策略性饮酒: 小口慢酌,多喝水或饮料,借口“身体不适”、“开车”、“吃药”等,婉拒或少喝酒。 3. 专注于交流: 把重点放在和大家的沟通上,通过有效的对话来建立联系,而不是依赖酒精。 4. 保持清醒: 无论如何,确保自己能头脑清晰地完成饭局,并且第二天不影响正常工作。 酒品即人品。在酒桌上管不住自己的人,在关键时刻也很难让人放心。 写在最后, 你看,这四种行为,好像都是“小事”:多说了几句话,忘了带个文件,多表现了一下自己,多喝了几杯酒。 但正是这些“小事”,在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中,会一点点累积,最终勾勒出你在领导心中的形象。 领导不一定有时间手把手教你这些,甚至不会直接告诉你他不高兴。但他会默默地观察、记录,并在心里给你贴标签。 下次有更重要的出差,有晋升的机会,有负责关键项目的可能……他会调出你“档案”里的这些标签,然后做出判断。 所以,跟着领导外出,把它当作一次重要的学习和展示机会。学什么?学观察,学思考,学如何做一个真正让领导放心、省心、觉得“带你出来真好用”的靠谱下属。 从现在开始,把这四点刻在心里,下次有机会和领导同行时,你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很多时候,你的职场高度,就藏在这些被你忽略的“小事”里。
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最早的专业管理类传播网站,面向全国首创了全国MINI-MBA职业经理系列版权课程,旗下工商管理MBA专业教学资源库,拥有海量MBA工商管理课件、教材免费开放。
招生电话:13684609885 微信号:122285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