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 发表于 2007-10-31 11:35:10

[MBA导师]斯坦福商学院常务副院长约翰-罗伯茨的发言

以下为斯坦福商学院常务副院长约翰-罗伯茨的发言。  斯坦福商学院常务副院长约翰-罗伯茨:要成为一个跨国企业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刚开始可能那些跨国的企业都是出口一些简单的产品,比如说索尼公司刚开始生产和出口的产品是一些很简单的,比如说电饭煲等等不是很有科技含量的东西,但是做得很漂亮,赚了不少钱。
  其实中国在成本方面是有优势的——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但是质量又很高。但是这种优势不会保持太长时间,因为你总是靠劳动力低廉,最后你总是会败下阵来。
  在中国,合格、优秀的经理人是比较紧缺的,甚至在后来,中国也会出现劳动力短缺这种情况,或者是劳动力的成本不断上升,那么中国就不可能是世界低成本制造中心了,这项桂冠要由其他国家来承担。
  香港、新加坡都经历了这样的转型,韩国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型,也就是一个国家一定要发展出新的竞争的优势,这就要创新,要制造出更复杂的、更尖端的产品。中国应该成为世界创新的中心,就像刚才李泽楷先生所说的,不见得所有的基础都自己国内研发,你完全可以利用外国的已有的技术,把这个技术运用到你的产品上,创造出你的独一无二非常漂亮的产品。索尼公司就是这样。

徐老师 发表于 2007-10-31 11:35:28

以下为清华经管学院教授金占明的发言。

  清华经管学院教授金占明:我觉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还处在初试和摸索阶段,但是和二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说海尔、联想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初露头角,或者已经和跨国公司展开了竞争——这和过去的情况有了变化。但是总体我们对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法律制度还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而且我个人认为,就是我们国际化的基础理论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我经常在杂志上看到,比如某某大公司,采取一种农村包围城市,有的或者是采取先进入发达市场。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也暴露出我们理论准备的不足,对国际市场的复杂认识不足,所以中国的一些大企业国内市场做得很好,涉足国际市场的时候失败得比较多,这方面大家都很清楚。我觉得还是处在初步尝试的阶段,当然有些个别公司已经可以和大公司平等竞争了。

徐老师 发表于 2007-10-31 11:36:29

全球化的两种模式:全球统一和本地化

  约翰-罗伯茨:我觉得全球化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方式是你可以尝试去提高你全球的协调效率,在全球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最低的成本,或者是找到一个出口的模式,有些产业这么做还是可以的。像我们汽车行业的汽车零件就是这样,这种竞争的模式大概是二战之后美国的跨国企业,包括日本后来的企业也是效仿,丰田过去的做法就是这样。像丰田美国事业部也是这样的做法。

  还有另外一种全球化的模式,它是非常地本地化,是应对本地市场的需求,像西欧的这些跨国企业,在21世纪早期都是这么做的。因为各个欧盟的市场,和其他地方的市场是不一样的,而且欧盟当时内部各个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障碍是比较大的。

  金占明: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可能首先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嘉宾都谈到了,就是你首先要区分一下你这个行业是什么样的行业。

  如果行业是典型的全球化行业,像汽车、照相机、飞机制造还有某些体育项目,全球有相同的特点,全球关注的东西一样,那么就要采取全球化的战略。比如说日本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的公司就是采取一个全球性的标准,把在日本制造的产品向全球销售,各个地方的子公司就相当于销售中心,只是销售,在日本集中生产制造。

  如果这是一个高度地方性的市场,差异很大的,比如说二战之后的欧洲,不同国家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这时候最重点的问题就是如何满足地方市场的需求,所以大家知道那个时候欧洲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是一个分权的联邦,总部的决策很少,而各地的子公司权力很大。美国公司则介于欧洲和日本的中间,二战之后可能是一种集权的联邦,生产研究开发中心是放在美国,然后各地的子公司是来转移母公司提供的技术。

  现在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面临着矛盾,一方面要追求规模经济,做到成本、价格很低,同时又要满足各地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满足全球标准化的要求,另外一方面还要满足多样化的要求。

  如何平衡这个矛盾,这是跨国公司面临的棘手的问题。当然现在虽然网络的出现,有些制造技术,比如说敏捷制造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方面的矛盾,但是总而言之,这还是国际化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也是各大公司,谁能解决得好,谁就更有竞争优势的地方。现在学术界把这种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成为网络状的结构,子公司要非常配合默契,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和优势,同时便利地进行协调,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金占明:我们中国的企业要形成自己的国际化优势,以几位嘉宾来看,在哪些方面会有突破。

  中国的优势:强大内需

  李泽楷:我觉得中国其实是有很多的优势,不仅仅是劳动力比较低廉,中国还有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还在不断地扩大的过程当中。中国如果光靠出口的话,这条道路是会走进死胡同的,其他国家也不会接受。所以中国应该挖掘自己的内需,一个强有力的内需是非常关键的。当然中国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了,现在很多的中国企业都重视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所以我觉得国内的消费市场显然潜力非常大,而且在未来很多年都会保持这种增长。

  中国的劣势:激烈的国内竞争

  出井伸之:我觉得中国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也有劣势,劣势就是因为你们的国内市场太大了,要走出去之前要先在国内进行竞争,比如说在中国国内恐怕好多的制造商,电冰箱的制作商就很多,所以很多的企业先学会在国内竞争,国内竞争当中站稳脚,然后再走出去。

  比如说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当然美国的跨国企业也往往是在国内本身就很强大的企业。其实美国有的时候反而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国家。所以我觉得对中国企业来说,当然你们必须在国内站稳脚跟,你必须在国内站稳脚跟的同时再走出去,这就是一个双重的挑战,因为你不得不走出去。

  比如说我们索尼,索尼在电池方面也是很有名的,销售到世界各地。但是我们索尼在刚开始制造电池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佛罗里达州有一个合资的企业,因为我们在关注国内市场的同时,已经想着有一天要走出去的。但是有的企业觉得国内潜力很大,所以忽略了国际市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MBA导师]斯坦福商学院常务副院长约翰-罗伯茨的发言