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观点《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TABLE height=500 width="99%" border=0><TR>
<TD height=25>
<DIV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3><B>求知是人类的本性</B></FONT></DIV></TD></TR>
<TR>
<TD height=82>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提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而目前信息环境的改变,知识更新的加快,竞争对受教育程度的要求,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生存、安全、交往、受尊重与自我实现等的天生追求,所有这一切都是不断求知的强力催化剂。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自觉的理性行为。</TD></TR>
<TR>
<TD height=34> 每个人的未来都依赖于对于学习能力的掌握,结合信息化社会为我们提出的新要求,终身教育的重要性,把原本单一的、阶段性的学习扩展为贯穿人一生的自觉学习,学习和求知成了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息息相关的事情。在这一大前提下,传授给人的不是过去单一的知识积蓄,而是一种学习的能力,一把开启学习之门的钥匙。 </TD></TR>
<TR>
<TD height=38> 求知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更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哲学家洛克曾经说:"知识不是天赋的",被知识熏陶过的人往往在人生道路上更容易成功,也更易获得独具魅力的性格。率真耿直、笃诚照人的翻译家傅雷,朴素平淡、纯朴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幽默达观,嫉恶如仇的画家丁聪,博大精深,圆融独到的武侠小说高手金庸……,他们之所以有超出常人的建树,就是因为他们把知识的"进补"当作人生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一生学习,一生受益。 </TD></TR>
<TR>
<TD height=38> 21世纪的今天,求知与学习是人们提升自我的必要条件,而能否掌握学习的窍门则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学习功效和事业成败。</TD></TR></TABLE> <TABLE height=500 width="99%" border=0>
<TR>
<TD height=25>
<DIV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3><B>求知是最高层次的进取心</B></FONT></DIV></TD></TR>
<TR>
<TD height=13>
<DIV align=center></DIV></TD></TR>
<TR>
<TD height=20> 伊斯兰教认为,求知是最高层次的进取心。《古兰经》与先知圣训一再指示人们应当求知,"知识"这个字在《古兰经》上出现次数之多,仅次于"真主"。先知穆罕默德教弟子们"追求知识,甚而追至中国"。《古兰经》要人们想到自己面对事物之多样多变,而且应当赞叹:"它的记号包括天地之创造,以及你们的语言肤色之各有不同。"(第三十章:二十二节) </TD></TR>
<TR>
<TD height=52> 将科学中的价值原则与事实原则分开,并且力图将价值原则排除出科学之外而否认之,此事发生颇晚。早期的自然哲学或科学,并不排除价值。柏拉图的知识论,以理念为基础,而最高理念则是善的理念。求知与求善相统一。亚里士多德以科学为探求世界必然真理的公理体系,而求知本身便是最高幸福。中世纪的科学家为修道士。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家,既援引希腊的人文理念,又是虔诚的教徒。十六七世纪的科学家如笛卡尔,其体系多援引教义。大概十八世纪是将价值原则与事实原则分开的决定性时代。然而始作俑者,似是十三世纪的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他详细论证自然知识靠理性之光,不靠启示,也就赋予科学求知以独立于价值的性质。十三四世纪的经验论者和唯名论者也多有类似的见解。经验论的传统在英国不绝如缕。十八世纪的休谟乃起而在逻辑上证明价值陈述不可能从事实陈述中推导出来。康德将科学与伦理、文艺、宗教分开。十九世纪以来,价值与事实的分离,受到两方面的推动。非理性论者如尼采,强调这种分离,而实证论者也多重视这种分离。直至逻辑经验论派,则认为形上学陈述没有意义,价值只是主观情感或态度,科学为价值中立的知识体系。石里克认为,伦理学也是科学,伦理学家的最大危险便是成为道德家。</TD></TR>
<TR>
<TD height=25> 科学知识的获得,便是人类本身的秩序原则,加上种种辅助原则,与理论指导下观察到的世界的秩序之间,反复对比验证的结果。换句话说,便是人与世界之间主客互动的理性求知活动之结果。世界的实在性,天人之间主客互动,理性求知、知行不离、动态综合的真理标准,这些观念皆来自中国的文化理想。真理的标准并非单一静止的"符合"、"一贯"、"工具",而是主客互动无穷往返的系统性对比。真理不是静止的"上帝之眼"所获得的必然性,而是主客互动无穷往返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没有实在客体,便不可能有这种互动,也就没有真理。故真理不可能是协议或工具。然而实在并非物自体的自我呈现,而是主体根据自身的秩序原则和理论设计而观察到的实在,这实在已经包涵主客互动。故真理不可能是符合。真理是无穷过程中的必然性,故不可能是静止的一贯。这无穷互动包涵可错和自我纠错,主体的认识恒常指向实在,益趋真切,故具真理性。这种互动又并非改造世界。因改造必在认识之后,犹如必先做好衣服才能修改。这种互动便是认识本身。</TD></TR>
<TR>
<TD height=25> </TD></TR></TABL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