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15|回复: 15

[曾仕强讲义]2007最新讲义抢先看《中式管理的理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8 09: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left">中国经济管理大学推荐阅读<a href="http://www.eauc.net/">www.eauc.net</a></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历任大学校长、教授,并长期担任企业经营顾问、高级培训师。</p><p align="left"><font color="#ff0000" size="7">《管理M理论》</font><br /><br /><br />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性管理,概括而言就是中道的M理论。<br /><br /><br />  一、人性问题源远流长<br /><br /><br />  二、《中庸》的天人合一论<br /><br /><br />  三、中庸表示恰到好处<br /><br /><br />  四、人性化的中道管理<br /><br /><br />  五、M理论即中道管理<br /><br /><br />  六、人性管理的M理论人性管理,我们概括而言就是M理论。M理论,就是讲天人合一的,就是中道管理。<br /><br /><br /><br />  一、人性问题源远流长<br /><br /><br />  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无论古今中外,实际上大家都非常关注人性问题。我们的古圣先贤,在这方面有很多不同的主张。中国自先秦开始,就有许多关于人性的主张,其中荀子主张“性恶论”,和“X理论”比较接近,孟子主张“性善论”,就和“Y理论”相当接近。<br /><br /><br />  但是实际上,孔子并不主张性善,也不主张性恶。性善、性恶都是孔子的学生说的,孔子本身没有说。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可是我们到孔庙去看,同样是孔子的学生,荀子就因讲性恶被赶了出去,因此孔庙里面没有他的牌位;可是孟子因为讲性善,他的牌位就被立在孔子的旁边。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去想,因为孟子讲性善,是给大家一个鼓励;荀子讲性恶,那就是让大家心灰意冷。所以中国人会主张你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从孔庙里我们便可以看得出来。<br /><br /><br />  孔子主张的是“人性可塑”,人性可以随着后天的环境来加以塑造。你把一个人带到性善,你就功德无量;你把一个人带到性恶,你就良心不安。别人跟随你,他迟早会学你的一言一行的,徒弟越来越像师傅,部属越来越像领导,就是这个道理。<br /><br /><br />  我在英国的时候,发现英国的很多中国老板,都是从台湾大同公司出去的。大同公司当年为了开拓英国市场,就派了很多员工出去,这些被派的人出去以后就自立门户,在英国自己开公司当老板了。我和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讲了一些十分有趣的事情,大家可以作参考。他们说自己并不是喜欢当老板,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喜欢当老板,其实不见得,他们说如果有好的老板,干吗自己出来受苦当老板呢?就是因为对自己的老板很不满意,才出来自己当老板的。但当了老板以后,他们才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原来的那个老板。我告诉他们,其实这是立场问题,不是好坏问题。没有当老板以前,他们不觉得老板有什么地方非这样不可的苦衷,总觉得不必要这样。可是当了老板以后,他们才知道那是没有办法的。<br /><br /><br />  这一段故事其实可以给我们很多反省,“不在其位,不谋其事”,你没有当老板,就无法去了解老板。人为什么常常要将心比心?就是因为我们环境、立场不同,看法就不同,做法也不同,而不是谁对谁错、性善性恶的问题。<br /><br /><br />  除了荀子的“性亚论”,孟子的“性善论”之外,其他还有老庄的“自然人性论”,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以及告子的“性无善恶论”等等。我们就不一一细述了。<br /><br /><br />  二、《中庸》的天人合一论<br /><br /><br />  《中庸》提出来的天人合一,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都不会接受天人合一的观点,他们觉得中国人很可笑,天那么高,人这么矮,怎么去合一?西方人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外面完成的,当然不可能合一,中国人所有事情都在内心完成的,怎么不能合一呢?你看中国人常讲“天理良心”,“天理”就代表天,“良心”就代表人,一切凭“天理良心”,天人就合一了。<br /><br /><br />  天人合一不是在外面,是在我们的心中。当“道心”和“人心”合一的时候,天人就合一了,当“道心”和“人心”开始矛盾冲突的时候,就叫做“天人交战”。我们经常在“天人交战”,如果到最后能够天人合一,你就心安理得了;如果某一天,你的“人心”战胜你的“道心”,那就是自私自利,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中国人就骂这种人叫做“不得好死”。“不得好死”就是不能天人合一。有很多话我们听起来很耳熟,只是不了解它们是怎么连贯起来的。天如果在外面,你一辈子都合不了一,天代表一个“理”而已,人就是一个“心”而已,你凭良心,就天人合一,太容易了。<br /><br /><br />  我们的人性从哪里来?《中庸》讲得最清楚。《中庸》开宗明义,指出“天命之谓性”。人性来自天命,老天爷所规定的,就是人的本性。<br /><br /><br />  天底下只有人可以改造一切,但我们要特别小心,特别慎重,否则人类就不是万物之灵,而是“万物之贼”。我们现在就是“万物之贼”,天底下本来很有秩序的,被我们人类搞得一塌糊涂,天底下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的本性,被我们扰得乱七八糟。你看老天安排狗要看门,狗就看门;老天安排猫要抓老鼠,猫就抓老鼠。可是今天许多猫不抓老鼠了,而是和老鼠一起玩;狗也不看门了,而会爬到主人身上去和人玩,这些都是人类自己惹出来的祸。<br /><br /><br />  我们人类要检讨:你养一只狗,却把它抱在身上,那它怎么去看门呢?你养猫,把它喂得胖胖的,它怎么抓老鼠呢?那天下还有什么规律呢?人是环境最大的破坏者,我们要反省。古人是宇宙万物中被赞美的一类,叫“天地之间,人为万物之灵”。现在人类让整个宇宙越来越不谅解,是所有动植物共同提防和害怕的对象。我们以前打猎,就打一部分,现在是整体射杀,许多物种因此而灭绝掉了;我们以前捕鱼,就捉一些,现在却是“竭泽而渔”,甚至连娃娃鱼都吃。真是可怕啊!<br /><br /><br />  “率性之谓道”,我们按照老天爷给人的本性去行动,便是人生的大道。顺应人的本性去走,可以走出一条大道,叫做“人道”。我们现在都走旁门左道,都走邪道了。那人还像人吗?<br /><br /><br />  “修道之谓教”,教导人遵循人生的大道去修身行善,便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我们要走上正道,教我们好好地做人,好好地做事,把道理实践出来。<br /><br /><br />  但现在许多事情不是这样。你看今天许多当老师的不敢训学生,那你要当什么老师呢?做父母的不敢训孩子,那你当什么父母?我们就是因为被四个字搞垮了,叫做“爱的教育”,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完了。我不相信什么叫“爱的教育”,不要乱打孩子,这谁都知道,但是如果连训都不能训,那怎么教育他们呢?政府不敢管老百姓,还算政府吗?老师不敢管学生,还算老师吗?父母不敢管子女,那要这样的父母干什么呢?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许多人就是为了两个很空泛的字:自由,结果整个宇宙完全乱了套。<br /><br /><br />  人只享有有限的自由,合理的自由,不是漫无节制的自由。下面这句话更重要,“爱他就是给他限制”,我们不要搞错了。你看一男一女在一起,男人的眼睛到处去看,如果那个女人没有一点表情,就表示她可能不爱这个男人了,你爱看谁就看谁,反正我不爱你。如果这个女人去问了:“你眼睛看谁呢?你怎么乱看呢?”这表示她爱他。你爱他,你就要限制他,这样才叫爱。现在许多人却是爱到不能骂,爱到不能打,那就不叫爱了。你会给人限制,就表示你对他关怀,你对他有爱心。你说“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就是随他便,就表示“跟我没有关系”,你根本不爱他,才会这样。爱就是“限”,他不听“限”,你就会生气,爱到不生气,那就是虚假的爱。所以,我们讲“不管”不是真的不管,而是管得合理。<br /></p>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9: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从实际生活来观察,也不难证明中国人在“情、理、法”之中,最重视“理”。我们只有说“读书要明理”,而没有说过“读书要讲情”。俗语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任何公司检讨得失的时候,大概都侧重在评“理”,却绝少有人公开求“情”。<br /><br /><br />  “理”是“脸”,“情”是“面子”,中国人“爱面子”更“要脸”,我们骂他人“不要脸”,乃是十分严重的事情,“不要脸”就是“不讲理”,谁都讨厌!<br /><br /><br />  但是,“理”不易明。宋朝张载说:“天理者,时义而已。”“时义”即是合时宜,天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却是随时适应的。中国人十分讲究变通,便是“用变以求通”。儒家重视经权,淳于髡向孟子提出一个难题:男女授受不亲,是当时社会应该共同遵守的道理,一旦遭遇特殊的情境,如嫂子溺水,那该怎么办?孟子告诉他要本于仁爱(恻隐)之心,立刻予以援救。平时“授受不亲”合理,特殊情况时“援之以手”也才合理。<br /><br /><br />  太多的例证,使得中国人满脑子都是“话都是你讲的”的念头,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个个都有理,而各人所说的理并不相同,可见理是由人编造出来的。这样的讲理往往流于“有理则有气”,“气充则理正”,形成“强者有理”。中国人很讨厌“强权即是公理”,因此演变为“官大的有理”。<br /><br /><br />  公司里的职员如果犯了过错,你告诉他:“某事做得不对!”他大概不会直接去关心那事有否错误,却比较关切“是谁说的”,便是“强者有理”的心理表现。只要告诉他:“董事长说的。”俯首认错的机率相当大。<br /><br /><br />  理是相对的,有上即有下,有此就有彼。西洋人因此用法来讲理,一切依据法律来判断,谁合法便是有理。由于法律的条文比较固定死板,所以讲起理来,也较为简单而方便。<br /><br /><br />  我国先哲,并不是不重法。有些人指称儒家不重法,只有法家才重法,这绝非事实。重视礼法乃是儒家孔子最重要的主张之一。中国宪政理论的先驱萧公权先生认为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乃是“从周”。“从周”就是“遵照周朝的典章制度”,其实行的具体主张为“正名”,便是“按照盛周的制度,调整君臣上下的权利与义务”。孔子所说的“吾学周礼”,不限于冠婚丧祭,或仪文节式,他所说的“礼”,包括社会全部的制度。他主张“克己复礼”,常常劝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当然十分重视法制规范。<br /><br /><br />  “法”在企业管理上谓之“制度化”,非常必要,却层次不高。我们今天过分强调制度化,很容易令人产生制度化便是良好管理的误解。典章制度是一种普遍形式,我们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时候,不可能照顾所有特殊情境中的应用,何况个人时常出现新的实现方式,而无法事先预知。儒家主张,人一旦面临特殊处境,就不必拘泥于礼的形式,却应该本着人道以提高规范的适应效率。人是典章制度的主人,不是典章制度的奴隶。法是人订定的,必须依理改变,才能因时制宜。我们常见某些主管,口口声声制度化,自己却经常破坏制度而振振有词,便可以看出这些理念的影响,既有力又深远。<br /><br /><br />  荀子说:“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他认为,人应该以义变通应事,随时视情况的不同,变化其应付方法,以适其宜。人在特殊环境中,有时可以违反明显而确切的规律去做决定,他这样做,并不表示对规律的全盘否定,而是依顺了另一层规律(理)之后,才放弃或违反了原先的规律(法)的。<br /><br /><br />  用法来讲理,固然简单明了,实际上却无法应付“两可”或“例外”事件,难免因坚持“法”而变成“不讲理”。朱子说:“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现在有些正义之士,目睹社会上违法犯罪的人很多,因而产生羞恶之感,极力主张不择手段地运用重法以求消除恶人和暴行,结果流于残忍而不自知。用法来讲理,动机是好的,结果却造成许多无理的行为。<br /><br /><br />  于是,我国先哲把“依法讲理”安排在第二层次,而把“由情入理”提升为第一层次。“由情入理”叫做“敬酒”,“依法讲理”便是“罚酒”。中国人“敬酒不吃吃罚酒”,即是“好好同你讲理的时候,你最好讲理,否则动起法来,也不怕你不讲理”,目的依然是“讲理”。<br /><br /><br />  由此说明,中国人把“法”摆在肚子里面,心中有数,我不违法,但是我不会讲。因为你只要和中国人谈法就伤感情。在机场、海关等很多地方,你都可以听到,当执法人员告诉他说不可以这样的时候,他就会问:“为什么不可以?”只要执法人员回答说:“这是我们的规定!”他马上说:“你少用规定来吓唬我。”中国人最不服的就是规定,就是法令。所以嘴巴都讲的是情,“没有关系”,“不会怎么样的”,脑子里却在想到时候应依法办理。中国人嘴巴很宽松,但是执行时却是很严格的。<br /><br /><br />  我们说有的人嘴巴讲依法办理的时候,心里是在想合理解决,我们很少依法办理。中国社会依法办理是高度困难的事情,因为中国人专门做那些法律规定之外的事情,只要法有规定,他就不做了。所以我们把有些人抓来,经常找不到法律的依据,不知道根据哪一条去惩办他。我们都是合理解决,却很少依法办理,但是嘴巴一定要讲“依法办理”。<br /><br /><br />  中道管理要顺乎天命,应乎人性,是一种“顺天应人”的“天人合一”管理。法是不得已,中国人先由情入理,先“敬酒”,情理行不通的时候,翻了脸,再“吃罚酒”,才依法办理。到了依法办理的时候,所有的情都摆在一边。所以我们常讲什么“法律外人情”,那就是“卖人情”了。当法一出现,是没有情的存在的,这才是懂得情、理、法的人。我先给你面子,你要不要听?我给你面子你就听,很好,我给你面子;你不听,再给你面子,你还不听,翻脸,就没有什么人情了,依法办理,我管你那么多。<br /><br /><br />  中道管理代表中国人“由情入理”的人情味管理。懂得情、理、法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否则我们于法与人情就会经常纠缠不清。外国人批评我们不守法,是很不合理的事情。<br /><br /><br />  “理”有背有面,顺之则是,背之则非。管理者“讲理”,最好顺着下述的理,以求其“是”:<br /><br /><br />  (一)建立共识:凡是“要脸”(讲理)的同仁,我们务必给他“面子”(表现出“看得起”、“珍惜”、“关怀”的“中节之情”)。对于“不要脸”(不讲理)的人,我们一定不给他面子(表现出“看不起”的冷漠)。<br /><br /><br />  (二)循序渐进:“情、理、法”的顺序,固然是“所重在理”,但是“理只是情之中节”,所以实施管理,最好先动之以情,用“关爱员工”的理念来感应,使员工发出无过无不及的情而自然合理。管理者当然应该“坚持原则(理)”,不过在此之前,也应该“广结善缘”(情)。以“广结善缘”来“坚持原则”,员工必然口服心服。平日广结善缘,员工充满信心,了解管理者是讲理的,一旦坚持原则,员工在情绪上不至于产生不信任的反感,当然更有利于讲理。<br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9: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自己守法。遇着不讲理的员工,一定不能轻易放过他,否则就是自己破坏了法纪。管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如果仍然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势必绳之以法,让他知道不讲理的后果,而且没有规避或逃脱的可能性。管理者往往找出许多理由,甚至把它归咎于“情”,其实是自己不守法,未能切实维护法制的威势,一旦执法不严,无力感就跟着来了。<br /><br /><br />  “情、理、法”的安排,是要实际讲理的。管理者讲理,依照“以情为先”、“所重在理”、“情理讲不通,必然绳之以法”的道理,应该没有行不通的。<br /><br /><br />  五、M理论即中道管理<br /><br /><br />  既然中国式管理即为“中道管理”,我们不妨用M理论来代表中国人的管理之道。M是“人”(man)、“中庸”(medium)与“管理”(management)的字首。人性化管理重人,它是以人为中心,一切追求合乎中庸之道。这样的管理,当然是以M理论为主要依据。<br /><br /><br />  尤其从M的字形看来,它更是四平八稳,左右均衡,十分切合“中”的特性。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对称;第二,均衡;第三,动态。中国的古代建筑,都有条中线,左右对称,两边均衡,然后维持动态,不能静,一静下来就是死路一条。很可惜现在很多建筑设计师,都没有注意这些东西,既没有中心线,两边也不均衡,左右也不对称,整个风水都破坏掉了。我必须要说明,风水要科学,不能迷信,如果搞迷信的话,那人类是完全没有前途了。M的字形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三大基本要求,显得四平八稳。<br /><br /><br />  M的平稳均衡,象征中国人最喜欢的“不倒翁”精神,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人最喜欢一个玩具,叫“不倒翁”。我们小时候都玩过,就是一个圆圆的东西,你压它,它不会抵抗,但是你一放手,它又弹回来,你往左边压,它就往左边倒,你往右边压,它就往右边倒,你一松手,它又站起来了,这就是标准中国人的精神。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中国人不太抗拒的,你压我,我就听你,看起来很顺从,实际上只要你一松手我就起来了。你看香港人就好了,在英国人殖民统治时代,他们都讲英语,然后样样学英国人,香港回归后,香港人又活起来了,还是中国人。<br /><br /><br />  M理论不像“X理论”和“Y理论”那样各偏一方,不会把人性看得那么好,也不会把人性看得那么坏,正好是不偏的执中理论。我们知道人是可以塑造的,而塑造的黄金时间段,是三岁到六岁。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七岁以后无能为力。其实一个人有没有自信,是在你出生10个月到18个月所造成的。出生18个月以后,没有自信就是没有自信,这是没有什么办法的。我们要懂得用合适的方法,来塑造合理的人性,这才叫人性管理。<br /><br /><br />  在20岁以前,几乎每个人都差不多,差别很有限,但在20岁以后,有的人进步很快,有的人进步很慢,所有的变化几乎都是在20岁以后。而20岁就是一个人进入工作职场的年龄,他会从工作中去成长,会以他的领导作为模仿的对象。所以一个领导者其实只有两个责任,一个就是教育他,要求他,让他不断成长;一个就是给他机会,让他好好表现。这才是人性化的管理。<br /><br /><br />  所以一个人碰到好老板,他会成长很快;碰到不好的老板,他就会很倒霉,即使本来很有能力的,却越来越萎缩。员工会不会成长,就看他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所以,一个好的领导的最大责任,就是让你的员工都能够很顺利地成长,这是最大的功德了。你让他赚到钱,其实是在害他了。因为一个人成功太早了,他的后半辈子是非常辛苦的。<br /><br /><br />  我有两句话供大家作参考:第一句,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第二句,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br /><br /><br />  年纪轻轻怕什么失败?失败了爬起来再来。所以我们现在许多人的观念很差,总认为不到30岁就当总裁,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其实我每次看到人家的名片,很年轻就当总裁,我真替他担心,他下半辈子怎么过呢?我不知道。当然他可以撑,但是要撑那么久,很辛苦,如果50岁才当总裁的话,他了不起撑个十几年,那还是可以的。你20多岁就当总裁,要撑三四十年,那是很累的。因此,与其早成功,真的不如晚成功。一个人最可爱、最可贵的感受,是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的,这也叫中道。<br /><br /><br />  我们今天许多中国人很可怜,很迷惑,由于并不了解自己,也不检验到底适不适用,就把西方那套东西很盲目地引进来,然后一头钻进去,好像就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实没有那回事。大家知道,一个美国人到了下午五点钟,他心安理得地下班;一个日本人到了下午五点钟,他心安理得地不下班,日本人从来没有准时下班过;一个中国人到了下午五点钟,他就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准时下班挨骂,不准时下班也挨骂,这是标准的中国人。因此美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其实是各有各的道。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这个道理。<br /><br /><br />  M理论应该是合乎中道的人性化管理准则。我们还是要走上中国人自己的大道,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讲M理论的原因。我们中国人顺着这条大道去走,就会很愉快,很幸福。<br /><br /><br />  六、人性管理的M理论<br /><br /><br />  世界上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模式?没有。因为每个国家不一样,每个公司不一样,每个地区不一样,管理模式自然不同。但是如果用M理论,你会发现全世界都可以。当你把这套M理论拿到全世界去用,我保证都可以有效果。<br /><br /><br />  既然我们讲约法三章的精神,那么M理论的“约法三章”是什么呢?M理论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br /><br /><br />  (一)人性可塑,员工是可能改变的。只要用心塑染,员工可以变得十分理想。<br /><br /><br />  因此,我们不要先入为主地认定说,员工是不行的。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对待员工的,他们常说:“你们这些家伙,真是没用!”结果员工就真的变成“家伙”了。人与人之间,其实是一面镜子而已,你看他,他看你,就好像你在照镜子一样,你去照镜子的时候,你笑笑的样子,里面那个人也对你笑笑的,你很生气,里面那个人也对你很生气。<br /><br /><br />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期待(expectation),意思就是说你期待他好,他自然就会变好,你根本就期待他不好,他怎么会变好呢?所以我们从事管理的人,一定要对员工持有一种期待的态度。我们每到年底对新的一年都有一份期待,都希望来年更好。期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到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你期待他对你好,他慢慢地就会对你好。<br /><br /><br />  管理如果合乎人性的话,你就要期待员工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不能改变的。人基本上是有阴有阳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好的念头,也有很坏的念头。我们有时候往好处想,会把自己想得非常好,但有时候往坏处想,会把自己想成是世界上最坏的人,人性的善变就在这里。你认为员工会好好工作,他就真会慢慢地好起来;你认为他样样不行,他就真的越来越不行。有太多的管理者抱持一种看不起员工的态度,认为他们算什么?他们能做什么?这种心态要改变,因为员工会随着你的期待而调整。这就是“心想事成”的一种表现。<br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9: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随心转”还不够,“境随心转”才厉害。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境随心转”,所有的环境,都是随着你的心来改变的。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坐上餐桌,每一道菜端上来时,如果你说好吃,它就真的很好吃;如果你说这菜怎么这么难吃,它就真的很难吃。所以一个做馒头的人,如果他很健康,常常笑容满面的,你吃他的馒头就会觉得很甜,你也会跟着健康起来;如果这个人整天愁眉苦脸的,他做的馒头就不会太好吃,你就要少吃这种馒头。这不是迷信,是很科学的东西。<br /><br /><br />  我们对客户要有一份期待。一个客户进来,我们认为两人的生意做得成,它就真的做得成。如果认为今天谈判不会有结果,它经常就没有结果。我们对员工有一份好的期待,知道他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好好地待他,他就会有好的表现,这才是用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br /><br /><br />  员工到底是否理想,就看你怎么看待他。所以管理的第一招,就是要看得起你的员工。你看不起他,你就很难待他。因此你要看得起他,把他当人看,尊重他,多听他的意见,一切好好地商量,这是最好的人性管理。<br /><br /><br />  (二)员工如果关心工作,就会自动随机应变,以便寻求此时此地的合理解决方案。<br /><br /><br />  无论你怎么管员工,其实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你管得了他的人,却管不了他的心。他心里在想什么,永远不会对你讲,你也永远无法掌握。所以如果我们能让员工自己去关心工作,能让他把心放在工作上,他就会自动随机应变,自然会做好工作了。<br /><br /><br />  很可惜,大部分员工是不关心工作的。他们会认为自己总共才挣这几个钱,再怎么奋斗,也不可能成为富翁,有必要关心工作吗?所以有时候管理者对员工说:“好好干,你有前途!”员工心里都觉得很好笑,我有什么前途?一天到晚做那些重复的事情,谁都讨厌。我们今天的生产线,其实是非人性化的。你看以前做鞋子的人,他边做鞋子边唱歌,很开心。现在做鞋子的工人不会唱歌,他是不快乐的。为什么?因为以前的工人,他是从头到尾把一双鞋子做出来的,是有乐趣的,顾客试穿很满意,他更有成就感了。现在的制鞋工人是完全没有乐趣的。你看下面几个问答,就一目了然了:你在哪里工作?我在皮鞋厂工作。你会做皮鞋?不会。那你做什么?我专钉那个鞋后跟,而且只钉左脚,右脚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工作有什么乐趣?<br /><br /><br />  皮鞋厂的工人没有一个人会做皮鞋的,汽车厂的工人没有一个人会造汽车的。这就是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种现象。当我们把工作分解得特别细的时候,工人就重复着那些很简单的动作,他是完全没有乐趣可言的。但是我们为了生产方便,为了提高生产的效率,不得不这样做,然后使得人没有兴趣,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所以分工是一种必要的罪恶。<br /><br /><br />  现在的生产线,让每个人只做一样工作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我们想方设法让一个人同时做好几件工作,而且还可以定期换一换。让员工的工作有变化,他才有乐趣,才会用心工作。<br /><br /><br />  我们想办法让员工关心他的工作,必须要让他安心。一个人的心安定下来,他就会专心。他心不安,就不会专心工作。凡是工作中的伤害,都说明他的心思跑到别地方去了。你看电脑打字员,如果他在工作的时候,想着中午到哪里吃饭?要到哪里排队?他打字就容易出现错误。他不关心工作,因为他自己有烦恼;他不关心工作,因为自己有问题不能解决;他不关心工作,因为他遭遇到困难。管理者要从心理上把员工这些问题化解掉,他自然就关心工作了。<br /><br /><br />  (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彼此都需要被了解和同情。<br /><br /><br />  我是人,他也是人,谁都是人。管理者要把被管理者当做人,就是你要了解他,要同情他。西方人一直强调“同理心”,我们许多人一听就觉得这个很有道理,然后就想变成我们的东西,我是不太赞成这点的。<br /><br /><br />  中国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民族,我花了30年时间去研究中国人,现在才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这样。我相信一般人是搞不清楚的。西方人是你有道理,他就听你的,比较理性。中国人是你越有道理,他越不听你的,为什么?因为他没有面子,恼羞成怒。因此中国人是对也骂,错也骂。我访问过100个总经理,我说你这个人很奇怪,你的部属说错了你骂他,我可以谅解,你的部属说得很对,你也骂他,这是为什么?他说你没有发现,部属越对我越没有面子,我不骂他,我下得了台吗?所以中国人讲话,讲得很对的人都是很吃亏的,这是中国很特有的现象。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忠臣都死得快呢?就是因为他们说的、做的让皇帝坐卧不安,让皇帝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像皇帝了。<br /><br /><br />  你去销售产品,你讲得越对,客户越不想购买你的产品。我们要小心这一点。我在大学当总务长时,专门负责采购东西,当时各种各样的商人都到学校来推销东西,我一观察就知道,凡是到大学来展示产品的、介绍得越清楚的商人,越卖不成东西。什么道理?因为大学的教授对这些产品都很内行,那些商人不介绍便罢,一介绍教授就知道全错了,这还能买吗?我发现有的业务人员真是能干,他把东西打开后,并不介绍,只是说老板特别交代,大学的教授是行家,是权威,所以今天不是展示和说明产品,而是请行家检验有什么缺点,告诉他们,他们回去改。这些教授一看,产品还可以,就买了。所以我们常常讲一句话:“关老爷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br /><br /><br />  我们训练业务员要小心,你碰到行家,最好少说话。你不开口,他不知道你错在哪里,你一开口,他就知道你差得很远了。“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关公面前不耍大刀”,“孔夫子面前不背四书五经”,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的修养。<br /><br /><br />  我们千万要记住,道理是对方讲的,不是你讲的。你讲的道理基本上是没有人听的,他讲的道理才算数。所以管理者应少讲话,让对方讲,这样管理才会很有效。善于做领导的人,在订立公司制度规定的时候,要让员工去讲,这样的制度才算数。你自己讲了半天,是根本没有效果的。<br /><br /><br />  从这三个要点来看,我们将M理论推广到全世界去,几乎都是可以通用的。因为我们站在人性的角度谈管理,就能够把最高的原理找出来,其实就三句话而已:<br /><br /><br />  第一句话,你要承认他是人。<br /><br /><br />  第二句话,你要把他当人看待。<br /><br /><br />  第三句话,你要想办法让他自己改变,整个管理就完成了。<br /><br /><br />  你不可能改变任何人,但是你可以让他自己改变。我们一直想用高压手段去改变别人,最终都没有办法,因为威胁利诱改变不了任何人,但是如果他自己想改变,他就改变了。所以很多父亲对我讲,你看我改变了我的儿子,我说你错了,是你儿子自己改变了自己,不是你在改变他。一句话,除非你的儿子愿意改变,否则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同样,除非你的部属自己愿意改变,否则你改变不了他。人只有自己愿意改变,才可以改变;如果你不愿意改变自己,谁都拿你没有办法。<br /><br /><br /><br />  人是可以改变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所以孔子告诉人们要自己反省,要自己修养,还是有道理的。求人不如求己,要求别人来管你,不如自己管好自己;要求别人来改变你,不如自己改变自己,这就是中国哲学。<br /><br /><br />  上面这三个人性的要点,就是我们M理论的主要依据,如果依据这三个“人性”的要点,来实施管理,便是人性化管理。按照这三个人性要点来管理,可以管得合理而且提高效益。<br /><br /><br />  我们现在对人性其实有很多成见,好像人都是自私的,好像人都不想工作,尤其对中国人的误解更多。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br /><br /><br />  (一)我们认为中国人很被动,其实错了,但是书上都是这样写的。<br /><br /><br />  我们都喜欢主动,不喜欢被动。中国人主动起来,那是很可爱的,但被动起来也是很讨厌的。当一个中国人与你计较的时候,他就是被动的,当一个中国人很大方的时候,他就是主动的。你看他主动要送给你东西的时候,即使很贵,很难买,他也不心疼。可是当他被动的时候,就开始斤斤计较了,会锱铢必较,会说钱先到手我才动,没有钱免谈。<br /><br /><br />  所以中国人对你很主动的时候,你是轻松愉快的。你可以什么事都不用做,他都给你做得好好的。但中国人很被动的时候,你就只能很无奈、很消极地等待了。我们一直被灌输“中国人被动,推一步才会动一步”的说法,这不是事实。<br /><br /><br />  (二)我们认为中国人是很自私的,没有社会公德。这点我也不赞成。<br /><br /><br />  孔子说过,人性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习惯是很容易改变的。我们经常把随地吐痰行为当做我们的民族性,一直认为中国人不能改掉这个习性,这是不对的。随地吐痰只是一种习惯,和民族性有什么关系?你看现在很少有人随地吐痰了,就是改过来了。如果有一天每一处地板都清理得干干净净的时候,中国人就不敢乱吐东西了。<br /><br /><br />  习惯是后天养成的,人性是先天带来的,两者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一直认为中国人没有社会公德,他就真的越来越没有社会公德了。新加坡76%的人口是华人,他们就做到了规规矩矩,地面干干净净,中国人哪有做不到的事情?一句话,中国人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他愿意做,什么都做得到;他不愿意做,你拿他一点办法没有。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他很乐意去做,就不能用高压的手段,就不能一天到晚去讲大道理。<br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9: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M理论有三向度<br /><br /><br />  M理论有“仁、义、礼”三向度,以求合乎中道。<br /><br /><br />  一、仁义礼三向度<br /><br /><br />  二、仁为安人之道<br /><br /><br />  义为经权之道<br /><br /><br />  四、礼为絜矩之道<br /><br /><br />  五、M理论三向度<br /><br /><br />  六、三向度要合一“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絜矩之道”,构成了中国式管理的三个向度。一切管理措施,均以安人为衡量标准;原则确定后,视企业内外环境的变迁而持经达权,以求制宜,谓之“经权”;衡量及变通时,将心比心,称为“絜矩”。“安人”是“仁”的表现,“经权”是“义”的方法,“絜矩”为“礼”的态度,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合乎中道。<br /><br /><br />  一、仁义礼三向度<br /><br /><br />  我国管理思想,以儒家为主流。孔子“摄礼归义”,更“纳礼于仁”,构成“仁、义、礼”一贯的思想体系。孟子重仁、义,并不忘礼;荀子重礼、义,也不忘仁。儒家“仁、义、礼”的管理理念,便构成M理论的三个向度。<br /><br /><br />  孔子论道,大抵以仁为主,仁就是爱。员工的人性,要以关怀、关心、珍惜、真情、爱心来塑造和感化。仁必须合义,关怀、关心、珍惜、真情、爱心都应该合理,不可以过分,以免造成溺爱、滥情的恶果。因为仁如果不合于义,则爱之很可能适足以害之,可见徒仁不足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必待有合于义,而后始能保其有益而无损。<br /><br /><br />  仁就是“人”与“二”的结合,就是要慈,要善,要有真情。但爱是要受到约束的,不可以过分。<br /><br /><br />  西方人是赤裸裸地讲爱的,中国人很少把爱挂在口头上,我们不讲爱,都讲仁。因为一个嘴巴会讲爱的人,他的内心几乎是没有爱心的,你要特别小心。中国人是一个很深沉的民族,讲求一个人要在心里头感谢,而不是挂在嘴巴上。中国人是不相信“我爱你”这句话的,中国人相信自己的感觉。这个人爱不爱我,我最清楚,不用你讲的。一个中国女人,假如你相信“我爱你”这句话,说明你本身就是很浅薄的。男人一旦讲了“我爱你”以后,女人就很惨了。西方人没有我们这么深沉的思想,特别是美国,可是我们许多人今天都在学西方,这是没有好处的。<br /><br /><br />  义就是合理,也就是“宜”。M理论主张爱得合理,不能够以情害理,只顾人情而损及义理。我们中国人不崇拜英雄豪杰,只崇拜仁人志士,这是不一样的。就是你有善心,但是你要知道如何把它表现得合理。合理不合理,最好先用礼俗、制度来加以规范。<br /><br /><br />  礼就是礼俗、制度、典范,本身也要力求合理。<br /><br /><br />  二、仁为安人之道<br /><br /><br />  “仁”引申为安人之道,只有爱心的管理,人才能安。管理的一切措施,均以“安人”为衡量标准,能安才做,不能安便不要做。<br /><br /><br />  仁是义和礼的基础。要求员工权宜应变,扮演合适的角色,首先要使其能安、得安。因为个体或群体的不安,都是管理失效的根本原因,之所以孔子希望我们用“患不安”来测试员工所处的状态,使其由不安而安,然后由敬业而乐业。<br /><br /><br />  管理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两个字:“安人”。只要团体里面有一个人不安,这个人一定会捣乱的。有人认为,一些人天生喜欢打小报告,其实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安下来,他就不喜欢打小报告,他不安的时候,就开始打小报告了。凡是在我们团体、组织里面捣乱的人,都是不安的人。人会追求自身价值的,当一个人有正经事要做,而且受到大家重视的时候,他就不需要捣蛋了,可是当他感到自身没有价值的时候,他就坐立不安,就开始作怪了。<br /><br /><br />  一位女性同胞,如果她长得很美,就不会作怪;如果她长得很丑,就开始作怪,叫做“丑人多作怪”,因为她不作怪,别人就不会看到她。所以我觉得孔子很了不起,他总问你安不安。“安”就是“安顿”,就是把人安顿好的意思。<br /><br /><br />  员工能安、得安,才肯自愿地接受塑染,配合组织的要求,尽心权宜应变。我们和西方人不一样,一名新员工进来后,我们不会立即让新员工开始工作。我们一定会问他家庭的状况,要帮助他把生活安顿好,然后再带他到各个部门去转一转,让他和其他人打打交道,彼此熟悉熟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他情绪稳定下来,让他能安下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9: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安人,只要人不安,其他的其实都不太管用。使员工由不安而安,是管理者最主要的责任。因此,安人之道是管理成败的先决条件。<br /><br /><br />  三、义为经权之道<br /><br /><br />  “义”引申为经权之道。唯有合理的管理,员工才会自动应变,以求制宜。管理的一切措施,都必须因时因地而制宜,才有成效。<br /><br /><br />  “仁”必须合“义”(宜),否则爱之适足以害之,徒然把员工宠坏了,增加管理的困难,更使人对“仁”失去信心。欲富贵而恶贫贱,这是人情,但孔子主张君子必须得之有道,去之亦有道,取舍的标准在“义”。员工好逸恶劳,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孔子提出“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的原则,管理者要视员工表现的善恶,善者爱之,不善者恶之。对能够自动“安而行之”的成员,用爱心来关怀、珍惜;对于尚未自动自发的同仁,要用“以德报德”的奖赏来激励,使其“利而行之”;至于少数表现欠佳的人,也应该“以恶报怨”施以适当的惩戒,使其“勉励而行之”。<br /><br /><br />  管理者能够使好人好得恰到好处,恶人亦恶得恰到好处,便是合“义”的“仁”,才是合理的爱。<br /><br /><br />  “经”是根本的管理原则,不可轻易改变;“权”指权宜应变,按照管理法则来应变,叫做“持经达权”。“持经达权”就是“持经达变”,按照“经”来从“权”应“变”。儒家重视“经权”,即是希望管理者有一颗“仁”心,而“持经达权”,以求合“义”。<br /><br /><br />  持经达变最要紧的,是在变得合理,也就是一切权变,务须“义之与比”,依义理而应变,才能确保变而能通。因此,经权之道是管理的应变过程。<br /><br /><br />  四、礼为絜矩之道<br /><br /><br />  “絜矩”的意思,是一切作为,都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设想,将心比心,才能合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是人,心里的想法大致是相同的。拿尺来度量,使上下四方一切事物都能够合理,便是絜矩之道。<br /><br /><br />  “礼”引申为絜矩之道。礼包含法,管子说:“法出于礼。”法是成文的礼,产生于礼之中。礼重在预防,法则侧重于应报。管理者强调法治,实在不如礼治。因为法治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子贡当年所说的“我不愿意别人对我无礼;我也不愿意对别人无礼”。法治只能循法守法,礼治才能进一步对于非礼的不法行为有所防患于未然。子贡这一番道理,充分表现“我不愿意别人凌驾我;我也不愿意凌驾别人”,正好符合《大学》的“絜矩之道”。<br /><br /><br />  作为组织成员,大家所喜爱的事情,他也喜爱而乐于去做;大家所厌恨的事情,他也厌恨而把它摒弃。每一个人,只有合理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才能够产生合理的规范、制度。<br /><br /><br />  孔子的管理思想,以“礼”为起点,首先倡导“管理制度化”。但是他深知“制度”的订定“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多则“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寡则简陋而造成自由心证的流弊。“礼”必须“唯其称也”,便是合乎“时”“位”而得其“中”。不过环境变迁,制度日久僵化,必定产生许多不能适应的毛病。于是孔子发挥“不停滞”的精神,认为管理制度化只是管理必经的阶段,却不是最好的管理型态。他主张管理制度必须“义之与比”,亦即依“理”而适时修订,同时在未修订之前,要赋予适当的弹性,使管理者得以“持经达权”,因时而制宜。<br /><br /><br />  孔子“摄礼归义”,表示管理制度化之后,还应该进一步合理调整,做到“制度合理化”。制度合理,大家比较乐于遵从。絜矩之道是管理必备的态度,也就是制度合理化。<br /><br /><br />  “义”是“正当性”,正当与否是一回事,而组织成员接受不接受,则是更为重要的一回事。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人如果有“仁”心,则大公无私,便能够“明辨是非”,所以“仁”为“义”本,孔子更由义推到仁。孟子说“居仁由义”,以“仁”为“人心”,“义”为“人路”。组织成员立有“道心”,则其态度行为,必力求正当,而凡是合理的,也就由肯定而欣然接受。管理合理化之后,再进一步,即是“管理人性化”。<br /><br /><br />  人性化与合理化是制度化顺利有效的基础,管理者不重视人性化而追求制度化,乃是“舍本逐末”。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管理者“克己”(去私)“复礼”(循理),便是返显“仁心”。具有“仁心”的管理者,在创立、修订与执行制度时,成员才会信服。<br /><br /><br />  五、M理论三向度<br /><br /><br />  图2?1M理论的三个向度<br /><br /><br />  “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絜矩之道”,构成M理论的三个向度。安人是管理的先决条件,经权是管理的应变过程,絜矩则是管理的必备态度,三者缺一不可。<br /><br /><br />  安人是“仁”的目标,经权是“义”的方法,絜矩则是“礼”的心态,管理要掌握这三大要件,才能收效。<br /><br /><br />  管理以“安人”为衡量标准,原则确定后,依内外环境的变迁,而持“经”达“权”,以求制宜。衡量及变通时,务须遵循“絜矩”之道,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人、经权、絜矩三向度,运用时要合而为一。<br /><br /><br />  管理者以“安人”为目的,持“絜矩”的心态,以建立合理的典章制度,作为组织成员遵循的常道。常道就是组织成员必须共同遵循的管理法则。同时灵活运用“经权”方法,将这些管理法则应用到管理实务上面,以收变而能通的效果。<br /><br /><br />  “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絜矩之道”三向度合一,便是M理论的妙用。<br /><br /><br />  六、三向度要合一<br /><br /><br />  “安人”是目标,“经权”为方法,而“絜矩”则是态度。这三个向度,为什么必须合一呢?因为管理是整体性的运作,在过程中必须环环相扣,密切配合,而且互相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系统,才能够顺利有效。<br /><br /><br />  先说“安人”。怎么才能实现呢?当然需要依据将心比心的絜矩之道,分别站在股东、员工、顾客和社会大众的不同角度,本着设身处地的原则,好好地体会安或不安的平衡点,以寻找安的合理标准。由于外界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动,管理者必须持经达变,在动态中求取合理的调整。可见安人有赖于絜矩和经权的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安人的功能。<br /><br /><br />  然后说“经权”。怎么持经达变才算是合理的应变,而不是乱变呢?安人的大原则必须确立,成为管理者心目中不可改变的“经”,然后配合时空的变迁,依据各种内外环境的变数,秉持絜矩之道的原则,做出合乎此时此地的合理调整,这才是大家所欢迎的经权之道。变得合理,股东、顾客、员工和社会大众都能安宁。<br /><br /><br /><br />  最后说“絜矩”。管理者将心比心的时候,应该以安人为不变的目标,这样的设身处地,才能获得众人的认同。否则名为絜矩,实则完全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未必符合对方的实际需求,当然效果不佳。因此,管理者以安人为目标,配合各种资源和条件适时地持经达权,以求合理展现絜矩的诚意,必然能够提升管理的绩效。<br /><br /><br />  三者合而为一,每一部分,都不能够脱离整体,以免有失周延而减少成效。<br /><br /><br />  安人、经权和絜矩,怎么才能三者合一呢?宇宙一切生命,有一个共同的原动力,那就是“诚”。《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为宇宙的本质,它充满天地之间,但是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必须由人来表现,它才能够产生作用。管理者具有了“诚”的修养,就比较容易把持平常心,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当中“择善而固执”。也就是“以此时此地合理的为善,一旦决定,便坚持一段时间,不再变更”,否则犹豫不定,或者朝令夕改,都不是好现象。<br /><br /><br />  我们允许成员之间的竞争,有时也不失为安人的一种方式。这虽然对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有一些不利,但是如果成员之间完全不竞争,长久下来,也可能会丧失斗志。人类的精神力量,以一张一弛为适宜。长期紧张而缺乏弛缓来加以调剂,必然会因疲惫而最终衰竭;长期弛缓,完全不紧张,也将由松懈而至于麻木。所以适时地持经达变,只要絜矩得宜,便应该加以制宜。<br /><br /><br />  人多意见也杂乱的时候,可以“中人”的标准来进行思虑。因为智慧特别高或特别低的人,各有偏执;中等智慧的人,反而容易合乎中道的要求。组织成员,是经过筛选的,这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见,应该值得重视。但是在思虑和应用策略与权变时,仍然以贤者多高明。究竟是听取多数人还是少数人的意见为宜?这也是管理者必须三者合一,才能够求得合理答案的重要课题。<br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9: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ff0000">M理论三大要项</font><br /><br /><br />  M理论包含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絜矩之道三大要项,缺一不可。<br /><br /><br />  一、M理论的基本构架<br /><br /><br />  二、安有各种不同状态<br /><br /><br />  三、虚安也是一种手段<br /><br /><br />  四、经权为致安的途径<br /><br /><br />  五、变时要以安为前提<br /><br /><br />  六、随时都应将心比心西方的管理强调把对的事情做对,所以,西方是以事为中心。中国的M理论强调通过合适的人,把合理的事情做好,所以,我们是以人为本的。我们十分强调有人才有事,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在人为”,只要把员工安顿得好好的,他自然会动脑筋,会把事情做好,不用管理者太操心。<br /><br /><br />  一、M理论的基本构架<br /><br /><br />  M理论的基本架构,包含下述三大要项:<br /><br /><br />  (1)人性可塑,员工可能加以改变。管理的条件是:了解员工的人性,既不如“X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懒惰,不负责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改变,没有抱负,容易受骗;也不像“Y理论”所说的那样勤奋,希望负起责任,既有野心,又有想象力,还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朝向组织目标。员工是可塑的,管理者的责任,即在安排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把慎选而来的员工,都塑造成忠诚、肯干的优秀员工。<br /><br /><br />  (2)员工如果关心工作,就会适时应变。管理的过程是:确立目标和标准,赋予应有的责任,使成员适时应变,以求制宜。这种持经达变,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亦即权变必须合义(宜),保持“权不离经”,否则即为“离经叛道”,那就“权与经反”了。<br /><br /><br />  (3)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彼此都需要了解和同情。管理者的态度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组织成员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而礼就是角色期待,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角色期待好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即为合礼的表现。<br /><br /><br />  孔子倡导“仁以安人”,“仁”发展为管理上的“安人之道”,才是符合人性的管理。“义”引申为管理上的“经权之道”,才有把握变而能通,促成真正的授权与潜在变通能力的发挥。“礼”化为管理上的“絜矩之道”,彼此互谅互信,便是互助合作的基础。<br /><br /><br />  “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絜矩之道”,是M理论的基本构架。一切都以互谅互信、互助合作为基础。<br /><br /><br />  管理者首先要考虑:你到底要安什么样的人?这是很重要的。<br /><br /><br />  我曾访问过很多企业的老总,我说:你希望用什么样的人?希望你的部属怎么表现?他们的问答很有意思,答案是肯干的就好。但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你认为中国人真是肯干的就好,那是非常危险的。<br /><br /><br />  其实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忠诚。仅有忠诚还不够,还要持久。今天忠诚,明天忠诚,后天却叛变了,那有什么用?一个人肯干不肯干,其实也不是很重要,肯干的先决条件是一定要能干。你看不能干的人,他越肯干你越怕,因为他一动事情就全乱套了。我们最怕就是不能干的人却很肯干。因此,我们要安的就是忠诚、持久、能干而又肯干的人。<br /><br /><br />  西方人只有对工作的忠诚,没有对人的忠诚。中国人不容许你对公司不忠诚,不容许你对顶头上司、对领导不忠诚。同样的忠诚,中国人是对人的,西方人是对事的。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忠诚。忠诚不持久,就是我们最讨厌的叛变。所以忠诚一定要持久。<br /><br /><br />  同时,一个人要把自己的能力,合理地表现出来。所以,中国人不太讲能干,我们讲肯干。肯干就是你会动脑筋,如何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得合理。只要你很莽撞,只要你没有关注别人的存在,你一表现就会得罪很多人。<br /><br /><br />  所以,我们人才的条件其实有四个,缺一不可。<br /><br /><br />  这样的员工要靠我们去塑造。怎么做呢?我们都会从他对父母的孝与不孝来琢磨。所以,在选拔干部层级的员工时,我们多半会去拜访他的家庭,看看他在家里面和父母相处的状况,来判定我们该信任他到什么程度。一个人对父母很孝顺,他大概是不会叛变的。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放在心里头,他怎么会把老板放在心里头呢?<br /><br /><br />  我们要的是一个纯真的人,就是可以同甘共苦、可以共患难的人。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大家相处得很好,万一碰到难题,他也不会马上就跑,我们喜欢这样的人。同时,一个人能干不能干,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才会长期能干。<br /><br /><br />  这样的人塑造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要求他,并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了。一开始,我们不会交代他太多工作,但是,我们会看看他有没有用心投入。我们最关心的是你有没有用心,而不是有没有努力。西方人只要努力就够了,因为西方人认为看得见的部分才算数,有没有用心是看不见的。中国人专门从看不见的部分去琢磨一个人,他会看你对他的诚意,而不是嘴巴讲的话。<br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16 08: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老师提供!</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4 10: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一定的价值,需活用!确能收到好的效果!</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3-1 11: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老师</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3-1 11: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老师</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8-20 15: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26 11: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知识都在于灵活运用才行,这么多年的实践体验证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26 19: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26 19: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书中自有言忠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26 19: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美华管理咨询|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美华管理咨询|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MBA职业经理培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11-1 11:26 , Processed in 0.03189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