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商学院经典课程:摸我、感觉我
<FONT size=3><HR align=center width="100%" color=#ececef noShade SIZE=1>
史丹佛的第二年,我们开始选修。专业实用、帮大家先修华尔街职能的“债卷工具及管理”、“衍生性金融商品”等,当然大受欢迎。然而大家真正挤破头的,是一堂只收36人,俗称“摸我、感觉我”的课程。
“摸我、感觉我”("Touchy-Feely")的正式名称叫“人际互动”,是史丹佛商学院中最抽象、最具禅意、最不实用,却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课。企业中所要求的能力分“硬技巧”和“软技巧”。“硬技巧”指的是财务、会计、统计这种完成商业工作必备的工具性技能。“软技巧”指的是组织EQ、创业精神、商业伦理等抽象性修养。因为“硬技巧”具体,可以短期学会,“软技巧”抽象,法力无边,MBA学生普遍的缺点是能硬不能软。“人际互动”受欢迎,显示出一向被刻画化成聪明有效、冷血无情的MBA,内心深处其实有许多迷惑和焦虑。
“摸我、感觉我”的基本要求,是大家把罩门全开,和同学全方位交流。第一堂课,老师把同学分成三个“T-group”("Training Group\'\'),每组十二人,组员间互相评估彼此的个性类型和做人风格。这对自命不凡的MBA,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只擅长Excel,蜻蜓点水地做策略报告,现在突然要剖心挖肺,做公开的心理治疗!谈何容易?除了每星期两堂课,各组每周还要选定一个晚上聚会。在浪漫的加州月光下,进一步搜寻彼此的灵魂。MBA通常狐群狗党很多,但很少有人经历过这样亲密的关系。
每次上课,老师会介绍一项人际互动的观念或工具,接着分组讨论,藉由角色扮演,让同学将观念运用在实际的企业状况里。分组练习是这堂课的关键。因为把一群背景不同的人放在一起,纵使什么都不做光聊天,已经在学习人际关系。在练习的过程中,同组的伙伴会给你意见。在高傲的MBA耳中,建设性的意见听起来也像恶意攻击。其它课鼓励个人踊跃发言,这堂课却训练我们耐心地听别人说话。“人际互动”的第一步,就是不要乱动,专心倾听。
为了彰显不同沟通风格会导致的冲突,很多分组讨论是没有结构的。老师刻意把大家丢进一种清谈的混乱中,让各组自己理出章法来。对分析成瘾的MBA来说,混乱是死罪!
会议室中没有agenda,就好象大家都没穿衣服一样。老师刻意制造的混乱是要告诉我们:在真实世界里,你没有办法要求别人依照你的沟通模式来和你互动。在公司、家庭、爱情、友谊中,为什么两个都善良且聪明的人会沟通到为之气结?为什么你的意图和讯息会被曲解?模式不同!混乱是好的。在自由市场的私人企业中,没有谁一定要听谁的。威权唯一能管住的,只有庸才。“人际互动”的第二步,就是放弃洁癖,容忍混乱。我们都太有条理了,偶尔要享受失控的乐趣。
在12人的T-group中,很容易变成旁观者。助教会不时刺激旁观者,把心掏出来。掏心是冒险的行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在当下或事后会如何反应。但冒这种险是让人与人之间真正产生“互动”的唯一方法。碰到人际关系的问题时,我们可以依然行礼如仪,我叫你张课长你叫我王经理,背后再找机会整你。也可以诚实地说“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对,你觉得我们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掏心,当然可能让对方更容易制你于死地,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长久关系。
毕业这么多年,有了管理经验,发现当初学的这些软技巧的确重要。在企业做事,特别是担任主管,到头来,管的不是数字,而是人际关系。管理数字容易,永远有更好的软件、刚毕业的MBA帮你。管理关系,很不幸的,没有速成的解决方案。“分析”容易,“体会”难。训练员工的“知识”和“技巧”容易,影响他们的“态度”和“情绪”难。为什么在营运和声誉都顶尖的公司,员工还是会奋力传播完全配不上他们素质的八卦和谣言?因为领导人在创造数字的同时,遗落了员工的心。
在这个硬碰硬的时代,我们都可以软一点。与其在会议室中剑拔弩张,不如让别人来摸你、感觉你。</FONT>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