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 诵第一节 朗 诵 概 说一、什么是朗诵朗诵,是把作品的书面文字转化为口头上的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活动。它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念字出声,而是通过朗诵者的再创造,把静止的、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活生生的、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语言。
朗诵与朗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朗读侧重应用性,如读报刊上的文章、读文件、读文稿、读课文。它重在达意,唤起的是听众的理智思考。朗诵则侧重于表演性,不仅要达意,还要传情,所以,它讲求气息充沛、音色优美、感情强烈、声音要艺术化。材料多为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同时还可通过表情、动作、身段、音乐和灯光等来强化感情的表达。可以说,朗读是朗诵艺术的基础,朗诵则是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和提高。
二、朗诵的意义朗诵是一项很好的语言活动,它对于人们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朗诵能帮助人们培养崇高的人格操守好的作品是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古诗为例,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前人对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观察,闪现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基因。蕴涵在古诗之中的热烈的爱国情愫,崇高的人格精神,诚挚的道德操守,忠贞的爱情观念,是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经常朗诵古诗文,能够提高精神境界,给人以信念和人格力量。
(二)朗诵能提高表达能力朗诵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摄取、积累的过程。各家的叙事、明理、状物、抒情的高超手法,作品中那精美的词语、生动的修辞、严谨的逻辑、巧妙的布局、动人的韵律,都全在朗诵的过程中被吸收、被储存。积累多了,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三)朗诵有助于增强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学有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不能全部表达出来,口头语言因为多了一层语音的作用,于是它才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跃的生命。所以,只有朗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更具体地感受作品。这对于学生感受力、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培养无疑有着很大的作用。
(四)朗诵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普通话学习普通话有许多方法,通过朗诵来学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语言具有规范化、统一化的作用,是我们学习普通话的范例。它将引导我们用规范标准的语言去交流和表达。
三、朗诵的要素朗诵包含朗诵者、听者、作品和环境等几个要素。
(一)朗诵者朗诵者是创作的主体,是最重要的因素。朗诵者的情况直接关系着朗诵的成败。朗诵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如思想素质、人品素质、语言素质和文化素质等。朗诵绝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内在素质问题。“有什么样的修养,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学习朗诵,必须重视内在素养的培养。
(二)听者听者是朗诵接受的对象。作为表演性的朗诵,必须顾及对象。要根据对象的不同情况来选择朗诵材料,运用朗诵技巧。
(三)作品作品是朗诵创作的基础。不是所有作品都适合于朗诵,要选择那些声音铿锵、朗朗上口的作品来朗诵。
(四)环境语境是制约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朗诵一定要注意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比如,新年、春节、五一、十一、课堂、舞台、广播及电视等。不同的环境,在选择和表现上都应该有所区别。
第二节 朗诵作品的把握技巧一、加深对朗诵作品的理解理解是朗诵创作中最重要的活动,是整个创作活动的基础。没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就谈不上朗诵。拿来作品之后,不要急着读,首先要认真地看,反复地想,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掌握它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理解朗诵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弄清朗诵作品内容一篇作品到底写了些什么——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理,什么景,什么情,首先要弄清楚。在弄清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主题,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一般现当代的白话文作品,弄清内容并不太难,古诗文就不那么容易了,一定要多花点工夫。特别是古诗文中典故较多,如果不搞清楚,势必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二)了解朗诵作品的写作背景背景属于语境问题,它告诉我们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了解背景对理解作品有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例如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的,然而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却是清新欢畅的。这是因为饱尝战乱之苦的诗人,在安史之乱以后,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兴到笔随,写下了这首即景小诗。了解背景,还应该了解作者其人,这样才能对作品把握得更深刻、更全面。
(三)分析朗诵作品的结构结构是思路的具体展现,只有分析结构,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要搞清楚作品内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开头结尾,怎样过渡照应等。层次有大小,篇有层次,段有层次,句也有层次。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依次划分。
(四)研究朗诵作品的表达方式在表达方式上,看看用的是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中的哪一种,或是兼而有之。在表现方法上,看看是象征,是对比,还是衬托?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朗诵作品的表达方式方法不同,朗诵时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技巧也不同。
(五)把握朗诵作品的基调基调,是指由作品总的情感所决定的语言的基本特色。有庄重严肃的,有轻松活泼的;有深沉凝重的,有清新明快的;有激越澎湃的,有平静徐缓的;有雄浑豪放的,有秀丽婉约的。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哀婉、思念;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则是同情、爱怜、愤懑交织一起;而诗歌《风流歌》的基调是亲切、优美、深沉。把握基调主要是指要把握作品整体感情倾向,使之鲜明、恰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篇作品用一成不变的腔调来读,不同内容、不同人物、不同心情都应有不同的语气表达,只是异中有同,在生动丰富的语音表现之中有着内在的和谐的色彩。例如《风流歌》的基调是亲切、优美、深沉,是倾心的交流,但全诗分四部分,“追求”、“引路”、“苦思”、“号召”,每部分的感情表达各有偏重,朗诵时一定要区别对待,灵活变化。
作品的基调是一种整体感,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现,没有整体感,具体感则会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感,整体感也会空泛僵硬。因此,把握基调要处理好整体性与变化性的关系。无论怎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语言风格、主体感情自始至终要和谐统一。
二、获得对朗诵作品的感受(一)感受的重要意义这里所说的感受是指朗诵者接受作品文字符号的刺激所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形象反映。朗诵的创作过程,不是简单的由文字到声音的过程,而是文字——生活——声音的过程。朗诵者必须被文字符号唤醒,透过文字感受生活,让作品中的人、事、景、物在脑子里成为活生生的东西,有如历其事、临其境、见其人、闻其声的感觉。例如“鸟语花香”的描述会引起我们如下感受:视觉上“看”到了青草、绿树、红花、翠鸟,“看”到了蝴蝶、蜜蜂,“看”到了在花间嬉戏的美丽的小姑娘……听觉上“听”到了鸟儿的歌唱、蜂的轰鸣、水的潺潺声……嗅觉上“闻”到了花香,“闻”到了春天大自然的美好气息……肤觉上感受到了明媚和煦的阳光照得身上暖融融的。我们好像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着春天的美丽,春天的温暖,春天的快乐。
(二)获得感受的方法朗诵者面对的不是生活,而是文字,怎样才能让脑子里出现形象呢?靠想象。所谓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创造想象,另一种是再造想象。所谓创造想象,就是独立地在头脑中形成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它的特点是没有什么现成的东西可以作依据,唯一的就是经验(生活积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幻想,它可以说是创造想象的翅膀。所谓再造想象,就是在给定的条件的基础上来进行想象。它的特点是受条件制约,必须依据一定的条件来想象,不能离开条件漫无边际地去想象。作品对作者来说是创造想象的产物,而对朗诵者来说则是想象的依据,朗诵者必须依据作品提供的材料来进行想象。因此,我们说朗诵感受的实质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对作品的还原,对生活的回归。脑子里只有文字符号,只有对这些符号的理解,而没有客观事物的形象,是绝对朗诵不好的。有的作品描绘得很具体,很细致,再造想象较为容易。有的作品写得不那么细,但不等于不形象,它给了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花更多的脑筋去想象。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没有一句对人的具体描写,可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恰恰是人——作者李白把朋友送上船,站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帆影已经看不见了,他还在翘首凝望,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诗人的身影,诗人的目光,诗人的神态,都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就是我们根据这首诗的主旨和意境想象出来的。
三、体验朗诵作品的情感(一)情感的调动任何作品,尤其是诗,都离不开情。在分析作品的时候,不仅要注意理解、感受,而且还要注意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灵魂,是统帅,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朗诵的声音(有声语言)是以情感为依托的,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离开了情感,声音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灵魂,那就谈不上朗诵了。
怎样才能把感情调动起来呢?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从根本上说,情感源于认识,而认识离不开理解,通过理解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认识,理解是情感的基础。对作品中的人和客观事物的不同认识,就会形成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调动情感首先还是要在理解上下工夫。再者,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激发情感的原因,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中,情感活动更加深沉,更加强烈。因此我们不但要感知作品中景物形象的描绘,还要用身心去感受浸泡着这些景与物的作者的情感。通过再造想象获得形象感受,正是调动情感的重要方法。人们常说的“睹物生情”、“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
(二)朗诵的情感表现朗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情感人,使听众产生一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心灵共振。所以,朗诵的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喜悦、激动、亢奋、紧迫等情感,可运用快速、重音、停顿、短句、轻松的方式来表现,而悲伤、思索、从容、深沉和庄严等感情,可以运用轻读、降调、慢速、长句和沉稳等方式表达。
具体来说,表达“喜”的感情,应气息充足,声音甜润,速度偏快,声音略重,笑肌提起,发音靠前,给人以“兴奋感”。表达“怒”的感情,应气息粗重,音量增大,语速快捷,声音沉重,有一种“震慑感”。表达“爱”的感情,应气息柔缓,声音自如,语速平和,快慢适中,轻重平稳,给人以“亲切感”。表达“恨”的感情,应气息粗厚,出声生硬,发音气猛而多阻塞,有忍无可忍之气,语速偏快,有“挤压感”。表达“悲”的感情,应气息深沉,出声缓慢,语速先快后慢,轻重交错,以气托声,欲言又止,给人以“阻滞感”。表达“急”的感情,应气息短促,出声紧迫,语速快捷,停顿突然,吐字有力,有一种“催逼感”。表达“惧”的感情,应气息上提,出声不顺,语速不匀,轻重随便,给人以“衰竭感”。表达“疑”的感情,应气息断连,出声延长,先快后慢,停顿变化,语调下降,给人以“踌躇感”。
同时,语气对情感的表现作用也很大:平心静气表达陈述、慰问、教育;高声大气表示强调、鼓励、愤怒、威胁;粗声粗气表示不满、怨恨、驳斥;冷声冷气表示蔑视、敌对、挖苦、制止;唉声叹气表示苦恼、发泄、悲痛;忍声吞气表示恐惧、遗憾、紧张、无奈;冷声悲气表示伤感、凄清、哀愁。
朗诵情感的表达要符合如下要求。
(1)
真实。情感要真实、质朴,不虚假,不造作。要真正为内容所打动,缘情造声,而不是以声造情。一声叹息,一个微笑,都必须发自内心,不能有半点虚假。
(2)
鲜明。是非爱憎分明,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更不能黑白颠倒、是非爱憎 混淆。
(3)
丰富。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即使在一篇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也不是那么单一的。朗诵的时候一定要把情感的丰富性体现出来。要有变化,有层次感。
第三节 朗诵的发声技巧朗诵主要是用声音进行工作的,有声语言是朗诵创作的主要手段,声音的好坏与朗诵的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一、朗诵对声音的基本要求依据朗诵语言的特殊活动方式和受众的审美要求,朗诵在声音上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清晰纯净,自然流畅这主要是对咬字的要求。朗诵是一种有声言语活动,离不开字。朗诵咬字在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必须讲究干净利落、朴实自然、连贯流畅,不能含混不清,不能矫揉造作,不能板滞阻塞。
(二)宽松通畅,圆润明朗这主要是对音色的要求。声音要上下贯通,不憋不挤;要宽厚松弛,不尖细逼紧;要“珠圆玉润”,不干涩扁散;要爽朗明亮,不阴暗低沉。
(三)色调丰富,运用自如这是对声音的弹性和表现力的要求。朗诵题材内容广泛,形式风格多样,这就要求朗诵者的声音不能太单一,要色调丰富,而且善于变化。要能刚能柔,刚而不硬,柔而不弱,刚中寓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软硬适度;要有实有虚,以实为主,虚实结合。另外,在明暗、高低、强弱等方面,也应该有对比,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应情而生,十分 自如。
二、朗诵的发声方法发声,就是由肺里呼出气息,振动喉头的声带,发出声音,再经过共鸣腔得到放大和美化,并通过口腔的节制,形成语音(字音)。这个过程涉及生理作用(发音器官及其作用)、物理作用(声音的传播)和心理作用(人脑对声音的指挥和控制作用)。下面分别介绍呼吸、声带发声和共鸣的科学方法。
(一)朗诵的呼吸技巧1. 呼吸的重要意义正确的呼吸是朗诵艺术中一个重要因素。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基础。发声的能力、音质的优美和情感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朗诵声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种种变化,全靠肌肉的准确而灵活的运动。
2. 朗诵对气息的要求朗诵发声对气息控制有较高的要求,概括起来是十个字:稳劲、节省、持久、自如、协调。 (1)
稳劲。呼吸控制要有力,始终保持“对抗”和“橡皮球”感觉,不能松懈,不能塌瘪。呼气必须均匀、平稳,要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灵活调节。
(2)
节省。节省气息的原则是指在发声时用最少的气息产生最好的声音效果。气不在多而在巧。要充分发挥气息的功能,有效地把能量转化为声音。
(3)
持久。一是指一口气能用较长时间;二是指长时间的控制能力。不至于读了一半就“没气”了,就声嘶力竭了。
(4)
自如。一是指气息调节的“自动化”;二是指技巧运用的熟练化。呼吸是一种生理活动,这种生理活动是受心理支配的。呼吸功能是一种思想感情表现的产物。不同的思想感情必定产生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必定依托于不同的气息运动。要做到以情运气,以气托声。呼吸技巧要高度熟练,调节要十分灵活。
(5)
协调。气声结合协调,做到声高气低,声低气提,声强气沉,声弱气稳。发什么样的声就用什么样的气,一分声,一分气。在朗诵过程中还要注意先收声,后收气,再收情。如果先收情,声音就失去了依托而没有了灵魂;先收气,声音就失去了动力支持而变得模糊或中断,破坏语流线条的完美统一。只有先收声,后收气,再收情,才能给人以有头有尾的完整感觉,显示朗诵语言的艺术美。
3. 朗诵的呼吸方法常见的呼吸方法有两种:一是胸式呼吸,二是腹式呼吸。
(1)
胸式呼吸。主要是依靠胸腔控制气息。吸气时双肩上抬,吸气浅,气息容量小,容易造成颈部和喉部紧张,发出来的声音逼紧,生硬不自然,而且容易坏嗓子。
(2)
腹式呼吸。主要依靠横膈膜,用腹部肌肉控制气息。这种方法,失去胸腔的帮助,气息容量不大;吸气过深,使气息不能对声带形成必要的压力,发出的声音空洞无力,缺乏圆润明朗的色彩,发高音尤其困难。
上述两种呼吸方法缺点较多,朗诵宜采用的是胸腹联合呼吸法。这是一种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地调动了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胸、腹、膈肌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
(2)
降膈与扩胸并举,气息容量大。
(3)
控制气息的能力强。稳劲,有节制,操控灵活,变化自如。
(4)
有明显的呼吸支点,使音域扩大,声区统一。
胸腹联合呼吸法的控制要领如下所述。
(1)
吸气。小腹收,横膈降,两肋开。腹部肌肉向“丹田”(脐下三指,下腹部中心)位置收缩,形成下部的支持力量。吸气时,肺叶扩张,推动横膈膜(胸腔与腹腔分界的一层薄膜,肺的底部正好落在膈膜上)下降使胸腔底部向下伸展。吸气时,肺叶扩张,把两肋撑开,使胸腔全面扩大,特别是胸的下部明显扩大。
吸气最后一刻的感觉:一是,躯体发“胖”,橡皮球感觉。吸气后,胸、腹、腰部都鼓鼓胀胀的,这一截好像“胖”起来了。二是,大腹部略向前突。横膈膜下降,压迫内脏,由于杠杆作用,使大腹部略微向前鼓起(注意,是自然的,不是有意去鼓肚子)。三是,人体重心下降。坐着,会感到臀部对凳子面的压力增大了;站着,会感到重心脚对地面的压力增大了。吸气方法对不对,吸气能力强不强,可以用这三种感觉来检验。
吸气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 气吸在胸腔下部(肺底),不可过浅,也不可过深。
② 吸气要柔和、平稳,使整个胸部自然扩张,不可用强制的力量。呼吸器官各部分不能有僵硬逼紧的感觉。
③ 用口鼻一道吸气,要尽量做到吸气无声。
④ 吸气量要适度。吸得过满,会引起发音器官紧张,失去弹性。吸入气息的多少,应根据语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声音的高低和情感表达的要求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吸六七分满就可以了。
(2)
呼气。呼气时必须是两个力起作用。一种是向上向外的呼气的力量,这是发声的动力,称之为“推动力”。只有这种推动力,气一下子就会泄掉,不能满足发声的需要。必须找到另外一种力与推动力相互作用来控制气息,这个力称为“保持力”。这是一种人为的、向下向后的力量,是一种慢慢往下放、徐徐向下渗的运动感觉。在发声过程中,推动力是动力,保持力是阻力,两种力量在发声中相对抗,在运动中求平衡,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就是发声中科学的气息运动。朗诵中气息运动的诀窍和精髓,就是寻求稳固、强化这种双向运动中的对抗感觉。这种对抗的感觉就是“气柱”的感觉,“橡皮球”的感觉。这种气息运动状态下产生的声音,能给人以饱满、深厚、洪亮而又富于弹性和变化自如的立体感觉。
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对抗的感觉呢?关键是在呼气时要继续保持吸气状态。我们知道,呼气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依靠胸腔本身的回弹和胸部肌肉的力量,逐渐把肋骨拉下,使胸腔缩小;二是腹部肌肉有控制的收缩,压迫腹腔内器官向上,使横膈膜逐渐抬起回到原来位置。如果不保持吸气状态,就会使胸腔很快回落,横膈膜立即上抬,那么,气息就会一下子全都泄出,那就无法工作。
这种双向运动的对抗感觉,是气流向上向外的推动力量与人为的向下向内徐徐往下放的保持力量的相互有机、巧妙的配合,是从丹田到嘴的向上趋向运动与喉头到后腰的向下趋向运动的兼容并蓄;是气流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的内在运动感觉。简单说,就是从丹田到喉头的腔体中,相互吸引又相互制约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气息力量的对抗感觉。它是人为控制的、悠着劲的、富有弹性的、不断向前滚动的气息双向运动。不是机械生硬地往下“压”、往下“砸”。它的极境是在“情”的驱动下的一种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这里说的双向运动是一种感觉,一种对呼出气流巧妙控制的感觉,并不是在发声时气流真的向下流。我们练习的是肌肉控制的力量,找的是上下相互作用的那样一种感觉,而不是在呼气的同时还真的吸气。这一点不要误解。
呼气时要注意:
① 朗诵的呼气与日常生活中的呼气是有很大差别的,必须学会控制呼气的本领,持续地、平稳地、有节制地呼气。
② 吸气肌肉要始终积极工作,不能“偷懒”,以免气息一下泄出。
③ 控制气息的力量要适度,也就是两种力量的大小要掌握好。“保持”的力量太大,就会把气压住,不能顺畅地呼出。“保持”力量过小,呼气便控制不住,气就会很快用光,声音发不好。要根据发声的需要,很好地调节两个力的压力差,使呼气自然、均匀、积极而富有弹性。
④ 气不可僵硬、单调,要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断连、收放等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变化和调控,做到稳、匀、细。
(3)
补气。朗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气。这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而是表达的需要。补气时要保持朗诵状态——也就是在气动而发声状态不动的前提下补气。补气要轻巧无声,不费力,无杂音,给人以情绪贯通、自然轻松的感觉。声道畅通,喉头打开,用口鼻同时进气。朗诵中的补气,依情感、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
① 偷气。当速度较快或句子较长而又没有较大的停顿来补充气息时,就要利用音节间短暂的顿挫来快速地补充气息。这种轻巧、快速、无声的补充气息的方法叫偷气。偷气是一种最重要的补气技巧,朗诵中用得最多。
② 抢气。当情感强烈、节奏紧促时,气息消耗很快,常常在句间或句内停顿处急促补充气息,以口部进气为主,动作稍大,急促、有声,这种补气方式叫抢气。利用抢气可以造成表情上的特殊效果,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
③ 就气。不换气的补气。遇有紧张型的长句,内部不能停顿,不好补充气息,或虽有停顿,但由于表达上的需要不能换气,这时,就要靠呼气肌肉的收缩力把体内余气压出来,利用这点余气把声发完,这种方式称为就气。它不仅可以使语言完整,而且可以增强感情色彩,也是朗诵中常见的补气方法。
④ 缓气。缓吸缓呼,补气的时间很长。多用于表现深沉蕴藉、娓娓含蓄的情感和意境。不少古诗词和一些抒情的诗歌、散文的朗诵常用这种缓气法。
⑤ 歇气。为了表情的需要,有时把气息“中止”、“停歇”在音节之间,不吸也不呼,这种方式称为歇气。常用来表示质问、惊奇、愤怒等情感。
⑥ 提气。朗诵中遇到翻高、加强音时,要用“提气”的方法。所谓提气,就是丹田处迅速地用力弹动一下把气向上提起。提气时后腰及横膈膜要有急剧向下稳住的坠感,以形成对抗,把声音送上去。
(二)朗诵的发声技巧1.喉头要放松发音中常见的一大毛病就是喉头紧张。过分用力、压迫、挤卡,喉头负担过重,发音费力,还不好听,而且喉头容易疲劳,影响正常工作。一定要放松喉头。放松喉头是发声的一条重要原则:发声时喉头自然放松,不紧张,不挤压,使喉部肌肉能正常工作,自如地牵动声带作长短、松紧、厚薄等变化,在气息配合下发出多种高低不同的声音。
2.声气要协调发声必须靠气息来支持,要根据发音的高、低、强、弱,来控制、调节气息的压力和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使有节制的呼气和声带的正常振动密切配合。只有气好,喉头才能真正“释放”,声音洪亮、悦耳,并且具有伸缩性和色彩变化。
3.声音要共鸣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弱的,通过共鸣才能得到放大和美化,共鸣对扩大音量、改善音质关系极大。人体有天然的共鸣机构,人的共鸣体有:喉腔、咽腔、口腔、鼻腔、胸腔以及头腔中的“窦”等。其中喉腔、咽腔和口腔是属于可调节的共鸣腔,它们没有固定的容积,形状可以在大脑支配下受一些器官的牵动而改变。声带的振动引起上述腔体的共振,这就是人声的共鸣。大家知道,人的声音分为高、中、低三个声区,不同声区使用的共鸣是不一样的。低音是胸声区,其共鸣以胸腔为主,口腔次之,鼻腔亦次之。中音是混声区,其共鸣以口咽腔为主,头腔次之,胸腔更次之。高音属于头声区,它以鼻腔及其周围的“窦”为主要共鸣器官,口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朗诵最理想的共鸣效果是,声音在通过共鸣腔时,步步得到共鸣的助力,到最后由口腔透出的时候,音量已显著增大,音质也大大改善。合理的调节方法是,根据音的高低与当时呼吸强弱的情形,精密地调节各共鸣腔,配合音量与音色的需要。声音自声带发出到从口腔透出,在过程中遇到配合共鸣的地方越多,得到的共鸣的助力就越大,声音就越洪亮动听。
朗诵的声音一般偏重于中音,主要运用中部即混声区共鸣,以口腔和咽腔共鸣为主,上面挂一点鼻腔共鸣,下面又有胸腔的底座支撑。这样的共鸣可以使声音既清晰明朗,又柔和丰满,并具有一定的浑厚度。
朗诵不可去追求头腔共鸣,否则,声音过于明亮,尖锐刺耳,不自然,不好听。也不可为了追求“浑厚”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过多地运用胸腔共鸣,那样容易造成浑浊、闷塞,不清晰,不明朗。朗诵的发声以基音共鸣为主,加入适量的泛音共鸣。
4.特殊声音技巧的运用朗诵时特殊声音如果运用得好,能使朗诵更加生动传神。下面介绍7种方式。
(1)
拖音。有意把字音拖长,即延长发音时间,可表示回忆、领悟、气弱、惊讶和呼唤等情感。
(2)
颤音。在发音中,让声音开阻交替,气息较强,咬字有力,使声音稍带颤抖,这即产生颤音。颤音可表示特别激动的情绪与悲哀、痛苦等感情。
(3)
拟声。用口语形象地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响,如拟虎啸、马嘶、枪响、雷鸣等。拟声可以营造情境,烘托气氛,增强表现力,拟声多用象声词表达。
(4)
泣诉。朗诵时,为了表示哀伤、惨痛、悲苦等感情,可使声音带上一种呜咽、哭泣色彩,从而使表情真切、生动。哭泣时的气息运动,主要是“抽气”的动作,即用鼻或嘴有节奏往里吸气,抽气的节奏要和腹部的紧缩、膈肌的颤动、两肋的张弛在动作上协调一致。
(5)
笑语。朗读中,有时为了表示欣喜欢快的心情,而使话语的声音带上笑意,有时则模拟作品中的人物发出笑声,从而收到真实感人的表达效果。方法是:口腔、喉、胸要放松,小腹膈肌弹动气息直射软腭,随之发出“哈”、“哼”等笑语。
(6)
气音。是气多声轻的一种发音方法,类似耳语,也像“嘘声”,一般用来表达静谧、紧张、惊异、恐惧的心理活动,或模拟高声讲话等。运气方法是:吸气时放慢速度,加强深度,吐字时除实音外,伴随一定的气音、虚音,将气缓缓送出。
(7)
喷口。指言语者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心情,而需要突然爆发的一种修饰用气,方法是:先将口腔里的气息蓄满,而后突然有力地喷出,由此可大大加强言语力度,强化感情色彩。
第四节 朗诵的咬字技巧朗诵必须讲究咬字,一要准确规范,二要优美动听。要做到这两点,必须注意音节的声、韵、调、语流音变、汉字正音和字美等方面的问题。
一、读准声母一个音节的发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决定的。要发准声母,首先要了解声母的发音条件,掌握声母的发音特性,发好每个声母。同时,还要知道自己的方言声母和普通话声母之间的对应规律,进行辨正。
声母就是音节开头的辅音。辅音的最大特点是受阻,首先要知道在哪儿阻,这是部位问题,然后是怎么阻,这是方法问题。任何一个声母的发音都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这两方面决定的。
二、读准韵母韵母是一个音节的主要成分,必须读好。要读好韵母,首先必须掌握韵母的发音特性,然后注意辨正。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要注意韵辙。在朗读韵文特别是诗词的时候,总会碰到押韵的问题。押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押韵的“韵”和“韵母”不完全相同,凡是韵腹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都属同一个“韵”。就是说韵头可以不管,只要韵腹韵尾相同,都算同一个韵。押韵可以使诗句、唱词、民歌、戏曲等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美,朗读、演唱起来顺口、动听,易于记忆。
三、读准声调一个音节的准确发音,只读准声母和韵母是不够的,还有一个声调问题。声调不同,发音就不同,意义也就不一样。例如“ba”读第一声是“八”,读第二声是“拔”,读第三声是“靶”,读第四声是“爸”。所以,要读准字音和声调。
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的声调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辨正。声调差异或者表现在调值上,或者调类调值都不同。我们要弄清楚自己方言的调类、调值与普通话的调类、调值的对应关系,利用规律来类推,这样纠正起来就快一些。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读准普通话的调值。从普通话测试中发现,南方的不少朋友上声字发得不好,主要是声调偏低,后面没有升上去,一定要注意练习、纠正。
四、读出音变读准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是学好普通话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只做到这一步,还不能自然地说话和朗读。因为说话和朗读的时候,不是孤立地把一个个音节发出来,而是把音节组成词语和句子连续地说出来。在连续的语流中,由于音节之间的相互影响,有的音节会产生语音变化,这种语音变化就叫做音变。要朗读好,把话说得自然流畅,就必须掌握音变。
五、注意词的轻重格式在双音节和多音节词里,各音节的轻重分量、强弱等级是不相同的,就是说音量强度上有差别。这种音量强度可以分成三个等级:重度、中度和轻度。例如,“粉笔”是中重格式,“功能”是重中格式,“黄瓜”是重轻格式,“大头鱼”是中中重格式,“架子鼓”是中轻重格式。朗读的时候,读好词的轻重格式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听起来不舒服。
六、读准字音这里说的读准字音是指不要读错别字,这是人人都要注意的。朗读中读错别字是十分令人遗憾的。汉语的读音是十分复杂的,要注意分析读错的原因,对症下药,用些工夫学习、记忆,力争不读或尽可能少读错别字。
一是要注意字形。有些汉字,“模样”很像,要注意它们的细微差别,不要认错了“人”。例如,荼(tú),不要读成“茶叶”的“茶”(chá);肄(yì),不要读成“肆”(sì)。
二是不要盲目地读“半边”。汉字中很多的形声字,一边表形(形旁),另一边表声(声旁),许多字的读音与声旁相同,如“城”、“铜”、“清”等。也有不少形声字的声旁不能正确表音,如果盲目地读“半边”,就会出错。例如,沸(fèi),不要读成弗(fú);涸(hé),不要读成“固”(gù)。
三是不要任意“类推”。有的字“声旁”与另外的常用字相同,但读音却不一样,如果任意地按另外的字来类推,就往往读错。例如,“沮丧”的“沮”(jǚ)声旁与“组”、“祖”相同,不少人就按“组”、“祖”等字类推,读成zǔ,那就错了。
四是要注意分辨多义多音字。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多义多音字。一个字可能有好几个读音,表示不同的意义或用法。例如,“剥”在复合词(文)中读bō,如“剥削”、“剥夺”。而在单音词(白)里则要读“bāo”,如“剥皮”、“剥花生”。这种多义多音字很容易读错,必须注意分辨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五是要注意通假字。读古书的时候,会经常碰到通假字的问题。所谓通假,就是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写本字,而是写了另一个字(一般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当然,随着语言的变化,今天许多已经不同了,在今人看来就是写了错别字。例如,“说”与“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在读古诗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同音的还好说,反正听不出来,不同音的可就不行了,非分清不可。
六是要注意新的读音规范。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于1957—1962年分三次发表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的正编、续编、三编,并于1963年汇集成《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发表。1982年起又对《初稿》进行修订,并于1985年12月27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名称予以公布。从此,读音以此表为准。遗憾的是,有人对此新规范并不熟悉,依然按《初稿》读音,这是值得注意的。
七是要注意吐字归音技巧的正确运用。它可以使字音优美、圆润。吐字归音是我国 传统的说唱艺术理论中在咬字方法上运用的一个术语。它是历代戏剧家在口语实践中总 结出来的吐字发声的经验。它将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归音三个 阶段。
出字是指声母和韵头(介音)的发音过程,立字是指韵腹(主要元音)的发音过程,归音是指音节发音的收尾(韵尾)过程。具体而言:
(1)
出字——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
(2)
立字——要求韵腹拉开立起,做到“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
(3)
归音——要求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尤其是i、u、n、nɡ等做韵尾时,要注意口型的变化。例如:发tān(滩)这个音节时,要先找准t的发音部位,即咬住字头;而后在一股较强气流的作用下,冲破阻碍,清晰、响亮地吐字腹ɑ;紧接着舌尖要轻轻回抵上牙床,(即n的发音部位)收住字尾,亦即传统所说的归音(或叫归韵)。
其基本要领是:出字要准确有力,又叼住弹出之感;立字要拉开立起,明亮充实,圆润饱满;归音趋向要鲜明、迅速“到家”,干净利索。
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几个部分。声,又叫字头;韵,分为韵头、韵尾、韵腹三个部分;调,字神,体现在韵腹上。汉字的发音应该遵循汉字的音节结构特点。吐字归音就是要求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有头有尾,构成一个“枣核型”形式:声母、韵头为一端,韵尾为一端,韵腹为核心。字的中间发音动程大,时间长,字的两头发音动程小,关合所占时间也短,字头和字尾要严格控制口形。当然,对“枣核型”不可做绝对化的理解。不过,无论如何,吐字时,不仅要有头有尾,不含混,而且又要连接得好,浑然一体,不能有分解、断接的痕迹。
要达到枣核形是让自己的普通话更纯正的关键,但是,不可能,也不要片面强调字字如核,这样必然会违背语言交流的本质,去追求技巧和方法,削弱声音的感情色彩,破坏语言的节奏。
一个汉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会结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兼顾声韵调和吐字归音,必须从日常训练开始严格要求。
第五节 朗诵停顿的技巧一、停顿的意义停顿,是指在朗诵的过程中声音上暂时的间歇、休止和中断。有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有句与句之间的,还有段落层次之间的。
停顿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生理方面的需要,利用停顿补充气息,以便继续读下去,二是心理方面的需要,利用停顿准确、鲜明、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后者当然是主要的,前者要服从后者。
停顿是朗诵表达技巧的一个基本要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①利用停顿进行划分、组合,使表达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连贯流畅。②利用停顿表示强调,抒发感情,使表达语意鲜明,情感强烈,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③利用停顿显示节奏,使表达疏密有致,整散结合,富于节奏感。④利用停顿造成悬念,调动听者的思维,增强朗诵效果。
总之,朗诵中的停顿是积极的。声音的暂时休止、中断决不等于思想感情的空白,恰恰相反,停顿的地方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延续和变化。停顿的一瞬间,可以使听者期待、猜测、联想、回味,使他们更加投入,和你交流,和你共鸣。停顿可以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二、停顿的位置和时间在哪停,停多久,完全取决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为了说得具体一点,下面从结构、逻辑、心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结构停顿按照篇章和句子结构所做的停顿叫结构停顿。结构属于形式因素,形式是反映内容的,正确地表现结构,就可以正确地表现意义。作品是按层次写的,篇有大层次,段有小层次,句子本身也是个结构体,也有层次。这些大小不同的层次,在表达中主要是靠长短不等的停顿来区分的。把语言的结构层次表达清楚,是停顿的一个主要作用。
关于篇章结构这里就不说了,下面着重说说句子结构和停顿的关系。
句子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单位。处理好句子是语言表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朗诵者的重要的语言基本功。处理好句子要靠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而停顿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
处理好句子的结构层次,以对句子的真正理解为前提。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存在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区别与联系问题。深层结构是指认识的内容,表层结构是对认识内容的表述。朗诵者是表层——深层——表层,听者是表层——深层。朗诵的表层形式如何,对听者对内容的理解影响极大。我们必须透过字面的表层进入深层,在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恰切的有声语言的表层结构。有时候,字面上的一个表层结构蕴涵着两个深层结构,属于有歧义的结构体。例如“张明和刘平看电影去了”这个结构体,就包含了两种深层含义。一种是回答张明和刘平“干什么去了”,表层结构应该是“张明和刘平∨看电影去了”,主语是联合词组,“张明”和“刘平”在同一层次里,“和”为连词。另一种是回答张明“和谁”看电影去了,深层结构变了,表层结构也要跟着变,变成“张明∨和刘平看电影去了”,主语成了“张明”,“和刘平”变成了介词短语,作状语,‘和”不再是连词,而成为介词了。遇到这种情况,必须着眼全篇,联系语境(主要是上下文),准确把握其深层结构,用朗诵的表层结构——声音形式(停顿)消除字面上的歧义。
正确地划分组合,是处理好句内停顿的关键。一句话往往由好几个词组成,这些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不相同的,有的密切,有的疏远。我们按照关系进行划分组合,把关系密切的结合成一组,另一些结合成另一组。这样就把句子切分成一个个小段落——意群,意群之间应有适当的停顿,意群内部则应连读。意群的划分当然不是绝对的,但不管怎样,都不允许错乱。
对句子的词语进行划分组合要注意三点。
第一,任何划分出来的部分,必须有一定的意义,表达一定的内容。例如:
“战士个个英勇顽强”,不能划分成“战士个个∨英勇顽强”,因为“战士个个”没有意义,表达不了什么内容。应当切分成“战士∨个个英勇顽强”。
第二,划分出来的各部分,能构成语义上的搭配关系。例如:“这个厂生产的产品质量一直很好”不能划分成“这个厂生产的产品质量∨一直很好”,因为“生产”与“质量”不能搭配。应断成“这个厂生产的产品∨质量一直很好”。
第三,划分出来的各部分,在语义上搭配起来必须符合原意。例如,“能∨人所不能”与“能人∨所不能”,两种断法都有意义,但后者不符合原意,因此要采用前者。
断句不妥,会造成结构层次的混乱,影响语义的表达,这种现象叫“读破”。“读破”乃朗诵之大忌,应力求避免。
(二)逻辑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种思想、显示某种关系所作的停顿叫逻辑停顿。它的停顿时间比结构停顿要长,并且多与重音配合使用。例如:
(1)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2)
我们连续几天∨早晨∨就到市场观察。
(3)
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4)
生活是苦点儿,∨可情绪∨依然很高。
例(1)突出“人”;例(2)强调时间——“早晨”;例(3)强调奉献——“给”这种思想和价值观念;例(4)表示对比和转折。
(三)心理停顿由心理的特殊变化特别是情感变化引起的停顿叫心理停顿。这种停顿位置不确定,时间比较长,主要用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可以极大地增强语言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琼瑶的小说《几度夕阳红》中有一段很能说明人物的心理变化对语言停顿的影响:“晓彤的出现,显然使他精神大振,他坐正了身子,抬起头来,对晓彤展开了一个欢快的笑容:‘你猜我等了你多久?一小时又二十五分三十八秒!我早来了半小时,又……’他停住了,愕然地说:‘你怎么了,晓彤?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么?’”
魏如峰在酒店里等了很久,晓彤来了他非常高兴,用欢快的语调说了前面的话。当他发现晓彤神色不对时,他的心理顿时发生了变化,由高兴转为疑惑、担心,说到“又”字突然停住,过半天才问:“你怎么了,晓彤?”
心理停顿是情感运动的必然结果。一般来说,表现思索、犹豫、怀疑、猜测、忧伤和痛苦等心理活动,停顿较多,时间较长。反之,表现肯定、果断、欢快、轻松等心理活动,停顿较少,时间较短。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微妙复杂的,要深入作品,细心体会。
停与连是对立统一的。该停则停,该连则连。停,不一定是声音的绝对中断,有时是一“挫”,有时是一“拖”,似停还连,似连又停,停中有连,连中有停。不该停的地方要连,连也不等于囫囵吞枣,不分个数,词语界限还是要清楚,不能乱套。停顿的多少、长短也不是绝对的,完全取决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第六节 朗诵重音的表达技巧一、重音的表达作用这里说的重音是指语句重音,就是一句话中在声音上加以强调的词或词组,这样的词语听起来最分明、最突出,是语句意义的主体。例如:“今天我们讲一个‘滥竽充数’的故事。”“滥竽充数”是表意的主要词语,是这个句子的重音。重音是兴趣中心,是 “焦点”。
重音的主要作用是体现话语的目的,显示意图和态度。重音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言语目的是否明确,思想感情是否鲜明。
重音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显示节奏。轻重变化是形成节奏的重要因素,长短(快慢)变化是形成节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重音恰恰体现着这两种变化,因此,重音表达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语言的节奏。
二、重音的确定一个句子的重音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完全取决于说话的目的。目的不同,重音位置也就不同。到底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言语目的呢?句子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但往往不是孤立使用的。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对待句子,必须要从整体上、从联结上、从流动中去把握它们。换句话说,就是要联系语境。就句子而言,它的语境就是整篇作品及其上下文。一句话的真正含义有时不能直接看出来,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看出来。这种隐含意义我们称为“内在语”,是字面上没有写出来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话。内在语反映语句的本质和联结。把内在语挖掘出来了,言语目的就明确了,重音位置就确定了。例如,“你来了”,这个句子很简单,三个字,但离开语境,不了解真正含义,也无法表达。如果内在语是“我请的是他,你怎么来了”,重音就放在“你”字上,表现惊奇、不高兴等心情。如果内在语是“我正打算去找你呢,你来了,太好了”,重音就放在“来”字上,表现高兴的心情。到底是哪一种,在作品中是确定的。所以,重音的确定没什么捷径可走,只有从整体上、从联结上、从流动中去把握。
三、重音的表达重音的位置确定了,还有一个表达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加大音量式即增加发音力度,造成强有力的声音。这种方式常用于表达饱满、高涨的情绪。
(二)拖长读音方式即将感情饱满、格调深沉的语调延长、拖长字音。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渲染内在情绪,表达深挚的情意。
(三)变换音色式即运用颤音、破嗓音和沙哑声等读法,表达特殊感情。一般来说,颤音表示激动或恐惧,尖叫声或破嗓声表示歇斯底里,沙哑声或改变共鸣腔而产生的音表示疲劳、老练等。
(四)一字一顿式即在要强调的字之前做必要的顿歇,使感情深沉动人。这种表达方式,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五)重音轻读式即对重点词语弱化、轻化、音量缩小、语气柔弱,非重点词语反而响亮明朗。这种方式常用于烘托意境,表达深沉凝重、含蓄内向的细腻感情。例如“军港的夜啊,静悄悄”,轻读“静悄悄”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重音的表达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综合利用多种语音手段。重音是音长、音高和音强相互叠加的结果。重音处,速度稍慢,声音稍高,音强也适当变化。另外,停顿也是突出重音的重要手段。例如:“这许多书里头,∨这本∨我最喜欢。”除了把“这”这个音节拖长、提高和稍稍加强之外,还要在“这本”前后略作停顿,这就把重音突显出来了。
(2)
要注意情感,用语气来带。重音是构成语气的重要因素,语气随情感而变化,重音的表达也要相应变化,有时重些,有时轻些。一般来说,表示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粗暴、愤怒和激动等情感的重音,常常读得重些;表示幸福、温暖、欣慰、体贴、怀念、谦和、沉静和忧伤等情感的重音,常常读得轻些。总之,随着感情走,用语气自然带出。
(3)
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主要重音与次要重音的关系,一是重音与非重音的关系。要注意全篇重音的分布,善于抓住和突出那些最能体现作品精神实质的主要重音,让它们像粒粒珍珠闪闪发光,用它们来带动其他的。次要重音读清楚就可以了,切不可见了重音就强调,平均用力,主次不分。重音与非重音也是这样,重音处多用点力,非重音处少用点力,否则,都是一个劲儿,那就无所谓重音了。
第七节 朗诵语气的表达技巧一、语气及其作用语气,又叫语调,它是能够表达说话人思想感情的语句的声音形式,也就是朗诵表达的调子、味道。语气具有重要的表达作用。它不仅赋予语句以抑扬顿挫的特点,而且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调动听者的情绪,造成某种意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语气的内容与形式语气有“内”、“外”两方面:“内”,指语句所蕴涵的情感,这是形成不同语气的内在依据;“外”,指语句的声音形式,这是语气的外部表现。声音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同一句话,说话人的情感不同,说出来的声调也就不同。例如,“他走了”这句话,受不同的情感支配,会有多种不同的声音形式。心情可能是轻松、平静的,也可能是紧张、愤恨的,也可能是痛苦、忧郁的,对应的声调就可能是平缓、柔和的,也可能是急切、粗硬的,也可能是低沉、凝重的……再如,一个“啊”字,情感有坚定、犹疑、愉快、悲哀、轻松、沉重、惊讶、激动、失望、不安等,声调也就有高、低、轻、重、长、短、软、硬、明、暗、虚、实等多种变化。声调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声调”。情感的表达,要注意它的色彩和分量。情感的色彩,也就是各方面的具体性质,如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我们要细心体会作品的语句,产生明确具体的态度和细腻深刻的情感体验。支持、反对、赞扬、批评、严肃、亲切、坚定、犹豫、热情和冷淡等是为不同态度;热爱、憎恨、喜悦、悲伤、恐惧和愤怒等是为情感。作品语句蕴涵的到底是哪一种态度情感,要清楚,要投入。情感的分量,指情感的浓淡程度,也叫分寸、火候。色彩是情感的“质”,分量是情感的“量”。情感的表达,不仅质要分明,而且量要适度。爱到什么程度,恨到什么程度,喜到什么程度,悲到什么程度,都有个“度”的问题。不足不行,过了也不行。
三、语气的声音形式声音是情感的产物,情感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决定了声音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语气的声音形式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明暗虚实等各方面的变化。要综合运用多种声音要素进行表达,不可单一化、程式化。例如,“我走了”,高兴地告别,声音是高昂、明朗,稍快、稍强;痛苦地分手,则是低沉、阴暗,稍慢、稍弱。
汉语书上一般把语气分为平直调、昂上调、降抑调、曲折调四种。这只是声音形式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声音的高低升降。实际上语气的声音形式是十分复杂的,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很难用某种单一的方式来概括。但是,无论哪种方式,其总的原则是必须用情感来支配声音。不同情感的句子,应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
第八节 朗诵节奏的表达技巧一、什么是节奏节奏是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运动现象。世界上的事物大都有节奏。文章也不例外,文章也有节奏。文章的节奏表现在各个方面。从情节的角度看,有张有弛,张弛相间;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看,有详有略,有疏有密;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它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形成声音的节奏。朗诵的节奏就是声音的节奏,即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它是由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的。朗诵是有声语言,是听觉的节奏,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色四个要素的变化而形成的,四要素中任何一个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的交替变化,都会形成节奏。由音强造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轻重变化上;由音高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字音的平仄和声音的高低变化上;由音长造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速度变化和停顿长短上;由音色造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押韵上。综合运用几种因素,造成声音上的高低抑扬、强弱轻重、快慢疾徐、断连顿挫、明暗虚实等对比变化,就可以使朗诵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增强表达效果。
二、节奏的运用掌握和运用好节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语言表达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节奏是在一系列对比、衬托中显示出来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重先轻、欲轻先重。有这些对比、衬托,才有节奏。节奏的核心是“变化”。没有变化,从头到尾一个调,平铺直叙,铁板一块,便无节奏可言。朗诵就是要善变。不同作品要变,不能篇篇一个调。同一作品的不同段落、不同语句也要变,不能句句一个腔。“变”有大小之别,无有无之分。不论变化大小,反正都要“变”。大小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当然,“变”是有“章”可循的,不能乱来。这个“章”就是作品的内容,就是思想感情。脱离内容,脱离情感,任意变化,故弄玄虚,人为地制造节奏,那是不行的。
停顿、重音、语气是影响节奏的重要因素,前面已经讲了,下面说说速度。
速度表现为时间关系,是影响节奏的重要因素,掌握好速度是朗诵语言技巧的一个重要问题。掌握速度要注意情感、人物性格气质、内容性质、作品性质和对象特点等几个方面。
(1)
情感与速度:一般表现紧张、焦虑、激动、惊恐、愤怒、热切和欢畅等情感,速度快;表现沉重、忧伤、思虑、缅怀等情感,速度慢。
(2)
人物性格气质与速度:语速也是人物性格气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一个热情爽朗、活泼好动的人,说话速度往往较快,而一个沉稳持重、严肃好静的人,说话速度往往偏慢。
(3)
内容性质与速度:重要的、生疏的,慢点儿,次要的、熟悉的,快点儿;急剧变化的事件,快点儿,平静、庄重的情况,慢点儿。
(4)
作品形式和速度:一般来说,朗诵散文、小说要明快些,朗诵诗歌要稍慢些。朗诵开头、结尾要慢点儿,朗诵中间部分要快些。
(5)
对象与速度:速度快慢与对象也有一定关系。同样的内容,对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的(如农民、儿童),就得慢点儿。
第九节 体态语言的运用技巧一、朗诵中的体态语言朗诵的表情达意主要靠有声语言,但也少不了体态语言。有声语言同体态语言总是伴随在一起的。朗诵中的体态语言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动作。
(一)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在内心情感的作用下,面部五官所做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态变化。朗诵的体态语最重要的是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主要集中在眼睛、眉间和嘴这个三角区内。眼睛特别重要,历来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之说。朗诵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眼睛。低着头、扬着头、左顾右盼,这都不行。一定要看着观众,一定要和观众交流。要根据朗诵的内容得体地运用自己的目光:表现高兴时,眼睛明亮,目光亲切;表现失望时,目光呆滞暗淡,充满沮丧;表现愤怒时,双目圆睁,直视对方……眼睛一般是平视前方,有时可以仰视(表示高大、傲慢)、俯视(表示沉思、羞愧)、斜视(表示轻蔑)、环视(表示询问)等。不要只注视一点,目光要覆盖整个会场,与所有的听众进行眼神交流。不要看听众的头顶或窗外,否则,听众会以为头顶或窗外发生了什么意外。不要让演讲稿破坏了眼神交流,应该低头看稿子,抬头看听众,注意随时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
(二)手势手势是指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手与胳膊所做的比画或摆动等动作,有指示性的,有形象性的,有象征性的,有情感性的。朗诵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地运用手势可以更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增强可视性和抒情效果。
手势活动有三个区域:胸部以上为上区,多用来表达积极、理想、宏大和激昂等情感和内容;胸部到腹部为中区,多表示比较平静的思想和情绪,一般叙事说理的手势都在这一活动区;腹部以下为下区,多表示憎恶、鄙夷、不屑、厌烦等内容和情感。朗诵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
(三)身体动作身体动作指身体姿势和动作的变化,朗诵的时候也要随着作品适当变化。在台上朗诵,一般呈小丁字步自然站立,随情感的变化,有时挺立,有时前倾,有时后仰,有时左右晃动,有时甚至可以走动。
二、体态语言运用的要求朗诵主要是靠有声语言,但体态语言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吸引、强化、印证等作用。怎么叫运用得好呢,概括地说,要做到适度、自然、协调、优美。
(一)适度体态语言的运用要少而精,不可过多、过滥。要相信有声语言的力量,在朗诵中体态语言永远都是辅助性的。有人在朗诵时一句一个动作,企图图解有声语言。其实不然。过多的动作和过分的表情,会适得其反,破坏表达效果。
(二)自然体态语言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不可故作姿态。一不可装模作样,虚张声势。二不可脱离自我,机械模仿。要由衷、真实、质朴、自然。朗诵者在观众面前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手势,都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做作。那种装出来的笑容和硬加上去的手势动作,会令人反感。
(三)协调协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体态与表达内容和谐统一,符合作品的要求。二是各种体态之间要配合得当,协调一致。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目的,有机配合,不能你东我西,顾此失彼。手指向右前方的高处,身体一定要侧过来,眼睛也一定要望着那里。
(四)优美朗诵中的体态语言要使人感到舒服、愉悦。要注意动作的幅度,要讲究站立的姿势。一般来说,动作应有控制,要含蓄,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不能是生活的照搬。动作幅度要小一点儿,不要一笑就咧开大嘴,牙床外露,一挥手就又高又直,大甩大抡。
【练习】1.呼吸训练(1)
吸气练习
① 训练要领
“气乃音之帅”、“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气与声的关系,犹如电力和机器的关系一样。有气才有艺,口语表达中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都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科学地进行气息控制和呼吸,是进行发声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
心理状态:要精神良好,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兴奋从容两肋力,不觉吸气气
自来”。
身体状态:有坐势和站势两种。坐势,要坐在椅面前部。为避免躯干弯曲、力量松懈,不要“坐满臀”;站势,站成“丁字步”,双脚一虚一实一支点。
基本要领:扩展两肋,吸气要深,小腹内收。
② 训练方法:
坐在椅子前沿,上身略向前倾,沿着后背将气缓缓吸入体内,容易获得两肋打开的实际感觉。
闻花香。远处飘来一阵花香,闻一闻是什么花的味呢?此时,深吸气。用这种方法自然体会降膈和开肋。
举起重物。在抬起重物时总要深吸一口气,憋住一股劲儿。此时,腰部、腹部的感觉和胸腹联合呼吸时吸气最后一刻的感觉相近,气息自然下沉,腹肌收缩,腰带周围也有明显的胀满的感觉。
(2)
呼气练习
① 训练要领
稳定地呼。呼气时要将体内的气流拉住,均匀、平稳地呼出,并能根据感情的变化,自如地变换呼气状态。
要有控制。要控制住腹肌向丹田收缩的力量,这样呼气就能持久。
要有变化。随着所表达的内容和感觉的变化,调节呼气的强弱、快慢。
② 训练方法
缓慢持续地发出“si”的声音。
均匀、缓慢地吹,去掉桌面上的尘土。
经每秒一个的速度数数儿,1、2、3、…不断重复这几个练习,以延长呼气时间,力求达到呼出一口气可以持续30秒的标准。声音要规整、圆润,不感到挤压、枯竭。
(3)
呼吸综合训练
① 吹蜡烛:模拟吹灭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达到25~30秒为合格。
② 咬住牙,深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发出“咝……”声,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③ 数数: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④ 绕口令。开始做练习的时候,中间可以适当换气,练到气息有了控制能力时,逐渐减少换气次数,最后要争取一口气说完。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儿,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儿,两个枣儿,三个枣儿,四个枣儿,五个枣儿,六个枣儿,七个枣儿,八个枣儿,九个枣儿,十个枣儿……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2.共鸣训练(1)
口腔共鸣训练
口腔共鸣最主要的一点,是打开口腔(不是张大嘴,而是打开后槽牙)。发声的时候鼻咽要关闭,不产生鼻泄露,发出坚实丰满的声音。
① 下列练习基本都是以开口元音为主练习:
bɑ
dɑ ɡɑ
pɑ
tɑ
kɑ
penɡ
pɑ
pi
pu
pɑi
② 发单韵母i、u、e、o,把声音从喉咙中“吊”出来,使其“站得住”。读时要体会上下贯通的感觉。
③ 适当打开后槽牙,上下牙呈“c” 形,发复韵母ai、ei发音时体会声束沿上腭中线前行,挂于前腭的感觉。
④ 读下列词组,练习口腔共鸣:
澎湃 冰雹 拍照 平静 抨击 批评 哗啦啦 噼啪啪 咣啷啷
扑嗵嗵 胡噜噜 快乐 宣纸 挫折 菊花 捐助 吹捧 乌鸦
⑤ 绕口令,练习口腔共鸣:
山上五株树,架上五壶醋,林中五只鹿,柜中五条裤,伐了山上树,取下架上醋,捉住林中鹿,拿出柜中裤。
(2)
鼻腔共鸣训练
鼻腔共鸣是通过软腭来实现的,发音时软腭下降,阻塞口腔通道,声音全部由鼻腔通过。标准的鼻辅音m,n和nɡ就是这样发声的。鼻腔共鸣可以获得发出高亢明亮的声音。
① 发ɑ、i、u的音,加点鼻腔共鸣体会。
加鼻辅音 mɑ mi mu nɑ ni nu
② 读下列词组、句子,练习鼻腔共鸣:
妈妈 光芒 中央 接纳 头脑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3)
胸腔共鸣训练
胸腔的空间及共鸣能量大,发出的声音有深度和宽度,声音更浑厚、宽广。训练时颈部和脊背要自然伸直,胸部要自然放松,吸气不要过满,否则影响胸腔调节。
① 发“ɑ、i、u、e、o”以自己最舒适的音高,然后发降低声音之后的音高“a、i、u、e、o”(“·”为低音),体会声音在胸腔直上、直下、滑动练习。
② 读下列词组、句子,练习胸腔共鸣:
百炼成钢 翻江倒海 追悔莫及 海枯石烂
小柳树,满地栽,金花谢,银花开。
(4)
共鸣综合训练
要领:打开口腔,放松胸腔,鼻腔畅通。
① 夸张四声训练“阳——光——明——媚——”、“山——明——水——秀——”……
② 大声呼唤。喊人名或呼告一件事情或一句话,蓄气要有力,声音要洪亮。
3.咬字技巧训练(1)
吐字训练
咬字头时应准确、干脆、有力,吐字腹时应清晰、饱满、响亮。要避免出现字音含混模糊或吃字现象。
① 喷崩法
喷崩就是在咬字时吸足气流,双唇紧闭,然后爆破除阻将字音吐送出来。发双唇音。请用此法读下列诗歌:
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
② 弹舌法
弹舌就是利用舌头的弹力,将字音有力且富有弹性地弹吐出来。请用此法读下列诗歌:
调到大岛打大盗,
大盗太刁投短刀;
推打叮当短刀掉,
踏盗得刀盗打倒。
③ 开喉法
开喉法是在吐字时,尽量使口腔后部打开,蓄足气流,吐送有力。请用此法读下列 诗歌:
哥挎瓜筐过宽沟,
过沟瓜筐滚宽沟;
挎筐过沟瓜筐扣,
瓜滚筐空哥怪狗。
(2)
吐字归音训练
归音也叫归韵。归音到位是指发音时要收准韵尾,渐弱渐止,清晰圆满。
① 展唇
凡ɑi、ei、uɑi、uei韵母的字归音时,应微展嘴角,唇形扁平。请用此法读下列诗歌:
祖国是一座花园,
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
小兴安岭是一朵花,
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花香啊,
沁满咱心肺;
祖国情啊,
春风一般往这儿吹;
同志爱啊,
河流一般往这儿汇。
党是太阳,
咱是向日葵。
(郭小川《祝酒歌》)
② 聚唇
凡ɑo、iɑo、ou、iou韵母的字归音时,应聚唇。请用此法读下列诗歌: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歌曲《军港之夜》)
③ 抵舌
凡是收前鼻音“n”的音节,字尾收音时要做一个明显的抵舌动作。请用此法读下列 诗歌: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
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
胡子里长满故事,
憨笑中埋着乡音,
一声声喊我乳名,
一声声喊我乳名。
多少亲昵,
多少疼爱,
多少开心!
啊,父老乡亲,
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歌曲《父老乡亲》)
④ 穿鼻
凡是收后鼻音“ng”的音节,归音时,气息要灌满鼻腔。请用此法读下列诗歌:
一棵呀小白杨,
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
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
太阳照得树叶闪银光。
小白杨,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
(歌曲《小白杨》)
⑤ 吐字归音综合训练:绕口令
吃葡萄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
天上看
天上看满天星,地下看一个坑,坑上看冻着冰,冰上看长着松,松上看落着鹰,山前看一老僧,僧前看一本经,屋里看点着灯,墙上看钉着钉,钉上看挂着弓,说刮风就刮风,刮散了满天星,刮平了地下坑,刮化了坑上冰,刮倒了冰上松,刮飞了松上鹰,刮走了一老僧,刮碎了一本经,刮灭了屋里灯,刮掉了墙上钉,刮翻了钉上弓,这就是:星散、坑平、冰化、松倒、鹰飞、僧走、经碎、灯灭、钉掉、弓翻的绕口令。
4.诗歌的朗诵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是它的特点。诗歌的朗诵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
读出情感。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首先要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调。全篇的处理都要服从于这个总的基调,但又不能从头到尾一个调,还要有变化。而局部的变化又要服从于总的基调,不能游离基调。确定并把握好基调 ,重要的是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了解作品的情况和风格特点,以及具体的写作背景。其次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揣摩,达到真正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朗诵的时候,要有一种我就是作者的心理感觉,把自己当做作者的化身,自己就是抒情的主人,把诗中的话变成自己要说的话,诗中的情成为我要抒的情。再次,要对诗中的情作具体分析:一看情感类别,是哀怨、激愤、憎恨、忧伤,还是欣喜、欢快、向往,是离愁别恨还是怀古伤今等;二看情感载体,比如杨柳象征离别,梅花象征高洁,圆月象征思念,落叶象征失意等;三看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还是间接 抒情。
(2)
读出意境。意境是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如何才能读出意境呢?那就是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展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般的生动形象。
(3)
要读出节奏。富于音韵美的的节奏是由音节、停连、语气共同构成的。把握节奏,就是要对诗行中的音节进行合理划分,以充满变化的语调表现丰富、具体的感情色彩。同时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还体现在层次与层次之间、诗节与诗节之间的停顿与节拍的对称上,或者体现在几个大的情节的回环变化上。朗诵时,要整体把握。惟有如此,才能读出鲜明的节奏。
请根据上面的提示朗诵舒婷的《致橡树》。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宵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5.散文的朗诵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多样,形式自由,情文并茂且富有意境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各种表现手法,创造出一种自由灵活,形散神聚,生动感人的艺术境界。
散文朗诵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感情要真实。散文是心灵的体现,真情的流露。朗诵时应力求展示作者所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充分表现作品中的人格意象。
(2)
表达要有变化。散文表达自由,常常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并用。因此,朗诵时应灵活对待。一般来说,叙述性语言要语气舒展,声音明朗轻柔,娓娓动听;描写性语言要生动、形象、自然、贴切;抒情性语言要自然亲切,由衷而发;议论性语言要深沉含蓄,力透纸背。
(3)
把握好“形散神聚”的特点。散文运笔比较自由,不拘成法,但是,它却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全文,统领全篇。要么是自始自终有一种充沛的激情来描写感人肺腑的人和事,使全文浑然一体;要么是以一些寓意深刻的话语统领全文。朗诵时,应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发展线索,用停顿的长短来显示文章的结构变化及语脉发展,用重音和语调来突出主题,使语脉清晰,聚而不散。
请根据上面的提示朗诵下面这篇散文。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憟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6.小说的朗诵小说是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朗诵小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都有人物形象。朗诵时要注意把人物形象的特征展示出来。一是要把人物的外貌展示出来。二是要把人物的行为表达清楚,三是要朗诵好心理活动描写。四是要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其中主要要读好人物的对话,可以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情绪、身份、年龄等具体情况来处理朗诵的声音。
(2)
要注意故事情节的展现。小说情节有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其情节的高低起伏,主要是通过声音形式的音量、力度、音色,以及各种技巧如语气、节奏、语调来体现的。朗诵时必须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恰当地安排好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强弱和虚实的变化。
(3)
要注意小说环境的描写。一般来说,小说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朗诵社会环境描写时,应感情色彩浓烈,语调变化丰富,而朗诵自然环境描写时,应力求体现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寓情于景。
请根据上面的提示,朗读下面这篇小说。
泣血的签字
这天,医生在为一名产妇做剖腹产手术时,产妇的心脏出现了几次意外骤停,情况十分危险。护士急忙叫住守在手术室门前的那个男人,递过一个文件夹说:“你爱人难产,母子俩我们只能保全一个,你是要大人还是要孩子?请在上面签字。”男人的脸顿时变得惨白,他想了一下,哽咽着说:“我选孩子。”两小时后,产妇产下一个健康男婴,但产妇因大出血死亡。
男人痛苦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交给护士一张小纸条:“我有点急事,请帮我通知家里其他人。”说完匆匆离开了医院。
家属们很快赶到了。护士告诉他们,根据产妇爱人的意见,保住了孩子。一个男人忽然跳起来,歇斯底里地大喊道:“胡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孩子不要大人?”护士吓了一跳,这人根本不是那个签字的男人。她忙把文件夹拿出来,男人一把抢过,看了一眼,怒吼道:“我叫徐国良,这李恒东是什么东西!”护士委屈地说:“当时情况紧急,我们也无法判断他的身份,他说他是产妇的爱人,产妇也默认了。”徐国良懵了,一下蹲到了地上,嘴唇不住地哆嗦着。李恒东是谁?烧成了灰徐国良也认识,他是妻子从前的追求者。妻子临产前为什么去找他?他也为什么要顶替自己签字?难道这个孩子和他有关……徐国良顿时脑袋发胀,怒火中烧,他猛地站起身,向门外冲去。
徐国良敲开李恒东的家门,李恒东说:“你来得正好,我要向你解释清楚。”“还有什么可解释的,你给我老婆偿命吧。”徐国良猛地抽出—把西瓜刀,狠狠地扎向李恒东的腹部……
徐国良径直去了公安局。幸运的是李恒东并没死。
他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托人给看守所里的徐国良送来一封信,信竟然是徐国良的妻子写的:
国良,也许我不该瞒你,结婚前我就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我最多还有五年的时间。我很想给你生个孩子,可平安生产的概率几乎是零。我知道,在我和孩子之间,你是不会选择孩子的,所以我找到李恒东,请他替你签字……感谢你给了我一段无比幸福的时光,这个孩子是我送给你的——最珍贵的礼物!
7.下面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军长的一段台词。请注意语速、语气、语势、停顿、重音等技巧的运用
我的大炮就要万炮轰鸣,我的装甲车就要隆隆开进!我的千军万马就要去杀敌,就要去拼命!就要去流血!可刚才,有那么个神通广大的贵妇人,竟有本事从千里之外,把电话打到我这前沿指挥所。她来电话干啥?她来电话是要我给她儿子开后门不上战场。让我关照关照她的儿子!哼!走后门,她竟走到我这流血牺牲的战场上!我在电话里臭骂了她一顿!我雷某人不管她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太太,走后门,哼,谁敢把后门走到我这流血牺牲的战场上,没二话,我雷某要让她儿子第一个扛上炸药包去炸碉堡!去炸碉堡!
8.综合运用朗诵的各种技巧朗诵高尔基的《海燕》
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
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