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讲义]老板学--老板的历史
<strong>老板的历史(1)</strong><div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老板的历史 <p> 中国的工商业,是在商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除了一些农业和畜牧业外,诸如酿酒、冶炼、造船、建筑、纺织、制陶等手工作坊也渐渐发展起来,形成行业。 </p><p> 周灭商以后,一些商朝的遗留民失去了以往的权势地位,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而本身又长期不从事劳动,缺乏土地和技能来谋生,于是一部分人就开始以物易物,靠地区间的货物交换来维持生计,同时周朝的贵族也需要有人搜集货物来享受生活,也就不对这种行为限制,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中来。后来人们就将这些靠贩运物产为业的人称为“商人”,将这个行业称为“商业”,这也是关于“商人”这个词来源的一种说法。 </p><p> 而随着商业的发展,物品流通的速度加快,数量增多,这就更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作坊数量增多,规模增大,于是有些比较富裕的商人和作坊主人,在忙碌的头昏脑胀的时候就会想:累的要去半条命,反正手里“贝”(古代的钱币)多,不如雇佣几个人来帮忙。于是就形成了两个群体:老板和员工。 </p><p> 当然,老板和员工一定是一同起源的,某一日诞生了专门靠给别人做雇佣劳动为生的员工,从那一刻起,老板也就同时诞生了。具体起源时间恐怕是难以考证了,不过是工商业发展起来后,才逐渐形成了群体,老板和员工真正成为了一种身份。但是,如果从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来追溯的话,恐怕远古时期的伏羲、神农、黄帝都可以算是“老板”,而他们手下的臣子则是最早的“员工”了。 </p><p>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各国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系统,并在国与国之间构成了商业网络,于是也就出现了一批有名的大商人,也就是大老板。比如送了几头牛就退了秦国的军队,从而救了郑国,还顺便留下“弦高犒师”这个成语的弦高;先在魏国做官,后从商,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理论,从而被《史记》评价为“天下言治生者祖”(也就是说他是首先将经营生产和发展贸易形成理论的始祖)的白圭。《史记》上说他“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也就是说这个老板能够和员工共甘苦,所以那些员工个个都卖命的干活。可见白圭在管理用人方面,的确有一套;还有先在越国做官,功成名就之后,携家眷美人(也就是西施)泛舟而去的,后来成为富甲天下自称为“陶朱公”的范蠡;以及见到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的王子异人,觉得“奇货可居”,于是打通关节,使得异人当了秦王,自己也当了秦国的丞相的吕不韦等等,就连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据说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 </p><p> 到了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利于通商。汉朝又开设了丝绸之路,同时鼓励科技发展,汉武帝时期,又发展了海上贸易,使得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兴盛起来。而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许多城市,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城市,尤其是唐朝时期的都城长安,更是商贾云集,来自波斯、西域等各地的商人,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货物,空前繁华,长安也就成为了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p><p> 元朝时期,中国的版图扩大,影响加强,元朝与欧洲、东亚、日本、朝鲜、南洋等国家都有贸易关系,各国的商队从世界各地汇集到元大都,在贸易发达的同时,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山西、陕西、徽州、江右、洞庭、山东、广东、福建、宁波、龙游十大商帮,其中尤其以晋商(山西商人)和徽商(徽州商人)人数最多,实力最强。 </p><p> 在中国历史上,工商业曾经一度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商人也在国家王朝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吕不韦,原本是大商人,后来当了秦国的丞相,拓地开荒,兴修水利,发展技术,完善工业标准化制度等,应该说秦国能吞并六国,吕不韦的功不可没。明朝的沈万三,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居然自己承担了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工程。清朝的胡雪岩,购买军火、米粮供应给清军以镇压太平天国,辅助左宗棠开办企业,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主持过上海采运局,就是典型的官商。 </p></div> <strong>老板的历史(2)</strong><div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这些人出名并不是因为他们钱财多,而是他们应用这些财富对政治和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响,也导致他们的灾祸。秦王政登基后,发现一次武装叛乱事件与吕不韦有关,于是罢免了吕不韦的职务,吕不韦见大势已去,于是自杀身亡。而《明史》中记载:“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曰: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这沈万三自己出资修筑了都城的三分之一,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比下去了,脸面已经露的足够大了,居然还要自告奋勇去犒赏三军,这下可把朱元璋给惹怒了:你一个小老板,虽然有点钱,但还是草民一个罢了,居然想去犒赏天子的军队,居心何在?虽然没有杀他,但还是把他流放了。此后又经历过几次打击,沈万三辛苦建立起的基业最终也就败落了。胡雪岩虽然得意的时候受到朝廷重用,依靠捐助军队,协助官府办企业自己也当了官,但当他生意受挫,受到外国商人排挤的时候,各地官僚却敲诈勒索,落井下石,最后清政府又把他革职查办,查抄了家产,落的郁郁而终。这些老板无论从财产还是智谋,都非一般的老板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最后都落的惨淡收场,甚至由鼎盛到衰落,也不过短短数十年时间,未等他们财产传给后人,就败落在自己的手里。可见无论怎样大的老板,都不能太过自以为是,哪怕富可敌国,但老板终究只是一个老板,仍旧是布衣一个,草民一个而已。 <p> 不过,在历史上中国的工业和商业从业人员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社会地位。《管子》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将这四类人比做国家的柱石,但是士和农始终是排在工和商前面的。中国文化和统治政策中,历来都是“重农抑商”的。 </p><p> 一方面,因为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历次战争中,许多商人借机囤积货物,哄抬物价,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危害,所以后来的统治者对商人就严加限制。 </p><p> 另一方面,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学说中,无论是讲求“老死不相往来”,宣扬“无为”的老庄学说,还是后来为统治者所尊崇的儒家学说,似乎都与商人那种“重利轻离别”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儒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的影响甚重。论语里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朱熹注解说:“怀德,谓存其固的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与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矣”。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儒家是觉得贪利的人属于小人,而坚持自己操守,“仁”“义”之人才属于君子。并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以贫穷为借口放纵自己的人就是小人。 </p><p> 当然,这里孔子说的意思是: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不过具体施行和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怎样才能算是“取之有道”,追求利益是否就是“小人怀惠”,这各人理解也就不同了。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无奸不商,无商不奸”,尤其是许多遵守孔孟之道的文人,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笔下的商人多是重利忘义,满身铜臭,连牙都要镶上金的形象,这样使得在中国人们的心目众,对商人历来都有一种不太好的印象。 </p><p> 也因为这样,一些决定从商的人,可能从一开始就抱着贪利投机的心态,他们认为商人本就该如此。这就使得古代许多工商业的老板,在积累一定财富以后,就希望后代能够从“工商”转向“士农”,读书习字考取功名,或者置办产业,成为大地主之类的。虽然到了明清时代,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儒家的思想早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中的各个方面,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 </p><p> 当然,“重农抑商”的政策,本身是符合中国的自然条件的。中国土地广阔,矿产丰富,在古代的生活条件下,只需要发展农业,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源进行调配,就已经可以满足发展需要。只是进入近代以后,货物种类繁多,技术复杂,需要在地区间甚至国家间进行分工合作,迫使工商业发展起来。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重农抑商”究竟是限制了中国的发展,还是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原因何在?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这里只是借这个思想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工商业的老板虽然能够仆从成群,门客三千,却得不到很多的尊重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因为商人的关系网多是建立在实际利益关系上的,所以一般都是春风得意时,门前车水马龙,“座上客常有”;而失意的时候,多是树倒猢狲散,甚至有落井下石的。 </p><p>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原来的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采取合并、收购等方式进行改造,最终实行了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没有私营“老板”这个群体存在的。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策放开,才允许私有经济存在,个体民营企业才逐步发展起来,老板这个词语才逐渐又进入人们的生活中。 </p><p> 最初由于政策刚放开,人们从商经验不足,资金少,所以只是出现一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同时也有一批人则是从全国各地运一些高档产品或土特产,到另一个地方去卖,从中赚取差价。当然,多半也是小打小闹,赚个跑腿钱,人们称之为“倒爷”。而这种经营方式,直到现在依然还是存在的,不过已经发展到“国际倒爷”的先进水平了。处于这个十七的老板不需要知道什么经济学和财务制度,因为也没有那么多钱可管,也不需要知道什么管理和用人,因为多半只有三五个工人或者合伙,甚至是跑单帮的。对他们来讲,重要的是有勇气,能四处奔跑,敢于迈出第一步就可以了。</p></div> <strong>老板的历史(3)</strong><div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随着经济逐步发展,一些人依靠前期的积累,或者从国家银行中取得贷款支持,办起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也从地域间的倒买倒卖,发展成集货源供应、信息交流、交通运输、终端销售成一体的商业网络,各行业因为参与的人多了起来,竞争也就日渐激烈。此时的老板们,开始逐渐了解什么是市场,开始逐渐认识到人才、科技、销售等概念的重要性。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企业做好,做大,做强。怎样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怎样招聘到更好的人才,以达到更大的占有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的目的。同时也开始接触到一些新的诸如上市、股票、金融、企业管理等等新生的事物。此时的老板多是初期就开始办企业,具有一定经验,并且在同行中比较精明的人物,他们已经占有一定市场,甚至打跨了相当数量的对手。或者是从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一批人,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关系网络,于是下海经商,开始自己的事业。这些人在同行中显得比较优秀,具有一定的远见和魄力,注重广告和品牌,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并寻求发展。 <p> 随着各项有关私营工商业的法律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市场也慢慢摆脱了盲目竞争的无序状态,逐步成熟有序起来。同时国外资金的引入,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国内的一些老板,不得不面对国外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一些企业也做的相当有规模,逐渐形成集团,一些原本国有的大中型企业,也采用合同承包或者转让的形式转成私营性质,也出现了一些企业地区间或者跨行业间的联合,形成更大的势力,以求占领更多的市场。而一些人也开始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和关系,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在这种情况下,以往那些单独依靠市场投机或者政策支持而做起来企业难以生存,纷纷破产。不过这并不是说投机型的和依靠政策或者地域优势发展起来的企业没有生存空间了,只是在竞争中逐步被排挤,最终只能存在于一个难以发展的空间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板就开始考虑吸引人才与培养人才结合,占领市场的同时还要开发市场,变打出广告等待客户为积极寻求客户等等,并借鉴国内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并开发新技术。这些老板一般都具有相当高的情商,在业务、管理、学习吸收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突出。能够判断形势,迅速作出决定,并快速接受新生的事物,能快速接受并将国际标准化、网络和办公自动化之类的事物应用于现实工作中,学习其他人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用于自己的事业中实践。有一部分做的比较成功的老板,其企业在国际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老板已经逐步的由纯粹的“生意人”发展成了“儒商”,注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以往赚钱为享受或者置办产业的观念。对他们来讲,企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能力和理念的体现。 </p><p>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当初创业的老板逐渐老去,市场竞争开放后,逐渐出现了另一批老板,这些人或是继承家族的产业,或是本身具有很高的学历,但无社会经验就开始在社会上创业。这些人往往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但因为从小家庭条件比较好,所以缺少生存和人生上的历练,只是具备很大的雄心壮志,却缺乏必要的经验条件和心理准备。在实践中往往经过很艰苦的磨练后,被淘汰一大批,但是最终剩下的人,却往往能够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 </p><p> 当然,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情况层出不穷,不能一并概括总结完全。在未来的发展中,究竟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老板这个群体会怎样,也难以准确预料。过去怎样,各有结论,未来怎样,还是留给未来吧。</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