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5|回复: 2

[推荐]口语表达及演讲技巧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 11: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face=宋体>    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一岁开始就说话。有人认为这说话的问题、这口语的问题还有什么值得学<BR><BR>的吗?有什么值得讲的吗?我没有学过不也说话吗?我不是照常工作?有这种想法,不奇怪。但是<BR><BR>,当你知道了口语也要讲究的时候,当你知道学了与不学不一样的时候,当你听到了会说会讲,讲<BR><BR>的好与不好这些情况的时候,这个问题你就会找到自己的答案,我举一个例子,一篇稿子有这么一<BR><BR>段话:1998年的7月26日下午2点,长江第三次洪峰又来了,36米高的洪峰卷起足有两米高的巨浪冲<BR><BR>向单薄的泉州大堤……。如果按一般的语气念起来很平淡,运用气和口语技巧效果就不一样。再有<BR><BR>,我们有时听报告非常振奋,有时会纷纷欲睡,就是因为说话的人没有掌握说话的特点,没有掌握<BR><BR>好语言的技巧。因此有必要来学习口语的有关知识,口语的表达技巧,这样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BR><BR>生活中表达得更好、更理想、更有感染力、号召力、鼓舞力。?</FONT>
<><BR>      <FONT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宋体,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TRONG>一、口语的基本知识</STRONG><BR><BR><BR>     (一)口语的基本要素:<BR><BR>    <BR>     1、语音:包括语调、语气、音量、音长,如语气词“啊”我们赋予它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音<BR><BR>量、不同的音长、不同的语调,它所表达的就是不同的意思。<BR><BR><BR>     (二)口语表达基本要求<BR><BR><BR>     2、清晰。要人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东西,当然,有时要说得幽默一点,那或是生活的玩笑,或<BR><BR>是说相声,一般的情况一定要说得清晰,让人听得懂。?2、流畅。不要有口头禅,有的人作报告开<BR><BR>头喜欢用“这个、这个”,有的人喜欢每句后面用“啊、啊”,让人听起来很不是滋味。<BR><BR><BR>     3、响亮。说话是说给大家听的,除非是悄悄话,有隐私。一般说话要把音送到人家耳朵里,<BR><BR>让人听得清楚,所以要响亮。<BR><BR><BR>     4、口语化。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当我们写好一个书面的东西,不是读是说出去的时<BR><BR>候,就要口语化,比如:发言稿是要说给大家听而不是念给大家听,就要口语化;演讲稿要说给大<BR><BR>家听也要口语化。口语化有三个途径:(1)书面语中的单音节词在口语里都要变双音节词。比如,书<BR><BR>面语“此时”,口语表述就要用“这个时候”。(2)文言词变白话词。例如有这么一篇演讲稿:“教<BR><BR>育历来被视为一片未加污染的绿洲,”如果说出去就有两个地方要变动一下,“教育历来被人认为<BR><BR>是一片没有受到污染的绿洲,”显然第二句效果好些,这就是说,第一要把单音词变多音词,第二<BR><BR>要把文言变白话,有的书面语“良久”,口语就只能说“很久”。(3)书面语停顿靠标点,口语靠情<BR><BR>感的处理、靠语气的变化。把书面的停顿变成口语的停顿,书面的停顿靠标点符号,口语的停顿靠<BR><BR>词与词(组)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间歇的时间来表现,而且,远远多于书面语停顿的时间。<BR><BR>    <BR>     (三)口语表达特点<BR><BR>     1、同步性。即外部语言表达与内部语言思维是同步进行的,口语只是将思维外化了。<BR><BR>     2、简散性。即常使用的是一些短句、散句,有时可使用体态语都能表达,它的结构松散的。<BR><BR>     3、暂留性。我们讲话是通过声波传播的,而声波瞬间即逝,有心理学家作过一次测试:我们<BR><BR>听话的过场中能够精确留在记忆中的大概不超过7-8秒钟。既然是短暂的,怎么去评价一个人的口才<BR><BR>呢?是从整体上把握、从语流上把握。语速给我们的启示一,就是想好了再说,启示二,是说话速<BR><BR>度不可太快。一般的发言200字/每分钟,最快不能超过280字/分钟。每次发言(座谈会、讨论会)最<BR><BR>好不超过2分10秒,否则,被吸收的信息大大削弱。<BR><BR>     4、临场性:(1)时空是特定的,说话必须符合时间和空间并受其制约,比如,我今天来讲课,<BR><BR>我不是来演讲的、也不是来讲故事的,我要受到这时空的约束。(2)表达的对象是特定的,听众是特<BR><BR>定的。(3)现场的氛围是特定的。了解这点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由于是特定的,说出去的话想收<BR><BR>回来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想好了再说;第二,说话要受现场氛围的影响,要考虑“现场反映”,<BR><BR>要适时调整语言,这要求提高本身的素质。?5、综合性:(1)系统的综合,说话时,语言、声调、态<BR><BR>势语要综合考虑,如果语调没有变化,语言是枯燥的,如果没有加一点体态语,语言是不生动的,<BR><BR>系统的综合要求在说话是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来完成说话内容,且各部门、各系统要有整体感、<BR><BR>协调感。(2)调动的综合。口语表达有一个过程,就是从生活到思维,再由思维外化成口语,在这个<BR><BR>过程中,每个人所说的话,包含了这个人的生活体验、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听其言可了解这个人<BR><BR>。同样的稿件各人说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就是因为各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所以<BR><BR>要调动知识素养、要调动能力素养,要调动生活积累。(3)手段的综合。口语表达是传声的、有感情<BR><BR>的,同时手段是多样的。传声包括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长短;表情包括面目、眼神、手足。<BR><BR><BR>     (四)基本原则:<BR><BR><BR>     1、话由旨谴,2、话贵慎真,3、话因人异,看人的心理需要?,或是说话前预测一下人家会有<BR><BR>什么打算,4、话随境迁,“境”指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说话现场。<BR><BR><BR><BR>     <STRONG>二、口语表达技巧</STRONG><BR><BR><BR><BR>     (一)重音运用<BR><BR><BR>     生活中经常运用重音,重音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如,“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什么”,“大意”是<BR><BR>大概的意思,如果把“意”轻念,就是“粗心”的意思。所以,重音具有区别词意的作用,读重读<BR><BR>轻表达的意思不一样,重音可分为三种:1、语法重音。是按句子的语法规律重读的音,2、逻辑重<BR><BR>音。是根据演讲说话的内容和重点自己确定。3、感情重音。是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细微的心理来安排<BR><BR>。重音不一定重,有时放轻也起了强调的作用。重音有二种,一种是重重音,一种是轻重音。重音<BR><BR>怎样体现?一是加大音量,二是拖长音节,三是一字一顿,四是夸大调值(调值有一个五度表:一声<BR><BR>55,二声35,三声214,四声51)。<BR><BR><BR>     (二)停连掌握技巧<BR><BR><BR>      1、语法停顿。又叫自然停顿,一个词中间是不能停顿,如“新疆代表团长途跋涉来到北京<BR><BR>”,念成“新疆代表团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就把意思搞反了。从语法上说中心语与附加语往往<BR><BR>有一个小小的停顿,书面语用标点符号表示的地方要停顿,停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哪些地方该停呢<BR><BR>?停顿时间是:句号(包括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从结构上,是段落>层次><BR><BR>句子。<BR><BR>     2、逻辑停顿。是根据要强调的停顿,苏联研究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如果没有逻<BR><BR>辑的停顿的语言是文体不通的话,那么没有心理停顿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逻辑停顿是表达感情的<BR><BR>需要。?3、感情停顿。又叫心理停顿,逻辑停顿为理智服务,感情停顿为感情服务,表示一种微妙<BR><BR>和复杂的心理感受而作的停顿。?4、特殊停顿。为加强某种特殊效果或应付某种需要所作的停顿。<BR><BR>停顿的表现力:第一,可以变含糊为清晰,如:“最贵的一张(停)值一千元”,表示最贵的只有一<BR><BR>张,其它的不足一千元;第二,变平淡为突出;第三,变平直为起伏。如“大堤上的人/谁/都明白<BR><BR>”就有起伏:第四,变松散为整齐;有些排比句通过停顿变得很美,节奏很好,如写交通安全的一<BR><BR>篇演讲稿:“每天的太阳是您的,晚霞是您的,健康是您的,安全也是您的”,要声断,气不断,<BR><BR>情不断。要重复强调的是停顿不是中断,只是声音的消失,它绝对是气流与感情连起来的,有停就<BR><BR>有连,而且某种激烈、紧张的情况下需要连接。<BR><BR><BR>     连接的表现力。连接就是在书面上标有停顿的地方赶快连起来,不换气、不偷气,一气呵成,<BR><BR>连接的作用,第一,是渲染气氛,第二,增强气势,能表达激情推进内容;表现停连技巧有三:一<BR><BR>是气息要调解。比较大的停顿地方要换气,小的停顿要偷气(不明显的换气),另外要就气(一气呵成<BR><BR>);第二,接头要扣“环”。即两个内容相联的句子,第一句的节尾压低,第二句的起音也要低,这<BR><BR>样两个句子中的音位差就小,给人感觉环环相扣。第三,层次要“抱团”。句子的末尾音节不要往<BR><BR>下滑,每层的意思要有鲜明的起始感、整体感。<BR><BR><BR><BR>    (三)节奏变化技巧<BR><BR><BR><BR>     说话要有节奏,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起的时候起,这样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BR><BR>才形成了口语的乐感和乐耳动听,否则话语不感人,不动人,口语中有带规律性的变化,叫节奏,<BR><BR>有了这个变化语言才生动,否则是呆板的,有位意大利的音乐家,他上台不是唱歌,他把数字有节<BR><BR>奏的、有变化的从1数到100,结果倾倒了所有的观众,甚至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可见节奏在生<BR><BR>活中是多么重要。节奏与语速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语速只表示说话的快慢,节奏包括起伏、强<BR><BR>弱。<BR><BR><BR>    慢节奏: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处景物,表现一次行动的迟缓节奏宜慢;表现平稳,沉郁、失<BR><BR>望、悲哀情绪节奏宜慢。快节奏:表现情绪紧张、热烈、欢快、兴奋、慌乱、惊惧、愤怒、反抗、<BR><BR>驳斥、申辩时宜快节奏。<BR><BR><BR>     节奏调度的几个原则:1、感情原则。2、语境原则。根据语言的环境调整。3、内容原则。根<BR><BR>据内容调整。<BR><BR><BR>     节奏美体现方式:1、步韵。如:写文章时要体现节奏美,可用几个句子像散文诗那样压一下<BR><BR>韵;2、对应。包括运用对比句和对偶句;3、排比句。4、复沓。反复使用形式和意义相近的词、句<BR><BR>、段;5、层递。一层递一层;6、联珠和回环。联珠即把第一个句子末尾的词作第二个句子开头的<BR><BR>词,回环即是一个词反复运用,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四)语气的控制技巧<BR><BR><BR>     语气包含五个涵义:一是“式”指语法形式;二是“调”指语音的调,三是“理”指逻辑的推<BR><BR>理,四是“采”修辞的文采,五是“色”发声的气色,由这五个方面综合包括在一个“情”字,要<BR><BR>恰到好处表达感情必须要在这五个方面下工夫。<BR><BR><BR>     1、语气的感情色彩。是指语句内在的具体感情的积极运动的显露,它表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BR><BR>上。一般说,表达“爱”气徐声柔,表“憎恨”气足生硬,表“急”气短声促,表“喜”气满声高<BR><BR>,表“怒”气粗声重,表“悲”气沉声缓,表“惧”气提声滞,表“疑”气细声黏。?2、语调的基<BR><BR>本类型。一般分四类:平直调,上扬,曲折,下降。用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平<BR><BR>直调:多用于陈述、说明的语句。表述庄重、严肃、回忆、思索的情形,表现平静、闲适、忍耐、<BR><BR>犹豫等感情或心理。下降调:多用于感叹。有些陈述句,常表示祈求、命令、祝愿、感叹等方面内<BR><BR>容,表现坚决、自信、肯定、夸奖、悲痛、沉重等。上扬调:多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某些感叹<BR><BR>句、陈述句。适用于提问、称呼、鼓动、号召、训令等场合,表达激昂、亢奋、惊异、愤怒等情绪<BR><BR>。曲折调:多用于语意双关、言外之意、幽默含蓄、意外惊奇、有意夸张等地方,表示惊讶、怀疑<BR><BR>、嘲讽、轻蔑等心绪。在实际应用中四个语调不是孤立的,语调变化不以句子为单位体现,而表现<BR><BR>在语流中的千差万别的变化。<BR><BR><BR><BR>    <STRONG> 三、态势语技巧</STRONG><BR><BR><BR>    (一)态势语定义与内涵<BR><BR>    <BR>     语言除了有声语言表达外,还有辅助语言,就是态势语。态势语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BR><BR>的,有的人对它进行研究,说:有一条信息如果传播出去,所有的效果中间只有38%是有声的,7%是<BR><BR>语言(词),55%的信号是无声的,所以每个人,每天平均说的话只有10-11分时间,且平均每句话只<BR><BR>占2.5秒,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有声是低于30%的,60%的信号是通过无声的信息发出去的。这个对无<BR><BR>声信息的研究,给我们一个提示,除了要注重有声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注重无声语言的表达,就象<BR><BR>我们看见别人的表情常会说“我看见你就知道你要说什么”,这就是“别人”在用无声语言(态势语<BR><BR>)传播信息。所以,态势语言是通过人体器官的动作,或者某一个部分形态的变化来进行思想和情感<BR><BR>交流的一种方式。凡是通过手势、身姿、眼色和面部表情来进行信息传递、思想沟通、感情交流的<BR><BR>活动方式,统统称为体态表达或态势表达。?体态语内涵要记住:1、是一种最古老、最原始的交际<BR><BR>方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交际方式,是源远流长的,必不可少的;2、是对口头表达必要的补充和辅<BR><BR>助(除哑语外);3、所传递的所有信息受表达环境的制约。<BR><BR><BR>     (二)态势语功能<BR><BR><BR>     从个人来说:1、反映人的性格和心理;2、反映人的真实感受和内心需求;3、可以弥补有声<BR><BR>语言的不足。从日常交际来说:1、更形象的传递信息,表达思想;2、更有利的传达情感,反映情<BR><BR>绪,如:拍案叫绝、暴跳如雷、扪心自问、趾高气扬等,3、更有效的昭示心灵,加深理解;4、更<BR><BR>恰当的联络各种关系,使交际更得体。<BR><BR><BR><BR>    (三)态势语类型及操作<BR><BR> <BR>    1、手势。(1)手指语言:“大拇指”动作一般表夸奖、很好,但有时表高傲的情绪;“十指交<BR><BR>叉”一般表自信、敌对情绪、感兴趣;“抓指式”一般表控制全场之势;“背手”可给自己壮胆,<BR><BR>镇静,也表自信,但对有的人是种狂妄表现;“手啄式”表示不礼貌的动作,本身就有一种挑衅、<BR><BR>针对和强制性。以上都要看具体环境和当时面部表情。(2)手掌语言:“向上”表示诚恳、谦虚;<BR><BR>“向下”表提醒、命令;“紧握伸食指”带有一种镇压性;“搓掌”表期待,快搓表增加可信度,<BR><BR>慢搓表有疑虑;“手掌向前”表拒绝、回避;“手掌由内向外推”表安慰、把所有的问题概况起来<BR><BR>;“劈掌”表果断、决心。(3)手臂语言:“手臂交叉”表防御;“交叉握拳”表敌对;“交叉放掌<BR><BR>”表有点紧张并在努力控制情绪;“一手握另一只手上臂,另外一只手下垂”表缺乏自信。?<BR><BR><BR>     2、眼睛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嘴巴可以说话,眼睛不能说话,眼睛的奥妙,在于它是真<BR><BR>实的。可以编出一千句、一万句谎言,却不能遮挡眼睛的真实性。眼睛注视用得多的有三种:(1)凝<BR><BR></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宋体,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视。集中目光看对方,如果是公事,目光限制于前额到双眼,使人感觉你很诚恳认真;如果是社交<BR><BR>,就看双眼到嘴三角区;如果是关系非常亲密的朋友,就看双眼到胸。(2)环视。眼睛向前然后有目<BR><BR>的的扫一下,好处是使所有听你讲话的人都注意了你,不觉得你在和他(个人)交流,能较全面地了<BR><BR>解听众的心理反映。而且可根据你的环视随时调整说话的节奏、内容、语调,把握说话的主动权控<BR><BR>制住。(3)虚视。就是似视非视,演讲就需要这种虚与实的目光交替,“实”看某一部分人,“非<BR><BR>”看大家,演讲要作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BR><BR><BR>     3、表情语言。每个人都有面部表情,脸上的每个细胞、每个皱纹、每个神经都表达某种意愿<BR><BR>、某种感情、某种倾向。面部表情是最准确的、最微妙的人的“晴雨表”。人的面部表情贵在四个<BR><BR>字:自然,真挚。面部是思想的“荧光屏”,演讲的面部表情一般要带微笑。<BR></FONT></P>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 11: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size=5><STRONG>演讲的入题、破题、点题</STRONG> </FONT></STRONG></P>
<><STRONG><FONT size=5></FONT></STRONG> </P>
<><STRONG><FONT size=5></FONT></STRONG> </P>
<P>我们选定一个演讲题目之后,首先应当考虑的,便是这个题目如何进行结构?如何尽快将自己对题目<BR><BR>的兴趣引发出听众同样的兴趣?如何以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听众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何以<BR><BR>自己对题目的精深理解去启迪听众随着这思路一道共鸣和思索?这些,都关乎演讲的成败,也都同“解题<BR><BR>”的方式——人题。破题和点题紧密相关。“立文之道,唯字与义”,演讲也同样如此,抓住了与人、破、<BR><BR>点题相关的“字与义”,也就抓住了解题的“牛鼻子”,从而取得理想的演讲效果。<BR><BR><BR>一、辞明而义见;入题要快而曲<BR><BR><BR><BR>    毫无疑义,欲使听众尽早进入自己规定的主题,就必须重视人题的速度和方式两方面的安排。既要<BR><BR>“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这就是“快”;又要有逻辑上的悬念、起伏和跌宕,以收到“文似看山不喜平<BR><BR>”之效。欲达到这样的效果,概括地说,应注意灵活地运用如下几种主要方式。<BR><BR><BR>    一是开门见山,以期迅速将听众带人规定情境和思路中去。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起初<BR><BR>草稿上是从马克思夫人的逝世说起,进而才进入自己的题目。在客观和冷静的叙述中,难于将听众迅速地引<BR><BR>领人规定情景。因此,恩格斯对此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在后来的定稿中,他采用单刀直入的入题方法,直接<BR><BR>讲马克思“停止了思想”。“永远睡着了”,这样就迅速将听众引人到沉痛和肃然的既定情境之中,比原稿<BR><BR>那种缓慢的节奏强多了。<BR><BR><BR>    二是讲究悬念和曲折,以引起听众的关注。前面我们强调入题要快,并不是说所有入题都以“开门见<BR><BR>山”这样“直”的方式为佳。其实,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求一定的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讲求一点逻辑悬念,<BR><BR>方才有利于入题的引人入胜。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妨多用一点言辞,以悬念抓住听众心理,引起他们的注<BR><BR>意和重视。有一篇叫做《人呵,认识你自己》的演讲,主讲人给自己划定的题目是“人与社会和自身的关系<BR><BR>”;可是一开始,演讲者并不直接挑明这个题目,而是先援引恩格斯的话,讲了个“司芬克斯之谜”的引子<BR><BR>:“大自然----司芬克斯向每个人和每个时代提出了问题……”;继而话锋一韩,问道:“那么人类呢?<BR><BR>人和人类社会有什么难题呢?”最后他自己答道:“人类面对着的有三大难题:人生、社会和人自身。”这<BR><BR>就是“转折式入题”了,它使自己的入题显得有些跌宕,有些波澜甚至悬念,一点也不平铺直叙,自然能引<BR><BR>起听众的关注与兴致了。<BR><BR><BR>    三是用强烈的反差。对比来引出自己的题目,以期在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主要指以对比、对<BR><BR>照和映衬之类的修辞手法,来引领和导入自己的话题。有一篇名为《论男子汉》的演讲,一开始,演讲者的<BR><BR>话似乎跟一般的谦辞没什么两样,颇有离题之嫌。因为,他一口气就洋洋洒洒叙说了四个“为难”之处<BR><BR><BR>    我一点也不明白主办者的意图何在,这使我感到为难,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今天,我是第一次<BR><BR>来到你们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人容易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这是我遇到的第二个<BR><BR>困难。况且,刚才前面的几位同学又作了精彩的演讲,热烈的掌声可以作证,这给我增加了压力,算是我遇<BR><BR>到的第三个困难。不巧得很,我本想凭手中这么一张卡片作一次演讲,却忘了戴眼镜了,想把它放在桌上偷<BR><BR>偷地看几眼也不成了,这就是我的第四个困难......<BR><BR><BR>    乍一看,这开场白颇有些饶舌的味道;岂料到,那演讲者讲罢“第四个为难”之后,话锋突然一转。<BR><BR>便进入自己早已拟定的题目了----<BR><BR><BR>    但是,我并不胆怯;相反我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既然我站到了这个讲台上来,我就必定能够鼓起勇<BR><BR>气,竭尽全力,让自己体面地走下台去!因为,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演讲题目——《论男子汉》!<BR><BR><BR>    这样《论男子汉)特有的“勇气”之题目,便同一开始的“胆怯”与“为难”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BR><BR>巧妙、贴切而又风趣盎然,听来令人解颐。这样的人题,不是做到了“辞明义见”和“曲径通幽”的完美统<BR><BR>一了吗?<BR><BR><BR>二、辞约而旨达;破题要确而奇<BR><BR><BR>    演讲中,入题并不等于破题,二者的区别在于:入题只是引导进入设定的题目或论点的方式,而破题<BR><BR>则是提纲挈领地进入各个论据或阐述的要点之中。这就好比说,它们二者一个是树冠,一个是树冠下的主枝<BR><BR>。破题的意义在于,可以决定“主干”的发展方向,让听众对自己的演讲能初见端倪,有一定的心理准备。<BR><BR>可见,破题对听众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自己的思路走,是关乎演讲成败的又一重要环节。大致说来,我们可选<BR><BR>择以下几种方式,来做到破题的明确与奇诡或奇趣的有机结合。<BR><BR><BR>    一是立一定句并加以强调,来作为破题的“标志字符”或“标志语符”,以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重视<BR><BR>。《论男子汉)的演说中,作者为了论述“男子汉”最突出的特征——勇气,故意使用了“勇”的对立物,<BR><BR>即一个“难”字来作为破题的标志字符----当然,这个标志字符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且听他是如何表述的----<BR><BR><BR>    刘晓庆说,做女人难,做一个名女人尤其难。我说,做男人难,做一个男子汉尤其难也!但男同胞们<BR><BR>是欢迎这个“难”的,正因为其难,才富于挑战,才能显示勇气和力量,因此令人神往。<BR><BR><BR>    二是用语义的转折。对立等手法来制造“波澜”以实现破题的目的,并给人以警醒。新颖的意境和感<BR><BR>受。道格拉斯在《谴责奴隶制的演说》中,入题时使用了提问的方式:“为什么今天邀我在这儿发言?我和<BR><BR>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接下去他没直接指出“废奴”这个主旨,而聪明地选择<BR><BR>了“国庆”,以及和这个与全体美利坚公民欢乐气氛相反的心憎的词儿——“凄凉”来破题,一开始就引起<BR><BR>了听众的同情。他在叙述了国庆意义后这样说道——<BR><BR><BR>    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我是怀着一种与你们截然不同的凄凉心情来谈及国庆的。我并不置身于欢庆的<BR><BR>行列,你们巍然独立只是更显露出我们之间难以度量的差距。<BR><BR><BR>    三是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破题,以期给听众以随和而亲切。警醒又奇特的感觉。丘吉尔在担任首相<BR><BR>时发表的就职演说就用了两处设问来加以论述,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为破题而设立的标志语了。他说----<BR><BR><BR>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政策……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BR><BR>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管一切代价……也要赢得胜利。<BR><BR><BR>    当然,破题的方式还有不少,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尽量简约。明确的言语标志符号去吸引听众,<BR><BR>以便朝自己拟定的方向去理解、接受自己阐述的内容。<BR><BR><BR>三、辞真而意深;点题要新而深<BR><BR><BR>    所谓点题,即点明主旨。跟人题和破题不同的是,这里所谓的点题,主要指的是最能点明演说目的。<BR><BR>主旨的那些话,即通常所说的“警句”、“文眼”之类;而且,这种点题的句子,其位置也可不拘一格,可<BR><BR>前可后,也可在中间;关键是要有新意,要有底蕴,尽可能做到理性与精通的融会贯通,给人以隽永、深刻<BR><BR>且耐人寻味的印象。这里,提供几种点题的形式,从中我们不难得到某些有益的启迪。<BR><BR><BR>    一是用感情色彩浓烈的语词来点题,以期引起听众的内心的共鸣。这种共鸣的实现,也是符合演讲的<BR><BR>第一人称语言角度的特性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说,为了点明题旨以增强感染力,就反<BR><BR>复“描述”了“我梦想有一天”的情景,每一个情景就是一个镜头,连续组成主观与客观相融为一体的连续<BR><BR>不断的“画面群”,既强烈地渲染主题,实际上也是一种颇为艺术的点题方法。<BR><BR><BR>    二是使用点出主旨的警句。以期留下难以磨灭的余响和值得咀嚼的东西。警句得来并不容易,但是,<BR><BR>如果我们注意将情感和理智融为一体,并辅以反复、倒序、排比等多种加强论证的言语力度和感染力的手段<BR><BR>与方法,也是有可能留下警句名言的。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开头并没多少新意,更不用说警句了。但快<BR><BR>结束时,他连续使用了两个重复的呼告语,使那警句立即凸现了出来(不仅新意盎然,而且颇有深刻寓意,<BR><BR>仿佛黄钟轰鸣,余音不绝于耳----<BR><BR><BR><BR>   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BR><BR>   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BR><BR><BR>    三是艺术地运用熟语,以期听众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熟语,包括成语、民谣之类,通俗<BR><BR>易忆,人们耳熟能详。对此,切不可视之为下里巴人而妄加轻视与贬低。如果演说时,我们对此能艺术地加<BR><BR>以改造和利用并糅进其他修辞手段加以强化,也有可能赋以新意并铸成警句,从而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心灵震<BR><BR>动。朱熔基在去年当选为总理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段讲话就颇有感染力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念念不忘。<BR><BR>其实,推究起来,也大都不过是一些熟语罢了;可是,由于将它们导人连续的排比句式之中,再辅以形象生<BR><BR>动的比喻,因此,既点出了题旨,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又因其强烈的节奏感和陈中见新的造句手法,而使人<BR><BR>感受到了一股排山倒海的言语张力和气势----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元反<BR><BR>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己。<BR></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8-30 00: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美华管理咨询|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美华管理咨询|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MBA职业经理培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11-25 14:08 , Processed in 0.02797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