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3-3 22: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那些国家就业也比较困难,海外留学人员大规模的回归对国内的就业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给我们补充企业在这些方面人才的不足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我是觉得从大的方面,当然具体收购的价格,很多技术性的问题,我觉得还是由技术的这些人员来解决,我想说的就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要在更高的层次,更战略的角度来考虑自己走出去的全盘的步伐,而不是仅仅是金融危机的这么一个时段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不管是危机也好,是危机以后也好,整个在全球发展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做好战略方面的准备,这方面确实需要加强。当然现在我们走出去,比较大的企业可能还是国企,很多民营企业也走出去,确实都是比较小一点的,而且走出去这个问题,我倒觉得可能跟国家的战略也要相互联系,特别是国家所需要的,特别是刚才王巍先生所提到的,要用外汇储备的这些东西可能更需要,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是有些措手不及。尽管前两年也在研究,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干什么,是做投资还是转换成物资,还是做什么事情,有的人说还要分给大家,这个东西还是要从更高的层次上,把这个方向性的问题,从思路方面的问题理清楚,具体的步骤我倒觉得相对的,大的方面我们还是缺乏。走出去都是有实力的大企业,小企业也不可能走出去,大企业需要走出去,到中国来投资的公司都是大企业,中国的大企业要想走出去,不是规模大,起码实力是很大的,这是我的一点看法,谢谢!
王勇:还有几分钟的时间,大家希望企业,不管是金融危机还是什么,我们已经融入了全球化,必须要走出去,而且我们希望它一路走好。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在座的嘉宾用几句话,从战略,收购以前,投资以前的净值调查分析,这三个阶段,你们对于要走出去的企业,或者已经考虑走出去的企业说些什么。
宋群:现在是很好的机遇,但是希望中国要走出去的企业更好的练好内功,这样的话走出去的胜算会更大一些。
熊焰:走出去之前最重要的是基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企业自身的能力资源条件,国家号召,国家推动,国家战略的需求,你企业把自己的帐算好,只有基于企业自身的决策,才能积细流于洪涛。
王巍: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全球的经济大国,在中国本土市场的整合,也是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
王杰:中国公司现在在美国发展也是在壮大,有很多的机遇,但是在国内也有很多机遇,国外也有很多机遇,应该要互补。在这之前一定要做净值调查,这样才能够保证最后取得成功,而且在成功的并购之后必须要整合,对于所有的公司,这些都是适用的,有很多中国公司的例子,还有很多美国公司失败的例子。
崔志成:实际上现在金融危机我们的反应有点过于激烈了,正常来讲,一个成熟的国家,成熟的民族,金融危机就是很自然,无非是这个冬天的温度有点低而已,有些事情适合在冬天做,有些事情一年四季都无所谓,走出去,什么时候都应该走出去。走出去之后到底怎么样能够保证尽量减少失误,回头看一看,我们不会看别的,看看人家美国进入中国的时候怎么办的,就是一个本土化。尽可能利用当地的团队,你是中国人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交给中国人来办你就放心,放开手就是成功。
王勇:我们这个论坛多位嘉宾的话总结下来,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给了我们百年不遇的机会走出去,而且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走出去,而且我们希望走出去企业能一路走好,最重要的,可能是学一学欧美企业,他们从80年代到中国来,他们所经历的,他们怎么本土化,怎么学习的这个过程。让我们再次感谢今天的嘉宾,谢谢!
王倩:这场官产学国内国外的讨论带给我们非常多的信息量,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对于怎么理解并购,对并购的认识方面,所以第三场讨论也将更深入的去进行这方面的考虑。下面让我们有请第三场讨论跨国并购和中国产业安全与发展的主持人,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副局长吴岩先生,掌声有请!
吴岩: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下午好!我也曾经参加过很多的国际研讨会,在下午四点以后,还能有这么多的人坚守在我们的会场,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我希望第三节不会让大家失望,不敢说最后的是最好的,但至少可以说,最后的未必不是最好的。我先介绍一下今天在主席台上就座的几位演讲嘉宾,第一位是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副所长蒋恒博士;第二位是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经济参赞陆克先生;第三位是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陈卫东先生;美国斯必克集团亚太区总经理刘晓华女士;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创始人、首席专家王璞先生。
跨国并购与产业安全和发展是目前各方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应该说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今天的演讲,我希望大家能够能有一个更深刻的思考,这个团队的队员还是不错的,有来自国企的高管,有高官,还有美国在华投资公司的高管,以及作为中介机构和咨询研究机构的高管。六个人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阵容。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想更多的分享他们的智慧、经验和看法,首先有请蒋恒博士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蒋恒:感谢主持人,大家好!在跨国并购这个话题上,今天在此我主要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08年的时候所进行的相关调研的经历,以及一些初步的发现,不是完全成熟的结论。从06年底开始,关于产业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根据十七大精神,要求要发挥外资积极作用,同时要创新利用外资的模式。大家知道并购在全球吸引外资数量当中占到了80%到90%的份额,但是在中国始终只有百分之几,一直是低于10%的。要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肯定隐含的意思还是怎么样积极的促进并购,0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对跨国并购进行领导和规范,强调的还是梳理而不是堵,希望能发挥跨国并购积极的作用。
针对社会上对跨国并购危机安全的种种担忧,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新的精神,我们希望对跨国并购重新进行一次客观的,根据新的精神重新进行一次客观而科学的评估。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08年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这个调研也得到了部领导包括其他部门一些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支持和配合,我们调研的范围涉及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各类地区,而且重点调研的企业,重点调研52家,座谈100多次,走访200多人次,其中包括了有一些在场的公司,有徐工、林工、厦工、中联重科(20.10,0.63,3.24%)、三一重工(21.96,0.49,2.28%)、西北轴承(7.46,-0.21,-2.74%)、厦花电子等等各种类型的企业,我们在调研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调研的外商在华的并购,我们同时也调研中资企业海外的并购,我们所研究的跨国并购实际上包括了内向和外向两种,我们认为只有通过这样两种连接,同时来看外资在华并购和中资的海外并购,才能把这个产业安全问题,乃至经济安全问题说清楚。因为只有这样的连接,我们才能够从一个全球的视野,而不仅仅是从一个全国的视野来看待产业安全问题。
通过这样一种连接,我们感觉能比较清楚的看到,虽然说外资在华并购确实是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不少的份额,包括国内很多品牌,还有很多的技术资源,同时中资海外并购也使我们占领了很多其他国家市场份额。原先我们没有得到的市场份额,包括他们的一些国际知名的品牌,还有很多先进的技术。所以通过这样一种连接,我们感觉是能够比较清楚的看到,其实这样一种跨国并购就是一种中外资股权的变动、融合,实际上它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今天你收购我,明天我也可以收购你,在国内你可以收购我,我在海外也可以收购你,基本上的结论还是认为跨国并购是一种市场基本上的,本质上应该把握它的是一种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
把握住这样一种本质,对解决当前跨国并购当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帮助,我们研究当中发现,目前跨国并购当中确实存在各类问题,特别是不规范的操作带来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如果把握住它的本质就会知道这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种企业行为的话,我们就会根据市场的规律和企业的规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话,就不至于缘木求鱼的方法,包括很多的议论,企业利益博弈当中的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于事无补,也不利于真正的解决问题。
课题中我们针对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我们认为跨国并购更多的是机会而不是威胁,究竟如何利用跨国并购潜在的机会呢?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的建议,现在也在网上,包括给相关的政府部门上报,在这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是提出介绍一下我所提出的一个政策建议。我们认为目前的这个阶段上,特别是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认识,要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引下重新审视跨国并购与产业安全,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走出跨国并购认识上的误区。比如说现在有哪些误区呢?一个是刚才讲到的,对于问题本质的把握,我们认为有所偏离,包括对跨国公司的本质是什么,跨国并购的本质是什么,跨国并购中这些问题的本质又是什么,现在基本上存在一些误读,造成了我们抓不住本质开出的方子就不对。
第二个方面,关于跨国并购现在存在的种种问题,它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存在一种内外因主次颠倒的现象,其实我们感觉现在跨国并购当中很多的问题还是内忧大于外患,由于改革的不尽彻底带来一些内部、固有的机制、体制等等问题,导致我国的企业跟外商的博弈当中处于下风。很多企业跟我们反应,我们现在国有企业相当于是捆着手脚被人打,有很多内在的束缚导致他无法公平的跟人博弈,这样的话就出现了跨国并购当中种种中方企业吃亏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还是要从根本上来解决,必须从内找原因。好比徐工这个案例当中,大家争论最多的还是他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我们认为国有资产流失这还是本身的国有资产,包括管理和评估不尽完善带来的问题,并不是外资并购造成的,如果是民营企业并购,其他的资本来并购一样存在这个问题。如果内在的,根本性问题不解决的话,光是把这个问题上升到无尽高的程度,根本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还有一些理论上我们认为不是特别全面的地方,关于龙头企业的问题,现在龙头企业被斩首也是一个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在媒体上曝光,很多的案例,他所谓的龙头企业,其实他只是一个组装,那一个环节上的龙头,而且其实我们国家这些所谓龙头企业,他们并购当中,其实很多是通过让度这些本来在全球并不具备竞争力环节的股权,获得在全球产业链其他环节上更有竞争力的,更有控制力的那些环节上新生的股权,而这些新生的股权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在全球都是领先的,而且在全球来看,产业链上包括了组装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链上,它占据的是更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环节。比如说我们认为博士并购无锡微弗是比较典型的案例,我们去的时候发现这个企业做得非常红火,表面上看起来确实这个企业让度了70%多的股权给了德国的博士公司,但是通过这种让步,无锡微弗在整个柴油喷射系统的上游,高压供给系统,整个产业链上最具核心环节的新生主权是30%多,通过这种让步一举填补了国内的空白,通过股权的交换,他一举实现了这个目的。所以他现在占领了很多这个领域的海外市场,而且在国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企业,整个一片市场都会送给外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厂家能够生产。
另外还包括被固化于产业链一端,消灭民族品牌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调研发展它有一些相当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整个来看,包括国有品牌的问题。大家知道柯达也是国内唯一一个胶卷的品牌,当年被外资买了,现在外资又把它卖给了国内的民营企业,这样的品牌其实也是高度流动的,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加速的社会,资本、品牌这些要素都是高度流动的,包括产业链低端也是,现在都认为中国的企业是给人加工的环节,挣得最少的,是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其实很多国家羡慕中国能在产业链上占有一个环节,现在我们调研也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被固化,就是在这个产业链上不断的向外扩张,包括往上游的研发,下游的物流、销售,也在不断的扩张,而且他整个配套的体系也在不断的扩张,所以我们初步还是认为这种固化的观点也是不尽全面的。
总之,我们总体的结论,跨国并购还是利大于弊,特别是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跨国并购对于现在提出的三大要求当中至少有两大,一个是保增长,一个是调结构都能发挥很大的积极作用。我非常赞成上午欧盟商会伍德克的观点,他说现在的产能过剩是潜在的刺贷危机,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扩张是潜在的金融风险扩大。跨国并购,各国并购和重组都能够促进过剩的产能的消化和整合,能够促进我们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所以在短期内它能够保增长,中长期来看,能够调结构,所以是一种两方面政策目标的较好的结合。所以我们总体上认为,应该对跨国并购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规范,因此跨国并购应该还是根本上来说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所以我们还是倡导要在目前的情况下,特别应该真正的落实好十七大报告的精神,以及0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对跨国并购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并且努力的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跨国并购背后潜在的重大的机会,就能化为现实,不仅能够促进我们引进外资数量的增加,而且能够促进引进外资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就这些观点跟大家分享,谢谢!
吴岩:谢谢,下面有请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经济参赞陆克先生演讲,大家欢迎!
陆克: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我想谈两个问题,首先我想谈一谈在美国投资的情况,美国的投资政策。第二,我想花些时间给大家讨论,最近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上周已经成为了法律,它造成了一些误解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所以我也想谈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我是罗伯特。陆克,我从2005年就是美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公使衔参赞,现在我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投资,而且我主要是关注美中之间的投资关系,我们在不断的深化,而且不断的合作。首先我想简短的谈一下中国的投资环境,中国的外资2008年增长很快,我觉得这显示了外资对中国的兴趣,但是外资对中国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还是有一些疑虑的,主要是加强了对外资的一些审查。最早是2006年出现了这些问题,中国出台了一些更新的指导原则,最主要的就是外资需要取得商务部的批准才能够进行对中国公司的并购,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在2006年还出台了一个五年计划,政府希望更好的引导外资,把关注从量转变为质。2006年12月,国务院要求国家应该保持对一些重要领域的控制,这给外资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2008年,中国又成立了一个并购委员会,中国现在开始采取这些新的措施,也引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我想把这些观念进行一个概括,一个是透明,一个是勇于。
很多我提到的法规,一些关键的词定义都不够完善,比如说国家安全,外商投资企业很难预测到底什么是国家安全,他们的项目到底能不能得到批准,新的审议程序很容易让人觉得很混乱,而且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说投资的指导目录,有很多的审议,有很多的手续要走。有时候不是很清楚,有时候即使失败了也不知道失败在哪里。
现在我讲一讲主题,美国的投资政策,美国知道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过程当中,美国非常清楚外国直接投资对我们的经济,对我们的经济增长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幻灯片上的数据,外商直接投资在美国,占到美国GDP的15%,而且在美国的私营部门雇佣4.5%的员工。就因为我们这种强烈的意识,美国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外资政策,我们并不歧视外商,只有一个非常集中的小的例外,就是一个国家安全审议程序,是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进行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CFIUS。说到外国投资委员会,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有限的过程,它只不过是审议并购,它不会审议绿地投资,对绿地投资美国是没有审批程序的。说到并购,CFIUS它的关注点也非常窄,就是国家安全,它不会关注国家利益,经济安全,或者是产业安全。CFIUS也不需求要控制美国知名的企业,而且CFIUS非常具有选择性,近年来,他审议了5-7%对内并购的交易,而且他审议的这些案子,他也是想促进投资,他是扮演了一个促进者的角色,我们审议的目标是要发现一些潜在的,威胁到国家安全的问题,然后找到方法,让这个交易能够成就。CFIUS有可能会提出一些缓解的协定,也就是要重组契约或者是协定,尤其是避免一些国家的风险,国家安全风险,这些协定必须要能够化解一个交易的一些具体的风险。CFIUS的工作我们觉得是非常有效的,有80%的交易都是在30天里都得到了批准,而且CFIUS也不会审查这个交易带来的竞争后果,而且一直都是一视同仁的。
国家安全意义是由两个法律来规定的,第一个是(英文),这个法律扩展了CFIUS的职能,指出了一些基本的定义,就是国内与国防有关的生产效能,还有美国进行国防的能力,还有把自己的军事技术转移给其他国家,还有美国在影响国家安全领域的技术领导力。还有一个是Finsa这样一个法律,2007年通过的,再加上一些额外的因素,比如说与安全有关的技术的影响,还有关键的基础设施,也就是会影响美国安全的设施。还要求进一步审议,会使得外国政府能够控制与美国具有的企业相关的资产,因为这个资产的拥有有可能影响到国家国防安全,尤其是不扩散领域。还有美国长期的,关键的资源需求,但是CFIUS针对的并不是中国的企业,它鼓励中国企业去投资,包括国有企业和主权基金。
我再谈一谈CFIUS的工作流程,给大家看一下数据,这个数据是非常有效的,大多数的交易都是在30天内就得到了批准,如果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可能会有一个第二阶段的审查,就是45天。一旦CFIUS提出了建议,总统有15天的时间做出决定,只有总统才有权阻止一项交易,所以总的来说90天就会见分晓。下面是一些数据,CFIUS只不过审议美国一小部分的交易,这是2006年的数据,全球有37000个并购的案件,有10460个案例牵扯到美国的公司,这当中1730个案例是涉及到国外的并购者,但是CFIUS仅仅审议了113个交易,仅仅是总数的6.5%。2006年和2007年一共有230个申请,只有13个案例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审查,只有两个案例是由CFIUS决定。
下面我来讲讲第二部分,也就是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上周由总统先生通过的,这个计划的数额大家都知道,很大,7870亿美元,是美国2009年复苏和再投资法案,这个立法是想刺激美国经济的发展,因为这样不仅仅会使美国受益,而且还能够使我们主要的合作伙伴受益,我们要记住这个贸易是非常庞大的,非常复杂,涉及很多的层面。比如说有40%的计划主要是给消费者减税,很多都是低收入的消费者,这肯定惠及中国和其他的出口国,因为美国的消费者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一些消费者产品当中。
我想关注大家最忧虑的一点,也就是这个法案当中的一个特殊的规定,中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可能对此有一些误解,把这个看成是一个保护主义措施,这就是购买美国货的规定。一共有两个规定属于这个范围,第一个是要使用美国的钢铁和制造业产品,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建筑和车间当中。这个规定也有例外,要考虑到公共因素,如果没有的话,或者是成本过高的话就不适用这一条。第二个例外,要求国土安全部来购买美国制造的纺织品和服装,除非没有这样的产品,这是一个大的计划。如果大家关注,到底这两个规定在这个计划当中占多大的比例可能不太清楚,但是其实只是占很小的比例,大家可以看到,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是占最大比重的,大概是1500亿美元。在这么大的计划当中,只有基础设施占到1500亿,其实是非常小的。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总统一直在强调,我们必须要避免保护主义,必须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避免保护主义,他已经把这个立法了,也就是美国的这个刺激计划,应该与我们的国际协定是一致的,与WTO的一些协定和义务一致。我们支持自由贸易,而且这些规定不会对最不发达国家适用。拉米先生是WTO的总干事,他说的话应该是最具权威的了,他说这个美国的立法是与美国的WTO义务相一致的。
从实际的角度来讲,这个规定并不会对贸易造成新的障碍,因为WTO政府采购协定和我们的自由贸易协定所含概的范围都不适用于这个规定。这些协定的相关方都可以和美国的采购方进行公平的竞争,如果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定的话,也会和其他的GPA缔约方一样能够成为美国采购的对象,同时中国和其他非GPA的成员也会被现有的美国法律一视同仁的来对待。
中国要加入GPA是在2007年提出的申请,但是这个政府采购协定的缔约方拒绝了这个申请,他们觉得中国的出价和各个缔约方必须的要求相距远,美国支持并且鼓励中国加入,还督促中国可以提交改进之后的真情。
最近美国和中国举行了一个会议,克林顿国务卿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我非常荣幸的与他见了面,并且一些会谈,对我说非常清楚,他承诺要加强我们的双边关系,包括我们的经济关系,并且要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经济对话。这些对话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消除一些误解,而且这对我刚才讲的两个领域也同样适用,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非常清楚,中方对加强中美关系是非常有兴趣的,国务卿在访问期间对胡主席和温总理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承诺要加强我们的双边经济关系,而且他详细的讲述了我们如何来改善我们的对话,如何在很多层面上推动我们的关系,所以我非常的乐观,我们的讨论一定会继续下去,而且会看到大家满意的结果,非常感谢,期待听到其他嘉宾的发言,谢谢!
吴岩:谢谢陆克先生,下面请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董事会秘书陈卫东先生演讲,大家欢迎!
陈卫东:作为一个企业的高管我想说说企业这些年上市到现在七个年头保持了30%左右营业额增长,大约每年40%净利润的增长。其中一个经验就是资本的全球化,02年我们在香港上市,发了15亿股,多数是外资的机构投资者买的,我们07年发行了5亿在国内A股上,首先我们是一个股份公司,资本是全球化的,我们得到了资本的投入。去年9月底完成了对挪威23.3亿美元钻井公司的并购,也是一个资本运作,热门的话题叫并购,而且并购里面,被并购的公司有不少当地财团的融资,我们还要用当地银行财团进行融资。另外我们在整个并购过程中跟美国两个私募基金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希望他们也能够进入我们的项目,这是一种新的投资方式,这是新的形式。所以我想第一个体会,我们这几年的发展得益于全球资本利用。
这七年,中海油服(12.46,-0.48,-3.71%)在资本投资花了170亿人民币,160亿的并购,一共330亿,我们在海外的资产占总资产的一半,尽管我们是海油集团控股,如果没有我们在香港的上市,没有这样的一种资本的运作,我们发展不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尽管去年年底金融风暴之后,中海油服的市值排世界第五,而且PE在九倍的情况,相对比较高,但是也不是高得太多情况下,有了非常实际的增长。这得益于我们运用全球的资本参与全球的业务和全球的竞争,中国的油田服务,前四位的公司在中国有很多的业务,我们去年在国际上的收入份额也占到我们总收入的26%,我不知道按照王教授今天上午讲的报告,我们的国际化程度到了什么程度,一半资产在海外,26%的收入在海外,还有我们的员工一千多员工在海外。全球化还有资本并购的全球化是我们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
关于安全问题,安全观的问题,我有一点体会,我看到这个题目我问自己,哪些国家现在被世界上认为是安全的,哪些认为是不安全的?没有人认为中国是不安全的,看到不安全的首先想到北韩,索马里,我们安排一军队去护航,那么小小的国家,阿富汗,这些都是经济非常落后,基本上和世界经济没有交往的国家。原来我们有句口号落后要挨打,我现在想想,好象落后的国家很多,不见得挨打,但是我觉得落后会自乱这是真的,经济落后一定会自乱。怎么才能使这个国家经济做得更好,你现在看看,为什么说中国是安全的,这些国家深度的参与了全球化的过程,我倒是觉得安全就是融入这个世界,融入全球化经济大潮里面更安全,隔离了自己更不安全。
关于安全,理论上我说不了很多,但是我走的国家很多,表面上我感觉安全不安全,就是经济不发展,不见得小国经济就不发展,有一些很小的国家,卢森堡,都很小,但是全球化经济参与程度很高,他也没有什么太强的军事力量,首先经济融入全球化对这个国家更安全,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大国来说更是这样,这是安全观的第一个感觉。
第二个,因为时间不多了,我不想多讲,关于是不是并购,抄底的机会,我倒是有一点体会,这方面我从事的最多,从06年开始我们不断的在外面寻找机会,我们失败了五、六个,才完成了一个,我们完了以后,不断的有人找我们,现在好时机,这个企业价格这么低,你可以去买。我觉得更重要的,下午有人讲到了,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条件和你选择的目标,你的战略是否匹配,是否有能力去整合。是现在的价格很低,有些拿的公司给我看,说这比原来砍掉了80%,还有原来的20%了,我问那些给我介绍的投行,人家怎么看,现在的股价是原来的20%,我现在给他议价50%他干吗,经济危机的底到底在哪儿,不仅仅买方在判断,卖方也在判断。你给他议价50%他肯定不干,觉得不是我的价值,我给他50%议价,我怎么说服我的股东会,你怎么给他那么的价,抄底不能光从价格来看。很重要的就是判断时机,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没有。第二个很重要的就是符不符合你这个公司发展战略,如果你的发展战略布匹配,送给你的东西你要了也是包袱。
还有就是公司自身的能力,尤其是你评估的,整合的,还有你的文化融合能力,国际化上场有人讲到就是本地化,这个公司的文化不敢相信外国人做管理,不敢用他能做好国际化吗?都靠黑头发,黄皮肤能打天下吗?可能不行吧。现在资本市场是这么个状况,很多公司价值很低。
中国有了很大的外汇储备,历史阶段上看,中国到了一个由资本输入,产品输出,产品的积累可以到了资本输出的阶段了,整个趋势到了这个阶段。应该说对于全球并购来说,参与对外投资来说,这是我自己的感觉,还是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尤其是我们的国企,是大的主力军,我自己是国企的,我觉得我们的团队,我们的理念,原来完全是在一种垄断行业,根本没有在市场关系做过,见过什么世面,国内做得好了就有经验了,在垄断行业做得好了就有竞争力了,还不见得。所以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尤其是大的垄断国企,不止是买资源,买资源是另外一回事,你买了要运作,在人家的市场参与竞争,这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的问题,中国国企现在出去并购,人才严重不足,实践不足。
任何一个事情都有它的发展成长的阶段,以并购来说,我有这么一个估计,也许说得不对,现在中国,就是再大的企业到外面去并购,还是小孩儿刚刚开始站起身来学走路的时候,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强大,国家有钱,不见得我们的职工,我们的企业成熟到了那个程度,拿着钱可以大把去花,把企业买回来就一定能使它增值。全球并购经验25%是成功的,75%都是失败的,并购成功至少要1+1>2,你给股东增值,买了回来减值算你成功了?不算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时期有准备,有冲动,是非常应该的,但是真正迈出这一步,要有种种困难的准备。不要说国内,很多大企业,不并购还能活得好好的,并购几年就死了,像AOL,应该说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世界头号的服务公司,99年并购了一个很大的IT企业,买的时候50亿美元,过了三年重组卖出去30亿美元,20多亿,掉了一半的价。说一有这样的环境,有这样的机会,有这样的冲动,更重要的是还要组织好自己的队伍,而且有摔跟头的打乱,中国的企业一出去,每个都成功,像百年历史五百强企业那样,通过并购不断的扩张壮大,那么顺利,也不见得。看时机,是要做准备,不批并购不对,但是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关于产业安全的问题,我想一个大背景,安全就是有互相的进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才是安全的。现在这种全球化的环境中,产业要有效率,很重要的是要有规模,要有技术、市场、人才的结合,既然这个市场都是全球的,我们其他几个方面不能全球可以吗,什么叫安全,不发展叫安全吗?所以我是主张尽可能的融入,除了极个别的行业,还有创新,自我创新的概念也不能太狭隘了。除了土生土长这个可以说成是自主创新以外,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自己,控制住了,一个美国很高新的企业,他就不算是自我创新了吗,外国企业中国投资发展的那些技术,在中国形成产品出外销,就不算是自我创新了吗?都应该算,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路就宽多了。
吴岩:谢谢陈卫东先生,下面请美国斯必克集团亚太区总经理刘晓华女士演讲!
刘晓华:吴局长去年的时候带队到我们那儿去考察,当时讨论了一个话题,政府能够给我们这样的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法规方面,政策方面的支持,我们能够在中国发展的更好,我就举了一个案例,跟在座的各位朋友来分享,跨国并购和在中国发展以及产业安全的问题。
我所工作的公司是一个五百强公司,在全球被评为第五位,电子行业最受欢迎的公司,2月份全球大概有50多个总经理在美国开会,研究将来面对金融危机和我们在各个国家怎么发展业务,有幸的是我们请到了41届美国总统布什先生,当时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打开我们外交大门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他看到我是一个中国人,他跟我讲中国话,他说你好老朋友,我和邓小平是好朋友,和黄华也是好朋友,又讲了一句最重要的,作为美国人,我看到非常骄傲的事情在中国发生,几十年来,自从我们和你们建立外交关系到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举世瞩目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也很骄傲,中国真的是融入了全球的经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