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讲堂]拍马圣经--中国PMP(拍马屁)学说
<P align=center><B><FONT size=4>第一部 拍马原理</FONT></B></P><P>
<HR>
<p>
<P>拍马,一种富有人生境界的学问。世态炎凉,奈它如何?是你适应社会,还是让社会适<BR>应你?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无拍寸步难行”。<BR> 本书作者如是说:“我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拍马大师。”<BR> 认真感悟,我们会活得更好。<BR> 1.拍马;反弹琵琶不遮面<BR> 2.拍马:一门适者生存的学问<BR> 3.拍马史话:一门年轻而古老的学问<BR> 4.拍马标本:千树万树梨花开<BR> 5.驾御拍马:不妨用美学上的“距离说”<BR> 6.拍马圣经:献给被拍者的一朵鲜花<BR> 7.拍马智商:绝处逢生 化险为夷<BR> 8.拍马情商:好角事业平坦 憋脚处处为难<BR> 9.拍马基因:亦真亦幻难取舍<BR><BR><FONT color=#cc33cc><B>1.拍马:反弹琵琶不遮面</B></FONT><BR> 见到书名,你一定很稀罕:“一个老头九十九,没见麻雀走一走。”哪里来的拍马学<BR>啊!这就对了,你要是见过拍马学,我就不再写了。感谢诸位学问家成全了我,使我得以在<BR>拍马场上纵横出击。如果要说拍马学和诸种学问有什么差别的话,我看就是一个“反弹”的<BR>调子。“洞萧横吹”,琵琶也可以反弹,个中滋味还是有的,就看你会不会品尝了。<BR> 我在这里要公然申明,我的拍马学与各种学问是并行的,而且也是受版权保护的,作者<BR>在此严正声明,自本著作发行之日起,未经本人书面允许,不得再有人冒充独创,再来造假<BR>害人。不然,我就要请求法律部门出面解决纠纷。可能,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写过申明只言<BR>片语的“拍马技术”之类的雕虫小技,但是由于你没有再去登记注册,所以,你现在也成了<BR>“野史”。对不住您啦!这么学问非我莫属了。您可能骂我不要脸,没关系,这年头有几个<BR>要脸的。都是他们他*的不要脸。说得直接些,您千万不要把我当人看。人值几个钱,在商<BR>品经济发达的今天,人的良心都让狗给吃了,那还有什么脸可遮掩。<BR> 我的声明最关键的是要大家理解我之所以存在的价值。西方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不<BR>是这样谆谆教导过我们吗:“存在即是合理!”他老先生真会为我这号人开脱,我从此找到<BR>了一条真理。确切他说是护身符。既然拍马长生不衰,那它自然就有存在的道理。你还别<BR>说,我算是悟出几分理来了。著名学问家王国维先生在其代表作《人间词话》里将爱情上的<BR>三个境界用在了学问和事业上,而且广为后人传颂:<BR>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BR>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BR>度,回头蓦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BR> 后人评论说:“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我引用了这么多是个什么意思呢?如果我没<BR>有夸张的话,在下看来,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还得有第四境界:悄然无声的拍马学<BR>问。当然,在今天它已经以变种的形式出现,比如什么《公共关系学》之类。但是,我觉得<BR>他们说的都不够味。还是不遮面的好。我平生最讨厌的人是那种“既要做*子,又要立牌<BR>坊”的鸟人。干起事来像个娘们似的,极不干脆。我之所以用“反弹琵琶不遮面”作本节的<BR>小标题,就是要和这些人不一样。<BR>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拍马学体系最为核心的内容还在于“反弹”。关于“反弹”,我们<BR>本来可以长篇大论一番,但是在这里我就不再展开了,只以一例为之。譬如我们嘴边上常挂<BR>着这样一种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看似无关紧要,其实是很伤人心的一句<BR>话。平时同事之间矛盾的升级很可能就从这开始。<BR> 细加分析不难发现:自己是君子,别人是小人。这当然会造成摩擦。然而若是“反弹”<BR>一下琵琶就大不一样了:“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不知诸位听懂这句话的含义没有?当<BR>你在做事的时候,如果发现他人有“己所不欲”之事,你一定会把他往坏处想。这样走下<BR>去,你们两位的矛盾马上就会升级,而且还可能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但是你若是从另一个<BR>角度思考问题就不一样了。你尽力往好处想,把自己我的心里设想的变态些,把别人的心思<BR>想的干净些。这样,你的关系一定会有所改善。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行为就演变成了“拍<BR>马”程序。不信试试看,您会成功的!<BR> 干一行,精一行。拍马学同样需要精力的投入。弹“琵琶”好学,但是真要反弹琵琶可<BR>就不那么好玩了。尽管难学,但中国的那句古话还是不能忘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BR>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讨厌拍马,人人都诅咒拍马者,人人离不开拍马可是人人又都做过拍马<BR>者。至于做的好不好是另一回事,能成功不能成功又是另一回事。这就如同“手淫”一样,<BR>人人都不敢承认自己是一位手淫者,其实不然,包括那些整天给青少年讲解手淫的不利的医<BR>生,自己也都有过手淫的历史。<BR> 我就曾经傻乎乎地问过一位对我说“百分之九十九的男人都有过手淫历史”的医生:<BR>“您有没有过?”他也很艺术他说:“不要具体到某一个人么!”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世<BR>界上的好多东西只能做、不能讲出来。难怪中国有这么到位的名言:“只可意会,不可言<BR>传。”拍马就是这种“不可言传”的典型个案。我的个性使我对此类事情很是不满。干吗一<BR>副圣人的样子,整天里活的累不累啊!拍就拍吧,管那么多干吗?如果说别人都是学老鼠的<BR>样子在暗地里拍,我则在大庭广众之中明拍。如果说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BR>我则认为它是一个谋生的艺术,是一个人能力与才干的体现。恰恰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事<BR>业的突破口,我的拍马艺术愈来愈成熟,以至于我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拍马大师。<BR> 提起拍马学的创建,大家一段认为这是一位缺德学者的“造化”。这你就错了。拍马学<BR>不是光说“拍”,它后面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词叫做“学”。有了“学”这个字当道,我们<BR>谁还能说什么!“学习,学习,再学习”。我的拍马学的建立就是学习的结果。我与其他各<BR>门学科的专家一样,自己今天取得的成就完全是自我拼搏的结果。当然,我首先要感谢诸位<BR>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没有他们的关心与支持,我的拍马学成就就不会有这样大的成就。<BR>通过多年的努力与奋斗,我们的拍马学在社会上十分走悄。我的徒弟憨氏的《拍马技巧》就<BR>十分畅销。他第一版就印行数万册,而后又一版再版。<BR> 在这里,我想告诉朋友们的是,一部拍马学专著决不是无病呻吟之作,它的深远意义还<BR>在于开历史之先河。胡适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既然做了过河卒,就只有拼命向前了。”<BR>当然,他说的不是拍马学这本书,而是指别的事业。我想,创立拍马学的精神也应如此。拍<BR>马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没有什么好遮掩的,它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随着社会<BR>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在立意原则上也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绝不违反辩证法。<BR> 我的拍马学不像有的学科那样,既要做*子,又要立牌坊。一部拍马学公然申明它的宗<BR>旨是为普天下人类服务的,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我曾经在一部书的结尾处写道:“一部拍<BR>马历史就是剥削阶级与人民大众斗争的历史。但是今天,由于人民也当了家、做了主,所以<BR>也就有了拍和被拍的权利。”<BR> 当历史的脚步即将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将拍马学建立起来,并作为一副文化遗产留<BR>给后人,堪称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不我<BR>待,我们应该为我们拍马学的建立而感到自豪和骄做!我这样说,一定会有人唱反调:照这<BR>样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学问了吗?这话反问得好!按照胡适之先生的教诲:“大胆假设,小<BR>心求证。”没错,只要是你感到能够建立学问的话,你就努力吧,别让别人抢了先。<BR> 凡是一门学问;它总是要能自圆其说。我的拍马学历经考验,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能站<BR>得住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说的天花乱坠,而对现实没有一定作用,又怎能说<BR>服别人?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没有实用性的学科还是慎出台的好。如果我们承认科学<BR>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我们的拍马学也就是无形的精神生产力。多年在计划经济的体制<BR>下,我们一直羞于谈“钱”。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将我们吹得东倒西歪,我们不能够<BR>去偷、去抢、去做贼,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才智获得财富。<BR> 日本著名佛学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日本最大的佛教团体创建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BR>说过:“溜须拍马,这是一种看到别人优点的学问。”JR人才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BR>示:“中国每100位头脑出众、业务过硬的人士中,就有67位因人际关系不畅而在事业中<BR>严重受挫,难以活动成功。他们共同的心理障碍是:难以启齿赞美别人。”<BR> 美国《幸福》杂志是举世皆知的名刊,它的下属的名人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BR>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进行调查表明:“其中百分之93.7的人认<BR>为人际关系顺畅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其中最核心的课程是学会赞美人。”日本东京的<BR>国民素质研究会在总结自己国家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说:“我们日本国民的一大优点是,<BR>对外人不停地鞠躬,不停他说好话。可以说,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是日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BR>要原因。”<BR> 以上这些总结与评论都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这其中包涵着很大成分的拍马因素。<BR>如果你能够发现这些因素,说明你是一个现代的人;倘若你需要通过启迪发现这一点,那么<BR>你就是一个迟钝的人;而若是你启而不发,那在事业上的成功是没有一点希望的。“观念的<BR>落后是最大的落后。”这一直是我对学生们传授的名言。<BR> “天上不会自动掉下来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话说的非常之透彻。拍马讲<BR>究的是艺术,不是一味地瞎拍。但愿我们的拍马学将给你带来收获。<BR></P> <STRONG><FONT color=#cc33cc>2.拍马:一门适者生存的学问<BR></FONT></STRONG>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拍马,你总是要生活的。你在这个世界要生活的很好,你就不能不学<BR>会生存的技巧。而我们今天在这里传授的,拍马学常识就是一门生活离不开的学问。可能,<BR>说起拍马这个词好多人都不愿意听,但是您可知道你在生活中因为不会拍马吃过多少次亏?<BR>在人欲横流的时代,你不拍马,自然有人会拍,而且还会从拍马中得到不少实惠。拍马者歌<BR>曰:“拍马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不会拍马者曰:“拍马真可恶,专拍肮脏户。”什么意<BR>思呢?拍马与被拍者都不是好东西。就在被骂者耳朵发热之际,人家已经有了别人得不到的<BR>东西。人家可以升官,可以发财,可以有“小蜜”,可以将生活的道路铺的平平的,甚至在<BR>某一天“鸡犬升天”。<BR> 人人拍马,而人人又反对拍马。这真是一个历史的悖论。就像人人反对腐败,而人人又<BR>在干着腐败的事情一样。比如说,知识分子是对腐败最深恶痛绝的,但是,他们在这个问题<BR>上也常犯错误。一位当老师的说:“学生给老师送礼的特别多,每当期末考试过后,改卷老<BR>师的门口可以说是门庭若市。”问题出来了,这不是腐败是什么?这是腐败,但是更是拍<BR>马。学生拍老师的马屁大经地义。一级卡一级,一级拍一级的马屁。<BR> 这是历史的结论。权力容易造成拍马,一般说来,谁有权,谁受拍的机会也就越多。当<BR>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当官的也会拍下面的人。何以故?原来他想把权抓得更牢些,<BR>让别人拍自己拍得更厉害些,每个人都长着一个屁股,这个屁股并不是好东西。它本来就有<BR>痒痒肉在,不被人拍就有一直不快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当权者,恨不得每天都有人在他的屁<BR>股上揉搓一把。不要以为拍马是男人的专利。我这里要告诉你的是,女人的马屁痛最大。一<BR>旦女人有了权力,她的屁股可就痒痒得厉害了。君不见,武则天上台后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BR>而采用的一切不要脸的手段是多么可耻吗?这时候,谁会拍女皇的马屁谁就会平步青云。<BR> 在我看来,拍马已经不是单纯的人际关系学,它早已经超出这个范围。这是关系到吃饭<BR>吃的怎么样的问题。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在夸大其词,但是要知道中国有句古话:“事实胜<BR>于雄辨。”我不敢说我的,拍马理论一定能帮助你成功,但是有一点:看过本书之后,对你<BR>有百益而无一害。“开卷有益”,请打开本卷!<BR> 你若有所疑云,那么就请跟着我们看一看现身说法。上海方便运输公司(该公司创建于<BR>1992年,注册资金为500万,1995年营业额为4800万元)的总裁这样说:“上海是中国第<BR>一大城市,运输业竞争极为激烈,光有实力是根本不行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敬我一<BR>尺,我敬人一丈’。虽然现在情况变了,但是我们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人还是能体会到,赞<BR>美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功。”<BR> 北方电器公司的总经理如是说:“我一直是一位技术至上信奉者,并且为自己的技术力<BR>量深感自信,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的朋友越来越少时,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自<BR>尊如果受到伤害,那么他只有万不得已才买你的商品,并且在心里盼着你倒霉,我就是这样<BR>学会尊重别人和赞美别人的。”理论上的言论我们不必引用很多,但是它是一门学问,而且<BR>是一门生存的学问这一点你一定记住了。<BR> 翻开中国的历史,如果说鲁迅先生将之概括为“吃人”的历史是一个很精确的概括。那<BR>么我则认为将中国的历史概括为一部拍马史也是十分精彩的。自从盘古开天地,除了皇帝老<BR>儿之外,哪一个臣子不是马屁精?可以说,只要他们没有耐着性子拍马的心理素质,那他们<BR>吃饭的权利很快就会被剥夺。通读中国历史,笔者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愈是官衔<BR>大,拍马的技术就愈高。<BR> 人都是希望自己被肯定、被赞美的,而要实现这些理想,不通过他人是不行的。他人的<BR>赞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拍马。如果你是一位推销员,你的拍马对象就是顾客;如果你是学<BR>生,你的拍马对象就是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的拍马对象就是校长;如果你是校长,你的<BR>拍马对象就是教委主任;如果你是教委主任,你的拍马对象就是教育部长;中国几千年的文<BR>化传统造就了拍马的环境。你拍不拍是你自己的事,你不拍也有人拍。在很多情况下,拍不<BR>拍由不得你。<BR> 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这样论述道:“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贴了,有贵*,有大<BR>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BR>制约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这就是中国<BR>的拍马环境。它正如柏杨先生所总结的那样:“中国是一个大染缸。”<BR> 《左传·昭公七年》中不就说过这种话吗:“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BR>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早,早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BR>仆臣台。”等级制度的森严必然带来适宜拍马的气候。我可以这样断言:拍马的根源就在于<BR>阶级制度。鲁迅先生曾经将中国的隶属划分为两个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想做奴<BR>隶而不得的时代。”此言甚是,若是用在拍马的历史上也同样合适:“暂时拍上了马的时代<BR>与想拍马而不得的时代。”一位当官当了很长时间的老爷就这样鼓励过拍马的:“乌纱帽给<BR>谁?当然是给那些离我近的人,因为他离我近,顺便就扣上了,而那些离我远的人,想扣也<BR>扣不上。”这话说的多富有哲理啊!事后有人评价说:“比哲理还哲理!”看,多么会拍!<BR> 中国历史上*拍马发迹的名家并不少。这里我们只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第一个例子<BR>说的是唐朝时期的事情。唐玄宗时期,有一个被派往南方担任地方官的陈少游,不但足不出<BR>京畿、未尝赴任,反而连续加官进爵,十余年间他三统大藩。为何他能这样官运亨通、洪福<BR>齐天呢?看看他的拍马历史你就会明白一二。<BR> 陈少游善于权变,见风使舵。尤其是在聚敛财富、交结权贵上颇有自己的一套思路。是<BR>时董秀在朝中执掌大权。陈少游对董秀的为人了解得一清二楚。他特地寄宿在董府附近,等<BR>到董秀退朝回家单独求见。见了董秀,陈少游单刀直人,不动声色地发间:“请问大人家中<BR>人口几何?每月需要多少花费?”董秀回答说:“长期愧对高位,负担又重。目前物价昂<BR>贵,一月总需要千余贯钱才能应付。”陈少游说:“按照大人的花费,你的俸禄不够用啊!<BR>要经常求助于人才行。我想,假如有人向大人提供资助,大人愿意留意予以提携,那就是很<BR>简单的事了。”董秀动心了。<BR> 陈少游见时机成熟,就直言不讳地说:“在下虽是不才之人,请允许我单独承担你的费<BR>用,每年愿送你五万钱。现在我身边就带有这个数目,请您收下,剩下的等我上任后补<BR>上。”董秀见钱眼开,十分高兴,热情招待。<BR> 不料,就在这时,陈少游潜然泪下他说:“南方瘴气浓厚,地又偏僻,只怕到了那里不<BR>能活着回来,冉睹您的风采了。”这是话中有活,不能活着回来,不就是说再不能将那剩下<BR>的饯补上吗?言下之意,最好找个肥缺干干。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董秀马上说道:“你的<BR>才能很高,不应派到偏远的地方。请耐心等待几天,我一定想办法帮助你。”什么你的才能<BR>很高!不就是一手拍马的才能吗?你还别说,人家就是*了这个一步登大了。陈少游除了巴<BR>结董秀外,还用重金贿赂了另一位权臣元载的儿子仲武。不久他就改任浙东观察使,最后又<BR>提拨为淮南节度使。由于这些地区非常富庶,所以这位贪官在这里搜刮财物竞达亿万之数。<BR> 这,即是拍马吃饭的大家。<BR> 历史发展到近代,并不因为近代化而有所变化。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第一人的李鸿章也改<BR>变不了中国历史的设计。话说到了李鸿章夫人五十岁生日的那天,满朝文武大臣都前去祝<BR>贺,消息传到合肥的知县那里,他为了求荣也前往祝寿。理由是李鸿章是合肥人,又是朝中<BR>宠臣,可是又细一想,知县又发愁了:我这七品官该送多少礼呢?少了,拿不出手,等于臼<BR>送;多了,又送不起。左思右想,总是拿不定主意。于是请来师爷商议。还是这位师爷聪<BR>明,他对知县说:“这事容易,一两银子你也不花费,保证你的礼品最佳,列入他人之<BR>上。”知县听了这话自然高兴。可是怎么也搞不明白,天下哪有这等好事?于是便机不可耐<BR>地问道:“送何种礼物?”师爷从容地答道:“一副普通的寿联即可解决问题。”知县听罢<BR>之后直摇头。师爷忙解释说:“包你飞黄腾达。不过,这幅对联必须由我来写,你亲自送<BR>上,请中堂大人过目,不能疏忽。”知县满口答应。<BR> 第二大,知县带着写好的寿联上了路。他昼夜兼程到了京城。等到祝寿之日到来,知县<BR>通报姓名来到李鸿章面前,扑通跪倒说:“卑职合肥知县,受人之托,前来给夫人祝寿!”<BR>李鸿章随口应了一声让他起来。知县连忙将上联打开,李鸿章一看:“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BR>寿”。李鸿章心想:夫人二月过生日,他却写了“三月庚辰之前”,还算聪明。正想着,下<BR>联也应声而来:“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李鸿章一看便跪在了地上。原来,“两宫”指<BR>的是慈安、慈禧,李鸿章见了“两宫”字眼自然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于是他命下人将此联<BR>挂在《麻姑献寿图》两边。这副对联深得李鸿章赏识。这位知县也因此官运亨通、飞黄腾达<BR>了。<BR> 这,又不能不说是吃高级拍马饭的大家。<BR> 从以上我们的述说来看,将拍马学列为适者生存的学问,则是正中下怀的。 <STRONG><FONT color=#cc33cc>3.拍马史话:一门年轻而古老的学问<BR></FONT></STRONG> 说起拍马的历史,可真是有些年头了。从先秦时期的“指鹿为马”开始,我们的文字就<BR>有记载了。一个思想博大精深的民族记载着一部拍马的历史,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细心<BR>地想一想,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BR> 中国地大物博,什么鸟都有。缺德的故事不少,拍马的故事更多。有人的地方就有拍<BR>马。什么大的学问家、政治家、艺术家……一个一个都是拍马学家。“指鹿为马”算是较为<BR>典型的一个。故事说的是秦朝二世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但是他又怕别的臣子不附和,<BR>于是就想设法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真会开<BR>玩笑,把鹿说成马了。”他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BR>就把说是鹿的都给杀了。这个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传》,尽管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BR>长时间了,但是拍马的性质却丝毫没有改变。令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个拍马经典中也带有<BR>“马”字。<BR> 如果说“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还只是一个前奏,那么我们说中国拍马历史人物的出色<BR>表演就在后台。让我们先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开始。这两位的摇唇鼓舌可是有了名<BR>的。现在回头看看他们那副德行不是拍马又是什么?只是在文同上比我们这些人更见功夫而<BR>已!<BR> 要说文人的拍马,叫我说在《诗经》里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郑风·硕人》描写卫<BR>庄公夫人之美的媚状可以说是拍马的经典制作。诗中写道:“颈如蝤蛴,手如柔荑,肤如凝<BR>脂,齿如瓠兮,螓首蛾眉,巧笑情兮,夏目盼兮!”真够靓的!这一定写给卫庄公夫人自己<BR>看的。女主人一旦亲自过目,自然就有作者的名利双收!<BR> 到了汉朝,拍马的水平有所提高,这就好象是在搞市场经济一样,提高的原因就在于,<BR>拍马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结合的比以前任何时候都紧。拍马拍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前途与<BR>命运。因此,我们看到的拍马典故都是些非常实际的例子。汉成帝时,太后家族秉政,大将<BR>军王风(太后兄,成帝舅)权倾天下。淳于长虽然是皇帝的表兄弟,但是因为其母与太后并<BR>非一母所生,所以不被看重,长时间得不到重用。后来王风得了重病,淳于长主动上前侍<BR>候,每天送汤送水、端屎端尿、殷勤周到,深得王风喜爱。王风临死前,特向太后和成帝推<BR>荐淳于长。<BR> 于是,一拍天下白。淳于长时来运转,连连升迁。皇帝喜欢赵飞燕,一直想立她为皇<BR>后,但是都因太后阻挠而作罢。皇帝为此甚是苦恼,于是淳于长就有了用武之地,他发挥自<BR>己的专长,往来于成帝与太后之间,力作协调。一年后,皇上如愿。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功<BR>在淳于长,他自然因此得以加封。从此,拍马之人威风天下。淳于长从大到小,无不能拍,<BR>连皇上的私生活他都拍通了。难怪有人评论说:“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摸清主子意<BR>图,你拍得准,同样能一举成功。”<BR> 原来,这成帝好色的本质不是自己天生的,从他的老祖宗武帝开始就无师自通了。据说<BR>在这位开国皇上时候,有位名叫李延年的人擅长歌舞,倍受宠爱。有一次,武帝饮酒,延年<BR>起舞助兴,他有目的地和着拍子唱道:<BR> 北方有个漂亮的姑娘,<BR> 世界上唯有她最靓,<BR> 她那窈窕俏丽的身材,<BR> 真可说是人见人爱。<BR> 她那美妙的歌喉,<BR> 滋润听众的心田。<BR> 啊!绝世的美人呀,<BR> 后世不会再出现。<BR> 一曲未完,汉武帝已经魂飞四散:“在哪里?在哪里?世上真有如此美丽的姑娘?朕能<BR>得之,也不愧为帝王了。”说的多么冠冕堂皇!这时,平阳公主趁机对汉武帝说:“延年的<BR>妹妹就是陛下所向往的美人。”汉武帝赶快说:“那就快点让她进宫吧!”延年妹妹进官<BR>后,因其“妙丽善舞”而被册封为夫人,从此李家显贵无比。<BR> 自古君主好色,拍马者对这方面的了解已经是非常透彻。所以在方面的成功例子历代都<BR>有,问题是如果都重复这样的故事就显得拍马水平不高。历史并没有让我们失望。随着时间<BR>的推移,我们看到,拍马水平一代比一代强。<BR> 说着说着,拍马的故事就来了,到了东汉时期,“改年号的拍马术”已比“美人计谋”<BR>拍马术又高出了一筹。汉平帝死后,王莽先是以挟皇帝擅政,不久便自己称帝,建立起新<BR>朝。但是太后却是死守着汉朝的封号不肯改变。王莽想来想去,拿不出什么好主意来说服太<BR>后改号。正在为难之际,王谏上书说:“汉朝气数已尽,新朝得立,实乃天命。”王莽看后<BR>非常高兴,接着小史张永立刻奉上符命铜壁,上面写着:“太皇太后当为新室太皇太后。”<BR>阴谋自从得逞。当然,拍马者——即帮助他成就皇业的人自然也是“鸡犬升天”。<BR> 撇开中国漫长的拍马历史,我们还是只能隔朝简略地概述。时间到了唐代,有一拍马故<BR>事堪称是达到了拍马的又一新阶段。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安禄山被封为范阳节度使。安禄<BR>山初次人朝,皇上命令太子与安禄山相见,安禄山对太子不下拜行礼。<BR> 唐玄宗责问他而他却狡辩说:“臣子是胡人,不懂法度,不知太子是何官职?”皇上<BR>说:“是未来的皇帝。”安禄山说:“臣是愚笨之人,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有太子。”左<BR>右令安禄山赶快拜见太子,安禄山这才下拜。唐玄宗认为安禄山老实,忠君志诚,很是喜欢<BR>他。<BR> 安禄山人朝后,得知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就竭力巴结,他竟恬不知耻地拜比自己小十岁<BR>左右的杨贵妃为养母,每次人朝总是要先拜杨贵妃,再拜唐玄宗。唐玄宗有些不高兴,他又<BR>辩解说:“臣子是番人,番人的习惯是先拜母亲,再拜父亲。”皇上明白过来后,更加喜欢<BR>安禄山。常言说的好:“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安禄山的拍马术可谓别出心裁。<BR>但是其目的还是万变不离其宗:讨主子的欢心。<BR> 如果说安禄山的“先母后父”拍马术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那么李林甫的拍马术也是<BR>值得一提的。这两位*臣是臭名昭著的,但是其拍马术却并不因为时代的久远而为后人忘<BR>却。当时,唐玄宗在洛阳居住,因宫中发生怪异现象,所以很想回长安。<BR> 第二天,他便招来大臣商议此事。但是这时有两位宰相劝说皇上不要回去,理由是老百<BR>姓现在秋收正忙,沿途迎送,实在是不利秋收。皇上听了之后没有说什么,但是心中却是怏<BR>怏不快。<BR> 这时有位刚刚拜相的李林甫却是看透了皇上的心思。他虽然在大家面前不说话,但是心<BR>中早已打定主意。等到退朝之时,李林甫故意一瘸一拐地走到皇上面前。皇上发现后便问:<BR>“卿并无脚疾,为何走路一瘸一拐的?”李林甫说:“只想单独上奏。”李林甫的理由是:<BR>“洛阳、长安都是国都,也就是陛下的东西二宫。从东宫到西宫,哪里用得着选择时辰。刚<BR>才两位宰相说会影响农事,这很好解决,那就减免沿途的赋税不就行了。请陛下现在就宣布<BR>启程。”唐玄宗一听正合心愿,立即下令回长安。<BR> 从此,李林甫也深得信任。其实,李林甫并没有什么大才,但是由于他非常善于拍马逢<BR>迎,所以自入朝以后,李林甫很快掌握大权。<BR> 譬如说这么一件事就很能反映问题。时过不久,新任宰相李适之报告唐玄宗:华山下面<BR>发现金矿,开采出来可以富国。皇上听了很高兴,就去问李林甫。而李林甫这时却装作十分<BR>平静的样子说:“这事我早就知道了。”唐玄宗很奇怪:“那你为什么不早说?”李林甫回<BR>答说:“华山是皇上龙脉所在,王气所在。所以臣子从不敢乱说。”唐玄宗听了,深为李林<BR>甫的一片诚心所感动,并对李适之产生偏见。<BR> 皇上下令说:“今后凡有事上奏,一定要先通过李林甫,不得草率从事。”李宰相吃了<BR>个闭门羹,但是又是一个哑巴亏。实际上,李宰相刚刚人朝时李林甫就告诉他:“华山下面<BR>有金矿,皇上到现在尚不知道,如果你告诉他,他一定会很高兴的。”李宰相认为这是一件<BR>大好事,应该早上报,不料遭到如此的结果。看来拍马如果拍到驴蹄子上就麻烦了。不过,<BR>人家李林甫的高招咱们还是要虚心学习的。<BR> 宋朝虽有两宋,拍马的典故也很多,但是由于篇幅有限,也只有挂一漏万了。在我翻阅<BR>历史史籍的过程中,关于拍马的故事非常之多,但是最能给我以深刻印象的还是反映出“发<BR>展”的“献‘心’留‘享’拍马术”:北宋时期,一位名叫安淳的人使用父亲起的名字安全<BR>地度过了大半生。后来,他被安排到宰相章淳旁边工作后,那种安全感就没有了。岂只是不<BR>安全,简直是要命的事,两人的名字都有一“个淳”字,真是不可思议。怎么办?这可如何<BR>是好?他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地想这个问题。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终于决定忍痛割<BR>爱,献“心”留“享”。有人曾这样打趣说:“富贵只图安享在,一毛不拔留大名。”安享<BR>撇开物质而从心理上满足他的上司。这“马”拍得真够绝的。<BR> 我原先认为明代是一个“文盲”当政的时代,不会有什么高明的拍马技艺。然而,事实<BR>证明我错了。而且我要告诉诸位的是,愈是知识水平不高的皇上当政,拍马水平愈是高超。<BR>明朝是一个宦官当道的时代。这个时代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一切的一切都<BR>围绕着宦官转。<BR> 明英宗正统年间的一个拍马事例能充分说明这一点。当时有一姓王的官吏专门喜欢拍大<BR>太监王振的马屁。大家都知道,太监因为被割了生殖器所以不再能长出胡须。为此,这位在<BR>太监手下办事的王某也不再留胡须,王振还为此专门问过他:“你为什么不留胡须广王某回<BR>答说:“老爷您没有胡须,儿子我怎么敢有胡须!”一副奴颜卑膝的样子。拍马拍到胡须<BR>上,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人聪明才智的表现。其实,他们的时间与功夫都用在这方面了。<BR> 清朝道咸年间,尽管陕西长安知县托喀绅才智平平,但是他却能升迁不断。个中奥妙何<BR>在呢?原来人家有过一段光荣的拍马历史。陕西新任布政使林寿图走马上任。长安知县得知<BR>后便利用在省会的有利条件,在上司到来之前百般奉承。可以想象,该为上司想的都想到<BR>了。但是这次的准备与众不同的是还有几只十分显眼的马桶。<BR> 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有点费解。但是长安知县全*它们啦!长安知县的得意之处就在于:<BR>他已经探知上司的夫人是南方人没有上厕所的习惯,因此特意备下马桶只供林太大享用。他<BR>想,如果上司及其夫人满意,日后会没有好处吗?事情真的不出长安知县所料。不久,他就<BR>不再是长安知县,而是知州了。看来,只要有心,就没有拍不成的马屁。清朝官吏的履历就<BR>证明了这一点。<BR> 近代以来,中国拍马历史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现代化的历程。我们发现,拍<BR>马的现代性充分表现在利益的公开化。人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厚颜无耻过,它们公然拍马<BR>而并不觉得有什么羞耻的做法似乎是对传统拍马观念的一个有力挑战。比如公开要官做,可<BR>以把拍马的举动送到办公室等。<BR> 袁世凯拍慈槽太后的马屁已是路人皆知。他进贡法国的洋玩意儿八音盒,千方百计地为<BR>老佛爷购买她喜爱的金银首饰。袁世凯的上台不就是他拍的结果吗?现代人的拍马除了送物<BR>品外,又多了一样,那就是送美女。这种借助美女的拍马技巧不能说古代没有,但是它们在<BR>本质上又是不一样的。过去还有一点遮掩或说“牌坊”起作用,而今天的“送”就纯粹是惜<BR>助一样东西去拍。在生意场上,为了成交不去卡拉ok一番、不去桑拿一回是没有影的事。<BR>形成了互拍更有好处。为什么呢?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吗。这就是中国拍马历史的演变<BR>过程,简单写来,以飨读者。 <STRONG><FONT color=#cc33cc>4.拍马标本:千树万树梨花开<BR></FONT></STRONG> 大家知道防身立命的道理,不去学拍马害人却可以在拍马横行的世道找个金蝉脱壳的护<BR>身符。说到这里,我们就该讲授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到底有那些类型的拍马品种,下面我<BR>们就来个“雅俗共赏”,第一个进入我们话题的拍马标本是从一而终的“贞节”型拍马人<BR>物。用社会上一些有偏见者的观点,这类拍马屁精的性情就是地地道道的走狗。<BR> 这种人属于才学浅疏之辈,正因为浅薄才要拍马。否则,不但得不到重用,而且说不定<BR>哪一天就会落得个没饭吃的下场。中国古代战场上的武官多属于这类“乌龟”。他们在惧怕<BR>上司上的表现是“精神”拍马,在实际表现上却是出生人死。说来说去,这一切都是为了得<BR>到皇上的赏赐和青睐。当然,这些人也多有为主子的“隆恩”所感动的“前科”。为此,一<BR>生不忘,激情飞跃,发誓忠诚不渝。在中国历史上,他们的故事感动过很多人,有的侠义游<BR>肠、肝胆相照的情节曾一代一代传下去,成为忠节的佳话。<BR> 其实,从本质上说,这类人很不自信,精神世界贫乏至极,是一个头脑长在别人头上的<BR>人。人家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毫无个性。他们未到达目的之前多为女<BR>人看不起,但是一旦“千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就会飞黄腾达,娶美妻、纳靓妾自然不在<BR>话下。当然,其中也不乏对娶妻纳妾无能为力的,那就是太监。太监为了拍皇帝老儿的马,<BR>连自己做人的最基本原则都不要了。可见其自己是多么尤耻卑鄙。清朝的李莲英是最为出名<BR>的一个,他整天守候着老佛爷,梳头更衣,甚是得体,也深得宠爱。<BR> 李莲英为什么能得如此赏识呢?一个字“拍”。他的拍功可是中国拍马历史少有的。我<BR>们可不敢小看这种拍功。他能拍到点子上去,很少有什么大的闪失。拍马成功之后,自然有<BR>“鸡犬升天”之惠。<BR> 上面我们说过明朝拍马是中国历史上的高峰,手头上的例子又进一步证实了我的观点:<BR>“明太祖曾有令,凡是太监娶妻,受剥皮囊草之刑。但是在明英宗天顺初年,皇帝却破天皇<BR>地赐予太监吴诚在南京置庄田娶妻子。1449年,吴诚随英宗北征阵亡,次年八月,吴诚的<BR>小妾姚氏向景帝上奏,因找不到尸体要求造衣冠墓,景帝允许了。太监娶妻并蒙准上奏在历<BR>史上还是第一次。”(《野获编》)这还不是因为吴诚生前的拍功炉火纯青,感动了主子。<BR>要想感动皇上,没有“贞节”的拍马性情是无济于事的。一般人做不到的。太监做到了。安<BR>陵君的“垫棺材底拍马术”不就是这种类型的吗?<BR> 对这类贞节或说走狗型的拍马大员,我们在与其相处时,千万要小心。这类人*近上<BR>司,能力通天,是得罪不起的。因为他已经得到上司的认可和信任,而且整天在头头那里厮<BR>磨,一旦与他结下了冤仇,说不定哪大你就会落人不明不白的圈套中,有些时候,有些事<BR>情,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你要想方设法讨好他,拍他,让他“上<BR>天言好事”。另一方面,不该说的活尽量不说。这时候,沉默是金。俗话说得好,“言多必<BR>失”。咱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造哪知道他想的啥,一旦那句他不乐意听,不就有了难题?<BR> 一言以蔽之,与这样的大员搞好关系,拍拍吹吹,没啥坏处。也许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BR>些事情,好多领导的司机在单位往往比一些处长、主任吃香得多、能混得多,不少当官的往<BR>往要看他的眼色行事。何以故?原来啊,这些人惧怕小车司机的“通天”能力(与其说是能<BR>力,不如说是位置),担心他“上天不言好事”,于是就颇为费神地与之周旋。这就是中国<BR>的真正国情。<BR> 我作为一个政府部门的小官僚,就曾经在一次宴会上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小车司机<BR>端着酒杯到处“风光”,而周围的中层官员个个满脸堆笑唯恐不周。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BR>所以然来,倒是我身旁的一位“酒精考验”的老喝家提醒了我,碰过酒杯之后,他悄悄地对<BR>我说:“这是*近领导的人。”原来如此,对“走狗”你不能不防被咬。或许,那位“酒精<BR>考验”的领导的经验就是“一遭被蛇咬”结出来的果。司机本身没有什么本事,但是在“说<BR>你行你就行”的特殊环境里,他的位置就成了一种游离于他身外的“能力”。呜呼哀哉!这<BR>就是中国的道理啊!<BR> 第二个进入我们话题的拍马类型是“阴险族”。这类拍者不如第一类那样容易判别,他<BR>们的笑里藏刀让你摸不清的他的脾气,“分不清那一句是真,那一句是假”。在这纷扰的大<BR>千世界里,处处隐藏着这号人。阴险型的人有点类似毒蛇,别看他有一副美丽的外表和令人<BR>为之激动的言词,但是在其背后尽是“不可告人的秘密”。他的阴谋尽在不言中,绝对不像<BR>有人描写的那样:<BR> 别人向他打招呼:“早安。”他会看一眼壁钟说:“不早啦。”“今天天气好象不<BR>错。”他会望着窗外答:“是吗?”毒蛇型的人物要是在开车途中抛锚,路人好心走来问:<BR>“怎么了?”他会说“你没有眼睛吗?”<BR> 这哪里是毒蛇,这简直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二百五”。其实,这类人倒没有什么<BR>可怕的。毕竟他的一言一行都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了你的眼前。对付这类人也不难。比如说,<BR>他的“你没有眼睛吗”这句话我们很容易就避开了。请看:“啊,抛锚了,要不要帮忙?”<BR>让他在两者之间选择,他就无法与你抬杠,只能在两者之间择一而从。而对付阴险型的拍马<BR>者就不行了。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黑箱,根本摸不着头脑,所以有时你吃了亏还不知道为什<BR>么。<BR> 为此,我们学习点拍马常识来防患于未然还是非常必要的。当年岳飞不就是因为没有拍<BR>好秦桧的马屁才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面对小人,你怎能不防?<BR> 历史学家在分析岳飞与秦桧的历史案件时,总是习惯于将秦桧陷害岳飞的原因说成是秦<BR>桧担心岳飞功成名就后位在自己之上。可人们却忘记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拍马不成、“马<BR>失前蹄”的生成原因。正是由于岳飞有才,而且深得皇帝赏识,他自己才产生了一点傲气。<BR>骄做没关系,问题是要看对象,在一般人面前耀武扬威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可在秦桧面<BR>前就不同了。他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小人。我就很不同意西湖南星先生在他的近著《缺德学》<BR>中的论述。他说什么“秦桧欲杀岳飞,因为他唯恐有一天岳飞的势力要超过自己”。不过,<BR>我倒同意西湖先生的如下分析:“他在陷害岳飞时并不是明目张胆,在手腕上很是下了一番<BR>功夫。黔驴技穷之后,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对手打入死牢。”请看岳飞临死之前的情形:<BR> 和约签订后,秦桧照女真贵族意图,变本加厉地迫害岳飞等人。岳飞被捕已两月有余,<BR>“罪状”还没有编造好。一天,秦桧独居书室,吃了柑子,用手指划柑皮,若有所思。秦桧<BR>妻王氏素来阴险,看见秦桧的动作就讪笑道:“老汉怎么一直没有决断呢!捉虎容易,放虎<BR>难哪!”秦桧听懂了王氏的意思,写一张小纸片送狱吏。岳飞当天就死在狱中。<BR> 秦桧深恨岳飞多次声言议和政策,又上书赵构要求制定国家大政方针。这都与秦桧的投<BR>降政策相违背,所以秦桧总想设法除掉他。岳飞被捕,老将韩世忠十分气愤。质问秦桧道:<BR>“岳飞父子究竟犯的什么罪?”秦桧说:“莫须有”。当时的意思是“大概有”、“可能<BR>有”、“也许有”。韩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秦桧不答。<BR> 欲加之于罪,何患无词?中国人向来的习惯就是要你“死得其所”。做了*子,又大张<BR>旗鼓地去立牌坊,这是租传的秘方。正像鲁迅讽刺的那种喝血蚊子,喝血之前还要发一大堆<BR>议论。猫哭耗子、兔死狐悲、黄鼠狼给鸡拜年等成语都是为这些人安排的。<BR> 有谁不知,当时秦桧还真的蒙骗了一些人。看到岳飞的惨重教训,如果当初他能在与秦<BR>桧的关系故意多涂一些润滑油、少一点摩擦系数,待日后再做计意,岂不是两全齐美?然<BR>而,历史的阴差阳错却让民族进步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拍马固然是一个英雄的本色,<BR>但是在中国人治历史这么悠久的一个国度里,要想挣脱这么一口巨大的染缸真是太艰难了。<BR>所以好多英雄的处世原则也不能不随之改变策略:“识时务者为俊杰。”一语道破了天机。<BR>虽说天机不可泄露,但我想泄露出来比大家总被蒙在鼓里好。<BR> 在阴险的拍马者身边处处是陷阱,不能不严加提防,早在先秦时期的“阳具能刹车”的<BR>典故就是一则颇具代表性的“阴险”拍马案例。故事说的是:秦国太后与吕不韦私通,可是<BR>秦始皇年幼就懂事了,吕不韦见太后性生活要求太强烈,发展下去恐怕危及自己,于是就私<BR>下找来一个叫老毒的人作为自己的门客。那时咸阳盛行游乐,吕不韦就让自己那位有特色的<BR>门客在游乐场中用自己勃起的阳具插入正在旋转的桐木转轮,使转轮停止转动,并让大后知<BR>道这件事。事后,吕氏向太后推荐自己的门客,太后果然愿意得到这个有特色的男人。<BR> 于是,吕不韦就派人告发门客犯了应处腐刑的罪,接着又偷偷地告诉太后:“要想假施<BR>腐刑,就得买通行刑的人。”太后按照吕氏的意思送厚礼贿赂主持行刑的人,结果就有了先<BR>把“门客”的胡须拔掉以冒充宦官的假太监出现,“门客”名正言顺之后,便堂而皇之地出<BR>入于太后的住宿,整日里“侍候”太后。大后得了这样一个“太监”后,十分满意。有了身<BR>孕后,为遮人耳目,就佯装占卜应避时疫、迁移到雍宫避居。秦始皇九年,快活了多年之后<BR>的“宦官”被皇上所杀,并株连三族,连太后与之生下的两个儿子也没有放过。(《史<BR>记·吕不韦列传》)看来,吕氏既会拍马,又会施计,不愧为“阴险型拍马家”的称号,像<BR>这种拍马者,你能不防?<BR> 吕不韦为了金蝉脱壳,居然想出了这么一个拍马的招数,真算是机关算尽了。这就告诉<BR>我们,在我们得到一样东西之前,还是不要冲动,还是先冷静地想想为妙。做拍马者的牺牲<BR>品,往往是因小失大,万万不可取啊!<BR> 第三类拍马型的人物是白痴型。如果说第二类的阴险带有一点的机智、诡橘,那么这一<BR>类就与之相对。这类人物在表现上是百依百顺,没有丝毫的创造力。但是,他们拍马的功夫<BR>却有一套,有时你很难分清到底是他故意的,还是他本来就这么傻。比如说,上司去叫他打<BR>瓶酱油带一瓶醋,他都要事先问问在哪个瓶里装醋,哪个瓶里装酱油。假如是他令一个人一<BR>道去,那问题就更大了。到了副食品商店后,他会把左右手里的瓶子掂量再掂量,心问口、<BR>口问心,到底哪个瓶子是领导教我装的呢?倘若一旁的同事提醒他哪个瓶子装什么倒无所<BR>谓,问题的关键是打到质量好的酱油和醋,那他一定会和你据理力争,毫不让步。如此这般<BR>耽误了很多时间全是他个人原因造成的,搞不好他还要到上司那里去告你的黑状。你说气人<BR>不气人?试想,有谁愿意跟这样的倒霉蛋搭班干活?<BR> 然而,在上司眼里,这种人可贵的,因为他听话,对领导的意图坚决执行,决不拖延。<BR>而且,在无形中,这号人还起了监管的作用,谁要敢说上司的坏话,那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BR>的“电报驴”。更为令人气愤的是,这种人除了监管之外,并元大的能力,但是他还要指东<BR>道西,发号施令。打酱油的事他固然能办(尽管费劲),但是除此之外他和别人一起出去办<BR>事可都是人家的事。而回来以后,他却功劳大大的有,尽是他的本事;相反如果是事情因为<BR>他办砸了,他还是振振有词,尽是别人捣的鬼。你在中国关于革命历史的影片中一定能看到<BR>不少关于汉好为日本鬼子做事的情节。好了,问题解决了。汉*中有的阴险毒辣,狡诈万<BR>状,这就是阴险型拍马者。另一类也为鬼子做事,但是却每每失利,于是在一声“巴格牙<BR>路”中就结束了狗命。这即是白痴型拍马汉*。<BR> 不过,这类汉*拍马也有拍到驴蹄子上的时候,应该说还不少呢?因为他白痴,所以不<BR>少。中国有句古语:“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不长眼。”这句活是有一定哲学道理的。拍得好升<BR>级,拍不好人仰“马”翻。“最好在上司快乐的时候打报告”又是一个经典,因此不长眼的<BR>人多发生在白痴型拍马者身上。<BR> 一般来说,“受气包”、“窝囊废”都是这类典型。而且,这类人很容易成为人家的<BR>“替罪羊”,不知道诸位听说过明朝官员周应秋的拍马故事没有?<BR> 周应秋原为明朝天启年问吏部尚书。时人却常用一句话来讽刺他:“儿子如何过?”说<BR>得是周庆秋在巴结上魏忠贤以后,就自我膨胀的厉害。他不但对魏忠贤毕恭毕敬,而且把其<BR>他人都不看在眼里。有一日,魏忠贤在闲聊中无意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江南人怎么那<BR>样喜爱粥啊?”周应秋误以为魏忠贤在问他“为什么江南人喜爱竹子”、自己讨厌竹子,于<BR>是马上写信给儿子,迅速将自己家里的竹林砍尽斩绝。可是不久魏忠贤就过了小人得志的光<BR>景。处心积虑供奉的主子没有了,周庆秋万分悲痛,很是后悔自己当初没留“后手”,以至<BR>落得个如此难堪的下场。他抱着魏忠贤的脚大哭:“儿子如何过?”天下人无不笑之。不难<BR>理解,周庆秋当年是一个*。‘偎蹄”拍上了魏忠贤侄儿魏良卿马的鼠辈(后来“偎蹄总<BR>宪”的外号就是由此而来),试想这类人又能怎样拍出高水平的马来?<BR> 我的朋友憨子曾在一篇文摘中这样评说道:“顺应权势者的好恶是拍马的一大特点。魏<BR>良卿喜吃偎猪蹄,周庆秋看准了这一点,便把猪蹄偎好,伺机奉上,终于捞了个‘偎蹄总<BR>宪”当当。但是,权势者的好恶,并不是那么好掌握的,周应秋误听‘粥’为‘竹’,就是<BR>失了手,虽说没因此带来严重后果,但马屁没拍准,徒劳了一场。看来拍马也累得很,并要<BR>有些‘才能’才行。”周应秋的无能正暴露出他的白痴型马屁精的本质 <STRONG><FONT color=#cc33cc>5.驾御拍马:不妨用美学上的“距离说”<BR></FONT></STRONG> “距离说”是意大利美学家朗吉弩斯率先提出的。其根本要义在于,观众在看戏时,要<BR>和舞台上的演员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美学效果;如果太近,就会降低这种<BR>美学效果。当然,距离太远也大不到这个效果。现在剧场里的票价视距离而定就是这个道<BR>理。我们看到,在第一、二排的票价和最后几排的票价比在中间几排的票价低得多,就是这<BR>个缘故,其实中国有句民间俗语也应验了这一理论“守着羊圈才知道羊圈骚。”还有诸如<BR>“亲戚只可走着,不可守着。”也是这个原理的再现。记得从小的时候母亲老是讲这句话,<BR>到了我结婚打算和岳母大人一家住在一起时,她老人家又用这句民间谚语来提醒我的思路。<BR>当初我并不理解这些活的真正含义,现在我算深刻地理解到了。<BR> 用在我们所说的拍马学原理上,我的第一个提示就是:对拍马者以及爱为人所拍的人,<BR>你都最好“敬而远之”。现在的领导多以“公仆”自居。《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公仆”<BR>就是“为公众服务的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著名诗人马凡陀先生于1945年写下的《主<BR>人要辞职》这样一首“山歌”。为方便大家,在不妨碍“版权”的情况下,我们就引用在这<BR>里:<BR> 我亲爱的公仆大人!<BR> 蒙你赐我主人翁的名称,<BR> 我感到了极大的惶恐,同时也绝对你在寻开心!<BR> 明明你是高高在上的大人,<BR> 明明我是低低在下的百姓,<BR> 你发命令,我来拼命。<BR> 倒说你是公仆,我是主人?<BR> 我在马棚,你在厅堂,<BR> 我吃骨头,你吃蹄膀。<BR> 弄得不好,大人肝火旺,<BR> 拿我出气,遍体鳞伤!<BR> 大人自称公仆实在冤枉,<BR> 把我叫做主人更不敢当。<BR> 你的名字应该修改修改,<BR> 我也不愿再于这一行。<BR> 我想辞职,你看怎样?<BR> 主人翁的头衔原封奉上。<BR> 我情愿名符其实地做驴子,<BR> 动物学上的驴子,倒也堂皇!<BR> 我给你骑,理所应当;<BR> 我给你踢,理所应当:<BR> 我给你打,理所应当;<BR> 不声不响,驴子之相!<BR> 我亲爱的骑师大人!<BR> 请骑吧!请不必作势装腔,<BR> *驴的脑筋简单异常,<BR> 你的缰绳,我的方向!<BR> 但愿你不要打得我太伤,<BR> 好让我的服务岁月久长,<BR> 标语口号,概请节省,<BR> 驴主,驴主,何必再唱!<BR> 马诗人的“山歌”是针对“公仆”与“百姓”的关系而唱的,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今<BR>天,尽管我们已经当了家、做了主,可…泊公仆”的毛病却和过去一个熊样!尤其是在偏远<BR>落后的农村乡下。我们说,“拍”本身就反映了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现实。但是如果我们琵琶<BR>反弹,就不难得出“距离论”的结论。当然,如果我们的“公仆”都像焦裕禄、孔繁森那<BR>样,还有什么怕头!可我们不能不面对现实啊!既然怕了,干吗不“敬而远之”?<BR> 倘若不信,我们来一个反面的例子说给诸位听听:一个号称“公仆”的县交通局局长<BR>“得道”之后,将一帮自己的“哥们”拉进了局里。看看他们是一群什么鸟吧!这九个人<BR>中,有四人是当地的地痞,还有四人是劳教释放人员,最好一位曾因盗窃罪劳教三年,后来<BR>又因抢劫被判刑五年。<BR> 这伙人对局长的拍马行为自然不用再说。他们狼狈为好,连不吃“窝边草”的兔子也不<BR>如。局长的小学时的同学是他手下一个部门的副经理,就因为在一次开会时喊了他一声小<BR>名,于是局长大动干戈,在宣布“会不开了”之后,电话叫来几名打手,不分青红皂白,将<BR>那位经理打得哭爹喊娘,大小便失禁。这位本以为比较亲密的同学只因喊了一声小名就遭如<BR>此下场,可见这类人是怎样不能沾惹!对这类人,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远远地避开。<BR> 我们说保持距离,并不是说越远越好。事实上,凡是都有一个度,因此我们在与“公<BR>仆”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还要保持一点的温存。切不可“老死不相往来”。否则,“公<BR>仆”的小鞋很快就会到你的脚上,君不见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乌纱帽本来也可以给你,<BR>但是由于你离公仆大远,公仆够不着你,所似就落到了离他较近的人头上。”这话的水平比<BR>哲理还哲理。<BR> 一是要怕,二是要“不怕”,这才是真正的辩证法。离近的时候闲话少说。老百姓也有<BR>自我的处世格言:“吃好些,穿烂些,闲话少说走慢些。”你还别说,颇有“卑*者最聪<BR>明,高贵者最愚蠢”的味道。老百姓面带莱色,但是却有聪明的绝招等着对付“公仆”呢!<BR> 这些经验来的够残酷了。宋代还有泼皮牛二和杨志,以及镇关西、鲁提辖,为何到了现<BR>在中国人大多都变成了“窝囊废”?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颇能解决问题:这都是“统治<BR>阶级的治绩”。<BR> 其实,这种“治绩”来的并不突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学背景,就看我们平时注重不注重<BR>修练这方面的“内存”。如果你个人“内存”不够,自然就会被抛弃。“当代美国心理学家<BR>马斯洛(又一个姓马的)就曾通过对人格的研究提出过”需要说”。<BR> 在这位洋“马”先生看来,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BR>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不难发现,愈是到后来,人的需要愈是高级,愈是显示出其“精<BR>神性”。作为领导的“公仆”自然亦不例外。上面说过,很多领导做“公仆”的历史来之不<BR>易,他们一般都有“千年的媳妇熬成婆”的历程。当初的拍马就是抱着“骑马”的动机而<BR>来,来了以后自然就“芝麻打油油更油”了。一方面,他会“瘦狗还要炼出三斤油来”的贪<BR>婪,另一方面他在面于上会更为讲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这种“公仆”的最好<BR>写照,由此说来,驾御拍马的方法中少不了“多栽花,少挑刺”的古训。<BR>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比真理还真理,还<BR>有谁不服气,领导要得到尊重,要满足马斯洛所说的第四个层次的需要,谁不愿意满足他,<BR>谁就别想好过。尊重他的最好方法无非就是多说些捧他的话,让他飘飘然,整天里觉得自己<BR>了不起,天地之间唯有他最有能耐。这就是“自大狂”生成的历史根源。你常常看到那些在<BR>领导面前吹吹捧捧的人多是些能“得志”之人。还不是人家会来事,会巴结,会挠痒痒,会<BR>溜须。<BR> 在国外,人家都推崇有个性、自成一格的人才。在中国,你要想成功,则要来个逆向思<BR>维。驾御拍马,并不是说说就会的。第三个就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或说是一只“看不<BR>见的手”。“傻子过年看邻居”。这句俗语在今天并不过时。川在我们这里就是“随大<BR>溜”。“溜须”的“溜”字可就与这有千丝万屡的关系。有人说,我就是不“溜”。但是你<BR>要知道,“江山代有人才出”,你不溜自然有人溜。你个人不随大溜,结果还是改变不了这<BR>个局面。<BR> 为什么说“随大溜”是一种驾御拍马的方法呢?大家都知道,“出头的椽子先烂”,你<BR>不顺着“公仆”的意志去说,自己另搞一套,肯定你先“烂”,这是一条不容置疑的判断。<BR>信不信由你,反正我已经告诉你了。上海人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叫“捣浆糊”,河南有句话<BR>叫“和稀泥”,说的是一个意思。你一定常常听到中层领导在传达上级的指示时说过口头<BR>禅,“领导说了,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我也是这么看的。”一是坚决执行,二是奉承附和。<BR> 俄国著名小说家契可夫笔下的“变色龙”就是世界拍马历史上一个极为典型的典型,他<BR>这个“随大溜”就是随上司的大溜。在他心目中,上司最大,这是最大的“溜”。<BR> 不过,在本节最后,我还想提醒诸位一句,拍马,拍马,顾名思义,要讲究一个“拍”<BR>字,要掌握好火候,千万不可变成“打马”。“打马御街前”是高官、附马的事,与咱无<BR>关,假殷勤拍马法固然不是不可用,但是万万不能表演过火。<BR> “流泪拍马术”给拍马者的教训是深刻的相当的:唐代贤相姚崇有位儿女亲眷成敬奇。<BR>此人十分有才干,文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作文章往往是一挥而就。他曾任大理寺正卿。有<BR>一次,姚崇生病在家休息,成敬奇到姚府探视,一见姚就显示出感伤万分的样子,一开口就<BR>潜然泪下。然后从怀中掏出几只活麻雀,这是他特为姚崇准备的放生除灾的祈灵物。成敬奇<BR>让姚崇一只一只拿在手上再放掉,自己在一旁念叨着“愿苍天保佑令公赶快痊愈吧”之类的<BR>祈祷语。姚崇顺着他的意思做了。成敬奇走后,姚崇对自己的子弟说,“这人的眼泪是从哪<BR>里来的?”从此不再信任此人。的确,拍马拍的要轻巧,要恰到好处。<BR> 嘘!到此为止,你千万要小心的运用此道! <STRONG><FONT color=#cc33cc>6.拍马圣经:献给被拍者的一朵鲜花<BR></FONT></STRONG> 拍马者辛苦,被拍者倒霉。这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规律。不要看被拍者曾有过一时的快<BR>意,但在很多情况下,处于不利地位的往往就是他。“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讲的就<BR>是这种人。何以故?马是马,但是匹“瞎马”。<BR> 我们要告诉你的是,当你被拍的时候,千万要当心!<BR> 一则寓言故事已经在幼儿园里都学过了:“一只狐狸看到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他<BR>馋得直流口水。怎么才能得到这块肉呢?百思万想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设计。他对着乌鸦<BR>恭维道,‘哎呀!乌鸦大哥,您的歌唱得太好听了。可以说是大底下最美妙的声音。我真想<BR>再听听您的歌声啊!’乌鸦听了之后心里想,‘这狐狸一贯狡猾多端,不知今天又要打什么<BR>坏主意。以前好多同伴都上过他的当,我可要注意点!’想到这里,乌鸦警惕地对狐狸摇了<BR>摇头,表示不予理睬。但是狐狸并不甘心,于是他又摇唇鼓舌道,‘乌鸦大哥,您是十里八<BR>里无人不晓的歌唱家,今天在这里能听到您那美妙的歌喉是我一生的荣幸,请您可一定要赏<BR>光啊!’乌鸦被狐狸的甜嘴给吹得飘飘然起来,接着就张开他的乌鸦嘴‘喳喳’起来。还未<BR>等他发第二个音符,他嘴里的那块肉就已经掉下来了。这时狐狸叼起肉就跑,那还有功夫听<BR>他唱什么鸟歌呢?”从这则寓言故事里或许我们能体味到一些故事之外的东西。<BR> 其实生活中的拍马情形无不浸透着这种味道。您的一生快意,很可能就是终身的遗憾。<BR>古今中外被拍倒的上司并不乏其人。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二丑艺术》中曾经讽刺过“二<BR>丑”说:当着他主子的面,他满脸堆笑,说不完的好话,都是主子的优点;可一转身,他就<BR>会对着观众说,“看吧,他要不倒霉才怪呢?”生活中的拍马者不一定想要他的主子倒霉,<BR>但是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至于上司犯不犯法、倒霉不倒霉,他是不关心的。以古代国君<BR>南唐李后主为例,对其重新认识是很有必要的。<BR> 过去,人们对李煜是这样评价的:一个治国无能的国君;一位才华横溢的雅士。而且,<BR>多把南唐亡国的原因归咎于“迷酒色”。在我看来,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如果说李煜治国<BR>无能的话,那么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过于听信了他周围的人对他诗词能力的肯定,而忘乎<BR>所以。<BR> 本来,治国与作文并不矛盾。而我们看到,李煜在这个问题上“马失前蹄”。只是由于<BR>他的诗词功夫甚好,才有了一批文人雅士相随,而且拍马附和之声不断,他在一片赞扬声中<BR>走向了一个悲剧的偏至。他甚至相信以诗词就可以治国。这就好象一些人认为的“什么什么<BR>一抓就灵”一样,过度相信了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要知道,“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BR>只是一个比喻,“文章乃兴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也不过是文人雅士将治国之理的诗意<BR>化、浪漫化。试想,在一群书生的重重包围下,整天吟文弄墨,光听浮夸的喝彩声,自然成<BR>不了大气。“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些诗句未尝不是他对当年自己好<BR>大喜功历史的一次深刻仟悔。然而,为时已晚,他终被宋太宗下毒害死,年仅42岁。陶醉<BR>于拍马的卧榻自然好景难长。这正如赵匡胤总结的那样:“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BR> 历史惊人的相似,这句话可是有些年头了。我们不必去考究是谁的发明,也不必担心是<BR>谁的版权。这里我们关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类的精神事件也是举不枚举的。最常见的一个<BR>例子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子,到了年近三十尚未出嫁。有好些人不是实事求是地好心劝她不<BR>要太挑三拣四,而是一味地奉承说:“没关系,像你这样的条件还不是随便挑,街上追你的<BR>保证一大群。”那一句是真,那一句是假,可谓扑朔迷离。飘飘然的结果成了一个老处女。<BR>这时候,被拍者最好能保持一种清醒的状态,别以为人家对你奉送的都是实话。<BR> 你在大街上买东西,千万小心!这时的商家是你的天敌。他或她会用最甜蜜的语言来迷<BR>惑你、麻醉你,直到你买下他或她的商品。一转身,你已经成了他们嘴里的“傻蛋”或“笨<BR>蛋”。“这件衣服你穿上可真得体:,因为你的身材好,所以穿上特靓。”这时他根本不管<BR>你是胖还是瘦,反正一个劲他说好。这种拍马效果并不差,你回到家后对着镜子一照,会体<BR>会的更深。<BR> 说假话的拍马令拍马者哭笑不得。我在下乡回城的那一年,县长是一个“大老粗”。他<BR>在传达粉碎“四人帮”的文件时有这么一句话:“想当年,我们的中央领导同志就已经看出<BR>江青的破绽了。”但是由于他不知道“绽”字怎么念,一下念成了“破脏”。顿时,全场一<BR>片笑声。他回头问他的秘书大家笑什么,而他的秘书为了拍他的马屁,就矢口否认有念错的<BR>地方。按理说,秘书给他指出来后在下一次报告中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位,可结果与之背道<BR>而驰。换了一个地方作报告,又是一阵笑声,他担心错了又问秘书,但由于第一次未能指出<BR>来,这一次更不敢纠正,以至于让这位县长丢了一圈人。县长在一个人面前保住了面子,而<BR>在大家面前失足了面子。<BR> 有一次我参见县里的运动会,因体委主任是一个外行“冒号”,所以他的讲话除了引起<BR>大家发笑以外,没有丝毫的“幽默感”——我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幽默。他一见到跑一百米<BR>第一名的运动员就间:“小伙子!跑了多少秒?”运动员答道:“12秒。”我们的体委主<BR>任很是带劲地称赞说:“不错,下次争取跑到二十秒!”在场的人一片掌声,我则发出忍俊<BR>不禁的笑声。这掌声我不明白从何谈起?难道他周围的人都是这个水平,众人的“随嘻”难<BR>逃“逢迎拍马”之嫌。而被拍者又得到什么好处了呢?历史与现实的绝妙讽刺尽在其中!<BR> 另外,我们最后要强调的是,当局者要谨防“假殷勤的拍马”者。这类人的言行最可<BR>怕,吴烈祖扬渥时,权臣徐温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这都是他假殷勤拍马换来的“歪果”。<BR>早在烈祖未即位时,地位低微的徐温就不失时机地巴结烈祖。他曾在一次关键时刻对烈祖<BR>说:“太祖(扬渥的父亲)生病卧床,而把你这个亲生儿子派出去,这里面必定有*臣作<BR>祟,以后招会你,如果见不到我的属下和太祖亲笔令,千万小心,不要从命。”这番话深深<BR>感动了烈祖。烈祖当朝时遂重用徐温。令徐温未料及的是后来居然为自己最信任的人所杀。<BR>拍马亦有真假,野心家的马屁无异于裹着糖衣的毒药。<BR> 面对形形色色的拍马族,我们不可不保持清醒的头脑啊! <STRONG><FONT color=#cc33cc>7.拍马智商:绝处逢生化险为夷<BR></FONT></STRONG>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尴尬的局面。而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拍马老手来说,他<BR>常常能转危为安,把僵死的局势给激活。<BR>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拍马者在匆忙中“站错了队”,差点要了命。好在他会今天盛<BR>行的“脑筋急转弯”,否则子弹费都要他自己掏了。那时他整天喊着“打倒某某某,保卫某<BR>某某”的口号,俨然一副“革命”的形象。谁知有一天在慌乱中竟然喊颠倒了。真是“智者<BR>千虑,必有一失”,拍马拍得昏了头。然而,“智者”毕竟是“智者”,人家集中生智,当<BR>喊到“打倒XX”时,忽然加了个“XX的敌人”,于是,他很快就从革命小将的敌人变成了<BR>“同志”。<BR> 南唐皇帝李煜的父亲因一文人写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甚是不悦,于是发难道:<BR>“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那位文人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者”。他的回答<BR>一下“拍”掉了满身说不清的污垢:“不如君之小楼吹彻玉竹寒也。”因为李氏也是著名的<BR>词人、所以听罢甚为高兴,免了即将发生的杀身之祸。<BR> 历史上的拍马智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贪官田秀栗生平曾以三招化险为夷的故事至今广<BR>为流传。田秀栗祖籍陕西人,捐资买了个知县的位置。他在成都任职期间,丁文诚出任四川<BR>巡抚。当他得知田秀栗的贪婪劣迹后,准备予以处置。田秀栗知道后十分恐慌。于是挖空心<BR>思讨好上司。<BR> 当他得知巡抚大人祖籍山东、讲究官衙气派后,就急忙派人赶修督署,耗资数万,面貌<BR>一新。丁文诚一见,果然满心欢喜。这是第一招。虽说这一招未能完全抹去自己的污点,但<BR>是却给自己留下了一条“缓刑”的后路。接着,田秀栗特为巡抚大人雇了两位女仆,供其驱<BR>使。他私下同女仆讲好条件,每年给她们百两银子,随时禀告巡抚的一举一动。有了两头<BR>“电报驴”,田秀栗如鱼得水。巡抚大人也是乐悠悠的,哪里还会急着查办自己挠痒痒的<BR>“肉刷子”。不久田秀栗从自己的雇佣的“电报驴”那里得知巡抚大人在山东时欠了别人三<BR>千两银子一时拿不出来,田秀栗则以“马上就办”的速度将丁文诚的账给还上了。三招过<BR>后,田秀栗的“乌纱帽”又和以前一样的稳了。<BR> 对于一般的拍马者来说,拍马是为了骑马。这类人即使拍马成功、平步青云,也不一定<BR>说明他特有能力、智商超人。说的明白些,好多*拍马走上阶梯的马屁精都是些非常平庸的<BR>无能之辈。然而,对这类在关键时刻保住屁股不挨打、死里逃生的智者,我们就有必要另眼<BR>相看了。谁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陷入困境,所以说在这方面有意<BR>识地培养起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倒不失为一“种具有“实际效益”的人生选择。<BR> “女附马”无疑是死罪一条,然而她却能绝处逢生。这充分说明“马”字的社会功能有<BR>着非凡的运筹能力。智者的拍马是一个自御的护身符,也许其中不乏低劣的勾当,但是智慧<BR>的火花是不能忽略的。这种人最大的特点是见风使舵、八面玲成、左右逢源、炉火纯青,真<BR>乃“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他们除了能够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外,在平时的生活<BR>中也有他人不可取代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的“明哲保身”上。其实,在你身边就<BR>有这类拍马者。在此,你不妨回想一下,你的周围是否有?对领导,他从来不发表评论,对<BR>领导的意见历来表示赞同、拥护;要是下属和领导发生了冲突,那他一定会站在领导一边据<BR>理力争。他若是表扬你,总是带有点夸张的色彩。<BR> 俗语说的内容往往并不俗。比如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用在我们讲授拍马的讲义<BR>中也颇为得体。上面我们谈了智者的拍马经历,这是正面的论述。换一个角度,从反面来看<BR>一看因为缺乏拍马之智者的不幸遭遇,或许更能引起我们对这样一问题的重视。翻开中国历<BR>史,文人造难的事件几乎不绝于耳。文人并非无才,关键是他的“愚忠”误了终身大事,我<BR>们能说这些文人元智吗?当然不能,然而他们办出的事却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索空间。西<BR>汉的司马迁遭受腐刑以及宋朝苏轼屡屡被贬就是绝好的个案。<BR> 大家知道,拍马与“直”无缘。在很多情况下,拍马者应该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来<BR>防身。司马迁的人生遭遇给我们的命题找到了一个答案。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将军李广<BR>率骑兵三万,出击匈奴右贤王,又令李广的孙子李陵率五千步兵抗拒单于的八万骑兵。两军<BR>交战后,李广失利大败,因他是李夫人的哥哥而没有间罪。李陵在双方力量悬殊较大的情况<BR>下奋力拼搏,兵死过半,且战且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招降。汉武帝得知后十分愤慨,朝中<BR>文武百官对李陵的招降也是义愤填膺。<BR> 这时,汉武帝问太史公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和李陵素来无往,只是凭借一位知<BR>识分子的正直正面回答了皇上的询问:“陵事亲孝,对士信,常奋不顾身赴国难,这是他一<BR>贯的表现,有国士之风。如今不幸失败,那些拥妻抱子的官员只责备其短,实使人痛心。李<BR>陵率领步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抗击数万强敌,却能重创匈奴,实在难得。李陵转战<BR>千里,箭尽路绝,战士张空弓冒白刃,用拳头与强敌进行肉搏。李陵得到部下如此出力,虽<BR>古代名将亦不能超过。他虽然失败了,但是其重创敌人的业绩也足以激励天下。我以为李陵<BR>不死,可能是想立功以赎罪。”不就是因为司马迁没有顺着皇上的意思往下说吗?结果太史<BR>公面临着这样两种选择:一是交纳五十万罚金可以免死罪;二是接受腐刑。对一位文人来<BR>说,既然不可能选择前者,为了完成家父的嘱托,只有接受后一个奇耻大辱了。<BR> 不错,司马迁在《服任安书》中是说过这样的话:“人固有一死,但死有重于泰山,或<BR>轻于鸿毛。”但是像司马迁的这类“死”未免太可惜了。假如他再委婉一点,或许就不会留<BR>下这样的后遗症。司马迁后来对此后悔不已。他曾这样写道:“我能写成此书,将藏之名<BR>山,通过适当人使传给后世。这样,就可以补偿我以前所受的耻辱。”洗刷耻辱,毕竟是要<BR>费点迂回周折的,早知如此,当初的出语要能在“马”字上下点功夫该多好啊!历史就是这<BR>样造成了无穷的遗憾。司马迁如此,苏轼也不例外。<BR> 是的,正如歌中唱的那样:“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BR> “乌台诗案”是众人都了解的历史事件。苏拭的人生际遇在较为开明的宋朝也好不到那<BR>里去。事在人为,其中的奥秒就在这里。“人为”,这里的学问大着呐!人们尽说(尤其是<BR>知识分子)“宋代是知识分子的乐园”。但是要知道,乐园也不是谁都能进的。失乐园事<BR>小,惨遭不幸可就事大了。《宋史·苏轼传》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苏拭从老家到京应试,<BR>就以才华震惊朝野。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之后,拍案叫绝。宋仁宗每读其文,也都赞赏说:<BR>“奇才!奇才!”然而,就是这个奇才,因为深得几代皇上的赏识,说话不慎,出笔不谨,<BR>才有了“乌台诗案”的发生。从高高在上的文人雅士到一介平民,苏轼的生活一落千丈,他<BR>曾上书“自言饥寒”,不是夸张,尽是实情。<BR> 当了一段“东坡居士”之后,司马光掌权,于是又逢“好雨”。苏轼上来后,尽管对司<BR>马光有感谢之意;但是他认为不对的事还是要提,于是自己“忘躯犯颜”、“直言敢谏”的<BR>性格不减当年。“独立不倚”的个性使他再度受贬。屡屡被贬的苏拭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他<BR>生在红尘而不食人间烟火。本来,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名门达官结识友好,但他却<BR>每每失利,节节败退。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怎样改朝换代,而自己始终稳坐钓鱼船的“不倒<BR>翁”比比皆是,而为什么到了文人那里就出故障呢?想来想去,还不是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BR>的生存之道的“修养”:拍马学。写到这里,笔者不由得常叹一声:千古风流人物啊,可惜<BR>了! <STRONG><FONT color=#cc33cc>8.拍马情商:好角事业平坦 憋脚处处为难<BR></FONT></STRONG> 记得《渴望》里有首歌中这样唱道:“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反正我在这里不想<BR>去作这个辩证。同时我又很相信外商的总结:“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升。”对极了!<BR>中外古今,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颠扑不破的真理!拿破仑平时很反感拍马奉承,但是<BR>一个摸清他脾气的士兵这样称赞他却得到了他的肯定:“将军,您最不喜欢听奉承的话,您<BR>真是正直英明的人啊!”拿破仑听后不但没有责备上,反而感到十分自豪。这是逻辑自身的<BR>悖论吗?看不出米!<BR> 上面已经说过,拍马的社会学意义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在某种意<BR>义上说,拍马学的润滑功能就好比汽车上的柴油,少了它,真是寸步难行。一个没有吃过苦<BR>头的人很难理解我的话,但是稍有经验的人都会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中国古代,一个<BR>人,尤其是有点才华的人,你要活生生地活在世上,那么无论如何你都要学会生存之道。翻<BR>阅历史,刘伶、“竹林七贤”……哪一个不是满腹经伦,哪个不是才华横溢,但是为何到头<BR>来还是要做“隐士”?不作隐士也可以,那你就要忍受社会的一切“俗”的东西,譬如“拍<BR>马”等社会存在。<BR> 水清无鱼,人清无友,太聪明、太认真了,就很难在中国生存。郑板桥的“难得糊涂”<BR>不知为多少文人用来作为书房中的自勉之语,不管今天有多少种歧义的解释方法,但是在<BR>“看破红尘”这一点上却是毋庸质疑的。上节提到的苏轼一生不得志,本性难移啊!到了晚<BR>年还是悟出了生活的辩证法。一句“但愿我儿愚且蠢”的俗诗已足以说明问题。看来,在红<BR>尘滚滚的人世问,来点拍马润滑剂还是需要的。<BR> “书呆子”是人们对读书人的称呼。为什么才高八斗的书生会戴上如此不雅的名称呢?<BR>这要从古代的书生说起。屈原、陶渊明、刘禹锡、苏拭、白居易……哪个不是因自视才高而<BR>失意的。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从来如此!<BR>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曾借狂人之口这样反间过:“从来如此便对吗?”当然,从来<BR>如此不一定都对,可当你讨论了几百年后,还是要面对这么一个老而又老的问题。自视才高<BR>的人肯定是这样一个德行:“不为五斗米折腰!”好!这是历代文人都都赞成的一个观点,<BR>放在纸上去谈兵当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若是真的轮到自己为“五斗米”考虑的时候,<BR>可能就没有如此神圣了。好了,吃饭要紧,别再清高了。<BR> 清高,一个与拍马无缘的名词。大凡清高的人一般都是读书人、也是与现实社会和不来<BR>的人。从古到今,我们发现,患清高症的人往往难成大事,他们多是处于理想的不现实,现<BR>实的不理想的两难处境中。想当年,如果袁世凯不拍慈禧太后的马屁,他哪里有日后的辉煌?<BR> 袁世凯并不如我们历史教科书上说得如此笨蛋无能。应该说,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能<BR>人。在他上台前,他想方设法已结慈禧太后。怎么办呢?“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多方<BR>打听老佛爷的心思和爱好。了如指掌之后,他进贡的法国玻璃八音盒、粉地金人磁盘等物品<BR>都颇受慈禧太后的喜爱。她经常在下人面前夸奖袁世凯会办事。<BR> 拍马的情商培养全在一个“顺”字。人的天性就是一个“顺毛驴”型的。在生活中,我<BR>们常常喜欢骂人为“顺毛驴”。其实,谁不是“顺毛驴”?只是有的纯种些,有的杂种些而<BR>已。<BR> 美国著名的关系学家卡耐基就是最大的拍马学理论家。他对人性的分析可谓人木三分,<BR>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必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隋炀帝对大臣宣称:“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BR>意见,对所谓敢言直谏的人,都自说其忠诚,但是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BR>定要听话。”这不光是独裁者的独裁本性,乃是整个人类的共同本性。隋炀帝喜爱人家吹捧<BR>他、拍他的马屁,下官也都会曲意奉承。隋朝的官员为了能提拨升级,大多厚着脸皮说假<BR>话,堪称“卖假求升”。这从反面告诉我们拍马者需要懂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道理。<BR> 古代的程师孟尝请于荆公说:“公文章命世,某幸与公同时,愿得公为墓志,庶传不<BR>朽:”公问:“先正何官?”程师孟回答说:“非也。某恐不得常倚左右,欲求以俟异<BR>日。”这位拍马的功夫可谓到了家,自己没死就去求荆公给些墓志铭以恭唯对方文章写得<BR>好。然而,该夫子还是以此得到了实惠,人家的关系处理得好,然如鱼得水。近代实业家盛<BR>宣怀的“电报”发迹历史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情节”。<BR> 一次,在李莲英的保荐下,醇王特地在宣武门门内的太平湖府邱接见了盛宣怀,向他垂<BR>询有关电报事宜。盛在以前和醇王并元交往,但是与其门客“张师爷”来往密切。从他那<BR>里,他了解到两个重要的情况:一是醇王与亲王不同,他不认为中国比西洋差;二是醇王虽<BR>然好武,但是并不认为自己的文彩差。“知彼”之后,盛宣怀从别人那里抄了一些醇王的诗<BR>稿来,念熟了好几首,以备用。胸有成竹之后,便有了高阳先生的以下描述:<BR> “那电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BR> “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BR>心’,如此而已。”<BR> 醇王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免另眼相看,便即间说:“你也读过兵书?”<BR> “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BR>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设想了。”<BR> 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是有血性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在那时候,自<BR>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BR> 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接着他又把电报描绘得神乎其神,醇王自然要把督办<BR>电报的事业交给他办。从盛宣怀成功的经验中我们至少可以作出这样几点点拔:首先必须摸<BR>清上司的喜好;其次是要赞颂上司引以为荣的事情;三是要切记,赞颂领导本身并非目的,<BR>把自己成功地推荐给上司才是根本的目的。盛宣怀略施拍马小计,就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BR>的。<BR> 拍马学上还有一个至理名言,叫“三思而后拍”。因为你在拍马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可<BR>能都是不止一人在场。如果你拍其中的一个人(要是领导就不用说了),其他人就会有连锁<BR>反应。俗话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范某因与领导关系没处好,在职称没评上的情况<BR>下;一气出走到深圳打工,年薪十万,好不令人羡慕。一位与他交好的老师在范某办手续时<BR>这样拍马说:“现在谁有本事谁不走,只有没本事的才蜗在这。”这句捧了一人、得罪了众<BR>人的拍马语言实在不值得提倡。<BR> 说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故事家》中描写的一个幽默故事:一个人在家里请客,<BR>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只来了三个人。于是,他着急地埋怨道,“又不是没告诉诸位早点来。<BR>该来的不来。”这三位中有一人起身便走,他又加上一句,“不该走的走了。”其中有一人<BR>想,那我们就是该走的了,于是又“撵”走了一位。最后那位本来想耐着性子等一会儿。不<BR>料我们的主人转身对唯一的客人说,“我又没说他。!”嘿!真够绝的,这三位全部被撵走<BR>了。原来,最后走的那位在犯嘀咕……不是说他,那肯定是我了。<BR> 情商让我们活得愉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让别人活得愉快,自己才能活得愉快。<BR>否则,自己会处处受阻,上面我们曾提及过“倒拍马”的思想。事实上这类例子在中国古代<BR>并不少见,三国时期尤为明显。刘备与孔明的“犹鱼之有水”的关系已经为世人所熟悉。刘<BR>备“三顾茅庐”的“礼贤下士”让诸葛孔明深为感动,于是才有了日后的“鞠躬尽瘁,死而<BR>后己”。<BR> 吴国孙权与周瑜的情义也是这么一种感情关系。正因为周瑜和孙权的关系是“内结骨肉<BR>之恩”、“祸福共之”,所以才有吴国独霸一方的“三国鼎立”之格局。周瑜后来不幸病<BR>死,孙权痛哭流涕:“公谨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我有谁可依赖!”孙权称帝后,还念念<BR>不忘周瑜的功勋,他曾说:“没有周公谨,我今天哪能称帝啊!”<BR> 在现实社会中,拍马学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有“男男女<BR>女,朋朋友友”。关于“君臣”,我们已经谈的不少,下面我们用一定的篇幅探讨一下“父<BR>子”以及“男女”的关系问题。我们老家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儿孙满堂一个样,看谁嘴上<BR>粘了糖。”言下之意,人总是疼爱会说的。过去,儿孙在家庭中争宠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作<BR>者人的最喜爱谁呢?有的父母偏心就偏在谁的“精神贿赂”高。比如说,多表达一些想家的<BR>思想啊!多带一些父母大人的照片啊!<BR> 我们家过去是一个大家族。到我出生的时候,我们已经姊妹七、八个了。我的母亲一看<BR>到我们被父亲打了,就会唱她的顺口溜:“大的疼,小的娇,中间尽是受气包。”因为我是<BR>排在中间的“零余者”。<BR> 到了长大以后,这种情况就有了改变,母亲最疼爱的是我,这倒不是我刻意在兄弟姊妹<BR>们面前故意耍个邀宠的心眼。而是由于我自小就没离开过家,一出门就要流泪。记得那年我<BR>第一次出远门到千里之外的江南去读书,我和母亲抱头痛哭。而后我又不断地写信给家里,<BR>诉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乡,想念父母。母亲逢人便说我最孝顺,*得住。而我的哥哥姐姐们从<BR>来没有像我这样缠绵过,母亲老说他们是“白眼狼”,“娶了媳妇便忘了娘”。恋家本来是<BR>人世间本能的一种生活情感,母亲把它看得那么重要,真是不可思议。但是从中我却受益匪<BR>浅,而且进一步悟出了人生的道理来。<BR> 直到现在,父母他们还是十分偏爱我,平时会多塞一些钱给我们这个小家庭,而且对孙<BR>子也是倍加喜欢。这在兄弟姊妹们都看在眼里,但是谁都不提及此事。后来有了嫂子、弟媳<BR>以后,我的外号就出来了:“马屁精”。我甚至还听说了这样的闲话。弟媳妇对着我弟弟直<BR>吆呵:“看看人家老三混的,你这张嘴难道不是一个爹娘给的。”于是我的弟弟就把这话给<BR>原封不动地送上父母的耳朵边。不难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一句活能使人笑,同样的一句话<BR>也能使人跳。母亲果然大发雷庭。弟弟一家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在父母面前更为尴尬。<BR> 拍马学在男女关系中间讲究的是一个“悄”字。这个“悄”又有巧、妙、呢。只有有了<BR>这样的素质,才有“清”事可言。众所周知,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已经是千年<BR>的绝唱。对前者,人们多欣赏其对李隆基与杨贵妃爱情的描绘如位如诉;对后者,人们都为<BR>他那“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而叫绝。<BR> 可又有谁知道,就是这位写下了“商人重钱轻别高”的高雅之士,在伟大的同时还有着<BR>不伟大的一面。那是白居易七十之年的当口,“既老,又病风”,此时家中尚有二十来岁的<BR>家*樊素为之提供性服务。此刻,老翁已经无力享受樊素的青春妙龄,但他仍留其于家中。<BR>而且,自老先生还专此作了一首《不能忘情吟》作为纪念,足见其风骚的个性。这不由得让<BR>人想起他在“秋风瑟瑟夜送客”那个晚上的逸事:“添酒回灯重开宴,举酒欲饮无管弦”。<BR>想想看,和一个朋友饮酒还要找一个小姐作陪,不然就喝不下去。这是一种什么情调?用今<BR>天的话来说就是“三陪”。找“三陪女”作乐,在今天可是属于“黄”的范畴。<BR> 如此说来,老白的诗还有什么情调?关于白居易的《不能忘情吟》,在他五十四岁时任<BR>苏州刺史时就有记载:“一抛学士笔,三佩使君符。未唤银青缓,唯添雪白须。公门衙退<BR>掩,*席客来铺。履臼从相近,呕吟任所须。金嘶衔五马,钢带舞双妹。不得当年有,犹胜<BR>到老无。合声歌汉月,齐手拍吴俞欠。今夜还先醉,应须红袖扶。”<BR> 这首《对酒饮》意在抒发对仕途的不满,青春年壮时没有。而到了半百才有*乐。但是<BR>有总胜于无。其中所写的以乐舞待客,听凭客人调戏,也都真实可信。要知道,在古时家庭<BR>里的奴隶分为好几等,家*是最为*下的一等。家*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其服务以技艺服<BR>务即歌舞之类为主,当然也逃脱不了性服务,但并不以这为主;二是家*还可作为待客的工<BR>具,宴客时以歌舞娱宾,乃至奉主人之命提供性服务,不算门风之耻。家*和二房、通房丫<BR>头是有区别的。这些家*,十二三岁,最多十五六岁时买来,并不会什么歌舞,主人家得费<BR>一番功夫教习。于是这里就有一个矛盾,恰如白居易所说:“莫养瘦狗马,莫教小*<BR>女;……马肥快行走,*长能歌舞;三年五载间,已闻换一主。借问新旧主,谁乐谁辛<BR>苦?”那意思是说,买来现教,虽然年轻,毕竟费功夫,不入买人家调教好的现成,尽管年<BR>纪大一些。这里,我倒有一点怀疑,是不是年青的少女价钱要高得多,而白居易只能如此<BR>呢?因为下面的感叹令我们作此判断:“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BR>听,未教成时已白头。”。还有令其更为感慨的呢:“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BR>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这首名叫《感故张仆射诸*》的诗露骨得厉害,简直<BR>有点不把那些家*替他殉葬誓不罢休的味道。这一面反映了自居易生活的放荡,但是另一方<BR>面又反映了诗人的多情。<BR> 这在今天看来实在与老白的身份不符,甚至带有点不可思议的成分,但是还个角度就大<BR>不一样了。试想,在封建时代,从人道主义出发,如果白居易真的不要这位小女了,那她岂<BR>不更为可怜?若是从这个小女的角度看,她要想方设法跟紧老白才是。就此而言,从何抓起<BR>呢?这就用上了我们上面所说的巧、妙、呢的方法。一步来说,男人总是喜欢有姿色的妙龄<BR>女子,如果是文人,那女人除了俏丽、妙龄以外,最好是有点才气。<BR> 白居易不愿买一个需要再教育的女性的原因就在这里。当今为何好多女孩要边三陪,边<BR>上自学考试,还不是因为客家嫌其素质太低,缺乏情调,看来,男女关系如果没有以上我们<BR>所说的“三点式”作基础,同样也会成为“事业成功”的“乌托邦”。<BR> 相传在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放翁游四川。回来时携带了一个*女,并另找一间房子安<BR>置了她,每隔几天就去看一次。有一段时间,陆放翁因为自己身体欠佳就疏散没去,那*女<BR>就开始多虑起来。不过,她也明知硬去“热粘皮”也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她巧用自己的绝活<BR>激活了陆放翁的春情。<BR> 她看过陆放翁的自我开脱词后,就紧步其韵写了一首很有趣的词:“说盟说誓,说情说<BR>意,动便春愁满纸。多应念得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的?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BR>悴。相思已是曾闲,又哪得工夫咒你。”该*女既漂亮、俏丽又颇具文彩、幽默感,不能不<BR>令陆放翁心花怒放,凡此种种,都是用的一个功夫:逢迎之功。<BR> 以上两则男女“情事”乍看起来好象与拍马无关,其实这里是“拍”到了“无形”的地<BR>步,真乃“此处无拍胜有拍”。<BR> 拍马情商是一个说不充、道不尽的话题。写到这里,笔者还是要压抑地长叹一声:拍马<BR>情商,怎一个“情”字了得? <STRONG><FONT color=#cc33cc>9.拍马基因:亦真亦幻难取舍<BR></FONT></STRONG> 拍马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细说起来,它是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专题。这里,我们<BR>就从理论上作一些探讨。只是在进入这一话题之前我们要作些说明的是,不要以为我们的基<BR>因分析就是那么准确的。事实上,我这里只能是挂一漏万,如果有疏忽,也请诸位予以原<BR>谅,在这里我要先拍一拍诸位的马屁了。<BR> 首先,我们以为拍马的历史生成人性的弱点:懦弱。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懦弱又是与欲<BR>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拍马产生之前,两者缺一不可。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生命中不<BR>能承受之轻》中描写了一个乡下小镇的年轻姑娘特丽莎,她年青、漂亮,渴望过上体面的生<BR>活。于是,她带着这种欲望主动选择了一个四十岁的医生并嫁给他。在七年的婚后生活里,<BR>她忽然发现自己的一切美好追求都化作了依赖而他又不忠于她时,她突然感到了自己无法抗<BR>拒的软弱:“一个从自觉软弱后,决定宁可屈从而不再坚挺,就是被这种软弱醉倒了,甚至<BR>会希望变得更加软弱,希望在大庭广众中倒下,希望倒下去,再倒下去。”软弱者永远是一<BR>个模仿者。他们矫揉造作,照葫芦画瓢。弱者是生活中的人格失败者。人格失败是生活中的<BR>一个大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成了我们的羁绊。<BR> 人们厌恶和恐惧失败是有原因的。由于失败常常与失去生存基础作为代价,因此它的威<BR>慑力足以使人远离自由和一切美好正义的东西。当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对这一问题有深刻<BR>的见解:“崩溃和失败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在失败中,在失败中,生命的实在并未实在;正<BR>相反,在失败中人才完全彻底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实在。没有超越就不存在悲剧。甚至在与神<BR>和命运对抗的绝望的战斗中,对死亡的挑战也是一个超越的行为;这一种超越行为是向人的<BR>特有本质的迈进,人是在面对毁灭时才认识到他自己的本质的。”当然,并非所有的弱秆部<BR>是拍马者,但是所有的拍马这必定是弱者,哪怕是暂时的。<BR> 假如说刚毅是强者性格的话,那么软弱就是弱者的基本性格。唯命是从,恐惧、畏缩、<BR>妥协,这一切都与软弱紧密相连。虚弱的自我昏迷的结果便是拍马。人是软弱的了,既然已<BR>经无力,这时候就会让外在的对象来支配自己。为外在的事物所决定,人就变成了奴隶。<BR> 其次,我们说拍马这个第二个基因是虚荣所致。虚荣是拍马这个基本性格。一个人最大<BR>的缺点是自私、肤浅、虚荣。由于总是想把生活理想化,喜欢奉承别人,也喜欢别人奉承自<BR>己,天长日久,就有了拍马的实际行动。虚荣心是一个拍马者的降低了人的标准的东西,显<BR>示了他缺乏人格精神力量的一面。这种人不是把有辉煌价值的生活本身作为自己追求的目<BR>标,而是把光荣作为目标,这无疑是虚荣滋生的最适应的土壤。虚荣者的表现兴趣起源于他<BR>日常生活中的无表现。这种精神瘫痪的状况是由其媚骨造成的——他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投资<BR>于依附上,把人的生活同那些假品德与假德行装饰起来以炫耀自我。因此我们说,追求伟大<BR>事业的人得到了光荣,而追求依附媚上的人则得到了虚荣。虚荣带给他的是深陷于拍马的泥<BR>泞中。<BR> 媚上的人没有一个是非标准。他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君子,其实是一不折不扣的赝品。先<BR>哲孟老夫子将其称为“乡愿”。这样的馅媚者过度依赖别人,善于迎合。他如同一根草一<BR>样,浑身没有骨气,不知自重,卑躬屈膝,轻浮得左右摇摆。宋代哲学家朱吾曾这样形容<BR>说:“乡愿是个无骨肋的人,东倒西擂,东边去取奉人,西边去周全人,看人眉头眼尾,周<BR>遮掩蔽,唯恐伤了人。”如果这种人进一步发展,他就会变成一个人云亦云的“应声虫”。<BR>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古今笑史》中有一个典故:据说古时候有一士人杨某,在中年时<BR>得了一种怪病,每当他出言与人应答时,腹中就有虫声效仿他。几年过去了,虫声越来越<BR>大。有一个道士发现了他的怪病,告诉他说:“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并告诉<BR>他一个办法,让他大声地读《本草》,一旦遇到腹中应声虫效仿时,就这样办。不知这位杨<BR>先生是让遮盖应声虫闹烦了,还是太喜欢自己的妻子,他马上照办了。当他读到“雷丸”<BR>时,应声虫就不敢应了。<BR> 后来他在长汀遮盖地方也遇到一个乞丐有如此怪病,而且还在大庭广众之中表演。他上<BR>前告诉他怎样医治,不料那乞丐却说:“某贫无他技,所求衣食于人者,唯借此耳。”不知<BR>真有应声虫,还是哲人编笑话警示后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冯梦龙的话是有现实性的。与<BR>“应声虫”可以媲美的一种昆虫是“跟屁虫”。他的拍马行为就是为了从别人那里讨得一点<BR>残羹冷炙。“跟屁”化作了这些人求得生存的方式。<BR> 这种人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成了“势利眼”。<BR> 宋代人写的《谐史》中记载了这样一段事:“殿中丞丘浚在杭州渴释,珊见之殊骄。顷<BR>之,有州将子弟来谒,珊阶接之甚恭。丘不能平,伺子弟退,乃问珊曰:‘和尚接浚甚骄,<BR>而接州将子弟乃恭耶?’珊曰:‘接是不接,不接是接。’浚勃然起,杖珊数下,曰:‘和<BR>尚莫怪,打是不打,不打是打。’“看来打得好,打得妙!把一个势利和尚加以惩办,真有<BR>点“可口可乐”的滋味。“势利眼”发展到今天,似乎和古代的并没有什么两样。<BR> 这种势利眼具有较强的拍马能力。他们这种能力在社会上就是一种生成力——社交公关<BR>能力。他的能力说不定在某一天就给他带来好运,使他达到较高的位置。这正如法国著名作<BR>家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拍马从来不出自伟大的心灵,而是小人的伎俩,他们卑躬屈膝,<BR>把自己尽量地缩小,以便钻进他们趋附的人物的生活核心。而且拍马谄媚背后有利害关<BR>系。”他们拍马的目的就是希望某一天登上一个较高的台阶。因为一个地位高的人可能占有<BR>更多的社交机会,与地位较低的同伴相比较,更容易得到同伴的追求与荣耀。势利眼所追求<BR>的正是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境遇。在别人的眼中,他正乃“往上爬”的屁精。<BR> “势利眼”往往处于与他人的紧张关系中,而且会经常受到人们的嘲讽、揭短、尴尬之<BR>中。在一般人看来,他们最不自尊。其实,他们是为了将来的自尊才这样摇尾乞怜的。世界<BR>上的事有时总是这样阴差阳错:以为有自尊的人恰恰没有自尊,认为别人缺乏自尊的人永远<BR>找不到自尊。面对我们的拍马“英雄”,你又怎能用一个“错”字了得?<BR> 就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而言,其拍马产生的历史基因要比外国土壤肥沃得多。由于中国<BR>封建社会的时间与实践长达两千多年之久,所以它的专制性也比西方国家强。假如我们以先<BR>秦时期的人格理想为参照体系的话,秦汉以后的两千年,士大夫的精神境界每况愈下。君主<BR>利禄的诱惑使知识分子以名利劝天下,完全沦为御用工具,道义精神也日趋沉落。知识分子<BR>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老百姓乎?<BR> 如果我们要对中国文人心态作一番细致地考查的话,我们会发现:道义精神的沉沦,根<BR>本愿意还在于利义的南辕北辙。汉代的刘向就在《说苑·指武》中说:“道非权不立,非势<BR>不行,是道尊然后行。”本来是真理所革,人心所向,应该有其自在自为的价值。但是在现<BR>实社会中,它有赖于权势的支持。譬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言曰:“安得广厦千<BR>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也有:“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之类。<BR>其“穷年忧黎元”的兼济情怀固然值得赞赏,但是要知道这种“秀才”的意气只能是于世无<BR>补的一厢情愿,有鉴于此,历史有志之士,元不以脐身仕途作为自我施展人生抱负的阶梯。<BR>的确,他们为了追求自己崇高的理想而努力往上爬。战国时期的士人可以凭借自己的一技之<BR>长说动人主,平步青云。<BR> 但是汉代以后的文人就失去了这种可能。他们必须请托名流为之举荐,然后才有可能爬<BR>上去。多了一道程序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在举荐者那里,你的能力怎么样就不是你<BR>说的那样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面的话我就不说了,你一定知道一般性的<BR>结果到底是怎样的了。不言而喻,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拍马逢迎,吹牛阿谀者举不枚举。<BR>违心说话,看眼色行事,种种不正之风就这样产生了。一开始做这种事,他们还可能脸红心<BR>跳,汗颜万端,也可能常常受到良心的谴责,时时会感到有伤人格尊严,然而他们很快就会<BR>说服自己适应这个环境:眼下所做的意气无非是在逢场做戏,以屈求伸。一点不假,拍马就<BR>是为了骑马。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与现实妥协。他坚信自己外圆而内方,出污泥<BR>而不染。<BR> 但是,有了第一次的沉沦,就难免有第二次的堕落。一次次地违心从俗,一次次地自我<BR>原谅,他们会渐渐失去不安的感觉,并且会为自己寻找到“成熟”的喜悦,为自己的成功而<BR>踌躇满志。这就是社会人常说的“小人得志”。久而久之,他感到有点累了,开始玩世不恭<BR>起来,原来的价值体系全部崩溃,生存的意义也开始模糊。于是,中间目标取代了终极目<BR>标,权力爵位成了价值所在。韩愈在《上考功崔虞部书》中说:<BR> 得一名,获一位,则弃其业而役役于当权者之门,故其事业功德,日以忘,月以削,老<BR>而益昏,死而遂亡。<BR> 中国士人阶层的精神状态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老百姓?<BR> 随着人格精神的丧失,接着就是社会责任的委弃。社会责任就是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它<BR>不是出于法律的规定,而是出于人心中的道德节律,它是一种自我担当的义务与使命。“先<BR>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丧失了,相反盗用虚名,窃取高位,贪污受贿,假<BR>公济私的能力越来越强。<BR> 害了社会,肥了自己,好一个拍马的功能!<BR> 中国拍马,不服不行啊!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TR>
<TD><B><FONT color=#cc33cc>10.成功进取:不必回避“拍马屁”</FONT></B><BR> 我们不用很留意就会发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总会产生对于同事中有人爱对老板或上<BR>司“拍马屁”的不满。而且,这种不满几乎不存在文化层次的障碍,总是充斥于形形色色的<BR>人群组合中,尤其充斥在职业空间中。<BR> 如果,我说这种不满并非因为有“马屁精”存在,而是不满者对于自己的某种缺陷的最<BR>可张扬的一块“遮羞布”,你会怎样想?<BR> 我有一位老同学,从军队转业以后做了一家公司的行政办公室一般办事员。我总是听他<BR>蝶蝶不休地对周围的同事爱向上司“拍马屁”抱怨个没完。不到一年,他被调离办公室,被<BR>安排做了清洁工。他大为恼火,说是遭遇了一群“小人”。他说他的“失败”就是不会“拍<BR>马屁”。<BR> 而我不久以后便得知,他在将近一年中不只没向上司就具体工作提出过一条可行的建<BR>议,而且在他负责的安全保卫工作中,多次放过他已经发现的有偷公物行为的员工。甚至,<BR>他接受这些人的“酬谢”,在一起喝酒时还散布某某爱“拍马屁”,对这种人要加点小心云<BR>云的议论。<BR> 总之,他确实极不受上司的垂青,不受信任。但这一切是被他自己的平庸、渎职造成<BR>的,他没因此被炒就鱼就算幸运<BR> 我后来和他谈起这些,他极不以为然。他认为上级和下级、老板和员工之间的隔阂是无<BR>经地义的,招屁股坐到老板或上司一边,不给自己的弟克们网开一面才是人格的大缺陷。<BR> 在职业范围内,财富、权力、地位及其职业责任是不可能平均,甚至说是不可能平等<BR>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突出了因为产权、能力工作效益一直到利益分配方面的区别而形<BR>成的不平等。<BR> 不少人不是不承认这种不平等,而是不能平衡自己因此产生的心理上的失落。就像我的<BR>这个老同学一样,他对这种不平等不满,他又不能够去改变这种不平等,最可平衡心理失落<BR>的“法宝”,就是为这不平等的双方涂抹上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色彩。站在不平等的一方把对<BR>方说成不道德的对象,这是最能轻易获胜的“精神战胜法”。然而,这也是最庸俗的职业态<BR>度。<BR> 我的一个朋友从旅游干部管理学院毕业应聘去了珠海。也是不到一年,他跑了回来。他<BR>愤愤说因为不会“拍马屁”,被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湖南打工仔排挤,夺了他在一家四星级<BR>饭店的预订部经理的位置,老板打发他去做客房部的领班,结果他愤然辞职,打道回府。他<BR>不屑他说:“那个湖南似尸会什么呀?不就会瞧着老板的眼色行事吗。”<BR> 当我和他深谈以后知道,那个湖南讶于是从做“门童”一步步做到预订部经理的,他确<BR>实是“瞧着老板的眼色行事”,每一件工作都做得滴水不漏,颇合老板的心意。当这个湖南<BR>讶子做到了预订部的领班以后,向老板列举了预订部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并提出了许多好<BR>的建议,水到渠成夺了经理的位置,由“门童”成为了理所当然的“白领”。<BR> 有哪一个老板不愿多一些这样的员工呢?<BR> 当问及一位老板,员工中对他有没有宠用“马屁精”的议论。他淡然一笑说:“有,当<BR>然有。但是,我不会去理会。因为种种原因在个人收益上明显少于别人的人,工作能力明显<BR>低于别人的人,心理上会失去平衡。骂比他人收入高、能力强的人拍我的‘马屁’、他们把<BR>自己的缺陷反而打扮成人格的一种‘高尚’,是平衡心理失重的最好的最台算的办法。但<BR>是,他们忘了一点,我自私能够用自己的企业利益去交换‘马屁精’的讨好呢?我不会蠢到<BR>掏自己腰包里的钱去供养只会‘拍马屁’的无能之辈。我奖励,甚至重奖的是肯于为我做事<BR>的人,其中包括把有些员工中的真实情况向我据实反映的人。别人把这看成是‘拍马屁’,<BR>而我认为这是他对企业负责,对老板负责,这种表现叫做敬业!”<BR> 这番话很引人回味。<BR> 改革,拓展了每个人利用可能的渠道改变自己职业状态的空间。而参与,并且是取得<BR>“上边”认可和授权的参与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就不可回避“拍马屁”之<BR>嫌。因为,这种参与从职业身分的层说就必须使自己要从“治人”、“创业”的角度参与到<BR>管理层次中,否则,就不会改变自己的职业状态,也不可能开拓出自己如鱼得水的施展才干<BR>的职业空间。<BR> 有出息的从业者不可为回避自己被人说成“拍马屁”而有意疏远上司,而缩回自己参与<BR>“治人”的头角,而躲闪自己可以去依附的施展才能的职业舞台,而使自己也陷入职业状态<BR>的平庸。<BR> 对那种用骂人“拍马屁”来掩饰自己乎庸的同事,只有3个字——不理睬!</TD></TR></TABLE><BR> bucuo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