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08|回复: 12

[精品连载]《全球高效能人士给你的成功忠告》--请下载交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2 09: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FONT color=#0000ff>
< align=center></P></FONT></B>
<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00 size=5><B>美华教育  MBA网络大讲堂  </B></FONT></P>
< align=center><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 face=幼圆 color=#ff0000 size=6>《全球高效能人士给你的成功忠告》</FONT></P>
<P align=center><B><FONT color=#ff0000 size=3>定期更新   全员讨论  鲜活教程</FONT></B></P>
<P align=center><b><FONT color=#ff0000 size=3></FONT></b> </P>
<P align=left>    西方有句谚语说:“接受一条忠告,抵得上拥有一千盎司的智慧。”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接受诸多睿智而温情的忠告,能够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更是青年人更好地生存和获取成功的资本。接受一个忠告,就会少摔一个跟头,就会赢得成功的先机。本书收集了几十位高效能人士给青年人的50个忠告,这些高效能人士包括亿万富翁、成功励志大师、教育专家、婚姻专家等,这些忠告也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希望能给众多的青年人以告诫和启迪,以便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2 1:37:58编辑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9: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第1节:100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b></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b> </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杰克·韦尔奇给年轻人的忠告:如果你有一个梦想,
<>或者决定做一件事,那么,就立刻行动起来。如果你只
<>想不做,是不会有所收获的。要知道,100次心动不如
<>一次行动。
<P>
<P>在生活中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人:一是天天沉浸于幻想中,看不到一点行动的痕迹;二是善于把想法落实到计划中,成为一个敢于行动的人。你是哪一类人?凭你自己的经历,你已经找到了答案。
<P>但是,这个看似人人皆知的问题,在许多人身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他们常常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外部因素,而不是从自身找到失败的病根子。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些人常常是一名幻想大师,面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时时心动不已,总以为光凭自己的意愿就能实现人生理想,就能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就能成为一个被人羡慕的人。抛开这些特定的人不讲,实际上在我们身边,那些天天抱头空想自己未来的人,之所以没有人生的进展,就在于他们都是"心动专家",而不是"行动大师"。
<P>有人说,心想事成。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很多人只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世界中,而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因此常常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想得多干得少,这种人只比那些纯粹的"心动专家"要强一些,要好一些。因为行动是一个敢于改变自我、拯救自我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力有多大的证明。光心想、光会说,都是虚的,不能看到一点实际的东西。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马克·杰弗逊说:"一次行动足以显示一个人的弱点和优点是什么,能够及时提醒此人找到人生的突破口。"毫无疑问,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勤于行动和巧妙行动的大师。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是:用行动来证明和兑现曾经心动过的金点子!
<P>立刻行动起来,不要有任何的耽搁。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计划都不能帮助你成功,要想实现理想,就得赶快行动起来。成功者的路有千条万条,但是行动却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捷径。
<P>一位侨居海外的华裔大富翁,小时候家里很穷,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他忍不住问妈妈:"别的小朋友都有汽车接送,为什么我们总是走回家?"妈妈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家穷!""为什么我们家穷呢?"妈妈告诉他:"孩子,你爷爷的父亲,本是个穷书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考取了状元,官达二品,富甲一方。哪知你爷爷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一生中不曾努力干过什么,因此家道败落。你父亲生长在时局动荡战乱的年代,总是感叹生不逢时,想从军又怕打仗,想经商时又错失良机,就这样一事无成,抱憾而终。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P>"孩子,家族的振兴就靠你了,干事情想到了看准了就得行动起来,抢在别人前面,努力地干了才会有成功。"他牢记了妈妈的话,以十亩祖田和三间老房子为本钱,成为今天《财富》华人富翁排名榜前五名。他在自传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想到了,就是发现了商机,行动起来,就要不懈努力,成功仅在于领先别人半步。"
<P>也许你早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是它同时也给你带来烦恼,你感到自己迟迟不能将计划付诸实施,你总是在寻找更好的机会,或者常常对自己说:留着明天再做。这些做法将极大地影响你的做事效率。因此,要获得成功,必须立刻开始行动。任何一个伟大的计划,如果不去行动,就像只有设计图纸而没有盖起来的房于一样,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P>有一个人,从确立了他的目标开始,时刻记得行动才是第一位的。这个人是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名厨师。空余时间,他代同事们写情书,写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自己突然爱上了写作。他给自己订立了一个目标: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写一本长篇小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立刻行动起来。每天晚上,大家都去娱乐了,他却躲在屋子里不停地写啊写。这样整整写了8年以后,他终于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豆腐块而已,稿酬也只不过是100美元。他没有灰心,相反他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潜能。
<P>从美国海岸警卫队退休以后,他仍然写个不停。虽然稿费没有多少,欠款却越来越多了,有时候,他甚至没有买一个面包的钱。尽管如此,他仍然锲而不舍地写着。朋友们见他实在太贫穷了,就给他介绍了一份到政府部门工作的差事。可他却拒绝了,他说:"我要做一个作家,我必须不停地写作。"又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预想的那本书。为了这本书,他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因为不停地写,他的手指已经变形,他的视力也下降了许多。
<P>然而,他成功了。小说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仅在美国就发行了160万册精装本和370万册平装本。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观众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创电视收视率历史最高记录。这位真正的作家获得了普利策奖,收人一下子超过500万美元。
<P>这位作家的名字叫哈里,他的成名作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读到的《根》。哈里说:"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立刻行动\',努力工作,并且对自己的目标深信不疑。世上并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可以将你一举推上成功之巅--你必须有理想和信心--遇到艰难险阻必须设法克服它。"
<P>一旦你坚定了信念,就要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赶紧行动起来。这会使你前行的车轮运转起来,并创造你所需要的必要的动力。一位演讲家曾经说过,说空话只能导致你的一事无成,要养成行动大于言论的习惯,那么即使是很艰难、很巨大的目标也能够实现。
<P>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空想家,更不想一事无成,请记住第1个忠告:100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2 1:40:00编辑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9: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第2节:细节往往决定成败</b></DIV>
< align=left>沃伦·巴菲特给年轻人的忠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做
< align=left>事马虎的年轻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应该养成注意细
< align=left>节的习惯,因为细节中往往蕴含着机会,细节往往决定着成败。
<P align=left>
<P align=left>一个人要养成重视小事的习惯,因为从一些小事上,能反映出做事的态度。不要忽略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或细节,有时正是这些小事或细节,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或许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P align=left>美国福特公司名扬天下,不仅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熬头,而且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谁又能想到该奇迹的创造者福特当初进入公司的"敲门砖"竟是"捡废纸"这个简单的动作?
<P align=left>那时侯福特刚从大学毕业,他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一同应聘的几个人学历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试时,福特感到没有希望了。当他敲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时,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很自然地弯腰把他捡了起来,看了看,原来是一张废纸,就顺手把它扔进了垃圾篓。董事长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福特刚说了一句话:"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就发出了邀请:"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这个让福特感到惊异的决定,实际上源于他那个不经意的动作。从此以后,福特开始了他的辉煌之路,直到把公司改名,让福特汽车闻名全世界。
<P align=left>平安保险公司的一个业务员也有与福特相似的惊喜。他多次拜访一家公司的总经理,而最终能够签单的原因,仅仅是他在去总经理办公室的路上,随手捡起了地上的一张废纸并扔进了垃圾桶。总经理对他说:"我(透过窗户玻璃)观察了一个上午,看看哪个员工会把废纸捡起来,没有想到是你。"而在这次见面总经理之前,他还被"晾"了3个多小时,并且有多家同行在竞争这个大客户。
<P align=left>日本的清酒与我国江南的黄酒比较类似,都是深受欢迎的普及型大众米酒。
<P align=left>但日本的米酒在明治之前是比较浑浊的,这是美中不足之处。很多人想了各种办法,却找不到使酒变清的法子。那时候,有一个名叫善右卫门的小商人,以制作和经营米酒为生。一天,他与仆人发生了口角。仆人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在晚间将炉灰倒入做成的米酒桶内,想让这批米酒变成废品,叫主人吃亏。干完了小勾当,这个卑劣的仆人逃之夭夭。
<P align=left>第二天早晨,善右卫门到酒厂查看,发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现象,原来浑浊的米酒变得清亮了。再细看一下,桶底有一层炉灰。他敏锐地觉得这炉灰具有过滤浊酒的作用。他立即进行试验、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改进之后,终于找到了使浊酒变成清酒的办法,制成了后来畅销日本的清酒。
<P align=left>似乎善右卫门在"一念之间"就酿成了清酒。他的成功似乎是灵感乍现的结果,是神灵的格外恩赐。其实不然,这事他平时重视细节的所获。
<P align=left>哈姆威是西班牙大马士革城的一个制作糕点的小商贩。在北美狂热的移民中,他也怀着掘金的心态来到了美国。
<P align=left>但美国并非是他想象中的遍地是金,他的糕点在西班牙出售和在美国出售,根本没有多大的区别。
<P align=left>1904年夏天,哈姆威知道美国即将举行世界博览会,他把自己的糕点工具搬到了会展地点路易斯安那州。庆幸的是,他被政府允许在会场的外面出售他的薄饼。
<P align=left>他的薄饼生意实在糟糕,而和他相邻的一位卖冰淇淋的商贩的生意却很好,一会儿就售出了许多冰淇淋,很快他把带来的用来装冰淇淋的小碟子用完了。
<P align=left>心胸宽广的哈姆威见状,就把自己的薄饼卷成锥形,让它来盛放冰淇淋。
<P align=left>卖冰淇淋的商贩见这个方法可行,便要了哈姆威的薄饼,大量的锥形冰淇淋便进入客商们的手中。
<P align=left>但令哈姆威意料不到的是,这种锥形的冰淇淋被客商们看好,而且被评为"世界博览会的真正明星"。
<P align=left>从此,这种锥形冰淇淋开始大行其道,这就是现在的蛋卷冰淇淋。它的发明被人们称为"神来之笔",有人这样假设,如果两个商铺不靠在一起,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吃上蛋卷冰淇淋也很难说。
<P align=left>在现在知名的食物中,炸薯条的发明也是这样的"神来之笔"。
<P align=left>美国印第安人克鲁姆是餐厅中的厨师,有一天来了几个法国客人,他们嫌他制作出来的油炸食物太厚太硬。克鲁姆知道后很生气,他随手拿过一只马铃薯,切成很薄的片,扔到了油锅里。起锅后就送到法国客人的桌上。谁知客人一吃,大呼好吃。从此这种炸薯片风行开来,最后成为肯德基、麦当劳首推的主食。
<P align=left>事物都具有偶然性,虽然它发生的概率比较低,但它毕竟存在。成功也是如此。有时,一个细节往往就会创造成功。所以,不要忽略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抓住这个细节,也许它就是成功的开始。
<P align=left>如果你想尽快地获得成功,甚至希望获得意外的成功,请记住第2个忠告:细节往往决定成败。</P>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9: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第3节:不要畏惧和躲避成功</b></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b> </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
<>原一平给年轻人的忠告:年轻人虽然有冲劲,
<>但大多数人在成功面前显得有些懦弱。拿出真正
<>的勇气来,不要畏惧和躲避成功。
<P>
<P>
<P>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人们似乎都是在追求成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人还畏惧成功乃至躲避成功。
<P>信不信由你,人们往往是害怕成功多于失败的。
<P>这话听起来似乎很荒谬,事实上当您仔细回想一下,每次自己即将取得成果的那一刻,内心总泛起矛盾不安的心情时,您便不得不承认这个说法了。
<P>对自己努力的成果,我们本该急不及待的去迎接它,偏偏自己却有点犹豫,宁愿一直停留在那个艰苦劳碌的阶段,而不想踏前一步,伸手去领取自己的果实。到底还要顾虑什么呢?
<P>虽然我们满脑子皆是愿望,譬如:希望成为大富翁、名人、伟人,或创一番大业等等,每天不停地想法子去达到这些目的。但很多时这些理想,最终却成为空念。
<P>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以"约拿情结"来概括这一现象。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平时一直渴望得到上帝的宠幸。有一次,机会来了,上帝派他去传达圣旨,这本是一桩神圣光荣的使命,平时的宿愿可以如愿以偿。但是,面对突然到来的、渴望已久的荣誉,约拿却莫名其妙地胆怯起来,他逃避了这一神圣的使命。由于躲避自己的使命而受到上帝的惩罚。
<P>马斯洛以这一人物的象征意义,说明一种奇怪的心理:人们不仅躲避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自己的高峰。不仅畏惧自己最低的可能性,也畏惧自己最高的可能性。"躲避成功症"发展到极致,就是"自毁情结",即面对机会、成功、幸福等好的东西时,总是浮现"我不配"、"我承受不了"的念头,最终导致自我把它们毁灭。人们"躲避成功",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害怕受苦,有的是自视极低,有的是害怕招人嘲笑。
<P>我们中的很多人,表面看来,似乎有追求成功的理想,但是,却并不对它当真,而是抱着一种"能成就成,不能成就拉倒"的态度。尤其在面临必须吃苦的情况时,更是十分容易放弃,这是很多人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P>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言:"若要成功,必须要拥有渗透到潜意识中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成功人士尤其是极其成功的人士,无一不把成功看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不仅是不可重复的,也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在这一生中,自己有责任不断追求,小则为自己,大则为他人,去创造成功的事业和生活。
<P>对于成功者而言,他们有一种"非成功不可"的意志,所有困难,所有自己现有的缺陷,都不构成放弃追求成功的理由。
<P>有这样一个事例:日本最有名的推销员原一平,在刚走上推销岗位的头7个月,没有拉到一分钱保险,当然也拿不到一分钱薪水。只好上班不坐电车,中午不吃饭,每晚睡在公园的长凳上。但他依旧精神抖擞。每天清晨5点左右起来后,就从这个"家"徒步去上班。一路走得很有精神,有时还吹吹口哨,还热情地和人打打招呼。有一位很体面的绅士,经常看见他这副模样,很受感染,便与他寒喧:"我看你笑嘻嘻的,全身充满干劲,日子一定过得很痛快啦!"并邀请他吃早餐,他说:"谢谢您!我已经用过了。"绅士便问他在哪里高就,当得知他是在保险公司当推销员时,绅士便说:"那我就投你的保险好啦!"听了这句话,原一平猛觉"喜从天降"。原来这位先生是一家大酒楼的老板,他不仅自己投保,还帮助原一平介绍业务。从此,原一平彻底"转运"了。
<P>原一平的事例说明:一个人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在。只要首先从自己的内心找到力量,任何外在的困难都不难克服。
<P>躲避成功的最常见的理由,是说自己不行。为何说不行?"事实证明我不行"。原来是经过多少次尝试,或受过几次挫折后,便认为自己只有那么一点水平和能力。
<P>美国心理学家协会主席马汀·西里格曼,曾做了一个电击狗的实验。在笼子里的狗想尽一切办法躲避却无法躲避时,就认命了即使改变有关条件,即它再想法去躲就可以躲掉电击,它也认为挣扎是无效,再也不去作"无谓的努力",依然躺下来忍受痛苦。于是,他将狗的这种行为命名为"习得的无助"。后来,心理学家唐纳德·西洛托对人也作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也发现在人身上,同样会得出"习得的无助"的结果。这一理论,被美国心理学界称为里程碑式的理论。
<P>有这样一位年轻人,由于自幼与父母分离,在被寄居在他人家里时受过别人多次羞辱,此后便对自己看得很低。长大以后,即使已经有足够的条件追求成功,但他总是不自信。不仅如此,还通过潜意识中采取手段,采取一些连他自己都弄不懂的行为(如丢弃文件、造成冲突),把垂手可得的成功毁掉,还进一步庆幸:"我真英明。事实证明我有先见之明。"这是一种颠倒因果的自毁方式。
<P>事实上,与其说这是"习得的无助",还不如说是"习得的无力"--因为其感受到的,并非缺乏帮助(无助),而是缺乏自身的力量。这一"习得",并不局限于实验,在生活中,由于自己碰过壁,或者由于别人不断向你灌输某种"你不行"的理念。本来颇有能力的人,就容易产生"四面八方都通不过"的感觉,最终干脆放弃努力。"习得的无力"是可以改变的。正如马汀·西里格曼的实验一样,应该警惕:所谓"事实证明我不行",不过是有几次偶尔的挫折和失败,它们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更不代表你永远失败。你完全可以通过改变外在条件,或提高内在能力,否定"事实证明我不行"。多试几次看一看,说不定你会创造原来想象不到的奇迹。
<P>那些最大的成功者,总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考验自己,将"我不配"三个字从字典中删除。他们不接受外界加给自己的"不配",更不允许自己对自己打击。在别人觉得最不可能成功的地方,他们最终取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成功。
<P>清朝末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门官将名片呈上。张之洞很不高兴,问门官来者何人?门官回答是一儒生。张总督拿来纸笔写了一行字,叫门官交给孙中山: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这分明是瞧不起人。孙中山只微微一笑,对出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做王侯。张之洞一见,不觉暗暗吃惊,急命大开中门,迎接这位风华正茂的读书人。对这样一个不躲避成功,勇向高峰冲刺的人,谁能抵挡呢?
<P>如果想获得成功,请记住第3个忠告:不要畏惧和躲避成功。</P></DIV>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9: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第4节: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b></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b> </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
<>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
<>比尔·盖茨给年轻人的忠告:如果你一事无成,这不是
<P>你父母亲的过错,不要将你应当承担的责任转嫁到别人的头
<P>上,而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P>
<P>很多年轻人都感到自己一事无成,并把失败的责任归于别人,归于自己没有机遇,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重要的是,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P>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欢谈经验,而不乐意讲教训。因为谈起经验面上有光,而说到教训总感到脸上有愧。其实,教训大可不必讳言,它与经验同等重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P>下面的这个故事说明了教训的重要性。
<P>有位船长有着一流的驾船技术,他曾驾着一艘简陋的帆船在台风肆虐的大海中漂泊了半个月最终死里逃生。后来,他有了一艘机动轮船,他又多次驾驶着它行程几千里到过海洋的纵深。渔民们都称他为"船王"。
<P>船王有一个儿子,他是惟一的继承人。船王有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儿子能掌握驾船技术,开好他置下的这条船。船王的儿子对驾驶技术学得也很用心,到了成年,他驾驶机动轮船的知识已十分丰富。 有一次,他放心地让他一个人出海。可是,他的儿子却再也没有回来,还有他的船。
<P>他的儿子死于一次台风,一次对于渔民来说十分微不足道的台风。
<P>船王十分伤心:我真不明白,我的驾船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怎会这么差劲?我从他懂事起就教他如何驾船,从最基本的教起,告诉他如何对付海中的暗流,如何识别台风前兆,又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凡是我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我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了。可是,他却在一个很浅的海域内丧了生。
<P>渔民们纷纷安慰他。可是,有位老人却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吗?"
<P>"是的。为了让他掌握技术,我教得很仔细。"
<P>"他一直跟着你吗?"老人又问。
<P>"是的,我儿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
<P>老人说:"这样说来,你也有过错啊。"
<P>船王不解,老人说:"你的过错已经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他技术,却不能传授给他教训。对于知识来说,没有教训作为根基,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
<P>我们常讲"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教训也可以说是经验之"母"。成功固有经验可以总结,失败也有教训可以吸取。做一件事情很难一下子就成功,往往要经历多次失败,从这一点看,教训总是产生于经验之前。只有认真地总结吸取教训,才能力争成功,得到经验。无论是国家经济建设,还是个人生活,概莫能外。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教训,教训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敢查找教训的人其实是在回避矛盾。
<P>教训是对挫折与失败的理性思考,它告诉我们的是"不该"。吸取教训,更加理性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中寻找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特点,可以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深刻。教训既可以给遭遇挫折的人留下避免再次失败的路标,同时又可为他人留下前车之鉴。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无不从自己或他人的教训之中,寻找良方,避免重复的失误,从而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训同样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P>再来看一个求职者的故事。
<P>某大公司招聘人才,应者云集。其中多为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
<P>经过三轮淘汰,还剩下11个应聘者,最终将留用6个。因此,第四轮总裁亲自面试,将会出现十分"残酷"的场面。
<P>奇怪的是,面试考场出现12个考生。总裁问:"谁不是应聘的?"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子站起身:"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P>在场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门口闲看的那个老头子。总裁饶有兴趣地问:"你第一关都过不了,来这儿有什么意义呢?"男子说:"我掌握了很多财富,因此,我本人即是财富。"
<P>大家又一次笑得很开心,觉得此人要么太狂妄,要么就是脑子有毛病。男子说:"我只有一个本科学历,一个中级职称,但我有11年工作经验,曾在18家公司任过职……"总裁打断他:"你的学历、职称都不算高,工作11年倒是很不错,但先后跳槽18家公司,太令人吃惊了,我不欣赏。"
<P>男子站起身:"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8家公司先后倒闭了。"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一个考生说:"你真是倒霉蛋!"男子也笑了:"相反,我认为这就是我的财富!我不倒霉,我只有31岁。"
<P>这时,站在门口的老头子走进来,给总裁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8家公司,我曾与大伙努力挽救它们,虽然不成功,但我从它们的错误与失败吸取了很多教训;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的经验,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
<P>男子离开座位,一边转身一边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很难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与其用11年学习成功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研究错误与失败;别人的成功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是!"
<P>男子就要出门了,忽然又回过头:"这11年经历的18家公司,培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P>全场11个考生哗然,惊愕地盯着倒茶的老头。那老头笑了:"很好!你第一个被录取了,因为我急于知道--我的表演为何失败?"
<P>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善待教训,无疑是智者的选择。往大了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不是人们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之后吸取教训的结果;小而言之,对一个能够正确面对成败的人来说,教训一样可以催人奋进,激励自己去不断拼搏进取,使事业愈发有成。相反,不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迎接他的将是再一次的失败。
<P>如果你想有所成就,请记住第4个忠告: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P></DIV>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9: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第5节:面对成功,要有足够的耐心</b></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
<>面对成功,要有足够的耐心
<>
<>
<P>吴章鸿给年轻人的忠告:不要梦想着一夜之间就能功成
<P>名就,或者是一口气就能吃个大胖子。"千里之行,始于足
<P>下"、"水滴石穿"的古训,千万要铭刻在心。
<P>
<P>
<P>你也许会看到,有人即使很有耐心地努力了一辈子也没有成功过。不过,你倒是可以百分之百确定一点:如果没有耐心不努力,就绝对不会有收获。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为此,心理学家一再告诫人们:成就某事的动机水平和压力程度以适度为宜。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和顺序,人生宏大的目标应当以累积诸多小目标为基础。成功不是一天造成的,要有耐心才行。
<P>有一位全国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
<P>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P>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忿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P>大概在老人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刹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像都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P>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P>此外,还有许多成功者是大器晚成的人。
<P>北宋大文学家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27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宋仁宗嘉佑年间,他带了儿子苏轼、苏辙,不远数千里,从家乡四川来到京师开封。当时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作品二十二篇呈上朝廷,得到极高的评价。宰相韩琦见他文章写得好,上奏皇帝,召试舍人院,苏洵推病不愿应试。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他已年过50岁了。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沛流漓中度过,立志著书时已54岁了。他的名著《焚书》和《藏书》是在60岁后完成的。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30岁才开始学画,后来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大画家……
<P>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器晚成。这些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显然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P>如果你想成功,请记住第5个忠告:面对成功,要有足够的耐心。</P></DIV>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9: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第6节:别把成功看得太复杂</b></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b> </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杰夫·贝索斯给年轻人的忠告:在很多时候,成功并不像我们
<>想象的那么难,甚至可以说很简单。别把成功看得太复杂,否则会
<>阻碍你前进的脚步。
<>
<P>大多数人认为,一个人想成功很难,成功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P>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P>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P>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P>有时,一个奇妙的想法,甚至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就会获得成功。
<P>美国有一间牙膏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营业额 蒸蒸日上。记录显示,前十年每年的营业增长率为100%,令董事部雀跃万分。不过,业绩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三年时,则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 董事部对此三年业绩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
<P>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部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个建议, 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总裁听了很生气说:"我每个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红、奖励,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还要另外5万元,是否过分?" "总裁先生,请别误会。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一毫钱也不必付。" 年轻的经理解释说。"好!"总裁接过那张纸后,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 那年轻经理。
<P>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
<P>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多用1毫米牙膏,每天牙膏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倍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P>松下幸之助创业之初是由生产电插头起家的,由于插头的性能不好,产品的销路大受影响,不多久,他就陷入三餐难继的困境。
<P>一天,他身心俱疲地独自走在路上。
<P>一对姐弟的谈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P>姐姐正在烫衣服,弟弟想读书,无法开灯(那时候的插头只有一个,用它烫衣服就不能开灯,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P>弟弟吵着说:"姐姐,您不快一点开灯,叫我怎么看书呀?"
<P>姐姐哄着他说:"好了,好了,我就快烫好了。"
<P>"老是说快烫好了,已经过了30分钟了。"
<P>姐姐和弟弟为了用电,一直吵个不停。
<P>松下幸之助想:
<P>只有一根电线,有人烫衣服,就无法开灯看书,反过来说,有人看书,就无法烫衣服,这不是太不方便了吗?何不想出同时可以两用的插头呢?
<P>他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不久,他就想出两用插头的构造。
<P>试用品问世之后,很快就卖光了,订货的人越来越多,简直是供不应求。他只好增加工人,也扩建了工厂。松下幸之助的事业,就此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逐年发展,利润大增。
<P>前苏联火箭专家库佐寥夫为解决火箭上天的推力问题,而苦恼万分,食不甘味,妻问其故后说:"这有何难呢,像吃面包一样,一个不够再加一个,还不够,继续增加。"他一听,茅塞顿开,采用三节火箭捆绑在一起进行接力的办法,终于成功地解决了火箭上天的推力难题。在这里,成功就是运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数学加法原理。
<P>如果你想获得成功,请记住第6个忠告:别把成功看得太复杂。</P></DIV>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9: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第7节:运用思考改变自己的命运</b></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b> </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
<>运用思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
<>杰克·韦尔奇给年轻人的忠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大脑,
<P>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但我们常常陷入烦琐之中,却往往视思
<P>考而不顾。不要低估了思考的力量,有了目标就要动用大脑
<P>去思考。积极地思考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使一个人
<P>改变自己的命运。
<P>在全世界IBM管理人员的桌上,都摆着一块金属板,上面写着"Think"(想、思考)。这个字的精粹,是IBM创始人华特森创造的。
<P>有一天,寒风刺骨,阴雨霏霏,华特森一大早就主持了一项销售会议。会议一直进行到下午,气氛沉闷,无人发言,大家逐渐显得焦躁不安。突然,华特森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大的"Think",然后对大家说:"我们共同缺的是,对每一个问题充分地去思考,别忘了,我们都是靠大脑赚得薪水的。" 从此,"Think"成为了华特森和公司的座右铭。
<P>当思考与目标、毅力以及获取物质财富的炽烈欲望结合在一起时,思考更具有强有力的力量。
<P>多年以前,艾德温·巴尼斯发现,人们只要去思考就可致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他的发现并非一念之间所产生,而是渐渐产生的。最初只是一种急切的欲望:他要做伟大的爱迪生的商业伙伴。
<P>巴尼斯主要愿望之一,就是希望和爱迪生。"共同"工作,而不是"为他"工作。
<P>当这个欲望,或者说是思考的冲动,首次在巴尼斯的心头闪过时,他也是无力采取行动的,因为有两大困难挡在面前:第一、他不认识爱迪生;第二、他没有足够的钱买张火车票到新泽西州的奥伦芝去。
<P>这些困难足可使大多数人感到沮丧,进而放弃实现欲望的尝试。但是,巴尼斯的这个欲望却不同寻常!
<P>他想办法在爱迪生的实验室中出现,宣布他是来和爱迪生合作的。几年后,爱迪生谈起他跟巴尼斯初次会晤的情形时说:"他站在我的面前,外表就像一个十足的无业游民。但是他脸上的表情给人的感觉是,他决心要得到他追求的东西。根据我多年和人交往的经验,我深知,当一个人真正渴望获得某样东西时,为了得到它,他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种人必然会成功。我给了他所渴望得到的机会,因为我看出他已下定决心,不成功誓不罢休。以后的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非常正确。"
<P>这位年轻人之所以能在爱迪生的办公室里获得了事业的开端,决不是因为他外表的关系,因为他的外表对他是绝对不利的,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思考",思考决定了一切。
<P>在第一次会晤中,巴尼斯并未建立起他与爱迪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只是在爱迪生的办公室里得到了一个工作机会,而且薪水很低。
<P>几个月过去了。巴尼斯一心所想达到自己暗自确定的那个"明确的主要目标"的愿望,显然没有丝毫进展。但是,巴尼斯的意识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他不断地在强化他想做爱迪生商业伙伴的这一欲望。
<P>心理学家说得非常正确:"当一个人真的渴望去做一件事情时,这件事情自会出现。"巴尼斯准备与爱迪生在商业上合作,而且他决心继续积极准备下去,直到他达到目标为止。
<P>他从未对自己说:"算啦,有什么用呢?我想我得改变原来的主意,试试做一个推销员吧。"但是他却对自己这样说:"我到这几来是为了与爱迪生合作,我一定要达到这个目标,即使耗尽我的一生也在所不惜。"
<P>巴尼斯不屈不挠的决心,坚持一个单纯愿望的持久毅力,注定使他铲除了所有的障碍,并为他带来他所寻找的机会。
<P>当机会来到时,它出现的方式,并非为巴尼斯所能料到的,这是机会的恶作剧。它有从后门溜进来的狡猾习惯,它来到时往往伪装成不幸或一种失败的样子。这便是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人之所以不能认识机会的道理。
<P>爱迪生刚刚完成一种新的办公用具的发明,当时称之为"爱迪生口授机"。他的销售人员对此不热衷,他们不相信这种机器能轻易脱手。巴尼斯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临了!这种机会悄然来到,它是藏在除了巴尼斯和发明家之外、没有其他人感兴趣的一具怪模怪样的机器之中。
<P>巴尼斯知道他能推销爱迪生的口授机。他向爱迪生提出请求,并立即得到了允许。他不但销售出了这种机器,而且事实上他的销售十分成功。于是爱迪生和他签了约,让他负责在全国推销。在这个商业合作的过程中,巴尼斯除了使自己成为富翁外,还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即证明了一个人真的可以"思考致富"。
<P>巴尼斯最初的欲望对他而言值多少钱,无法知道,也许会带给他100美元或400多美元,但是无论值多少钱,若与他所得到的更大的智慧之财富相比较,则是微不足道的。他的智慧财富是:"积极思考,配以绝对的原则,并付诸行动,即可转变为物质的财富。"
<P>简单地说,思考使伟大的巴尼斯和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结成商业伙伴关系;思考使巴尼斯致富。事实证明:他开始时一无所有,后来终于拥有了一切。
<P>在很多时候,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找不到头绪,甚至不知从何下手。要想革自己的命就必须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但有思考的习惯并不够,重要的是要讲究思考的方法,才能使思考有意义,这种方法必须能帮助你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进行有效的思考。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浪费时间和脑细胞。
<P>下面的这几种思考方法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P>1.借力思考法
<P>借到别人的脑子就等于拥有财富。
<P>美国吉列公司生产的安全剃须刀在向市场推出之初,非常畅销,公司也因此名声大震,市场占有率高达90%。十几年之后,吉列公司的安全剃须刀的市场占有率跌至25%,而其他75%的市场占有率被后来者盖斯门公司巧借吉列公司的名气,不声不响地拿走了。当吉列公司推出安全剃须刀的时候,盖斯门公司并没有直接参与竞争,只是悄悄地尾随其后。17年后,盖斯门公司利用吉列公司安全剃须刀的市场占有率,生产出一种安全刀片,既能放在本公司生产的刀架上,又能放在吉列公司生产的刀架上使用。产品推出后销量极好。吉列公司觉察到竞争的危机,马上改进刀片,向市场推出双面刀片。而盖斯门公司依旧死死抓住吉列公司的名气不放手,又推出既能使用本公司的刀片,又能使用吉列公司刀片的新刀架,再一次赢得了市场。吉列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就这样每况愈下,跌至25%的。
<P>就企业广告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利用明星来做广告,可以大大提高产品在市场的销售量。
<P>2.偷懒思考法
<P>多年前,有个叫约瑟夫的美国人,在加里福尼亚州的一个牧场里当牧羊童。他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无法继续升学,只好替人家放羊。眼看着同学们都升学了,小约瑟夫也暗下决心:"我也得想个办法来读书将来做一个大牧场的老板。"
<P>于是,约瑟夫一边放羊、一边看书。当时,他的工作是,只要把羊看好,不要让它们越过牧栅去损害农作物就行了。放牧栅是用若干支柱拉着四条铁丝围成的。
<P>但当约瑟夫埋头读书时,牲口却常常撞倒放牧栅,成群地跑到附近的田里去偷吃庄稼。每次发生这种事时,老板就冲着约瑟夫咆哮:"混蛋!放羊要什么学问!把书丢掉,好好看着羊!"
<P>约瑟夫既要放羊,又不想放弃读书,便不得不思考"能偷懒就偷懒"的对策。他想:"难道没有一种可以加强放牧栅。使羊群跑不出来的办法呢?"于是,约瑟夫开始分析情况,看羊是怎样冲破放牧栅跑出去的。结果,他发现利用蔷薇做围墙的地方,尽管脆弱,但是从来没有被破坏过,而冲破的倒是那拉着粗铁丝的地方。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他疑惑地观察蔷薇。"呵,对啦,原来蔷薇上长着刺。"他忽然发现了秘密,并得到启发:"要是全部用蔷薇做围墙……?"
<P>于是,他砍了一些蔷薇枝条栽插在放牧栅的旁边。但当他一望几十米的牧栅和想到蔷薇枝条的长势时,不禁心灰意冷。因为这办法太费劲,况且等到全部蔷薇长成围墙能阻挡羊群时,那该是四五年以后的事了。
<P>还有什么"能偷懒就偷懒"的好办法呢?当他下意识地敲了敲放牧栅上的铁丝时,忽然一个"懒"主意浮上心头:"能不能用细铁丝做成带刺的网呢?"于是,他弄来铁丝,按照"铁蔷薇"的创意动起手来。他把细铁丝剪成5公分长的小段,然后缠在铁丝栅上,并将细铁丝的两端剪成尖刺。这种工作做起来很快,一天就完成了。翌日,约瑟夫故意隐匿起来观察羊的动静,想看看新办法是否奏效。羊一看约瑟夫不在,就像往常一样,把身体贴靠到放牧栅想把它推倒,但好像被刺痛了身体,不久就纷纷退却了。"成功了!"约瑟夫高兴得手舞足蹈。
<P>小约瑟夫不仅可以偷懒看书了,而且因发明出"不用看守的铁丝网"受到牧场主的赞扬。富有商业头脑的牧场主建议与约瑟夫合伙,开设工厂专门生产这种新的围栅以满足牧场的需要。于是,约瑟夫和牧场主又对最初发明进行了改进,设法将两根铁丝绞合起来,把剪短的铁丝夹在中间,改进后的铁丝网效果异常好。他们的产品上市以后,订单纷至沓来,使他们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偷懒,约瑟夫又发明了一些制作铁丝网的工具和设备,既提高了产量,又降低了成本。
<P>带刺铁丝网的应用效果,不久也引起了陆军总部的重视、他们认为将其用作战场防御网是一种好工具。也正是军界的垂青,约瑟夫发明的铁丝网更带来滚滚美金。据说,等到约瑟夫的发明专利权有效期届满时,他的财产曾动用11个会计师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才统计出来。
<P>谁能料到,一个贫贱的牧羊童在琢磨偷懒中获得新的发明,并带来巨大的财富。
<P>以懒代勤的办法并不会从天下掉下来。想偷懒,就得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实验,以便寻找到某种"懒办法"。因此,琢磨偷懒,并非教人学懒,恰恰相反,它是一种为懒而勤的激励创造技法。
<P>3.提问思考法
<P>霍英东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时时都在留心寻找能有发展的事业。
<P>如果说霍英东早年经营驳运业是他创业初期的练兵的话,那么,在经营房地产业的过程中,则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经营头脑。在他以前的房地产业,都是先花一笔钱购地建房,建成一座楼宇后再逐层出售,或按房收租。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呢?霍英东不停地问自己。思之再三,他终于将房产界的这一游戏规则"变了个戏法",即预先把将要建筑的楼宇分层出售,再用收上来的资金建筑楼宇,来了一个先售后建。这一先一后的颠倒,使他得以用少量资金办了大事情。原来只能兴建一幢楼宇的资金,他可以用来建筑几幢新楼,甚至更多;同时,他又能有较雄厚的资金购置好地皮,采购先进的建筑机械,从而提高建房质量和速度,降低建造成本。他还可以比同行低得多的价格出售那些地点较优越的楼宇。而且,有时他还采用分期付款的预售方式,使人人都能买得起。霍英东的戏法真是高招,他开创了大楼预售的先河。为了推广先出售后建筑的"戏法",霍英东率先采用小册子及广告等形式广为宣传。他说:"我们开展各种宣传,以便更多有余钱的人来买。譬如来港定居或投资的华侨、侨眷、劳累了半生略有积蓄的职员、赌博暴发户、做其他小生意涨满了荷包的商贩,都来投资房地产。谁不想自己有房住?只要有众多的人关心它、了解它、参与它,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霍英东的广告宣传十分奏效,立信建筑置业公司在短短的几年里所营建、出售的高楼大厦就布满了香港、九龙地区,打破了香港房地产买卖的纪录。这个既不是建筑工程师出身,又非房地产经营老手的水上"穷光蛋",一下子成了香港房地产业的巨头。现在,霍英东名下的公司有60余家,大部分都经营房地产生意,或与房地产经营关系密切。由他担任会长的香港地产建筑商会,占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
<P>霍英东给自己提问,成就了成功创富的大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P>4.逆境思考法
<P>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松下幸之助,可以说是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求寿得寿(他将近一百岁才逝世)。像他这样在名、利、寿三者兼得的企业家,在人类史上是罕见的。
<P>松下幸之助拥有的松下电器工业,1995年销售额达704亿美元,拥有资产达748.8亿美元,排名世界最大100家公司的第 19位。像这么一家世界屈指可数的大企业,竟是一个历尽人生坎坷的人创建的,他就是松下幸之助。
<P>松下幸之助的前半生是十分艰苦和不幸的,他11岁时因家庭生活贫困而辍学;13岁时父亲因无钱医治而早逝;他本人17岁时由于生活劳碌而差一点被淹死;20岁时母亲又病故,而他本人又因患肺病几乎死亡;34岁时唯一的儿子出生仅6个月就死去;他长期受病魔折磨,40岁前有一半时间因病卧床……。
<P>做人的关键在于有积极的人生观。饱经艰难的松下幸之助认为,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危机可能变成时机,逆境可能变成顺境。他每当受到挫折和遇到打击时,就以乡下人洗甘薯的景象抚慰自己。
<P>日本的乡下人洗甘薯是这样的:在木制的大桶里装满了水和甘薯,人们用一条木棍不停地搅动,大小不一的甘薯随搅动,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浮浮沉沉,互有轮替,甘薯终于被洗干净了。
<P>松下幸之助说:"甘薯的浮浮沉沉,互有轮替的景象,正是人生的写照。每个人的一生,也会浮浮沉沉的,不会永远春风得意,也不会永远穷困潦倒。这持续不停的一浮一沉,就是对每个人的最好磨练。"
<P>确实,挫折的本身就隐含着正面的意义,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松下幸之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变卖了妻子的陪嫁饰物得了几块钱,自己生产电灯插座,然后逐步扩大生产,进而生产电器产品,再走上世界电器大王的宝座。这中间亦遇到许许多的挫折,但均被松下的逆境思考和奋斗精神所战胜。
<P>如果你相信自己很聪明并想成就一番大业,请记住第7个忠告:运用思考改变自己的命运。</P></DIV>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9: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第8节:相信自己可以做到</b></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b> </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b> </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
<>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
<>李开复给年轻人的忠告:把"不可能"三个字从你的字典
<P>里删除,并添加上"我能行"这三个字。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
<P>做到,那么,你就一定能做到。
<P>
<P>所谓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是人们赞赏、重视、喜欢自己的一种有益态度。自信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与自信同行,你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P>一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高尔基也指出:"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古往今来,成功人士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经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对自己都充满自信,由此激励自己自爱、自强、自主、自立。
<P>假如你有自信,你就会获得比你梦想的要多得多的成功。
<P>192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系的大村文年进入"三菱矿业"成为小职员。
<P>当公司新人举行欢迎会时,他对那些与他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说:"我将来一定要成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
<P>他的豪言壮语之后,开始他的长远计划。凭其旺盛的斗志与惊人的体力,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工作,后来远远超过众多资深的干部与同事,在毫无派系背景之下,完全凭借本人实力,冲破险境,终于在35年之后当上"三菱矿业"的总经理。
<P>以三菱财阀的历史而言,未到60岁就成为直系公司的总经理,可说是史无前例。他的就职的确惊动日本工商界人士,内心无不惊讶,并深感佩服。
<P>无独有偶,在1949年,一个24岁的年轻人,充满自信地走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应聘做会计工作,他只是为了父亲曾说过的"通用汽车公司是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并建议他去看一看。
<P>在应试时,他的自信使助理会计检察官印象十分深刻。当时只有一个空缺,而应试员告诉他,那个职位十分艰苦难当,一个新手可能很难应付得来。但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即进入通用汽车公司,展现他足以胜任的能力与超人的规划能力。
<P>当应试员在雇佣这位年轻人之后,曾对他的秘书说过,"我刚刚雇佣一个想成为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的人!"
<P>这位年轻人就是从1981时出任通用汽车董事长的罗杰·史密斯。
<P>罗杰刚进公司的第一位朋友阿特·韦斯特回忆说:"合作的一个月中,罗杰正经地告诉我,他将来要成为通用的总裁。"高度的自信,指示他要永远朝成功迈进,也是引导他经由财务阶梯登上董事长的法宝。
<P>有了自信,就会奋发图强;有了自信,就会有百折不挠的努力;有了自信,就会有战胜疾病的勇气;有了自信,就会有成功的希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由于性格、心理、社会、文化等原因,对自己缺乏信心,并为此而感到痛苦。
<P>几乎所有缺乏自信的人都有相同的生活模式:他们只看同一类的杂志或电影;从不改变自己的服装样式;拒绝听取不同的意见;总是躲在同一群朋友中间;不玩从未玩过的游戏;见到陌生人就举止失措;与异性谈话会突然脸红;时间观念诅咒自己;勉强维持不美满的婚姻;死死守住自己牢骚满腹的工作。缺乏自信的人无一例外地拥有一颗过分夸张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他们的生活中尤其需要鲜花、掌声和喝彩,但问题在于他们就是得不到。
<P>如果你毫无自信,优柔寡断,丧失远大志向,不敢超越环境和自我,那么你的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历来黯淡无光。越是巴望奇迹来挽救自己的人,越是不会创造奇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历来只和敢于正视现实、迎接挑战、战胜危机的人结伴同行。
<P>如果一个人不想断送自己的一生,那么就应该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在征服困难的同时证实自己。
<P>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自信呢?
<P>1.正确认识自己
<P>自信是要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胡思乱想是不行的。自信是在自知基础之上,而且是正确的清楚的自知。因此,要有自知之明,善于彻底地分析自己,正确地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P>自我认识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我们在认识到自身的优点时,就要充分地表现自我,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以增强信心。同时,找到自己的弱点后,就要设法补救,用适当的行动和措施正确地补偿自己,变不利为有利,这样才能产生自信。
<P>2.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P>过分追求完美,过分苛求自己。这种心理状态能使人自尊心过强而自我满足感过低,稍受挫折和失败,就容易危及对自己的信心。事实上,每个人都难免会有缺陷。对于弱点、错误和失败,大可不必过分苛求自己,更不该轻率地否认自己。
<P>3.克服自卑感
<P>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容易扼杀自己的聪明才智,如认为自己很丑的人,只会越来越丑;担心自己要落榜的考生,往往会榜上无名。因此,建立自信的关键是要克服自卑感。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根据各方面的条件,提出心理要求,并经常、及时地对自己的要求进行反思和调整,自信的种子是不难播下的。
<P>4.以勤补拙,增强信心
<P>自信来自勤奋,来自刻苦,来自付出。没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血汗铺垫,不会有亚运、奥运会金牌。因此,要建立自信,必须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开阔视野,积极与人交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会迅速捕获信息,不断用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我,更新自我,这是动手"砍柴"之前的必要准备。
<P>5.积极尝试新事物
<P>在生活中,由无聊、重复、单调而产生的寂寞会逐渐腐蚀人的心灵。相反,消除一些单调的常规因素倒会使你避免精神崩溃。积极尝试新事物,能使一蹶不振、灰心失望的人重新恢复生活的勇气,重新把握住生活的主动权。
<P>尝试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屈从于他人意愿和一些刻板的清规戒律,已成为缺乏自信者的习惯,以致于使他们误以为自己生来就喜欢某些东西,而不喜欢另一些东西。应该认识到,你之所以每天都在重复自己是由于你的懦弱和没有逐渐才养成的恶习。如果你尝试做一些自己原来不喜欢做的事,你会品尝到一种全新的乐趣,从而慢慢从老习惯中摆脱出来。
<P>6.不要总是订计划
<P>缺乏自信的人相应地缺乏安全感,凡事希望稳妥保险。然而人的一生是根本无法订出所谓清晰的计划的,其中有许多偶然的因素在发生作用。有条有理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生活的火花,往往是在偶然的机遇和奇特的直观感觉中迸发出来的,只有欣赏并努力捕捉这些转瞬即迸的火花,生活才会变得生气勃勃,富有活力。
<P>7.冒一些小小的风险
<P>冒险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没有冒险精神,体会不到冒险本身对生活的意义,就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也就无法培养和提高人的自信心。自信在本质上是成功的积累。因此瞻前顾后,惊慌失措,避免冒险无疑会使我们的自信丧失殆尽,更不用指望幸福和快乐会慷慨降临。
<P>所谓的冒险,并不仅仅是指征服自然,跨入未知的土地、海洋及宇宙。在人类社会中,你会和种种不合理的习惯势力,陈规陋习狭路相逢,如果你坚持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那么你就在大程度上冒了风险。甚至你想要小小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在冒险之列。关键是看你是否敢于试一试,是否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贯彻到底。
<P>假如生活中未知的领域能够引起你的激情,并使你做好"试一试"的心理准备;假如人生真的如同一场牌局,而你又能够坚持把牌洗下去,不是中途退场的话,那么,每克服一个困难,你就增添一分自信。
<P>如果你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时,请记住第8个忠告:相信自己可以做到。</P></DIV>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9: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第9节:要改变命运先改变心态</b></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b> </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
<>要改变命运,先要改变心态
<>杰克·坎菲尔给年轻人的忠告:心态对于年轻人来说太重
<>要了DD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所以,要改
<P>变命运,先要改变心态。
<P>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地过着高品质的人生,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比别人过的好。而许多人忙忙碌碌地劳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什么有许多人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克服万难去建功立业,有些人却不行?
<P>不少心理学专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也就是说,心态决定命运。
<P>英国著名文豪狄更斯曾经说得更经典: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这句不朽的名言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而消极心态会剥夺对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即使人生已经到达顶峰,它也会把我们从顶峰上推落下来,使我们跌入低谷。
<P>大概是40年前,福建某贫穷的乡村里,住了兄弟两人。他们抵受不了穷困的环境,便决定离开家乡,到海外去谋发展。大哥好像幸运些,被奴隶般卖到了富庶的旧金山,弟弟被卖到比中国更穷困的菲律宾。
<P>40年后,兄弟俩又幸运地聚在一起。今日的他们,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当了旧金山的侨领,拥有两间餐馆,两间洗衣店和一间杂货铺,而且子孙满堂,有些承继衣钵,又有些成为杰出的工程师或电脑工程师等科技专业人才。
<P>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银行家,拥有东南亚相当分量的山林、橡胶园和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都成功了。但为什么兄弟两人在事业上的成就,却有如此的差别呢?
<P>兄弟聚头,不免谈谈分别以来的遭遇。哥哥说,我们中国人到白人的社会,既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唯有用一双手煮饭给白人吃,为他们洗衣服。总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们华人统统顶上了,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事业却不敢奢望了。例如我的子孙,书虽然读得不少,也不敢妄想,唯有安安分分地去担当一些中层的技术性工作来谋生。至于要进入上层的白人社会,相信很难办到。
<P>看见弟弟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羡慕弟弟的幸福。弟弟却说,幸运是没有的。初来菲律宾的时候,担任些低贱的工作,但发现当地的人有些是比较愚蠢和懒惰的,于是便顶下他们放弃的事业,慢慢地不断收购和扩张,生意便逐渐做大了。
<P>以上是真实的故事,反映了海外华人的奋斗历史。它告诉我们: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心态控制了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自己的视野、事业和成就。
<P>有两位年届70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还以95岁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P>70岁开始学习登山,这乃是一大奇迹。但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是在于他有什么样的心态。胡达·克鲁斯老太太的壮举正验证了这一点。
<P>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王后说:"大势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众离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谢了指好景不长了。"国王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患病,且愈来愈重。一位大臣要参见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听,大笑说:"太好了,山倒了指从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龙现身,国王,你是真龙天子;花谢了,花谢见果子呀!"国王全身轻松,很快痊愈。
<P>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因为不下雨二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在哲学家的开导下,老太太以后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P>看来,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问题就在于当事者怎样去对待它们。
<P>强者对待事物,不看消极的一面,只取积极的一面。如果摔了一跤,把手摔出血了,他会想:多亏没把胳膊摔断;如果遭了车祸,撞折了一条腿,他会想: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强者把每一天都当做新生命的诞生而充满希望,尽管这一天有许多麻烦事等着他;强者又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倍加珍惜。
<P>美国潜能成功学家罗宾说:"面对人生逆境或困境时所持的信念,远比任何事都来得重要。"这是因为,积极的信念和消极的信念直接影响创业者的成败。
<P>美国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关于心态的意义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P>是的,一个人面对失败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他一生的命运。
<P>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使人看到希望,保持进取的旺盛斗志。消极心态使人沮丧、失望,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抱怨,自我封闭,限制和扼杀自己的潜能。
<P>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起点,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让人的心灵成为一只翱翔的雄鹰。消极的心态是失败的源泉,是生命的慢性杀手,使人受制于自我设置的某种阴影。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等于选择了成功的希望;选择消极的心态,就注定要走人失败的沼泽。如果你想成功,想把美梦变成现实,就必须摒弃这种扼杀你的潜能、摧毁你希望的消极心态。
<P>以下是成功人士总结的决定成功的九种积极心态。
<P>1.决心
<P>请随时随地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是想要,还是一定要?如果是想要,我们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如果是一定要,我们一定能够有方法得到。人生就决定于你做决定的那一刻。
<P>2.企图心
<P>一个顶尖的推销员最优秀的素质是要有强烈的成交欲望;一个优秀足球前锋最可贵的素质是强烈的射门意识。要成功,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P>3.主动
<P>中国有一句古话: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保护了一大批精明人士免遭枪打,但同时也造就了无数弱者和懦夫。市场经济的本性就是竞争,竞争的本性就是主动地去获取主动权。
<P>4.热情
<P>一事无成的人,往往表现的是前三分钟很有热情,而成功往往属于最后三分钟还有热情的人。
<P>5.爱心
<P>内心深处的爱是你一切行动力的源泉。缺乏爱心的人,就不太可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失去别人的支持,离失败就不会太远。你有多大的爱心,决定你有多大的成功。
<P>6.自信
<P>一个主妇,当她进入厨房的时候就感觉很自信;一个老板,当他坐到他的大班台前的时候他就很自信;一个老师,当他走上讲台的时候他就感觉很自信;他们的这种心态会帮助他们做得更好。自信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有自信做什么事都会事半功倍。
<P>7.自律
<P>别人在看电视、看电影的时候,你能否去工作?别人在娱乐的时候,你能否去学习?别人在睡懒觉的时候,你能不能早点起来?别人"老婆孩子热炕头",你是不是能忍受与家人暂时分开,去外地推销产品?这一切,就是你必须"强迫"自己付出的成功代价。自律,是人生的另一种意境和快乐。
<P>8.顽强
<P>人生有两杯水一定要喝,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只不过不同的人喝甜水和喝苦水的顺序不同。成功者常常是先喝苦水,再喝甜水。不愿吃苦,不能吃苦,不敢吃苦的人,往往吃苦一辈子。
<P>9.坚持
<P>假使成功只有一个秘诀的话,那会是什么?一家公司的老板黄先生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那应该是坚持。要做到坚持,就要选定你的目标,放弃所有与你目标无关的东西;接下来就是按邱吉尔的话去做--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直至成功。
<P>如果你对目前的状况不满意并想改变的话,请记住第9个忠告:要改变命运,先要改变心态。</P></DIV>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9: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品连载]《全球高效能人士给你的成功忠告》--请下载交流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b> </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第10节:摒弃坏习惯培养好习惯</b></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b> </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b></b> </DIV>
<DIV class=style2 align=left>
<>摒弃坏习惯,培养好习惯
<>
<>
<P>奥格·曼狄诺给年轻人的忠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
<P>来自于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
<P>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
<P>
<P>坏的习惯容易延误一生,而好的习惯可以使你走向成功。一个人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摒弃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我们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P>先来看几个关于习惯的事例。
<P>一个刚刚毕业来到企业的大学生,喜欢抽烟,又舍不得把好烟分给别人抽,因此在他的烟盒内装有两种档次的香烟,高档的自己抽,低档的给别人抽。结果这个人的结局比较尴尬,没有几个朋友,没有晋升,没有影响力。所以,有人说,习惯决定命运。
<P>在二次大战期间,邱吉尔已经六十多岁了,却能够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一年一年地指挥大英帝国作战,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秘诀在哪里?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十一点,看报告、口述命令、打电话,甚至在床上举行很重要的会议。吃过午饭以后,再上床去睡一个小时。到了晚上,在八点吃晚饭以前,他再上床去睡两个钟点。他并不是要消除疲劳,因为他根本不必去消除,他事先就防止了。因为他经常休息,所以可以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半夜之后。
<P>约翰·洛克菲勒也创了两项惊人的纪录:他赚到了当时全世界为数最多的财富,也活到九十八岁。他如何做到这两点呢?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他家里的人都很长寿,另外一个原因是,他每天中午在办公室里睡半小时午觉。他会躺在办公室的大沙发上--在睡午觉的时候,哪怕是美国总统打来的电话,他都不接。
<P>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细心,我们就会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成功的人似乎永远都在成功,仿佛有一种魔力在驱赶着他走向成功;而失败的人似乎永远都在失败,仿佛他天生就注定是个失败者。
<P>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难道是上天的安排?DD当然不是。许多研究行为科学的学者和研究成功的励志大师给出了我们答案:是"习惯"两个字在起作用。事实上确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勤奋,他就会成功;如果一个人习惯于懒惰,他就会一事无成。
<P>那么,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行为。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习惯经过我们的反复行为,会不知不觉变作我们本能的一部分。习惯是一种能左右我们的神奇力量,它决定着我们的成败。
<P>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总是多次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现实中我们会时常看到这种例子。有的人先是在人际交往中被朋友所骗,接着在做生意时受骗,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是太过于相信别人的习惯在作怪的缘故。
<P>一个旅行者,每到一处都有寻找奇异的小石子作留念的习惯。有一次,他却在条由融雪汇聚成的冰冷的溪流里,发现了一颗硕大的钻石。这个偶然的富有戏剧性的发现,也是这个旅行者的习惯所赐。
<P>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习惯对于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成功始于习惯。
<P>我们之中没有人喜欢失败,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但要成功就必须同坏习惯彻底决裂,同时要培养成一些好习惯。都说"习惯成自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不然,当然这需要你付出改变现状的代价。
<P>要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只需做好三步即可。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这件事是最容易的,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得很。其次是你是否想改变。这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人害怕改变,喜欢安于现状。尽管他们有时对现状不满,但如果真的让他做出行动,他就会退缩。你要记住,如果你不想改变,那你就只能看着别人成功,而你却原地不动。最后要行动起来。对于已有的好习惯要继续保持,对于坏习惯要坚决改掉,对于不具备的好习惯要悉心培养。可以先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如赴约时,至少要提前五分钟到达;如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就应该立刻行动起来……
<P>关于习惯,还有一点必须要说明。大多数人认为习惯必须从小时培养,而长大成人后就不可改变了,重新培养已为时过晚。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一个想法。无论是何时,习惯都是可以改变和培养的,关键问题是你是否想改变现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已提及的关于第二步的问题。
<P>如果你想成功,好吧,现在就开始研究分析一下自己的习惯。一个人要立大业成大事,都必须从改变和培养习惯开始,因为成功始于习惯。
<P>如果你想获得成功,请记住第10个忠告:摒弃怀习惯,培养好习惯。</P></DIV>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30 07: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google搜索一下,好象是在搜狐读书频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1-11 16: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ddddd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美华管理咨询|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美华管理咨询|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MBA职业经理培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11-23 01:45 , Processed in 0.03483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