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1|回复: 0

【市场营销 精选论文】新一轮流通改革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任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22 23: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一轮流通改革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任务
  
晁钢令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新一轮流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新一轮流通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大流通、大市场、大集团将是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将成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提高素质、规范市场、优化管理将成为流通国际化的基本保证。新一轮流通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整合流通资源,打造“航空母舰”;开展流通革命,更新流通业态;稳步发展连锁,建立规范模式;积极发展物流,重视系统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实施行为管理;加强理论研究,提高人才素质;加速产权改革,推进流通发展。
  
关键词:流通体制 改革 连锁 物流
  
  
(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这为中国流通领域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流通体制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国有流通系统对商品流通的垄断局面已被打破,多渠道流通的格局已经形成。流通渠道纵向疏通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各种流通业态纷纷出现。连锁经营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零售流通的改造日新月异,繁荣繁华的市场形态令世人瞩目;流通现代化的水平有很大提高。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在流通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必须看到,当前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对流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从90年代后期开始,市场商品供大于求的现象日趋严重。2001年供大于求的商品比重曾一度高达86.3%,市场需求不旺、销售疲软的情况已持续了很长时期。而流通在调整生产,启动需求方面的作用却很不明显,流通对经济发展的前导作用尚未形成;
其次,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即将面临国外流通企业的直接挑战。然而中国的流通业所呈现出来的“散、乱、差”的现状,使其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单体上都难以形成同国外流通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实力。中国的流通资源尚未得到认真地梳理和科学的组合,中国流通业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再次,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流通产业的技术革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中国流通产业的技术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发展要求仍处于滞后状态。推进中国流通产业的技术革命,提高流通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刻不容缓;
复次,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日趋深入,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尚未建立。其重要原因就是在流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严重的区域分割和市场保护。区域间的贸易障碍使全国统一市场的难以形成,从而也阻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打破区域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不仅是中国流通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
这一切意味着在经过20年左右的改革历程之后,中国流通体制的改革必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新一轮的改革将促使中国的流通业进一步向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改革将着重于中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市场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大型流通集团的组建与培育,现代化流通方式和流通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流通企业人员素质、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改善和提升,以及市场法规体系和管理系统的更新与完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使中国的流通体制能够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适应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向外开放。同时也是为了促使中国的流通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和有效利用,促使流通企业的经营效益能不断提高。
  
  
  
(二)
  
根据新阶段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和当前中国市场和流通领域所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我们认为,新一轮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将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大流通、大市场、大集团将是全国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所谓“大流通”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流通管理上的含义,要求通过新一轮的改革彻底打破系统和部门的界限,实现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内贸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在流通活动方面的相互融合,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满足的需要来组织、监管和协调社会化的大流通;二是流通功能上的含义,必须高度重视流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特别是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的重要地位,明确现代化的大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仅把流通看作产品的销售环节,“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通过新一轮的流通体制改革,形成生产、流通、消费之间有效的互动传导机制,使流通能真正成为融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有机系统,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15%以上。这说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新一轮流通体制的改革,形成社会化的大流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大市场”主要是指新一轮的流通体制改革将把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贸易壁垒,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作为十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目前我国区域市场分割的情况比较严重。据一些经济学家的非官方统计,我国省际贸易占国内零售贸易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85年的37%下降到2001年底的25%左右;上海市1997年实现的商品贸易额为2010亿元,批发为1300亿元,销往省外的只有230亿元,仅占全部批发额的17.6%。地区间贸易额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地区产业重叠的现象严重,区域间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的过度竞争迫使各地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相互设置区域贸易壁垒。而区域贸易保护的结果,实际上是限制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护了落后,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地方保护主义同样反映在流通市场的分割,各地的流通企业也很难实施跨区域的经营与发展,从而使一些优质流通企业的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集团无法形成。通过新一轮的流通体制改革,希望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区域间的贸易壁垒,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同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各地区根据相对优势的原则实现产业结构上的合理分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培育出一批具有强大实力的跨地区经营和发展的流通企业。

  所谓“大集团”是指通过新一轮的流通改革,将形成一批资本规模和销售规模庞大、市场覆盖面广、并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全国性(而不是区域性)的流通大集团。并以他们为主导来影响全国流通业的发展,规范流通市场,提高流通效益,形成能同国际流通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实力。我国20年的流通体制改革,改变了国营流通高度集中的单渠道流通格局,发展成为“百业经商”的多渠道流通格局。但这一改革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使市场流通行为走向了高度分散。过去全国性的大型综合批发企业已不复存在,而被数以万计的小批发商所取代;最大的流通企业的市场销售份额不足市场销售总额的3‰;数据显示,2001年国内最大的零售流通公司的销售收入仅为Wal-Mart的百分之一。如此显著的差距不仅使我国的流通企业难以同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流通企业相抗衡,而且由于缺乏能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型流通集团,在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削弱的情况下,市场流通的无序状况就容易得到蔓延。新阶段流通体制改革重要趋势之一就是要在改革中培育一批规模庞大的流通集团,使之成为市场流通活动的主导力量,成为中国流通业迎接外来流通资本挑战的中流砥柱。
2、           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将成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国际先进经验表明,连锁化是成功商品流通企业的重要特征。比如位居世界500强之首的Wal-Mart在全球拥有超过4000家大型门店,年销售额突破2189亿美元;而著名的连锁便利店7-ELEVEN则在全球拥有超过2万个网点,仅在日本就有超过8000家。高度连锁化能使流通企业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通过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促销、统一核算,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中国的连锁经营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拥有各类连锁企业2100家,各类连锁店32000余个。连锁经营企业经营业绩十分显著,年销售额增长都在40%-50%,大大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这说明连锁经营已经成为同中国市场环境相适应的一种具有成长性的经营方式,将会在新一轮的流通改革中得到迅速发展。而且,连锁经营的方式将会突破流通零售的领域,向服务行业、中介行业,甚至教育娱乐等各种行业延伸,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网络化的含义是在因特网出现之前早已存在的,其主要是指社会商品流通活动中各相关主体之间一种稳定的联系。流通网络的建设和稳定是提高流通效率和控制目标市场的主要途径。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流通网络已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因为高效的流通网络能对所有企图进入其所覆盖的市场的企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从而能成为拥有网络的企业的盈利源泉。目前我国大多数流通企业主要关注其销售额的提高,而不重视网络资源的建设;流通网络覆盖面狭小、效率低下、稳定性很差,这也是为何许多生产企业宁愿自建分销系统的缘故。因而在新一轮的流通改革中,重视流通网络的建设,组织商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的高效、稳定、覆盖面广的流通网络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面对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国内流通企业能否抢先控制市场商品流通网络这种稀缺资源,是同国外流通企业争夺市场的关键所在。
推进电子商务、供应链等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流通技术的发展,以及建设现代化物流系统是推进连锁经营发展和建设高效稳定的流通网络的技术保证,从而也必将成为新一轮流通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代成功的流通企业无不拥有最现代化的信息支持系统。早在1987年,Wal-Mart就利用自己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卫星系统同3800家供货商实现计算机联网,在采购、下定单、自动配送、适时盘存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而我国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上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信息化技术运用得较为普遍的连锁商业,也只是停留在建设内部局域网的阶段,还未能全面实现同自己的所有门店,特别是主要供货商的信息联网,更未能实现同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也相对比较落后。而我国大多数的流通企业仍采用低效的人力处理方式,即使有些企业采用了诸如POS系统,其效用也并未能够突破柜台收款机的功能。信息技术的落后将成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瓶颈”,必须在新一轮的流通改革中予以突破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流通企业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这一差距不仅使我国商品流通效率不高,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将直接影响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我国的流通企业只有急起直追,迅速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才能确保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大力发展连锁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则是加快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3、           提高素质、规范市场、优化管理将成为流通国际化的基本保证。

加入WTO以后,中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中国流通领域的国际化水准必须迅速提高。而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长期的市场封闭和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不重视,中国的流通企业和流通市场距国际化的水准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人力资源素质较差;市场流通秩序不规范,流通诚信程度不高;流通管理体制不顺,流通发展规划失控等方面。这些情况都会影响中国商品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不仅会使我国的流通企业处于不利的市场竞争地位,而且也会因市场环境的影响,而使国外的投资者对中国流通市场望而生畏。因此,通过新一轮的流通改革,提高流通企业素质,规范流通市场,优化流通管理,才能使中国的流通业真正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健康发展。


外资流通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它们往往通过市场机制、以高薪、个性化培训以及诱人的职业生涯设计吸引人才。除了每年在高校招收有潜力的毕业生给予系统培训和内部提升外,许多外企还惯于从行业对手处高薪挖走有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而国内的流通企业除了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约束难以对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外,企业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缺乏市场化的人才选聘机制以及缺乏富有向心力的企业文化等都是其普遍的症状。同时,外资流通企业不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了上百年,而且早已完成了流通革命,实现了流通现代化,形成一套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的营销思想、长远的发展目标以及高效完善的管理组织和运作体系,与此相比,多数国内流通企业正值转轨时期,绝大多数企业仍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经营仍以经验为主,管理粗放,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因此中国的流通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国外流通企业的经验,在人才吸引和培养上加大投入,注重现代化经营管理思想的建立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提高干部和员工的敬业精神和诚信理念,从根本上建立提高企业素质的基础。

正如一些经济专家所分析的,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和质量的有效保证,市场秩序混乱有可能使多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规范市场秩序的目的就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有序化和高效化。如前所述,中国前20 年的流通体制改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但由于缺乏对市场有影响和控制能力的大型流流通企业,市场的法规体系又很不健全,在政府的计划调控减弱以后,市场因调控主体的“缺位”而出现了无序的现象。流通信用下降,假冒伪劣产品盛行,恶性竞争加剧,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而遭受很大损失。市场秩序的混乱也使得投资风险增大,从而使一些外资企业不敢轻易进入中国市场。所以在新一轮的流通改革中,整顿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法规,强化市场管理,建立诚信意识必然会成为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而要优化市场环境,加强对市场的有效调控,必然会涉及政府对流通管理体制和方式上的改革。这一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必将逐步地完善。在新一轮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将认真探索如何在政企分离的状态下继续履行政府对市场流通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职能,如何消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封锁,如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等等,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将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三)

根据以上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中国流通业的改革与发展将面临以下一些重要任务:
一、整合流通资源,打造“航空母舰”
中国流通业能否在WTO之后有进一步的发展,以形成同国外流通“巨鳄”的抗衡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大规模、高品质和有影响力的流通“航空母舰”,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力是最说明问题的。目前,国内一些主要省市已经开始进行流通企业的资产重组,一些规模庞大的流通集团正在形成。但是在做法上仍很难突破地区与部门的界限,并主要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从而难以形成真正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全国性流通企业集团。
在组建流通企业“航空母舰”的做法上,我们有以下一些建议:
1、梳理资源,集中精华
各地必须对现有的流通资源进行一次梳理(梳理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原国有流通系统,而应当是全社会),并对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分类,从中发现最具有成长性的优质资源,通过国有资产划拨,股权转让或联合兼并等方式将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起来,形成组建流通企业“航空母舰”的核心资源;
2、突出优势,营造概念
做大做强流通企业必然要通过吸纳更多的经营资本以达到扩张之目的,而其他资本的能够投入的前提则是企业的业务性质及其成长性。因此在整合了优质核心资源之后。应当根据这些优质资源的性质和特征,分别对其核心业务进行定位,并形成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核心概念。(例如可分别按行业优势、领先业态或品牌影响力等来确定其核心概念);
3、吸纳资本,调整产权
在拥有概念明确的核心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本(包括海外、国外甚至是国内外自然人的资本),迅速扩大资本规模,并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在新组建的大型流通集团中,国有资本的比重建议最好在30%左右,最多不超过50%)。
4、越界联合,扩大市场
流通企业的“航空母舰”是不可能仅在一个地区内形成的,因此跨越地区界线的联合与兼并是必然趋势。各地的主要流通企业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质的流通企业、市场网络或著名品牌等资源,通过投资、控股、参股、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实现跨区域的联合,才能真正组成资本实力雄厚、核心优势明显、市场覆盖面广、经营规模庞大的全国性的流通企业集团,真正形成与国际跨国流通集团相抗衡的竞争实力。
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组建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必须在市场融资渠道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应设法引进和建立针对流通行业的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投资回收期较长,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的基础性流通项目的建设;继续利用好国内外的证券市场,探索利用企业债券,企业可转换债券等为企业融入新的资金;建立和完善流通企业的信用制度,发展流通企业的商业票据,增加流通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和信用支付能力,提高流通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二、开展流通革命,更新流通业态
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通业态已经有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必须看到,流通业态的创新主要集中在零售领域,批发流通并未得到有效的更新与发展;零售业态的发展也主要表现为外延的扩展,而缺乏对传统业态的清理和改造。所以说,已有流通业态方面发展,还只能说是一种探索性的、补充性的发展。在新一轮的流通改革中,则应当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一次真正的“革命”,建立能适应发展了的市场要求的,与国际流通业的发展趋势相接轨的新型流通业态。
1、集“三流”于一体,改造传统批发
在批发领域首先要积极发展集商流、物流、信息流功能于一体,并拥有稳定的市场分销网络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批发企业,特别是在原材料、能源、医药、日用百货、文化用品等市场分销面广,周转频率高,品牌繁杂的商品领域中,更应当积极发挥批发企业的功能。实际上,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原有的批发企业,(如烟糖、医药、物资、农资等)现在仍在开展行业内的批发业务,并拥有一定的网络和市场。应当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改造。通过经营观念的转变,经营功能的增强,经营业务的扩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改造为现代化的,多功能的批发企业集团,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甚至可考虑引进外资或私人资本对这些批发企业实行重组,以提高其经营活力。
2、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批发业态
实际上国外在批发领域同样存在着各种不同业态,它们都是根据商品和市场的不同特点而形成的。在国内市场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批发业态的创新应成为新一轮流通改革的重要内容。如对于国内外著名的品牌商品,应当积极发展以总代理或区域代理为主的批发形式;对于主要依托广大中小零售企业分销的商品,则可发展仓储式批发、货车流动批发以及由批发企业牵头的“加盟连锁,统一配送”等批发形式;应在一些市场竞价效应比较明显的商品中,试行建立带有拍卖竞价性质的批发交易市场;积极推进佣金代理和流通经纪人的发展,在政策环境上,为流通经纪业的发展(特别是私营经纪商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制定相应法规予以控制和引导。应在“活跃市场,规范市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原则指导下,促使各种新型的批发业态发展。
3、以适应为原则,调整零售格局
前十多年零售业的发展和创新是十分迅猛的,目前应当是进入了成熟和调整的阶段。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零售业的发展切实承担起科学规划和有效控制的职能,要注意总体规模和业态结构同市场需求方面的适应性。不能不顾市场的适应能力,盲目扩张以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营效益的下降。在新一轮的改造中必须做到有增有减,在发展新型业态的同时,要淘汰陈旧的流通业态。对同市场发展不相适应的流通企业要坚决关闭或改造,从而为新型的流通业态腾出市场空间。应当根据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规律和经济发展状况,有意识地扶植和推进购物中心、大卖场、便利店、品牌专卖店、专业超市、主题商店以及网上销售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发展,而对于传统百货、综合商店等夕阳业态要进行控制和调整。
三、稳步发展连锁,建立规范模式
中国的连锁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毫无疑问,在新一轮的流通改造中,这种有助于渠道优化的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仍然应当得到推进和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在连锁经营高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已经对连锁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资金和管理人员的短缺,配送能力发展的滞后,以及统一经营方式和市场差异性的矛盾,有些已经造成连锁公司管理的失控和经营效益下降。因此在连锁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把调整和规范放到比发展速度更重要的位置。
1、总结经验,形成规范模式
各大连锁公司应当对已有的发展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并对照国外著名连锁经营企业的经验,发现自身的问题;着重在建立连锁经营的规范模式方面下功夫,应当根据企业和市场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将其分解为各个层次的岗位职责,形成企业的“内部法律”。这种经营管理的规范模式将成为连锁企业实施管理与控制的基本依据,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基本保证,从国外连锁企业的经验来看,建立规范模式是其在全球大规模扩张中仍然能实施有效控制和保持经营特色的秘诀。我国的连锁企业应当努力做到这一点。
  
2、信息支撑,完善供配系统
连锁经营的进一步发展,还应当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应进一步提高连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并积极发展同供货单位的信息联网,发展自动订货和快速供应系统,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积极利用第三方物流,调动各种外部资源,克服连锁经营快速发展中的资源短缺现象;应积极开发和引进连锁流通的先进技术设备,在分拣设备、配送笼车、多功能货架以及各种适应于超市使用的商品包装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提高连锁企业的现代化程度。
3、行业扩展,推进连锁发展
连锁经营还将在行业扩展方面有所突破,在目前已有数十个行业开展连锁经营的基础上,将连锁经营的方式进一步向各行各业扩展,并结合各行业不同的情况进一步创造经验,推动连锁经营的全方位发展。
四、积极发展物流,重视系统建设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新一轮流通改革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不仅是由于物流在实现流通功能,提高流通效率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是由于相对经济发展和流通发展的速度来讲,物流的发展是十分滞后的,从某种程度来讲,其已经成为我国提高流通效率的一个“瓶颈”。目前目前我国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系统化、现代化的程度不高,物流活动仍主要表现为是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构成全社会的高效物流网络系统;物流资源十分分散,未能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利用。因此在新一轮的流通改革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推进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1、找准功能定位,发展口岸物流
上海等大城市、大港口要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口岸物流,借助海、陆、空口岸优势,以口岸先进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为依托,强化口岸周边物流辐射功能,突出口岸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口岸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为产业基础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产业技术支撑,以优化物流资源整合为目标,充分发挥城市物流的集疏能力。要逐步完善同国际主要运输网络的快速衔接,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多式联运。还必须大力发展转口物流和转口贸易。为此必须扩大保税区的范围,甚至建立“准自由港”的政策。以吸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转物流货源,提高我国大城市和大港口物流中心的能级。
2、积极组建引进,培育物流巨人
同培育和发展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一样,也应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化的大型物流企业。大型物流企业的组建和发展,也应当通过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资本运作,吸引外来资本,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进行。其中特别应注意打破部门、系统和地区的分隔,组建跨系统、跨部门和跨地区的物流企业,以集中各方面的功能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物流巨人。应鼓励和支持国内物流企业与国际一流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包括直接引进一些国际著名的物流企业,以迅速提高我国的物流水平。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企业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物流的技术方面,还表现在诸如管理理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距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只有同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利用目前所掌握的市场资源在短期内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才能不断缩小差距,形成既大而强的物流巨人。
3、建立信息平台,发展共享物流
要充分利用社会运输与仓储设备,建设具有共享效应的第三方物流系统,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其能发挥整合效应和规模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费用。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时应给予第三方物流极大的关注,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而要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效应,完善社会物流的共享配套功能,必须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使全社会的物流供需双方能最大程度地进行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来能做到请求第三方物流服务,就像叫出租车一样方便,从而使社会物流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企业自有物流的投资得到大幅度削减,物流的效益水平可大大提高。
4、认真规划布局,建立物流园区
要在认真考察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建设若干现代化的物流园区。这些物流园区应具有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信息控制系统,并同对内对外的交通网络相衔接。以完备的服务、先进的设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物流企业以及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进驻园区,从而使城市的物流布局能趋于科学合理,社会物流的总体成本得以下降。
五、改革管理体制,实施行为管理
在新一轮的流通改革中,必须改变流通领域多头管理,无序发展的状况,要建立起真正覆盖全社会的流通管理体制。以有效地对流通行为实施宏观调控,最大程度地克服流通活动中的无序状态,降低社会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1、变“主体管理”为“行为管理”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政府管理效力的社会化,首先应当是政府管理职能的专门化。即各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只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社会行为的(如生产行为、流通行为、传播行为、消费行为等),而不是对具有多种行为的社会主体的。但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对企业进行了严格的行业分工,所以原有的政府管理部门都是对行业内的企业实施管理的。于是一直到现在,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仍然有系统内、系统外之说。由于系统外的企业有其自身的政府管理部门对其实施管理,所以某一政府部门的管理效力就不可能覆盖全社会了。国此,流通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应当是逐步弱化以主体管理为特征的系统管理,而逐步强化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社会管理。这就要求,政府流通管理部门在行政关系上同原系统内的企业完全脱钩,对原系统内和系统外的流通企业都必须依据统一的法规政策来实施管理,一视同仁。当然这种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是政府各部门同步进行的,这样才能使各类流通企业的流通行为都纳入政府流通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
2、变直接干预为间接引导
政府管理部门对流通行为的管理内容也应当进行调整,必须尽量减少对企业行为的直接干预。其管理方式应主要体现在对流通发展的宏观规划;运用各种政策来调节市场利益关系,以引导企业按规划的目标实施其行为;为符合发展目标的企业行为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对违反政府法规和市场规则企业行为进行限制和惩治。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流通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应十分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应强化行业协会在流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则,保护正当经营、制止不正当的经营行为;进行行业内的互助与协作;协调行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在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行业发展规划;并做好行业内的统计,进行行业内外信息交流与沟通。以行业协会对中介和载体,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实现政府管理职能与管理方式的转变。
六、加强理论研究,提高人才素质
流通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实现。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对于加快流通业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加强流通理论研究
加强流通业发展理论的研究,首先要从理论上阐明现代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以指导发展。要加强流通业价值创造的研究,阐明流通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流通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价值创造上来说,应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要加强流通业行业自身规律的研究,阐明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为相关的规律、以及流通业自身的发展周期性规律;要加强流通企业的发展研究,阐明流通企业的业态变化与创新、流通企业的核心技术、以及高科技在流通企业的运用等。
2、加速中高级流通人才培养
我国流通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无论是学历还是其它方面,都不适应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特别是中高级专业人才缺乏。流通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包括理论研究和从事实务的人才。然而,目前国内从事流通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较少,高等院校中也只有极个别的院校设有流通专业,因此,要鼓励和引导专家学者,特别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开展流通业的专题研究;利用国际资源,合作成立专门的流通行业研究机构和咨询公司;在全国的著名院校中增设流通专业,并对现有人才进行多种形式培训和提升,以满足在新一轮流通发展的需要。
七、加速产权改革,推进流通发展

流通产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产业,国有资本的比重过高必然会限制企业的市场活力,也难以形成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流通主体。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除了进一步放开中小流通企业的产权外,应考虑进一步放开大型国有流通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产权,吸引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和支持。要使绝大多数的大型流通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加强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指导和制约作用,弱化各级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流通主体的变革是新一轮流通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美华管理咨询|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美华管理咨询|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MBA职业经理培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11-25 10:57 , Processed in 0.02679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