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16 19: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土咨询彷徨
发生在2002年3月和2004年6月的两次并购,足以震动看似波澜不惊的本土咨询界。当年叱咤风云的"本土咨询第一人"张后启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资金问题,出让汉普咨询51%的股权引入联想。就在两个月前,公认最具潜力公司之一的远卓咨询为了"获取全球资源和经验",选择了被欧洲最大咨询公司凯捷兼并,7年筑建的远卓品牌就此退场。
这两个分别在业务咨询和战略咨询实力拔尖的本土公司,都在滚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自身无法突破的瓶颈。在本土公司栖身的低端咨询市场,已经形成一个恶性竞争循环:发展时间短-缺乏核心竞争力-靠低价抢单-低收入低利润-雇不到高素质人才-争取不到大项目-无法积累全球经验-形不成核心能力-以价格战为生。
作为汉普,通过引入强大的资本以扩大产品研发和提升人员素质,作为远卓,通过依附凯捷而获得其全球资源平台和经验;都是借助引入外力打破自身所处的恶性循环链条,从而提升到一个新的竞争层面。不过代价是惨重的。联想汉普在这两年都处于众所周知的"业务调整和亏损"之中,而远卓被外资收购,本身就是本土咨询品牌的悲剧。
汉普和远卓所逃避掉的问题还要无期限的折磨本土咨询企业。事实上,传统产业里本土企业所遇到的问题都在咨询行业一一呈现,譬如产品低端、缺乏核心技术、以低价取胜,等等。而更为可怕的是,传统产业能够借助到的一些天然优势,本土咨询业却无法享用。
在手机或者PC业,波导和联想等本土厂商蚕食洋品牌的利器是渠道,通过二三级市场的人海战术扩大销售规模,然后积累资金投入产品研发。但是,咨询业没有渠道的说法。手机PC等实体产品要靠渠道铺货,而抽象的咨询服务全靠品牌的影响力一举渗透客户群。
在彩电业,长虹等本土企业依靠规模和销售策略崛起。只要资源获取没有问题,依靠大的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低价位占领市场后获取市场势力。但是,咨询业的产能却绝非彩电一样能轻易扩张。彩电需要的元器件可以规模采购,而咨询所需要的唯一生产要素,高素质人才却难以获得,人才"难找、难培养、难留"是咨询业最深重的特点。
并且,这些产业工业化、规模化的特点咨询业亦不具备。在流水线上按照统一标准生产出来的手机、彩电,都是合格待售的产品。而每一个咨询项目都必须针对特定的企业环境展开,每一个解决方案都体现着创新。
在电信业,华为、中兴通过艰巨的自主技术开发逐渐强大;但是,这是基于可以对既有产品进行研究和依靠独立开发就有机会成功的前提,咨询业并不具有这样的前提。各种电信产品都可以卖回来研究、试验,而对咨询项目和解决方案,咨询方和客户方从来都守口如瓶。没有实战经验,自主创造根本就无从谈起。
凡此种种,都是咨询业难以发挥传统"本土优势"的见证。本土咨询业的羸弱和彷徨,与生俱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