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与控制类资料
道路交叉口管理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转换方向,相继通过。由于交叉口车多、人多,车辆和车辆之间、车辆和过街行人间、特别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抢道、干扰,不但会降低车速,阻滞交通,而且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交叉口成为道路网中通行能力的“隘路”和交通事故的“多发源”。如何正确管理交叉口,合理地组织交通,对于提高交叉口的车速和通行能力,减少延误和交通事故,避免交通阻塞,保障交叉口行车通畅,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道路交叉口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
3.1 平面交叉口基本知识
1.平面交叉口分类标准及类型
(1)按相交道路条数可分为三路交叉、四路交叉和五路交叉。
(2)按交叉形式可分为T形交叉、Y形交叉、十字形交叉、X形交叉、错位交叉、斜交错位交叉、上折腿式交叉和下折腿式交叉,见图3-1。
A)
T形交叉
B)
Y形交叉
C)
十字形交叉
D)X形交叉
E) 错位交叉
F)斜交错位交叉
G)上折腿式交叉
H) 下折腿式交叉
图3-1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3)通过设置交通标线、标志和交通岛等,引导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称为渠化交通。按渠化交通程度可分为简单交叉、拓宽路口式交叉和渠化交叉。
(4)
按交通管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全无控制交叉口、主路优先控制交叉口、信号(灯)控制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等几种类型。本章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2.平面交叉口的几何构造
(1)平面交叉口附近的道路线形
为保证平面交叉路口的交通安全与通行能力,路段上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度的规定在平面交叉路口都作为最低标准遵守,尤其是纵坡度。在平面交叉路口的进口道处,一般都需设置警告标志及信号等,以预告平面交叉路口的存在。
(2)平面交叉口的横断面构成
1) 车道宽度
平面交叉范围内所有车道的宽度可比路段上的宽度略狭窄,这样既提高疏导交通的能力,又节省投资。车道宽度应具体按交叉口位置、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而确定。一般小汽车车道宽度采用3m,混行汽车车道的最小宽度为3.25m,左、右转专用车道宽度可采用3.5m,比路段车道宽度减小0.25~0.5m。
2)直行车道
平面交叉路口出口道的车道数,原则上应与进口道的直行车道数(由进口道的总车道数减去左转弯、右转弯的专用车道数)相等。出口道的车道应布置在进口道的直行车道延长线上。在出口道,虽经调整中央分隔带和步道宽度,也不能保证与进口道有同样或更多的直行车道时,需要预先减少进口道的直行车道数,并应考虑设置尽可能平缓的渐变段(长度大于100m)。
3)左转专用车道
当交叉路口的左转流量达到一定比例时,就应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如果设有左转专用相位时,也一定要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左转弯车道可以起到减少与左转弯有关的交通事故(左转弯时侧面相撞、追尾等)以及防止由于左转弯车辆的存在而导致降低通行能力的效果。
4)右转专用车道
具体说来,如下几种情况应设置右转专用车道:
A.
交叉角大于 的锐角交叉且右转弯交通多;
B.
右转弯交通特别多;
C.
右转弯车的速度高;
D.
右转弯车及行人都多;
E.
其它认为特殊需要的时候。
在单车道道路上可不设右转专用车道。
(3)交通岛与导流路
交通岛是为渠化所设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又分为中心岛、导流岛和安全岛。中心岛是设置在平面交叉中央的圆形岛;导流岛是将车流引向规定行进路线;安全岛是设置在路口车行道中间,供过街行人临时停留用。引导车辆正常行驶的道路即导流路。
(4)人行横道
在交叉口进口道处,用斑马线等标线规定行人横穿车道的步行范围称人行横道。人行横道要设置在使驾驶人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要尽可能与行人的自然流向一致,原则上应与车行道垂直,使行人过街距离最短。
(5)平面交叉口处的路面标线
在平面交叉路口内设置的路面标线包括停车线、左转弯标线、导流标线以及自行车道标线等。设在平面交叉路口进口道和出口道范围的路面标线包括每条车道上的引导车辆行驶的箭头标线、前方优先道路的预告标线、公共汽车停车标线等。
(6)平面交叉口附近的安全设施
安全设施包括道路标志和道路照明等设施。道路标志包括指路标志、警告标志和禁令标志。设置花草灌木等绿化带有助于美化道路,但在平面交叉口附近的绿化应认真考虑交叉口的辨认性,达到安全与美观相协调。
3.设计交通量与服务水平
设计交通量是作为道路设计标准而确定的交通量,即预期到设计年限末将使用所设计的道路的交通量,包括设计日交通量和设计小时交通量。前者主要用来确定道路等级,后者作为设计道路通行能力的根据。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交通量采用不同方向(右转弯、左转弯、直行)、不同车种的小时交通量。由于交叉口各方向、各进口道交通量均不相同,一般根据实测转弯车辆比率决定各向交通量。
服务水平是实际通行在道路上的人们所受到的服务质量,表示该道路的交通运营的服务状态或舒适情况等。平面交叉口的服务水平,是以通过路口的人、车所受到的服务质量来表示,可以用通过路口所需时间、延误时间、停车时间、停车次数、人、车焦急的程度等来表示。
4.设计车辆、通行方法和计算行车速度
行驶在道路上的车辆种类繁多,车辆的外廓尺寸及运行性能与道路系统的安全高效营运有密切关系。设计车辆就是选定有代表性的车辆,作为道路新建或改建中制定各项道路设计指标的依据,以保证车辆安全和顺利通行。
通行方法是车辆通过平面交叉路口的运行方式,即如何利用车行道实现右转或左转等。通行方法的选择,对于平面交叉路口的安全性与通行能力有很大影响。
计算行车速度是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也称设计车速。它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交叉口内计算行车速度是按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50%~70%计算,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小值。
3.2 常见平面交叉口管理
3.2.1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的原则1.过渡原则
通常根据道路条件和交通量来选择交叉口管制的方式。相交道路交通流量很小时可采用全无控制形式。当流量增加,为避免立即使用信号控制而产生过多延误,应采用主路优先控制作为过渡形式的控制。当交通量发展到接近主路优先控制交叉口所能处理的能力时,一般才在交叉口上加设信号控制。
2.减少冲突点
交叉口交通安全的根本是减少冲突点,可采用单行线、禁止左转弯、在交通拥挤的交叉口排除左右转弯等方法。
3.控制相对速度
可采用严格控制车辆进入交叉口的速度;对于右转弯或左转弯应严格控制其合流角,以小于30°为佳;必要时可设置一些隔离设施(如隔离墩或导向岛等),用以减小合流角等方法。
4.重交通车流与公共交通优先
重交通流是指较大交通流量的交通流(干道或主干道上的交通流)。重交通流通过交叉口应给予优先权。
5.分离冲突点和减少冲突区
交叉口上的交通流比较复杂,应分离冲突点和减小冲突区以提高安全性。如左转弯时,规定机动车小迂回,而非机动车大迂回;在交叉口上设置左、右转弯专用线等等。
6.选取最佳周期,提高绿灯利用率
在有固定周期自动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的交叉口处,应对各方向的交通流常做调查,根据流量大小计算最佳周期和绿信比,以提高绿灯利用率,减少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
应根据具体的交叉口情况,综合考虑以上这些原则,灵活应用。
3.2.2
全无控制交叉口全无控制交叉口是指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重要地位,从而具有同等通行权的两条相交道路,因其流量较小,在交叉口上不采取任何管理手段的交叉口。
无控制交叉口通常没有明确的停车线,在车辆到达交叉口时,驾驶员将在距冲突点一定距离处做出决策,或减速让路,或直接通过。无控制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是靠交叉口上良好的通视范围来保证的。
1.视距三角形
在交叉口前,司机对横向道路两侧的可通视范围,可用绘制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的方法来确定。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为视距三角形,其位置由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道路最靠中间的直行车道的组合确定,如图3-3所示。
A)十字形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B)T字形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在双向交通的交叉路口,对从左侧进入交叉口车辆的视距线,应画在最靠近人行道的车道上。在单向交通的道路交叉口,从左侧进入交叉口车辆的视距线,画在最靠近其右边的车道上;而从右侧进入交叉口的车辆,则画在最靠近其左边的车道上。如图3-4所示。
A)双向交通的道路交叉口
B)
单向交通的道路交叉口
图3-4 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
图中S停是相交道路上同时到达交叉口的车辆在冲突点前能避让冲突及时制动所需的停车视距。可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 ----行驶车速(km/h);
---驾驶员反应时间(s);
----停车后的安全距离(m);
----车轮与路面的附着系数;
---道路纵坡。
在绘制视距三角形时,行车速度采用允许的最大车速或设计车速,附着系数根据维持最大车速60km/h取值, 取2m。应对最不利的附着条件进行验算(例如有薄冰时, =0.2),并相应地降低车速。
根据式(3-1)的计算值,在单向交通情形下求出的视距三角形比较大(如图3-4 B))。在视距三角形内应没有任何高于1.2m妨碍视线的物体。
在水平路段上,不同车速的视距值列于表3-1中。
2.
无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规则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上规定:“车辆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或交通标志控制的交叉口,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依次让行:支、干路不分的,非机动车让机动车先行;非公共汽车、电车让公共汽车、电车先行;同类车让右边没有来车的车先行;相对方向同类车相遇,左转弯的车让直行或右转弯的车先行。”若相交道路有主次之分,则支路车让干路车先行。《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还指出:“让行车辆须停车或减速了望,确认安全后,方准通过。”
3.2.3
主路优先控制交叉口无控制交叉口的延误较小,但鉴于安全性考虑,使得无控制交叉口在低流量时就要求加以管制。但是通常交叉口由无控制立刻变为信号灯控制,则交叉口的延误将会明显增加,即设置信号灯提高安全性是以增加延误作为代价的。因此对无控制交叉口设置信号灯就应综合考虑交叉口的流量、流量分布、交通事故、延误等因素,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权衡利弊后做出最后决定。较好的措施是在这两种控制方式之间,考虑一种过渡形式的控制,即主路优先控制,它既能有效解决安全性问题,又能使延误不至于增加过多。
相交的两条道路中,常将交通量大的道路称主路或干路,交通量小的称次路或支路(包括胡同和里弄)。主路优先控制交叉口,是在次路上设停车让行或可以减速让行标志,指令次路车辆必须停车或减速让主路车辆优先通行。主路优先控制交叉口是无控制交叉口和信号控制交叉口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主路优先控制分为停车让行标志控制和减速让行标志控制,下面分别给以介绍。
1.停车让行标志控制
停车让行标志控制也称停车控制,指的是进入交叉口的次路车辆必须在停止线外停车观察,确认安全后,才准许通行。停车标志控制按相交道路条件的不同分有单向停车控制和多向停车控制:
(1)
单向停车控制
单向停车控制简称单向停车或两路停车。这种控制在次路进口处设有停车交通标志,相应地在次路进口右侧设有停车交通标志,同时次路进口处地路面上写有非常醒目的“停”字。停车标志在下列情况之一设置:
1)
与交通量较大地主路平交地次路路口;
2)
次路路口视距不太充分,视野不太好;
3)
主路交通流复杂,或车道多,或转弯车辆多;
4)
无人看守的铁路道口。
我国一些铁路道口及次路道口常设有“一停二看三通过”的标志牌,这实际上是停车控制的方法。在美国,这种无停车交通标志更无画出停止线的控制路口如发生车祸,事故责任多由次路车辆负责。
(2)
多向停车
多向停车又称多路停车。各路车辆进入交叉口均需先停车后再通过,其中四路停车较多。其标志设在交叉口所有入口右侧。
2.减速让行标志控制
减速让行控制又称让路控制,是指进入交叉口的次路车辆,不一定需要停车等候,但必须放慢车速了望观察,让主路车辆优先通行,寻找可穿越或汇入主路车流的安全“空隙”机会通过交叉口。让路控制与停车控制的差别在于后者对停车有强制性。让路控制一般用在与交通量不太大的主路交叉的次路路口。
在我国城市中,由于车辆拥有量少,交通量总的来说是较小的,因此,让路控制的交叉路口是大量存在的。我国的交通规则对这种路口的通行权问题虽有规则规定(支路车让主路车),但毫无控制措施。从城市交通的现代化管理来说,在这种路口应画有明显的交通标志,并设有让路交通标志。与此同时,还要改善这种交叉路口的视距条件,使支路上的车辆在进入交叉路口前能看清楚主路上的车辆,能估计可插车间隔。这种让路控制方法对自行车甚至行人同样适用。
让路标志的使用应当慎重,原因是让路的含义比较模糊,一旦发生车祸,责任不易裁决。
3.2.4
信号灯控制交叉口交通信号的作用是从时间上将相互冲突的交通流予以分离,使其在不同时间通过以保证行车安全,同时交通信号对于组织、指挥和控制交通流的流向、流量、流速以及维护交通秩序等均有重要的作用。
交通信号控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①确定相位;②确定信号控制参数(如周期长、绿信比和时差等)。
所谓相位是一组交通流的通行权,通俗地讲就是显示一次绿灯。一般情况下,相位组合的复杂程度和相位的数目均随平面交叉路口的形状和交通流方向的复杂程度而变化。相位的组合方式对信号的安全性和效率两方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通常用单独相位将相互交错的车辆分离可以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相位的数量增加,使得通行能力下降,则常可能在交叉口附近形成交通阻塞。周期长是显示信号程序一周所需的时间,或者是从某主要相位的绿灯启亮开始到下次该绿灯再次启亮的一段时间,一般多用秒表示。绿信比是一个信号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长与周期时长之比,一般用 表示。时差又称相位差是针对交叉口群的控制参数,—般是以系统方向的绿灯开始启亮(或叫基准相位)为标准的时差,用秒或周期的百分数表示。有关信号控制的具体内容详见本书交通控制篇。
3.2.5
环形交叉口1.概述
环形交叉口是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的一种重要型式。其交通特点是进入交叉口的不同交通流,只允许按照逆时针方向,绕中心岛作单向行驶。交通运行上以较低的速度合流并连续地进行交织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分流驶出。环形交叉口的优点是消灭了交叉口上的冲突点,车辆可以连续行驶,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环形交叉口如图3-5所示。
根据交叉口占地面积、中心岛的形状和大小、交通组织原则等因素的不同,可将环形交叉口分成三种基本型式:
(1)普通(常规)环形交叉口:具有单向环形车道,其中包括交织路段,中心岛直径大于25m;
(2)小型环型交叉口:
具有单向环形车道,中心岛直径约为4~25m;
(3)微型环形交叉口:
具有单向环形车道,中心岛直径小于4m。
环形交叉的适用条件:
(1)当各交汇道路进入路口的左转弯交通量所占比例较大时,则适宜用环形交叉。其最适用于四条与四条以上道路相交的路口,并且最适宜在各条路进入环交路口的交通量大体相等的地点设置。
(2)在相邻路口比较接近而交通量又较大时,若采用信号灯控制交叉口常形成等候绿灯的车辆排成长队,一次绿灯又不能通过,使交通堵塞,这时适宜采用环形交叉。
(3)环行交叉可适用于远期规划需要修建立交的近期过渡形式。
2.环形交叉口的缺点及改善措施
环形交叉口的缺点是占地面积大,车辆绕行距离长,增加了行人步行距离,且增加了修建和运营费用。常规环形交叉口还有一个缺点,车辆在环道内自由交织行驶状态下,在环道的一个交织段上,只有一个交织点,所有出入环的车辆都要通过这—交织点。因此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受到环道内交织段的限制,而同时常规环形交叉口同信号控制交叉口不一样,不能通过增加进口道的条数或环道的宽度来提高通行能力。
为改善常规环形交叉口的这一缺点,应按照先行原则,采取规定入环车让环内车先行的交通规则,或在环形交叉进口道上设置停车标志的方法,把环道内的自由交织改为有组织的交织运行。从而使环道上有条件以多股车流交织,这样就可通过增加进口道条数来提高常规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当停车(或让路)标志管理不能满足交通需求时,环形交叉口可改用交通信号控制,给环内车辆及入环车辆轮流分配通行权,组织环道上入环车与环内车的交织运行,以进一步提高交通效益。
3.3 立体交叉口及其交通管理
3.3.1
立体交叉口的类型及采用条件立体交叉(简称立交)是指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相互交叉时,用跨线桥或地道使两条路线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通过的交叉形式。采用立交可使各方向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除或减少了冲突点,从而提高了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减少了交叉口的延误和油耗。由于其控制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了外界因素对高速路行车的影响,增加了交通安全度,因此,它常用于行车速度高和交通量大的道路主干线上。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整个道路网中,立体交叉口的形式应力求统一,其结构形式应简单,占地面积少;
(2)交通主流方向应走捷径,少爬坡和少绕行,非机动车应行驶在地面层上或路堑内;
(3)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开行驶时,不同的交通层面应相互套叠组合在一起,减少立体交叉口的层数和用地。
立体交叉按相交道路的跨越方式可划分为上跨式和下穿式,按其交通功能可划分为分离式立体交叉和互通式立体交叉两大类。
1.
互通式立体交叉口及其适用条件
上下层之间用匝道或其他方式连接的立体交叉称为互通式立交,分为部分互通式和完全互通式。
(1)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部分互通式立交是用部分匝道连通上下道路,或因受地物限制、或因某方向交通量极少而不设匝道,仍然保留次要道路上的平面交叉。其常用形式有菱形立体交叉和部分苜蓿叶形立交。
菱形立交仅需一座桥,形式简单,用地和工程费用小。其适用于主次道路相交、次路上交通量不大的交叉口。
部分苜蓿叶形立交主要通路的出入均为立体交叉,次要道路由于少设一条或几条环形匝道而保留平面交叉或限制部分左转车辆通行。其适用于主、次道路相交的交叉口,或城市用地拆迁困难的立交路口。
图3-6
菱形立体交叉
图3-7 带收费站的部分苜蓿叶形立交 (2)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称之为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它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高级形式立体交叉,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弯方向都有专用匝道,无冲突点,行车安全、迅速,通行能力大,但占地面积大、造价高。其适用于高速道路之间或高速道路与其他交通量大的高等级道路相交。可分为下列基本形式。
1)喇叭形立体交叉是以喇叭形匝道连接的三岔道互通式立交。该立交有两种形式,如图3-8所示,图A中车流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入主线,图B中车流经环形左转匝道驶出主线。喇叭形立交结构简单,行车安全方便,通行能力大。该立交一般适用于高速道路与一般道路相交的T形或Y形交叉。
2)苜蓿叶形立体交叉是四路立体交叉最常用的互通式立体交叉之一。这种立体交叉各匝道相互独立,无冲突点,交通运行连续而自然,但占地面积大,左转车辆绕行距离长,环圈式匝道适应车速较低,且跨线桥上、下存在交织,限制了立体交叉的通行能力。为了消除直行道上进出口段交织车流的影响,可在主线上平行加设两条集散车道,做成带集散路的苜蓿叶形立交,如图3-9。该立交多适用于城市边缘地区的立交路口,在城市内因受用地限制很难采用。
3)定向式立体交叉为各个方向车辆均设有直接的连接匝道,保证交通的便捷、通畅和安全。其主要特点为匝道直接进出,转向角小,转弯半径大,路线短捷,各方向匝道均独立设置,无平交冲突点,无交织路段,因而适应的车速和交通量比前几种好。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高级形式。这种立体交叉的桥梁多,工程量大,造价贵,特别适用于城市人口稠密,交通繁忙,直行与转弯交通量均较大的高等级道路相交处。
4)环形立体交叉是由平面环形交叉发展而来,为保证主线直行车流快速、畅通,将主线下穿或上跨环道而构成。其特点是环形匝道转弯半径较大,左转车行车路线绕行距离较小,环道短,行车方向容易辨认,结构紧凑,占地较少。但由于左转匝道公用,有交织路段,通行能力受交织能力影响,并且桥跨结构较前几种多,工程费用较高。按环道和立交桥布置的不同,分为两层式、三层式和四层式等。环形立交多用于城市道路的立体交叉,五路及其以上的多路交叉更为适宜。
5)组合式立体交叉是根据交通量并结合地形、地物限制条件,在同一座立体交叉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左转匝道组合而成的立体交叉,如图3-12。这种立体交叉左转匝道多为环圈式和半定向式匝道,立体形式多种多样;匝道布设形式与交通量相适应;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因地制宜,造型别致、美观。
2.
简易立交及其适用条件
简易立交,即分离式立交,是仅设跨线构造物(跨线桥或地道)一座,使相交道路在空间上分离,上、下道路间无匝道连接的交叉形式,如图3-13所示。
这种类型的立体交叉结构简单,占地少,造价低,但相交道路的车辆不能转弯互通行驶。其主要适用于下列情况:
(1)高速或一级公路与限制其车辆进入的道路相交时采用。此时简易立交成为主线控制相交道路出入的设施。
(2)高速或一级公路与低等级道路相交时采用,即适用于道路等级、性质或交通量相差悬殊的交叉口.
(3)当交叉口附近已有互通式立交,该处设置互通式立交间距太小时,一般设分离式立交。
(4)在城市道路中,当直行交通量大,转弯车辆很少,并可绕行其他路口行驶时采用,这是城市道路中保证主干线或快速路畅通与次干线和支线相交常采用的形式。
(5)公路与铁路相交时采用。
3.
下穿隧道及其适用条件
下穿隧道式立交是利用隧道从相交道路的下方穿过的交叉形式,如图3-14。这种立体交叉主线采用低于地面的隧道,占地较少,立面易处理,对视线和周围景观影响小,但施工时对地下管线干扰较大,排水困难,对墙体防水要求高,施工期较长,造价很高,必须考虑通风和照明问题,养护和管理费用大。选用该立交要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立交所处的位置、地形、地质、排水、施工、周围景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这种立交适用于相交道路为高路堤或城区道路用地较紧、地面建筑物干扰大,窄街道及原有房屋较好,不能拆迁的情况的凸形地带。
3.3.2
立体交叉口的交通组织、管理1.立体交叉口的交通组织
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与平面交叉不同,修建了立体交叉后,由于其对车流有吸引作用,使得局部路网交通流的分配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靠近市区,交通量很大,交通状况复杂,必须对交通进行细致的分析,合理地组织立体交叉及其局部路网范围内的交通,才能确保立交功能的发挥。立体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包括以下内容。
(1)路桥衔接处的交通组织
与立交桥衔接路段的交通组织重点是车道的匹配问题。
在立体交叉处,出入口较多,转弯车辆在进出口时的车速较低且出入频繁,以至影响立体交叉干线的快速直行交通。为此,需设置集散道。集散道是与城市快速干道相平行且分隔的单向辅助性干道,如图3-15。
集散道消除了干道上的交织,减少了汇入和分流的潜在冲突点,从而使干道直通运行更加安全,并有更大的通行能力。集散道可以在一个立交内设置,苜蓿叶形立体交叉是单一互通式立交布置集散道的典型,也可以连通两个相邻近的立交,或沿着高速干道某一距离延续穿过几个立交。其宽度可以是单车道或双车道,主要取决于通行能力的需要。
立交桥的匝道口处是最容易出事故的地方,由于匝道车流与主道车流速度差相差过大,所以势必会在匝道口处的合流冲突点造成冲突,使主路车流减速造成拥堵或造成事故。解决方式是对主路进行改造,拓宽出一条变速过渡车道。变速车道包括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如图3-16所示。
(2)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和立交桥的渠化
一条道路上(相当范围内)立交形式应具有统一性,立交形式的统一主要通过出入口形式统一体现,出入口的布置与交通组织密切相关,并对主干线的交通运行影响很大。特别在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和高速公路立体交叉中,由于交通出入频繁,故设计统一的或大体—致的出入口形式是很重要的。一般右转交通由干线右侧出口,左转弯交通由干线左侧出口较为方便,也利于司机的驾驶习惯。对于左转弯交通也由干线右侧出口的立体交叉,则应设置明确的交通标志或诱导设施,使司机在转弯时有所辨认。而在直行、左、右转弯车辆出入口布置相近的立体交叉,如环形立体交叉,则就不适于快速交通的要求,也不易辨认出入口。
在立体交叉分岔处,同一地点不能同时向三个方向分岔,以免司机判断困难而误入歧途,造成交通的混乱,同时,岔口间应有间隔,使司机有足够的辨认时间。同一条干线上的立体交叉,或连续几个立体交叉(如立体交叉组、立体交叉群)时,其形式应满足立交形式的统一性原则,以便使干线上交通行驶方便,司机不必在每处立体交叉进入前辨认,从而提高全线车速。
对立交桥采取渠化措施,通过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导向岛和分隔带等诱导行车方向以规范交通流,改善立交性能。立交桥的渠化应注意:立交桥最内侧车道和中间的车道应该划隔离线,避免匝道进口车流影响主道车流,同时也避免在桥区并线变道引起事故;所有转弯的车流一律在外侧车道行驶,所有过桥的车流一律在内侧两条车道行驶,以减少匝道口处冲突点上的冲突次数;按照层流原理限制车速,速度差小允许变线处,划车辆分道线;速度差大的路段不允许变道并线,划隔离线。
(3).与立交桥衔接的主路路段的交通组织
路段和立交桥应该看作一个整体,路段交通组织不好,会将矛盾都挤向立交。反之,立交矛盾过于集中时,也可将其分散到路段上解决,简化立交的交通组织。
路段交通组织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车道组织、行人过街组织、公交组织、进出口组织、车速组织、停车组织等。
交叉处的行人交通组织问题,对城市立体交叉非常重要。为保证路口的车辆快速通行和行人的安全,一般可在快慢车分行立体交叉的慢车道桥孔或非机动车道桥孔中设置人行步道,或专门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人行过道,即人行立交。
2. 交通管制方式
几乎所有的部分互通式立交都包含或潜在有车辆冲突点,对立体交叉提供适当的交通管制,能大大减少实际发生这些冲突的可能性。事故的消除和交通运行的效率仍然取决于驾驶员的心态、车的性能以及判断能力和反应。
在这些平交点一般应用的管制方式有四种:
(1)无控制,但允许车辆调整速度。
(2)让路控制。匝道上的所有车辆必须让相交干道的直行车优先通过(或相交干道的直行流让匝道上的所有转弯车辆优先运行)。
(3)停车控制。匝道上的所有车辆在进入相交干道前,必须先行停车,再进入相交干道(或相交干道的直行车流在匝道与相交干道形成的平交处先停车,然后观察匝道上转弯车流的情况,再直行通过)。
(4)信号控制。采用停车标志或交通信号管制,要求从匝道上和相交干道来的车都先停车再通行或都按信号机所显示的信号通过。
在以上的四种控制方式中,一般来说无控制和让路控制,适合于匝道转线流和相交干道直行流都较小的情况。让路标志的设置与匝道和相交干道的流量以及相交干道的等级有关,当相交干道等级较高,让路标志应设置在匝道上,反之亦然。停车控制则适合于相交干道直行流较大、匝道转线流小或匝道转线流较大而相交干道直行流小的情况。对于第一种则应在匝道上设停车标志,反之应在相交干道上设置停车标志,当相交干道和匝道转线流都较大时,应采用信号控制,合理的疏散干道和匝道流量。但应注意,随着相交干道和匝道转线流的增加,在相交干道和匝道上的车辆因红灯而排队影响了相交干道的相邻路口及主干线的流量运行时,应考虑重新选择立交型式或对原有的立交进行改建。
3.4 交通冲突技术(TCT)简介
长期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均采用事故统计方法来进行交通安全评价。但是,由于交通事故生成特点与统计周期等缺陷的客观存在,普遍存在着“小样本、长周期、大区域、低信度”的缺陷,尤其是小区域地点的交通安全评价的效度与信度不尽人意。交通冲突技术是以“大样本生成、快速定量、高信度”地研究评价小区域地点的交通安全现状与改善效果的特点,异于传统的事故统计评价的方法,是一种典型的交通安全间接评价技术。
3.4.1
交通冲突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方法1.一般概念
交通冲突的一般概念为交通行为者在参与道路交通过程中,与其他交通行为者发生相会、超越、交错、追尾等交通遭遇时,有可能导致交通损害危险发生的交通现象。交通冲突也可表述为交通行为者的一方已明显感知到事故危险的存在,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相应避险行为的交通遭遇事件。
2.
分类方法
能够客观地量度交通冲突严重性程度的基本方法为以下三种:
(1)
距相撞点的空间距离
选择“距离”作为度量参数,其实际意义是很明显的。冲突双方之间的距离越小,则相撞的可能性就越趋于无穷大,即事故即刻发生。但是如果冲突速度很低,即使其距相撞点的距离很小,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也小,同时适时地掌握双方之间的最佳距离也可克服一些危险的情况。
(2)
距相撞点的时间距离
“时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道路使用者避让事故所需要的空间距离、速度、减速力及转向能力。时间距离小,可反映出距相撞点的距离短或速度很高,或二者兼有。虽然也存在短时间和低速度同时并存且事故可能性小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在实际中确实很少(且多见于疲劳驾驶,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3)
为避让相撞所需的制动减速力
一定的减速力与任何距离都有关(指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因此减速度应与行驶速度或距离联用。减速度的记录很复杂,需要进行严格记录处理。
3.4.2
交通冲突技术(TCT)的评价1.交通冲突技术的可靠性
交通冲突技术(Traffic Conflicts Technique)是对冲突当事双方的相对位置和冲突速度进行观测并以安全临界标淮检验冲突与事故接近水平的过程。其主要是由观察员进行实地交通冲突的观测记录收集冲突数据。观察员对严重冲突的记录是极为可靠的,可以认为经过良好训练的观察员不假思索就可估计出可靠性极高的冲突结果,因此,有理由认为,交通冲突技术具有较高的信度水平。在下一代半自动或全自动记录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还将依赖人工观察记录技术。当然两者相比,半自动或全自动记录技术更为经济可靠。
2.
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
TCT有效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检验严重冲突与事故的相关性及其相关程度,确定严重冲突能否代替事故进行交通安全评价与预测,通过确立严重冲突与事故的替换关系,为应用TCT提供定量依据,并建立TCT安全评价模型与事故预测模型。冲突技术具有良好的有效性,通过冲突换算出来的事故平均期望数与事故实际发生数相比较基本相符。
由于事故与冲突的成因与前期过程完全相似,二者的唯一区别仅在于是否有其损害后果发生。由于这一特性,可以假设:事故与冲突的发生概率虽然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将具有线性特征且呈—定的规律性,即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二者相应的各项代表性参数将存在着某种强相关关系。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事故与冲突的发生数以及各项代表性参数均呈强相关关系,证实了交通事故与严重冲突之间存在相互替换关系,即冲突对事故具有替换性。根据冲突与事故的相互替换关系,可以得到一次冲突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进而可根据对某交通地点在单位时间内所发生的严重冲突调查均值转换为其相对应的事故数学期望值,从而实现交通安全评价与事故预测的目的。
3.4.3
交通冲突技术(TCT)的用途大量的事实表明,传统的以交通事故统计为基础的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可信度小。事故统计的缺陷主要在于事故统计管理不完善,事故发生的稀有性导致安全评价周期延长,事故的随机性使安全评价信度下降。交通冲突完全可以取代事故进行独立的交通安全评价分析,同时根据事故与冲突的换算关系,还可以准确地预测事故的规模,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交通冲突,快速定量地达到改善安全的目的。
交通冲突技术可用于对局部区域或地点(如交叉口、路段等)的安全问题作快速诊断,对改善措施作快速评价以及对地点事故的原因进行快速分析等。交通冲突技术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对平面交叉口进行安全评价的方法。下面介绍一种应用交通冲突技术对交叉口评价的概率方法,其步骤如下:
(1) 选择研究的交叉口,对交叉口交通流量、交通冲突进行观测;
(2) 对交叉口每天冲突观测值进行分组(根据冲突值的离散程度确定分组间距),计算每组冲突值的Gamma概率分布和累积概率分布值;
(3) 一般来说,90%以上的可信度足以满足精度要求,因此,根据当地政策、经济能力和工程分析需求等因素取概率分布函数的90%分位值 或95%分位值 作为冲突值异常与否的判断标准;
(4) 评价同类型交叉口安全度时,如果某交叉口冲突观测值小于 或 ,则认为该交叉口安全;否则,认为该交叉口交通安全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需要加以治理改造。根据冲突观测值大小,还可以估计出每个交叉口的安全程度。
交通冲突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规划,安全设备改善及交通管理水平评价等方面。由于TCT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为许多国家所应用,它已经成为一个发展速度最快,应用效果最好的综合性评价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